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病因病理的临床论文
肛瘘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肛瘘实验模型研究进展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和不适。
肛瘘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传统的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其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较高。
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肛瘘的病因、治疗方法以及新的治疗手段,科研工作者们开始利用实验模型进行研究。
近年来,肛瘘实验模型研究逐渐展开,取得了一定进展,为肛瘘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一、肛瘘的发病机制肛瘘是指肛门周围或肛管内外壁之间的炎症穿破形成的管道,常常伴随有排脓。
肛瘘通常是由肛管腺的感染引起的,当肛管腺发生感染,导致脓液堆积,形成局部炎症,最终形成瘘管。
肛瘘主要有三种类型:急性肛瘘、慢性肛瘘和复发性肛瘘。
急性肛瘘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肛门周围红肿以及排脓等症状;慢性肛瘘表现为疼痛、瘙痒、瘘口渗液等,患者常常伴有排便困难;复发性肛瘘则是指因治疗不当或手术不彻底导致的肛瘘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和困扰。
在肛瘘的发病机制方面,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实验模型研究发现,肛管腺的感染和炎症是肛瘘形成的关键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炎症因子的异常分泌和免疫功能异常也会导致肛瘘的发生和发展。
针对肛管腺的感染和炎症以及免疫功能的调节成为了肛瘘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肛瘘实验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肛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科研工作者们开始尝试建立肛瘘实验模型。
肛瘘实验模型的建立是研究肛瘘病理生理过程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准确的研究依据。
目前,常见的肛瘘实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勾结膜腔注射模型:通过在小鼠或大鼠的肛门周围注射细菌或化学物质,诱导小鼠或大鼠形成肛瘘模型,用于研究肛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
2. 经肛门充填模型:通过向动物的直肠内充填物质,模拟肛瘘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用于研究肛瘘的治疗策略和效果。
3. 人工制作肛瘘模型:在动物体内人工制作肛瘘模型,然后进行治疗和观察,研究肛瘘的治疗策略和效果。
以上几种肛瘘实验模型均可以模拟肛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为肛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工具。
肛瘘复发的原因探讨——332例肛瘘治疗临床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41期 75肛瘘复发的原因探讨 ——332例肛瘘治疗临床分析刘秀新1,岳士才1,张鑫1,齐洋洋1,张媛2(1.长春市岳氏万全堂中医院,吉林 长春;2.吉林省一汽总医院体检保健科,吉林 长春)摘要:我院自2013年开始,治疗肛瘘采用一次性切开,部分较复杂病例结合挂浮线技术,该方法治疗肛瘘彻底,332例病例中,仅5例治疗了第2次,一次治疗率98.5%。
明显减少了肛瘘的复发局限和二次治疗率。
肛瘘一般都是继发于肛周脓肿,是肛周慢性感染性疾病。
但肛瘘治疗后复发原因较多,我们认为,肛瘘治疗后的复发,主要和治疗不彻底有关。
传统治疗无法解决支瘘和盲端瘘问题,复发无法彻底避免。
我们探索的治疗方法,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有效降低二次治疗率,使肛瘘一次治疗、一次治愈成为现实。
关键词:肛瘘;一次治疗;复发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41.044本文引用格式:刘秀新,岳士才,张鑫,等.肛瘘复发的原因探讨——332例肛瘘治疗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1):75-76.0 引言肛瘘一般都是继发于肛周脓肿,是肛周慢性感染性疾病。
但肛瘘治疗后复发原因较多,我们认为,肛瘘挂线后的复发,主要和治疗不彻底有关。
我院自2013年开始,治疗肛瘘采用一次性切开,部分较复杂病例结合挂浮线技术,该方法治疗肛瘘彻底,332例病例中,仅5例治疗了第2次,明显减少了肛瘘的复发和二次治疗率。
1 临床资料本组共332例患者,其中,男性272例,占81.9%,女性60例,占18.1%。
年龄13~78岁,平均43岁。
病程2d至40年,平均5.4年。
高位肛瘘111例,占33.4%,低位肛瘘221例,占66.6%;一个外口218例,占65.7%(其中一个外口对应一个内口104例,一个外口对应2~5个内口114例),没有外口16例,占4.8%(包括外院肛瘘多次手术后不愈合4个病例,外口位置已经处理过了,没有计算外口,12例为高位瘘,未见肛瘘外口),2~10个外口98例,占29.5%;一次性切开276例,占83.1%,反挂线术56例,占16.9%。
肛瘘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肛瘘实验模型研究进展肛瘘(anal fistul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门疾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的脓肿和疼痛,病程经常较长,极易复发,危害较大。
现代医学在肛瘘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很高的治疗水平,也采用了很多的治疗模型来研究肛瘘疾病的本质,以期为其治疗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基础性研究。
