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更新设计方法研究
和 贴 建 情 况 类 似 , 同 的 是 新 的 建 筑 立 而 例——其位 于上 海 思 南 路 历 史 风貌 保 护 区 , 不
与 原 来 的 立 面 之 『 留 有 空 隙 , 以 作 为 过 共 仃 包 括 中国 社 会 主 义青 年 团中 央 机 关 旧 日 1 可 廊 使 用 , 的 临 街 建 筑 也 利 用 这 个 空 间摆 址 往 的 全 国 重 点 和 市级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9 有
放 货物 , 大 经 营 面 积 。 增 处 。 其地 处 淮 海 中路 , 由渔 阳里 、 安 坊 乐
该是 动 态 的 , 该 赋 予 建 筑 新 的 功 能 , 其 应 使
能够 被合理的利 用。
3 2 对建 筑 内部 空 间进 行改 造 .
等 多 个 老 式 里 弄 共 同 构成 。 目设 计 的 初 项
对 不同 类 型 的建 筑( 物 保 护 单 位 、 护 建 文 保 筑 、 史建 筑 、 般 建 筑 ) 主要 有 以 下 几种 历 一 ,
更新 方 法 。
1 保 护与修缮
针 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和 保 护 建 筑 , 要 主 的 方 法 是 “ 旧 如 旧 ” 最 大 限 度 的 保 存 历 整 ,
Q:
建 筑 科 学
SCI CE & TECH EN N0L0GY NFORMATI I ON
历 史 文 化 街 区建 筑 更 新 设 计 方 法 研 究
陈 岚 ( 中船 第九 设计 研究 院工程 有 限公司
上海 2 0 6 0 0 3)
摘 要 : 文基于 笔者曾经接 触过 的 多个 历史文化街 区设计 , 累一定 的经验 。 本 积 本文 以历史文化街 区建筑 更新设 计为研 究对象 , 以实际操 作 的案 例 为基础 , 讨 了保 护修 缮 , 探 维修 , 善 、 改 改造 四种更 新方 法 , 尤其重 点探 讨 了改 善和 改造 中的 多种 实践 手 法 。 全文 是 笔者长 期 工作 实践 基础上 的理论 升 华 , 相信对 从 事相关 工作 的 同行有 着一 定的 参考价 值和 借 鉴意义 。 关键 词 : 历史文化街 区 保护 更新 设计 中 图 分类 号 : U T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 3 9 ( 0 1 l () 0 8 - 2 1 - 7 1 2 1 ) 0 a- 0 3 0 62 7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福建永春县五里街为例
图1 街区现状(自摄)图2 建筑修缮示意(李志新绘)文旅产业五、结论目前,沿街249间传统骑楼风格的房屋已基本完成屋面和立面修复,主街路面及市政管线改造、停车场和沉浸式体验馆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对街区的业态及功能进行布局,并抓紧引入各种业态,将着力打造特色旅游文化街区。
该项目将保护修缮、整治实施、开发运营统筹考虑,在修缮中按照“整体修复、保证风貌、修旧如旧”的要求,探索“工料分离”的方法;在实施中,通过与甲方建立微信工作群,邀请古建专家通过现场指导及利用图片、照片对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整治修缮过程中聘请古建筑修缮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现场全程指导等方式,尽量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凸显原有韵味。
运营方面从永春县区域统筹发展角度,深入剖析街区突出问题与城市建设问题的内涵联系。
从谋划城市总体发展路径入手,理顺五里街与永春县的衔接关系;通过五里街的保护发展,探索城中村建设助推城市更新的建设新模式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突出学史力行 服务文旅市场—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学史力行”应该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落脚点,更应该是服务文旅市场和广大经营业主的生命力。
为此,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围绕群众身边的急事难事和文旅市场融合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以涉及文旅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的法律法规为重点,推出“五项举措”,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有效地强化全体执法人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
举办案例分析,提高服务水平。
在执法实践中发现,有些执法人员由于过去从未从事执法工作,遇到违规经营的行为往往在执法时缺乏温情。
为此他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群众办事”的开展,以提高执法人员服务型执法技能为出发点,自4月初开始用一个月时间在全体执法人员中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通过集中学习、轮流授课、现场交流、答疑解惑等方式,引导全体执法人员找出执法短板、提高执法技能,真正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有关要求转化为服务型执法的具体实践。
城市老旧街区更新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城市老旧街区更新设计的可行性研究城市老旧街区是城市发展中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
这些老旧街区往往面临着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等诸多问题。
然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尽可能地保留街区的历史韵味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探讨城市老旧街区更新设计的可行性。
一、老旧街区的价值和挑战老旧街区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风貌。
保留和修复这些老旧街区可以增加城市的特色和吸引力,并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优雅而独特的环境。
然而,老旧街区的更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古建筑维修成本高、土地使用权纠纷、市政设施更新等问题。
二、老旧街区更新设计的原则和技术1. 尊重历史和文化:老旧街区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新设计应尊重这些传统,并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特色,以保留街区的独特魅力。
2. 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古建筑是老旧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是更新工作的关键。
采用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技术,注重细节和原汁原味的保留,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建筑的历史面貌。
3. 提高基础设施和环境:老旧街区往往存在基础设施老化和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通过改善街区的排水、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加大环境卫生的改善力度,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4. 形成完整的功能体系:更新设计不仅仅是修复建筑和改善环境,还需要将老旧街区真正融入城市的运行体系中。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使老旧街区形成完整的功能体系,提供居住、商业、文化等各种需求。
5. 合理的土地使用:老旧街区更新设计需要解决土地使用权纠纷和整合问题。
在保留原有地块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批量拆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三、老旧街区更新设计的调查研究在实施老旧街区更新设计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街区的历史、人文景观、建筑状况、土地使用权情况等。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合理的更新方案和决策非常有帮助。
调查研究不仅仅是取得一些表面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体验老旧街区的文化内涵和居民的生活。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研究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研究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内一片有着重要历史价值、文化遗产和独特风貌的地区。
