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试验动物中心
现代医学实验动物科学与比较医学研究ppt课件
![现代医学实验动物科学与比较医学研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fed5396edb6f1aff001ff2.png)
3. 适应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 组学的发展形势,进行模式生物体系研究,开展 许多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诸如生长、繁殖和发 育等,探索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本质,以及遗 传的奥秘。
4. 开展比较医学专业教育、培训和服务工作.
5. 充分利用资源和学科优势,进行基因工程生 物产品的研发,利用动物器官作为生物反应器 进行生物活性蛋白生产和生物医药开发。
9
• 现代实验动物科学技术打破了种间壁垒, 不同物种间可以进行遗传物质交换,实现 了基因水平、细胞组织水平和整体水平研 究的统一,为比较医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
10
2.通过动物实验进行比较医学研究促进医学发展的典型事例
年代 BC384~322 1628
1665 1792 1878 1880 1885 1890 1904 1921 1936 1968 1980 1984
6.转基因、基因敲除和克隆等先进生物技 术已被国内同行普遍掌握和广泛应用
18
7.比较医学在国内已得到相当的重视: 具体标志: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下设有比
较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实验动物学杂 志》改为《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扬州大 学设立了比较医学系;重庆市成立了比较 医学研究所;2004年第一部《比较医学》 238万字专著问世;2002年原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开始招收比较医学方向 的博士研究生,现已招收3名;首都医科大 学正积极申请招收比较医学专业本科生。
由于人果蝇果蝇?特点及优势?繁殖快子代多?生活周期短?个体大可肉眼观察?雌雄异体生物雌雄容易识别?幼虫唾液腺中染色体很大?染色体数目少推测大约80的人类基因与果蝇同源?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学资料?有超13000多个突变品系大多都有典型的表型变化易于表型鉴定基因应用应用?成体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具有的修复替代再生能力为临床医学提供了研究新疗法的可能性?与哺乳动物相比果蝇成体干细胞及其所在微环境的结构相对简单而清晰但它们的调节机制是极其相似的极其相似的?通过研究果蝇干细胞行为的调控将为研究哺乳动物和人的干细胞调控及临床干细胞治疗策略等提供理论依据?果蝇肠道内的干细胞具有多能性能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这与人类等高等动物的情况一致应用应用?果蝇在信号传导通路神经编码方式传递机制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症状上与哺乳动物有很高的相似性?哺乳动物与昆虫在调节睡眠的神经机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果蝇是研究睡眠的理想模式生物理想模式生物?行为遗传学是研究支配生物摄食求偶学习记忆等行为的基因及其表达调控的学科
陕西省实验动物工作近10年发展历程
![陕西省实验动物工作近10年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38794f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f.png)
14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Feb.2021,41(1) DOIlOPO^issn.1674-5817.2021.01140师长宏,教授,医学博I:,博I:生导师,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陕西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
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育才银奖和屮国实验动物学会青年人才奖。
兼任屮国实验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全军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实验动物学会副理韦长。
主要从事人源化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围绕肿瘤模型的制备、影像学评估和应用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刊于Cancer Cell、Biomaterials Nano Research86310余项。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
陕西省实验动物工作近10年发展历程师长宏晚,刘恩岐",张海"4(1.陕西省实验动物学会,西安710061;2.空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西安710032;3.西安交710061; 4.710000)[]:[]Q95-3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5817(2021)01-0014-03Development of Shaanxi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in Past10YearsSHI Changhong1-2,LIU Enqi1,2,ZHANG Hai1-4(1.Shaanxi Laboratory Animal Society,Xi'an710061,China;boratory Animal Center,Air ForceMedical 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boratory Animal Center,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4.National Molecular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enter,Xi'an Jiao t ong University,Xi'an710000,China)[Key words]Laboratory animal;Work progress;Shaanxi Province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支[1]。
1.主讲人介绍
![1.主讲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ba4063e71fe910ef02df88c.png)
1.主讲人介绍李根平教授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卢胜明研究员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郑振辉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科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兼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分会主任委员邓宏魁教授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主任、长江特聘教授顾振宇博士精迪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多曙光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承艳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苗振川博士北京维通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杨炜峰博士北京维通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宋希军博士北京维通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会议日程2016.6.15. 报到2016.6.16.日程安排时间内容主持人/演讲人8:00-8:30 参与培训人员进场签到8:30-8:40 宣布培训开始主持人8:40-9:10 领导致辞-北京实验动物情况介绍李根平9:10-9:40 实验动物学发展趋势郑振辉实验动物现状与发展趋势9:40-10:20 人源化动物与精准医疗邓宏魁10:20-10:30 茶歇10:30-11:10 科学研究中的动物福利与精准数据卢胜明11:10-11:50 圆桌讨论:新形势下人源化模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李根平、郑振辉、邓宏魁、卢胜明、顾振宇11:50-12:00 参会人员合影12:00-13:30 午餐及午休时间13:30-14:30 专题1 基因人源化模型杨炜峰14:30-15:30 专题2 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现状和未来多曙光15:30-15:50 茶歇15:50-16:40 专题3 免疫人源化模型苗振川16:40-17:40 专题4 肝脏人源化模型宋希军17:40-18:00 圆桌讨论:人源化动物模型如何助力精准医学发展杨炜峰、多曙光、苗振川、宋希军2016.6.17日程安排8:30-9:30 专题5 肿瘤人源化模型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顾振宇9:30-10:20 专题6 干细胞与人源化动物模型王承艳10:20-10:40 茶歇10:40-11:40 专题7 人源化模型的构建、饲养和管理TBD11:40-12:00 提问交流时间12:00-12:20 颁发培训证书12:20 结束3、裕龙国际酒店位置图北京裕龙国际酒店路线图地理位置酒店地址:海淀区阜成路40号(毗邻空军总医院)邮政编码:100142地理位置:酒店位于西三环风景秀丽的昆玉河畔,邻近中央电视塔、玉渊潭公园,参观游览便利。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小分子抑制剂显像研究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小分子抑制剂显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5c2dc0f7c1cfad6185fa721.png)
· 173 ·《肿瘤影像学》2015 年 第 24 卷第 3 期 Oncoradiology, 2015, Vol.24, No.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21401025);上海分子影像探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No:14DZ2251400)。
通信作者:章英剑 E-mail:yjzhang111@·专题论著· 许晓平,2004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应用化学学士学位;2012年6月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
现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药师、助理研究员,从事肿瘤靶向放射性药物方面的研究。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抗肿瘤多肽放射性药物,以及基于纳米颗粒的肿瘤靶向放射性分子影像探针的合成、标记和应用。
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并申请专利5项。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小分子抑制剂显像研究许晓平1,3,4,张建平1,3,4,何思敏1,3,4,罗建民1,3,4,鲍 晓1,3,4,王小方2,3,4,郭小毛2,3,4,章英剑1,3,4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3.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4.上海分子影像探针工程技术中心(筹),上海 200032 【摘要】 目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是前列腺癌诊疗的一个有效靶点。
本研究组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99m Tc标记PSMA抑制剂99m Tc-HYNIC-Glu-Urea-A,本研究主要探讨该分子影像探针在前列腺癌模型中的靶向能力,并将其与目前临床常用PET显像剂18F-脱氧葡萄糖(18F-FDG)、11C-胆碱进行比较。