本文主要就肛瘘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
1. 肛瘘实验动物模型目前,研究肛瘘疾病常常选择小鼠、大鼠和仓鼠等动物作为实验模型,以这些动物为研究对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肛瘘的病理生理机制、治疗方法以及获得更准确的临床治疗数据。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1 操作方式的改进。
通过对实验动物操作方式进行改进,可以使得肛瘘模型的建立更加稳定和准确,减小了实验误差的发生。
1.2 结构、功能的相似性。
选择小鼠、大鼠、仓鼠等实验动物模型在肛门结构和生理上与人类相似度较高,故而更加可靠。
2. 软管插入法建立肛瘘模型软管插入法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肛瘘实验模型建立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向动物体内注入一定的易导入的物质以建立肛瘘疾病模型。
在此基础上,又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2.1 固定插管法。
这种方法是在小鼠或大鼠体内伸出一根细长的饲管,并在上面绑上一段不容易缠绕的线,然后在线头上系上种子或其他可见的物质,将线头插入小鼠或大鼠体内,然后随机选择种子的不同位置,定位到肛周周围,建立起肛瘘模型。
2.2 胶原注射法。
将适量的胶原注射到小鼠或大鼠体内,使之形成一个囊状结构,然后手术人员将其在肛门周围切开,切开后可见囊状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肛瘘模型,对于肛瘘疾病本身的认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对于具体的治疗方案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3. 结论肛瘘实验模型在本质上属于较为抽象的方式,但其可以通过实验数据为肛瘘治疗等方面提供更具体的科学支持,不断积攒新的临床经验,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为肛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同时,肛瘘实验模型的建立,更凸显了现代医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以及人类对医学的不断探索和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医学的广阔前景。
肛瘘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肛瘘实验模型研究进展肛瘘是指肛管与皮肤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导致粪便和脓液等排泄物从肛管直接排出体外。
肛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对其进行实验模型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肛瘘实验模型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肛瘘的实验模型研究主要分为动物模型和离体模型两种。
动物模型主要包括大鼠、小鼠、兔子、猪等不同动物的模型。
大鼠模型是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能够较好地模拟人类的肛瘘形成过程。
研究发现,施行肛瘘手术后,大鼠会在数周内形成肛瘘,并呈现出与人类肛瘘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小鼠模型则被用于研究肛瘘发病机制,如细胞因子的表达和调控等。
兔子模型是一种较大的动物模型,适用于研究肛瘘手术的技术难度和治疗效果。
猪模型是一种体积较大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较复杂的肛瘘手术和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离体模型是将人体的肛管、直肠等组织分离出来进行实验研究。
离体肠管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离体模型,可通过孤立取得患者的人体组织,使研究更贴近肛瘘的真实情况。
在离体肠管模型中,可以模拟肛瘘形成的多种机制,如感染、损伤、炎症等,以及测试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肛瘘实验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建立肛瘘模型,可以揭示肛瘘的发病机制。
如一些研究发现,瘘管形成与细胞因子的表达和调控密切相关,通过在模型中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肛瘘发生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模型研究,可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如一些研究利用实验模型比较了传统手术和新型治疗方法的疗效,发现新型治疗方法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少的并发症。
还有一些研究利用实验模型验证了一些新的药物和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肛瘘实验模型的研究也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和开发。
通过在实验模型中测试不同药物的疗效,可以找到对肛瘘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并加快其上市和推广的进程。
肛瘘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对于揭示肛瘘的发病机制、评估治疗方法、验证新药和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肛瘘源流考辨