这些街区通常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反映了城市的发展轨迹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与更新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在城市规划层面上进行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应该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合理的用地规划和建筑设计来保护其独特的历史风貌。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考虑保护街区内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街道布局等,以保持历史街区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其次,保护与更新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传统的保护观念往往将历史文化街区冻结在时间的一个点上,但这种做法可能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城市变化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护的同时,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和功能。
例如,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小吃等方式,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是保护与更新的关键。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责任和权益。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其正常运行和发展。
此外,社会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宣传推广等方式,增加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要注重民众的参与和意见反馈。
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承载着居民的情感记忆和生活方式,因此,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被充分考虑。
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可以通过开放式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这不仅可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公正性,而且可以增加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的认同感和主动性。
最后,必须明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城市的瑰宝,也是居民的精神家园。
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和传承,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难以避免的困境,如城市更新、文化遗产被忽视等问题。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的实现其更新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在实践中保护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方式,以实现其更新利用,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历史街区的价值及其面临的挑战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建筑遗产,更是一个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街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建筑老化、城市更新现实和市场经济的压力等。
这些挑战严重威胁着历史街区的存在和发展。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也面临着技术、资金、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了历史街区的生活功能逐渐被取代。
历史街区的建筑老化等问题也给其保护与更新利用增加了难度。
二、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建立保护机制。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加大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
应该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政策。
建立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2.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向公众传递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弘扬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培养公众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
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加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
3. 加强科学考古。
通过科学的考古工作,挖掘历史街区的潜在价值,把握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历史街区的更新利用历史街区的更新利用是一个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其再生利用的关键问题。
要实现历史街区的更新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强调历史街区的独特性。
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研究
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研究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市的一个古老街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上下杭街区的保存与更新面临着新的挑战。
保护与有机更新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方向进行研究,以期为该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可行的方案。
一、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中心,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多样,街道布局古朴。
该地区曾是福州市的商贸中心,因此保留了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设计、结构和建筑材料上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目前,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已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工作面临一定的压力,存在一些问题。
1.古建筑保护不足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许多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面临着日渐恶化的问题,如开裂、倾斜、水患等。
一些建筑物在使用中进行了改建和维修,未能做到天然材料的使用和传统工艺的保护。
这些问题影响了古建筑的原汁原味和完整性。
2.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消解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环境逐渐发生变化。
一些传统商铺被改建成现代商业综合体,传统商业气息逐渐衰减。
一些传统手工艺也因为市场需求的减少而濒临失传。
这些问题造成了上下杭街区文化特色的逐渐消解。
二、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方向为了解决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问题,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与更新方向。
1. 加强古建筑保护需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具体地,可以引入专业团队对古建筑进行勘测、测绘,分析其结构、使用材料和施工工艺,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
可制定一套保护维护计划并建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
采用新技术来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使其既能完整保存原貌,又能满足现代使用需求。
2.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除了古建筑的保护外,还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作者:伊明伟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3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不仅经济成本高,而且一些历史街区遗址会因过度拆建或商业性开发而失去原本的文化价值,城市更新就成了现代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采用文献分析法阐述城市更新理念的内涵及特征,总结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某市A街区的更新设计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一、城市更新的内涵及特征城市更新的概念源于美国,其目标是对市中心区拆除重建。
