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期末整理
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1.如何由自给自足—人口均匀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模型假设如下:①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
②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所有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③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情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
④所有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
四个假设简单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
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①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均匀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③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
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①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②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
2.放松模型假设(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绝对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
无论在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
第二,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
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②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采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专门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③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
(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1.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2.市场均衡:当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市场就达到了均衡状态。
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供给的数量等于需求的数量,商品的价格也会稳定下来。
价格向市场均衡价调整的过程被称为价格机制。
3.弹性: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是衡量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影响程度的指标。
需求弹性高意味着消费者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供给弹性高意味着生产者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
弹性的概念对于决策制定者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他们预测市场的反应。
4.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其中一种经济决策时所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品。
在决策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机会成本,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同时选择所有的选项。
5.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成本。
边际效益是决策制定过程中重要的考量因素,当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最优决策达到。
6.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显示了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在其中一时期内可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稀缺性带来的限制。
7.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对除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能是正向的,如环境保护、教育等,也可能是负向的,如污染、噪音等。
外部性在经济决策中往往被忽视,但它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8.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非排他性意味着无法阻止其他人的使用。
公共物品的供应往往需要政府的干预。
9.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实物生产总值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来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制度经济学期末考试范围整理
第一章1、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者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正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负外部性)2、P28产权的概念: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和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3、p32产权的分割:指产权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产权束中的某一项权利同时归属于不同的产权主体,并不会形成产权的分割。
4、p38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P41产权的弱化只能发生在无法依“出价最高者获得”原则进行交易的场合。
5、p44 稀缺性:指的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等的相对有限性6、p45 产权的作用(潜在利益的体现方面)①约束人们对经济资源的使用,防止资源滥用所导致的恶果②限制人们争夺有限资源的行为从而节约了时间和精力第二章1、p53 交易:经济主体之间所发生的产权的转让2、p55 交易的维度:威廉姆森的交易维度理论P56 交易的第一个维度: 资产专用性衡量某一资产对交易的依赖程度交易的第二个维度:交易的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增加交易的复杂性交易的第三个维度:交易的频率频率越高越降低交易费用3、p65 为什么交易费用为制度费用?(1)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分析经济主体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基本单位.制度是经济主体之间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制度所约束的也正是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交易关系.(2)因此,如果把交易视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那么制度则是一系列交易中的规则体系.或可以说,在经济体系中,经济主体在无数次交易中所需要遵守的所有规则构成制度.(3)制度所约束的微观基本单位,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基本单位---交易。
产业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1-3章第一章导论(教材)▲产业的含义: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某类相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第二章分工、产业分类和产业发展第二节产业分类(只限教材中的,在PPT中有);▲工业包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行业。
▲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第三节产业发展(PPT)产业发展的含义: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演进。
▲产业发展周期(内容比较多,见PPT中的蓝色字体部分):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第三章产业结构第一节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含义:指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次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产品循环发展模式: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进口→更新的产品开发……雁行发展模式:技术和资金限制(工业后发国家)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教材或PPT):▲全球化的含义:是指人类从以往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离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变迁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日益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日益融合,各国经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变动日益相互影响和制约。
