高考物理 回归教材绝对考点突破一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定向突破-(1)

动能变化量为 0;在该过程中,由于杆光滑,结合动能定理可知弹簧对物体做功的和等于 0, 物体在 A 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等于物体在 B 点时的弹性势能,结合弹性势能的特点可知, 开始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后来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且弹簧的压缩量等于后来弹簧的伸长量, 即 L0-5d=6d-L0,所以弹簧的原长 L0=5.5d.物体从 A 向 O 点正下方运动的过程中弹簧继 续压缩,所以弹簧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速度减小;物体从 O 点的正下方向 B 运动的过程
(1)求物体 C 与 D 碰撞时的速度大小; (2)求物体 B 与 D 碰撞时的速度大小; (3)求物体 B、C 分开后第一次碰撞前 B、C 的速度; (4)若物体 B、C 第一次碰撞后不分开,求第一次碰撞损失的机械能. 解析:(1)由于平台是光滑的,物体 A、B、C 在滑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有(mB+mC)gH1 =12(mA+mB+mC)v2C 代入数据得 vC=6 m/s. (2)物体 C 与 D 碰撞后,物体 A、B 继续运动,满足机械能守恒,则有 mBgH2=12(mA+mB)(v2B-v2C) 代入数据得 vB=7 m/s. (3)物体 C 与 D 碰撞后,物体 B 在继续下降过程中的加速度为 a= mBg =50 m/s2
m
5m
7.(2019·河北邯郸摸底)如图所示,木块 A、B 的质量均为 m,放在一段粗糙程度相同
的水平地面上,木块 A、B 间夹有一小块炸药(炸药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让 A、B 以初速
度 v0 一起从 O 点滑出,滑行一段距离后到达 P 点,速度变为 v0,此时炸药爆炸使木块 A、 2
B 脱离,发现木块 B 立即停在原位置,木块 A 继续沿水平方向前进.已知 O、P 两点间的距 离为 s,设炸药爆炸时释放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木块的动能,爆炸时间很短可以忽略不计, 求:
高三物理考前回归课本之必修1必修2

3.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首次进入太空的是苏联加加林, 75-76 首次登上月球的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4.黑洞是特殊天体,光也不能逃逸(逃逸速度公式 v
2GM ) R
76
2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知识点 1.一种绘制速度---时间图象的方法(问题与练习 3) 2.微元法无限细分的方法求运动位移 3.从赤道到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增大 4.照相机的连续曝光与间断曝光都可以研究运动 5.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快慢由物体重量决定 (伽利略用悖论法(大石头绑小石头)推翻上述观点) 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①将 v-t 研究转化为 s-t 研究 ②研究物体在近乎光滑的斜面上的运动---匀加速 ③光滑的斜面上的运动合理外推成自由落体 7.伽利略科学方法的基本要素 页码 36 41 46 47 48 过关情况自评
1
高三物理考前回归课本之必修 2
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知识点 1.实际功率往往小于额定功率,且不得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 2.为什么重力做功只与起始位置有关-----微元法、累积法 3.变力做功的研究方法-----微元法、累积法 4.比值法研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5.数据处理时“化曲为直”的方法 6.能量耗散并非指能量不守恒 第六章 曲线运动 知识点 1.平抛运动轨迹的记录和描绘:描点法、频闪照相法 2.自行车上大、小齿轮和前后轮各点线速度、角速度的比较 3.线速度是矢量,有瞬时线速度和平均线速度之分 4.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变加速运动 5.角速度与转速关系:ω =2π n 6.速度的变化量也是矢量,v’=v+Δ v(三角形定则)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知识点 1.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圆周运动+开普勒定律+牛三率 2.卡文迪许测定 G 的值(卡文迪许扭秤) ,光年是长度单位 页码 67-68 71 过关情况自评 页码 40 44 45 45 46 50 过关情况自评 页码 7 11 16 17 17-18 29 过关情况自评
高三物理回归课本知识点

高三物理回归课本知识点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关于物质和能量的学科。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学生们需要系统地回归课本知识点,以巩固和深化对物理学的理解。
本文将回归高三物理课本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们进行复习和备考。
一、运动学高三物理课本的运动学部分主要涉及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学生们应该熟悉和掌握以下内容:1. 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解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2. 曲线运动:了解曲线运动的特点和描述方法,包括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等。
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计算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信息。
3. 受力分析: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三个基本定律,能够通过受力分析解决物体运动中的问题。
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能够应用力的平衡条件求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等。
二、力学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在高三物理课本中,力学部分包含以下内容:1. 力的概念:了解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理解力的性质和特点。
能够描述常见力的形式,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方法和公式。
能够应用合力和分力的原理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3. 力的分析: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解物体的加速度、质量和作用力等参数。
三、能量与功高三物理课本的能量与功部分主要探讨了物体的能量转化与储存,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所做的功。
学生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1. 功的定义与计算: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根据力与位移的关系计算功。
了解功的单位和功的负值的含义。
2. 功率: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根据功和时间的关系计算功率。
理解功率的单位和功率的物理意义。
3. 动能和势能: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物体在不同情况下能量转化和转移的问题。
了解机械能的守恒原理。
四、电学电学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电荷、电场和电流等知识点。
最新高考物理考前回归课本分解资料

物理考前知识梳理力学部分电场恒定电流部分电路欧姆定律I UR=/电源(、)E r电阻R电阻定律R=lS串并联焦耳定律Q=I R t电功W=U It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电源、及电阻测量E r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电源的总功率P EI=电源的输出功率P U I=电源的内耗功率P I r=半导体、超导体22总出内磁场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物理考前回归课本之必修1第1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重点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四个公式,两个重要推论),正确区别、应用公式中的加减号与各矢量的正负号.第三章相互作用重点理解力的矢量性,矢量运算的三角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高三物理考前回归课本之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1.2.应用公式时要注意,重力加速度与半径r的对应关系。
第七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1.功的计算式为W= ,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分别是、、 .应用公式注意事项①该式仅适用于②公式中各物理量均是以为参考系。
判断“物块在传送带上滑动,摩擦力对物块做的功W=滑动摩擦力物块对传送带的位移”2.动能定理表达式为请默写动能定理的内容其计算方法有①公式中W的含义是。
②③应用动能定理时是否需要进行受力分析?是否须明确所研究的物理过程?试举例说明。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是。
表达形式有①②(不需选定零势能面)。
4.机械能是否守恒,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判断:①从做功的角度②从能量转化的角度③对于碰撞、绳子突然绷紧等,如果没有特殊的说明,机械能不守恒。
5.你怎样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句话?①量度了动能的变化,表达式为②量度了重力势能的变化,表达式为③量度了机械能的变化,表达式为④量度了电势能的变化,表达式为⑤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等于产生的电能。
在电路中,安培力做功是电能转化为。
⑥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不能说成是“滑动摩擦力做的功”)对应了产生内能的多少,高三物理考前回归课本之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本次复习重点:电场强度的定义,电场强度与电势(差)本章一个基本问题,测电压测电流(要满足准确性原则,即量程是否合适)。
高考物理回归教材绝对考点突破一