肛瘘源流考辨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二、肛瘘定义及病因病机 (5)2.1 肛瘘的定义 (5)2.2 肛瘘的病因 (7)2.3 肛瘘的病机 (7)三、肛瘘源流考辨 (9)3.1 肛瘘的历史沿革 (10)3.2 肛瘘的理论基础 (11)3.3 肛瘘的治疗原则演变 (12)四、肛瘘的中医理论探讨 (13)4.1 中医对肛瘘的认识 (14)4.2 中医对肛瘘病因病机的解释 (15)4.3 中医治疗肛瘘的方法及其特点 (16)五、肛瘘的现代医学认识 (17)5.1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定义 (19)5.2 现代医学对肛瘘病因的研究 (20)5.3 现代医学对肛瘘治疗方法的探索 (21)六、肛瘘诊疗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22)6.1 微创技术在肛瘘诊疗中的应用 (23)6.2 中医特色技术在肛瘘诊疗中的作用 (24)6.3 肛瘘诊疗的新方法与新进展 (25)七、结论与展望 (27)7.1 研究成果总结 (27)7.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9)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概要定义与分类:阐述肛瘘的定义,包括其医学术语解释和通俗解释,同时根据临床分类标准对肛瘘进行分类。
发病原因:分析肛瘘的发病原因,包括感染、炎症、生活习惯等因素,并探讨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肛瘘的发生。
发展历程:回顾肛瘘的流行病学发展过程,包括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患者年龄分布以及不同地区的发病特点等。
临床表现:详细描述肛瘘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等,以便医生进行准确诊断。
同时探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它们对患者的影响。
诊断方法:介绍肛瘘的诊断标准,包括实验室诊断、影像学检查等,并讨论各种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治疗方法:详细阐述肛瘘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方式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同时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预防措施与护理:讨论如何预防肛瘘的发生以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肛瘘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肛瘘实验模型研究进展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其特点是由直肠黏膜下组织向肛门周围组织形成窦道,引起大量脓液和排泄物的混合物从窦道排出。
虽然肛瘘的发生率不高,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目前,对肛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和传统中医疗法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成为了研究肛瘘领域的一个热点。
而实验模型是研究该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其研究进展对于肛瘘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近年来,肛瘘的实验模型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该实验模型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或模拟人体结构制作模型进行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主要包括了模拟肛瘘形成的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就肛瘘实验模型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肛瘘的实验模型主要分为动物实验和模拟人体结构制作模型两种。
在动物实验方面,主要包括了大鼠、小鼠等动物模型,通过在动物身上制造肛瘘,观察其形成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在模拟人体结构制作模型方面,通常采用3D打印技术或者人工模型制作技术,制作出与人体解剖结构相似的模型,进行手术操作和药物治疗的研究。
肛瘘形成的机制是肛瘘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些研究人员利用动物实验模型,模拟肛瘘的形成过程,通过手术在动物体内制作肛瘘,观察其形成机制。
研究发现,肛瘘的形成与直肠周围的感染、肠道疾病、外伤等因素有关。
在实验模型研究中,这些因素都被成功模拟出来,为后续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治疗方法的研究也是肛瘘实验模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在动物实验模型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模拟肛瘘的动物进行手术治疗或者药物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除了治疗方法,肛瘘实验模型的研究还包括了对肛瘘的预防措施的研究。
通过模拟肛瘘的形成过程,研究人员可以发现一些可能的预防措施,例如加强肠道卫生、预防感染、避免外伤等。
肛瘘中医总结分析报告
肛瘘中医总结分析报告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也是中医常见的诊断之一。
中医认为,肛瘘是由于肛门周围疾病或非正常组织导致肛门周围引起的一种疾病,往往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瘀滞等因素有关。
下面是对肛瘘的中医总结分析报告:1. 病因分析:中医认为,肛瘘的发生与肝火上炎、脾虚湿阻、湿热下注、阴寒凝滞等因素有关。
肝火上炎是指肝气郁结,郁火上升,热毒扰动肛门周围组织;脾虚湿阻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湿气停滞在肛门周围;湿热下注是指湿热从身体其他部位下坠至肛门周围引起炎症;阴寒凝滞是指体内阴气不足,寒湿凝滞在肛门周围。
2. 临床表现:肛瘘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坠胀感,甚至有渗脓、瘀血排出肛门的情况。
