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毕摩文献《妮日尔果》与哭嫁歌《妈妈的女儿》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哭嫁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哭嫁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哭嫁研究的文献综述论文导读:哭嫁,是我国古代甚至至今在某些偏远地区一种流行的婚礼习俗。

姑娘出嫁前,新娘与其女性亲属,多举行哭嫁仪式,用哭和唱哭嫁歌的形式来迎接出嫁这一人生的重大转变。

本文试图从哭嫁的艺术特征、功能以及哭嫁的文本哭嫁歌等方面来梳理一下学者对于哭嫁的研究。

从此开始了对哭嫁功能的分析。

关键词:哭嫁,哭嫁歌,艺术特征,功能哭嫁,是我国古代甚至至今在某些偏远地区一种流行的婚礼习俗。

姑娘出嫁前,新娘与其女性亲属,多举行哭嫁仪式,用哭和唱哭嫁歌的形式来迎接出嫁这一人生的重大转变。

论文参考网。

按照一般的道理讲,婚姻对于家庭来说是难得大喜事,对于待出嫁的新娘来说更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婚姻将赋予女性更加丰富的人生意义,从此以后她就要在另一个家庭里担任妻子、儿媳、母亲的责任。

本文试图从哭嫁的艺术特征、功能以及哭嫁的文本哭嫁歌等方面来梳理一下学者对于哭嫁的研究。

一、哭嫁习俗的阐释:从史料来看,哭嫁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易经》中就有记载:賁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乘马斑如、泣血涟如,匪寇,婚媾。

迎亲的队伍乘着白马雄赳赳、喜洋洋地来迎娶新娘,而新娘却嚎啕大哭,涕泪涟涟,连旁观的人都往往把婚媾迎亲队伍和盗寇前来抢劫混淆不清。

可见哭嫁的风俗是由上古的抢劫婚风俗遗留下来的。

在先秦的儒教观念中,也以女儿出嫁为令人悲哀之事。

《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说: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

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汉乐府诗《白头吟》相传乃西汉卓文君所作,诗中反复吟诵嫁娶不须啼,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而嫁娶不须啼就是说明当时姑娘出嫁时普遍啼哭。

曹植亦有《感婚赋》所云:悲凉媒之不顾,慨仰首而叹息,风飘飘以动缨魏晋南北朝时一直都有哭嫁习俗,诗人多有吟诵。

梁朝何逊《看新婚诗》良人已灼灼,席上自生光。

所悲高驾动,环佩出长廊。

南陈周弘正亦有《看新婚诗》描写新娘哭嫁时喜忧参半:带啼凝暮雨,含笑似朝霞。

如悲似喜,带啼含笑,新娘出嫁时复杂的心情跃然纸上。

浅析凉山彝族叙事长诗《妈妈的女儿》的艺术特色

浅析凉山彝族叙事长诗《妈妈的女儿》的艺术特色

浅析凉山彝族叙事长诗《妈妈的女儿》的艺术特色杨益【摘要】《妈妈的女儿》是一首凉山彝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叙事长诗.长诗为我们叙述了彝族传统包办婚姻制度下“女儿”的自叹和悲惨情景.本文主要从艺术手法的运用方面浅析长诗的艺术特色.【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10【总页数】2页(P57-58)【关键词】凉山;彝族;叙事长诗;艺术特色【作者】杨益【作者单位】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训练部,云南昆明65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76.2《阿莫尼惹》翻译成汉语,即《妈妈的女儿》,是凉山彝族地区一部感人的叙事长诗。

主要以一个出生于贫寒家庭的女儿被逼远嫁他乡而思念家乡亲人、追忆自己童年幸福快乐成长的过程、哭诉包办婚姻制度给凉山彝族妇女带来的悲惨境遇为线索,刻画了一个旧社会彝家女儿没有婚姻自由的痛苦,同时控诉了旧社会彝家重男轻女的思想传统。

[1]全诗以口头演唱方式流传于民间,也有多种抄本,其耳熟能详的动人旋律,常常激起人们的情感,让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而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与惆怅。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析了长诗的艺术特色:(一)叙事结构紧凑严谨全诗近千行,由序歌、出生、成长、议婚、逼婚、接亲、出嫁、怀亲、劝导等十多章组成,内容紧凑严谨,结构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紧扣女儿的出生和成长进行叙事,主要叙述女儿的美丽可爱、聪明好学、活泼开朗、善良孝顺、勤劳勇敢、幸福快乐的生活过程。

后一部分主要写女儿长大后,议婚、订婚、接亲、出嫁的悲惨境遇。

女儿前后两种境遇反差极大,给读者或听者以鲜明的衬托,使全诗前后两个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从而使长诗在语言上、内容上、结构上、表现方法上显得更加紧凑严谨。

(二)巧妙的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在诗中随处可见,开头的序歌部分就运用该艺术手法来叙述女儿的愁苦情绪,它借助长诗中雄伟的高山、辽阔的草原、喧嚣的世间、快活的羊儿及云雀,衬托出了女儿身世的悲惨景象,同时紧扣“女儿”的不幸进行阐述和反映复杂的生活,运用自如、贴切、巧妙,其效果如泣如诉,感人肺腑,使得长诗具有一种含而不露、露而不显的美。

彝族民间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

彝族民间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

彝族民间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是流传于南高原大凉山一线的彝族女子“哭嫁歌”,历经漫长岁月之后,它已成为了感动灵魂与世界的彝族文学的史诗经典。