高考物理回归教材之绝对考点突破一重点难点1.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常见运动形式:①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所受合外力为零时,所处状态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当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只充当向心力时,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③当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变化且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粒子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2.注意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特性:①在电场中的电荷,不论其运动与否,都始终受电场力的作用;而磁场只对运动电荷且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平行的电荷有洛伦兹力作用;②电场力的大小,与电荷运动速度无关,其方向可与电场方向相同或相反;而洛伦兹力的大小与电荷运动的速度有关,其方向始终既与磁场方向垂直,又与速度方向垂直,即垂直于磁场和速度共同决定的平面;③从力的作用效果看,电场力既可以改变电荷运动速度的方向,也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洛伦兹力仅改变电荷运动速度的方向,不能改变速度的大小;④从做功和能量转化角度看,电场力对电荷做功,但与运动路径无关,能够改变电荷的动能;而洛伦兹力对电荷永不做功,不能改变电荷的动能.3.复合场中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正确的受力分析,其次是场力(是否考虑重力,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弹力摩擦力;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找出物体的速度、位置及其变化特点,如出现临界状态,要分析临界条件.要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动力学的三大方法解决问题.规律方法【例1】如图所示,M、N两平行金属板间存在着正交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一带电粒子(重力不计)从O点以速度υ沿着与两板平行的方向射入场区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1飞出场区;如果两板间只有电场,粒子仍以原来的速度从O点进入电场,经过时间的t2飞出电场;如果两板间只有磁场,粒子仍以原来的速度从O点进入磁场后,经过时间t3飞出磁场,则t1、t2、t3的大小关系为( A )A.t1 = t2<t3B.t2>t1>t3C.t1 = t2 = t3D.t1>t2 = t3训练题如图所示,B为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小球带有不多的正电荷.让小球从水平、光滑、绝缘的桌面上的A点开始以初速度υ0向右运动,并落在水平地面上,历时t1,落地点距A点的水平距离为s1.然后撤去磁场,让小球仍从A点出发向右做初速为υ0的运动,落在水平地面上,历时t2,落地点距A点的水平距离为s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C )A .s 1>s 2B .t 1>t 2C .两次落地速度相同D .两次落地动能相同【例2】一带电量为+q 、质量为m 的小球,从一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滑下.斜面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如图所示.求小球在斜面上滑行的速度范围和最大距离.【解析】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小球受重力、斜面支持力及洛伦兹力作用.沿斜面方向上,有mg sin θ=ma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上,有F N +F f 洛=mg cos θ由F f 洛=qυB ,知F f 洛随着小球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F f 洛增大到使F N =0时,小球将脱离斜面此时F f 洛=qυm B =mg cos θ. 所以:υm =qBmg θcos ,此即为小球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最大值. 所以:小球在斜面上滑行的速度范围是0≤υ≤qBmg θcos 小球在斜面上匀加速运动的最大距离为s =22m a υ=θθsin 2)cos (2g qB mg =θθsin 2cos 2222B q mg .训练题如图质量为m 的小球A 穿在绝缘细杆上,杆的倾角为α,小球A 带正电,电量为q ,在杆上B 点处固定一个电量为Q 的正电荷.将A 由距B 竖直高度为H 处无初速释放,小球A 下滑过程中电量不变,不计A 与细杆间的摩擦,整个装置处在真空中,已知静电力常量k 和重力加速度g .(1)A 球刚释放时的加速度是多大?(2)当A 球的动能最大时,A 球与B 点的距离多大?答案:(1)a=gsinα-kQqsin 2α/mH 2(2)s=(kQq/mgsin α)1/2【例3】在如图所示的空间区域里,y 轴左方有一匀强电场,场强方向跟y 轴负方向成30°角,大小为E = 4.0×105N/C ,y 轴右方有一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有一质子以速度υ0 = 2.0×106m/s 由x 轴上A 点(OA = 10cm )第一次沿轴正方向射入磁场,第二次沿x 轴负方向射入磁场,回旋后都垂直射入电场,最后又进入磁场,已知质子质量m 为1.6×10-27kg ,求:(1)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2)质子两次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3)质子两次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各为多少. 【解析】(1)如图所示,设质子第一、第二次由B 、C 两点分别进入电场,轨迹圆心分别为O 1和O 2.所以:sin30° = OAR ,R = 2×OA ,由B = mυ0Rq= 0.1T ,得.(2)从图中可知,第一、第二次质子在磁场中转过的角度分别为210°和30°,则t 1t 2 =θ1θ2 = 71(3)两次质子以相同的速度和夹角进入电场,所以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相同.由x = υ0t 和y = 12×Eq m ×t 2以及tan30° =xy由以上解得t = 23mυ0Eq= 3×10-7s .能力训练1.空间存在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E 和匀强磁场B ,其方向如图所示.一带电粒子+q 以初速度υ0垂直于电场和磁场射入,则粒子在场中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D )A .沿初速度方向做匀速运动B .在纸平面内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C .在纸平面内做轨迹向下弯曲的匀变速曲线运动D .初始一段在纸平面内做轨迹向下(向上)弯曲的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2.如图所示,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υ0垂直进入相互正交的匀强电场E 和匀强磁场B 中,从P 点离开该区域,此时侧向位移为s ,粒子重力不计则 (AC )A .粒子在P 点所受的磁场力可能比电场力大B .粒子的加速度为(qE -qυ0B )/mC . 粒子在P 点的速率为202qsE mυ+D . 粒子在P 点的动能为mυ02/2-qsE3.如图所示,质量为m ,电量为q 的正电物体,在磁感强度为B 、方 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沿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向左运动,物体运动初速度为υ,则( CD )A .物体的运动由υ减小到零所用的时间等于mυ/μ(mg +qυB ) B .物体的运动由υ减小到零所用的时间小于mυ/μ(mg +qυB )C .若另加一个电场强度为μ(mg +qυB )/q 、方向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物体做匀速运动D .若另加一个电场强度为(mg +qυB )/q 、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物体做匀速运动 4.如图已知一质量为m 的带电液滴,经电压U 加速后水平进入互相垂直的匀强电场E 和匀强磁场B 中(E 、B 已知),液滴在此空间的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 C )A .液滴在空间可能受4个力作用B .液滴一定带正电C .液滴做圆周运动的半径12UEr B g=D .液滴在场中运动时总动量不变5.如图所示,有一个足够大的倾角为θ的光滑绝缘斜面体。
盘点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重点及突破点

盘点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重点及突破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自身所学知识尽可能完全发挥出来。
要想在高考物理中发挥好,就要了解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重点及突破点。
一、知道高考中所要考查的主要物理知识;主要物理知识并不是记住了就好,而是要做到理解。
如何理解物理知识?我们要从公式出发。
对待每一个常见的物理公式,要做到了解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用来干什么的。
即这个公式为何产生,研究物理学哪一方面的问题,这个公式是用来解释什么物理现象的。
做到这一步,才算掌握物理知识。
二、解题过程中合理选择一定的方法。
下面就两方面来谈一谈:物理解答的思想非常简单,就是按照题目给的条件顺序罗列公式(表达式),然后联立求解,必然会出现最后的结果。
做解答题本着这种思维,可以省去思考,直接做题,即使算错了,由于相关式子都一一列出,也能获取大量的步骤分。
难点在于如何分析题目条件和图形。
我们参看物理常考考点,并给出一定的分析方向,并给出常用的技巧和方法:高考所要考查的主要物理知识有:力和运动、电路。
物体的运动形式主要有三种: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围绕物体运动的轨迹、位移、速度、动量、动能、加速度及受力特征进行考查。
物体受的力主要有六种: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及洛伦兹力,围绕力的有无、大小、方向、静效应(使物体形变的效应)、瞬时效应(F=ma)、对空间的累积效应(做功与否、对谁做功、做多少功、做正功还是负功)进行考查。
电路主要涉及欧姆定律、焦耳热、电容器、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导体的电源属性(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电动势大小,引起的感应电流方向由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其两端电压为路端电压)等。
下面介绍一些解题过程常用的技巧和方法:1.正交分解法: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研究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及其对运动的影响,既好操作,又便于计算。
2.画图辅助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物体的运动时,养成画v-t 图和空间几何关系图的习惯,有助于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高考物理 考前十天回归教材一

