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论文

合集下载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中医诊疗方法、中药和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同时介绍了针灸治疗的疗效研究。

最后通过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现代临床案例分析展示了中医治疗的实际效果。

结论部分展望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式,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现代临床研究、病因病机、诊疗方法、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临床应用、疗效研究、案例分析、展望。

1. 引言1.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胃肠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反复发作性上腹疼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

近年来,中医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脾胃失调、气滞、湿浊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通过调理脾胃、疏通气机、祛除湿浊等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针灸治疗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中医现代临床研究也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临床案例的回顾分析,进一步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2. 正文2.1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病机不明确。

根据中医理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功能障碍,从而引发消化不良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劳伤脾、寒湿困脾等。

在情志失调的情况下,情绪不稳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9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

9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

9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 ,fd)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在2008年-2010年收治的98例被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口服多潘立酮2片/次,3次/d,上腹有明显疼痛者加服法莫替丁20mg/次,1次/d,伴有头痛者可加服尼莫地平30mg/次,1次/d,伴有焦虑、忧郁、失眠者睡前口服安定10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中医辩证以临床症状分为脾胃气滞证、肝胃不和证与湿热蕴结证分别采取治疗方法;最后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记录和分析。

结果治疗组49例显效率73.5%(36/49),有效率22.4%(11/49),无效率4.1%(2/49),整体有效率为95.9%(47/49);对照组49例显效率57.2%(28/49),有效率26.5%(13/49),无效率16.3%(8/49),整体有效率为83.7%(41/49);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整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都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相对于单一西药治疗能性消化不良(fd)来讲,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5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14-01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恶性肿瘤、胰腺或胆道疾患等的一组临床综合症[1]。

它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我院在2008年-2010年收治的98例被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其中49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在2008年-2010年收治的98例被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论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论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071-02【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40例,其中,男72例,女68例,年龄17~58岁,平均36.9岁;临床症状为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均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治疗组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2周内病情有明显缓解,2~8周均痊愈;对照组患者3~9周痊愈。

结论:中医认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要在脾胃失健或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治疗,再根据具体情况遵循个病个治的原则,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进行治疗。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与器质性疾病无关的一组症候群,与进食有关,限于上消化道,包括餐后腹胀、腹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及反胃等,fd患者通常仅仅表现在其中一些症状,部分伴睡眠不佳、焦虑、忧郁等。

fd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近年认为与胃肠运动功能有重要关系,胃肠运动功能的调节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胃肠神经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自主神经系统对胃肠运动和分泌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当一部分fd患者是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资料与方法2008年1月~2010年9月本院门诊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且资料较完整的fd患者140例,其中男72例,女68例;年龄17~58岁,平均36.9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等引起的心理问题以及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观察组)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

方法治疗组患者72例,采用中药治疗: 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5g,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6g,砂仁10g,炙甘草6g),并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随症加减,每日1剂,煎汁分2次于早晚餐前30分钟口服。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共3篇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共3篇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对患者的病情产生影响,如工作压力、生活节奏快等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评估方法
03
适用于儿童和成人,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种类型,症状应符合排除标准,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
罗马III诊断标准
适用于儿童和成人,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疼痛综合征、特发性嗳气综合征三种类型,症状应符合排除标准,持续时间至少3个月。
xx年xx月xx日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研究
CATALOGUE
目录
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机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评估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与管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知行为疗法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0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3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反酸、嗳气等。
消化性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其他胃肠疾病的鉴别诊断
01
02
03
0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与管理
04
03
抗抑郁药
针对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的患者,可选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பைடு நூலகம்01
抑酸药
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用于减轻胃内酸性环境,缓解上腹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
02
促胃肠动力药
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中的应用及研究
结合其他疗法
02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与药物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等其他疗法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接受度。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治论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治论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治探讨【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285-01【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愈21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6.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22/30),p0.05。

1.2 诊断标准[1]: ⑴《现代消化病学》诊断标准:①持续或间断性消化不良,时间在12周以上,表现为胃脘胀痛、嗳气、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症状;②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未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③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④无腹部手术史;⑤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器质性疾病。

⑵中医辨证诊断标准依据《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食辛辣肥腻冷硬食物,避免烟、酒、咖啡、浓茶及非甾体类药物。

⑴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口服吗丁啉片(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每次10mg/次,3次/d。

维生素b1 20mg/次,3次/d。

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9g,柴胡6g,枳壳6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炙甘草6g,黄连3g,大枣12枚。