▲全球化的动因: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科技革命的大发展、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PPT或教材P43):(1)带来新机遇:第一,提供了更多引进技术及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加速推进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二,广泛参加全球经济合作、争取到一些规则上的优惠待遇,为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国家开放大学《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 A.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 导致了人口减少- C.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加大了农民的收入答案:C2. 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目标是:- A. 促进经济增长- B. 控制通货膨胀- C. 减轻贫困- D. 提高生活水平答案:A二、填空题1. 经济增长通常被衡量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经济增长通常被衡量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2.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商或卖方。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商或卖方。
3. 投资是指购买用于生产的资本货物或开展新项目。
投资是指购买用于生产的资本货物或开展新项目。
三、简答题1. 解释供求关系是什么?供求关系是什么?答: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供给指卖方愿意以某种价格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指买方愿意以某种价格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市场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变化。
2. 举例说明机会成本是什么?机会成本是什么?答:机会成本是指当做出选择时所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价值。
例如,如果一个人选择去追求高薪工作而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他的机会成本就是他可能获得的更高学历和更好工作机会的价值。
四、论述题请根据你对经济学的理解,以400字左右的篇幅,阐述经济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论述内容】(此处写下你的论述内容)【论述结尾】(此处写下你的结尾部分)以上是国家开放大学《经济学》期末考试复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的复有所帮助。
祝你考试顺利!【参考资料】- 经济学教材《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教材《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教材《微观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个简答6个计算作业论述题(在18章)分析题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人们对稀缺性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一门科学。
2、稀缺性: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穷无尽的,而满足这些需要的经济资源(包括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稀缺性。
3、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结合图来解释)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体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最大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4、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
5、帕累托最优(改进):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6、均衡价格:(结合图解释E点)一个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8、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量所得到的效用的增加量。
9、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效用总和。
10、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1、需求价格: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12、垄断: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13、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情况包括:不完全竞争、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学原理复习整理第一章经济学导论1.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2.机会成本: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造成的代价;3.经济学解决的问题:资源配置的问题(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资源利用问题(就业问题,实现经济增长,货币与经济社会(通胀紧缩问题);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4.两个基本经济模型:经济活动的循环流动图,生产可能性边界;5.微观经济学:对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6.微观经济学资源配置的三个层次: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单个市场价格的决定;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7.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总量和经济的总体运行;8.两者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第二章:需求与供给理论1.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的水平下愿意并且能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2.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的自身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品与替代品);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因素(政策、历史、地理等);3.需求定理存在的原因: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需求定理的例外:吉芬商品(盐、米);某些炫耀性消费商品;某些商品价格小幅度升降时,需求量按正常情况的变动(如黄金市场);4.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5.影响该供给的因素:商品自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企业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生产呢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其他因素(气候、政策、时间等);6.供给定理的例外:劳动供给量,徒弟,文物等,价格上升供给量也不会增加;7.市场均衡:经济事物中有关经济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既没有变化趋势的状态;供求决定价格的三种状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求平衡,价格相对静止;8.最低限价:也称支持价格:政府所规定的某种商品的最低价格;第三章弹性理论1.弹性: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是自变量变动1%所引起的因变量的相对变动而言的;2.需求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1%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3.需求价格弧弹性的五种类型:需求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完全有弹性;需求完全无弹性;4.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购买这种商品的支出在消费者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替代商品的数目和相似程度;商品对消费生活的必须程度;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人们对价格做出反应时间的长短;5.收入需求弹性: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6.