新课标2013年高考物理考前十天回归教材一(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选择题1.2010年11月12日~27日在广州举行了亚运会,下列几项亚运会比赛项目中的研究对象可视为质点的是( )A.在撑竿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手中的支撑竿在支撑地面过程中的转动情况时B.帆船比赛中确定帆船在大海中的位置时C.跆拳道比赛中研究运动员的动作时D.铅球比赛中研究铅球被掷出后在空中的飞行时间时解析:A、C项中的研究对象的大小和形状忽略后,所研究的问题将无法继续,故A、C错,而B、D项中的研究对象的大小和形状忽略后,所研究的问题不受影响,故B、D正确.答案:BD2.A、B两物体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的加速度a1=1.0 m/s2,B的加速度a2=-2.0 m/s2,根据这些条件做出的以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B的加速度大于A的加速度B.A做的是匀加速运动,B做的是匀减速运动C.任意时刻两个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为零D.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解析:加速度是矢量,负号不表示大小,A正确;两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不确定,不能判断是否加速还是减速,B错;若两物体均做减速运动,某时刻速度均可以为零,C错;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相同,D错.答案:A图13.如图1所示,水龙头开口处A的直径d1=2 cm,A离地面B的高度h=80 cm,当水龙头打开时,从A处流出的水流速度v1=1 m/s,在空中形成一完整的水流束.则该水流束在地面B处的截面直径d2约为(g取10 m/s2)( )A.2 cmB.0.98 cmC.4 cmD.应大于2 cm,但无法计算解析:水流由A到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v B2-v12=2gh可得:v B=17 m/s,由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横截面的水的体积均相等,可得:v 1·Δt ·14πd 12=v B ·Δt ·14πd 22,解得:d 2=0.98 cm ,故B 正确. 答案:B4.在地质、地震、勘探、气象和地球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中,需要精确的重力加速度g 值,g 值可由实验精确测定,近年来测g 值的一种方法叫“对称自由下落法”,具体做法是:将真空长直管沿竖直方向放置,自其中的O 点向上抛小球,从抛出小球至小球又落回抛出点的时间为T 2;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比O 点高H 的P 点,小球离开P 点至又回到P 点所用的时间为T 1.由T 1、T 2和H 的值可求得g 等于( )A.8HT 22-T 12B.4HT 22-T 12C.8H T 2-T 12D.H4T 2-T 12解析:设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由题意知:h =12g (T 22)2,h -H =12g (T 12)2,解得:g =8HT 22-T 12.故选A.答案:A5.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A.2Δx t 1-t 2t 1t 2t 1+t 2B.Δx t 1-t 2t 1t 2t 1+t 2C.2Δx t 1+t 2t 1t 2t 1-t 2D.Δx t 1+t 2t 1t 2t 1-t 2解析: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得v t 12=Δx t 1,v t 22=Δx t 2,又v t 22=v t 12+a t 1+t 22,得a =2Δx t 1-t 2t 1t 2t 1+t 2,所以A 正确,B 、C 、D 错误. 答案:A6.一煤块由静止放到水平向右匀速运动的白色传送带上,煤块在传送带上划出一段黑色的痕迹,若以传送带为参考系,则煤块在传送带上划痕的过程可描述为( )A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B .向右做匀减速运动C .向左做匀减速运动D .向左做匀加速运动解析:以地面为参考系,煤块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右匀加速,但相对传送带是向左运动且速度变小,故选项C 正确.答案:C图27.(2012·兰州模拟)如图2所示是物体在某段运动过程中的v -t 图象,在t 1和t 2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 1和v 2,则时间由t 1到t 2的过程中( )A .加速度增大B .加速度不断减小C .平均速度v =v 1+v 22D .平均速度v >v 1+v 22解析:根据图线的斜率可知加速度不断减小,假设从t 1到t 2的过程中做匀减速运动,则平均速度为v 1+v 22,而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始终小于做匀减速运动时的速度,因而平均速度也将小于v 1+v 22,综上选B.答案:B8.汽车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随着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也相应增加,重视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命安全与家庭幸福,为了安全,在行驶途中,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从驾驶员看见某一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时间里,汽车仍然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思考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动作到车完全静止的时间里,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下表给出了驾驶员驾驶的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思考距离和制动距离等部分数据,某同学分析这些数据,算出了表格中未给出的数据X 、Y ,该同学计算正确的是( )速度/(m·s -1)思考距离/m制动距离/m10 12 2015 18X20 Y80 2530 125A.X =40,Y =C .X =60,Y =22D .X =50,Y =22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4=2∶3∶4∶5时,思考距离之比为x 1∶x 2∶x 3∶x 4=2∶3∶4∶5,制动距离之比为x 1′∶x 2′∶x 3′∶x 4′=22∶32∶42∶52,故22∶32=20∶X ,X =45;3∶4=18∶Y ,Y =24.答案:B9.(2012·福建龙岩二中摸底)已知心电图记录仪的出纸速度(纸带移动的速度)是 2.5 cm/s ,如图3所示是仪器记录下来的某人的心电图,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0.5 cm ,由此可知( )图3A .此人的心率约为75次/分B .此人的心率约为125次/分C .此人心脏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约为0.75 sD .此人心脏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约为0.60 s解析:由题图可知,心脏每跳动一次,纸带向前移动大约是4个小方格的距离,约2.0 cm ,则心脏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约T =x v =0.80 s ;此人心脏一分钟跳动的次数为n =60 s 0.80 s/次=75次,故本题只有选项A 正确.答案:A10.甲、乙两物体相距100米,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乙在前,甲在后,请你判断哪种情况甲可以追上乙( )A .甲的初速度为20 m/s ,加速度为1 m/s 2,乙的初速度为10 m/s ,加速度为2 m/s 2B .甲的初速度为10 m/s ,加速度为2 m/s 2,乙的初速度为30 m/s ,加速度为1 m/s 2C .甲的初速度为30 m/s ,加速度为1 m/s 2,乙的初速度为10 m/s ,加速度为2 m/s 2D .甲的初速度为10 m/s ,加速度为2 m/s 2,乙的初速度为20 m/s ,加速度为1 m/s 2解析:只要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甲就一定能追上乙,故B 、D 正确;用速度相等时求出时间,即v 甲+a 甲t =v 乙+a 乙t 求出时间t ,再代入Δx =v 甲t +a 甲t 22-(v 乙t +a 乙t 22),如果Δx <100 m 则能追上,如果Δx >100 m 则追不上,故A 错C 对.答案:BC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11.张强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时打出纸带如图4所示,舍去前面较密集的点,取O 为起始位置,每隔五个间隔为一个计数点,则在A 、B 、C 三个计数点处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 A =______,v B =______,v C =______(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mm),整个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图4解析:读取数据时应注意计数点位置之差即为0.1 s 内的位移,读数时要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若Δx 为恒量,则研究对象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可由a =x n +3-x n 3T 2和v n =x n +1+x n2T求得加速度和瞬时速度.从纸带读出数值如下表所示:区间 OAABBCCD距离(cm)1.202.403.604.80Δx =1.20 cm(恒定)a = 4.80-1.20×10-23×0.01 m/s 2=1.20 (m/s 2).v A = 2.40+1.20×10-22×0.1m/s =0.18(m/s),v B=3.60+2.40×10-22×0.1m/s=0.30(m/s)v C=4.80+3.60×10-22×0.1m/s=0.42(m/s)v=v A+v B+v C3=0.18+0.30+0.423m/s=0.30(m/s).答案:0.18m/s 0.3m/s 0.42m/s 0.3m/s图512.一个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用每隔(1/10)s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摄不同时刻小球位置的照片,如图5所示.即照片上出现的相邻两个小球的像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10)s,测得小球在几个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数据见下表:x1/cm x2/cm x3/cm x4/cm8.209.3010.4011.50(1)的性质属________直线运动.(2)甲、乙两同学计算小球加速度的方法如下:甲同学:a1=(x2-x1)/T2,a2=(x3-x2)/T2,a3=(x4-x3)/T2,a=(a1+a2+a3)/3.乙同学:a1=(x3-x1)/(2T2),a2=(x4-x2)/(2T2),a=(a1+a2)/2.你认为甲、乙两位同学中计算方法更准确的是________,加速度值为________.答案:(1)相等匀加速(2)乙 1.10 m/s2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13、14题各10分,15、16题各12分,共44分,计算时必须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3.有些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别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g(g=10 m/s2),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这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试问:(1)一辆以72 km/h的速度行驶的货车与一辆以54 km/h行驶的摩托车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为2.1×10-3 s,摩托车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2)为了防止碰撞,两车的驾驶员同时紧急刹车,货车、摩托车急刹车后到完全静止所需时间分别为4 s、3 s,货车的加速度与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多少?