1剂/d,文火水煎服,饭后30min温服。

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

1.4 疗效判断标准 :⑴治愈:一个疗程后,床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不适)按、次要症状(反酸、烧心、嗳气)及体征消失,保持两个月不复发。

⑵有效:一个疗程后,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

⑶无效:一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均无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
讲师:宋迎
课程安排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引入案例
小王,刚刚大学毕业,23岁,因工作 不顺,并且与男友两地分居,感情也 出现裂痕,心情抑郁。最近数周,小 王有时一天只吃一顿,有时一天吃四 五顿,且有暴饮暴食倾向。某天傍晚, 小王晚饭后,感觉吃的过饱,出门散 步消食,回家后数小时仍然感觉腹胀, 且伴有腹痛,于是夜间10点,在家人 陪伴下入院医治,经医生诊断,为功 能性消化不良,服用促进胃肠动力药 物后,病情好转。
2、FD多认为社会心理 负担越重、疑病者,越 难治愈。
3、减轻精神压力,适 当体育锻炼,合理饮食 结构等。
4、需要注意与器质性 疾病鉴别,注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访跟 踪。
感谢观看
概念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胃和十二 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饭后饱胀感、 早饱、中上腹痛或中上腹灼烧感等 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 综合征。此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 能性胃肠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胃肠动力障碍
2、内脏感觉过敏
3、胃对食物的容受性 舒张功能下降 4、胃酸分泌增加
5、幽门螺杆菌
6、精神和社会因素
二、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包括餐后 饱胀、早饱感、中上腹 胀痛、中上腹灼热感、 嗳气、食欲缺乏、恶心 等。
2、中上腹痛为常见症 状,常与进食有关,表 现为餐后痛
3、餐后饱胀与早饱与 进食密切相关
4、不少病人还伴有失 眠、焦虑、抑郁、头痛、 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 状。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程序
通过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首先 排除器质性疾病。对有“报警症 状和体征”者和45岁以上者,给 予经验性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145例治疗论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145例治疗论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145例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院消化内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145例患者采用综合性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80%。

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情绪障碍密切相关,心理与药物相结合是理想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精神心理;胃动力障碍;治疗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10-021临床资料调查的145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57例,女88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为37岁,有104位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忧郁、失眠等不适症状。

在67位患者在就诊之前接受过制酸剂治疗,103位患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68位患者呈现阳性,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位,十二指肠炎患者12位,胃炎伴十二指肠炎患者有16位。

胃镜检查中有77位患者显示为阴性。

选择的145位患者都满足fd诊断标准,因此,本次临床研究是有效的。

2治疗方法2.1精神心理指导该方法应用的特点是针对病情与患者进行沟通,将病情信息以最简单的方式、最通俗的语言传达给患者和,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给与他们精神的支持,取得他们的信任,获取配合治疗的机会。

2.2生活指导该治疗方式主要是为了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戒烟戒酒,规律作息时间。

此外,还要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让患者了解什么样的食物对治疗疾病有利,什么样的食物可能加重病情,原则上要建议患者吃些刺激性小、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为患者在治疗期提供合适的饮食建议。

2.3药物治疗针对焦虑、忧郁等不适症状,要求患者坚持每晚服用口服安定5mg或者多虑平25mg,服用一次即可,根据病情连续服用2-4周;针对嗳气、上腹饱胀等不适的患者,要求饭前服用潘立酮片10mg,一日三次,根据病情连续服用2-4周;针对上腹疼痛的患者,要求每晚口服奥美拉唑20mg一次,根据病情连续服用2-4周。

3结果根据治疗后患者病情的情况,把疗效分为三个类型:治愈:患者的不适症状完全消失,能正常活动,而且没有任何后遗症;好转:患者的不适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但没有完全消失;无效:患者的病情没有任何好转。

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

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

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摘要:作者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69-01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候群,罗马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提出了诊断标准,即指过去6个月内至少3个月有中上腹部不适如早饱感、腹胀,或上腹痛、烧灼感,并缺乏引起这些的症状的客观证据,即无器质性、代谢、或结构异常,或难以解释这些症状的疾病证据时,应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

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疼痛综合征);嗳气症;恶心呕吐;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反刍综合征[1]。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1.1 除外器质性消化不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时,首先需除外引起上腹不适或疼痛的器质性疾病,尤其是有警报征象的患者,需作进一步检查,包括生化、内镜或影像学检查。