需求弹性系数em与商品分类:正常品em>0;(必需品0<em<1;奢侈品emv>1);劣等品em<0;7.恩格尔定律:是指在一个家庭或国家中,食品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会随着收入上的增加而减少;8.需求价差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9.供给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10.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供给富有价格弹性;供给缺乏价格弹性;供给单位弹性;供给完全无弹性;完全弹性;11.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调整产量的难易;时间长短;生产成本随产量变化的情况;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12.需求交叉弹性: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其相关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在数量上表现为这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比值。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3、产业结构:是指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形态;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7、: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所引起的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的国家的再增加;二、概念辨析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regional economy 在一定区域内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反映不同地区内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三、简答题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或消费拉动;2必须具有;即发育成为增长级的地区需具备相当规模的、和存量,通过不断扩大,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形成规模经济;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等“硬”,还要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3.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长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4.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2劳动力资源 3资本 4技术条件 5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 6制度安排与区域经济增长5.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增长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上;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不平衡的,其发展中存在着极化作用,即经济空间中会有在一些中心或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就类似于磁铁的磁极;这些中心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用时,还在相互之间起到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场”,“场”的中心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6.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的标准1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已形成的产业结构砼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区分工的重要任务;区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何;结构性效益的高低怎样;2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农业行业结构分析;工业结构分析;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3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产业的比较优势度;工业化结构比重数;产业专门化率;区位商;产业专业化系数;产业结构变化率7.产业链的内涵1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2产业链是程度的表达; 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 4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8. 简述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波特认为,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四个关键要素以及机会、政府两个变数共同组成的竞争优势钻石体系, 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9.影响产业结构转换内里的因素1需求因素;从需求角度看,地区的需求水平、需求规模等需求因素拉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层次越高,消费结构变化的越快,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压力越大;2供求因素;供给推动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积累能力和供给弹性;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源动力;地区的创新能力越强,产业结构的转换动力越大;高的投资与储蓄,高的供给弹性为产业结构的转换提供了空间;3外商投资因素;随着生产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越来越多地与其开放程度、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有很大的联系;所以一个地区的吸引外资情况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的需求与供给,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转换能力;10. 威廉姆逊倒u假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间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化;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总体,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是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四、论述题1、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答:一个国家的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地域空间上的分异、形成不同的专业化产业和分工、经济结构和水平相异的区域,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原因;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或理论,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赖以存在的逻辑前提和客观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总要落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而这个地域空间经过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变迁,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一些地方的自然条件适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另一些地方就不适宜或难以适应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些地方宜于粮棉油农业生产,另一些地方则宜于矿业开发建设;还有一些地方,资源在这里组合效率优于其它地方;由此产生了区域差异、区位优势或区位的不同,这可以理解为自然形成的区域“级差地租”;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相比较,无论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还是社会经济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这些稀缺的资源,即使分布均匀,由于区位效用的作用,也会向某些地区集聚;由此产生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经济发展质量达到最大化的生产力布局这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倘若资源不是在稀缺的,而是无限的,那么区位将失去优势,区域差异消失,区域经济就成为无本之源了;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假如生产要素分布是均衡的,或者即使不均衡但却在空间上可自由流动,各要素供给自然会从要素富集地区流向稀缺地区,形成世界大同的“均质”状态,要素可随时随处供给,这样,将不会存在交换,不会有要素价格,实际上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停滞、窒