现经由彝语翻译后新鲜面世。

长诗由一个彝族女子的深情回忆与哀婉哭诉展开,激越沉郁,百转千回,撼人心魂。

它是千百年来彝族女子渴望自由、渴望美好生活与婚姻自主的血泪史。

也是彝族女子在黑暗年代反抗命运的倾诉和精神意志的一个缩影。

这首彝族长诗最初是由女子吟唱,带哭腔的歌声起处,听者无一不是热泪盈眶,泣不成声。

歌中渗透了生命中的悲伤与凄凉,有着超越种族与国界的非凡感染力。

长诗行行是泪,充满了深入骨髓的疼痛感。

全诗可以说是泪水凝结而成的,其情感的深度已经决定了内涵意蕴的深度。

正是彝族女子对那遥不可及的幸福与自由的向往与期盼,对哀伤、苦难与悲伤的反复歌吟,让人真正感受到来自民间底层心灵与情感的力量,因而让世界都会为之感动。

彝族民间长诗:《妈妈的女儿.上篇》(珍藏版)一、序歌妈妈的女儿哟!人说高山乐趣多,高山未必真快乐,在那绵绵山脉上,只有羊儿最快活。

人说草原乐趣多,草原未必真快乐,在那朗朗草原上,只有云雀最快活。

人说世间痛苦多,世上未必少快乐,蜂巢般的人世上。

只有女人不快活。

挺秀树木长林中,山火一来尽烧灼,清冽流水过山涧,条条乱石来撞磕,翠绿芳草生原野,牲畜踩吃难久活,彝家姑娘虽俊秀,个个都要受折磨。

二、出生妈妈的女儿哟!年份好的那一年,月份好的那一月,日子好的那一日,女儿生下地。

女儿出生这一天,宰了黄母鸡,舌根三软骨,平行倾一方;股骨四个眼,对称向四边。

(彝族占卜吉凶法)磨了黄荞子,籽粒颗颗都饱绽,荞粉细细味香甜。

祝来日,荞子永远黄澄澄,鸡婆永远黄生生,女儿前程金灿灿。

迎来邻里姨姨七十七,七十是句口头禅,七个是真言;摆出彩盔彩勺七十七,七十是句口头禅,实说是七件,裹婴毡布九丈,九丈是句口头禅,实有三丈宽;洗婴净水九满坛,九坛是句口头禅,实数是三坛。

三、成长妈妈的女儿哟!女儿出世第三天,打开九折围栅看,有只花腿大阉羊,出牧它领头,收牧它压尾,宰来做顿剪发饭。

活态的口头传统——安宁河流域平坝彝族哭嫁歌调查

活态的口头传统——安宁河流域平坝彝族哭嫁歌调查

活态的口头传统——安宁河流域平坝彝族哭嫁歌调查邓明英【摘要】丰富的彝族民间口头传统在各种婚丧礼仪过程中以真实的、活灵活现的状态存在,它们在这些场合里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

笔者选择了安宁河流域的一个平坝彝族村子——冕宁县回龙乡"舒诺村",对他们的哭嫁歌进行调查研究,试图从中分析平坝彝族口头传统的传承及变迁过程。

%The rich folk oral tradition continues to work factually and vividly in weddings and funerals,where it has been strengthening its vital powers and being succeeded for generations.I take a Yizu village in the AniningValley,Shunuobaga village in Huilong country of Mianning County,as an example to try to analyze the tradition and changes of Yi people’s oral tradition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bride's marriage songs.【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3)004【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平坝彝族;口头传统;哭嫁歌【作者】邓明英【作者单位】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四川西昌6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使用口头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基本活动,这些口头传统将历史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并向我们展示着生活的本质。

在丰富的彝族民间口头传统当中,婚丧仪礼过程中的口头传统流传的范围最为广泛,这些口头传统以真实的、活灵活现的状态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它们在各种仪式表演的场合里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并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来。

彝族“哭嫁调”中折射出的母爱

彝族“哭嫁调”中折射出的母爱

彝族“哭嫁调”中折射出的母爱摘要:彝族“哭嫁调”是云南省楚雄州彝族婚俗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明清改土归流以后,妇女对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制度的控诉,是对告别儿时生活和离开父母的无比眷恋和担忧的怨歌,是妇女渴求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深刻反映。

彝族“哭嫁调”继承彝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真实地表现生活,描写生活,揭示生活中的矛盾,至今还有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哭嫁调折射母爱一.“哭嫁调”折射的母爱1.“哭嫁调”的歌词中折射出的母爱姑娘出嫁是和自己童年的幸福生活告别,在彝族许多哭嫁调里,出嫁姑娘反复说明自己不愿出嫁。

例如:半夜雄鸡叫,但愿鸡莫叫。

鸡呀你莫叫,要是鸡不叫,银子套鸡嘴,黄金镶鸡冠。

天若真要亮,请露水莫干。

露水莫要干,露水能不干,毯子铺路面,树叶垫轿上。

在这首哭嫁调中,姑娘留恋自己的娘家,害怕出嫁当媳妇的心情,被写得缠绵凄切,委婉依恋,淋漓尽致。

她先是希望鸡不要叫,让出嫁那个时候永远不要到来,鸡不叫不行,又希望天不要亮,希望早晨的露水不要干,希望接亲的人住下不要走。

这些都表现出了出嫁姑娘对自己做姑娘时在父母膝前享有的亲情、温暖和幸福的无比眷恋,充满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而从出嫁姑娘这种恋家情节中也反映了她对母亲的无比眷恋,留恋母亲对自己的爱,担忧嫁到婆家后就得不到这种真挚的母爱,从而反射出姑娘在家时母亲对女儿无私的爱。