然而在我国,城市更新理念是指对既有建筑进行梳理、更新,盘活存量,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及效率。
虽然我国的城市更新理念由城市改造发展而来,但是与城市改造有着本质的区别。
城市改造主要是对原有老旧城区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城市重建虽然符合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需求,但是原本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及深厚城市记忆的建筑景观会因此逐渐消失,导致城市风貌逐渐趋同,城市本身也会失去地域性、文化性的传统特色,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城市的文脉,弱化城市的人文价值。
而城市更新的对象是历史街区中的平房院落、低矮楼房、老旧生活小区、工业厂房等,这些城市区域与建筑更新后的功能尚不确定,更新手段也主要是整修、改善、适度再开发,更新的前提是保护。
城市更新的利益相关方也与城市改造有着本质的区别:城市改造的相关利益方主要是业主、开发商;而城市更新的利益方包括政府部门、居民、文化保护单位、公共服务单位等,产权关系比较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由此可见,城市更新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尽量保护城市原有的历史人文价值。
因此城市更新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有机更新特征,即城市更新是依托系统现状而进行的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从“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
基于SD_法的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0.610),对应的相关形容词有美观的、
表2
公因子得分表
热闹的、安全的,描述了使用者处于历史
公因子
街区这一空间内所感受到的氛围,将其
F1
F2
F3
F4
平均值
-1.08×10-6
2.95×10-7
3.92×10-7
2.94×10-7
定义为氛围因子,得分最高,说明灶儿巷
最小值
-3.12
-2.12
-1.92
车驶入街区内部,同时合理设置自行车、
意美好的式样,彰显古城特色。线性空
电动车的停车点,疏散交通量,减少保育
间承载了较多的交通功能,因此对此进
院上下学时的拥堵现象,提高通行效率。
行设计时首先考虑降低对交通的影响,
②建筑保护
街区内建筑、构筑物等均有不同程
应当以墙面立体绿化为主,种植爬山虎、
蔷薇、紫藤等攀缘植物丰富建筑立面。
间、现状空间以及面状空间三大类[5]。
验不佳,游览印象差,重复游览行为占比
率。
新策略。
3.1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游览体验
低,无法形成较高的游客黏度。更新升
级应当以人的需求和体验为重点,增加
服务设施与休憩设施的配比,优化游览
服务,提升使用体验。
设施
①合理分布垃圾桶、洗手池等便民
街区内部垃圾桶分布不合理,使用
从统计结果中分析出受访者对灶儿巷历
1
研究思路
1.1研究对象
上世纪 90 年代灶儿巷历史文化街
区被赣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历史街区,
史文化街区的主观感受,评价项尽可能
图2
多地选取与描述研究对象有关的、且词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国内研究概况 (1)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1)1.1.2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研究 (2)1.1.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1.2 国外研究概况 (3)1.2.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政策研究 (3)1.2.2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 (3)1.2.3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3)1.2.4社区参与 (4)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4)参考文献 (4)1.1 国内研究概况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宋晓龙(2000)等学者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更新理论,认为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概念。
刘琼(2002)认为应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有机生命。
阮仪三(2004)等学者总结了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提出北京的“南池子”模式、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
同时,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分别批复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政策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颁发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让街区保护更新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张兵(2001)认为应当寻找将遗产纳入到一种规划政策手段,这种政策手段处于一个较为理性的变化过程。
金洁(2005)则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学者-社会-居民”管理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积极运用。
吴良镛(2007)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创新。
台湾学者林正雄(2009)重新审视了台湾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认为文化资产保存法和都市计划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保护历史名城,尤其是文化名城的首要任务。
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工作者和建筑专家学者们的共识。
但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街区保护的新观念和理论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和更新理论和实践方法,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怎样使历史街区既不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又能对其进行可持续的整体性保护。
标签: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发展模式1 引言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历史街区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保护历史街区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街区是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生活的历史地段,所以他还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
历史街区不论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最为人类居住的最基本的需求,是对其保护和更新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1]。
通过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更新,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大力的弘扬地方特色,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共鸣,还可以提高地方的知名度,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通过一定的保护和更新,会提高历史街区的生活质量,拥有更多的新活力,最终带动了整个街区甚至所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
2 历史街区概念及特点“历史街区”可以从“历史”和“街区”两个方面来理解。
自然或社会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的发展历程被称之为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物在历史中变得尤为珍贵,历史街区中的“历史”就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价值,称之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而“街区”的概念相对普遍,主要由街道的叠加产生,街道主要指城市中各种公共通道,所以街区可认为是公共通道的居住集聚地。
分析可知,历史街区是为了保存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把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融为一体的城市地段。
历史街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具有历史风貌的完善性和典型性;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的风貌一致性。