(3)为避免碰撞,开始刹车时,两车距离至少为多少?解析:摩托车与货车相撞瞬间,货车的速度几乎不变,摩托车的速度反向,大小与货车速度相同,因此,摩托车速度的变化Δv =72 km/h -(-54 km/h)=126 km/h =35 m/s ,所以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a =Δv Δt =352.1×10-3 m/s 2=16667 m/s 2=1666.7g >500g ,因此摩托车驾驶员有生命危险.(2)设货车、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根据加速度定义得:a 1=Δv 1Δt 1,a 2=Δv 2Δt 2所以a 1:a 2=Δv 1Δt 1:Δv 2Δt 2=204:153=1:1. (3)x =x 1+x 2=v 12t 1+v 22t 2=62.5 m.答案:(1)有生命危险 (2)1:1 (3)62.5 m14.为了安全,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段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v =108 km/h ,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面车辆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起,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 =0.50 s ,刹车时汽车受到阻力的大小为汽车重力的0.50倍.该段高速公路上以最高限速行驶的汽车,至少应保持的距离为多大?取g =10 m/s 2.解析: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运动,行驶的距离为: x 1=vt =108×1033600×0.5 m=15 m汽车刹车的过程,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kmg =ma 得:a =5 m/s 2刹车过程中汽车运动的距离为:x 2=v 22a =3022×5m =90 m所求距离为:x =x 1+x 2=15 m +90 m =105 m. 答案:105m15.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x 0=13.5 m 处作了标记,并以v =9 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L =20 m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解析:设甲从离接力区13.5 m 处到赶上乙所用时间为t ,乙从开始起跑到被甲追上,跑的路程为x ,甲、乙二人所用时间相等.对甲:13.5+x v=t对乙:x =12at 2,且v =at =9 m/s由以上各式可解得:a =3 m/s 2,t =3 s ,x =13.5 m 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 -x =20 m -13.5 m =6.5 m.答案:(1)3 m/s 2(2)6.5 m图616.(2012·广东佛山模拟)“10米折返跑”的成绩反映了人体的灵敏素质.如图6所示,测定时,在平直跑道上,受试者以站立式起跑姿势站在起点终点线前,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全力跑向正前方10米处的折返线,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受试者到达折返线处时,用手触摸折返线处的物体(如木箱),再转身跑向起点终点线,当胸部到达起点终点线时,测试员停表,所用时间即为“10米折返跑”的成绩.设受试者起跑的加速度为4 m/s 2,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 m/s ,快到达折返线处时需减速到零,减速的加速度为8 m/s 2 ,返回时达到最大速度后不需减速,保持最大速度冲线.求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多少秒?解析:对受试者,由起点终点线向折返线运动的过程中加速阶段:t 1=v m a 1=1 s.x 1=12v m t 1=2 m减速阶段:t 3=v m a 2=0.5 s ,x 3=12v m t 3=1 m匀速阶段:t 2=l -x 1+x 3v m=1.75 s由折返线向起点终点线运动的过程中加速阶段:t 4=v m a 1=1 s ,x 4=12v m t 4=2 m匀速阶段:t 5=l -x 4v m=2 s 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t =t 1+t 2+…+t 5=6.25 s.答案:6.25 s。
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三轮考前通关:回归教材查缺补漏1力和直线运动

2.力、物体的平衡 (1)弹力 ①几种弹力方向 •轻绳只能产生拉力,方向沿绳子且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轻杆产生的弹力,既可以是压力,也可以是拉力,方向不 一定沿杆. •弹簧产生的压力或拉力沿轴线方向. •有接触面的弹力方向一定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 物体. ②弹簧弹力的大小:F=kx
(2)滑动摩擦力 ①大小:F=μFN ②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力的合成与分解 ①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 (4)共点力的平衡 ①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平衡条件:F 合=0
始刹车 ) .为保证两车紧急刹车过程不相碰,甲、乙两车行
驶过程至少应保持多大距离?
解析 甲刹车经时间 t(t>0.5 s), 甲、乙两车的运动情景如图所示. 甲车位移为 1 2 32 x1=v0t- a1t =16t- t 2 2 甲车速度为 乙车位移为 v1=v0-a1t=16-3t 1 x=v0×0.5+v0(t-0.5)- a2(t-0.5)2 2
物体丙的位移图线上每一点的切线与时间轴的夹角 θ 的正切 值越来越大,所以丙物体做加速运动;随时间的增大,甲物 体的位移图线上每点的切线与时间轴的夹角 β逐渐变小,所
以甲物体做减速运动.故选BCD.
答案 BCD
4.(单选)图3是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由图象可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
).
A.t=1 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 B.t=5 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0.75 m/s2 C.第3 s内物体的位移为1.5 m D.物体在加速过程的位移比减速过程的位移大 图3
6.(2013· 江苏卷,14)如图4所示,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 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 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若砝 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 m 1 和 m 2 ,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013年高考物理最新考点预测——回归教材一

2013年高考物理最新考点预测——回归教材一考测点导航1.碰撞指的是物体间相互作用持续很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在碰撞过程中,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可用动量守恒定律处理碰撞问题.中学物理只研究碰撞前后动量在同一直线上的正碰情况.(1)弹性碰撞的特点是物体在碰撞过程中发生的形变完全恢复,系统碰撞前后的总动能相等.(2) 非弹性碰撞的特点是发生的形变不能完全恢复,系统碰撞前后的总动能减少。
其中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特点是发生的形变不恢复,相碰后两物体不分开,且以同一速度运动,机械能损失最大.2.反冲现象是指在系统内力作用下,系统内一部分物体向某方向发生动量变化时,系统内其余部分物体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动量变化的现象.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实例.显然,在反冲现象里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3.爆炸现象:在爆炸瞬间由于爆炸内力非常大,在爆炸前后瞬间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4.碰撞、爆炸的比较:(1)爆炸、碰撞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突然发生,相互作用的力为变力,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受的外力,故可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动能爆炸后会增加,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减少而转化为内能.(3)由于爆炸、碰撞类问题作用时间很短,作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把作用过程作为一个理想化过程(简化)处理.即作用后还从作用前瞬间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典型题点击1.质量相等的A、B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A球的动量P A=9kgm/s,B球的动量P B=3kgm/s,当A球追上B球时发生碰撞,则碰撞后A、B两球的动量的可能的是().(该题考查碰撞前后动量守恒,能量守恒以及物理图景)2.向空中发射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当此物体的速度恰好沿水平方向时,物体炸裂成a、b两块,若质量较大的a块的速度方向仍沿原来的方向,则( )A.b速度方向一定与原速度方向相反B.从炸裂到落地这段时间里,a飞行的水平距离一定比b的大C..a、b一定同时到达水平地面D.在炸裂过程中,a、b受到爆炸力的冲量大小不相等(该题考查爆炸过程中的动量守恒)3.质量M=150kg的木船长L=4m.质量m=50 ks的人站立在船头,它们静止在平静的水面上.不计水的阻力,如图18—A-1所示,人从船头走到船尾,图18-A-1则船移动的距离为。
高三物理回归教材高中物理考点知识解读

回归教材:高中物理考点知识解读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高考物理回归课本 把握重难点

高考物理回归课本把握重难点
高考物理回归课本把握重难点
“今年高考物理命题趋势仍是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不刻意追求热点,与教材联系紧密,常规题占绝大部分,考生在冲刺阶段复习要回归课本,把握重难点。
”昨日,洛一高高三物理备课组组长李胜伟向考生提出备考建议。
回归课本,理顺考点
李胜伟说,高考命题有很强的延续性,今年高考物理命题趋势仍然是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不刻意追求热点,侧重应用,与教材联系紧密,常规题将占绝大部分,注重各种能力及学科素养的考查。
在最后冲刺阶段,考生应注意回归课本,理顺考点。
比如: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场强和电势、带电粒子在场中的运动、楞次定律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
其中,选择题命题的规律为:以面为主、先易后难、局部拔高等,至少有一道至两道题会“大题小考”。
实验题仍实行“小实验”+“大实验”模式。
从题型来说,为读数类实验、操作类实验、理解类实验、设计类实验、探究类实验。