部分患者还会伴有排便困难、便秘、腹胀等症状。
中医还可以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方式来判断肛瘘的类型和病情。
3.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肛瘘通常采用中药口服或外用的方式,综合调理患者的身体。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可以用草药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
同时,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等食物的摄入,增加绿叶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4. 预防和注意事项:中医认为,肛瘘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预防和减少肛瘘发生的关键。
患者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肛门周围的疾病。
此外,保持大便通畅也是预防肛瘘的重要措施,避免久坐或久站、长时间压迫肛门等,避免便秘等情况的发生。
总之,中医对肛瘘的总结分析报告认为,肛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肝火上炎、脾虚湿阻、湿热下注、阴寒凝滞等。
中医治疗肛瘘主要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体质,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对预防和减少肛瘘的发生也起到重要作用。
浅析肛瘘的中医诊断及与治疗体会
浅析肛瘘的中医诊断及与治疗体会肛瘘是肛门周围组织发生的炎症病变,经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引起肛门周围组织的溃疡和脓肿形成,形成了一条连接肛门与肛管之间的通道。
中医认为,肛瘘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湿热内蕴、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等。
中医诊断肛瘘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并结合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要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信息,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然后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病程、病因、发病原因等,以便查明病因。
接下来要详细询问肛门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诱因等,以便确定疼痛的特点。
此外还要询问有无大便异常、排便困难、脓血便等症状,以便确定疾病的发展情况。
在望诊方面,要观察肛门周围皮肤的颜色、形状、纹理等,了解皮肤的状况。
同时还要观察肛门括约肌的张力、松弛程度,以及有无肛门湿润、湿滑等情况。
在闻诊方面,要观察患者的大便气味、颜色等,以便了解大便的状况。
在问诊方面,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饮食习惯等,以便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
在切诊方面,要进行肛门条件检查,包括触诊、肛镜检查等,以便确定疾病的程度和范围。
在治疗方面,中医治疗肛瘘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主要使用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药物,以清理体内湿热痰湿等有害物质,并促进伤口愈合。
针灸治疗主要使用针刺和灸疗的方法,通过刺激穴位和燃烧草药,以促进体内气血的循环和激活自体修复机制。
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治疗肛瘘的效果确实不错。
通过针灸和中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疼痛感,促进伤口的愈合。
中医治疗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复发。
中医治疗肛瘘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比如治疗周期较长,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效果也会因人而异。
在治疗肛瘘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适当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
79例肛瘘的临床分析
7 9例 肛 瘘 的 临 床 分 析
何 治 亮
重庆市 北碚 区红十字 医 院 , 重庆 4 0 0 071
【 摘要 】 目的: 探讨肛瘘 的诊 治疗效。方法 : 7 例肛瘘者主要采用切 开疗法: 对 9 挂线疗 法; 缝合 疗法; 切开挂 线疗法 ; 开缝合挂线 切
疗法 ; 口缝合 ; 口引流法等几种手术方法。遵循 不影响或基本上不影响肛 门括 约功能的原则 。术 中对低位肛瘘 的切 开以瘘管的走 内 对 向而定, 高位肛痿的切 开应 选在主 管道处 , 由 内口的位置来确定。对 于高位 肛瘘 内口在 直肠环上 13以上 的要 给 予挂 橡皮线 , 或 / 如果 内口不清楚, 不易挂线可难 予旷置 。结果 :9例肛瘘 患者 中, 用切开疗法者 3 7 采 4例 , 一期愈 合 3 4例 , 平均住 字元 天娄 2 d 随防无复发 ; 8, 采用挂 线疗法者 9例 , 一期愈合 9例 , 平均住院天数 2 d 随访无复发。采用缝合 疗法者 6例 , 2, 一期愈合 5例 , 平均住院天数 1d 有 1 6 , 例 切 口感 染, 院 2 d痊愈 出院 , 住 3 随防无复发 ; 用切 开桂线疗法者 l 采 8例 , 一期愈合 l 8例 , 均住 院天数 2 d 随 防无复发 ; 平 5, 切开缝合挂 线
肛瘘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肛瘘实验模型研究进展肛瘘是指肛门和直肠之间异常形成的通道。