又如:姑娘在家时,清早睡醒来,还赖在床上。

出嫁去他乡,不及时下床,公公和婆婆,双脚跺地响,双手拍烂掌。

半夜来烧火,天亮吃早饭,绳子肩上挂,姑娘忙上山。

妈家的姑娘,还在家中时,妈妈的心思,她都很熟悉。

出嫁他乡去,他乡新婆婆,心弯或心直,她一概不知。

屋里呆呆坐,厨房团团转。

这首“哭嫁调”唱的是姑娘在家时,清早醒来还可以赖在床上,说明了在家时,妈妈总是宠着、包容着自己。

而在婆家,早早就要起床,不然公婆要跺地拍掌催促自己,半夜就要起床烧火,天亮要把饭煮熟给公婆吃,之后又要带上绳子忙着上山干活。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作者:韩凌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0期浩瀚的凉山彝族毕摩典籍中大概有五本经籍文献是描写女性并以女性的名字命名的。

它们是《杉林神女经》、《石头神女经》、《尼日尔果》、《孜孜宜扎》、《瓦斯拉且则》。

这几本文献将女性神化或鬼化,对女性形象有生动的描绘。

这些文献有其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特点。

以《尼日尔果》、《孜孜宜扎》、《杉神女》进行对比,我们就更能了解以在男性为中心的父系社会视野下的女性形象。

彝族民间文学《博葩》中讲述了关于鬼的起源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猎人兹米阿吉去林中狩猎,在林中他发现一只健美的鹿子,后来鹿子化为一个美丽的女子,成了兹米阿吉的妻子,她就是孜孜宜扎。

后来妻子变化无常,村子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死去。

经毕摩卜算,原来是兹米阿吉娶了一个“鬼妻”,而村里面的人全是她吃的。

所以,毕摩准备咒他,于是兹米阿吉和毕摩商量着骗妻子,说兹米阿吉病的很严重,需要西域的雪来治疗。

妻子很担心丈夫,就准备去西域取雪,没想到妻子走后,丈夫请毕摩在家做三天三夜的法事。

当妻子回来的时候,已经遍体鳞伤,刚要踏进门栏时就死在了门口,变成一只山羊。

而在羊蹄里还紧紧拽着那块为丈夫千里寻得的雪块。

后来山羊被族人扔进河中,河边有几个贪吃妇在洗衣服,他们把羊分来吃后,就变成一个个的鬼,从此世界便有了鬼。

这个故事在文献《孜孜宜扎》中更有非常凄美的描述。

毕摩在大型的诅咒仪式中都会念诵这部经文,诅咒这个祸害人间的女鬼。

但从文中描述得知,孜孜宜扎虽是鬼,但她非常爱自己的丈夫,在丈夫故意生病陷害她的时候她毅然为丈夫去寻药,最后却遗憾地死在丈夫的阴谋诅咒之下。

将《孜孜宜扎》与《杉林神女》作一比较,在创作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

首先,从其起源上看,杉神女有漫长的母族神谱,说明其来源非常正当。

在成长上,神女有着漫长的成长过程,经文描述了杉神女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怎样的练就她的本领,又是怎样的变得勇猛,怎样的统领所有的神灵成为自己的士卒。

从传统彝族婚俗制度解读《妈妈的女儿》

从传统彝族婚俗制度解读《妈妈的女儿》

从传统彝族婚俗制度解读《妈妈的女儿》
何茜
【期刊名称】《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彝族民间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是彝族姑娘在出嫁的时候所唱的"哭嫁歌"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彝族人民生活当中的民俗现象。

本文将结合彝族传统婚俗制度来理解这首长诗,从人性角度来解释女儿的哭诉,并试指出过去一些学者在解读诗歌时有失偏颇之处。

【总页数】2页(P91-92)
【作者】何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2
【相关文献】
1.乐山传统彝族婚俗仪式的继承 [J], 孙仲秋;
2.性别背后的权利反映——浅析《妈妈的女儿》中的彝族传统性别观 [J], 沈晓雁
3.文本背后的性别观——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彝族民间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 [J], 邓明英
4.浅析凉山彝族叙事长诗《妈妈的女儿》的艺术特色 [J], 杨益
5.解读彝族古歌《妈妈的女儿》 [J], 易向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音乐形式及其保护研究

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音乐形式及其保护研究

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音乐形式及其保护研究作者:刘宁来源:《艺术大观》2020年第02期摘要: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聚居的核心地区,该地区的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是少数民族音乐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彝族音乐研究的重点。

文章以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为基本研究重点,就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音乐分类、音乐特点、音乐功能进行分析,并就在新时期如何强化对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保护进行策略分析,旨在能够将这种民族音乐艺术形式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音乐形式;音乐分类;音乐功能;保护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2-00-02彝族是中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四川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民族独有的文化形态,其中,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是彝族文化形态的一种突出表现。

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主要包含婚礼歌和哭嫁歌两种民族,前者主要在婚礼进行中演唱,演唱形式多为一个人领唱、另外一个人重复对唱。

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婚礼现场的喜悦和热闹。

为此,文章以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为基本研究对象,就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音乐风格特点、形式和功能问题进行探究。