从考查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基本仪器的使用与读数、实验步骤的排序、实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实验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实验误差的来源与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
“对许多考生来说,理综考试时间紧,考场上列式显得很重要,要充分显示得分点,而不应过分追求答案的完整性。
”李胜伟建议。
具体而言,选择题可用量纲法、极值法等,计算题要善找临界点和转折点,且每个过程尽量找出对应的物理模型进行列式,列式尽量分步,在使用通用符号、数值计算时,要先列出符号表达式再计算。
五年高考三年联考高三物理绝对突破系列(2020版新课标:必修1):第03单元+牛顿运动定律(52页)

五年高考三年联考绝对突破系列新课标:必修1第03单元牛顿运动定律河北省藁城市第九中学高立峰整理(交流资源请给予保留)“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动力学的“基石”,也是整个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其考查的重点有: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熟练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尤其是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超重和失重.本章内容的命题形式倾向于应用型、综合型和能力型,易与生产生活、军事科技、工农业生产等紧密联系,还可以力、电综合题形式出现.从方法上,重点考查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来求解加速度相等的连接体问题;运用正交分解法处理受力较复杂的问题,运用图象法处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从能力角度来看,重点考查思维(抽象、形象、直觉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部分五年高考题荟萃两年高考·精选(2020~2020)考点1 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1.(09·广东理科基础·4)建筑工人用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
质量为70.0kg的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20.0kg的建筑材料以0.500m/s2的加速度拉升,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取lOm/s2) ( B )A.510 NB.490 NC.890 ND.910 N解析:对建筑材料进行受力分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a-,得绳子的F=mg拉力大小等于F=210N,然后再对人受力分析由平衡的知识得N F F Mg +=,得F N =490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对地面间的 压力为490N.B 对。
2.(09·广东理科基础·15)搬运工人沿粗糙斜面把一个物体拉上卡车,当力沿斜面向上,大小为F 时,物体的加速度为a 1;若保持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变为2F 时,物体的加速度为a 2,则 ( D )A .a l =a 2B .a 1<a 2<2a lC .a 2=2a 1D .a 2>2a l 解析:当为F 时有mf F a -=1,当为2F 时有mfa m f f F m f F a +=+-=-=122222,可知122a a >,D 对。
高考物理考前十天回归教材一

新课标高考物理考前十天回归教材一(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选择题1.2010年11月12日~27日在广州举行了亚运会,下列几项亚运会比赛项目中的研究对象可视为质点的是( )A.在撑竿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手中的支撑竿在支撑地面过程中的转动情况时B.帆船比赛中确定帆船在大海中的位置时C.跆拳道比赛中研究运动员的动作时D.铅球比赛中研究铅球被掷出后在空中的飞行时间时解析:A、C项中的研究对象的大小和形状忽略后,所研究的问题将无法继续,故A、C错,而B、D项中的研究对象的大小和形状忽略后,所研究的问题不受影响,故B、D正确.答案:BD2.A、B两物体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的加速度a1=1.0 m/s2,B的加速度a2=-2.0 m/s2,根据这些条件做出的以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B的加速度大于A的加速度B.A做的是匀加速运动,B做的是匀减速运动C.任意时刻两个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为零D.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解析:加速度是矢量,负号不表示大小,A正确;两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不确定,不能判断是否加速还是减速,B错;若两物体均做减速运动,某时刻速度均可以为零,C错;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相同,D错.答案:A图13.如图1所示,水龙头开口处A的直径d1=2 cm,A离地面B的高度h=80 cm,当水龙头打开时,从A 处流出的水流速度v 1=1 m/s ,在空中形成一完整的水流束.则该水流束在地面B 处的截面直径d 2约为(g 取10 m/s 2)( )A .2 cmB .0.98 cmC .4 cmD .应大于2 cm ,但无法计算解析:水流由A 到B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v B 2-v 12=2gh 可得:v B =17 m/s ,由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横截面的水的体积均相等,可得:v 1·Δt ·14πd 12=v B ·Δt ·14πd 22,解得:d 2=0.98 cm ,故B 正确. 答案:B4.在地质、地震、勘探、气象和地球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中,需要精确的重力加速度g 值,g 值可由实验精确测定,近年来测g 值的一种方法叫“对称自由下落法”,具体做法是:将真空长直管沿竖直方向放置,自其中的O 点向上抛小球,从抛出小球至小球又落回抛出点的时间为T 2;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比O 点高H 的P 点,小球离开P 点至又回到P 点所用的时间为T 1.由T 1、T 2和H 的值可求得g 等于( )A.8HT 22-T 12B.4HT 22-T 12C.8H T 2-T 12D.H4T 2-T 12解析:设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由题意知:h =12g (T 22)2,h -H =12g (T 12)2,解得:g =8HT 22-T 12.故选A.答案:A5.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A.2Δx t 1-t 2t 1t 2t 1+t 2B.Δx t 1-t 2t 1t 2t 1+t 2C.2Δx t 1+t 2t 1t 2t 1-t 2D.Δx t 1+t 2t 1t 2t 1-t 2解析: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得v t 12=Δx t 1,v t 22=Δx t 2,又v t 22=v t 12+a t 1+t 22,得a =2Δx t 1-t 2t 1t 2t 1+t 2,所以A 正确,B 、C 、D 错误. 答案:A6.一煤块由静止放到水平向右匀速运动的白色传送带上,煤块在传送带上划出一段黑色的痕迹,若以传送带为参考系,则煤块在传送带上划痕的过程可描述为( )A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B .向右做匀减速运动C .向左做匀减速运动D .向左做匀加速运动解析:以地面为参考系,煤块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右匀加速,但相对传送带是向左运动且速度变小,故选项C 正确.答案:C图27.(2012·兰州模拟)如图2所示是物体在某段运动过程中的v -t 图象,在t 1和t 2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 1和v 2,则时间由t 1到t 2的过程中( )A .加速度增大B .加速度不断减小C .平均速度v =v 1+v 22D .平均速度v >v 1+v 22解析:根据图线的斜率可知加速度不断减小,假设从t 1到t 2的过程中做匀减速运动,则平均速度为v 1+v 22,而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始终小于做匀减速运动时的速度,因而平均速度也将小于v 1+v 22,综上选B.答案:B8.汽车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随着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也相应增加,重视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命安全与家庭幸福,为了安全,在行驶途中,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从驾驶员看见某一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时间里,汽车仍然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思考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动作到车完全静止的时间里,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下表给出了驾驶员驾驶的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思考距离和制动距离等部分数据,某同学分析这些数据,算出了表格中未给出的数据X 、Y ,该同学计算正确的是( )A.X =40,Y =C .X =60,Y =22D .X =50,Y =22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4=2∶3∶4∶5时,思考距离之比为x 1∶x 2∶x 3∶x 4=2∶3∶4∶5,制动距离之比为x 1′∶x 2′∶x 3′∶x 4′=22∶32∶42∶52,故22∶32=20∶X ,X =45;3∶4=18∶Y ,Y =24.答案:B9.(2012·福建龙岩二中摸底)已知心电图记录仪的出纸速度(纸带移动的速度)是 2.5 cm/s ,如图3所示是仪器记录下来的某人的心电图,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0.5 cm ,由此可知( )图3A .此人的心率约为75次/分B .此人的心率约为125次/分C .此人心脏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约为0.75 sD .此人心脏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约为0.60 s解析:由题图可知,心脏每跳动一次,纸带向前移动大约是4个小方格的距离,约2.0 cm ,则心脏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约T =x v =0.80 s ;此人心脏一分钟跳动的次数为n =60 s 0.80 s/次=75次,故本题只有选项A 正确.答案:A10.甲、乙两物体相距100米,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乙在前,甲在后,请你判断哪种情况甲可以追上乙( )A .甲的初速度为20 m/s ,加速度为1 m/s 2,乙的初速度为10 m/s ,加速度为2 m/s 2B .甲的初速度为10 m/s ,加速度为2 m/s 2,乙的初速度为30 m/s ,加速度为1 m/s 2C .甲的初速度为30 m/s ,加速度为1 m/s 2,乙的初速度为10 m/s ,加速度为2 m/s 2D .