在临床上,肛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肛肠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排出混合了脓液和粪便的污秽性分泌物、持续性坐骨痛等。
虽然已有多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肛瘘,但其疗效不佳且易复发,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研究肛瘘实验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肛瘘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肛瘘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肛瘘实验模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模拟人体肛瘘的发病过程,以便更好地研究其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肛瘘实验模型的建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研究,包括动物模型的选择、模型建立的方法和评价指标的确定等。
现有研究主要采用的动物模型有大鼠、家兔和猪等,其中以大鼠模型最为常用。
大鼠模型的优势在于其成本低、操作简便以及体内病变过程和人体相似度较高等。
目前,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即手术建立和化学物质诱导建立。
手术建立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肛瘘的形成过程,但操作难度较大;而化学物质诱导建立方法则操作简便,但模拟程度较低。
肛瘘实验模型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肛瘘形成情况、炎症反应和肛瘘闭合情况等。
肛瘘形成情况可以通过观察模型动物手术部位的愈合情况来评价,主要包括肛门周围皮肤的红肿、流脓等。
炎症反应可以通过检测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来评价,如白细胞计数、炎性细胞浸润等。
肛瘘闭合情况可以通过观察模型动物术后排便情况来评价,主要包括排便疼痛、排便困难等。
目前,肛瘘实验模型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项研究通过在大鼠体内注射肛瘘相关的化学物质来诱导肛瘘的形成,并成功建立了一种简便的肛瘘实验模型。
该模型的建立不仅相对简单,而且成功率高,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肛瘘的形成过程。
另一项研究则通过采用基因敲除技术建立了一种肛瘘实验模型,在该模型中成功抑制了炎症反应和肛瘘的形成,为寻找治疗肛瘘的新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肛瘘实验模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肛瘘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肛瘘内口表达和病因分析
肛瘘内口表达和病因分析张波;沈云天;王丽群;毛宽荣【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验证肛瘘病因假说,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方法根据113例肛瘘患者的内口表达的不同分为三组,观察其所占比例和治疗后的效果。
结果内口隐性表达的病例占69.91%,各组的治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腺源”学说存在临床质疑,但是“隐窝感染”还是肛瘘发生的重要原因。
妥善处理“内口”仍然是治疗肛瘘的重点。
%Objective To verified the anal fistula internal opening hypothesi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clinical observation.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irteen cases of anal fistul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internal opening expression.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in the proportion 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Results Cases of the internal opening recessive expression accounted for 69.9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of cure rate.Conclusion "Gland source" theory existence clinical questions."Crypt infection" theory is important reason of anal fistula. Properly handle the" Internal Opening " is the focus in the 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期刊名称】《结直肠肛门外科》【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248-249)【关键词】肛瘘;病因;内口;手术【作者】张波;沈云天;王丽群;毛宽荣【作者单位】西安马应龙肛肠医院肛肠一科西安 710005;西安马应龙肛肠医院肛肠一科西安 710005;西安马应龙肛肠医院肛肠一科西安 710005;西安马应龙肛肠医院肛肠一科西安 71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1肛瘘是常见的肛肠疾病,多需手术治疗。
肛瘘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理)研究概况
肛瘘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理)研究概况
陈伟;郑雪平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8(30)5
