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八章(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原则的涵义,明确各个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要求,理解各个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各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教学难点:教学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进程: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对教学原则的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基本已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表明教学应当遵循何样的教育目的,教学要求;表明怎样依照教学规律而合理、有序、有效地组织教学。

(二)教学原则的涵义

1、合目的性

教学原则要与教育教学目的一致。不同类型的学校性质不同,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也不同,这会对教学原则有不同的要求。

2、合规律性

教学原则要符合教学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我们办好事情的前提,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规律的指导,只有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实践才能取得成功,也只有以规律为前提才能提出正确的教学原则。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原则对于全面完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等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经过不断的总结与归纳,逐渐形成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主要有:

(一)直观性原则

1、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感性经验,获得生动、清晰的表象,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从而为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性、抽象认识能力的发展打直基础。这一原则既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也主要地反映了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地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具体的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贯彻要求:

①要恰当选择直观手段

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加以选择,要注意它的代表性,典型性。

②直观手段的运用要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教师的讲解可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

上《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了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③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直观教具往往受到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时时使用,大部分要靠语言直观。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深奥,抽象的知识描述出来,让学生如入其境,一下子就能形成表象。

一位教平面几何的教师在讲授“圆形”的概念时,学生感到抽象,不好理解,老师就让学生想象生活中“毛驴拉辗子”的具体形象,来理解“一个点围绕另一个固定点的等距运动的轨迹就是圆形”这一抽象概念。

教师:这里有一个辗子,现在牵来一头毛驴,把它套在辗子的木杆上,开始让它拉辗子,驴走的路径是什么图形?

学生:是圆形。

教师:驴所经过的任何一点距辗子的中心有多长?

学生:都是木杆那么长。

教师:驴能跑到圆的外面去吗?

学生:不能。

就这样,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教师的通俗讲解,很容易地理解了“圆形”的概念。

④ 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要注意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直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1、含义:“启”是指教师的引导,诱导,开导;“发”是指学生在教师“启”的作用下生动活泼地学习。

这条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一直受到中外教育家的重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施而弗抑,开而弗达”。它的贯彻对我们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教师正确地认识他所担负的主导作用,也有助于学生主体发挥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教学的顺利有效地开展,取得好的效果。但是这一原则虽然提出的很早,却难于实现,所以在贯彻上还需要下功夫。

某小学一年级教师帮助儿童形成动物、植物的初级概念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为什么说鸡、鸭、猪是动物?

学生:因为它们都会叫唤。

教师:对吗?蚯蚓不会叫唤,可是它也是动物啊!

学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生物都叫动物。

教师:鱼可不会爬,也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泳;鸟会飞,它们不是动物吗?

学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

教师:对了,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是不是动物?

学生:飞机自己不会飞,是人开动的,它没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动物。

教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叫动物。

2、贯彻要求:

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运用启发式教学。“启”靠教师,但能不能“发”则在学生,启而不发不是启发,只有当学生具学习愿望、兴趣时,能与教师主动配合,启发作用才能发挥。

②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思维方法。

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看到教与学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发扬教学民主,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④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方式进行教学,如激疑启发,情境启发,比喻启发,类推启发,讨论启发,描述启发,等等。

⑤掌握好启发时机。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1、含义: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反映了学生认识的规律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是科学知识本身结构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的一种反映。

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基础,逐步地而顺利地获得发展。

2、贯彻要求

①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进行教学。要按各门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和顺序进行教学。

②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了解“序”,这是使教学保持一定的速度与难度的前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扎扎实实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不等于循序慢进,而是为了打下牢固基础,加快学习速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系统连贯,循序渐进。

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