息和死亡;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毫无疑问,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可以导致区域经济分异,但并不是自然禀赋完全一致时就不产生分异;自然条件的不同、资源的稀缺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只是解释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不均衡性来看,它是流动性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不均衡才会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阻止了要素均衡的实现途径,产生了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阻止了要素均衡的实现途径,产生了区域差异;从均衡条件看,即使要素分布完全一致,理论和现实都证明经济的空间格局也将不完全一致;我们知道,经济从来不是完全在自然力作用下产生的,区域经济的差异实际上还有更深刻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自然因素毕竟只是客观条件,它需要人类的主观活动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会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信条中;确实,自然因素在区域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些因素如不通过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自然条件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因此,不论在自然条件均质的情况下,还是自然条件不均质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为因素,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经济活动的计划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它是有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而导致的;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要素的流向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方向;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可收到节约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这就是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这些极化点、增长极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不断壮大、强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极化中心的区域经济;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要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成本;在均质的条件下,距离的远近也会导致费用成本的不同,因而经济活动也会因空间距离因素而发生分异;距离因子是区位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尽管现代科技和现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已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空间距离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少,但只要距离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就要占用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这些距离成本仍对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的实现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得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综上所述,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这是自然力形成的,靠人力是难以改变或消除的,人类只能顺其自然,趋利避害,加以利用;这不仅是区域经济多样化、区域分工的前提,也恰恰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中心内容;经济活动的极化性,是人类经济活动对区域条件的利用、改造,它既有扩大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作用,也有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即是使所有区域在发挥各自优势、尽可能获得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条件下,走向更高层次的均衡,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趋于均等化;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区域经济存在和分异的重要基础,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也就相应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柱;2、人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作为生产者的人口即为劳动人口,这些人口要作为劳动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技能与经验结合而形成的劳动能力;虽然有这种劳动能力的人口只是区域人口的一部分,但其生产却要为整个区域的人口服务;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的影响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区域劳动人口的多少及其所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小,直接影响到区域生产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区域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后两者又反过来通过消费和投资再次影响到区域生产的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区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发展的经济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由等方面构成;区域人口的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共同作用的集成;人口素质好的地区,创造的价值也高,经济区域发展水平也高;相反,人口素质低的区域则低;另一方面,人口素质与人口数量又一起影响到区域生产的部门构成;3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资源的开发,生产的发展总是从人口分布稠密的中心区域向外围区域不断发展,因此人口分布是影响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高一经济生活期末复习知识
高一经济生活期末复习知识1. 什么是经济生活?经济生活是指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
它涵盖了人们的消费、生产、交换和分配等方面的活动,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经济主体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市场上进行自主决策和交易。
•计划经济则是由中央计划机构对资源配置和价格进行统一决定的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中,中央计划机构会根据国家的需要进行资源的调配和分配。
3. 四个基本经济问题任何一个经济体系都要解决四个基本经济问题:1.什么生产?2.怎么生产?3.谁来消费?4.怎么分配?在市场经济中,这些问题由市场供需关系和个体经济主体的自主决策解决。
而在计划经济中,则由中央计划机构统一决策和安排。
4.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标准。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投资和创新等方式来实现。
•经济发展则是指整体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发展。
5. 税收与经济发展税收是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税收可以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够调节经济运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6. 商品与服务在经济生活中,商品和服务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商品是指可以通过市场交换的有形物品,比如食品、衣物和电子产品等。
•服务则是指无形的劳务或者利他活动,比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和旅游服务等。
7. 供给与需求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供给是指生产者根据价格关系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需求则是指消费者根据价格关系需要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经管类专业课复习资料-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材料西方经济学: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第一章 导 言 重点掌握内容:一、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它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绝对性: 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