【摘要】目的:梳理肛瘘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理)相关文献并对其总结,以期为现代肛瘘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方法:使用中国知网等搜索引擎,以肛瘘的中西医病因病理为搜索关键词,查阅近五年来与肛瘘相关的文献报道并对其归纳分析。
结果:中医对肛瘘的病因病机早有记载且论述颇多,但肛瘘的西医病因病理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确切发病机制。
结论:深入研究肛瘘的西医病因病理机制,为肛瘘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是今后肛瘘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总页数】4页(P978-981)
【关键词】肛瘘;病因病理;综述
【作者】陈伟;郑雪平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肛肠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6
【相关文献】
1.桥本甲状腺炎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J], 党羽
2.胚胎停育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J], 赵婵;吴涢婷;陈锦红;闫倩倩
3.近十年重症肌无力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J], 张永德; 刘晓艳
4.干眼症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概况 [J], 刘璟文; 赵耀东; 朱玲; 韩聪
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J], 郑丽凤;吴西西;黎海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肛瘘临床研究进展
肛瘘临床研究进展
沙娜·库拉别克;路明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3
【摘要】肛瘘是肛周直肠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因其复杂性、复发性为临床上所重视研究。
目前肛周瘘检查及治疗方法均有改进。
本文以肛周瘘的疾病发展原因,术前检查操作以及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现阶段的描述汇总进行系统综述,为肛瘘该疾病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总页数】10页(P676-685)
【作者】沙娜·库拉别克;路明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血管中心肛肠外科乌鲁木齐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
【相关文献】
1.一次性肛瘘切开术与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低位肛瘘疗效临床研究
2.自制肛瘘刀行肛瘘切除保留括约肌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观察
3.改良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与肛瘘切开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
4.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5.中药熏洗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肛瘘临床诊断的探讨
关于肛瘘临床诊断的探讨摘要】目的通过对肛瘘的概述及病因病理发展过程的分析,进行临床分类,探讨肛瘘的临床诊断及检查的各种方法,正确的诊断感染的肛门隐窝(内口),瘘管的走行方向以及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判断肛瘘的性质和肛周其它化脓性疾病的鉴别,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概述肛门直肠瘘管,简称肛瘘,是指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下相通的瘘管。
一般地指肛门腺体感染化脓形成直肠周围脓肿(或粘膜下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术后,生长管壁,形成瘘管。
也有少数病例的肛门直肠瘘管是由其他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化脓性汗腺炎等)并发直肠周围脓肿溃破后形成。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20%左右。
肛瘘一般具有内口和外口,内口的开口部分位于齿线的肛隐窝,(一部分因为感染扩散可向直肠环处移位),外口与肛门周围皮肤或皮下相通。
瘘管可穿过内、外括约肌和提肛肌,向直肠肛管周围间隙穿通。
病因肛瘘的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细菌以大肠杆菌、结核杆菌、变形杆菌为主。
细菌侵犯的部位主要是肛隐窝、肛门腺导管和肛门腺体。
肛门腺感染化脓,可在肛门周围流窜或直肠粘膜下滞留。
当脓肿自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
肛门腺感染引起的肛瘘占95%左右,仅有个别病例由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多发性化脓性汗腺炎、外伤(肛裂)等引起。
病理肛瘘形成的病理过程是由肛门腺感染化脓扩展成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脓肿切开或自溃排脓,脓腔壁纤维化疤痕化收缩形成管道样改变。
肛门腺由肛门腺体、肛门腺导管和肛隐窝(肛门腺导管开口部又称肛窦)组成。
齿线是胚胎期内胚叶与外胚叶的交界线。
齿线上有9-13个粘膜纵形皱壁并稍隆起形成直肠柱,两个直肠柱下面之间有8-11个肛门瓣,肛门瓣后下方有凹陷的肛门隐窝(又称肛窦,肛门腺窝)。
肛隐窝呈漏斗状,平时肛隐窝不能用探针探入,在肛屡形成时,感染的肛隐窝变深,探针可以探入数毫米甚至探进管道。
肛隐窝的组织为多层扁平上皮。
肛隐窝下方连接肛门腺导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瘘病因病理的临床初探【摘要】肛瘘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反复,迁延难愈。