甲的初速度为10 m/s ,加速度为2 m/s 2,乙的初速度为20 m/s ,加速度为1 m/s 2解析:只要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甲就一定能追上乙,故B 、D 正确;用速度相等时求出时间,即v 甲+a 甲t =v 乙+a 乙t 求出时间t ,再代入Δx =v 甲t +a 甲t 22-(v 乙t +a 乙t 22),如果Δx <100 m 则能追上,如果Δx >100 m 则追不上,故A 错C 对.答案:BC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11.张强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时打出纸带如图4所示,舍去前面较密集的点,取O 为起始位置,每隔五个间隔为一个计数点,则在A 、B 、C 三个计数点处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 A =______,v B =______,v C =______(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mm),整个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图4解析:读取数据时应注意计数点位置之差即为0.1 s 内的位移,读数时要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若Δx 为恒量,则研究对象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可由a =x n +3-x n 3T 2和v n =x n +1+x n2T求得加速度和瞬时速度.从纸带读出数值如下表所示:区间 OAABBCCD距离(cm)1.202.403.604.80Δx =1.20 cm(恒定)a = 4.80-1.20×10-23×0.01 m/s 2=1.20 (m/s 2).v A = 2.40+1.20×10-22×0.1 m/s =0.18(m/s),v B = 3.60+2.40×10-22×0.1 m/s =0.30(m/s)v C = 4.80+3.60×10-22×0.1m/s =0.42(m/s)v =v A +v B +v C 3=0.18+0.30+0.423m/s =0.30(m/s).答案:0.18m/s 0.3m/s 0.42m/s 0.3m/s图512.一个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用每隔(1/10)s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摄不同时刻小球位置的照片,如图5所示.即照片上出现的相邻两个小球的像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10)s,测得小球在几个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数据见下表:(1)),小球运动的性质属________直线运动.(2)甲、乙两同学计算小球加速度的方法如下:甲同学:a1=(x2-x1)/T2,a2=(x3-x2)/T2,a3=(x4-x3)/T2,a=(a1+a2+a3)/3.乙同学:a1=(x3-x1)/(2T2),a2=(x4-x2)/(2T2),a=(a1+a2)/2.你认为甲、乙两位同学中计算方法更准确的是________,加速度值为________.答案:(1)相等匀加速(2)乙 1.10 m/s2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13、14题各10分,15、16题各12分,共44分,计算时必须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3.有些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别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g(g=10 m/s2),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这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试问:(1)一辆以72 km/h的速度行驶的货车与一辆以54 km/h行驶的摩托车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为2.1×10-3 s,摩托车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2)为了防止碰撞,两车的驾驶员同时紧急刹车,货车、摩托车急刹车后到完全静止所需时间分别为4 s 、3 s ,货车的加速度与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多少?(3)为避免碰撞,开始刹车时,两车距离至少为多少?解析:摩托车与货车相撞瞬间,货车的速度几乎不变,摩托车的速度反向,大小与货车速度相同,因此,摩托车速度的变化Δv =72 km/h -(-54 km/h)=126 km/h =35 m/s ,所以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a =Δv Δt =352.1×10-3 m/s 2=16667 m/s 2=1666.7g >500g ,因此摩托车驾驶员有生命危险.(2)设货车、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根据加速度定义得:a 1=Δv 1Δt 1,a 2=Δv 2Δt 2所以a 1:a 2=Δv 1Δt 1:Δv 2Δt 2=204:153=1:1. (3)x =x 1+x 2=v 12t 1+v 22t 2=62.5 m.答案:(1)有生命危险 (2)1:1 (3)62.5 m14.为了安全,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段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v =108 km/h ,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面车辆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起,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 =0.50 s ,刹车时汽车受到阻力的大小为汽车重力的0.50倍.该段高速公路上以最高限速行驶的汽车,至少应保持的距离为多大?取g =10 m/s 2.解析: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运动,行驶的距离为: x 1=vt =108×1033600×0.5 m=15 m汽车刹车的过程,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kmg =ma 得:a =5 m/s 2刹车过程中汽车运动的距离为:x 2=v 22a =3022×5m =90 m所求距离为:x =x 1+x 2=15 m +90 m =105 m. 答案:105m15.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x 0=13.5 m 处作了标记,并以v =9 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L =20 m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解析:设甲从离接力区13.5 m 处到赶上乙所用时间为t ,乙从开始起跑到被甲追上,跑的路程为x ,甲、乙二人所用时间相等.对甲:13.5+x v=t对乙:x =12at 2,且v =at =9 m/s由以上各式可解得:a =3 m/s 2,t =3 s ,x =13.5 m 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 -x =20 m -13.5 m =6.5 m.答案:(1)3 m/s 2(2)6.5 m图616.(2012·广东佛山模拟)“10米折返跑”的成绩反映了人体的灵敏素质.如图6所示,测定时,在平直跑道上,受试者以站立式起跑姿势站在起点终点线前,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全力跑向正前方10米处的折返线,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受试者到达折返线处时,用手触摸折返线处的物体(如木箱),再转身跑向起点终点线,当胸部到达起点终点线时,测试员停表,所用时间即为“10米折返跑”的成绩.设受试者起跑的加速度为4 m/s 2,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 m/s ,快到达折返线处时需减速到零,减速的加速度为8 m/s 2 ,返回时达到最大速度后不需减速,保持最大速度冲线.求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多少秒?解析:对受试者,由起点终点线向折返线运动的过程中加速阶段:t 1=v m a 1=1 s.x 1=12v m t 1=2 m减速阶段:t 3=v m a 2=0.5 s ,x 3=12v m t 3=1 m匀速阶段:t 2=l -x 1+x 3v m=1.75 s由折返线向起点终点线运动的过程中加速阶段:t 4=v m a 1=1 s ,x 4=12v m t 4=2 m匀速阶段:t 5=l -x 4v m=2 s 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t =t 1+t 2+…+t 5=6.25 s.答案:6.25 s。
2024届高考物理冲刺备考之回归课本阅读指导

2024届高考物理冲刺备考之回归课本(阅读指导)物理必修一页码内容简介备注P12旁批理想化模型还有哪些理想化模型P16图1.2-7打点计时器正确操作P23拓展学习位移传感器测速度的原理P25旁批比值定义法列举学过的比值定义法P27科学漫步变化率P32第1题x-t图像P36第1题用纸带v-t图像说说你的看法P43拓展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导微元法还体现在哪些地方P44第2题P85参考案例2由位移之比求加速度之比P45旁批P48页科学漫步推理与实验相结合体会科学方法P47表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解释纬度越高加速度越大P47做一做用手机测自由落体加速度P51第5题频闪摄影如何求加速度P51第6题人的反应时间测量尺刻度是否均匀P53第2题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P53第6题ETC通道P57演示通过平面镜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物理中还有哪些用到放大思想P62演示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的变化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关系P63科学漫步流体的阻力流体的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P66拓展学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关注图3.3-6P67正文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P75第3题动态平衡绳OA、AB中张力如何变化P76第2题画直梯的受力图P877第6题多体平衡整体法与隔离法P82拓展学习惯性参考系P83旁批两个力近似相等的条件如何证明P84参考案例1用阻力补偿法P86正文a与m成反比的证据作a–1/m图像P86科学方法控制变量还有哪些地方用到P92科学漫步用动力学方法测质量为什么不用天平P92第6题周围物体对石块B作用力P96拓展学习基本单位的定义写出学过的六个基本单位P100第4题货车运载着圆柱形光滑的空油桶P102思考与讨论分析“下蹲”“站起”超失重情况P104正文完全失重时的一些现象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P104第5题估测电梯的加速度P105第6题斜面问题对斜面问题(模型)进行总结P106第2题其加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P107第6题B的加速度如何变化P110图研-2球形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跟速率成正比P114误差和有效数字物理必修二页码内容简介备注P4做一做用飞镖显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插入泥土后的指向的意义P5第4题圆心角度等于速度的偏向角结合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P9思考与讨论蜡块的轨迹P12拓展学习用传感器描绘平抛轨迹P13第4题猜想在x方向的运动P16正文抛体的轨迹方程P18页第4题P19第5题跳伞运动员在空中位置P21第3题炸弹两个方向上距离之比关注抛体与斜面结合的问题P21第5题在坐标系中研究抛体运动分解的思想方法P29思考与讨论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曲率半径P35正文火车转弯关注车轮形状P37思考与讨论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地球看作巨大的拱形桥P37旁批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完全失重状态P40第5题洗衣机脱水P42第3题白点转动的方向和转动的周期P42第6题最大水平距离P45做一做绘制椭圆思考两绳间夹角的变化情况P45正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准确表达其内容P50正文月—地检验假设法P58第4题哈雷彗星P59正文图7.4-1三个宇宙速度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P64科学漫步黑洞半径R 