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的同时, 又存在着资源的浪费, 因此产生了经济学。
生产可能线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生产两种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结合形成的线。
令G ,H()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利用。
15 B 12D96 3F其中资源配置又称为选择。
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具体地说, 选择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样三个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① 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③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 分利用的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①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基本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都是实证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 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 并根据这些规律, 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 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经济学基础期末知识点整理
经济学基础期末知识点整理一、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如何进行选择和决策,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社会科学。
它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的稀缺性: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和需求,资源总是有限的。
2、选择与决策: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在不同的用途和方式之间做出选择,以达到最佳效果。
3、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是经济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经济学研究如何在这些环节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微观经济学(一)需求与供给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等。
需求定理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
2、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商品自身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相关商品价格、生产者预期等。
供给定理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同向变动关系。
(二)弹性理论1、需求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可以将商品分为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和单位弹性三种类型。
2、需求收入弹性:衡量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正常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正,劣等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负。
3、需求交叉弹性:反映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三)消费者行为理论1、效用: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消费者均衡:指在一定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的数量使总效用达到最大的状态。
大二金融期末考试知识点
大二金融期末考试知识点一、宏观经济学知识点1. GDP(国内生产总值)及其计算方法2.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的意义和计算方法3. 通货膨胀和通缩的原因及对经济的影响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与作用5.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二、货币银行学知识点1.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供给的决定2. 金融中介与货币创造过程3. 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再贴现率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4. 银行与公司的信贷关系及信贷风险管理5.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区别与联系三、投资学知识点1. 投资的定义、目标与特点2. 投资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模型3.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与资产配置4. 股票、债券、衍生品等投资品种的特点与分析方法5. 投资评估与投资决策的方法与工具四、企业金融学知识点1. 企业价值与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关系2. 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3. 企业投资决策与现金流量的关系4. 财务报表分析: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的解读和分析方法5. 资本预算决策与投资回报率的计算方法五、证券投资学知识点1. 证券市场的组织与功能2. 股票市场与股票投资的基本知识3. 债券市场与债券投资的基本知识4. 期货市场与期货投资的基本知识5. 证券投资分析方法: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六、国际金融学知识点1. 汇率与外汇市场的基本知识2. 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制度3. 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4. 外汇交易与外汇风险管理5. 跨国公司与国际融资的基本知识七、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知识点1. 金融市场的分类与功能2. 证券交易所与证券经纪商的作用3.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点与业务范围4. 金融投资基金与保险公司的基本知识5. 金融市场监管与金融稳定性的重要性八、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点1. 金融风险的类型与识别方法2. 金融风险度量与评估方法3. 风险管理工具:保险、衍生品与风险对冲4. 金融风险监管与风险控制5. 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影响以上为大二金融期末考试的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A. 国内生产总值GDP ——名词解释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B.GDP 统计注意事项: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但凡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支出法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final product approach 。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X=出口M=进口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factor payment approach〕。
收入法计算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净值:NDP 公式: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七年级经济上册期末重点知识
七年级经济上册期末重点知识1. 定义和基本概念- 经济:研究人们如何选择及运用资源的一门社会科学。
- 资源:用于满足人们需求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财富。
- 机会成本:选择某项活动时,放弃的最好的替代活动的收益。
- 供需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关系,决定市场价格。
2. 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由市场决定资源分配和价格的经济体系。
- 计划经济:由政府中央计划决定资源分配和价格的经济体系。
- 混合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体。
- 国民经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
3. 供需关系及影响因素- 需求: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 供给:生产者供应产品或服务。
