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表是2011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

合集下载

历年来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数量,中国人口生命表

历年来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数量,中国人口生命表

本表是200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82‰.总计1260498643400617098100.0051.050-4629773450928468 5.03 2.735-9811274419336934 6.55 3.5510-1411224059219530218.75 4.6115-1910471654997497208.37 4.3620-24805964002740569 6.79 3.4125-299389246629472637.60 3.7930-3412349761870616289.71 4.8835-3912325261929613239.61 4.8640-449146746740447277.41 3.8145-499431447753465617.49 3.7850-54816794109540584 6.32 3.1855-59574722940128071 4.42 2.2360-64460232334522678 3.62 1.8265-69417102097420737 3.29 1.6570-74314841583315650 2.46 1.2475-7919310903310277 1.470.7080-849832413756950.750.3285-893687133023570.270.1090-9410263237030.080.0395+197631340.020.00本表是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66‰.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04年)注:由于各地区数据采用加权汇总的方法,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合计与各分项相加略有误差(以下表同)。

4-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5年)本表是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1.325%。

3-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7年)本表是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00‰。

各地区按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分的人口-2011年

各地区按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分的人口-2011年
指标
6岁及6岁以上人口数
男性
女性 540356 7062 4983 28396 14034 9958 18430 11359 16055 8212 32893 21430 24807 14961 17707 39176 38828 23503 25987 39980 18780 3294 11843 34167 15203 18125 1211 15726 108535404 0 2094 849 1541 1018 762 2050 873 959 1765 1954 1949 776 1382 990 2016 1870 1537 1413 2401 690 175 622 1794 420 512 19 1329 432 185 192 837
未上过学 77716 440 381 2971 1234 1557 1345 978 1553 663 4473 3470 6181 2466 1836 5917 5278 3764 2886 2954 2094 510 1654 6276 3731 4849 885 2283 3300 632 476 678
受教育程度分的人口 6岁及6岁以上人口数 初中 455002 4364 3785 28577 13756 8562 17546 10607 15787 5506 27275 15624 21334 10122 13650 35933 38264 19438 22800 34816 17756 3208 8594 23962 10924 11841 305 12998 7345 1186 1957 7179 男性 244280 2338 2047 15433 7309 4744 9178 5706 8497 2783 14034 8470 11725 5876 7213 19124 20059 10509 12032 17975 9889 1767 4594 12787 6380 6985 176 6945 4119 693 1096 3799 女性 210722 2026 1739 13144 6446 3818 8368 4901 7290 2723 13241 7154 9610 4246 6437 16809 18205 8929 10768 16840 7867 1441 4001 11175 4545 4856 129 6053 3226 493 861 3380 高中 150648 3290 2431 6556 4441 3041 5247 3747 5005 4106 9808 5727 5268 4191 5937 10402 10389 7841 7843 14766 4270 949 2821 7192 2180 2681 92 4636 2607 467 667 2052 男性 84827 1696 1261 3717 2518 1665 2728 2044 2634 2127 5650 3202 3252 2236 3523 6201 5880 4395 4433 8346 2540 612 1401 4018 1291 1557 49 2617 1541 258 374 1060

我国人口概况(2008--2012)

我国人口概况(2008--2012)

我国人口概况(2008--2012)学院:班级:姓名:学号:2014-05-09我国人口概况(2008--2012)以下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并附带个人文字和图表分析。

简要说明:一、本篇资料的主要内容本篇资料反映我国2012年及历年人口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人口统计数据,如:全国历年人口数、城镇人口、乡村人口;2012年各地区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系数、家庭户规模、人口受教育程度等。

二、本篇的资料来源本篇资料由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整理。

其中表3-1至3-6中1981年及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90、2000、2010年数据为当年普查数据推算数;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部分年份数据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修订。

表3-7为201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表3-8为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表3-9是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的。

表3-10至3-18为201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

本篇各表如不做特殊说明,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人口数据。

三、本篇的统计调查方法目前由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实施的人口统计调查有:在逢“0”的年份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在逢“5”的年份进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其余年份进行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其样本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左右。

人口抽样调查是以全国为总体,省级单位为次总体,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抽取样本。