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基于历史街区的主要特点,在对历史街区保护时应遵守的主要原则有:1)保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大连凤鸣街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现其最大化的经济价值为导向,或全盘拆除重建,或陷入僵化保护,难以真正实现保护与发展间的合理平衡。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空间载体,其空间品质的创升不仅有助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有利于城市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文章以大连市西岗区凤鸣街历史街区为例,综合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研分析了凤鸣街既有住区空间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基于对其现状的总结,提出了凤鸣街既有住区空间更新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研究对象及建筑类型学1.1研究对象概述大连市凤鸣街,位于大连市西岗区,是一个有着重要保护价值的居住型历史地段,见证了大连百余年的历史与城市化发展进程。
凤鸣街全长约1 200 m,宽约6 m,自西向东呈带状分布(见图1)。
街面两侧多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兴建的“和式洋风”类型的宅院,曾为日本驻连民众所居。
如今的凤鸣街及其周边街巷仍沿袭着当年规致严整的“网格式”空间布局形制。
作为该历史地段的中轴线,凤鸣街既同南侧的高尔基路、北侧的新华街相平行,又自西向东分别与拥警街、正仁街、东北路、民运街、对山街、大同街相交,将整片住区分割为九处小型地块。
凤鸣街所在住区始建于1930年,为彼时驻连日本人所建造的中产阶级居住区。
受二战期间国际建筑思潮的影响,整片街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日式与欧式建筑的设计元素,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式洋风”类型建筑传承至今,摘要 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文化符号,其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研究关系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文章以大连市凤鸣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目前历史街区的现状,综合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对街区内既有建筑设施进行形式及功能上的解构与重组,使其在保留厚重的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契合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进而提升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有助于地方性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建筑类型学;更新策略;城市更新;历史街区;凤鸣街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20.11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protectionconsciousness, historic block is a crucial cultural symbol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research on it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is related to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paper takes Fengming historical block of Dali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historical block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appli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method of architectural typology to deconstruct and reorganize the existing architectural facilities on the street in terms of form and function,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production and life on the basis of retaining heavy historical information. It improve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of local residents and foreign visitors, and promo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historical context.Key words architectural typology; renewal strategy; urban renewal; historic block; Fengming block历史街区的更新及保护是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延续的根本。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历史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痕迹,是城市的记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实现更新利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展开研究,探讨如何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实现其更新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价值历史街区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记忆和灵魂。
在历史街区中,游走于古老的建筑之间,仿佛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
历史街区所蕴含的文化遗产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代表着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传统,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财富。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的独特性。
历史街区中的建筑、街道、风貌等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反映着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具有艺术的审美性。
历史街区中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雕塑造型等都代表着一定的艺术价值,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艺和审美取向,更是艺术的经典之作。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具有社会的认同性。
历史街区中的建筑、风貌等不仅代表了历史和艺术,更是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寄托,是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具有深厚的社会认同感。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是城市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
传承和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促进其更新利用,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
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历史街区的建筑物日益老化,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
历史街区的更新利用面临着困难重重。
由于历史街区的建筑大多为老旧建筑,存在着使用功能不足、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导致更新利用的困难重重。
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城市更新视域下历史街区景观微更新设计研究——_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3.02.016收稿日期:2022-10-31作者简介:蒋洁(1999—),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居空间环境设计;梁家年(1965—),男,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设计学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及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城市更新受到空前关注,成为现代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1],通过对历史街区建筑、遗址进行传统格局及风貌的保护,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实现历史街区文化底蕴的传承保护,从而更新城市风貌。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遵循传统“大拆大建”或“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都难以使其焕发新活力。