不大于多少P 71第7题某中子星P71第2题证明ρΤ2是一个常量P71第3题剩余部分对m′的万有引力填补法、等效法P72第6题行星冲日关注中国航天(空间站、神舟、嫦娥、天问)P 78第6题抽水机输出的功率P 83图8.2-8足球的轨迹分析能量转化情况P 85正文动能定理的应用还有哪些功能关系P 94第6题电动机输出功率P 99第5题竖直上抛中的高度P 100第1题缓慢和恒力作用下比较P100第3题风力发电机P100第4题x 与θ是否有关P 101第6题滑轮组A 、B 的位移和速度关系P 103课题研究甩手动作的数据分析P19正文尖端放电现象高压设备表面光滑、电晕P20图9.4-6 P22图9.4-13高压线屏话筒线屏蔽外接干扰三条输电线上方还有两条导线P21图9.4-8静电除尘原理哪一端电场强度大P23第6题棒上感应电荷的电场P24第4题带电薄板产生的电场对称性P30图10.1-8一对等量同种电荷一对等量异种电荷呢P34第6题P51第4题画出经过A点的一条电场线中画出过B点的电场线方向P39拓展学习P51第4题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放电过程在I-t图像和UAB-t图像I-t图像面积的物理意义P44例1直线加速器圆筒的长度和序号间的关系P47拓展学习示波管的原理P49第2题求电子的最大速度光电效应P51第1题等量异种点电荷P55STSE电动汽车中的电池充放电时锂离子的流向P60正文超导现象关注科技前沿P61第6题电流流向不同时样品的电阻P62图11.3-1 P64图11.3-4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操作、读数P67第2题电导率电导率是电阻率的倒数P70正文P71第4题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电路结构求电阻R1、R2的值电表的改装P74第5题电路故障分析P 77第3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P 77第4题电学黑箱P 86思考与讨论图12.2-5断路与短路P 88第7题充电宝的能量与电量P 91参考案例1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选择合适的起点标度P 92第3题橙汁电池P 100第2题装置的效率P 100第5题电动机的机械功率P 100第7题图像的斜率P 101第4题消耗的功率最大105图13.1-3两条通电导线间的相互作用P 108第7题地球环形电流的方向P 111正文P 128第6题磁通量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磁通量与匝数无关P 117第1题线框中的感应电流P 121图13.4-4电磁波谱及其应用记住排列顺序P 129第1题充气泵工作原理P 129第5题铁环中心O 点的磁场方向等效为两个磁铁P 129第6题推导出B 与t 的关系式6-9动量定理内容推导、表达式、应用实例12-14动量守恒定律内容、适用范围16-18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不同方案的比较19习题第2题实验误差分析21-22弹性碰撞的实例分析动量和能量观点及相关结论23科学方法抽象与概括23习题第4题弹性正碰的动量和能量观点24-26反冲现象、火箭做一做、科学漫步27习题第3题相对速度的理解29习题第7题动量与能量的综合应用29习题第8题动量与能量的综合应用31-34简谐运动弹簧振子模型、位移时间图像、频闪照片35-39简谐运动的描述相关物理量、表达式41-42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回复力的特点42简谐运动的能量振子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45习题第1题简谐运动的证明45习题第2题简谐运动的证明44-45单摆回复力的来源、视为简谐运动的条件和证明猜想、化曲为直45-46实验:探究单摆周期T与摆长L之间的关系48-49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误差分析、图像法处理数据的优势50-52受迫振动、共振做一做:研究受迫振动的频率做一做:研究摆的共振图2.6-4受迫振动振幅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53科学漫步振动控制技术55习题第5题类单摆模型58页眉波的概念的理解60横波与纵波声波是纵波60-61机械波全篇阅读62倒数第二段简谐波的概念63思考与讨论上面一段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性质决定65第6题作出波形图讨论67-68图3.3-3、图3.3-4水波的衍射69旁批波的叠加过程的理解70图3.4-3波的干涉示意图71倒数第二段波的干涉概念的理解72STSE主动降噪技术73第2题波的干涉示意图的理解73第4题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判断76课本内容多普勒效应的应用78第3题波的双向传播及波形的重复性导致的多解问题78第5题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判断81折射定律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折射率n12可以简单写成n82实验测量玻璃的折射率84练习与应用第4题、第5题86下半页课本内容全反射87下半页课本内容全反射棱镜88-89光导纤维特点应用、“做一做”水流导光89练习与应用第4题91最后两段课本内容光的干涉现象、物理学史92推导过程相邻干涉条纹间距93图4.3-5灯焰在肥皂膜上形成的像93图4.3-6薄膜干涉95-96双缝干涉实验图4.4-1,图4.4-2、图4.4-3,图4.4-4 98光的衍射图4.5-2,图4.5-3100科学漫步泊淞亮斑101练习与应用第3、4题103演示观察光的偏振现象图4.6-3104第一段、第四段偏振光的理解104最后一段偏振现象的应用105-106课本全篇激光的特点及应用106科学漫步立体电影和偏振光108复习与提高A组第4题109复习与提高B组第2题和第4题11练习与应用第4题磁流体发电机16-18质谱仪与回旋加速器掌握原理27科学方法归纳推理32练习与应用第3题动圈式扬声器32练习与应用第5题电磁流量计32练习与应用第6题绕固定点转动的导体棒产生E感33电子感应加速器理解原理34-35涡流的应用与防止真空冶炼炉、电磁炉、变压器、探雷器35-36电磁阻尼现象的理解及“做一做”磁电式仪表36电磁驱动电动机37练习与应用第3题38-39自感现象通电自感、断电自感41练习与应用第1题延时继电器49-50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产生过程及函数表达式51交流发电机分类与结构53交流电的有效值定义及计算54-55拓展学习电感器、电容器对交流电的作用56-57实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59科学漫步无线充电技术60练习与应用第4题65练习与应用第2题66复习与提高A组第1题66-67复习与提高B组第2题、第3题、第4题70-72电磁振荡产生过程、能量变化、周期频率公式73练习与应用第4题78-80课本内容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受81-84电磁波谱各波段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86复习与提高A组第3题87复习与提高B组第5题89图5.1-1干簧管原理93思考与讨论电容式话筒95-99课本内容各种敏感元件特点及相关应用100练习与应用第2题、第3题105练习与应用第1题、第3题23-25实验探究气体等温变化“做一做”用传感器探究气体等温变化规律29拓展学习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30练习与应用第3题、第4题31-33固体晶体与非晶体、金属铁的显微组织(晶体、各向同性)、微观结构34科学漫步石墨烯的晶体结构35练习与应用第2题36-40液体实验:液体的表面张力插图: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毛细现象、液晶、图2.5-9、科学漫步41练习与应用第6题42复习与提高A组第2题、第5题43-44复习与提高B组第1、2、3、7题46-49功、热和内能的改变焦耳的实验、绝热过程、内能的改变50-53热力学第一定律内容、表达式及其应用P51例题、P53水的比热容54-58能量守恒定律内容及形形色色的永动机59-63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能量耗散、拓展学习:熵与熵增加原理67-70黑体辐射理论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图4.1-2)普朗克将量子理论引入物理学71-77光电效应赫兹做实验时意外发现光电效应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两个关系及相关图像康普顿效应的实验事实及意义(P76光子具有动量)、光的波粒二象性77练习与应用第4题78-83原子的核式结构汤姆生发现电子、α粒子散射的实验结果及物理意义、P79比荷84-9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光谱的分类及光谱的分析作用玻尔的原子模型及玻尔理论的局限性P88图4.4-692-97粒子的波动性与量子力学的建立物质波、电子衍射及干涉条纹量子力学的建立及其应用98-99复习与提高A组第6题101-107原子核的组成物理学史:贝克勒尔、居里夫妇天然放射性三种射线的特性及应用原子核的组成(P105原子核的符号)108-114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衰变的实质、半衰期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核反应、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辐射与安全115-118核力与结合能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结合能、比结合能(理解图5.3-4)、质量亏损119-125核裂变与核聚变核裂变的发现、链式反应、P121原子弹、反应堆与核电站、核聚变125练习与应用第5题131复习与提高B组第2、3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难点1.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常见运动形式:①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所受合外力为零时,所处状态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当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只充当向心力时,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③当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变化且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粒子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2.注意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特性:①在电场中的电荷,不论其运动与否,都始终受电场力的作用;而磁场只对运动电荷且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平行的电荷有洛伦兹力作用;②电场力的大小,与电荷运动速度无关,其方向可与电场方向相同或相反;而洛伦兹力的大小与电荷运动的速度有关,其方向始终既与磁场方向垂直,又与速度方向垂直,即垂直于磁场和速度共同决定的平面;③从力的作用效果看,电场力既可以改变电荷运动速度的方向,也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洛伦兹力仅改变电荷运动速度的方向,不能改变速度的大小;④从做功和能量转化角度看,电场力对电荷做功,但与运动路径无关,能够改变电荷的动能;而洛伦兹力对电荷永不做功,不能改变电荷的动能.3.