方法:利用小动物SPECT/CT显像,在PC-3和LNCaP肿瘤模型中研究99m Tc-HYNIC-Glu-Urea-A的靶向能力;同时在LNCaP肿瘤模型中评估18F-FDG和11C-胆碱小动物PET/CT显像效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6年度青年基金项目_0a55ef92_a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6年度青年基金项目_0a55ef92_a4](https://img.taocdn.com/s3/m/4d7adc78caaedd3382c4d312.png)
第28卷第12期2016年12月V ol. 28, No. 12Dec., 2016生命科学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文章编号:1004-0374(2016)12-1493-5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6年度青年基金项目DOI: 10.13376/j.cbls/20161861微生物学细菌基因组歧化和遗传界限的产生:新物种形成的分子基础唐 乐哈尔滨医科大学我国沿海盐田嗜盐古菌胞外蛋白酶多样性研究侯 靖江苏大学反硝化细菌的鉴定及其与胆固醇降解相关蛋白、基因的初探丁 滨浙江中医药大学大连新港石油污染海域沉积物中厌氧微生物种群和功能基因多样性与氮源响应规律研究陈 超大连民族大学苏云金芽胞杆菌晶胞粘连表型菌株资源及形成机制的多样性研究王月莹华中农业大学粪产碱菌杀线虫活性物质挖掘及作用线虫方式研究鞠守勇华中农业大学冰川稀有低温细菌Cryobacterium物种多样性、分类学及冷适应性研究刘 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捕食青枯菌的粘细菌资源分离与功能评价李安章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环境因子对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和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李 岩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家蚕病原细菌多样性、分布规律及其与蚕体共生菌关系研究周洪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杏褪绿卷叶植原体宿主植物内生细菌的群落变化及与宿主抗/感病性的相关性研究韩 剑新疆农业大学竹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纤维素酶基因多样性分析王彦伟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木质纤维素水解残渣厌氧消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功能分析汤晓玉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海绵复杂共生体中放线菌新分类单元及新活性物质发现李 蕾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喀斯特洞穴放线菌多样性及生物活性菌株筛选房保柱中山大学放线菌中五角多酚类化合物的基因组挖掘刘力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疣孢菌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建立和评价谢 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3种黄连属濒危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其抗菌消炎活性初探田守征云南中医学院中国丽赤壳属Calonectria种类及系统发育研究张云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东北地区红菇真菌子实体及其地下菌根分子生态学研究冀瑞卿吉林农业大学山东苹果主产区红富士果面酵母菌多样性及对苹果炭疽病的生防潜能陈 汝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毛霉属系统发育研究及DNA条形码筛选王亚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壳二胞属物种分类研究陈 倩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食药用菌真菌病害病原鉴定及系统分类研究孙敬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七种鞘翅目昆虫共生蛇口壳目真菌资源的分类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殷明亮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木兰科植物的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协同进化特征杨安娜安徽师范大学我国海洋性冰川低温真菌多样性研究王曼曼河北大学云芝新颖苔色酸木糖苷衍生物的糖基化机制研究朱丽萍青岛农业大学中国芒果炭疽菌多样性及致病力变异分子机制的研究李其利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赤水河流域枯枝暗色丝孢菌Dematiaceous hyphomycetes多样性研究李小霞遵义师范学院鹅膏科系统发育框架构建及营养方式演化研究蔡 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地区葡萄座腔菌科四个重要属的分类和分子系统学发育研究刘建魁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严紧反应下乙酰化修饰对大肠埃希菌DnaA降解调控的研究张秋芬上海交通大学蓝细菌能量-还原力代谢重平衡新策略及其生理影响研究栾国栋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海洋细菌胞外多糖 EPS273 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吴仕梅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1494生命科学第28卷里氏木霉sorbicillinoid类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齐飞飞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枯草芽胞杆菌产生羊毛硫细菌素subtilomycin促进其在植物体内定殖的机制邓 运华中农业大学沙雷氏菌属新种YD25中环脂肽类化合物与灵菌红素生物合成的共调控机制研究苏 春陕西师范大学青枯菌生物素合成途径中一种新型甲酯庚二酸单酰ACP酯酶的鉴定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贾 佳南京医科大学硫转移蛋白在嗜酸热硫氧化古菌Metallosphaera cuprina硫传递网络中的功能研究刘丽君西安医学院希瓦氏菌中D型β-内酰胺酶诱导表达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音建华南昌大学酿酒酵母生物合成中长链二元酸的动态调控及其作用机制韩 丽郑州轻工业学院土壤杆菌胞外水溶性β-1,3-葡聚糖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程 瑞南京理工大学基于AFM力谱与SPR技术的启动子强度高效表征策略的研究张晓娟江南大学P450单加氧酶AveE催化阿维菌素呋喃环形成的机制研究马 莉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丁香假单胞菌海藻糖合成与抗水分胁迫相关性研究余希岚湖北大学解脂耶氏酵母中蛋白激酶Snf1参与氮饥饿启动赤藓醇合成的调控机制刘晓燕淮阴师范学院转录因子RpoD调控运动发酵单胞菌乙醇耐受性的机制研究谭芙蓉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酮基合酶MarO催化maremycin中哌嗪二酮的酰胺键形成和成环释放机制黄婷婷上海交通大学多模块持续性内切纤维素酶CcCel9A的持续性驱动力研究张坤迪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里氏木霉外切纤维素酶CBH I的水解机理研究和理性设计王业飞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酶催化多步连续反应中底物结合模式研究姚明东天津大学灰盖鬼伞胞外β葡聚糖苷酶BGL2不同变体产生机制和生理功能的研究刘中华南京师范大学蛹虫草隐花色素Cry-DASH功能及作用机制王 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酶分子对黄姜细胞壁降解及皂苷释放的影响机理研究魏 蜜湖北工程学院基因内置特征影响密码子偏好对重组蛋白表达调控的研究周 勉华东理工大学大肠杆菌脂多糖转运关键蛋白LptFG的功能研究向泉桔四川农业大学金黄色葡萄球菌七异戊二烯二磷酸合成酶SaHepPPs晶体结构和抗菌药物开发李 倩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产油微藻海洋微拟球藻为模式的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功能机制研究辛 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聚酮合酶pks7和pks11对海洋草酸青霉合成Oxalicumone A及其环境适应性的调控机制研究王 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肠杆菌中galE转录暂停调控下游ρ依赖型转录终止的分子机制王 璕华中农业大学XsfP催化的膜内受控蛋白水解在黄单胞菌致病过程中的调控功能邓超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鞘脂合成调控因子Orm1在球孢白僵菌中的功能鉴定及其致病机理研究王娟娟济南大学糖多孢红霉菌中与红霉素合成相关调控因子间的干扰机制研究汪焰胜安徽大学特异腐质霉转录因子HiProA调控纤维素酶表达机制的研究徐欣欣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代谢拨动开关调控大肠杆菌芳香型氨基酸的合成古鹏飞济南大学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进化构建固态发酵耐热酵母及机理研究李鹏松清华大学代谢工程改造枯草芽孢杆菌合成N-乙酰神经氨酸关键问题的研究刘延峰江南大学米曲霉Sedolisin家族基因相关联的外源蛋白表达分泌机制的研究朱 琳江苏大学L-异亮氨酸合成途径基因在谷氨酸棒杆菌中的模块化协调表达和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尹良鸿浙江农林大学酿酒酵母合成灵芝酸类似物的研究肖 晗上海交通大学聚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酯的全新合成代谢通路的构建与优化尹 进清华大学二硫吡咯酮生物合成途径中N4甲基转移酶的表征及组合生物合成应用黄 胜湖北民族学院大肠杆菌中植物CPR:P450模块化自主共价连接系统的构建及其在咖啡酸合成中的应用李宜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胆囊癌微环境菌群结构特征和功能学的初步研究吴文广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6年度资助项目第12期1495单细胞水平高产虾青素雨生红球藻高通量筛选新方法研究王喜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基于功能活性可视化追踪的芳烃降解微生物高通量筛选方法方 云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漆酶数据挖掘及底物杂泛性分析张寅良安徽大学亚硝酸盐还原酶转录调控蛋白NsrR去阻遏机制研究令桢民兰州大学异丙甲草胺脱烷基酶基因的克隆及脱烷基酶特性和功能的研究陈 青枣庄学院面向人工定向重构纤维素菌群的共生分子机理研究杜 然清华大学迪茨氏菌转录调控蛋白AlkX对烷烃降解过程的全局调控研究梁洁良中山大学GDSL酯酶的定向进化与分子改造研究丁俊美云南师范大学整合宏组学方法研究番茄秸秆堆肥生境中的关键微生物及其功能张小梅青岛农业大学假单胞菌CNB-12分解代谢3-氯硝基苯的机理研究闵 军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假单胞菌LY1降解3-吲哚乙酸上游途径分子机理研究于 浩青岛农业大学一种二苯醚类污染物直接开环角度双加氧酶的分子机制研究蔡 舒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根际促生解淀粉芽孢杆菌SQR9组氨酸激酶KinA-E响应的根系分泌物信号鉴定刘云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膜囊泡介导Geobacter sulfurreducens胞外电子传递过程及机制刘 星福建农林大学短短芽孢杆菌Spo0A蛋白介导的生物膜调控通路中阻遏基因的功能分析侯启会山东农业大学高盐环境下盐单胞菌(Halomonas)降解偶氮染料的机制研究郭 