历史街区遗址过度拆除和商业性改造,使得街区逐渐走向没落。
本文以城市更新为价值导向,依托青果巷历史街区原住民空间需求,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对其空间环境景观节点进行微更新设计,以期激发历史街区空间活力,传承并延展城市文化记忆。
二、城市更新理念与历史街区微更新理论概述1.城市更新理念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城市居住及生活需求的区域,进行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该理念最早源于西方,经历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将视线16摘要: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而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文化载体,是链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为激发青果巷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环境新活力,通过走访调研、数据分析及空间可行性研究,针对区域公共空间布局混乱、道路系统欠缺、场所精神薄弱等问题,以空间营造、景观设计及非遗文化植入等更新策略来塑造街区景观,有助于激发其空间活力,推动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环境更新,进一步延续常州非遗文化。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景观空间环境;微更新;青果巷Abstract: Urban renewal is a catalyst for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 districts, as cultural carriers of cities, are the link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new vitality of the landscape space environment of the "Qingguo Lane" historic district, this study conducts site visits, data analysis, and feasibility studies to address problems such as the chaotic layout of public spaces, inadequate road systems, and weak sense of place. Using renewal strategies such as space construction, landscape design,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mplantation, the study aims to shape the neighborhood landscape, and stimulate its spatial vitality. This research also aims to promote the renewal of the landscape space environment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and further promote Changzh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Key words: urban renewal ; historic district ;landscape space environment ; micro update ; Qingguo Lane 蒋洁JIANG Jie 梁家年LIANG Jiania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 echnology,210044 Nanjing Jiangsu)城市更新视域下历史街区景观微更新设计研究—— 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Research on Landscape Micro-renewal Design of Historic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Renewal : 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zhou "Qingguo Lane" Historic District图1 设计区域现场照片示意图①图2 青果巷历史街区数据分析①聚焦于战后的城市重建、旧城改善等方面,城市更新理念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
城市双修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城市双修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上》2024年第07期摘要:为了解决城市功能无法满足居民生活和社交需求等问题,“城市双修”理念应运而生。
在城区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最特殊的存在,承担着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任务。
然而,部分街区存在道路狭隘、交通堵塞、设施不足、环境混乱及建筑违章搭建等问题,因此,改造历史街区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下,以武汉市汉阳区显正街为例,详细分析了街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历史街区基础功能、延续街区历史背景、扩大街区影响力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街区的改造策略,为后续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城市双修;历史街区;显正街;微更新在过去40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斷加快,房地产开发以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发展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街区的历史文脉,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使得我国的城市问题日益凸显。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倡导城市修补,并推出“城市双修”战略。
该战略旨在解决城市内部存在的问题,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大举措,推动城市发展,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
地处武汉市汉阳区的显正街汇聚了武汉古巷的历史文化,却一度成为老旧街区衰败的典型。
如何正确处理历史街区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探索适合街区发展的更新措施,保护历史街区的原真性,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城市双修概念对历史街区发展的意义(一)城市双修的概念2017年,《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城市双修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个方面,可以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生态修复”是指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包括水体、植被和污染土地的治理,消除生态问题,改善城市环境品质。
“城市修补”是指完善城市基础服务设施,保护街区的历史文化,重塑特色城市。
“城市双修”以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为手段,以生态环境和物质环境为主攻方向,涉及到景观学、规划学、建筑学及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是实现环境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探究——以西安北院门为例
412023.06 / Urban-Rural Spatial Renewal and Optimization 城乡空间更新与优化资源难以维持城市空间的发展,历史风貌特征随之衰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形象,街区内更新改造迫在眉睫。
最初西安市坐拥13个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其中已破坏10处,如今仅存北院门、三学街和七贤庄3处。
又因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大、功能复杂、人口聚集、文化交融等特点,导致街区更新难度大,难以将原始的市民生活风貌保留至今。
以往历史街区更新通常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破坏了历史文化风貌。
随着有机更新、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引入,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上,以小修小补为核心的“微更新、微改造”逐渐成为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主流模式。
