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论信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精品]浅析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特征
![[精品]浅析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14db32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5.png)
[精品]浅析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特征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极具艺术特征的红色歌曲,它通过深情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演唱方式等多种手段,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表现了时代主题和人
民精神。
首先,这首歌曲的歌词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歌词以“毛主席思想万岁!”作为开场白,表达了对毛主席的崇敬和信仰,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时代气息;同时,在歌词中
穿插了“新中国成立、华夏辈出”等内容,强调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民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这首歌曲的旋律极具感染力。
整首歌曲采用了流行音乐的形式,旋律婉转动听,听起来非常动人;另外,歌曲在副歌部分使用了两遍“桂花遍地开”的叠唱,有一种非常
舒适、回味无穷的感觉,让人不由地回想起盛夏时节里那片桂花香。
再者,这首歌曲的演唱方式出彩。
在演唱中,歌手独具魅力地诠释了歌曲的情感,配
合着温柔柔和的音乐氛围,使人感觉到歌曲充满力量,充满温暖。
同时,在歌唱技巧方面,歌手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美嗓音和表现力,迎合了歌曲情感的表达需要。
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探源说起
![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探源说起](https://img.taocdn.com/s3/m/a8d3d496f121dd36a22d8225.png)
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探源说起作者:宁登一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9期摘要:《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引起了各地之争,有江西说,四川说,湖北说,安徽说和河南说。
本文作者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和当地的红色遗址遗迹后,对《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歌曲;民歌;探源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13-01《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由大别山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改编而成。
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堡大朱家宣告成立,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柴山堡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激情满怀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庆祝工农民主政权的成立!” 会上,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它的诞生地也有多种版本。
但目前的史料记载,此歌最早传唱是在河南新县陈店乡成立光山县苏维埃政府的大会上。
这是一首庆祝苏维埃成立的歌,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原名就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
1929年8月,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堡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陈炳煌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会上,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
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将这首歌曲传唱到川陕苏区。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人士将《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为不同版本的合唱曲,还被改编成二胡、琵琶等器乐曲。
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把这首单旋律民歌改编成一首丰富的民歌合唱曲。
1964年,李焕之再度把它改编成女声合唱曲,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以女声合唱加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一时间此歌红遍全国,最终变成红色经典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二胡曲谱
![八月桂花遍地开二胡曲谱](https://img.taocdn.com/s3/m/3b4a7bb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69.png)
《八月桂花遍地开》二胡曲谱介绍八月桂花遍地开,微凉的风儿吹过,带来一阵阵清新的香气。
在这样的季节里漫步在小巷里,你会被桂花的芬芳所包围。
这样的场景仿佛是一首二胡曲,它叫《八月桂花遍地开》。
这首曲子是用二胡演奏的,而二胡是一种古老的民乐乐器,其曲调丰富多样,旋律婉转动听,有时柔情似水,有时壮烈激昂。
《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曲子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八月的清新和生机。
以下是这首曲谱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参考演奏:
1. 前奏部分
首先,掌声响起,小提琴的旋律响起,铜钹的敲击声响起,预示着这首曲子即将开始。
二胡缓缓地进入,弹奏一组清新而优美的旋律,音乐的节奏和悠扬的乐器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想起八月的清风拂面和桂花的芬芳。
2. 第一部分
进入第一部分,二胡的音乐变得更加清新悠扬,充满了桂花的芬芳和迷人的气息。
旋律中充满了变奏和水波般的跳跃,仿佛是在描述桂花盛开的景象。
3.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音乐变得更加激烈充满了力量,代表了人们追求理想、
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胡的音乐运用了很多不同的技巧,在充满激情的
演奏中,让人们沉醉其中。
4.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最为激动人心,音乐中弥漫着桂花的芬芳和盛开的景象,
仿佛让人置身在八月的小巷里,深深地吸着桂花的清香,呼吸着充满
生机和活力的空气,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清新、美丽。
这首曲子运用了二胡这种古老乐器的优势,传递着八月桂花盛开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人们追求理想、勇往直前的精神。
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能够从这首曲子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让我们一起陶醉
在八月桂花的芳香中,享受这份美好的感觉吧!。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https://img.taocdn.com/s3/m/4cdc6b4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3.png)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导语:《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至今传唱,影响了几代人。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歌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歌曲歌词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红军队伍真威风,百战百胜最英勇。
活捉张辉瓒呀,打垮罗卓英呀,粉碎了蒋贼的大围攻,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队伍要扩充。
保卫工农新政权,带领群众闹革命,红色战士最光荣。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红军队伍真威风,百战百胜最英勇。
活捉张辉瓒呀,打垮罗卓英呀,粉碎了蒋贼的大围攻,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队伍要扩充。
亲爱的工友们哪亲爱的工友们哪,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歌曲鉴赏从方言习惯用语来看,这首民歌是依据大别山的小调“八段锦”填词而来,其中习惯用“呀”、“啊”等,而江西的民歌惯用“哎呀来”“哩格子”等虚词。
这首歌是以商城为中心的大别山歌谣《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的。
《八段锦》是一个民歌的曲牌,首句是“小小鲤鱼压红腮”。
《八段锦》是信阳典型的`民歌,原来的歌词是:小小鲤鱼压红鳃,上游游到下呀嘛下江来。
头摇尾巴摆呀哈,头摇尾巴摆呀哈,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
小呀郎来呀啊,小呀郎来呀啊,不为冤家不到此处来。
《八月桂花遍地开》彰显了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歌曲的基本特征。