[1]一、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基本情况概述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并不是指国家规定的某一首歌曲,而是根据情境、情绪创作出来的一种歌曲,歌曲的创作根基是少数民族文化。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总体上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内容质朴、歌词丰富多样,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彝族的风俗文化。

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在不同的环境氛围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功能和情绪不同,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合唱形式、对唱形式两种类型。

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在整个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种交流和表达语言艺术形式。

二、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音乐形式分类(一)哭嫁歌在婚嫁的时候由女方来歌唱,歌词的内容和婚嫁的情境密切关联,从哭嫁歌的基本内容来看,一般包含女方对母亲家庭的榴梿、对儿时的回忆、对父母的不舍。

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

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

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作者:何虑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4期凉山彝族音乐文化背景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

彝族主要通过语言表演造型等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塑造他们具有鲜明色彩和独特风貌的艺术。

彝族民歌声音高亢尖刻,感情粗犷奔放,保持着比较原始的形态和特色,田坝地区是彝族历史上彝、汉、番杂居区,并且是多年来土司统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彝、汉、番等族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极为频繁。

许多方面反映出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因素和风格,其特点音域宽曲调起伏大、节奏悠长宽广舒缓从容、旋律优美动人,别具一格,多反映凉山地区原有的特点。

对凉山地区的彝族音乐文化而言,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音乐习俗及其与哭嫁歌的联系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有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还有自己的文字。

远在七八世纪时,彝族人民就已定居于文山各地。

与别的民族不一样的是他们也向往神鹰,更不同的是他们那里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跨到社会主义社会来的。

彝族人能歌善舞。

他们唱着山歌跳着舞,在那里音乐是少不了的,况且那里山清水秀,在那里怎么能够少得了歌舞。

他们的音乐舞蹈都有本民族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彝族婚俗音乐。

在彝族的婚俗中,从古到今,虽然具体表现得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基本来讲,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歌舞音乐是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彝族人民的爱情一般都是在过节的时候相互培养的。

彝族民歌文献例子大全

彝族民歌文献例子大全

彝族民歌文献例子大全
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

彝族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现形式而闻名,下面是一些彝族民歌的文献例子:
1. 《阿细颂歌》,这是一首反映彝族传统文化和生活的民歌,歌词深情而悠扬,表达了彝族人民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2. 《哈尼山歌》,虽然哈尼族和彝族是不同的民族,但彝族地区也有哈尼族的分布,因此彝族地区也有哈尼山歌的传承。

这些歌曲多以山水、爱情、生活为主题,歌词简单朴实,旋律优美动人。

3. 《彝家情歌》,这是一种表达彝族人民情感的特殊形式,歌词多以爱情、家乡、生活为主题,歌颂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彝族古歌》,这些歌曲多为口传歌谣,记录了彝族古代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歌词简练而富有哲理,是了解彝族古文化的重要载体。

5. 《彝族劳动歌》,这些歌曲多以劳动、丰收和生活为主题,歌颂了彝族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

这些例子只是彝族民歌文献中的一小部分,彝族民歌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它们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这些民歌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播彝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共享。

如泣如诉苦乐年华论文

如泣如诉苦乐年华论文

如泣如诉苦乐年华《阿嫫尼惹》意思为《妈妈的女儿》。

她是彝族民间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和保存比较完整的一部叙事长诗。

一提起《阿嫫尼惹》,人们想到的总是包办买卖婚姻、女儿失去自由、受尽折磨和男尊女卑。

我认为除了这些以外,她还是一部与汉族《女儿经》相类似的教育彝族妇女的教科书,是一本彝族妇女必读的书籍。

书中以典型的实例讲诉了《阿嫫尼惹》如何为人处事、尊老爱幼,如何勤劳治家、衣着打扮、待人接物等等,从而追求自己美好人生。

更主要的是《阿嫫尼惹》渐渐演绎成了今天的彝族哭嫁歌。

一、《阿嫫尼惹》其人刚刚接触到《阿嫫尼惹》时,我认为她是千千万万个彝族妈妈女儿的代表。

一切真善美都在女儿的身上得以完整的体现了,一切人间的苦乐,妈妈的女儿也都经历了。

后来才知道妈妈的女儿确有其人,她是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人,生活在普格的阿尼山下,是阿尼家族人,她漂亮、聪明、能干,很受邻里、前辈和同伴的喜欢。

只是因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说之言”不可抗拒,婚姻遭受极大的不幸,最后悲惨死去。

她的一生非常典型,人们为了牢记她,怀念她,赞颂她,把她的故事用她自己平时讲述的民间流传方式,再把她精美的语言表述串联起来,自然形成了口口相传的今天我们读到的彝族著名的《阿嫫尼惹》。

旧社会父母的决定是不可抗拒的,女儿只能遵从,女儿不可能去指责父母的决定,所以只有采取诉苦、怀念、回忆的方式来怪罪自己苦命,道出自己的悲惨命运。

因此女儿的聪明才智就在诗的字里行间一一体现出来,诗里运用了许多妈妈的女儿的经典语句,使一些经典的名句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传说古时彝族妇女都非常聪明,比如:兹咪阿吉、孜孜尼扎、阿依曲布、嘎莫阿妞、布阿诗嘎微等等,聪明过头,压倒了彝族男性。