相关图表:说明:我国总人数呈上升趋势,但变动不大;男女性别比率趋向于平衡;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明显。

说明:我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大致呈上升趋势。

注:2000年、2010年分别为当年人口普查时点数据,其余年份数据根据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

说明:从2000年至2012年,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在上升。

2011年国内抽样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初步稿件)

2011年国内抽样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初步稿件)

2011年浙江省国内抽样调查结果综合分析1.国内旅游抽样人数的构成本次抽样调查全省共回收有效问卷共()份,其中住宿设施调查问卷(),占(),旅游景(区)点调查问卷()份,占()。

抽样调查表明,来浙江的国内一日游游客的比例是( ),过夜旅游者的比例是( )。

过夜游客中住宾馆饭店的占77.6%,住亲友家的占13.4%,住休闲度假居所的占9.0%,和2010年相比,住宾馆饭店的游客比例所有下降,选择其他住宿设施的游客比例有所提高,表明我省旅游住宿设施更趋多样化。

表格1 浙江省国内旅游者一日游与过夜游对比表表格2浙江省过夜旅游者住宿设施选择构成对比表(1)旅游者性别和年龄构成在被调查的国内游客中,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占55.9%,女性占44.1%;从年龄结构看,25~44岁的中青年是我省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65岁以上老年人群较2010年有所增长。

其中15岁以下占0.5%;15~24岁的占13.7%;25~44岁占57.0%;45~64岁占21.1%;65岁以上占7.7%。

表格3 浙江省国内游客性别构成比例表表格4 浙江省及各市的国内游客年龄构成比较表(2)职业构成2011年来浙江的国内游客职业构成情况如下:公务员占14.4%,企事业管理人员占24.5%,专业文教科技人员占10.7%,工人占6.2%,服务销售人员占13.7%,离退休人员占4.7%,农民占2.9%,军人占1.0%,学生占5.1%,其他人员占16.8%。

和2010年相比,公务员、专业文教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比例上升,农民旅游市场上升空间较大。

表格5 浙江省国内游客职业构成比较表(3)旅游目的地构成2011年来浙江旅游的国内游客旅游目的构成情况如下:观光游览占49.1%,休闲度假占23.3%,探亲访友占9.2%,商务会展占6.5%,会议培训占3.7%,健康/疗养占0.7%,宗教朝拜占0.7%,文化体育科技交流占1.3%,购物占0.7%,其他目的占4.8%。

1997-2012年各省平均受教育年限

1997-2012年各省平均受教育年限
6136 33203 23925 21661 27830 27528
38014 37886 37789 40158 42460 39618 39528 42913 38764 41741 32982 34889 29789 27480 12850 40135 31213 25374 33654 36096
单位:人
地区
全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源自小学20002010
初中
2000
2010
高中和中专
2000
2010
大专及以上 2000
35701 16956 25031 33760 31761 31134 29771 33598 31253 18934 32881 36622
1650 485 564 612 312 549 348
2613 1692 2689 1233
969 3560 2731 1933 1566 1918 1004
221 853 3003 2124 1989 456 1040 1187 391 241 351
281681 1627 1885
13858 6039 4794 7069 5340 7476 2403
11146 23151 20851 10717 11562 13760 13205 15076 13866 23018 13039 10758
14032 21220 20654 12709 15733 15125 14788 16866 14991 20966 16143 13562
3611 16843
639 363 629
16753 63 87
733 326 298 295 168 324 118 879 691 1011 373 381 1373 1228 764 772 561 429

2011年全国及重庆人口普查一部分数据

2011年全国及重庆人口普查一部分数据

2011年全国及重庆人口普查一部分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布初次数据2011-04-28 10:22:15| 分类:【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普查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2011年全国人员情况-地域、学历、年龄

2011年全国人员情况-地域、学历、年龄

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47%2012-08-17 14:00:11 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积极就业政策的确立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就业总量的稳步增加和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就业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失业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就业局势整体上保持基本稳定。

一、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一)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

2011年年末中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4735万人,比2002年增加628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3%。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6.45‰降至2011年的4.79‰,比2002年下降了1.66个千分点。

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减少,年增加人口由2002年的826万人减少至644万人。