关于肛瘘的发生发展主要有两大学说:隐窝腺体感染学说和中央间隙感染学说,隐窝腺体感染一直是人们公认的肛瘘发病学说,但其不能完全阐明肛瘘的发病过程。
故对肛瘘的病因病理探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肛瘘;病因;病理【中图分类号】r57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047-02肛瘘是自有医学史开始就有记载的一种疾病,为肛门疾病中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反复,治疗困难,常迁延不愈。
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的异常通道。
祖国医学认为凡孔窍内生成瘘,脓水淋漓不止,久不收口,称之为漏,又名痔漏。
现代医学认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自然破溃,或经手术切开排脓后,脓腔壁由结缔组织和肉芽组织增生,缩窄或管状,外口缩小,内口继续感染,不能自愈,即成肛瘘。
故说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
经过2000多年的探索与研究,认为肛周脓肿与肛瘘的病因、病理相同,同属感染所致,但是肛周脓肿为急性期,肛瘘为慢性期。
现将肛瘘的中医与西医病因、病理分析如下:1 中医对肛漏病因病机的认识[1]:1.1 风湿燥热之邪所致。
《河间六书》云:“盖以风、热、燥、火、湿邪所致,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核,甚至乃变而为瘘也。
”1.2 痔久不愈而成瘘:《诸病源候论》云:“痔久不瘥,变为瘘也”。
1.3 过食肥甘厚味,醇酒,劳伤忧思,房劳过度所致。
《外科正宗》云:“夫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
”祖国医学认为肛漏的病变过程为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未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所致;或因肺脾肾三阴亏损,湿热乘虚下注肛门所致。
《内经》认为是:“营气不足,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千金翼方》则明确指出瘘是痈疽的后遗疾患,曰:“一切痈疽,皆是疮瘘根本所患。
痈之后脓汁不止,得冷即是鼠瘘”。
2 现代医学对肛瘘病因分析:chiari与herrman发现肛腺并提出隐窝腺体感染的概念,随后kloseerhalfen对62例尸解标本进行了常规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肛门肌肉内的腺体与肛瘘有解剖上的联系[2]。
且人们一直认为隐窝肛腺感染理论是肛瘘的发病理论,直到morgan、thompson和shropshear提出感染是由肛管沿着纵肌纤维扩散到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形成肛瘘和脓肿的,hiller 认为细菌首先穿过粘膜下间隙,然后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到血供差的肛管直肠周围脂肪组织形成脓肿和肛瘘。
所以隐窝肛腺感染学说,不能完全阐明肛瘘的发病过程。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病因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 感染因素:肛腺为肛周脓肿的慢性阶段,最初总难离开肛周感染。
2.1.1 肛腺感染:肛腺位于肛隐窝的底部,正常肛隐窝较浅(1-2mm)异常肛隐窝可深达3-10mm,当大便干结时肛窦易受到损伤,容易存积粪渣,引起肛窦炎,发生感染后,炎症向肛腺蔓延,致肛腺继发感染,特别是肛腺囊肿时更易因阻塞而感染,容易潜伏细菌而引起隐窝炎,形成肛周脓肿溃破成瘘,约95%的肛瘘由肛腺感染引起,80%的肛瘘内口在肛管后侧肛窦内。
1981年adams d [3]等研究总结133例肛瘘病人,其中大部分主要由隐窝感染引起,肛瘘内口在肛隐窝处者有117例,并对80例进行手术治疗,余53例保守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患者很快复发。
snefer [4]观察52例肛瘘患者,发现其隐窝异常加深,并形成了肥厚的不规则的齿状线。
而ponson ae [5]等检查5例肛瘘患者,通过组织学和病原学检查证实与肛腺上皮样化有关,由此形成肛瘘称原发性肛瘘。
2.1.2 中央间隙感染 shafik(1980)据肛门解剖和排便机理的研究,提出病菌侵入肛周组织的门户不是肛隐窝,而是破损了的肛管上皮;不是肛门腺形成括约肌间脓肿,而是在中央间隙内最先形成中央脓肿,继而向四周蔓延形成肛瘘 [6]。
2.1.3 损伤性肛门感染因直肠内异物或外伤以及干硬粪便、会阴手术不当,术后护理不慎等均可引起损伤性感染形成肛瘘,这就是继发性肛瘘。
2.1.4 邻近器官疾病,如骶骨结核,骨髓炎,骶前囊肿感染切开排脓或溃破后形成肛瘘。
2.1.5 特殊感染,结核杆菌,放线菌感染直肠癌,多发性直肠息肉等感染可并发肛瘘。
2.2 胚胎学因素早在1961年parks [7]发现部分肛瘘患者在肛腺呈囊状扩大即怀疑有先天性因素存在的可能,后来firzagid [8](1985)观察21例肛瘘患者儿有94%(20例)发病年龄小于18个月;shafer [9](1987)观察52例肛瘘患者,发现其肛隐窝异常加深,形成肥厚的不规则的齿状线;后来有人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胚胎学解释,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肛瘘的发生与肛腺的先天发育异常有关。
2.3 免疫学因素临床上小儿肛瘘发病与免疫低下有关,从解剖角度上讲,肛隐窝呈漏斗状,其底部有肛腺分管开口。
肛腺属顶浆分泌腺,其分泌物中含丰富的多糖体,肛隐窝内除肛腺分泌物外还有来自肠道的lga,正常情况下肛隐窝内的粘液可防止异物浸入,起到抗菌作用,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菌即可入侵引起炎症。
谷口[10](1985)从组织角度发现肛管自移行上皮至肛腺内有分泌lga 细胞,若肛管区发生炎症,则lga分泌亢进起防卸作用。
一旦由于炎性损害造成上皮化生,破坏了lga细胞,则已入浸的细菌向纵深发展,给炎症广泛蔓延提供条件。
由此可见,肛瘘与免疫因素有关,而肛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自然愈合率低等特点,本身就说明全身或局部免疫机能低下,是肛瘘发病或愈而复发的重要因素。