为了制服彝族妇女们的智慧不超过男人,后来彝族男人们商量决定:给已婚生子的彝族妇女戴上一个”金箍咒”-- 一个黑色的里面收起来的头帕。

寓意收回她们的智慧,不让她们超过男人。

彝语格言说:女人只能”上上阁楼,走走屋檐下,”不让他们走得更远。

四川凉山彝族婚俗女性的歌――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

四川凉山彝族婚俗女性的歌――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

四川凉山彝族婚俗女性的歌――凉山彝族婚俗音乐的“哭嫁歌”一凉山彝族音乐文化背景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

彝族主要通过语言表演造型等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塑造具有鲜明色彩和独特风貌的艺术。

彝族民歌声音高昂尖刻,感情粗犷奔放,保持着比较原始的形态和特色。

田坝地区是彝族历史上彝、汉、番杂居区,并且以多年来是土司统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彝、汉、番等族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极为频繁,许多方面反映出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因素和风格。

如其民歌特点,音域宽,曲调起伏高大,节奏悠长宽广、舒缓从容,旋律优美动人,多用短音节和句子,音调趋于平稳,中常有跳进,线条不大音域不宽,着重表达口头文学的叙事性。

对凉山地区的彝族音乐文化而言,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凉山彝族音乐的一般特点是旋律反复与人声模拟,曲调结构形式比较简单。

凉山彝族音乐有对音乐因内容的不同而音调不同的变化调整,尽管曲调比较简单,听起来情意甚为深沉。

最能使人感受到彝族地方特色的,莫过于其民间歌舞。

彝族人十分善于唱歌,不仅以歌谈情说爱,传递心声,而且以歌叙述历史,表达哀乐。

讲述历史有古歌,诉说过去的辛风月有苦歌,畅述今天的美好生活有颂歌,喝酒有酒歌,打猎有猎歌,放牛耕牛有牛歌,栽身有身歌,祭祖有祭歌,谈情说爱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送亲歌、接亲歌、进亲歌,丧葬有哭丧歌、送魂指路歌、怀亲歌,有时甚至到了随处应答以歌代言。

二彝族音乐习俗及其哭嫁歌的联系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有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还有自己的文字。

大凉山彝族婚嫁歌的研究与保护

大凉山彝族婚嫁歌的研究与保护

大凉山彝族婚嫁歌的研究与保护胡东明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彝族婚嫁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音乐艺术的展现,也是彝族历史和生活的反映,特别是妇女在其中的角色和经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彝族婚嫁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本文对于婚嫁歌的传承方式提出了新的措施,旨在提高年轻人对彝族文化的认同感,并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彝族婚嫁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助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彝族文化依然面临着消亡和失传的窘境。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凉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彝族人民繁衍生息之地,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朴、浓烈的彝族文化。

彝族的婚嫁歌是大凉山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形成演变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变迁和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

在彝族传统婚嫁仪式中,歌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承载着当地深厚的历史和群众情感。

本文在概述整理大凉山彝族婚嫁歌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彝族婚嫁歌的形式,强调了其风格特点,力图宣传彝族婚嫁歌的文化魅力,引起大众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

一、大凉山彝族婚嫁歌概念(一)基本情况大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四川省西南部,此地区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东临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和乐山市,西连甘孜州。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出“滑坡型”的地形特征,是一个山水相间、地形复杂的地区。

[1]凉山全州总面积为6.04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凉山脉和小凉山脉贯穿而过,山峰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势较为险峻。

在历史上,彝族人民曾经历过奴隶、封建制度的压迫,并进行过多次勇敢的抗争,形成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权,坚毅勇敢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在当地的音乐文化中也有强烈体现。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除了彝族外,还有苗族、布依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