我国大陆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2年的20.3%降至2011年的19.5%,为世界人口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分地区看,东中西仍然保持“东多西少”的人口格局。

2011年末,东部[1]人口为55445万人,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合计的41.4%;中部人口为42374万人,占31.6%,西部人口为36222万人,占27.0%,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略快于中部地区。

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

2011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1.93‰,全年出生人口为1604万人,出生率比2002年下降了0.93个千分点。

2002-2011年我国平均每年出生人口为1603万人。

从全国总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 2011年全国15-64岁人口首次超过十亿,达到100283万人,占总人口的74.4%,比2002年增加了9981万人,比重增加了4.1个百分点。

2002-2011年,15-64岁人口总量逐年增加,平均增长速度为1.17%。

10第六次人口普查2011

10第六次人口普查2011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地区人口数北京市19612368 1.09 1.46天津市12938224 0.79 0.97河北省71854202 5.33 5.36山西省35712111 2.60 2.67内蒙古自治区24706321 1.88 1.84辽宁省43746323 3.35 3.27吉林省27462297 2.16 2.05黑龙江省38312224 2.91 2.86上海市23019148 1.32 1.72江苏省78659903 5.88 5.87浙江省54426891 3.69 4.06安徽省59500510 4.73 4.44福建省36894216 2.74 2.75江西省44567475 3.27 3.33山东省95793065 7.17 7.15河南省94023567 7.31 7.02湖北省57237740 4.76 4.27湖南省65683722 5.09 4.90广东省104303132 6.83 7.79广西壮族自治区46026629 3.55 3.44海南省8671518 0.62 0.65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贵州省34746468 2.78 2.59云南省45966239 3.39 3.43西藏自治区3002166 0.21 0.22陕西省37327378 2.85 2.79甘肃省25575254 2.02 1.91青海省5626722 0.41 0.42宁夏回族自治区6301350 0.44 0.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813334 1.52 1.63现役军人2300000难以确定常住地4649985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

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

2011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公报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口计生系统会同相关部门,立足全局,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人口工作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十二五”开局良好。

一、人口调控目标顺利完成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13.47亿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自然增长率 4.79‰,年度人口计划目标顺利完成。

已婚育龄妇女人数继续增加,人口计生统计报表显示,全国已婚育龄妇女27769万人,比上年增加442万人。

图1 2006-2011年已婚育龄妇女人数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顺利推进。

启动第二批试点,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的220个县(市、区)。

为182万名农村计划怀孕的夫妇提供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地区目标人群覆盖率达78.6%;对筛查出存在影响优生相关风险的人群全部进行了针对性咨询指导。

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三年下降。

大力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综合治理工作,强化高层倡导,举办系列专题培训和宣传活动;完善利益引导,加大对计划生育女儿户保障力度,规范合理服务、细化孕产期服务流程;加强对重点省(区)的督导,加强考核评估,制定“十二五”期间考核评估办法;联合公安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全国妇联等部门启动全国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

2011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下降0.16。

图2 2006-201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国“一盘棋”工作机制基本建立。

组织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

各省法规制度逐步完善;流动人口计生协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基层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育龄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不断提升,27个省实现了与国家流动人口子系统的对接,全国流动人口各类协查、通报信息的月交换量约100万条,信息反馈率、接收率达到80%以上。

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

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

中国劳动人口比重10年来首次下降2012年01月18日 17:22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 评论(13)人口学家指出,这标志着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人口红利消耗殆尽。

中国决策者必须加快制度性改革,尽快调整生育政策2007年11月8日,江苏省淮安市一建筑工地上的工人。

三子/CFP 【财新网】(记者汪苏)国家统计局今日(1月18日)发布的2011年全国人口年度抽样数据显示,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人口学家指出,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已消耗殆尽,中国必须加快制度性改革,以“改革红利”替代行将消失的“人口红利”。

15岁至64岁是国际统计学界公认的劳动力人口年龄范围。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称,尽管未来几年该比例会有小幅波动,“但对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与此同时,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10年上升1.32个百分点,城市总人口首次超过农村总人口。

人口学家、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表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比例过半,意味着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中国已告别农业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

