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标点:阅读教学新尝试——以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课例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志芬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第二中学,652499)
叶圣陶先生说:“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
”由此可见,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的地位是不可被小觑的,但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语言的品读中,标点符号却一直受到冷落。
其实,如果重视标点符号的品读,往往能起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效果。
本文以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课例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品读标点来进行阅读教学。
一、品读感性标点,体认特殊文体
【课例1】《皇帝的新装》
师你能把大家说的那句话读出来吗?
(学生读:“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美丽!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师同学们说,那时候那个大人说出的语气是这样的吗?那个大人说这句话的语气是喊出来的还是轻轻地说出来的?
生是喊出的。
师为什么是喊出来的?要让别人都听见。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后面都是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感叹号啊!同学们,因此这个句子就要读出夸张的语气,谁来试一下?“乖乖……”
(学生再读。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齐读,并要求男、女生分别读。
)
师注意这里是个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教师指导朗读。
)
上海师范大学的李海林教授主张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教法,文体知识是属于“事实性知识”,这类知识的教学需要采用“以体验为途径的知识教学法”,“通过对具体的作品的阅读、理解,获得亲身经历的经验”,“让学生对这些事实性知识‘有感觉’”。
也就是说,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光靠教师的讲解是没有用的。
《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童话这一文体在教材的众多文体中属于“小众”文体,较为特殊。
教学时,如果还是采取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先介绍作者生平,然后出示童话的特点,再让学生整理在笔记本上,学生对童话这一文体的认识只能是浮光掠影。
在这个课例中,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感叹号所包含的夸张语气进行感悟并进行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体验,从而加深对童话文体夸张的语言特点的认识。
在不断的朗读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知识,学生自然印象深刻,历久不忘。
二、品读表情标点,把握人物情感
【课例2】《: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声音平淡地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这样读,对不对呢?再请一位同学读读。
(一位学生再读,声音也比较平淡。
)
师听了两次了,读得对不对?看一下,这里有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齐)感叹号!
师两个同学都读成了什么号?
生(齐)句号。
师考虑一下,能不能把感叹号改成句号?
生(齐)不能。
(PPT展示,如图1所示。
)
师谁来读一读?
(两位学生分别读第一、第二句,语气有区别,但不太明显。
)
师好,有点差别了,读出来了。
再请其他同学读读看。
(一位学生分别读第一和第二句,语气区别明显。
)
师好,文章为什么要用感叹号?你来说——
生我认为用上了感叹号,更能表现德国人为他们的爱花心切感到自豪。
师哦,一种自豪的感觉,除了自豪以外,还能读出什么?你来说——
生平静的感情,因为她觉得是应该的。
师向一个外国人介绍自己美丽的花,表现很平静?平静的话就用句号呀,那作者为什么用感叹号呢?用句号行吗?
生我觉得不可以,因为用感叹号的话,语气强烈,外国人更能理解她的话。
师欧洲人是非常开朗外露的,介绍自己家美丽的花,会有一种自豪的心情。
另外用感叹号,还能显出对人的什么态度?
生热情。
师接下来我们读好这个感叹号,好吗?“她莞尔一笑”,预备起——
生(齐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竖起大拇指,并重复)“她莞尔一笑,说”——
生(自豪地齐读)“正是这样!”
读一篇文章,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中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要引导其读出作者所流露的情感。
这一感悟的过程,并非仅仅依靠教师的传授就能实现,而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思考中实现感悟。
标点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符号,是文字的表情,是人物的表情,自然也在品读之列。
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课例中,肖老师针对文中的“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一句,引导学生将其中的感叹号换成句号,并在对比朗读中读出了标点的表情、读出了人物的情感。
在如今以“散文”为主导文体的语文教学中,这种通过品读标点体会人物情感、把握作者情思的方法,尤其需要重视,因为散文的阅读教学“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
三、品读对话标点,了解人物个性
【课例3】《一双手》
师现在你站起来,老师再跟你“对白”下。
师(声势昂扬地读)“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生(读)“1000多棵。
”
师多不多?
生多。
师能不能将这句话的句号改成感叹号?
生不能。
师接下来我们试试看。
这位女同学,老师再跟你对白一下,你把这三句话都改成感叹号,好不好?
师(声势昂扬地读)“缠线做什么?”
生(读)“治手裂!”
师(读)“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生(读)“栽树是手活。
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
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
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胶布、手油不顶用!”
师(读)“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生(读)“1000多棵!”
师既然是热爱,为什么不能用感叹号?你来说——
生全部用热爱的语气,有些显摆自己。
生显示出骄傲的感觉。
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标点符号是文字里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面加上去的。
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一个独特的作用。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对话双方出于不同的语用意图,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会选择相应的语气语调,运用相应的标点,来实现其交流目的。
在《一双手》的课例中,肖老师引导学生将文中主人公张迎善话语中的句号换成感叹号,并通过对比朗读和师生“对白”,体会到张迎善是一个不夸张、不显摆的人,充满了对种树工作的热爱。
肖老师仅仅凭借这一句号,就让学生在读中、在思考中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比传统课堂上仅仅抓住人物对话内容来品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显然内容更加集中紧凑、方法更加简洁有效。
四、细读留白标点,揣摩言外之意
【课例4】《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没法’,后面是个什么符号?
生破折号。
师破折号,这里说明有话要说下去吧?这里后面怎么就没说下去呢?你来说,会说什么话?
生(读)“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和你们一道爬上去。
”
师思考下,这里为什么不把话补充完整,而用一个破折号?
生当时很害怕。
生他怕跟他们一起爬悬崖爬不下去会被骂作“胆小鬼”,怕丢面子。
生可能是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被其他的人给打断了。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急收”是“语言因为特殊的情境”,“说到半路断了不说”,使其收到“意于语言之外”的艺术效果。
谭永祥在《修辞新格(增订本)》中把类似而又有别于“急收”的辞格,叫做“留白”,“留出艺术空白让听者、读者自己去填补”。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例中,肖老师通过一个破折号的品读,因势利导,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语境,添加出破折处的“留白”,揣摩言外之意,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感受。
这种方式,既激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又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思考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