性别背后的权利反映——浅析《妈妈的女儿》中的彝族传统性别观

性别背后的权利反映——浅析《妈妈的女儿》中的彝族传统性别观
收 稿 日期 :0 9 0 ~ 0 2 0 — 6 2
“ 女儿 ” 出生时 , 一切都预示着女儿长大后会吉 祥如意 , 幸福美满 。女儿 出生在“ 年份好的那一年 , 月 份好 的那 一月 ,l 好 的那 一 日, 了黄苦养 , E子 磨 颗 颗 粒粒 都 饱 绽 , 了黄 母 鸡 , 宰 舌根 三 软 骨 , 行 顷一 平 方 ; 骨 四个 眼 , 称 向 四边 。 “ 来 日, 子永 远 股 对 ”祝 养 黄 澄澄 , 婆 永远 黄 生 生 ” 鸡 。黄 , 这种 颜 色在 彝 族 人 民 的审美 观里 显示 着 一 种 吉祥 富 贵 , 个词 的运 用 这 点 名 了人 们 对 女 儿 的 未 来 的 一 种 真 诚 、 美好 的 祝 福 。 出生 时 的女 儿 , 们 忽 略 了她 的性 别 , 者 说 人 或 是 潜 意识 下 的性 别 模 糊 。作 为 婴儿 , 然 一 出生 就 虽 显示 了她 的性别 , 可是 那 时侯 的身 份角 色 也就 是 一 个单 纯 的生 物意 义 上 的婴 儿 , 没 有赋 予社 会 意义 还
在凉 山 彝族 地 区《 妈 的女 儿 》 是一 首 家 喻户 妈 , 晓 、 炙 人 口的古 典抒 情 叙事 长 诗 。诗 歌 的 每一 节 脍
开始 , 都是以“ 妈妈 的女儿哟” 为开头 , 让接下来 的 叙 述 在 一 种 如 泣 如 诉 的 悲 怆 的 气 氛 中进行 。 全 诗 由 明暗两 条 感情 线 贯穿 其 中 , 明线是 女 儿对 自身 身 世 的吟 唱 和叙 述 , 女 儿 的 自怜 ; 线 是别 人 对 女 是 暗 儿 的怜 悯 和 同情 。全 诗 中没有 出现一 个 人称 代 词 , 读者( 听者 ) 为 “ 儿 ” 在 女 的悲惨 和 不幸 黯 然泣 下 时 , 甚 至 都还 不 明 白是 把 自己 当成 了 “ 儿 ” 身在 进 女 本 行 自我 的 同情 和怜 悯 还 是 站 在 他 者 的角 度 对 女 儿 进行 同情 和 怜 悯 。这 就 让 读 者 ( 者 ) 领 略 文 本 听 在 的过 程 中扮 演 了两 种 身 份 , 带 了两 种 感 情 : 为 携 作 女儿 对 自身 的 同情 和 怜 悯 以及 作 为 他 者 对 女 儿 的 同情和怜 悯 。 从 这 里 可 以看 出这 样 的 明 暗两 条 线 索 的 安排 其 实 是 匠 心 独运 的 , 过 这 样 两 条 线 索 , 两种 感 通 让 情 基 调 在 这 里 得 到 和谐 的 交叉 和统 一 。全 诗 流 淌 着 一 种淡 淡 的哀 愁 , 浓 的 悲 伤 , 浓 在怅 惘 的情 绪 中 涂抹 着 浓郁 而 悲凉 的情调 , 听者 情不 自禁 陷入 这 使 样 一个 “ 调 场 ” , 这 样 的 悲 伤 和哀 愁 所 感 染 , 情 中 为 忘 了 自己。 ( ) 悯与 悬置 一 怜 文 本 中 , 情 和 叙事 的笔 调都 是 在 自我 同情 和 抒 被 人 同情 、 自我怜 悯 和 被人 怜 悯 中完 成 的 。彝 族传 统 社会 中的性 别 观依 然 是男 尊 女卑 , 不过 其 独 特之 处 是在 对 女性 的态度 上 采取 了更 为暖 昧 的形 式 : 怜

浅析彝族毕摩文献《妮日尔果》中的妇女地位

浅析彝族毕摩文献《妮日尔果》中的妇女地位

浅析彝族毕摩文献《妮日尔果》中的妇女地位
吉马惹作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2(000)028
【摘要】《妮日尔果》是凉山彝族毕摩仪式“妮日比”中使用的一本专用经书,主要讲述的是毕摩将作祟于人的“妮日”召回,经过劝导,教育,引诱后把她嫁给杉树林,从人的身上把“鬼妮日”赶走的过程。

这本经书体现了凉山彝族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妇女地住极其低下,她们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经济上没有支配权,没有财产继承全,她们没有任何追求幸福婚姻的权利.他们只能听从于父母做主的包办婚姻,命运任人摆布的实情。

【总页数】1页(P23-23)
【作者】吉马惹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彝族文化瑰宝--彝族毕摩文献 [J], 阿牛史日
2.彝族毕摩文献《日博日帕》与日毕溯源 [J], 蔡富莲
3.彝族文献分类研究——以《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为例 [J], 罗曲
4.凉山彝族毕摩文献《杉林神女经》叙事中的原型解读 [J], 韩凌
5.彝族毕摩文献《置鸡卫》中的灾难预防观 [J], 邱尔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从内容来说,毕摩经文《妮日尔果》的内容比哭嫁歌《妈妈的女儿》要丰富得多,感情也更加复杂。

同时,在唱腔上,祭司毕摩常随经文内容的不同而不断变换唱腔,因而经文的唱腔丰富多彩,而哭嫁歌的唱腔则比较固定。

关键词:凉山彝族毕摩文献妮日哭嫁歌唱腔《妈妈的女儿》是凉山彝族新娘在出嫁前夕与同伴们一起吟诵的一首哭嫁歌,它主要抒发了临嫁姑娘对自己童年、少年生活无限怀念之情和对父权制家庭中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及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不满情绪。

这首哭嫁歌在凉山彝族地区可谓家喻户晓,各地的哭嫁歌内容大同小异,目前我们看到的出版作品《妈妈的女儿》有彝汉两个版本,都是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编译局在凉山彝族民间搜集整理并翻译的,内容包括:序歌、出生、成长、议婚、订婚、接亲、出嫁、哀怨、怀亲、明志十个部分。

凉山彝族民间流传的哭嫁歌大多是些抒发出嫁女内心感受的片段,出版的《妈妈的女儿》则是在这些口头唱词和民间传抄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理后形成的一首内容十分完整的哭嫁歌,它已成为彝族民间抒情长诗的代表作。

毕摩文献《妮日尔果》是凉山彝族民间宗教法事“妮日毕”中所使用的一本专用经文。

凉山彝语“妮日”中的“妮”即女性,“日”即早,此处含有早逝、夭折之意,“妮日”特指年龄在17岁以下还未举行成年仪礼和还未出嫁的少女死后变的鬼,因此,“妮日”翻译成汉语就是少女鬼。

凉山彝人认为,“妮日”年轻气盛,无儿无女无丈夫,对自己的早逝有一种不甘心,又因成为了绝嗣鬼无人为她超度亡魂,导致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终日漂浮不定,因而常常回来作祟于其亲朋好友。