2街区基本特征2.1历史沿革关于北院门的内容从唐代就已有记载,该街区本来是唐长安皇城的内殿中省、左武卫和尚书省所在的位置,属于当时政府的重要行政区域[1]。
清朝初年,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和巡抚部院行署恰好位于鼓楼的南北两侧,位置相对。
所以,巡抚部院俗称“北院”,与北院大门相对的那条南北向大街,被称为北院门[2]。
根据《明清西安词典》记载,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鼓楼重新修建之后,北院门大街正式形成[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期间,北院门被人们称为北院门街,它的范围向东到鼓楼,向南到西大街。
后来由于不同时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调整,北院门渐渐成为西安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中心区。
2.2现状特征北院门地处西安老城核心区域内,现在的建设控制地带界线为:东边延伸至北大街,西抵西安城墙,南边紧邻西大街,北边扩展到莲湖路。
规划保护的建设范围为224 hm 2,其中核心保护范围约为73.4 hm 2,其余建设控制面积约为150.6 hm 2 [4](见图1)。
地段的用地性质比较复杂,属于商业和住宅混合的传统旧区。
商业区主要分布在街道的两侧,街区的内部却依然以居住功能为主。
巴黎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策略与途径研究
巴黎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策略与途径研究巴黎作为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巴黎的历史街区作为该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元素。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和年久失修,这些历史街区更需要进行更新和保护,以便能够继续传承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因此,本文将研究巴黎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与途径。
首先,巴黎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应该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同时注重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结合。
在进行更新时,应尽量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和街区布局,同时结合现代的需求和功能进行调整和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更新策略应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确保更新工作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居民和社区的意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其次,巴黎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是加强街区管理和维护。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监督和维护历史街区的运营和发展。
同时,加强街区的清扫和保洁工作,确保街区的整洁和干净。
其次是进行重点保护和修复工作。
对于特殊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复,保持其原始的风貌和特色。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造和提升公共设施,改善街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比如,修建和改善街道、广场和公园,增加绿化和休闲设施等。
最后是注重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
保留和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元素和历史文脉,同时注重活化利用,使其具有现代的功能和活力。
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活动等,提升历史街区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
为了有效实施巴黎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和途径,需要政府、社区和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和法律保障。
社区应积极参与和表达意见,共同决策和推动更新工作的开展。
专业机构应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更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巴黎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与途径研究十分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的更新策略和途径,可以保护和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同时为现代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上海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上海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作者:张磊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23年第06期历史街区是历史遗迹较为丰富、文物古迹较多、优秀历史建筑密集且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真实地反映城市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
历史街区作为承载城市文脉的场所,无论是其实体空间环境还是文化传统,均为构成城市文化背景、特色风貌和生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城市空间里的文化遗产,还是原住民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街区内涵、活力、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历史街区的现状和价值上海的歷史街区融合了上海市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鲜明风格,保留了上海一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是上海近代乃至当代城市文化产生的重要舞台背景,体现了近代上海在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成就和发展轨迹,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上海城市个性面貌的活力源泉。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拥有历年公布的3435处各种保护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自1989年以来先后五次公布的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确定了4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衡山路—复兴路、外滩、南京西路、人民广场、虹桥路、山阴路、新华路、愚园路、提篮桥、老城厢、龙华、江湾这12个位于中心城区。
后又确定了中心城区内的风貌保护道路共计144条,其中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有64条,它们被称为“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
上海历史街区的形成与中国的历史发展及上海的城市发展有关,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包容。
上海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将西方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了上海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海派文化,构成了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深厚底蕴。
外滩建筑群、人民广场历史建筑、衡山路—复兴路花园洋房等都是海派文化的物质体现。
这些建筑大多分布在历史街区中,是在上海的近代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被打上了海派文化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海派特征。
作为中国近百年历史风云激荡之地,上海的历史街区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活动遗存,形成了上海最重要的文化记忆。
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摘要:当前,中国各地正在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同时提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更新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为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和旅游逐渐融合,将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去,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积淀的见证,成为众多游客的目的地。