1.2 需注意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包括睡眠是否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是中、重度患者常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常有焦虑抑郁状态,并注意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1.3 应注意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否存在重叠症:例如与肠易激综合征的重叠与返流病或慢性便秘的重叠,有时可以有2种以上的重叠。

重叠症的表现常使诊断变得复杂,需分析重叠症的主次及其可能的关系。

1.4 共病常使功能性消化不良得不到及时的认识和治疗,需予以分析: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hp感染,有可能将长期将目标定在治疗胃炎和hp的根除(可能多次根除,仍不成功),提出的问题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或hp感染是否引起诸多的消化不良、重叠症及心理障碍等表现。

1.5 需鉴别功能性胃肠病和动力障碍疾病:例如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中的嗳气症、恶心和呕吐症。

如以频繁嗳气为突出的嗳气症,呕吐为主要表现、缺乏器质性疾病的呕吐症等。

探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探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探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摘要】目的:探讨了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方法: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吗丁啉10 mg,每日3 次,均在餐前30 min 服,连用2 周。

治疗组30例采用和胃汤:柴胡、白芍、半夏、山楂各9g,黄连、枳实、桂枝、川芎、甘草各6 g,每日1 剂。

水煎过滤浓缩共300 ml,分3 次餐前30 min 冲服,每次100 ml,连用2周。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 。

结论和胃汤治疗FD,具有疏肝理脾、和胃降逆、消胀除痞、活血止痛之功效。

【关键词】FD;吗丁啉;和胃汤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 、非器质性消化不良(NOD),是指有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早饱、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而无胃肠器质性疾患及肝胆胰疾病的一类症候群。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胃肠动力异常,表现为对液体、固体或混合餐的排空延缓。

常见发病诱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寒温失调、过度劳累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胃脘痛”、”心下痞”、“纳呆”、“呕吐”、“反胃”等范畴。

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中医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治疗组30 例:男12例,女18 例; 年龄20~60 岁,平均46. 5±3.4 岁;病程3个月~21 年,平均9年。

对照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20~63岁,平均37. 6±4.4 岁;病程4个月~22 年,平均8 年。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腹胀、早饱、恶心等症状,并持续在4 周以上,均在2 周内经胃镜、B超或X 线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符合FD 临床诊断标准[1 ]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55-刘小林(四川省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中还可以将其称之为消化不良,此疾病主要是指患者具有上腹胀、上腹痛、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和早饱等不适症状,经过检查将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排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疾病症状可以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发作,疾病病程一般超过一个月或在一年中累计发作超过12周,在功能性胃肠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疾病发病因素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明确,可能和患者胃肠道动力障碍神经因素、精神因素和内脏神经感觉异常等情况有关,可能因为患者记忆力异常或动力蠕动异常,导致感觉上出现异常,最后使患者出现功能性的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

疾病的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后,会出现上腹胀以及上腹痛等情况,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同时也可以以一组症状出现。

①针对早饱来说,主要是指患者正常进食后不久出现饱感,导致患者的饮食量显著减少。

②上腹胀一般较多出现在患者用餐后,同时还会出现持续性进餐后加重。

③上腹胀和早饱患者一般会出现嗳气。

呕吐和恶心等情况并不常见,一般出现在胃排空较为延迟的患者中。

④部分患者患病后会伴有抑郁焦虑和失眠以及头痛与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产生这样的症状一般和患者所具有的恐惧心理有关。

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患者的相关症状也可能出现一定变化。

起病一般比较缓慢,经过长时间累积会呈现出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发作。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西医方式进行诊断时,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具体针对患者进行诊断时,一般主要应用以下几点作为标准:①上腹胀、上腹疼痛、反酸、嗳气、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和易饱等上消化道症状超过4周。

②通过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并没有出现肿瘤和糜烂以及溃疡等器质性病变,同时也没有发现患者患有食管炎。

③通过X 线B 超以及实验室等检查,将肠道器质性病变和肝胆胰病变排除。

中西医结合论文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6例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论文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6例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论文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6例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对4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门诊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观察、分析与探讨。

方法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为依据,结合中医辩证分型进行治疗。

结果显效29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4%。

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上十分常见,中西医在认识上有趋同性,治疗上有互补性。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疾病,每年有20%—40%的人群有消化不良的症状,部分患者症状可严重或持久,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

为此,对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46例门诊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6例中男20例,女26例。