遭受“妮日”纠缠的患者常表现出狂躁不安、喜怒无常、举止轻浮、皮肤瘙痒、腰酸背痛等症状,甚至失去理智而自杀、自残或伤害他人,男性患者还出珊陛功能障碍。

在凉山彝族民间,“妮日”被归入厉鬼的行列,成为人们诅咒和驱赶的主要对象之一。

一旦确定是“妮日”作祟而生病,就要立即举行“妮日毕”法事以治病。

彝语“妮日毕”中的“毕”现在大众一般都理解为驱逐,但从整个法事程序和法事中所使用的经文内容看,这实际上是为少女鬼“妮日”举行的一场冥婚和超度亡魂的仪式。

此法事根据病情的不同,有繁简之分,病情较轻的,法事时间只需一天,程序较简单,病情严重者则需3至7天不等,程序十分复杂。

简单与复杂的主要区别是法事中程序的简与繁和所使用经文少与多的不同,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必须包括两项内容,即冥婚和超度亡魂,《妮日尔果》正是冥婚中的重要经文。

“妮日毕”法事中所使用的经文主要有《尼此日特依》(咒鬼经)、《尔委尔阿米》(石林女神)、《茹霍尔阿米》(杉林女神)、《妮日尔果》(引领隐匿的妮日)、《妮日莫麻》(为妮日指路)等。

其中,《尼此日特依》(咒鬼经)、《尔委尔阿米》(石林女神)、《茹霍尔阿米》(杉林女神)普遍用于一切驱鬼法事,即凡是驱鬼法事均要使用这些经文,属于常用经文。

《妮日尔果》(引领隐匿的妮日)和《妮日莫麻》(为妮日指路)则只用于与少女鬼“妮日”有关的法事,是“妮日毕”法事中的专用经文。

《妮日莫麻》(为妮日指路)是专为妮日指引到阴间去的指路经。

彝语《妮日尔果》中的“尔”为隐匿、隐藏之意(也有毕摩理解为石的意思,因为,仪式结束后,要在野外给妮日修一石屋),“果”为拉、唤的意思,所谓“妮日尔果”就是将作祟于人的“妮日”召唤回来,经过耐心教育、劝导后,嫁(即送)往她的归宿地——杉树林。

经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序歌、呼唤妮日回来、毕摩占卜妮日要嫁往的地方、嫁女的热闹场面、回忆出嫁女妮日短暂而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及抒发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不满情绪、尾声。

毕摩文献《妮日尔果》是特意为少女鬼“妮日”举行的法事中所使用的专用经文,将“妮日”引诱走的形式就是给她寻夫将她嫁出去,为她举行冥婚,所以,哭嫁成了经文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从目前搜集到的毕摩经文来看,哭嫁的内容从女儿出生第一夜一直唱到女儿17岁,既叙述又抒情,内容完整,这一部分与出版的哭嫁歌《妈妈的女儿》的内容完全重合。

《妮日尔果》与《妈妈的女儿》虽然有相同的内容,但因各自的吟诵者、吟诵对象、表达的情感和使用的场合、目的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又显示出各自的特点:举行妮日毕法事的主要目的是将作祟于人的“妮日”引诱走,使病人恢复健康,因而,经文《妮日尔果》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鬼魂有关,与哭嫁歌《妈妈的女儿》相比,同为序歌,都使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但经文与哭嫁歌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却完全不同。

经文用比兴的手法交代祭司毕摩作法的缘由、目的,即为少女鬼“妮日”寻找一合适的丈夫,举行婚礼后把他俩的亡灵超度送往阴间。

哭嫁歌抒发的则是人世间最苦的是妈妈的女儿。

哭嫁歌《妈妈的女儿》内容大致可归并为三大部分,即序歌、回忆少女短暂而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及抒发对极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社会制度的不满情绪(包括出生、成长、议婚、订婚、接亲、出嫁、哀怨、怀亲)和明志(尾声),第二部分是哭嫁歌的主要内容,是出嫁女尽情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部分,因此,她们常常根据自身的实际感受,充分地展开来抒情,主要抒发了出嫁女对童年、少年时光的无限怀念之情,对父母兄弟姐妹亲情的无限依恋之情,宣泄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不满和对重男轻女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渴望获得婚姻自主的理想生活,这部分感情十分真挚、细腻。

抨击的对象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抒发的是出嫁女自己内心压抑、愤懑的情感。

但在《妮日尔果》中,此部分仅是经文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尾声部分,二者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可以说,与哭嫁歌《妈妈的女儿》相比,《妮日尔果》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感情也更加复杂。

“妮日”还未成年即夭折,她既无丈夫也无子女,更没有人为她超度亡魂,所以成为孤魂野鬼而四处游荡,十分孤苦可怜,为了让她迅速离开病人,安心地去阴间过上成双成对的夫妻生活,病人家属特意邀请祭司毕摩举行妮日毕法事。

毕摩经文《妮日尔果》向我们展示的是:毕摩先要将“妮日”亡魂招唤回来,给她寻一位绝嗣男鬼配成对,然后为他俩举行冥婚,人们为“妮日”虚拟的婆家在哪里呢?祭司毕摩精心来占卜,所占卜的地方均是彝族地区高耸入云的大山,诸如甘洛大山、瓦候洛洪山、则普尔曲山、俄木查查山、龙头山、武则洛曲山等,每座大山占十次羊肩胛骨卜,十座大山共100次(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最后选定要嫁往的地方是四季冰封的浩书尔库大雪山。

婆家选好后,就得嫁女了,因此,经文采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嫁女的热闹场面:“酒桶排列似崖壁,滤放美酒如瀑布,敬酒青年如梭穿。

