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谱分析(1)

合集下载

波谱分析

波谱分析

2960~2850 cm-1 ,甲基、亚甲基C—H键伸缩振动;
1466、1380 cm-1 ,为C—H键的面内弯曲振动;
726,长链亚甲基面外弯曲振动,(CH2)n中n≥4时出现。
(2) 烯烃 C=C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680~1600 cm-1,取代基多、 对称性强峰就减弱,共轭使峰增强但频率略降低;
3 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
(1) 几个基本概念
生色基:能在某一段光的波长内产生吸收的基团,称 为这一段波长的生色团或生色基,如:C=C、C=O、 NO2等。 助色基:本身在紫外或可见光区没有吸收,当它们连
在双键或共轭体系上时,使吸收向长波方向位移,颜色
加深。如:—OH、—NH2、—Cl等。
红移现象:由于取代基或溶剂的影响使最大吸收峰向

1 2
k(
1 1 ) + m2 m1
键能增大,键长缩短,力常数k增大。
分子的振动方式
①伸缩振动:
对称伸缩
不对称伸缩
②弯曲振动:
面内弯曲
剪式振动
平面摇摆
面外弯曲
非平面摇摆
扭曲振动
每一种振动方式,都有固定的吸收频率。
当E2-E1 = hν时,红外线才能被吸收,因此同一基团
总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产生吸收峰。 红外吸收峰产生的条件 必要条件:辐射光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频率相当; 充分条件:必须是能引起分子偶极矩变化的振动。
S3 S2
T2
S1 V3 V2 V1
J3 J1 J3 J1
T1
S 电子能级 1-20 eV V 振动能级 10-2-10eV J 转动能级 10-6-10-3 eV
F
P
S0
双原子分子能级和能级跃迁示意图

波谱分析教程

波谱分析教程

波谱分析教程
波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信号处理技术,用于研究信号的频谱特性。

本教程将向您介绍波谱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1. 什么是波谱分析?
波谱分析是通过将信号从时域转换为频域,来研究信号频谱特性的过程。

通过波谱分析,我们可以获取信号的频率成分、频谱强度和相位信息。

2. 傅里叶变换
傅里叶变换是用于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的重要数学工具。

傅里叶变换将信号表示为一组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叠加,可以将信号的频谱特性展现出来。

3.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离散傅里叶变换是傅里叶变换在离散数据上的应用。

通过对离散信号进行DFT,我们可以得到信号的离散频谱。

4.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快速傅里叶变换是一种高效的计算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算法。

FFT可以大大提高计算速度,使得波谱分析在实时信号处理中得以广泛应用。

5. 波谱估计方法
波谱估计方法是通过有限的信号样本,估计信号的频谱特性。

常用的波谱估计方法包括周期图法、自相关法、最大熵法等。

6. 应用案例
波谱分析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通信领域,波谱分析常用于频谱分配、信号识别和调制识别等方面。

在振动分析中,波谱分析可以用于检测机械故障、分析材料的动态特性等。

在此教程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波谱分析,包括信号预处理、傅里叶变换、波谱估计和结果解释。

通过学习本教程,您将掌握波谱分析的基本方法,为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基础。

有机波谱分析章节复习题1(1)

有机波谱分析章节复习题1(1)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法一、选择1. 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1)670.7nm (2)670.7μ(3)670.7cm (4)670.7m2. 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1)吸收峰的强度(2)吸收峰的数目(3)吸收峰的位置(4)吸收峰的形状3. 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1)紫外光能量大(2)波长短(3)电子能级差大(4)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4. 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1)σ→σ*(2)π→π*(3)n→σ*(4)n→π*5. 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1)水(2)甲醇(3)乙醇(4)正己烷6. 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1)(2)(3)(4)7. 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max值最大的是(1)(2)(3)(4)二、解答及解析题1.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吸收带波长与吸收强度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2.紫外吸收光谱有哪些基本特征?3.为什么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4.紫外吸收光谱能提供哪些分子结构信息?紫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有什么用途又有何局限性?5.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有哪些类型?哪几种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16.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7.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有几种类型?它们与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8.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有什么影响?选择溶剂时应考虑哪些因素?9.什么是发色基团?什么是助色基团?它们具有什么样结构或特征?10.为什么助色基团取代基能使烯双键的n→π*跃迁波长红移?而使羰基n→π*跃迁波长蓝移?11.为什么共轭双键分子中双键数目愈多其π→π*跃迁吸收带波长愈长?请解释其因。