年龄16-60岁,平均年龄43岁。

病程6个月至2年,所有病例曾采用西医治疗效果欠佳,改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1.2 诊断依据所有病例都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规定:即以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疼痛或上腹烧灼感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腹胀、嗳气、恶心或矢气增多等症状。

病程6个月以上,诊断前3个月内满足上述主要症状中的1项或多项症状,病程6个月以上,经x线或纤维胃镜检查已排除器质性病变。

1.3 辩证分型①肝郁气滞型:胃脘胁肋胀满疼痛,胸闷痞塞,喜长叹息,食少纳呆,嗳气吞酸,或呕吐,大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②脾胃气虚型:不思饮食,食后胃脘隐隐作痛,腹胀,进食少许即呕恶,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嗳气断续而声低弱,舌淡苔白,脉缓弱。

③脾胃湿热型:脘腹痞闷,呕恶厌食,渴不多饮,疲乏倦怠,肢体困重,大便溏而不爽,溲黄而短,舌红苔白黄而腻,脉濡数或滑。

④肝气犯胃型:不思饮食,呕逆嗳气频频,声音响亮,胸胁胀闷或胀痛,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舌苔薄白,脉弦。

⑤胃阴虚型:嘈杂如饥,饥不欲食,胃脘隐痛,口渴喜饮,唇红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苔少,脉细略数。

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

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

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胃胀、恶心、腹泻等。

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可能是消化道功能紊乱或生活习惯不良。

诊断方法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和必要的检查技术。

饮食调理通过合理膳食和定时进餐可以改善症状。

药物治疗和心理调理也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预防措施包括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和避免压力。

处理方式包括综合治疗、定期复查和遵医嘱用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性在于影响生活质量。

未来展望是逐步完善治疗手段和加强宣传普及,提高社会对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视。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原因、诊断方法、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心理调理、预防措施、处理方式、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反复或持续性的消化系统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不会导致明显的生理功能障碍,但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频繁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通常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影响社交活动的进行。

及早认识和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并非一种致命性疾病,但却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许多患者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消除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加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更深入的了解,早日摆脱困扰。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胀、打嗝、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其中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感到胀气、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出现剧烈的痉挛性疼痛。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主要解释可为在过去的1年内至少有15周出现过上腹的正中部疼痛或者不舒服,这些症状与器质性疾病、排便无关。

文章通过该开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让人们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症状的病理生理、以及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治疗方法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病理生理【中图分类号】r2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50-01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主要表现为餐后的饱胀、上腹痛、早饱、上腹有烧灼感等,并且患者常常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的异常活动。

它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占了胃肠病患者的25%-40%的比例,其中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多达35%-75%。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比较常见的功能性的胃肠疾病,对其病理生理、患者的心理活动的了解将有助于对其治疗方案的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复杂,大量的研究提示说明其与很多种导致病因的因素有关,比如消化道运动的异常、内脏感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泌素、精神及心理因素等。

1 临床表现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特点,本病可以被主要分为溃疡型、动力障碍型、非特异型等三种类型。

其中上腹痛为主要的常见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或者不伴有其他的上腹部的不良症状,而且上腹疼痛并无规律可寻,部分患者的疼痛是因为进食的原因,从而在进食后20-30分钟内出现饱胀等。

早饱,腹胀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症状。

早饱是指进食者在进食前没有饱感,但是在进食后不久就出现明显的饱感,因此导致摄取的食物明显减少。

上腹胀痛一般多发生在餐后。

早饱和上腹胀痛常常伴有嗳气,但是恶心,呕吐并不那么常见,一般会发生在胃的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身上。

特殊的患者除了这些生理的病症外,还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2 诊断标准2.1中医的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通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分为肝气郁结症、脾胃气虚症、肝气犯胃症、湿热滞胃症、脾虚气滞症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临床体会论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临床体会论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体会广西岑溪市中医院,广西岑溪543200【摘要】目的:探索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最佳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3月入住我院的7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治疗过程。

患者采用药物和心理进行综合性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潘立酮、西沙必利、抗抑郁药、镇静剂及中药的治疗等;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精神心理指导和生活指导。

方法为药物和心理治疗。

结果:根据疗效评定方法,76例患者中显效55例,有效12例,无效9例。

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较为常见的疾病,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的方法,治疗效果良好,患者康复率较高。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体会;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29-021.前言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嗳气早饱,且常伴有焦虑失眠、头晕头痛、抑郁不安的极为常见的临床疾病,约占消化内科患者的三分之一左右[1]。

该类疾病病因尚且不明,发病较慢,症状较为明显且会反复发作,相应辅助检查阳性率较低。

由于患者常伴有精神因素,严重的精神因素可能会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在采用基础药物治疗上,添加镇静剂和抗抑郁药,同时辅助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通过实际案例介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详尽过程,总结临床经验,探索治疗此类疾病的最佳方法。

2.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2012年3月入住我院的7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76例患者中男36例,女40例,年龄为21-76岁,平均年龄38岁。

患者最长病龄达5年。

2.2临床资料。

76例患者经fd诊断标准均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心悸失眠、头晕头痛的症状。

入院就诊前已有36例患者使用抑酸剂,28例患者使用抗生素及其他镇静剂。

经过胃镜检查阳性49例,其中胃炎伴十二指肠炎8例,十二指肠炎12例,浅表性胃炎16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中医药治疗论文:自拟理气和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中医药治疗论文:自拟理气和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中医药治疗论文:自拟理气和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理气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84 例,其中以益气和胃汤治疗(治疗组)42例,西药莫沙必利治疗(对照组)42 例。

结果理气和胃汤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理气胃炎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治疗;理气和胃汤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普通门诊中约占20%-40%,在消化专科门诊约为60%-70%。

本病的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胀痛、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用自拟理气和胃汤治疗该病 4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4例病人均为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来本院消化专科、中医科门诊就诊病人, 其中男性48例, 女性36例,平均年龄(38.4±5.4)岁,病程3月-2年,平均(15±3)月,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入选标准[1]:持续性或反复性的上腹不适超过3个月,可包括下列症状的1项或数项: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痛、反胃。

并排除消化系统及全身性器质性病变者:内镜检查为慢性胃炎或大致正常,排除溃疡、肿瘤,实验室、x线、b超等检查排除肝、胆、胰等器质性疾病,排除腹部手术史,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内分泌疾病;孕妇,哺乳期患者;合并心、肝、肾疾病,恶性肿瘤患者;饮酒,对药物过敏者及不愿合作者。

1.3 治疗方法1.3.1 治疗组以自拟理气和胃汤为基本方:柴胡15g,香附10g,木香6g,陈皮10g,甘草5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0g,法半夏10g,桔梗10g,枳壳10g。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摘要:阐述了现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通过对其病因病机的讨论,总结各医家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提炼单方验方,并结合西医学,探讨发展中医学对该病的治疗,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施治;气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一半。

本病的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胀痛、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但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感觉过敏有关。

在治疗上,西医一般采用促进胃肠动力、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抗抑郁药及心理护理等措施进行对症治疗,效果尚不够理想,且存在成本较高,副作用明显等问题。

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辨证施治,已显现出对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现将主要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对于FD的病因病机认识,陈氏[1]认为其病机多由于情志不舒、肝木克土、脾虚木乘导致的脾胃升降失司。

梁氏[2]认为FD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主要病因病机为脾气胃阴不足、纳化失常、易感湿热,或肝气疏泄失常、肝胃不和,致胃中气机壅滞,不通则痛,不降则痞。

严氏[3]强调胃气不和、胃络瘀滞也是FD的重要病理机制,在辨治时注重血瘀兼证。

刘氏[4]认为肝郁在FD的发病机制中占居主导地位,并可导致寒热错杂、气滞血瘀、脾胃不和、胃阴亏虚等兼证。

陈氏[5]认为情志不遂,或邪犯脾胃,或饮食劳倦等导致脾胃气机失常是FD发病的中心环节。

通过理论学习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医脾主运化而升清,脾气升,胃气降,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气机失常从整体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胃酸分泌异常及胃运动和排空功能异常。

2 分型论治在FD的辨证分型方面,诸多文献在认识上有异同。

赵凤莲[6]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淤血阻络7型,用健脾调气、化湿降浊法,以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陈皮、木香)为基础方治疗83例,有效11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临床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治疗情况。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本次研究时间为2020.08~2021.08,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药物治疗+红霉素,比对2组治疗效果。

结果:与研究组相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更低,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多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较小(P>0.05)。

结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诊断及治疗中,结合其体征及症状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在常规治疗中增加红霉素治疗效果更佳,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上消化道;不良反应;诊断;红霉素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反复发作、发病率较高等特点[1],其是一种慢性或间歇性的上消化道症状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及发育十分不利[2]。

本次研究临床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具体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本次研究时间为2020.08~2021.08,2组各有25例患儿;对照组与研究组年龄均在4~12岁,平均年龄分别为(8.42±2.14)岁、(8.12±2.08)岁;前后组男性患儿各有15例、12例;2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较小(P>0.05)。

诊断方法:①反复性或持续性上腹疼痛;②每周不少于1次出现症状,且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0天;③排便后不适症状无明显缓解或确定与大便次数、形状无关;④排除肿瘤、炎症、代谢性及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症状。

若患儿符合以上条件则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1.2 方法1.2.1 常规治疗(对照组、研究组)对本次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进行制图、结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胃蛋白、思密达等常规口服药物进行常规治疗。

1.2.2 红霉素(研究组)对研究组25例患儿增加红霉素药物口服进治疗,药物使用剂量取决于患者年龄及症状;用药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症状,一旦出现异样症状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范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范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范文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没有器质性病变,仅是消化道功能障碍而导致的一组消化不良症状的综合体。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感、饱胀感、恶心、呕吐、胃灼热、胃下垂等一系列症状。

本文将主要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内容。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神经精神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2)饮食因素:如进食过快、进食过多或过少、高脂肪饮食、咖啡因、酒精等;(3)胃肠功能紊乱:如胃排空障碍、胃酸分泌异常、胆囊运动异常等;(4)激素因素:如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5)免疫因素:如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肠道运动、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紊乱等相关。

正常情况下,胃肠道的运动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保持正常的胃肠道功能。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存在胃排空障碍、胃肠道过敏、胃酸分泌异常等情况,导致胃肠道的运动紊乱,使消化过程受到干扰,从而出现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感、饱胀感、恶心、呕吐、胃灼热、胃下垂等。

患者常常感到饱胀不适、胃部胀痛、闷闷作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出现在进食前、进食时或进食后,也可以伴随其他症状如嗳气、纳差、口苦等。

有些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这些症状对患者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情况。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

患者的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感、饱胀感、恶心、呕吐、胃灼热、胃下垂等,同时还需要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体征方面可以进行腹部触诊、听诊等检查,以了解患者的腹部情况。

实验室检查方面,可以进行胃肠道功能检查,如胃肠道内镜检查、胃酸分泌功能检查等,以评估胃肠道的功能情况。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来进行。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共3篇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共3篇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共3篇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1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是指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和排泄的症状。

它可以分为有机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两种类型。

有机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统的病理性改变,如胆囊疾病、胃肠溃疡、胃肠道异物等。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则是指在经过结构性和代谢性调查后,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变化,但患者却在消化过程中出现了不适感和不良反应。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不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但病情长期不得到有效治疗,容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胀气、恶心、呕吐、胸痛、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肠道运动和胃肠黏膜感受器的异常反应而引起的,同时神经内分泌调节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运动障碍和胃肠道感受器异常反应两个方面。

肠道运动障碍是指肠道内的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出现延迟或不规则性的传输,导致消化不良的相关症状。

一方面,人类肠道拥有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包括神经、肌肉、组织和激素等多种因素,以维护肠道蠕动的正常功能。

但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这种调节系统往往失衡,导致肠道蠕动的不连贯和不规则性,这就是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另一方面,胃肠道感受器的异常反应也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人体胃肠道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包括肠段的蠕动加强、胃部收缩等等。

但在消化不良症状出现的患者中,这种感受器的反应往往异常,会导致不必要的肠道收缩和胃肠道扩张,对消化功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和机制的研究目前尚未有一种特效的治疗方法。

但通过针对其不同的病理机制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达到缓解或改善消化不良的效果。

例如,针对肠道运动失调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膳食调整、药物干预等方法达到改善肠道运动的目的。

对于胃肠感受器的异常反应引起的消化不良,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胃肠道的收缩和蠕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研究罗马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提出了诊断标准,并提出病程期限,即症状表现出现于六个月前,且最近三个月也有症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路径
1.1 了解和分析病情
1.1.1 除外器质性消化不良。

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时,首先需除外引起上腹不适或疼痛的器质性疾病,尤其是有警报征象的患者,需作进一步检查,包括生化、内镜或影像学检查。

1.1.2 应注意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否存在重叠症。

例如与肠易激综合征的重叠、与反流病或慢性便秘的重叠,有时可以有2种以上的重叠。

重叠症的表现常使诊断变得复杂,需分析重叠症的主次及其可能的关系。

1.1.3 需注意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包括睡眠是否障碍。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尤其是中、重度患者常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常有焦虑抑郁状态,并注意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1.1.4 需鉴别功能性胃肠病和动力障碍疾病,例如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中的嗳气症、恶心和呕吐症。

如以频繁嗳气为突出的嗳气症,呕吐为主要表现、缺乏器质性疾病的呕吐症等。

还要与特发性胃轻瘫、假性肠梗阻进行鉴别。

1.1.5 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分成两个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在餐后不适综合征中,表现为餐后上腹胀或早饱症状,前者不影响食欲,进餐量不减少,而后者进食
少许就有饱足感,因而食欲降低,不愿再进食,两者提示了不同的胃病理生理基础,后者可能影响胃容纳功能,同时可能存在内脏高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类型,是否有重叠和共病,以及是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睡眠,有无引起营养不良和消瘦等。

1.2 设立必要的诊断检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进一步检查主要是适合于中、重度的患者,尤其是经过反复的有关是否有器质性疾病的检查和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

进一步检查主要包括对胃动力和感知功能的检查。

常用的检查如胃排空检查,胃电图检查,胃容纳功能及感知功能检查。

对有重叠症患者,必要时包括食管、肠道,或肛门直肠的检查。

心理评估主要是基于患者焦虑抑郁的核心症状,但心理测试包括焦虑抑郁自评及他评有助于量化,可评价治疗后的变化。

注意各检查的适应证,应合理分析和评价结果。

2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对策
2.1 规范性治疗:由于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规范化治疗中最为重要的是应符合患者的胃肠生理、有助于恢复病理生理,缓解症状。

例如对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前者是指餐后胃对食物的消化障碍,因而,首先应注意进食和食物的质和量,避免过快进食、避免过多尤其是高脂饮食,使其更符合患者胃的生理功能状态。

在此基础上考虑用药。

如果餐前上腹痛,那么很可能是空腹胃粘膜受刺激,例如胃酸、
或反流的胆汁。

治疗上需考虑如何减少刺激,进餐本身就可能起到缓减症状的作用,或需要抑酸或对抗胆汁的药物达到减轻对胃粘膜的刺激。

2.2 消化不良治疗指南: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力求达到治疗规范化。

2005年美国的消化不良指南强调患者有无hp感染,以此决定是根除hp,或予以ppi治疗。

而对ppi治疗无效的病例建议再作评估,提出内镜检查时进一步检测hp,并作细菌敏感检查,以指导治疗。

2007年中华消化分会动力学组对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进行了修订。

在指南中,提出对消化不良的处理需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对那些有警报征象、有精神心理障碍状态的患者可先安排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是功能性或器质性消化不良,作相应处理;如患者没有以上情况,可以根据消化不良症状与进食的关系判断其可能的病理生理基础,采取经验治疗。

2.3 消化不良规范化治疗的策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规范化治疗策略包括按照指南的治疗原则,必要时的联合治疗,注重综合性治疗,坚持个体化治疗,不可忽视抗焦虑抑郁治疗和遵照循证医学指导治疗。

2.3.1 按照消化不良治疗指南用药:我国的消化不良诊治指南提出检查后进行治疗和根据症状与进餐的关系先接受经验治疗这两个步骤,在多数情况下可行,比较容易掌握和操作,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2.3.2 联合治疗的必要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常与多因素
有关,临床表现可既有上腹饱胀、又有上腹痛症状,同时存在两个亚型,促动力剂可联合h2受体抑制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ppi),从不同的环节针对病理生理或发病因素进行治疗。

2.3.3 综合治疗的重要性:除药物治疗外,应注意调整饮食、情绪和生活方式,重视非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意义。

避免刺激性食物、过饱和过快的饮食方式,还有心理因素和不规律生活方式对胃肠生理均会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综合治疗的积极意义还在于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治疗,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药物治疗。

2.3.4 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如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比较严重,除认知和行为治疗,调整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外,常需应用小剂量的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还需要及时得到精神学科专家的帮助和指导或及时转诊。

2.4 规范性治疗的重要性:规范性治疗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不合理或过度治疗,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可更合理应用社会医疗资源;也调动了患者和家庭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 drossman d,等,主编.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见:柯美云,方秀才,主译.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柯美云,赵威.应重视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9,89(14):937-9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