2.4 性激素因素 1976年takatsuki [11]提出,雄激素分泌过量可能与男性好发肛瘘有关。
据统计临床上新生儿肛瘘较多(男性多),儿童极少,青壮年男性最多,老人罕见,主要原因是新生儿母体雄性激素和新生儿副肾雄激素较强有关,青春期人体自身性激素开始活跃,随即一部分皮脂腺,由其是肛腺开始发育增殖,男性较女性明显,而老年人雄性激素水平下降,肛腺萎缩,肛腺感染机会减少。
2.5 其它因素如克隆氏病,慢性肛管直肠炎,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肛管直肠手术等引起肛瘘。
3 现代医学对肛瘘病理解剖分析 [12]:肛瘘是肛周脓肿的慢性化阶段,感染的肛腺开口处上皮组织向腔内延伸,形成上皮化的内口;肛周脓肿切开排脓或自行破溃脓腔缩小,纤维组织增生,组织纤维化形成瘘管;脓肿切开引流或破溃向外排脓,排脓口久不愈合并肉芽组织增生,生成小结,形成外口,所以肛瘘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内口、瘘管和外口。
3.1 内口内口有原发内口和继发内口之分。
原发性内口约95%,位于齿线附近感染的隐窝内,其中80%左右位于肛管正中线及两侧,也可在直肠或肛管的任何部位。
继发内口绝大多数是医源性的,其中最常见原因是探针检查以及手术不当造成,也有少数因感染扩散,脓肿向直肠肛管内破溃所致。
继发性内口可位于齿线,也可位于齿线以上的直肠粘膜。
内口一般只有一个,少数可有2-3个,多个内口极为罕见。
3.2 瘘管瘘管是连接内口和外口的管道,可分为主管、支管。
3.2.1 主管是连接原发内口和外口的管道,主管走行有的较直,有的较弯曲。
肛管前方肛腺感染所形成的瘘道通常在肛门前方的同侧,管道短浅且直,肛门后方的肛腺感染形成的瘘道,管道多弯向前方、较长、或浅或深。
3.2.2 支管支管是主管和继发外口相连的管道,多因主管引流不畅或外口闭合再次感染,并向周围扩散所致。
多次复发,可形成多条支管。
如果新的脓肿形成后,炎症得到控制,脓液吸收或经原来发内口流出,未在其它部位穿透皮肤或粘膜则形成肓管。
3.2.3 管腔由于组织坏死,引流不畅,在间隙内形成空腔,按压时可见分泌物排出或排气。
一般肛瘘内壁由非特异性肉芽组织构成,壁外层有大量纤维组织,急性感染时有较多的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
因瘘管直接与直肠肛管相通,粪便可经常进入瘘管内,以至瘘道组织往往有多核异物巨细胞反应和较多的单核细胞出现,有的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细胞浸润。
结核性肛瘘在其管壁内可见到多少不一的由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和郎罕氏细胞构成的结核性肉芽肿。
有时还可以出现干酷性坏死。
瘘管组织由异物反应所形成的异物性肉芽肿,异物性多核巨细胞的内外,往往可见异物存在,单核细胞散在,不单组成结节状,不出现干酷样坏死。
3.3 外口外口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口是瘘管通向肛周的开口,位于肛门周围的皮肤距肛门远近不等。
外口的数目多少亦不定少则一个多则几个、几十个。
外口的形状、大小均各有异,有的肉芽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突起的小丘,有的呈凹陷有的刚好与皮肤平,大多数可挤压出脓血性分泌物。
外口亦有原发性和继发外口之分,原发性外口是肛周脓肿首次破溃或切开排脓口,是主要瘘管的末端,若有继发感染引起继发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口称继发外口,往往是支管的末端。
在临床上,我们可根据外口的形状,大小距肛缘的远近、数目的多少来预测肛瘘的大致情况,如果外口收缩很小、距肛缘不超过3cm表示瘘管的部位较浅;外口内有较多肉芽组织则瘘管可能埋藏较深;如外口内长出毛发,可能是骶前或坐骨结节等囊肿感染后形成的瘘道;外口较大边缘不整齐、外口内有肉芽突起者,可考虑结核性肛瘘,同时需防癌变的可能。
故此外口距肛缘的位置远近、可判断肛瘘的深浅、复杂、简单等情况。
4 肛瘘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原因:4.1 内口与原发感染灶继续存在,脓肿虽然破溃或切开排脓,但原发感染病灶肛隐窝炎,肛腺感染仍存在,肠内容物也可以从内口继续进入。
4.2 因肠腔中粪便、肠液和气体继续进入瘘管,形成长期慢性炎症及反复感染,使管壁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形成纤维性管壁,管壁难以愈合,且管道常弯曲狭窄,导致引流不畅。
4.3 瘘管多在不同程度穿过扩约肌,局部炎症刺激可造成扩约肌痉挛,防碍管腔中脓液的引流,从而对瘘管的愈合产生了不利影响。
4.4 外口窄小,时闭时溃,脓腔引流不畅,脓液蓄积可导致脓肿再发,并穿破皮肤形成新的支管。
总之,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角度分析,研究肛瘘的病因病理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清楚、明白掌握这些理论,才能更好的治疗肛瘘,提高伤口愈合率,减少其复发率,减轻病人痛苦,为治疗肛瘘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1] 黄乃建.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1996:730.[2] klosterhalfen b,offner f,vogel p,et al.anatomic nature and surgical significance of analsinus and analintramuscular glands.dis colon rectum1991;34:156.[3] adan sd,et al.surg cynecol obstet 1981nov;153(5):731.[4] shafer ad,et al.j pedia surg1987;21:434.[5] ponson ae,et al.pediater surg int2001;17(1):45.[6] shafik a.dis colon rectum1980;2:236.[7] parks ag.br med j.1961;5224:463.[8] fitzgerald rj,j pedia surg.1985;20:80.[9] shafer ad,etal. j pedia surg.1987;21:343.[10] 佐佐木志朗.日本小儿外科杂志.1988;24:1101.[11] takasuki s.keic j med.1976;25:1.[12] 张东铭.盆底与肛门病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