- 影响需求的因素:收入、偏好、预期、人口等。
- 影响供给的因素:成本、技术、资源等。
4. 企业和市场- 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 市场:买方和卖方进行交易的场所。
- 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寡头竞争市场等。
5. 企业与营利- 利润:企业从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中获得的盈利。
- 盈利能力: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
- 企业目标:盈利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社会责任等。
6. 家庭与消费- 家庭: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提供劳动力、消费者。
- 消费:家庭购买产品或享受服务的行为。
- 消费选择:家庭根据需求和预算做出购买决策。
7. 政府与经济管理- 政府角色: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发展、保障公平等。
- 经济指标: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用于评估经济运行情况。
- 金融机构:银行、证券公司等提供金融服务。
总结:以上是七年级经济上册的一些重点知识,包括经济的定义、经济体系、供需关系及影响因素、企业和市场、企业与营利、家庭与消费以及政府与经济管理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的基本概念和运作原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1.如何由自给自足一人口匀称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模型假设如下:①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
②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全部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③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消失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状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
④全部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
四个假设简洁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
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①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匀称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③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
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①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②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
2.放松模型假设(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肯定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
无论在肯定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
其次,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
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需具备肯定的条件:①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②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选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特地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③,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
(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一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纳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1.什么是微观经济学,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这两个经济学的分支是密切相关的,也有所不同-它们研究不同的问题2.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需求定理▪物品的需求量是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需求曲线移动:买者数量、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嗜好、预测供给曲线移动:投入品的价格、技术、预期例题:用三步法来分析下列事件对音乐下载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事件A:CD价格下降事件B:音乐下载的卖者通过谈判降低了他们出售每一首歌需要支付的特许使用费事件C:事件A和事件B都发生3.市场均衡的含义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4.生产可能性边界主动学习1参考答案15▪点F :100台电脑, 3000吨小麦▪点F 需要40,000个小时的劳动。
能够但没有效率:不用减少任何物品的生产便能获得更多的两种物品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0100200300400500600电脑小麦(吨)F主动学习1参考答案16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0100200300400500600电脑小麦(吨)▪点H :300 台电脑, 3500 吨小麦▪点H 需要65,000个小时的劳动,因为经济只有50,000个劳动小时,所以不可能。
H生产可能性边界 (PPF):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是直线或曲线▪ 取决于经济将资源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时机会成本的变化情况 需求价格弹性取决于:▪ 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 ▪ 物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 物品的定义是宽泛还是狭义 ▪ 时间框架—长期比短期更富有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密切相关 ▪ 拇指规则:通过某一点的需求曲线越平坦,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 通过某一点的需求曲线越陡峭,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小 分类:主动学习3参考答案海滨别墅(供给缺主动学习3参考答案新汽车(供给富有弹性)例题:▪ 海滨别墅的供给缺乏弹性的,而新汽车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 假设人口数量的增长使对两种物品的需求都翻了一番(就是在在每种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加倍) ▪ 哪种物品的价格变动更大? ▪ 哪种物品的产量变动更大?6.消费者理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市场价格7.机会成本的概念,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会计利润= 总收益—总显性成本▪经济利润= 总收益-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没有考虑隐性成本,因此会计利润要大于经济利润8.厂商的生产理论9.什么是垄断,垄断的类型,形成机制及其评价垄断:一个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10.公共产品的性质,什么是搭便车,什么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a)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b)假设交易成本为零,只要明确界定产权,市场将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且资源配置与产权的初始界定无关。
《经济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经济学基础复习题(课程代码252431)一、单项选择1.“资源是稀缺的”是指()A.资源是不可再生的B.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C.资源终将被耗费殆尽D.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2.下列哪项是国家干预价格机制作用的政策?()A.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B.支持价格和平均价格C.限制价格和强压价格D.平均价格和强压价格3.假设某商品需求量变动50%,价格变动20%时,则这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为()A. 1B.1.5C.2.5D.44.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A.消费者收入B.消费者收入和消费品价格C. 消费者偏好D.消费者偏好,收入和消费品价格5.已知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为3单位,一支铅笔的边际效用为36个单位则消费者愿意花()购买这支铅笔。