中国过去高度依赖城乡分治、享受人口红利的发展路径不可继续,也对养老、医疗体系提出很大挑战。

他指出,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计,决策者必须在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基础建设领域加快改革。

王丰指出,人口增长趋势的转变具有不可逆转性。

据他及其他人口学者的研究,以中国人口负增长惯性做初步测算,假定中国目前总和生育率为1.6(意即一对夫妇终生平均生育1.6个孩子),如此延续30年后,再提高至2.1的世代更替水平,那么中国未来人口负增长将持续49年,人口总量会绝对减少2.2亿人。

王丰指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的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已证实,中国生育率早已很低,远已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就业中性别不平等论文

就业中性别不平等论文

论就业中的性别不平等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2摘要社会性别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1]。

性别不平等有着深刻的体制及历史文化烙印。

性别不平等包括双重含义:首先是指两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不享有相等的待遇;其次泛指两性地位的不相等[2]。

性别的不平等不但存在于今天的中国,且源远流长,四海皆同。

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在承担家庭生活的责任和劳务上的差别,以及积淀了几千年的男权主义文化对性别认同的取向,使女性在以经济效率为目标的就业过程中遭到不公平待遇。

关键词性别平等就业歧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就业权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为保障女性的就业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中都明确规定了女性就业的平等地位及相应权利。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仍然存在各种性别不平等现象。

尽管有些做法是因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符合效率原则,但更多的却是企业和社会戴着“有色眼镜”筛选的结果。

这既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还会损害女性劳动者的权益,破坏劳动力市场秩序,百害而无一益。

一、就业性别不平等的表现1.劳动力市场前受教育的不平等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经济地位、历史传统观以及教育本身等方面的原因,女性受教育水平不如男性。

2011年上半年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评估方案 表格

2011年上半年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评估方案    表格

表一乡级村级基础工作情况调查登记表填表人:表二出生情况调查登记表乡(镇、办事处)村年月日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对人:填表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表三调查漏报出生、错报出生和判定出生情况登记表乡(镇、办事处)村组户编码填表人:表四期内出生、引流产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情况调查登记表乡(镇、办事处)村年月日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对人:填表人:表五漏档漏管已婚育龄妇女登记表乡(镇、办事处)村年月日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填表人:表六四项手术遗漏人员登记表乡(镇、办事处)村年月日填表人:表七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调查登记表腹有诗书气自华注:子女出生年月及性别填写征收对象情况。

同一人有多次或多胎生育的,有几次(胎)填几次(胎)。

网上办案查验人:填表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表八流出已婚育龄妇女管理服务情况调查登记表单位:乡(镇、办事处)村2011年月日比对人:填表人:表九独生子女父母领取光荣证情况调查登记表单位:乡(镇、办事处)村2011年月填表人:表十乡级计生台帐规范整理情况登记表乡(镇、办事处)年月日填表人:表十一村级计生台帐规范整理情况登记表乡(镇、办事处)村年月日填表人:表十二样本村应提供资料一览表根据此次调查工作安排,需要你村在1小时内提供以下资料,请予以配合。

表十三调查组长对调查情况报告表报告人:年月日表十四调查员样本点调查情况报告表调查员签名:年月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一)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从农民工的就业地区来看,2011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16537万人,比上年增加324万人,增长2.0%,占农民工总量的65.4%,比上年降低1.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438万人,比上年增加334万人,增长8.1%,占农民工总量的17.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215万人,比上年增加370万人,增长9.6%,占农民工总量的16.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分省看,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这4个省吸纳的农民工占到全国农民工总数的近一半。

(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828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增长0.3%,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072万人,比上年增加7.4万人,增长0.1%,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数量和增幅均明显低于上年水平。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农民工的23.1%和20.1%,分别比上年下降0.9和0.8个百分点。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三)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农民工以跨省外出为主的格局改变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8390万人,比上年增加772万人,增长10.1%,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2.9%;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473万人,比上年减少244万人,下降3.2%,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7.1%。

在省内务工的比重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

2011年,去省外务工人数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

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比上年增加359元,增长21.2%。

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053元,比上年增加357元,增长21.0%;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006元,比上年增加374元,增长22.9%;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990元,比上年增加347元,增长2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