随着新媒体在大众间的普及,借助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文旅融合也逐渐产生了新的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也就需要从新的角度思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策略;新媒体引言从城市大规模更新转移到小规模的街区更新。
在中国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初期的大拆大建式更新策略已暴露了其弊端。
城市的更新不单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关注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关注城市街区的历史传统,以微观市民的利益追求和情感需求作为价值导向。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某个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实物见证,在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物质结构的基础上,还保留了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具有不可复制性。
1 历史街区的价值(1)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代表当地优秀文化的历史价值,这些历史文化除了物质性的文物古迹以外,还包含许多非物质性的传统文化,例如传统手工艺、名人轶事、传统习俗等,这些由古至今的历史文化正是街巷最重要的内在价值。
(2)艺术价值。
对于每一座城市来说,历史街区都是难以完全再现的伟大艺术作品之一。
街区中的砖瓦能够有效地呈现城市审美风格的变化,因为它们带有强烈的历史印记。
只有它们与现代社会环境完美融合,才能体现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3)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
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但经过历史的发展,衰败的现状却不容忽视,需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更新使其满足现代的使用需求。
由于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殊性,可实施操作的空间有限,选择城市触媒理论作为其更新方式,不仅是对核心区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也是激发当地空间活力的重要方式。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更新设计方法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更新设计方法研究摘要:本文基于笔者曾经接触过的多个历史文化街区设计,积累一定的经验。
本文以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更新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实际操作的案例为基础,探讨了保护修缮、维修、改善、改造四种更新方法,尤其重点探讨了改善和改造中的多种实践手法。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设计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种类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一般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更新方法。
1 保护与修缮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主要的方法是“整旧如旧”,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的原真性,但是对于这类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应该赋予建筑新的功能,使其能够被合理的利用。
2 维修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对于此类建筑在更新时,对其立面造型以维修为主,对于内部空间保持建筑原有的格局和空间肌理,为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可以增加相应的设备,例如照明设备、供水设备、采暖设备等等。
3 改善针对街区内部分历史建筑和与历史街区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筑,采用外部整修,内部改造,简化结构等措施。
大部分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筑其立面采用现代材料,结构多为砖混或框架体系。
与传统建筑相比,这部分建筑使用方便,设施完善、结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但这部分建筑的高度一般在二到四层,尺度适宜,如果仔细分析还是可以找到和传统建筑可对话关系。
在建筑更新的过程中,如果将这部分建筑全部拆除重建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从建筑使用价值角度来说。
这部分建筑多数建成时间短,结构稳定,它们的出现对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已有资源,可以对其进行改造。
从街区居民的情感上来说,这些建筑多是由自己主持建造的,如果仅由于建筑风格等问题就要进行拆除,无论在情感上还是经济上都无法使他们接受。
因此,可以对这部分建筑进行改善,在避免浪费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西安历代城市演变 图 2唐长安城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以西安市西仓历史街区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的旧城区更新改造动力十足,人们不仅要求物质环境的更新交替,更是对能够彼此进行精神交流、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社会多元共生,和谐共生的公共空间有着强烈诉求。
历史街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风貌,保存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
实施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传递历史信息、展现历史风貌、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历史片区所在地的文化、地理、人文、社会的深入探讨,对西仓历史街区的用地、建筑、交通、人口构成等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在原有建筑空间肌理上,延续文脉,解决居住整体环境,恢复历史街区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 功能置换 保护策略 更新措施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问题错综复杂,城市更新改造变得更加迫切,在更新过程中,城市历史街区有着极大的价值,传统历史街区沉淀着历史与文化,体现着地域特色,承载着历史发展脉络,记忆着居民生活的片段,由于历史街区生活质量的下降,风貌的消减,基础设施缺乏,房屋破解的现实,使得历史街区不得不进行城市更新,为了保留这些文化遗存,延续文脉,继承城市发展脉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与生空间,恢复发展历史街区活力,探索出一条适宜历史街区更新之路。
二、西仓历史街区发展现状 1.西安古城空间演变 西安具有最早的建城史和最长的建都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不仅如此,西安以其特有的都城遗址和规模宏大的唐长安城的规划,使得西安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图1、图2)2.西安城市特色31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为西安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西安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风貌。
跨入21世纪,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的今天,我们认识到唯有充分挖掘西安城市所特有的文化特色,继承并且发扬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才能永久的保留城市的魅力。
当代西安的城市面貌在传统格局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大的空间布局沿循其历史文脉,突出其传统格局,彰显其空间气韵。
从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等方面统筹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使保护与建设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形成了西安独具风格的城市特色。
图 3西仓历史片区区位 图 4明清“七寺十三坊”格局 图 5近现代寺坊格局3.西仓历史街区区位西仓历史街区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历史街区内,南临回民街,北临莲湖路及现代大型商业,东接大皮院小皮院历史街区,紧邻地铁一号线,交通便利。