12.芳环化合物都有B吸收带,但当化合物处于气态或在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中时,B吸收带的形状有明显的差别,解释其原因。

波谱分析第6章 紫外可见光谱(1)

波谱分析第6章 紫外可见光谱(1)

图 分子轨道的能级和电子跃迁类型
s*
*
E
n

s
跃迁能量大小:
σ→σ* > n →σ* > π→π* > n→π*
仅在远紫外区可能观察到它们的吸收峰。
杂原子非键轨道中的电子向σ*轨道的跃迁,一般在 200 nm左右。
电子由成键轨道向*轨道的跃迁。如具有一个孤 立键的乙烯,跃迁的吸收光谱约在165 nm。分子中 如有两个或多个键处于共轭的关系,则这种谱带将 随共轭体系的增大而向长波方向移动。
max
254nm
270nm
红移和蓝移 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最大吸收波长(λmax);在峰旁边一个小 的曲折称为肩峰;在吸收曲线的波长最 短一端,吸收相当大但不成峰形的部分 称为末端吸收。整个吸收光谱的形状是
鉴定化合物的标志。
吸收带分类
根据电子和轨道的种类,可以把吸收谱带分为四 类: K 吸收带、R 吸收带、B 吸收带和 E 吸收带。
图 (a) Frank-Condon原理示意图
(b) 紫外光谱的精细结构
6.1.2 电子跃迁选择定则(Selection rule)
跃迁必须遵守选择定则
理论上,允许的跃迁,跃迁几率大,吸收强度高( max大);禁阻的跃迁,
跃迁几率小,吸收强度低或者观察不到。 实际上禁阻的跃迁也可以观察到,只是其强度要比允许跃迁要小得多。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6.1.1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分子吸收10~800nm光谱区的电磁波而产生的吸收光谱。该数 量级能量的吸收,可导致分子的价电子由基态(S0)跃迁至高能 级的激发态(S1, S2, S3, …) 紫外-可见光区分为三个区域:

吉大18秋学期《波谱分析》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吉大18秋学期《波谱分析》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吉大18秋学期《波谱分析》在线作业一
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用 KBr制作为试样池,这是因为 (?? )
A.KBr 晶体在 4000~400cm-1 范围内不会散射红外光
B.KBr 在 4000~400 cm-1 范围内无红外光吸收
C.KBr 在 4000~400 cm-1 范围内有良好的红外光吸收特性
D.在 4000~400 cm-1 范围内,KBr 对红外无反射
正确答案:B
Cl2分子在红外光谱图上基频吸收峰的数目为()
A.0
B.1
C.2
D.3
正确答案:A
试指出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质量数最大的峰为分子离子峰
B.强度最大的峰为分子离子峰
C.质量数第二大的峰为分子离子峰
D.上述三种说法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D
一种酯类(M=116),质谱图上在m/z57(100%),m/z29(27%)及m/z43(27%)处均有离子峰,初步推测其可能结构如下,试问该化合物结构为()
A.(CH3)2CHCOOC2H5
B.CH3CH2COOCH2CH2CH3
C.CH3(CH2)3COOCH3
D.CH3COO(CH2)3CH3
正确答案:B
化合物(CH3)2CHCH2CH(CH3)2,在1HNMR谱图上,从高场至低场峰面积
之比为()
A.6:1:2:1:6
B.2:6:2
C.6:1:1
D.6:6:2:2。

波谱解析-1HNMR图谱讲稿1

波谱解析-1HNMR图谱讲稿1

2.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位移的表示方法
与裸露的氢核相比,TMS 的化学位移最大,但规定 δTMS=0,其他种类氢核的位 移为负值,负号不加。
δ小,屏蔽强,共振需 要的磁场强度大,在高场出 现,图右侧;
δ大,屏蔽弱,共振需 要的磁场强度小,在低场出 现,图左侧; δ = [( ν样 - νTMS) / νTMS ] 106 (ppm)
4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三、化学位移
¡ (一)概念:共振峰与标准品峰之间的差
距称为化学位移。
¡
符号“δ” 单位“ppm”
¡
δ=(ν样-ν标)/ν照×10 6
¡
= