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说课稿
(一线教师纯手写)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应用(按比分配)》,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分数乘法意义以及分数乘除应用题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和性质做准备。比的
应用一课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
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思想,形成按比分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同桌间通过独立思考,信息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
动,实现学习者的自觉、积极、主动的构建新知,老师只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让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学得积极,学得主动。
三、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设疑激趣,引出新知
1.只列式,不计算。
(1)苹果有60箱,梨的箱数是苹果的,梨有多少箱?(2)男生人数是全班的,全班有44人,男生有多少人?
2.创设情境,进行填空。
(我演示把20g糖加入80g水中。)学生思考:(1)糖的质量和水的质量的比是():()(2)糖的质量是糖水的(3)水的重量糖水的,在完成成上述思考的基础上,引入今天的新课《比的应用(按比分配)》。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将复习引入题目丰富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积极构建,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这杯糖水重350g,其中糖的质量和水的质量比是1:4,糖和水的质量各
是多少g?
1.阅读与理解。
我设置这样的问题:(1)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
(2)350g是什么?1︰4表示什么?
(3)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先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再同桌讨论,最后学生汇报交流。
2.分析与解答。
我继续问学生:(1)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说一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由学生进行分析讲解,我进行板书。
(4)引导学生将比化成分数,用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沟通比
和分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3、回顾与反思
我继续追问:对于按比例分配的解决问题应该如何检验呢?
(1)把每一部分相加求和。
(2)求各部分数量之间的比,看化简后是否和原来的比相吻合。
(二)对比题教学。
老师这个杯子里有水200g,要调制成和前面一样味道的糖水,杯子中糖
的质量和水的质量比仍是1:4,需要加入糖多少g?
1.让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按照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解答)
2.评价这道题。
3.将两道题同时出现,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区别,加深对按比例分
配题型特点、解题方法的掌握。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重点是把几个量的比转化成这几个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通过读题、释疑、讨论等帮助学生弄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常用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引入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边学边练,注重应用,巩固掌握
1.填空题。
(1)有10支铅笔,按3:2的比分给小红和小军,小红分()支,小军分()支。
(2)小军有10支铅笔,小红的铅笔支数和小军的铅笔支数比是3:2,小红有()枝。
2.出示书上的例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打开书将书上未完成的部分填上,最后汇报展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学生理解概念,需要一个逐渐消化的过程。练习的设计目的,一是给学生提供模仿的过程,二是能直观的把概念具体化。而多层次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再次激起思维高潮,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获取数学学习的经验,又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了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内化运用所学知识,我设计了第四环节: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联系实际、提高升华
我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了分层训练,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四、板书设计
(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