基地内回民聚居,市井气息浓郁,有西仓清真寺,并与周边其它清真寺共同形成“七寺十三坊”的格局。
基地内有西安市有名的花鸟鱼虫市场,一直保持着每逢星期四和星期日开市的传统,称之“鸟市”。
(图3)4.历史街区文化脉络 (1)回族人口的产生:唐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一批批的中亚、西亚回族人东迁,是回族人口大增,回族人具有自己的文化、风俗、职业特征。
(2)西安地区回族聚集区的产生:中唐时期,长安回族人口较多,回民区从两宋开始,穆斯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迁徙,元代,蒙古进入长安城,大量穆斯林随之而来,成为后来西安回族主要人口。
清朝,伊斯林建筑发展至顶峰,长安人口剧增。
(3)唐、元之后,回坊人口膨胀,回坊格局开始形成,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形成“七寺十三坊”的格局。
清朝初期,伊斯兰教的传播方式由教父式改为以清真寺为聚集点,招收宗教人士进行了宗教学习培养,吸引各方穆斯林慕名而来,回坊人口又有新的突破。
(图4)(4)近现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经济发展快速,青海、兰州等地回民陆续迁至回坊,西安回族人口数量明显增多。
在原先“七寺十三坊”的格局之上进行划分,形成了不同的社区,主要包括化觉巷社区、学习巷社区、红埠街社区、二府街社区、西仓社区、洒金桥社区以及香米园社区这几规模较大的社区。
然而这些社区形成并未打破原先“七寺十三坊”的格局.现在的回坊居民依旧依照这个格局生活。
(图5)(5)莲湖区历史街区现状:人口43.6%为穆斯林居民,莲湖历史街区为在“大拆大建”浪潮中唯一基本未动的大片街区,具有历史街区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应该在后期建设中发扬其历史文化特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保护历史街区。
(6)传统文化与民俗艺术:宗教文化: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聚居区。
饮食文化: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肉,风味小吃遍地。
服饰文化:男人多戴黑色,棕色或白色无沿、平顶圆帽,回族妇女戴盖头。
(7)社会组织结构:围寺而居,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
5.传统关中民居风貌特色关中地区因受到中国传统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传统民间主要的聚居方式,是以家族为主的组成单位,有助于形成统一完整的整体风貌。
关中传统民居“场”、“街”、“院”(1)场:为场所,是以节点形式存在于传统民居群落中,为一种向心空间。
图6用地性质分析图7道路断面图8交通现状(2)街:传统民居中的街巷,将院落空间和场所空间串联起来,是一种私密与公共空间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
商业性街巷:高宽比为1.5~2.0,居住性街巷:高宽比为0.8~1.0。
具有简朴、清净感。
(3)院:为庭院,房屋围合室外空间。
独院式:沿用地周边布置房屋,私密性很强纵向多进式:以二、三进院落为主,形成序列空间,空间更加灵活,私密性更强。
横向联院式:几个多进院落横向联通,分隔联系灵活自由三、西仓历史街区调查1.用地性质现状调查西仓历史街区用地性质主要有:二类三类居住用地,中小学用地,宗教用地,商业用地以及少量行政办公用地。
其中,北部与中部多为二类居住用地(家属院),西仓家属院四周有院墙隔离,形成较封闭的独立系统,在东西两侧为传统回坊民居,形成带状的连绵片区。
基地南侧为中学与小学。
沿街商业于基地四周的校场门,洒金桥,庙后街,北广济街展开,多为家庭式个体经营。
(图6)2.交通现状调查基地周边道路洒金桥与北广济街为城市次干道,庙后街与劳武巷-教场门为城市支路,基地内部为历史街巷,主要为人行。
(图7、图8)3.建筑分析(1)建筑质量分析西仓历史街区内建筑由于建设年代,使用性质,建设模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类不同质量。
一类建筑质量较好,建设年代晚,有统一的环境规划。
二类建筑质量一般,主要为多层居住区及行政办公单位。
一小部分传统回坊住宅建筑质量较好,也属于二类。
三类建筑层数低,建筑质量差,许多已严重破损或正在拆迁整改。
主要为回坊住宅和单位旧址。
建筑50%为三类建筑,其中以商业建筑为主,仓储与住宅多为二类建筑,学校为近几年新建建筑,为一类建筑。
(2)建筑高度分析西仓片区中商业建筑多为1~3层砖混结构,住宅建筑多为4~6层,少量7~9层,总体建筑层数低,符合上位规划建筑高度控制要求,但仍有一栋高层超过高度控制线。
(3)建筑细部和建筑风格元素对应: 寺市 井 一级——场 二级——街 三级——巷 邻里往来、静态交通 交往、公共活动 商业、休闲、文化体验 西仓片区的沿街建筑的结构形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砖木结构,另一种是砖混结构;建筑材料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红砖,第二类为水泥抹面,第三类是各种现代材料;建筑的色彩由建筑材料决定,主要以灰色和木构件的红褐色为主。
综合以上沿街建筑的结构、材料及色彩特征来看,西仓片区现状的沿街建筑整体为仿古风格的建筑。
西仓片区建筑虽采用中国传统民间木构体系,但其伊斯兰特色都用装饰部件来体现,因此西仓片区装饰性的建筑造型物,主要有门、窗、屋顶、等等,其装饰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形态上,多以曲线为突出的表现手法。
(4)空间肌理分析a.空间重点不突出,缺乏轴线,节点;b. 空间场薄弱,开敞空间不足;c.三级结构元素丰富,但是网络有待梳理与疏通。
四、更新设计策略1.目标与功能定位 目标:复兴西仓,延续文脉,传承历史记忆。
功能定位:以商业休闲,生活宜居,文化展示为主题的老城历史街区。
2.规划用地功能置换西仓历史街区内部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西仓内部为特殊用地,现已基本废弃,在片区内“花鸟鱼”市场为恢复片区活力的一个最重要的点,在片区内其他用地均合理,肌理不破坏的前提下要使“花鸟鱼”市场复活,需要一个空间来发展,原来西仓北巷现已变得拥堵不堪,片区内学校用地符合服务半径,因此将西仓内的特殊用地进行功能置换是必然性、唯一性。
将原有厂房进行改造,改造为适合“花鸟鱼”市场复兴的空间。
3.保护策略(1)保护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我们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
这就要求保护文化遗产,保存真正的历史原物,还 原时代的特征。
保护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古迹、标志雕塑、宗教庙宇等一系列代表性建筑,对于这些建筑的保护,例如片区内的清真古寺等,针对不同的建筑群体,我们采取“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的原则,保留原有的建筑的平面布局,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尽量恢复回民街原有的明清的建筑风貌(2)还原历史风貌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许多历史遗迹已经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加之现代建筑的替代,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而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 性,就要求我们修复和还原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风貌。
还原它的历史风貌, 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宗教庙宇,而且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街巷、院墙乃至古树等。
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屋面翻修、进户门窗修理更换、墙地面整修等,还原历史风貌,重现明清风格。
(3)完善基础设施历史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的居民在其间生活,保护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调动街区居民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保护环境的内在需要。
改造街区的道路,增加交通的便捷性;拆毁和修正民居,保持建筑群体的风格一致;增加卫生设施和道路照明,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增加绿化面积和休闲场所,提供舒适的环境;重新铺设各类管线,进一步完善街区的空间环境;改善排污管网,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4)刺激商贸旅游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商业和旅游集中地,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街区的经济发展。
由于原有历史风貌的遗失,经济模式的陈旧,街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在保护和利用街区的过程中,我们要重新定位它的经济价值。
街区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在保护的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重新开发和利用,能够很好地体现它的价值。
同时,增加商业用地,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对街区的经济发展重新定位,研究适合街区特色的经济体系。
这就能够有效利用回民街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街区保护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