A.12元B.36元C.3元D.108元6.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A.生产技术水平不变B.具有两种以上的可变生产要素C.存在技术进步D.只有不变生产要素.7.将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结合在一起分析,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A.离原点最远的等产量线上的任何一点B.离原点最近的等产量线上的任何一点.C.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相交之点D.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相切之点.8.在()市场上,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基本相同,即均衡条件都是MR=MC,并且都有垄断利润存在。
A.完全垄断市场B.完全竞争市场11 / 13C.垄断竞争市场D.寡头垄断市场9.在以下几种方式中,工会为了提高工资,所采用的方式是()A.要求政府增加进口产品B.要求政府鼓励移民入境C.要求政府限制女工和童工的使用D.要求政府推迟退休年龄10.下面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佣金D.保险公司收到的一笔家庭财产保险11.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的原因有()A.消费增加B.投资增加C.紧缩性财政政策D.政府减税12.认为在长期与短期中都不存在菲利蒲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经济学流派是()A.凯思斯主义学派B.货币主义学派C.理性预期学派D.供给学派13.为提高经济增长率,可采取的措施是()A.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B.刺激消费水平C.减少工作时间D.推广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14.下列选项中不是..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标准是()A.充分就业B.物价稳定C.经济稳定D.国际收支平衡15.假如要把经济增长率从5%提高到7%,在资本—产量比率为4时,根据哈罗德模型,储蓄率应达到()。
《经济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经济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经济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提纲⼀、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10题,20分(2分/题)2、判断题,10题,10分(1分/题)3、简答题,4题,20分(5分/题)4、计算题,3题,30分(10分/题)5、案例分析题,1题,20分(20分/题)⼆、复习范围绪论了解经济学产⽣的客观必然性,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其解决的问题,熟悉经济学基本概念,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法。
考核知识点:●稀缺性与基本经济问题●⽣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第⼀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微观经济学⽤价格机制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其核⼼内容是价格决定理论。
均衡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
本章在介绍需求与供给⼀般知识的基础上,讨论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应⽤,树⽴经济学基本分析⽅法—供求分析。
考核知识点:需求的表⽰:需求函数、需求表、需求曲线供给的表⽰:供给函数、供给表、供给曲线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规律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均衡价格理论的简单应⽤弹性原理第⼆章消费者⾏为理论本章主要介绍对消费者⾏为进⾏分析的基数效⽤论和序数效⽤论。
使学⽣了解两种效⽤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两种理论关于消费者达到效⽤最⼤化的前提条件和均衡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需求定理。
考核知识点:效⽤的含义和效⽤的测量:总效⽤和边际效⽤边际效⽤递减规律⽆差异曲线和消费预算线边际商品替代率价格—消费曲线第三章⼚商理论⽣产函数是⼚商利润函数的组成部分,⽣产理论是分析⼚商利润最⼤化⾏为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商⽣产函数的含义与表⽰,理解⽣产要素合理投⼊和⽣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意义,掌握⽣产规律。
成本理论给出了有关成本的概念,通过对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学习以及⽣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法: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
考核知识点:1、⽣产函数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曲线特征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4、⽣产的三个阶段及可变要素的最佳合理投⼊区域5、等产量曲线及其特征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等成本⽅程的表⽰和等成本曲线的特征⽣产要素最优组合6、成本的概念7、短期成本及其曲线之间的关系8、长期成本第四章市场理论:垄断与竞争本章阐明不同市场结构条件下利润最⼤化的情况,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并对不同的市场结构进⾏⽐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题型:单选(1*20)作图(2*8)计算题(2*10)简答题(5*6)论述(1*14)论述题:消费者均衡过程is曲线通货膨胀简答题:消费者均衡功能财政思想短期菲利普曲线政策含义安普定律作图:生产要素投入的三个区域生产者均衡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关系一、导论经济物品:数量是有限的,称为经济物品机会成本:是当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能生产的另一些产品上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源和技术水平是一定的,当这些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将会达到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基本选择问题:包括:(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分配问题)?(4)现在生产还是将来生产?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微观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P3);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所以有时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增长与波动,通胀和失业,国际收支等问题(P3);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国民收入,所以有时又被称为收入理论。
实证分析研究的是:是什么?规范分析研究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含有价值判断。
二、微观经济学1、需求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这就是需求定理。
例外:比如吉芬商品,炫耀性商品和投机性商品。
影响因素: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商品自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政府的消费政策。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需求曲线的滑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偏好、收入、其它商品的价格、预期)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影响需求变动(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偏好、收入、其它商品的价格、预期、政府政策等。
2、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数量。
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例外:劳动供给曲线影响因素: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的技术与管理水平;相关商品(替代品与互补品)的价格;政府的税收与补贴政策;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供给量的变动:是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供给曲线的滑动。
供给的变动:是商品本身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3、均衡价格:供求定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与需求呈同向变动。
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向变动,均衡数量与供给呈同向变化。
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如粮食支持价格和最低工资法。
(作图或计算)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商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要辅之以配给制。