从内容上来看,这首歌是对大别山地区那个特定时期革命斗争史实的记录和描写。
从音乐风格上看,这首歌具有鲜明的鄂东北传统音调的地域性特色,与自古流传至今的大别山区传统民间音调相一致。
从音乐表现语言方面看,具有简洁、明了、率真、铿锵、直抒胸臆和情感的特色,是那个特定时代音乐表现语言的生动写照。
它既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史实提供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史料,也为中国革命音乐运动和新音乐建设提供了具有强烈地域性特征的佐证。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介绍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14c8c9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d.png)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介绍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江西民歌,由江西省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集体填词,江西兴国县文化馆何纪光集体作曲。
这首歌的原词是一首宣传革命的歌曲,创作于1933年,当时是为了配合中国工农红军攻打赣州而创作的。
后来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了一首表达人们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经典民歌。
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达了人们对桂花的赞美之情。
歌词中描述了桂花开放的美丽景象,同时表达了人们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八月桂花遍地开》在中国的革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它不仅是一首具有历史意义的民歌,更是一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经典歌曲。
我国河南省信阳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三百字,作文
![我国河南省信阳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三百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46168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4f.png)
我国河南省信阳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三百字,作文
在河南省南部的南部,有一个“豫南明珠”——信阳。
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就在信阳的好山好水中,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信阳民歌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当红色的春风吹过这片肥沃的土壤,土壤便养育出淳朴的信阳人;当红色的雨水滋润这方善良的人民,信阳人民便沉淀出独具豫韵的信阳民歌。
信阳市素称河南的歌舞之乡,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
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
信阳民歌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丰收的成果。
信阳民歌作为河南文化中罕见的融“豫韵楚风”于一体的珍宝。
对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研究
![对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0db95ca417866fb84a8e4f.png)
对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研究作者:崔曼斯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摘要:《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民歌产生的时间、地点、作者在学术界尚无定论,本文就相关资料进行列分析,得出结论: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者是罗银青,而后在其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断改编最终成为经典红色歌曲。
关键词:八月桂花遍地开;创作者;衍变;经典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69—02一、关于《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的时间、地点及创作者a《八月桂花遍地开》(又名《庆祝成立工农政府》)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一首革命民歌,关于他的创作时间、产生地以及词曲改编者学术界尚有争议,大致有如下观点:(一)关于《八桂》产生的时间关于《八桂》这首歌创的时间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他创作于1929年12月25日以后,即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攻占河南商城以后,为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的召开而创作的。
另一种说法则是认为此歌产生于1929年10月(农历八月间),在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时候创作的。
(二)关于《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的地点对《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地的争论更是众说纷纭。
有河南新县、河南商城、安徽金寨等不同说法。
1、河南新县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堡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柴山保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激情满怀。
会上,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
2、河南商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明确的记载着“为了人表达广大劳苦群众翻身的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喜悦心情,中共党员、氟碳高小学校长罗银卿于10月(农历八九月间)在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创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
浅析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特征
![浅析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fcac3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c.png)
浅析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特征【摘要】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具有浓郁红色意识的歌曲,通过歌词内容和旋律特点展现出红色主题。
歌曲以描绘桂花飘香的情景为主题,歌词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欢快的节奏和激情澎湃的情感,展现了红色歌曲的独特风格。
演唱风格饱含激情和感怀,传达出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整体音乐表现形式简洁明快,旋律清晰易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达力。
这首歌曲凸显了红色意识的深刻内涵,体现了红色歌曲的艺术特征。
通过对歌曲的分析,我们深刻感受到红色意识在音乐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和独特魅力,展现出了红色歌曲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艺术特征,歌曲主题,歌词内容,旋律特点,演唱风格,音乐表现形式,红色意识.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经典的红色歌曲,这首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为传唱,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政治意识。
这首歌曲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期。
当时,党和政府大力倡导革命文化运动,红色歌曲成为了人们宣传革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
《八月桂花遍地开》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了当时一首经典的政治宣传歌曲。
通过分析这首歌曲的歌词内容、旋律特点、演唱风格以及音乐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歌曲的艺术特征和时代背景。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对这些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2. 正文2.1 歌曲主题《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充满红色热情和革命情感的红色歌曲。
歌曲主题主要围绕着描绘了桂花盛开的美好景象,寓意着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获得幸福生活的美好前景。
歌曲通过对桂花盛开的生动描写,表达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向往与期待,展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歌曲主题鲜明,情感真挚,旗帜鲜明,彰显了红色艺术的崇高境界和独特魅力。