白碗飞舞如蝶飞,黑碗传递似鸦翔,黄碗转送如滚石,花碗递送似鹊噪,红碗飘飞似彩虹,嫁女场面真热闹。

”出嫁前夕,临嫁姑娘对自己即将逝去的少女生活总会有无限怀念之情,因此,回忆自己在父母身边那幸福而短暂的童年、少女时光和抒发自己对男女不平等的现实及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极为不满的情绪成为必然。

姑娘临嫁前夕的哭嫁是凉山彝族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一种习俗表现,《妮日尔果》中接着叙述了妈妈的女儿从出生到17岁出嫁之前的生活,包括了女儿出生、成长、议婚、订婚、接亲、出嫁、哀怨、怀亲等内容。

对于《妮日尔果》来说,这只是经文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毕摩吟诵此经文的主要目的是把“妮日”引诱开,所以,内容相对于哭嫁歌来说要显得简洁,没有像哭嫁歌那样完全充分地展开来抒发情感。

《妈妈的女儿》尾声即明志部分,描述了女儿出嫁到婆家后欲死不能欲生实苦的痛苦生活,“本想拿绳去上吊,又恐死后背吊绳,垂挂双肩永难消;本想扯株毒草吃,又恐死后背毒草,柯叶摇曳无终了。

若在公婆家中死,引起冤家械斗来,弟兄为我把命抛,若回父母家中死,引起诉讼难分解,荡尽家产女心焦。

若往山前山后死,路人认为葬虎口,死在蕨下遗人笑。

山沟林木一片片,哪株适合女儿吊?悬崖峭壁一排排,哪处适合女儿跳?湛湛河水一条条,女儿适合投哪一条?”抒发了女儿面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妮日尔果》的尾声则是以祭司毕摩的口吻,先是真诚耐心地劝导“妮日”,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龄就得嫁人,这是亘古不变的规矩,“姑娘十七岁,娘家再也没有你的田与地;大蒜到了发芽期,放在楼上也枉自;大麻到了发芽期,放在灶上也枉自;姑娘长到出嫁时,躲在内室也枉自。

”然后连哄带劝地说服“妮日”一定要作个好女儿,孝顺地遵循古规,“凡是姑娘都得嫁,别人这样走,你也这样走啊。

前辈姑母是这样走了,晚辈姐妹也是这条路,如今女儿岂能躲得过呀!”最后,则用十分强硬的语气强迫和驱赶“妮日”出嫁,要她无条件地快快启程离开,“时至今日此时刻,你愿嫁也得嫁,不愿嫁也得嫁,且能容你由着性子来!”并与“妮日”定誓言,从此永世不得再回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她留恋了,“父母身边寒彻骨,野外雪霜暖融融”,不仅父母兄弟姐妹已经嫌弃她讨厌她了,甚至连家里的牲畜及锅庄、门槛也都嫌弃她诅咒她了。

让她明白,在娘家根本没有她的立足之地,必须立即启程离开。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彝人最鄙视私奔,但在《妮日尔果》经文中却一再提醒、鼓励甚至怂恿“妮日”快快去私奔、频繁地私奔,如“你嫁到浩书尔库大雪山,私奔来到思易阿莫山,来到思易阿莫山后,再次私奔来到俄木究杜山,来到俄木究杜山后,又再次私奔来到尼扎古喔山。

尼扎古喔山,那是妮日理想的婆家,也是妮日最佳归宿地。

作祟于人的妮日啊,你要出嫁,定要嫁往最高的山峰,你要私奔时,定要私奔去最深的沟壑。

……嫁给梨园后,私奔去李园,嫁给美树林,私奔去石林,嫁给彝族人,私奔去汉区,去寻你的树木父,去寻你的大石母。

”毕摩在吟诵经文的同时,还伴随有一系列的仪式,如扎“妮日”草偶并给她穿上新娘装、为她招魂、定灵、换灵、祭祀、指路等。

法事即将结束时,护送草偶的助手虽是男性,却要男扮女装,扮成新娘的伴娘,抱着“妮日”草偶一边在房间内的家什上抓扯(企图附在家具上,不愿离开之意),一边急切地哭诉着:“妈妈的女儿怎么办啊,走是不得不走了,父兄们起来驱赶女儿了,妈妈已经反感女儿了,家族亲友已嫌弃女儿了,家里的保护神已讨厌女儿了,妈妈的女儿如何是好啊!妈妈的女儿怎么办啊!”随后,助手抱着草偶走出大门,用婚礼中的哭嫁歌调一边唱哭嫁歌一边往山上杉树林走去:“哎!妈妈的女儿哟,从前马驹牛犊同圈养,如今才知原来马驹是家里的财产,牛犊却成了零花钱;从前绵羔山羔同山牧,哪知道原来绵羔是家里的财产,山羔却是零花钱;从前女儿与弟兄们同生活,同穿一种衣,同吃一样饭,总以为兄弟姐妹都一样,哪知到了今天才知道,原来男孩才是本家人,女儿不过是寄养的外姓人,父母只重男而轻女啊,妈妈的女儿哟,怎么办才好啊!女儿不得不走了啊!”与哭嫁歌《妈妈的女儿》相比,毕摩经文《妮日尔果》所表达出来的感情要复杂得多。

一方面,少女鬼“妮日”不安分守己常常作祟于生者,不仅给人们带来病痛,而且还迫使人们不得不破费一定的财物,因而,人们十分憎恨她但又十分畏惧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