复合场中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正确的受力分析,其次是场力(是否考虑重力,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弹力摩擦力;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找出物体的速度、位置及其变化特点,如出现临界状态,要分析临界条件.要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动力学的三大方法解决问题.规律方法【例1】如图所示,M、N两平行金属板间存在着正交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一带电粒子(重力不计)从O点以速度υ沿着与两板平行的方向射入场区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1飞出场区;如果两板间只有电场,粒子仍以原来的速度从O点进入电场,经过时间的t2飞出电场;如果两板间只有磁场,粒子仍以原来的速度从O点进入磁场后,经过时间t3飞出磁场,则t1、t2、t3的大小关系为(A)A.t1 = t2<t3B.t2>t1>t3C.t1 = t2 = t3D.t1>t2 = t3训练题如图所示,B为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小球带有不多的正电荷.让小球从水平、光滑、绝缘的桌面上的A点开始以初速度υ0向右运动,并落在水平地面上,历时t1,落地点距A点的水平距离为s1.然后撤去磁场,让小球仍从A点出发向右做初速为υ0的运动,落在水平地面上,历时t2,落地点距A点的水平距离为s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C )A.s1>s2 B.t1>t2C .两次落地速度相同D .两次落地动能相同【例2】一带电量为+q 、质量为m 的小球,从一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滑下.斜面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如图所示.求小球在斜面上滑行的速度范围和最大距离.【解析】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小球受重力、斜面支持力及洛伦兹力作用.沿斜面方向上,有mg sin θ=ma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上,有F N +F f 洛=mg cos θ由F f 洛=qυB ,知F f 洛随着小球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F f 洛增大到使F N =0时,小球将脱离斜面此时F f 洛=qυm B =mg cos θ. 所以:υm =qBmg θcos ,此即为小球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最大值. 所以:小球在斜面上滑行的速度范围是0≤υ≤qBmg θcos 小球在斜面上匀加速运动的最大距离为s =22m a υ=θθsin 2)cos (2g qB mg =θθsin 2cos 2222B q mg . 训练题如图质量为m 的小球A 穿在绝缘细杆上,杆的倾角为α,小球A 带正电,电量为q ,在杆上B 点处固定一个电量为Q 的正电荷.将A 由距B 竖直高度为H 处无初速释放,小球A 下滑过程中电量不变,不计A 与细杆间的摩擦,整个装置处在真空中,已知静电力常量k 和重力加速度g .(1)A 球刚释放时的加速度是多大?(2)当A 球的动能最大时,A 球与B 点的距离多大?答案:(1)a=gsinα-kQqsin 2α/mH 2(2)s=(kQq/mgsin α)1/2【例3】在如图所示的空间区域里,y 轴左方有一匀强电场,场强方向跟y 轴负方向成30°角,大小为E = 4.0×105N/C ,y 轴右方有一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有一质子以速度υ0 = 2.0×106m/s 由x 轴上A 点(OA = 10cm )第一次沿轴正方向射入磁场,第二次沿x 轴负方向射入磁场,回旋后都垂直射入电场,最后又进入磁场,已知质子质量m 为1.6×10-27kg ,求:(1)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2)质子两次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 (3)质子两次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各为多少.【解析】(1)如图所示,设质子第一、第二次由B 、C 两点分别进入电场,轨迹圆心分别为O 1和O 2.所以:sin30° = OAR ,R = 2×OA ,由B = mυ0Rq= 0.1T ,得.(2)从图中可知,第一、第二次质子在磁场中转过的角度分别为210°和30°,则t 1t 2 =θ1θ2 = 71(3)两次质子以相同的速度和夹角进入电场,所以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相同.由x = υ0t 和y = 12×Eq m ×t 2以及tan30° =xy由以上解得t = 23mυ0Eq= 3×10-7s .能力训练1.空间存在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E 和匀强磁场B ,其方向如图所示.一带电粒子+q 以初速度υ0垂直于电场和磁场射入,则粒子在场中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D )A .沿初速度方向做匀速运动B .在纸平面内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C .在纸平面内做轨迹向下弯曲的匀变速曲线运动D .初始一段在纸平面内做轨迹向下(向上)弯曲的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2.如图所示,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υ0垂直进入相互正交的匀强电场E 和匀强磁场B 中,从P 点离开该区域,此时侧向位移为s ,粒子重力不计则 (AC )A .粒子在P 点所受的磁场力可能比电场力大B .粒子的加速度为(qE -qυ0B )/mC . 粒子在P 点的速率为202qsE mυ+D . 粒子在P 点的动能为mυ02/2-qsE3.如图所示,质量为m ,电量为q 的正电物体,在磁感强度为B 、方 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沿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向左运动,物体运动初速度为υ,则( CD )A .物体的运动由υ减小到零所用的时间等于mυ/μ(mg +qυB ) B .物体的运动由υ减小到零所用的时间小于mυ/μ(mg +qυB )C .若另加一个电场强度为μ(mg +qυB )/q 、方向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物体做匀速运动D .若另加一个电场强度为(mg +qυB )/q 、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物体做匀速运动 4.如图已知一质量为m 的带电液滴,经电压U 加速后水平进入互相垂直的匀强电场E 和匀强磁场B 中(E 、B 已知),液滴在此空间的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 C )A .液滴在空间可能受4个力作用B .液滴一定带正电C .液滴做圆周运动的半径12UEr B g=D .液滴在场中运动时总动量不变5.如图所示,有一个足够大的倾角为θ的光滑绝缘斜面体。
在空间加上一个垂直于斜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一个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小球,以初速度v 0沿斜面向上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小球的速度大小仍然为v 0,但方向相反;现将匀强磁场撤去,换成一个平行于be 向里的水平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E ,若小球仍以初速度v 0沿斜面向上运动,求经过同样的时间后小球的速度大小。
(小球的重力与所受电场力、洛伦兹力相比较,忽略不计)答案:当加一个垂直于斜面的匀强磁场时,带电小球将在斜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半径为r ,周期为T 。
由牛顿第二定律:qv 0B =mv 02/r 而T =2лr /v 0所以:T =2лm /qB由题意,当小球反向时经历的时间为:t =nT /2=nлm /qB (其中n =1、3、5……) 当撤去磁场换成电场时,小球在电场力和斜面的弹力作用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qE cos θ=ma 得:mqE a θcos =经历时间t 的速度大小:v =at =BE n θπcos (其中n =1、3、5……)6.如图所示,在地面附近有一范围足够大的互相正交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水平并垂直纸面向外.一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带电微粒在此区域恰好作速度大小为υ的匀速圆周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 (1)求此区域内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2)若某时刻微粒运动到场中距地面高度为H 的P 点,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如图所示.则该微粒至少须经多长时间运动到距地面最高点?最高点距地面多高?(3)在(2)问中微粒又运动P 点时,突然撤去磁场,同时电场θc v 0Ce强度大小不变,方向变为水平向右,则该微粒运动中距地面的最大高度是多少?答案:(1)带电微粒在做匀速圆周运动,电场力与重力应平衡,因此 mg =Eq 解得: mgE q=方向竖直向下 (2)粒子作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 ,如图所示。
2v qBv m R=最高点与地面的距离为:(1cos 45)m H H R ︒=++ 解得:2(1m mv H H Bq =+该微粒运动周期为: BqmT π2=运动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为: 3384mt T Bqπ==(3)设粒子升高度为h ,由动能定理得: 02cot45mgh Eqh mv --1=0-2解得: 224mv v h mg Eq g=+=2()微粒离地面最大高度为: 24v H g+7.如图所示,坐标系xoy 在竖直平面内,空间有沿水平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在x >0的空间里有沿x 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的大小为E ,一个带正电的小球经过图中x 轴上的A 点,沿着与水平方向成θ=300角的斜向下直线做匀速运动,经过y 轴上的B 点进入x <0的区域,要使小球进入x <0区域后能在竖直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需在x <0区域内另加一匀强电场。
若带电小球做圆周运动通过x 轴上的C 点,且OA =OC ,设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小球运动速率的大小。
(2)在x <0的区域所加电场大小和方向。
(3)小球从B 点运动C 点所用时间及OA 的长度。
答案:(1)油滴从A 运动到B 的过程中,油滴受重力、电场力和洛仑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由题设条件知:BqvqE=030sin 所以油滴的运动速率为:P45° yx0 A BCθBEv 2=(2)油滴在x<0的区域作匀速圆周运动,则油滴的重力与所受的电场力平衡,洛仑兹力提供油滴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