通过歌曲主题的深刻表达,使得听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色情感的力量和魅力,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
《八月桂花遍地开》教案
![《八月桂花遍地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def5f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1d.png)
•••••••••••••••••《八月桂花遍地开》教案《八月桂花遍地开》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月桂花遍地开》教案1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律动。
2、唱师生问好歌二、复习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三、欣赏(1)《斑鸠调》1、简介:此曲是流行于江西地区的小调,以活泼的对答和齐唱的形式,赞美了斑鸠鸣叫、秧田翠绿的大好春光。
2、初听3、赏析:曲调原是赣南的一首茶歌,两句式的乐段,贯穿使用了具有赣南色彩特征的乐汇。
节奏富有跳跃感,歌词中夹着“叽里咕噜”、“咕呱咕呱”等模仿斑鸠、蛤蟆叫声的衬词,使整个曲子荡漾着春天的生机。
4、复听(2)《高歌朝太阳》1、简介:此曲是广西壮族民歌,两段体结构。
音调高亢悠扬。
2、初听3、赏析:第一个乐段六小节,节奏自由,后句从第三小节的弱拍起,保持前句的节奏特点,句末落在宫音上,使这个乐段结束显得不太稳定。
第二乐段节奏灵活自由。
歌曲中较多的使用了延长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赋予这首民歌鲜明的山歌特点。
4、复听(3)《起蓬号子》1、简介:此曲是浙江地区渔民们在劳动中所唱的.号子类民歌。
表现了劳动的热情和乐观的精神。
2、初听3、复听教后札记:小结:《八月桂花遍地开》教案2教学目的:一、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感受当年革命根据地人民欢庆胜利的热烈气氛,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
二、在歌曲轮唱中,要求学生既保持声部间音量的平衡、协调,也注意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
教学方法:听唱法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歌曲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律动。
2、唱师生问好歌二、发声练习三、歌曲1、简介:此曲是一首江西民歌,反映了人们群众对工农政府的热情拥戴,对革命前途的无比乐观,使人们从歌中感受到他们那如火如荼的革命热情。
2、教师范唱:3、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模唱。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 经典老歌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 经典老歌](https://img.taocdn.com/s3/m/29bc6837b84ae45c3a358c01.png)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 中央乐团合唱团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
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红军队伍真威风
百战百胜最英勇
活捉张辉瓒哪啊
打垮罗倬英哪啊
粉碎了蒋匪的大围攻
一杆红旗飘在空中
红军队伍要扩充
保卫工农新政权
带领群众闹革命
红色战士最光荣
一杆红旗飘在空中
红军队伍要扩充
亲爱的工友们哪
亲爱的农友们哪
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以上就是关于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经典化路径与要义
![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经典化路径与要义](https://img.taocdn.com/s3/m/08dd33c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4.png)
㊃信息与文化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18.05.018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经典化路径与要义韩大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八月桂花遍地开“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首革命歌曲㊂该歌曲采用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谱写而成,是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㊂这首革命历史歌曲伴随红军的足迹传唱大江南北㊂新时期以来,‘八月桂花遍地开“被改编为电影㊁小说㊁歌舞剧㊁民族歌剧等多种体裁,得到更加广泛地传承与创新,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㊁历史文化功能和审美价值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彰显㊂‘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经典化是由其文本自身艺术趣味㊁审美价值等内生因素与意识形态话语㊁文化运作方式等外生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㊂关键词:‘八月桂花遍地开“;红色经典;意识形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J 5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8)05-0086-05红色经典艺术歌曲是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背景下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赞歌,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㊁牺牲精神㊁团结精神的典范性作品㊂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造㊁建设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经典革命歌曲,如‘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黄河大合唱“‘红星照我去战斗“‘洪湖水,浪打浪“‘五月的鲜花“‘南泥湾“‘解放区的天“‘东方红“‘我的祖国“等等,它们以其鲜明的革命性㊁精湛的艺术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㊂‘八月桂花遍地开“(以下简称‘桂花“)是1929年产生于大别山区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首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①㊂该歌曲采用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谱写而成,是为庆祝商南地区苏维埃成立所作,原名为‘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㊂这首革命历史歌曲伴随红军的足迹传唱大江南北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花“虽几度沉浮,但还是在全国越唱越响,最终成为红色经典艺术歌曲㊂新时期以来,‘桂花“被改编为电影㊁小说㊁歌舞剧㊁民族歌剧㊁民族器乐曲等多种体裁,得到更加广泛地传承与创新㊂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㊁历史文化功能和审美价值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彰显㊂‘桂花“的经典化是由文本自身艺术趣味㊁审美价值等内生因素与意识形态话语㊁文化运作方式等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㊂一㊁内生动力的建构:作品本身所具特征红色革命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显著㊁最重要的历史形态,它在改变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㊂红色经典歌曲伴随中国的革命㊁建设而产生㊁发展,集革命性㊁政治性㊁典范性和大众性于一体,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了争取解放㊁自由㊁民主㊁富强,而敢于斗争㊁敢于牺牲的精神㊂首先,‘桂花“具有革命要义㊂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波澜壮阔的斗争,1929年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的初期,主要进行着打土豪㊁分田地㊁成立苏维埃政权㊁建立农村根据地等革命工作㊂‘桂花“就是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㊂‘桂花“真实地反映了大别山区人民建立工农政权的豪迈㊁喜悦的心情和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㊂如: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㊂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农友们呀啊,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㊂站在革命的前线,不怕牺牲冲向前,为的是政权呀啊,为的是政权呀啊,工农专政如今已实现㊂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农友们呀啊,今日里是我们,解放的一天㊂领导群众数千万,跳出地狱鬼收稿日期:2018-06-10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Y S Z -387)作者简介:韩大强(1964 ),男,河南罗山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文化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38卷 第5期 2018年9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38N o .5S e p .2018门关,再不受摧残呀啊,再不受摧残呀啊,封建制度彻底要推翻㊂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农友们呀啊,封建制度,一定要推翻㊂完成民主革命,反动势力要肃清,团结向前进呀啊,团结向前进呀啊,政府就是我们的家庭㊂亲爱的农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把阶级消失净,才能享太平㊂②歌声嘹亮,特色鲜明,整首歌曲以红军㊁红旗等为主色调构成 红色 意象,展示了苏区劳苦大众为翻身得解放而浴血奋战的风采,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㊂‘桂花“伴随着红军战士的足迹,唱遍大江南北㊂‘桂花“经久不衰㊁历久弥新,它不仅让人民了解㊁理解和重温中国革命历史的苦难辉煌,激励人民勇于奋斗㊁不断进取,而且陶冶人民的情操,激发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㊂‘桂花“所具有的革命性㊁人民性㊁艺术性陶冶几代人的心灵和情操,而今依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㊂其次,‘桂花“化用民歌体的优美曲调㊂‘桂花“成为红色经典,不仅具备 红色 革命要义,而且具备经典文本的美学质素㊂因此‘桂花“是文本化经典与历史性经典相融合的产物㊂‘桂花“曲调与形式是借鉴民歌‘八段锦“加以修改而创作的㊂‘八段锦“具有曲调旋律优美㊁节奏明快㊁结构紧凑且为大别山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等特点㊂‘八段锦“曲调是在当地的方言语韵环境中孕育而成,贴近当地民众生活,曲调热烈欢快,易学易唱,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广泛的群众基础㊂‘八段锦“原词共八段,每段八句,其内容多为男欢女爱,较为陈旧㊂同时‘八段锦“语句参差不齐,每段八句中有四句是七字句,有四句是五字句,再加上数量不等的衬字,更显得长短不一,且八句中有六句押韵,这些都增加了乐曲的表现力㊂‘桂花“基本采用‘八段锦“的句式㊁调式,如:韩大强: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经典化路径与要义‘桂花“调式与‘八段锦“基本一样,但增加了当地民歌小调的衬词 呀啊 ,同时对‘八段锦“句式和内容又进行了改造, 将八段扩充至十段,摒弃了谈情说爱的旧内容换上了歌颂共产党以及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的新内容㊂由于内容与形式的珠联璧合,‘桂花“很快被群众接受并广泛流传 [1]89-96㊂1959年,著名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将‘桂花“这首民歌改编成民歌合唱曲,此后,合唱也成为这首歌最常用的演绎方式㊂多种艺术形式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其艺术魅力㊂再次,‘桂花“充满热烈㊁浪漫的情怀㊂革命与浪漫精神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正如蒋光慈所说: 革命是最伟大的罗曼谛克㊂ 惟真正的罗曼谛克才能捉得住革命的心灵,才能在革命中寻出美妙的诗意,才能在革命的希望中看出有希望的未来㊂ [2]120‘桂花“洋溢着自信㊁豪迈㊁热情㊁奔放的浪漫情怀,充满生命活力与理想精神㊂其实, 八月桂花遍地开 的命名本身就充满着诗情画意, 八月 是收获的季节,遍地金黄,充满丰收的喜悦,具有较强的隐喻意义; 桂花 是当地多见且名贵的树种,象征着高贵芬芳; 遍地开 金色满眼,清香充盈人间大地,给人以无限的遐想㊂‘桂花“以豪迈喜悦的基调,充满着对建立新世界的向往,表达了工农劳苦大众期盼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民主政权,翻身得解放的心声㊂‘桂花“起着 在历史记忆中作为集体记忆的媒介 作用㊂著名作曲家吕骥曾说: 以艺术来鼓动大众为民族解放而战,歌曲具有更大的优势㊂因为:歌曲原本就是大众的艺术 作为文学,它的语言大都通俗㊁浅白,作为音乐,它的旋律大都简洁㊁单纯;作为文学,它消除了纯音乐的抽象性与神秘性,作为音乐,它则增强了歌曲文辞的情绪性与形式感染力㊂ [3]5由于‘桂花“在传播与接受方式上具有 直面相向 的特点,而且蕴含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并为当地民众所喜爱,因此其更具有感染力和召唤性,更容易形成一种情感的力场,也更容易 造势 让参与者在集体化的㊁充满仪式感的聚集与交流中,宣泄某种激情,形成一种内聚的力量[4]㊂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在社会主义改造㊁建设时期,红色歌曲发挥着重要的㊁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黄河大合唱“‘南泥湾“‘东方红“‘歌唱祖国“等红色经典歌曲激情澎湃,宏伟壮阔地谱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华章,起到了激发斗志,凝聚力量的作用㊂‘桂花“就其内容而言,是对大别山地区那个特定时期革命斗争史实的记录和描写;就其音乐风格而言,这首歌具有鲜明的大别山区传统音调的地域性特色;就音乐表现语言而言,具有简洁㊁明了㊁率真㊁铿锵㊁直抒胸臆和情感的特色㊂因此‘桂花“彰显了革命历史歌曲的基本特征㊂二㊁外生动力的建构:三重因素的合奏‘桂花“从诞生至今,经久不衰,集政治性㊁艺术性于一体,契合了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诉求㊂因此主流话语的强力推动㊁知识阶层的多元化书写㊁民众的广泛参与共推其经典化㊂首先,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力运作㊂权力话语寻求政权的合法性是建构红色经典的主要冲动,通过艺术叙事,权力话语的主张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如广告㊁宣传㊁演出㊁出版㊁评论等,从而凝聚认同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花“革命的现实感召力逐渐转换为对历史的记忆㊂此前积累起来的阶级认同㊁文化认同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实践活动,进一步得到凝固,‘桂花“的传播不断走向更广与更深㊂‘桂花“曾多次被改编㊁被展演㊁被选编到各种版本的民歌集出版,甚至还被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之中,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经典歌曲㊂1956年‘桂花“被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1964年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被改编为歌伴舞上演;200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同名革命故事片‘桂花“上演;在2009中国红歌会上由梅林组合演唱;2011年10月,作为第7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开幕式入场背景音乐;2017年11月,在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在上海大宁剧院惊艳亮相㊂伴随着悦耳动听的旋律㊁激情澎湃的革命精神,‘桂花“唱响大江南北㊂其次,知识阶层的多元化阐释㊂‘桂花“自从诞生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被改编㊁演绎为各种艺术体裁的作品,如电影㊁小说㊁歌剧㊁民族器乐曲等㊂在‘桂花“各种文本中沉淀㊁融合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构成了一种文本的张力,使其具有被多元化阐释的可能性,‘桂花“的历史谱系被不断拓展㊁追述,‘桂花“不但可以听㊁看,而且可以阅读㊂任何一次对红色经典的叙说行为,都是在特定语境制约下的文化症候性表达,不可能是历史㊁文本㊁风格的完全还原,它凝聚了时代㊁文化的所有丰富性和复杂性[5]㊂民族歌剧‘桂花“将西洋歌剧中宣叙调与中国语言的抑扬顿挫相结合,以女主人公 桂花 的命运为主线,把剧中各个事件㊁人物串联起来,将各个不同的具体斗争画面联系起来,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历史画面㊂电影‘桂花“以地主少爷王霁初从叛逆者走上革命道路,在庆祝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时创作革命歌曲‘桂花“的历程第38卷第5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9月为主线,展开一系列曲折生动的革命故事情节㊂小说‘桂花“的主旨是1938年为了配合武汉保卫战,打入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员沈轩辕受命潜伏江淮重镇组织抗战,以汉奸要人的身份,暗中联络调度天茱山的新四军㊁国民党军㊁抗日民族武装㊁绿林好汉乃至皇协军,最终达成战役目标㊂各种体裁的‘桂花“故事情节虽有差异,但主题却一致,都以大别山区革命斗争故事为内容,以民歌‘桂花“为主题曲㊂各种文本的产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巨大的阐释场域,各种文本之间具有很强的互文性,每一种类型的文本就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以此构成文本纵横勾连的历史传说㊁革命故事的知识谱系㊂再次,民众广泛参与㊂文艺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之源,是艺术实践的本质力量㊂在近百年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诞生的这些革命大众文艺构成现当代中国的特有记忆,对这些记忆的改写或仿写成为中国当下大众文艺创作的重要资源㊂由于‘桂花“具有浪漫的气韵㊁优美的旋律㊁质朴的情感,因此深受广大民众喜爱㊂‘桂花“本身就先天性地具有大众文化的身份:采用民间艺术手法,反映劳苦大众斗争生活,由工农大众演唱㊂‘桂花“不仅被改编为小说㊁电视剧㊁民族歌剧等文艺作品,而且被改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二胡㊁琵琶㊁笛子独奏等民族器乐曲,甚至还被改编为街头巷尾的广场舞曲,形成了民间化形态与精英化元素㊁民族化风格与外来文化通融㊁通俗化表述与高雅化趣旨的众 声 喧哗㊂多重力量助推了‘桂花“的经典化㊂由于多主体㊁多学科对‘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故事渊源㊁创作背景㊁文化内涵㊁舞美效果和文化现象进行多元化地阐释,推动其走向经典㊂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文化实践活动又让经典化的‘桂花“走向大众化㊂大众文化的出现加速了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大众文化的追求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文化生活观念和方式;大众文化还以其特定的实践形式对人的感官需要和消费欲望做了一次合理的满足,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个体生活价值的一种肯定㊂但 它过分地迎合大众生活的低级诉求,在有着执着的 世俗关怀 的同时,却遗失了一种深邃的超越情怀和强烈的人文精神 [6]㊂对红色经典的命名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对几十年前诞生于中国革命年代的 革命歌曲 重新阐释并进行包装,带有强烈的消费文化色彩㊂但前些年,在大众文化狂欢的裹挟下,红色经典一度遭恶搞㊁ 涂鸦 ,或者过度娱乐化㊁商业化的消费㊂这种现象缺乏对历史㊁革命应该的尊重,不仅歪曲历史英雄人物㊁事件,而且消解革命的正义性㊁仪式感,产生了历史虚无主义,应该予以遏制㊂三、多重价值彰显红色 对于中国而言,不仅具有美学和心理学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指向性㊂红色经典作品一般具有以革命话语为主导的叙事基本原则, 革命 的目的是为了政权, 红色 一般情况下是我们对政权的色彩化表征, 红色 是对过往的那一段岁月的最好隐喻, 经典 在此表达对记录描述那段过往岁月的作品的怀恋和敬意㊂钱理群认为革命歌声时时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 当无数个个人的声音融入(也即消失)到一个声音里时,同时也就将同一的信仰㊁观念以被充分简化,因此以极其明确㊁强烈的形式注入每一个个体的心灵深处,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意志与力量 [7]63㊂红色经典歌曲‘桂花“不断地被阐释的过程,不仅勾画出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精神流变图景,而且凸显了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的审美追求㊂首先,‘桂花“具有政治意识形态价值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红色经典歌曲曾经发挥过强大的不可替代的意识形态作用,甚至是新中国政治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㊂‘桂花“从一个侧面描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洋溢着英雄主义精神,彰显了革命的崇高感和正义性㊂同时,红色经典歌曲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和生活方式,已经构成了今日的 人民记忆 或 国家记忆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㊂每当人们听到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时,眼前就会浮现与歌曲相伴而生的火热斗争场面㊂比如,每当听到‘黄河大合唱“中的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的歌声,顿时热血沸腾,悲壮之情油然而生,那奔腾的黄河㊁嘶鸣的战马㊁冲锋陷阵的战士宛如在眼前㊂听到‘南泥湾“那 来到南泥湾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是陕北的好江南 的歌声,我们也仿佛加入了三五九旅的八路军战士热火朝天的劳动中㊂此外像‘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和‘沙家浜“中阿庆嫂的经典唱段,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㊂因此,可以说文化经典是确立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㊁族群或个体的身份认同,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合法性的重要手段㊂经典的文化认同和精神重建作用在现代化历程中更具有独特的重要性㊂从意识形态策略出发,明确的政治主题及其在新时期历史语境之下可供阐释的多重政治意义共同构造了‘桂花“的经典地位㊂但是意义的阐发必须根植于文本的张力与文本内部丰富的可阐释空间,‘桂花“恰恰具备这种质素㊂其次,‘桂花“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功能㊂不同的时韩大强: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经典化路径与要义代有不同的追求与感动,‘桂花“诞生至今近90年,经历过不同时期的曲折沉浮,最终走向经典,不仅铭刻着鲜明的历史烙印,而且充盈着丰富的文化记忆㊂经典化 意味着那些文学形式和作品,被一种文化的主流圈子接受而合法化,并且其引人注目的作品,被此共同体保存为历史传统的一部分 [8]43㊂不仅‘桂花“的内容真实记录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劳苦大众打土豪㊁分田地㊁建立工农政权的革命斗争生活,而且‘桂花“的沉浮变迁历程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文化观念㊁审美趣味的流变㊂作为文化记忆的‘桂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消退狭隘的意识形态含义,而保留其纯粹的类似于 民俗文化博物馆 的精神价值㊁文化意义㊂再次,‘桂花“具有审美价值功能㊂歌曲‘桂花“以传统民歌‘八段锦“的曲式,朴素无华的歌词,浪漫㊁欢快的调子,蕴含着我们民族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追求㊂‘桂花“歌词: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㊂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农友们呀啊,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㊂ 其他段落依次如此㊂一是运用大别山民歌的曲式㊁曲调,尤其是衬字 呀啊 大量的使用,一咏三叹,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㊂二是运用比喻㊁排比㊁对偶㊁重复㊁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其活力㊁动感㊁美感,从而彰显‘桂花“所凝练出的审美价值功能㊂经典的建构是一个时代化的社会过程,对‘桂花“的阐释与评价尤其受制于时代的文化环境㊂ 建构主义的经典化理论倾向于认为经典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变动的建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㊁文化权力㊁市场导向等外部因素及其变动都可以参与并影响经典的生成 [9]㊂回顾‘桂花“的历史命运及其经典化历程,红色经典往往会在政治与文化双重诉求的矛盾中做出较好的兼容与调适㊂‘桂花“在显性政治主题背后又隐含着文化审美意蕴㊂未来对‘桂花“的阐释和意蕴发掘仍然有着无限的可能㊂注释:① 关于‘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地㊁词作者一直存在争议㊂产生地有河南商城说㊁新县说㊁光山说,有安徽金寨说,有湖北红安说;词作者有王霁初说,有罗银青说㊂② 此歌词后来经过改写,与原始有些差别㊂参考文献:[1]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豫南史话[G].内部资料,1984.[2]蒋光慈.蒋光慈文集㊃十月革命与俄罗斯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吕骥.吕骥文选㊃论国防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4]傅宗洪.‘黄河大合唱“:从经典到 经典化 的过程[J].文艺争鸣,2010(1):90-92.[5]陈旭光. 红色经典 大众化:在尊重与变异㊁重构与消费之间 红色经典 在当下文化语境的再叙说刍议[J].当代电影,2011(7):8-12.[6]韩大强.大众文化的狂欢与精英文化身份的焦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6):111-115.[7]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8]斯蒂文㊃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9]何明敏.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建构:论‘茶馆“的经典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1):105-115.O n t h eP a t ha n dE s s e n c e o f t h eC a n o n i z a t i o no ft h e S o n g A u g u s tR o s e sB l o o m i n g E v e r y w h e r eHA N D a q i a n g(E d i t o r i a lD e p a r t m e n t o f J o u r n a l,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X i n y a n g464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u g u s tR o s e sB l o o m i n g E v e r y w h e r e i s a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s o n g g r o w i n g o u t o f E-Y u-W a n(H u b e i-H e n a n-A n h u i)r e v o l u-t i o n a r y b a s e s d u r i n g t h e1920s a n d1930s.i tw a s o r i g i n a l l y c o m p o s e d i n t h em e l o d y o f t h e l o c a l f o l k s o n g B a d u a n j i n i no r d e r t o c e l e b r a t e 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 t h eS o v i e tU n i o n.T h i s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h i s t o r i c a l s o n g w a s c a r r i e d a l o n g t h e r e d a r m y's p a t h f r o mn o r t h t o s o u t ho fC h i n a.S i n c e t h e n e w p e r i o d,A u g u s tR o s e sB l o o m i n g E v e r y w h e r e h a s b e e n a d a p t e d i n t o a v a r i e t y o f g e n r e s s u c h a s m o v i e s,n o v e l s,s o n g a n dd a n c e d r a m a,a n d f o l ko p e r a,t h u s g e t t i n g m o r ed e e p l y a n dw i d e l y 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T h e f u n c t i o n s o f p o l i t i c a l i d e o l o g