光南京工程学院纳米氧化铝促海洋枯草芽孢杆菌抗菌物质合成机理研究于秀霞山东大学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MCG古菌mcrA基因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环境效应研究潘 杰深圳大学基于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的抗菌性海洋益生菌筛选及其机理研究李英秀山东大学滇池水华中控藻菌的杀藻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研究杨彩云西南大学太湖蓝藻群体颗粒附生细菌的宏基因组学研究张军毅东南大学稻田藻-菌生物膜中胞外聚合物对水体营养水平变化的响应机制刘俊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高原藏族人特异性皮肤菌群与紫外辐射适应关系研究曾 博四川农业大学学龄前儿童“口腔菌群年龄”的遗传基础和过程机制滕 飞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地衣共生系统中地衣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司红丽山东师范大学广东省凡口铅锌矿矿山酸性废水中古菌的多样性与功能研究陈林兴中山大学鸡肠道微生物代谢黄曲霉毒素B1的分子机制研究汪玲玲华南农业大学西藏热泉环境栖热菌类群多样性及其生理生态功能研究周恩民中山大学中华蟾蜍蝌蚪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宋晓威信阳师范学院转录激活因子PilR在σ54调控水稻白叶枯病菌毒性中的功能研究余 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TLR介导的ATP释放在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上调IL-1β中的作用研究于 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枝杆菌aceE基因影响细胞壁合成代谢的机制研究陈素婷首都医科大学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新优势克隆ST208毒力因子鉴定及功能研究陈 燕浙江中医药大学沙门氏菌毒素效应蛋白SifA C-端结构域毒力功能机制的研究赵伟栋新乡医学院MexS调控铜绿假单胞菌III型分泌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靳永新南开大学基于炭疽芽孢杆菌S-层蛋白自组装的双抗高灵敏检测纳米材料的研究王旭颖武汉血液中心c-di-AMP信号通路在炭疽杆菌致病机制中的功能研究胡 葭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被膜在沙门菌逃逸肠黏膜树突状细胞免疫监视中的作用和机制阴银燕扬州大学结核分枝杆菌广谱胁迫蛋白Rv1996介导的异烟肼耐药机制研究胡新玲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一种肺炎链球菌磷壁酸合成相关蛋白的功能鉴定吴凯峰遵义医学院NO调控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机制研究邓珊珊成都医学院禾谷镰刀菌FgPrp6调控剪接体激活的作用机制研究金巧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渗胁迫下应激活性蛋白激酶afSakA对黄曲霉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袁 军福建农林大学低铁环境下白色念珠菌核质转运受体Nmd5调控转录因子Sef1异常核输出的分子机制研究黄新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Fasciclin-1结构蛋白在红色毛癣菌生长发育和侵袭宿主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占 萍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第28卷1496白念珠菌灰菌细胞的菌丝生长调控机制研究管国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水稻条纹病毒Pc2蛋白在病毒侵染介体中的功能研究赵淑玲扬州大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 P7-1形成的管状结构进入细胞壁的机制及其在病毒运动网络中的功能谢 礼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反向长链非编码RNA调控NIA基因响应CMV侵染的机制研究赵建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液泡脂质调控CMV病毒基因组复制的机制顾周杭浙江理工大学Dicer-2调控抗病毒Toll免疫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王赵玮武汉大学利用MDV载体递呈靶向ALV-J的CRISPR/Cas9系统预防MDV和ALV-J感染的研究李 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NS1蛋白与人核仁磷酸化蛋白1互作在A型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朱春玉辽宁大学乙型肝炎病毒HBx类泛素化Neddylation修饰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刘宁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Nrf2/ARE信号通路对RHDV感染中肝脏氧化应激的作用胡 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汉滩病毒核衣壳蛋白核质转运信号的鉴定及其在病毒感染中功能的研究叶 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免疫缺陷病毒Vpx蛋白识别宿主CRL4 (DCAF1) E3泛素连接酶的作用机制研究魏 伟吉林大学新型EV71病毒抑制剂靶向病毒3D蛋白的作用机制及其抗病毒功能研究张 伟苏州大学乙型肝炎病毒C蛋白促进Src/PI3K/Akt通路介导的肝细胞周期进程及机制刘 伟三峡大学基于"HCV core-ZEB相互作用促进EMT"探讨HCV感染相关性肝癌的发生机制张利军重庆医科大学抗肿瘤化合物tyrphostin AG490抑制丙型肝炎病毒NS5B聚合酶活性的分子机理研究杨 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GADD45G蛋白通过组蛋白修饰调控HSV-1感染的分子机理研究陈晓庆广州医科大学新型H3N2人流感的进化及受体结合特性研究路希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用VLP表达HPIV3的HN和F蛋白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对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张光媛重庆医科大学CCHFV囊膜蛋白Gc结构域III与病毒入侵相关位点研究张怀东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乙型脑炎病毒RNA元件的宿主特异性研究刘思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HIV-1利用CypA躲避TRIM11加速脱衣壳作用的机制研究袁 婷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ISlncRNA-23促进HIV-1复制的机制研究董银慧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对IL-10和IL-11抗炎信号的抑制机制宁云佳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HCMV通过IE1调控神经干细胞中Hes1表达及节律的机制李小军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柠檬酸铁的抗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王洪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长链非编码RNA A VIRL在抗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陈玉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噬菌体SWU1杀菌过程中ROS的作用及产生机制研究樊祥宇济南大学gp38蛋白决定大肠杆菌噬菌体Bp7宽宿主谱的机制张 灿青岛农业大学鹦鹉热嗜衣原体两个TMH家族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伍海英南华大学黑龙江立克次体表面蛋白与血管内皮细胞(宿主细胞)表面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齐 永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2植物学NAC转录因子调控荔枝果柄离区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李彩琴华南农业大学细胞壁组分与复合多层结构对小麦籽粒水分及品质调控机理的研究应瑞峰南京林业大学水稻极度矮化基因STD1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房静静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复苏植物牛耳草DnaJ蛋白参与水分胁迫下叶绿体保护的作用机理刘 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PRSL1通过蛋白磷酸酶PP1调控拟南芥植株形态的分子机理秦倩倩兰州大学拟南芥WUSCHEL互作因子WIC1调控茎端分生组织功能的机理研究周 超山东农业大学虎耳草科虎耳草属石荷叶组的分类学研究张卓欣华南农业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6年度资助项目第12期1497中国景天科山景天组的分类学研究孟世勇北京大学日本蛇根草和广州蛇根草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吴 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万寿竹属的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朱鑫鑫信阳师范学院豆科甘草属分子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研究段 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苍山冷杉复合体的物种划分与气候响应模式研究邵毅贞河南农业大学泛喜马拉雅地区鼠尾草属的分类修订胡国雄贵州大学豆科长柄山蚂蝗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宋柱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长篦藻属硅藻的分类修订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刘 琪山西大学平叶多褶苔和变异多褶苔的物种界定以及洲际间断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师雪芹安徽师范大学绿藻门橘色藻目的系统分类学研究朱 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北半球间断分布植物珊瑚菜的亲缘地理学和保护遗传学研究李密密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东亚植物区系空间分化的分子机制——棣棠花和粉花绣线菊复合群的谱系地理学研究罗 冬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热带亚洲鞭苔属的系统分类学研究董珊珊华南农业大学溯祖方法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中的可靠性席祯翔四川大学基于ddRAD-seq技术的悬竹属时空演化格局研究张宪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银莲花属西南银莲花组和鹅掌草组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张 煜湖南科技大学双盖蕨属(蹄盖蕨科)的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分化研究卫 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小檗科(Berberidaceae)系统基因组学及叶绿体基因组进化研究孙延霞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鬼灯檠属的进化历史研究马祥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浅苞橐吾、云南橐吾和大黄橐吾之间的自然杂交和基因渗入研究余姣君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芸薹属油菜类作物细胞质基因组单倍型的精细解析及其协同进化分析乔江伟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荨麻科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吴增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大豆脂肪酸脱氢酶FAD2家族酶活性差异的进化与功能研究赵 嫚浙江工业大学印度-西太平洋地区红树基因组渐渗与物种分化机制研究何子文中山大学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亚地区砾玄参复合群的亲缘地理学研究王瑞红浙江理工大学小麦杀配子现象中存在的转录组变异及miRNAs在其中的调控作用研究白 琰哈尔滨师范大学水玉簪属(Burmannia L.)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协同进化研究赵中涛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结合几何形态学方法探索泽泻科植物心皮的发育与进化黄岚杰湖北大学荠属种内叶形自然变异的研究杨 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姜科唇瓣的发生、发育及其分子机理研究李秀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同域分布老鹳草属植物花冠开口方向的分化机制王 慧华中农业大学Hlips在保护蓝藻光系统II免受氨损伤中的机制研究戴国政华中师范大学管藻黄素型LHCII参与的假根羽藻非光化学淬灭机制研究王文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D1蛋白周转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以短命植物为例涂文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糖基化调控水稻乙醇酸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互作及过氧化氢信号发生的机理研究张智胜湖南农业大学水稻镉吸收和积累相关基因的发掘和功能鉴定杨 猛华中农业大学硫-TOR信号通路介导拟南芥生长的分子机理研究徐 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木薯碱性/中性转化酶MeNINV1的酶活性调节机制研究姚 远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拟南芥转录因子NAC103在逆境胁迫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理孙 玲江苏大学基于ssRNA-seq的木薯抗旱lncRNA的挖掘及相关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丁泽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BHLH转录因子HBI1调控植物生长和免疫抗病动态平衡的分子机制研究樊 敏山东大学转录因子基因LbCPC参与二色补血草盐腺分化的功能研究袁 芳山东师范大学GSK3类蛋白激酶SGK1通过SOS2调节植物耐盐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周华鹏四川大学生命科学第28卷1498拟南芥内质网膜蛋白ROOT HAIR DEFECTIVE 3 (RHD3)调控花青素代谢分子机理王 静北方民族大学大豆转录因子SNAC的无序序列区对耐盐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基础刘国宝深圳大学光周期下拟南芥CAT2蛋白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苏 彤山东师范大学拟南芥类受体蛋白激酶CRKN1在脱落酸信号转导中的功能研究梁 杉清华大学一氧化氮调控拟南芥体内硼含量稳态的分子机制研究夏金婵河南中医学院植物高温响应的表观记忆机制刘军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拟南芥光信号转录因子FAR1与EDS1互作调控植物免疫的机理研究王晚晴北京联合大学非传统G蛋白及其激活蛋白的晶体结构与水稻应答盐胁迫机制的关系解析苗 锐福建农林大学拟南芥MYB102通过调控细胞壁扩展蛋白的表达增强植物耐旱的分子机理研究周 成安徽科技学院大豆高盐响应蛋白GmOSM的调控机理研究万 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拟南芥新型液泡阴离子通道(VSAC1和VSAC2)介导细胞水势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张海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野生番茄响应昆虫唾液中FAC诱导物的遗传基础研究申国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膜结合转录因子NAC091调控植物内质网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研究杨正婷贵州师范大学拟南芥丝氨酸羧肽酶SCPL41基因在干旱胁迫中的作用及机制贾艳霞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小麦类钙调素调节植物耐盐性的功能研究周 硕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拟南芥RopGEF7的互作蛋白eIF4E1参与生长素介导的植物发育的分子机制刘太波华南农业大学拟南芥CKRW1调节内源生长素水平稳态平衡的分子机理研究武 磊兰州大学拟南芥乙酰转移酶HLS1在BR与Auxin协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研究刘晓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GA与BR共同调控拟南芥纤维素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王 昕沈阳大学独脚金内酯信号通路D53-like SMXLs下游转录因子的鉴定与功能分析王 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一氧化氮与细胞分裂素信号通路互作调节植物适应性生长的分子机制张燕香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转录因子GhKNOX1-1调控棉花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肖光辉陕西师范大学拟南芥WRKY71转录因子调控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研究于延冲青岛农业大学RLF1亚硝基化介导生长素调控水稻侧根发育的分子机制孙爱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油菜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BnaA.YUCCA6调控分枝角度的机理研究成洪涛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类受体激酶SIT1调节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王 耕河北师范大学拟南芥隐花色素CRY2在介导蓝光依赖的生物钟调控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曹世江福建农林大学周质微丝在植物网格蛋白介导内吞中的功能研究范路生福建农林大学IDD5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赤霉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KihyeShin福建农林大学甲基茉莉酸响应的bHLH类转录因子在青蒿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沈 乾上海交通大学糖基转移酶UGT78H2的活性鉴定及在黑莓类黄酮代谢中的功能分析陈 清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糖基转移酶UFGT2调节黄酮合成与耐逆的功能研究李燕洁山东大学FtMYB2对荞麦类黄酮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机制及抗逆功能研究李晓华华中农业大学金柑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功能分析及其调控网络构建刘小刚西南大学何首乌中芪合酶、白藜芦醇羟化酶基因的功能研究生书晶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拟南芥LMBD2基因突变回复mur3-3表型的分子机制丁安明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博落回根中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合成、转运和积累的细胞类型特异性定位及分子机制研究郑亚杰湖南农业大学拟南芥核质反向信号参与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理沈 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灵芝三萜酸下游合成路径关键CYP450s基因挖掘与功能分析陈方方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文冠果性别分化的内源激素与microRNA调控机制敖 妍北京林业大学一个CCCH锌指蛋白调控水稻雄性生殖发育中胼胝质代谢的研究方瑞秋华南农业大学转录因子TDF1对拟南芥分泌型绒毡层发育与功能的转录调控楼 悦上海师范大学。
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e473dd0102020740be1e9b57.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魏强 2009-9-10
引言 --实验动物科学概念 --实验动物科学内容 --实验动物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动物学发展概貌 --国外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概述 --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概貌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趋势 实验动物学发展策略 --实验动物科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目标 --发展实验动物科学的主要措施 结语
(二)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内容 实验动物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两部分: 其一是以实验动物本身为对象,专门研究它的生物学特性、遗 传、饲养繁殖、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疾病防治等,开发实验动物 资源、实行质量控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条件。 其二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开展比较医学研究。采用各种方法 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科学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动物的反应、表现 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性问题,依此推演、类比解决生命科学和医学中 的重大问题。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和实验动物质量的提高,实 验动物学科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农业科学、医药工业、航空 航天、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化学品安全、生态保护等 许多学科和行业结合越来越密切,逐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进步的基石 实验动物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生命科学研 究的支撑,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生命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实验动物 科学的发展。 2.实验动物科学对于人类健康和医药学的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医药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 要支撑,尤其是与医学的进一步融合,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崛 起,实验动物科学对于生命基本规律和机理的阐明,对于人类疾病的发 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 总之,实验动物科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 个国家、地区或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与义 务,也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新型肿瘤在体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的研究进展
![新型肿瘤在体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7a70c1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6.png)
新型肿瘤在体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的研究进展张锦燕【摘要】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肿瘤模型,与传统的动物肿瘤模型相比具有更为简单、方便、价廉、快速、敏感等的优点.利用CAM肿瘤模型在肿瘤浸润以及肿瘤转移机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药物筛选等各方面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CAM肿瘤模型的应用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充分并正确利用此模型可以为肿瘤生长侵袭的体外研究提供一种科学可行的方法及思路.【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0(016)011【总页数】3页(P1639-1641)【关键词】鸡胚绒毛屎囊膜;肿瘤;模型【作者】张锦燕【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为了解恶性肿瘤在体的生物学行为特点,往往需要构建肿瘤在体模型模拟肿瘤真实生存环境。
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在发育的早中期不排斥来自异种动物的组织、细胞移植,因此可作移植人类恶性肿瘤的接受体。
CAM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新生血管生成、微循环、肿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1],现就 CAM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 肿瘤在体模型的发展历程肿瘤动物模型作为人类肿瘤的复制,是肿瘤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随着近代医学发展,特别是肿瘤学和免疫学研究的需要,免疫缺陷动物的出现解决了移植瘤的免疫排斥问题,人体肿瘤移植于免疫缺陷动物,能保持其生物学特性,对于研究人体肿瘤的机制,药物筛选提供了很大帮助。
裸鼠是在近十几年中发展起来的动物模型,在肿瘤学、免疫学、有效药品的筛选等实验方面,有着特殊的价值。
研究者[2]发现,裸鼠移植瘤可以保存原有组织学构造或各种功能,且将人癌组织的组织培养物移种于裸鼠时,能重现已在组织培养中消失的原有的癌结构。
这些特征有助于分析人类肿瘤的性质,从而推动各方面的工作,为实验肿瘤学提供新的有效的工具。
李善刚《医学实验动物学》9第六章 动物模型和免疫缺陷动物
![李善刚《医学实验动物学》9第六章 动物模型和免疫缺陷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d49eeea8a76e58fafbb00319.png)
医学ppt
11
(3) 麻醉深度的影响
在复制动物模型时往往需要将动物麻醉后才能进 行各种手术,实施某些致模因素。不同麻醉药物和 不同麻醉剂量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如麻 醉过深动物处于深度抑制状态,甚至濒死状态,动 物各种反应受到抑制,结果的可靠性受影响;麻醉 过浅,在动物身上进行手术或实施某些致模因素, 将造成动物强烈的疼痛刺激,引起动物全身特别是 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发生改变,同样会影响造 模的准确性。
易.应用动物模型来研究就克服了以上不足。
医学ppt
5
(4) 克服复杂因素,增加方法学上的可比性
临床上许多疾病是十分复杂的:病人并非患 有一种疾病,有的几种疾病同时并存,即使某单 一疾病,由于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遗传以 及社会因素对其疾病发生发展都会有影响,产生 不同的效果。而用动物复制的疾病模型,就可以 选择相同品种、品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 状态以及在相同的环境因素内进行观察研究,这 样对该疾病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就可以排除其他 影响因素,使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也可单一变 换某一因素,使实验研究的结果更加深入,增加 了因素的可比性。
(2) 应用动物模型可研究平时不易见到的疾病
平时临床很难见到放射病、毒气中毒、烈性传染
病、战伤等疾病,根据实验要求能复制该疾病的动
物模型,供研究使用。 医学ppt
4
(3) 可提供发病率低,潜伏期和病程长的疾 病的动物模型
有些疾病如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和血液
等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低,人们可选用动物种群
Hale Waihona Puke 应用动物模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避免人体实验造成的危害
动物可以作为人类的替难者,可在人为设计的特 定实验条件下反复实验研究。使用动物模型除了能 克服在人类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伦理和社会道德限制 外,还能采用某些不能应用于人类研究的方法和途 径,甚至为了实验目的需要还可以损伤动物组织、 器官以至处死。
鸡MHCII类分子部分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单抗的制备与鉴定
![鸡MHCII类分子部分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单抗的制备与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b2e77ff34693daef5ef73d48.png)
鸡MHCII类分子部分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单抗的制备与鉴定0 引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多态性最高的基因群[1],对物种的抗病性与生存有重要影响[2,3]。
鸡MHC 是鸟类中与适应性免疫密切相关的最典型基因家族[4]。
其中B 区域包括三个紧密连锁的多态性亚区:B-F、B-L 和B-G[5]。
Ⅱ类(B-L)分子基因由非多态的α 链基因和高度多态性的β 链基因组成[6,7],它们以非共价键组成跨膜糖蛋白分布于APC 细胞表面,在外源性抗原提呈及细胞介导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8]。
另外,某些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缺陷等疾病还与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有关[9]。
本研究通过建立分泌抗鸡MHCⅡ类分子保守区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特性进行初步鉴定,为鸡MHCⅡ基因的分子结构、免疫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检测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动物、细胞、质粒和主要试剂SPF 雌性昆明系Balb/c 小鼠购自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SP2/0 骨髓瘤细胞由安徽省医药研究所惠赠。
pEGFP-N1-Ⅱα 与pEGFP-N1-Ⅱβ 重组质粒由本实验室保存;E.coli BL21(DE3)菌株及pGEX-4T-1、PET-32a 表达载体由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惠赠;核酸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SalⅠ和T4 DNA 连接酶购自大连TaKaRa 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dNTP、Taq 酶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羊抗小鼠IgG 酶标抗体购自北京中杉公司。
1.2 目的基因的PCR 扩增根据SignalP 3.0 Serv 软件分析鸡MHCⅡα 链和β 链的蛋白信号肽、MEGA4软件做多序列比对分析保守性和用DNAstar 软件包(DNASTARInc.,Madison,WI,USA)进行抗原性、亲疏水性及表面暴露性预测。
大学细胞生物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311
![大学细胞生物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311](https://img.taocdn.com/s3/m/37db893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0.png)
大学细胞生物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31.[单选题]磷脂酰胆碱多分布在细胞膜的 ( )A)在脂双层的内外两层大致相当B)主要分布在脂双层内层C)主要分布在脂双层外层D)无分布答案:C解析:2.[单选题]下列哪种细胞特化结构与巨噬细胞的吞饮有关( )A)褶皱B)纤毛C)微绒毛D)鞭毛答案:A解析:3.[单选题]细胞膜的不对称性最主要体现在 ( )A)膜内外层脂类分子分布不同B)膜蛋白不同程度镶嵌C)膜外层有糖被D)膜内外层脂类含量、比例不同,膜蛋白不同程度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答案:D解析:4.[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可能是衰老细胞的膜上发生的变化( )A)流动性降低B)间隙连接减少C)膜内颗粒分布发生变化D)膜蛋白增多答案:D解析:5.[单选题]下列物质可通过简单扩散进行跨膜运输的是( )A)O2B)Na+C)K+D)葡萄糖6.[单选题]由单一类型的细胞所组成的细胞系称为( )A)细胞株B)有限性细胞系C)永生性细胞系D)转化性细胞系答案:A解析:7.[单选题]在形成有被小泡的过程中组装产生衣被的作用是 ( )A)产生物理作用力使得小泡脱离膜B)增大小泡的表面积C)保护小泡在运输中不被破坏D)使得小泡更加美观答案:A解析:8.[单选题]成熟促进因子是在( )合成的A)G1期B)S期C)G2期D)M期答案:C解析:9.[单选题]恶性肿瘤容易扩散,跟哪一种细胞黏附分子的功能丧失有关?()A)钙黏蛋白B)选择素C)免疫球蛋白超家族D)整联蛋白E.以上都不是答案:A解析:10.[单选题]下列关于信号分子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身不参与催化反应B)本身不具有酶的活性C)能够传递信息D)可作为酶作用的底物答案:D解析:A)SB)G2C)MD)G0答案:D解析:12.[单选题]下列哪项是细胞分化的标志( )A)细胞内开始合成新的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B)细胞的分裂开始停止C)染色体开始复制D)细胞内信号转导开始进行答案:A解析:13.[单选题]下面关于Rb蛋白的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优秀]动物实验室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PPT资料
![[优秀]动物实验室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d8ede1bb68a98270fefa15.png)
注意:
把IVC笼盒放回笼架固定位置的时候要检查下笼架上红色指示物是否消 失。
4.动物处死、解剖和取样
负一楼在动物房内实验室进行或到1004房间。 10楼或11楼在1004房间或动物房内实验室进行。
不准带到PI实验室解剖和取样! 特殊实验需向实验动物中心申报 (如动物在大型仪器上的活体观测)
负一楼动物房配备 二氧化碳处死装置
(1). For
example
–
using
inha外lan包t an装es,the戴sia帽ins子tea,d戴of口inje罩cta,b戴le 手so 套tha,t a取nim出al超s re净co服ver
consciousness
more
rapidly.
10楼或11楼在1004房间或并动物在房有内箭实验头室洁进净行。一侧上方抖开,抬一只脚穿
负一楼动物房实验人员培训
李婕
Tel:3600434 E-mail:lijie8
建设原因: 1. 笼位紧张 2. PI增加 3. 学生增加
饲养实验区 Ⅰ区
饲养实验区 Ⅱ区
保种区 Ⅲ区
一. 进入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动物实验前必需履行的手续 二. 实验动物中心标准操作规范 三. 尊重动物的权利与福利 四. 常见违规现象和处罚措施 五. 动物数量登记
名称 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南京模式动物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最好不要从此定购裸鼠) 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地点 上海 南京 北京
北京 长沙
b. 从国外知名实验动物机构(如Jackson实验室)引进 动物,必须附有该批动物的animal health report才可进 入负一楼Ⅰ,Ⅱ区饲养。
成人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症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分析
![成人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症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d6710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7.png)
国际免疫学杂志 2021 年 3 月第 44 卷第 2 期 Int J hrnmim>l,Mar.2021,Vol.44,N〇.2•129 ••论著•成人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症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分析高旋1窦荣荣1薛苗2田利侠1丁进11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免疫科,西安710032;2天津市秀鹏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300380通信作者:丁进,Em ail:dingjin@.c n,电话:135****4635【摘要】目的探讨成人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selective immunoglobulin A deficiency,S丨gAD)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特点,以增进对中国西部地区SIgAD的认识。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SIgAD成人患者45例。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与IgM、补体(complement,C)3与C:4、白细胞(whiteblood cell,WBC)绝对计数、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在45例SlgAD患者中,20例(20/45,44%)出现了反复感染,其中13例(13/45,29%)为呼吸道感染。
34例(34/45,76%)SIgAD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其中2〇例(2〇/幻,44% )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34 例(34/45,76%)患者丨 g G水平升高,34 例(34/45,76%)患者丨gM水平正常,22例(22/45 ,49%)患者补体C3降低、24例(M/45,53% )患者补体C4降低。
合并AID与非合并AID的SlgAD患者比较,丨gG、IgM、C3、C4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 94 ± 7. 70) g/L比(19.84±7.63)g/L,(l.25 ±0.97) g/L 比(1. 15 :±0.77)g/L,(0.77 ±0. 31)&/L 比(0. 84 ±0. 18)g/L,(0.15±0.08)比(0_19±0_08)#1^々值分别为-0.449、-0.295、0.670、1_155,尸值均>0.05]〇多数患者[77% (34/44) ]WBC正常,15例(15/44,34% )患者淋巴细胞计数降低。
脑脊液实验室检测指标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脑脊液实验室检测指标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718c86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9.png)
第 44 卷第 8 期 2023 年 8 月安徽医学Anhui Medical Journal脑脊液实验室检测指标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李道静 穆玄玄 郑旭 戴媛媛[摘 要] 目的 统计分析梅毒患者脑脊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探讨其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2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阴性梅毒患者脑脊液标本相关资料,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G 、IgA 、IgM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脑脊液生化检测,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探讨脑脊液实验室检测指标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
结果 在121例梅毒患者中,58例被确诊为神经梅毒。
该58例患者脑脊液TPPA 均阳性,其中TRUST 阳性29例(50.0%),白细胞升高49例(84.5%)、蛋白升高35例(60.3%)、免疫球蛋白IgG 升高56例(96.6%)、IgA 升高32例(55.2%)、IgM 升高41例(70.7%)。
与非神经梅毒患者相比,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生化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均明显升高(P <0.05)。
ROC 曲线结果显示,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G 诊断神经梅毒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效能最高,其次为脑脊液白细胞计数、IgM 、生化蛋白和IgA 。
结论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在神经梅毒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脑脊液TRUST 阴性的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生化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则可以作为神经梅毒的辅助诊断指标。
[关键词]脑脊液检查;神经梅毒;实验室检测;免疫球蛋白doi:10.3969/j.issn.1000-0399.2023.08.008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aboratory detection index of cerebrospinal fluid in the diagnosis of neurosyphilis LI Daojing ,MU Xuanxuan ,ZHENG Xu ,DAI Yuanyuan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ore Unit of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Laboratory Medicine ,Hefei 230001,ChinaFunding project: Anhui Provinci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No.1908085MH264)Corresponding author:DAI Yuanyuan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laboratory detection results of cerebrospinal fluids (CSF) in syphilitic patients,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aboratory detect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neurosyphilis. Methods A total of 121 syphilitic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USTC from March 2020 to February 2022 were detected negative for HIV. The CSF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 (TPPA), 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 (TRUST), and immunoglobulin IgG,immunoglobulin IgA,immuno⁃globulin IgM, white blood cell (WBC) count and biochemical marker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was drawn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SF in neurosyphilis. Results A total of 58 cases were diagnosed with neurosyphilis in 121 syphi⁃litic patients. In these 58 cases, all cases were TPPA positive, 29 cases were TRUST positive(50.0%), CSF-WBC count were elevated in 49 cases (84.5%), CSF-protein was raised in 35 cases (60.3%), CSF-IgG rose in 56 cases (96.6%), CSF-IgA was up-regulated in 32 cases (55.2%), and CSF-IgM was elevated in 41 cases (70.7%). Compared with the non-neurosyphilis group, the WBC count,protein, and immuno⁃globulin in CSF of neurosyphili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ROC curve showedthat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CSF IgG was the largest, followed by the CSF-WBC, CSF-IgM, CSF-protein and CSF-IgA. Conclusions CSF immunoglobuli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neurosyphilis, especially for neurosyphilis patients with negative CSF-TRUST. CSF-WBC count, CSF-protein and CSF-immunoglobulin can be used as assistant indicators for the diagnosis of neurosyphilis.[Key words ] Cerebrospinal fluid examination ;Neurosyphilis ;Laboratory detection ;Immunoglobulin梅毒(syphilis )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TP )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1-2]。
类器官芯片寻路
![类器官芯片寻路](https://img.taocdn.com/s3/m/4696b92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6c.png)
类器官芯片寻路结合了人体组织的芯片,可大大提升新药研发和精准医疗的效率,行业发展仍待多方合力“这是一个心脏,可以理解成是你的心脏,但大小只有一个毫米。
它有心脏细胞,它的跳动频率跟你的一样,大概一分钟60次。
”2023年第七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顾忠泽在给听众展示团队做出的心脏芯片。
当这个心脏芯片被用于心肌肥大药物研发,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心脏的跳动和心肌的收缩在发生什么变化。
“非常简单,非常直观。
”顾忠泽说。
将微型人体组织培养在芯片上已成为现实。
经历多年技术积累,类器官芯片赛道趋热。
类器官是指在体外对干细胞进行诱导发育后,生成的包含至少一种细胞类型的球状复合物模型,这种小组织的大小约在几十到几百微米。
类器官芯片则更进一步,将类器官养在一张小小的芯片上,芯片内集合了多种功能结构单元,主要包括模拟体内细胞基质的培养腔,让类器官存活生长;微流控,控制流体参数模拟体内动态环境;还有生物传感器,可以动态观察类器官的生长状态与变化。
这是生物学、工程学与材料学的结晶。
类器官芯片的想象空间在于药物临床前研究以及精准医疗。
一方面,它可以弥补药物临床前研究中动物模型的不足,不仅更接近人体,一张芯片内还可以设计多个培养腔,相当于多个人体器官,可同时进行多组对照试验,提高通量,缩短周期;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患者的个体化类器官芯片,通过药物敏感性测试,筛选出对患者最有效的治疗药物。
目前,皮肤、肺、心脏、肝的类器官芯片均已问世。
政府部门的态度是这一赛道的催化剂与风向标。
2023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允许类器官芯片替代动物实验应用于药物的临床前研究,由此类器官芯片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国内药企对此的认知也在提升。
北京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艾晓妮,也是大橡科技的首席科学顾问,据她回忆,前些年,很多药企仅对公司的类器官芯片产品停留在了解和感兴趣阶段,“今年有很多药企主动打电话过来,让我们去介绍产品与新进展,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及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及动物福利](https://img.taocdn.com/s3/m/6d633f5133d4b14e8424686a.png)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在进行实验时,为了不损伤动物的健康,不影 响观察指标,并防止被动物咬伤,首先要限制动物 的活动,使动物处于安静状态,抓取动物前,必须 对各种动物的一般习性有所了解。操作时要小心仔 细、大胆敏捷、熟练准确、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合理 的抓取固定方法。
•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 以隔离器(Isolator)为主体及其附属装置组成的饲养系统。用作饲养 无菌动物和已知菌动物。洁净度达到5或7级。
实验动物及其设施的等级
• 隔离环境动物设施主要指标
• 洁净度:5或7级(空气三级过滤后,加隔离器) • 温 度:20-26℃; 日温差:≤4℃ • 相对湿度:40-70%; 静压差: ≥ 50Pa • 换气次数:≥20次/h;气流速度: ≤ 0.2m/s • 落下菌数:≤0个/皿; 氨浓度:≤14mg/m3 • 工作照度:≥200/lx ;噪音:≤60dB(A)
二、实验动物福利
一、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一)引言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 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 究、医药、教学、生产和检测鉴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 物。如大鼠、小鼠、裸鼠、豚鼠、家兔、比格犬、恒河猴、 小型猪、沙鼠等。 实验用动物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如牛、 羊、猫、未实验动物化的土种狗等。 动物实验:是指以实验动物为对象和材料,在设计好的符 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或者检测,观察、记录 动物的反应情况和结果的过程。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屏障环境标准操作规程
• SPF级实验动物购买的标准操作规程 • SPF级实验动物接收和检疫的标准操作规程 • SPF级动物实验室实验动物饲料、饮水、垫料管理的标准操作
免疫缺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试验动物中心课件
![免疫缺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试验动物中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f7698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f.png)
SCID (T/B cell-)
NOD/SCID (T/B/NK cell-)
一、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
裸小鼠(Nude mice)是一种全身无毛、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及T淋巴
细胞功能免疫缺陷的动物,其隐性突变的裸基因(nu)位于11号染色
体上。
●裸小鼠概况
已将nu基因成功导入不同近交系动物,世界上已建立了20余种具有不
的无毛基因;认为这是一种新免的自疫发缺突陷变种小鼠,并提出将其命名为 “裸体”小鼠,用“nu”表示动其基物因分符类号。
●1968年,佩蒂路易斯(Pantelouris)发现裸体小鼠已失去正常胸腺, 其原胸腺残留结构中,部分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排联列合免且疫部缺分陷呈动物外分泌腺 结构,这才引起世界各国生物医学领域的高度重视。
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
裸小鼠、裸大鼠
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
XID小鼠
免疫缺陷 动物分类
NK细胞缺陷动物
Beige小鼠
联合免疫缺陷动物
SCID小鼠、NOD-SCID小 鼠、BNX小鼠
BALB/c(nu/nu) (T cell-)
Nud rat (T cell-)
免疫缺陷动物
BNX (T/B/NK cell-)
或缺失,故不能使T细胞正常分化,缺乏成熟T细胞的辅助、抑制及杀
伤功能,所以其细胞免疫力低下。体内B淋巴细胞数正常,但功能欠正
常,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M,只含少量IgG。6~8周龄以上的成年裸小
鼠较普通小鼠有较高水平的NK细胞活性,3~4周龄的幼龄裸小鼠则NK
细胞的活性相对低下;随着裸小鼠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微
XID(X-linked immunodeficiency)小鼠为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疾病
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及其管理
![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及其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443be3ad0029bd64783e2cfd.png)
2005年7月29日湖北省人大通过的《湖 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0月1日起将正式 实施。 这是我省第一部有关实验动物管理 的地方性法规。我省是继北京市之后的第 二个立法省份。
内 容: 一、实验动物标准化的意义; 二、实验动物标准化的内容; 三、实验动物的法规管理。
一、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意义
在动物实验上,特别重视反应的重复 性,这四类动物有较大的差异。 所谓反应的重复性就是指不同的实验 工作者,在不同的实验地点,不同的时间, 用同一品系动物所做的的实验,几乎没有 差异地均能获得相同的结果。这就希望动 物实验能达到象化学分析天平称量那样的 精确度。
1. 实验动物: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 生物实行控制,遗传学背景明确或来源清 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 品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例如小鼠和大鼠是首先按实验要求, 严格进行培育的实验动物,其次如地鼠类 、豚鼠、其它啮齿类、鹌鹑等亦已实验动 物化。
国家科委 北京、上海
国家科委
时
间
项
目
主持者
1988 1989 1992 1992
召开“第六届免疫缺陷动物国际研 讨会” 主办“上海国际实验动物学术交流 会” 举办“亚太地区国际实验动物科学 学术交流会” 中日合作开设“中国实验动物人才 培训中心” 发布“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 学监测等级”、“实验动物全价营 养饲料”、“实验动物哺乳动物的 遗传质量控制”、“实验动物环境 及设施”、“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 寄生虫学的检验方法”、“近交系 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法”、“近交 系小鼠、大鼠生化标记检验方法”
2.经济动物或称家畜家禽: 是指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需要(如肉用、 乳用、蛋用、皮毛用等)而驯养、培育、繁 殖生产的动物。转为实验用的有:产业家畜 (猪、马、牛、羊、鸡、鸭、鹅、鸽、兔、 鱼类等)和社会家畜(犬、猫、金鱼等), 其中一部分虽已培育成能达到作为实验动物 的目标,但与具有高标准水平的鼠类相比, 其品质还不能说是很高的。
类器官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类器官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3e849c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1.png)
类器官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刘宏飞;陈晓红;黄志刚;高苒【摘要】人源性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s,PDOs)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s)作为新型肿瘤研究模型,能够高度模拟原位组织的生理结构及特性,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是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的必经之路.此外,还能够利用PDOs和PDXs模型进行肿瘤克隆演化、肿瘤致病机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PDOs和PDXs模型在肿瘤临床前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9)003【总页数】7页(P103-108,122)【关键词】类器官;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肿瘤研究【作者】刘宏飞;陈晓红;黄志刚;高苒【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 10073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类疾病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021;北京市人类重大疾病实验动物模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 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 10073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类疾病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021;北京市人类重大疾病实验动物模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近年来,虽然肿瘤治疗领域不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肿瘤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减少肿瘤死亡率的手段主要有俩种,一是早期发现,二是开发新型有效的治疗手段。
其中开发新型治疗手段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如何将科学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
目前肿瘤研究中最常用的模型仍然是肿瘤细胞系(patient-derived cancer cell lines, PD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裸小鼠的发现及其意义
●20世纪60年代后期,裸小鼠作为“活试管”,在肿瘤学、免疫学等 方面很快成为广为关注的研究领域.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先后召开了很多届“免疫功能缺陷动物 实验”国际讨论会,以裸小鼠为代表的各类免疫功能缺陷动物引起了 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至今方兴未艾。 ●目前国际上发现和培育了以B细胞功能缺陷为特征,来源于CBA/N小 鼠的Xid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功能缺陷的Beige小鼠、巨噬细胞
鼠种群中所发现,基因符号为rnu,属染色体隐性遗传,因难于饲养繁殖,
当时仅维持至60年代初。
●1975年,该研究所在大鼠种群中再次发现了纯合子裸大鼠(rnu/run)。
●1977年,英国MRC实验动物中心首次在世界上建立了裸大鼠种子群。
●1978年,Festing通过研究首次详细描述了裸大鼠的免疫学特征,并在
慢性肾脏疾病、急慢性消化道疾病, 大面积烧或烫伤时,体内蛋白质可大 量丧失;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蛋白质消 耗会增加;机体内的蛋白质合成不足。
后天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医源性 免疫缺
陷
长期 使用 药物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 物和某些抗生素。
放射 线损
伤
放射线治疗是一种有效手段,大多数 淋巴细胞对γ射线十分敏感,大剂量放 射性损伤可造成机体永久性免疫缺陷。
补体 系统 缺陷
机体内补体成分的组分或它的调控蛋 白发生遗传性缺陷所引起的疾病。
后天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 免疫缺
陷
感染
许多病毒、细菌、真菌及原虫感 染常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恶性 肿瘤
蛋白 质异
常
患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组织的恶性肿 瘤时,常可进行性抑制患者的免疫功 能。广泛转移的癌症患者中常可出现 明显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缺陷动物概述以及饲养缺陷(immunodeficiency)是指机体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缺 少、缺失或功能不全的现象。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则是一种由于人体免疫 系统发育缺陷或免疫反应障碍导致的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临床表现 主要为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性疾病,它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 临床综合征。 ●免疫缺陷病通常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及后天继发性两大类,这两类疾 病均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并易发生严重感染或肿瘤。
世界上首先报道了采用裸大鼠开展人癌异种移植的实验结果。rnu裸大鼠
先后被分别引入欧洲大陆及美国免及疫日缺本等陷国,并于1983年由我国科学家
引入中国。
动物分类
●除rnu裸大鼠以外,1976年5月在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
了另一种裸大鼠,为了与rnu裸大鼠区别,他们将联这合免种疫裸缺大陷鼠动物的基因符号
裸小鼠的发现及其意义
●裸小鼠(Nude mice)或无胸腺小鼠(Athymic mice)是一种无被毛、 无胸腺的突变种小鼠。 ●1962年,英国格拉斯哥鲁齐尔医院(Ruchild hospital)病毒研究 室的格里斯脱(Grist)医生从非近交系小鼠中偶然发现了个别无毛小鼠。 ●1966年,英国爱丁堡动物研究所的弗拉纳根(Flanagan)首先确定 了新生裸小鼠以无触须为主要特征;随后的遗传特性研究,发现小鼠 无毛是其11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发生了突变,并发现裸小鼠的皮肤 组织学和以往无毛小鼠不同,它的体内常染色体退化,存在着一种新
先天遗传性免疫缺陷病
特异性 免疫缺
陷
B细胞 缺陷
T细胞 缺陷
T和B 细胞 缺陷
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50%~70%。 其缺陷发生在B淋巴细胞祖细胞阶段, 特征为免疫球蛋白水平的降低或缺失。
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5%~10%。因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导致机体内T细 胞数目减少,或因某些酶或膜糖蛋白 等分子缺乏而导致T细胞功能障碍。
的无毛基因;认为这是一种新免的自疫发缺突陷变种小鼠,并提出将其命名为 “裸体”小鼠,用“nu”表示动其基物因分符类号。
●1968年,佩蒂路易斯(Pantelouris)发现裸体小鼠已失去正常胸腺, 其原胸腺残留结构中,部分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排联列合免且疫部缺分陷呈动物外分泌腺 结构,这才引起世界各国生物医学领域的高度重视。
命名为nznu。目前绝大多数裸大鼠的研究资料均来自rnu裸大鼠。
实验诱导免疫缺陷动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免疫器官切除 大剂量激素
实验诱导免 疫缺陷动物
免疫抑制剂 放射性照射
实验诱导免疫缺陷动物
免疫抑 制动物
模型
TRB 小鼠
联合使用胸腺切除、放射线照射 和骨髓重建的方法建立的实验诱 导免疫抑制动物模型,即TRB小 鼠模型。
体液和细胞免疫同时有严重缺陷的疾 病,一般T细胞缺陷更为突出。可能 与干细胞分化为T、B细胞发生障碍或 胸腺及法氏囊相应结构发育异常有关。
先天遗传性免疫缺陷病
非特异 性免疫
缺陷
吞噬 细胞 缺陷
指吞噬细胞的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 其发病率较低,它约占先天性免疫缺 陷病的1%~2%,最多常见的为慢性 肉芽肿病。
机能异常的P/J小鼠等各类免疫免缺疫陷缺动物陷模型。 ●借助生物遗传工程的研究手动段,物应分用类基因导入等育种技术,将不同
类型的基因异常整合在同一动物体上,人工建立了许多联合免疫功能 缺陷动物(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Model联)合。免疫缺陷动物
裸大鼠的发现及其意义
●1953年,裸大鼠(Nude rats)由英国阿伯丁的Rowett研究所在实验大
第二节 免疫缺陷动物及其发展史
●免疫缺陷动物(immunodeficient animal):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缺陷或 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获得性免疫缺陷动物(Induced immunodeficient animal),又叫诱 发性免疫缺陷动物,指采用人工方法干预造成其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 动物。 ●遗传性免疫缺陷动物(Induced immunodeficient animal),又叫自 发性免疫缺陷动物,指动物自然发生的免疫缺陷疾病或由于基因突变的 异常表现,通过定向培育而获得的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