4、弹性理论弹性:表示应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敏感程度的。
弹性的计算是用应变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的。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价格弹性可分为需求价格弧弹性和需求价格点弹性。
需求价格点弹性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弹性随着需求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线性需求曲线上的各点的点弹性不一样)。
计算方法是:顺时针旋转时,对于同一点而言,需求曲线越陡峭, 需求价格弹性越小。
需求价格弹性分类:完全弹性(ed=∞;富有弹性(ed>1);单位弹性(ed=1);缺乏弹性(ed<1);完全无弹性(ed=0)Q P dP dQ P P Q Q e P d ⋅-=∆∆-=→∆/lim 0如果某种商品有较多的替代品,通常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如果某种商品没有什么替代品,则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如水、电、煤气,刚需的住房);如果该商品绝对不能替代,则需求价格弹性为0(如殡葬业)。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度或依赖程度(2)替代性商品的数目和可替代程度(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对增产不增收的简单解释(谷贱伤农):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产量增加的幅度,产量增加一点,价格下降很多,即价格下降很多,需求量才增加一点,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及其商品性质: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0,称为正常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0,称为劣等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在0和1之间,称为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称为奢侈品。
恩格尔定律: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能反映一个家庭或国家的富裕程度(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通常认为恩格尔系数越高,越贫困。
越富裕,恩格尔系数会越低。
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往往在0和1之间,称为必需品。
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发现,随着家庭越来越富裕,家庭总支出在增加,其中用于食物的支出也在增加,但是食物支出在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在不断的下降,称为恩格尔定律。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的交叉弹性与两种商品间的关系判断:需求的交叉弹性大于0,两种商品为替代品;需求的交叉弹性小于0,两种商品为互补品;需求的交叉弹性等于0,两种商品为独立品。
供给弹性:是指供给量对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规律:若线性供给曲线的延长线与坐标横轴的交点位于坐标原点的左边,则所有点的弹性都>1。
若交点位于坐标原点的右边,点弹性都<1。
若交点恰好是原点,则点弹性都=1。
供给弹性(系数)的类别及其经济含义:(1)供给完全无弹性(es=0);(2)供给弹性无穷大(es= ∞);(3)单位供给弹性(es= 1);(4)供给缺乏弹性(es<1);(5)供给富有弹性(es> 1)5、效用理论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时消费的商品组合。
均衡条件:无差异曲线特点:(1)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一般情况)。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两种商品是替代性的,这种替代性表示一种商品的减少必须以另一种商品的增加为条件才能保证效用不变。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表示:为了保持效用不变,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越来越难。
所以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的经济学含义是:两种商品是可以替代的(为了保持效用水平不变),但是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替代的程度越来越难)。
(2)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的效用水平,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
(3)同一平面上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预算线的变动:(1)预算线的平移及其影响因素(p68)如果两种商品的价格未变,收入或者预算增加了,则预算线会向右平移;如果预算未变,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降低,预算线也会向右平移。
如果两种商品的价格未变,收入或者预算减少了,则预算线会向左平移;如果预算未变,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增加了,预算线也会向左平移。
(2)预算线的旋转及其影响因素如果预算不变,Y商品的价格不变,X商品的价格不断降低,则预算线逆时针旋转;如果X 商品的价格不断提高,则顺时针旋转。
如果预算M 不变,X 商品的价格不变, Y 商品的价格不断降低,则预算线顺时针旋转;如果Y 商品的价格不断提高,则逆时针旋转。
均衡过程分析:收入既定,两种商品的价格既定,则预算线不能移动,平面内有多条无差异曲线,必有一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在切点上,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时实现了消费者均衡,在切点E 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即 MUX / MUY=PX/PY 。
序数效用论分析得到的消费者均衡的结论与基数效用论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均为: MUX / MUY=PX/PY6、生产者均衡短期生产函数:短期是指在这个时期中,至少有一种要素的投入不发生变化。
通常假定资本的投入不发生变化,只有劳动投入能变化。
常见的短期生产函数是:Q = f (L ),K 不变。
长期生产函数:长期中,所有的要素都是可变的。
通常用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来研究长期生产问题,常用的长期生产函数为Q = f (L 、K )。
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指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
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指在每一产量水平上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是可变的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 -D 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1982年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提出的。
βαK AL Q = A 为技术参数,A>0,a (0<a<1)表示劳动要素在总产出中所做的贡献,β表示资本要素在总产出中所做的贡献,也是它们各自的所得份额。
规模报酬的定义:其他条件不变,各种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或减少所引起产量变动的情况。
7、成本理论隐性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所花费的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企业从事一项经济活动时所花费的货币支出,又称会计成本。
经济成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为经济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用FC来表示。
说明: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递增,边际成本线与平均成本线交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8、市场收益是厂商销售商品时所获得的销售收入。
收益函数表示的是厂商销售的商品数量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p135)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TR=f(Q)总收益TR是销售一定数量商品后的收益总和,TR = P * Q 。
平均收益AR是每单位商品的平均收入。
边际收益是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产品的销售所导致的总收益的变化量。
会计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即显性成本)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经济成本是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
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显性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显性+隐性)经济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不包含有任何垄断因素且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