y,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c u l t u r a l f e a t u r e sa n d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a r e f u r t h e rh i g h l i g h t e d.T h ec a n o n i z a t i o no f t h e s o n g i s t h e r e s u l t o f i n t e r n a l f a c t o r s s u c ha s i t s a r t i s t i c i n t e r e s t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v a l u e,a n d e x t e r n a l f a c t o r s s u c ha s i d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c o u r s e a n d c u l t u r a l o p e r a t i o nm o d e.K e y w o r d s:A u g u s tR o s e sB l o o m i n g E v e r y w h e r e;r e d c l a s s i c s;i d e o l o g i c a l v a l u e;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 c u l t u r a l v a l u e;a e s t h e t i c v a l u e(责任编辑:蔡宇宏)第38卷第5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9月。
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价值
![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c0b9c7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6f.png)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历史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
……翻开《豫南革命史》、《新县革命史》等党史、革命史著作,上面清晰地记载着: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陈炳煌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激情满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庆祝工农民主政权的成立”。
大会上人民就唱起了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
人民的兴高采烈,作者的激情澎湃。
合着这轻快明朗的曲调,激情豪迈的歌词。
因此这首歌一经唱出,立即被广大人民所接受,为各个革命区所喜爱。
解放后,《八月桂花遍地开》曾被数次改编,被展演,被传唱。
之后还被编辑到各种版本的民歌书籍中出版,选进中小学音乐教材之中,成为全国红歌中的经典。
正当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红遍全国的时候就有学者去探究它的诞生之处。
但是这个问题被人们提出来后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明确的答案,对它的不停地激烈的争论困扰着人们,也是因此更能体现它的存在的价值。
2《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发展中体现出的艺术价值《八桂》是一首流传已久的革命民歌,民歌基本上都是口头流传。
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加工改编,所以它在传唱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发生变化。
2.1最初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桂》是根据大别山民歌《八段锦》改编而来,最初的歌词是:代表群众得利益,由你罢免和选举,不是讲威武,不是讲威武,人人都能监督这政府,亲爱的工友们那,亲爱的工友们那,这政府靠咱们一致来拥护。
……这首是更加具体的写出老百姓积极拥护党的领导方针,起到的是宣传作用。
2.2《东方红》中《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是我们目前所熟知的《八桂》,它来自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https://img.taocdn.com/s3/m/7dd1ea2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c.png)
2017.10.下54祖国MOTHERLAND文化先锋Culture 文化《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民歌产生的时间、地点、作者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但近日,就相关资料理证、人证、文证分析,得出结论: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者是安徽金寨人罗银青。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人士将《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为不同版本的合唱曲,还被改编成二胡、琵琶等器乐曲。
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把这首单旋律民歌改编成一首丰富的民歌合唱曲。
1964年,李焕之再度把它改编成女声合唱曲,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以女声合唱加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一时间此歌红遍全国,最终变成红色经典歌曲。
后来此歌又被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将《八月桂花遍地开》认定为安徽金寨民歌。
近日,笔者翻阅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可爱的安徽——安徽地方音乐名曲赏析》一书,“大别山下抒情怀”第三章节的第一首就是《八月桂花遍地开》。
纵横千里的大别山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皖西大别山民歌山水相连,生生不息。
书中记载《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安徽金寨的一首民间小调,歌词填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旋律采取的是金寨民歌《八段锦》。
曲调不仅有自己本土山歌之特色,还兼具沉稳、豪迈、厚实之特点和流畅、悠扬、灵动之风格,是极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首激奋昂扬的歌曲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发挥过重要的鼓舞作用。
《金寨县革命史迹图》充分显示了金寨县从1921年至1949年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斗争的历程。
在数十年的革命疾风暴雨中,金寨10多万英雄儿女参军征战,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已追认的革命烈士1万余人;建国初期健在县籍老红军700余人;1955年至1964年授少将以上军衔59人,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岁月临山水而歌。
今日的金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在这里桂花的生长,桂花品种、桂花树的种植、基地面积、鲜桂花产量、桂花品质等资源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价值
![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688736cf4028915f804dc2ce.png)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论《 八月桂花遍地开》 的艺术价值
刘 凤 ( 聊 城大学 , 山东 聊 城 2 5 2 0 0 0 )
【 摘 要】 《 八月桂 花遍地 开》 是 由大别山民歌 《 八段锦》 的 曲调改编而成, 传唱 至今 , 经久不衰。正是 因为它庞 大的影响力 , 使得在探索他的 出处的道路上异常的艰难。 所 以他的诞生版本很 多. 有 江西说 、 四川说、 湖北说 、 安徽说和河 南 说 。本文注重从歌 曲本 身出发论述它存在与流传
的歌词是以歌颂共产党 、 红军 、 苏维埃政权。新歌词 为 : 八 月桂 花遍 地 开/ 鲜红 的旗帜竖 呀竖 起来/ 张灯又结彩/ 张灯又结彩/ 光辉灿烂 闪出 新世界/ 亲爱的工友们/ 亲爱 的农友们/ 唱一曲《 国际歌 》 / 庆祝苏维 埃。 这是它 当时能广泛流传 的决定因素 这 首民歌对原 民歌的最大的发展 也是在歌词内容上 . 由于歌词 内容的发展与改变 , 原来轻松 活泼 , 热 闹 欢快 的基本情绪不仅得 到继承 . 而且增添 了喜悦 热烈的新情绪 . 成为 了一首抒发人们心声的革命颂歌 . 正是 由于新民歌在 内涵和情绪上的 改变 . 在艺术上得到了升华 . 才能使它迅速流传开来 。 所 以在进行民歌 的改编 的过程 中. 要在继 承原有 的形式和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适应时代 发展 的要求 . 力求形式 与内容结合完美 . 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 色 . 只 有这样才能产生具有 较高艺术价值的新民歌。 《 八月桂花遍地开》 为何 能改编如此成功 . 另外有一个原 因是利用当地人们最喜欢 的桂 花来 做 为歌词 的开始 , 以桂花入手想 到了金秋八月 , 桂花飘 香 , 沁人心脾 . 穷 人翻身后 . 心里 比吃了桂 花糖 还甜 , 想到 了苏维 埃成立人 民翻身得解 放 的喜庆场面 . 所 以歌词贴近生活 . 经唱不衰 . 成为红 色经典 歌曲重要 因素 。 2 . 3 . 2 是旧曲填新词 的雏形 我们认为《 八 月桂花遍地开》 是一首大别 山地 区的革命 民歌 , 系由 当地 民歌《 八段 锦》 经填词后不断发展而来 。1 9 2 9 年8 月到 1 2 月间产 生. 王继初 、 罗银青等革命前 辈在这首 民歌 的最 初产生阶段构建 了旧 曲填新词的雏形 . 曾发挥 了重要 的作用 , 所以它既是 时代 的产物 . 又是 人 民群众审美创造的艺术结 晶 2 . 3 _ 3 对民歌改编的影 响 《 八月桂花遍地开 》 最大 的变化体现在歌词内容 上。 由于新民歌在 内涵和情趣上的改变 . 在艺术上得到 了升华 , 才使得 它迅 速流传 开来。 所 以. 在进行 民歌改编 的过程中 . 要在继承原有 形式和基本情 绪的基 础上适应时代发展 的要求 . 力求形式与 内容结合无 契 . 突 出地 方特 色 和民族特色。 2 . 3 - 4 对当今社会文化生活 的影响 8 0 年前 , 革命 歌曲《 八月桂花遍 地开》 由商城县革命 艺人王霁 初 根据商 城民歌改编而成 , 并 唱响全 国; 8 0 年后 , 在河南 省委宣传部 的 支持下 , 将《 八月桂花遍地开 》 歌曲的创作历程正式 搬上银幕 , 并作 为 全省精神文明建设 “ 五个一工程” 组织实施 该 曲在流传的过程中曾被 多次改 编. 如在 1 9 6 1 年 空政文工团演 出的 《 革命 历史歌 曲表演 唱》 , 1 9 6 4 年创作的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 都将这首歌 曲改 编为不 同版 本 的合 唱. 在社会上 广泛流 传对 人民群众进行爱 国主义思想教育 , 丰富 社会文化生活等产生了积极 的作用 。 解放 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 在精神 层面上也需要得 到升华 。 这时候应运而生的就是对过去有价值的文化的考证 了。 《 八月 桂花遍地开》 归属地之争就在这样背景下发生。随着各 地红色文化资 源开发 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兴起 . “ 非遗” 的保 护和利用引起 人们 的 重视 。然而 , 《 八桂 》 作 为宝贵 的精神文化遗产 , 有着超凡 的历史 价值 、 文化价值 、 和艺术价值 。 它不仅仅是属于鄂豫皖人展 中体现 出的艺术价值
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价值
![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c4cc224ce2f0066f433224f.png)
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价值作者:刘凤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4期刘凤(聊城大学,山东聊城 252000)【摘要】《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由大别山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改编而成,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正是因为它庞大的影响力,使得在探索他的出处的道路上异常的艰难,所以他的诞生版本很多,有江西说、四川说、湖北说、安徽说和河南说。
本文注重从歌曲本身出发论述它存在与流传的艺术价值【关键词】八月桂花遍地开;创作者;经典;价值1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历史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
……翻开《豫南革命史》、《新县革命史》等党史、革命史著作,上面清晰地记载着: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陈炳煌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激情满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庆祝工农民主政权的成立”。
大会上人民就唱起了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
人民的兴高采烈,作者的激情澎湃。
合着这轻快明朗的曲调,激情豪迈的歌词。
因此这首歌一经唱出,立即被广大人民所接受,为各个革命区所喜爱。
解放后,《八月桂花遍地开》曾被数次改编,被展演,被传唱。
之后还被编辑到各种版本的民歌书籍中出版,选进中小学音乐教材之中,成为全国红歌中的经典。
正当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红遍全国的时候就有学者去探究它的诞生之处。
但是这个问题被人们提出来后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明确的答案,对它的不停地激烈的争论困扰着人们,也是因此更能体现它的存在的价值。
2 《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发展中体现出的艺术价值《八桂》是一首流传已久的革命民歌,民歌基本上都是口头流传。
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加工改编,所以它在传唱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发生变化。
2.1 最初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桂》是根据大别山民歌《八段锦》改编而来,最初的歌词是:代表群众得利益,由你罢免和选举,不是讲威武,不是讲威武,人人都能监督这政府,亲爱的工友们那,亲爱的工友们那,这政府靠咱们一致来拥护。
二胡曲谱《八月桂花遍地开》
![二胡曲谱《八月桂花遍地开》](https://img.taocdn.com/s3/m/b8e7034a6c175f0e7cd137c0.png)
二胡曲谱《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并在中国全国多个省份传唱的民歌,采用《八段锦》曲调,是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原名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
创作背景《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至今传唱,影响了几代人,然而没人知道它的确切作者是谁。
一直流传的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江西民歌;一说是河南商城县的一位革命烈士所作;还有一说是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罗银青所作。
这首歌曲是为了歌颂苏维埃政权成立而创作的。
歌曲采用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歌词经加工修改,最后定为四段。
歌词一共有10段。
这首歌的创作者和产生时间、地点等问题,从二十世纪世纪80年代以来,引起了很多争议。
这首歌的作者很难确定为某一个人,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很多人的加工、润色,逐渐丰富完美。
这首歌系由大别山民歌改编而成。
但仅大别山革命老区就有河南商城说、河南新县说、湖北红安说、安徽金寨说、安徽六安说等等,曾有一段时间还有中央苏区江西说。
由于该歌曲曲调与江西民歌风格迥然不同,江西最终被研究者排除,但视为从江西产生了进一步的传播。
1931年夏天,原在鄂豫皖苏区工作的红军32师副师长漆德玮等一批同志,从鄂豫皖调到中央根据地工作,这支歌就由他们带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很快在那里流传开来。
1932年10月开始,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移到了四川和陕西,这支歌曲又传唱到川陕地区。
这首革命历史歌曲,是伴随红军的足迹传唱大江南北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桂花》在全国越唱越响,最终成为红色经典歌曲。
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将这首民歌改编成民歌合唱曲,并于1964年把它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以女声合唱的方式震撼呈现。
此后,合唱也成为这首歌最常用的演绎方式。
歌曲鉴赏从方言习惯用语来看,这首民歌是依据大别山的小调八段锦填词而来,其中习惯用呀、啊等,而江西的民歌惯用哎呀来哩格子等虚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信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摘要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土地革命时期,在河南信阳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产生的,是当时的民歌作曲家王霁初先生根据在当地比较流行的民歌《八段锦》改编成的,主要反映的是当时在信阳市商城县举行的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的状况,同时表达了当时的工农群众对于夺取政权的胜利所流露出来的喜悦之情。
这首革命民歌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也产生了很积极的效果。
本文以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该民歌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且对其调式特征以及风格进行了探讨,以及对作者对于该民歌的歌词改编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审美特征进行了一定的论述,以期为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作曲家对于民歌的改编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调式特征,风格AbstractFolk song "August Osmanthus Everywhere," it is in our land revolution, Henan Xinyang Dabie Mountains revolutionary base generated. Was the folk composer Wang Ji early based on local popular folk song "Ba Duan Jin" in adaptation and creation formed folk song reflects mainly was held in Shangcheng County, Xinyang City vigorous agrarian revolution of a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ression of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to the victory of the regime is showing to be a joy. This is the first revolutionary folk songs at the time caused a great response, but also generated a lot of positive results. Taking folk song "August osmanthus Everywher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reator of the folk songs in the background, and discusses its mod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so the author for the adaptation of the folk song lyrics reflected the times Aesthetic features some discussion, with a view to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folk song "August osmanthus everywher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for our composers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adaptation of folk songs.Keywords: folk songs, "August Osmanthus Everywhere," tuning features, style目录1.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简介 (1)1.1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归属地简介 (1)1.2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的时代背景 (2)1.3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内容 (2)2.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特征以及风格 (3)2.1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特征 (3)2.2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风格变异 (4)3. 歌词的改编体现了时代审美特征 (4)结语 (5)致谢 (6)参考文献 (7)前言在1929 年 5 月,我国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工农红军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解放了信阳市商城县,并且在此地建立了一个县级的苏维埃政权,即为河南省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个时期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诞生的,主要是反映了当时在信阳市商城县举行的非常热烈的土地革命,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的工农群众对于夺取政权的胜利所流露出来的喜悦的心情。
他的这首革命民歌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本文主要搜集一些有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产生时代背景,并且对该民歌的调式特征以及风格进行了一定探讨,并进一步对该民歌的歌词的改编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审美特征进行了一定的论述,目的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关于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研究,进一步发展民歌文化。
1.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简介1.1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归属地简介关于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归属地有很大的争议。
目前最大的争议是在安徽省和河南省之间,其中也包括了这首民歌的创作者的争论。
其中,安徽省金寨县认为《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民歌是由罗银青先生所编创的,他是安徽人,当时金寨县的一个小学的校长,因此判定这首民歌肯定就是安徽的民歌了。
但是,大部分的学者还是认为这首民歌是属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的民歌。
认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民歌是产生于大别山地区,这点是大家都公认的。
其次,当时的安徽省金寨县以及河南省商城县都是属于商南地区的,它们的区域位置是非常的接近的。
最后,据说当时的信阳市商城县的人们都比较偏向于喜欢桂花,就算是在现在,他们的马路的两旁还有许多桂花树以及桂花园,而《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民歌的创作主要是由于工农红军解放了商城,并且在当地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整首歌曲之中,其语气以及音调都是与商城县的民歌的音调十分的相似。
由于这首革命民歌在当时非常的盛行,因此它流传到邻近区域,一些人对此进行一定的改编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此外,在2006 年,根据历史记载的一些资料,以及一些民间艺人所提供的资料,河南电影制片厂把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拍成了一部电影,名字并没有改变。
这部影片主要描写的内容就是根据民歌来描述的,在20世纪20 至 30 年代期间,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有一位民歌歌手,名字叫王霁初,影片主要是对其如何脱离他的封建家庭,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且卖田筹资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剧团,也就是当时的鄂豫皖苏区的第一个革命剧团——红日剧团的过程,并且详细描绘了他的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创作的过程,在影片的最后,他却因为掩护红军战士而英勇地牺牲了。
1.2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的时代背景信阳位于河南省的南部,是处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位置。
在我国的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之下,信阳地区的民众曾经发动了很多次的武装起义。
虽然当时的环境条件十分的恶劣,斗争也非常的残酷。
但是,在信阳地区的革命斗争依然十分的热烈。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诞生在这个革命的时代。
根据有关的研究,当时在信阳市商城县,有一个地主少爷名字叫王霁初,他对于民歌十分的喜欢,因此他就经常搜集一些民歌,并且自己演唱。
后来,他还把自家的田地卖掉,就是为了有资金去组建属于自己的剧团戏班子,最终,他逐渐的脱离了他的封建家庭,从此走上了一条革命的道路。
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1929 年 5 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商城,在此建立了河南省的第一个县级的苏维埃政权。
当时,为了庆祝这一革命性的胜利,他就创编了一些民歌,其中就包括了《八月桂花遍地开》,此歌就是他根据当地比较流行的小调《八段锦》进行一定的改编而创作形成的,他的这首革命民歌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1.3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内容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为: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亲爱的农友们/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红军队伍真威风/百战百胜最英勇/活捉张辉瓒呀/打垮罗卓英呀/粉碎了蒋匪的大围攻/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的队伍要扩充/保卫工农新政权/带领群众闹革命/红色战士最光荣……。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主要内容一共有十段。
通过歌词可以看出它主要是对当时在信阳市商城县举行的非常热烈的土地革命的一种反映,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的工农群众对于夺取政权的胜利所流露出来的喜悦的心情。
另外,这首革命民歌的另一个目的也是通过慷慨激昂的格调号召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了打破封建主义的枷锁,并且向旧世界进行宣战,为自己争取自由和解放而努力奋斗的激情和愿望。
根据资料的记载,当时的工农群众特别喜欢这首民歌,一天到晚只要有空就唱此歌。
2.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特征以及风格2.1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特征作者在创作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时候是采用一些古典民歌或者传统民歌进行填词而完成的,作者在进行填词的过程之中,通常都是根据歌曲中对于歌词的需要,从而把一部分的旋律进行一定的改编或者仅仅只是用了民歌的一部分内容。
另外,由于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土地革命这个特殊的时期产生的,当时作者创作的目的也是为了庆祝革命的胜利,以及革命斗争的需要而进行创编的。
作者是根据当地比较流行的小调《八段锦》进行一定的改编而创作形成的,由于在当时是没有专业的作曲家。
下面我们通过谱例把原民歌《八段锦》和改编后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进行加以对照。
原来的民歌《八段锦》,其曲式是六句式的单乐段,五声宫调式,该曲子的结构首先采用了“起、承、转、合”型的四句体,这个四句体是由一定的变化重复的,紧接着是一个重复的三乐句和四乐句,形成六句体的结构。
其中,第一乐句是由两个乐节组成的,具有比较明快的节奏,而且听起来是富有一定的动感的,这种节奏的感觉是与曲子的第四乐句的“合”进行一定的互相呼应的。
另外,相比于原来的民歌《八段锦》来说,作者在对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进行填词的时候把曲子的起句中的一个音进行了一些改动,作者在此处的改动使得曲子变得更加的动感,并且使得曲子的旋律变得更加的流畅。
另外,在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之中,作者把曲子中的第三句内容和原来的民歌《八段锦》中的第五句内容互换了位置,并且进行了适当的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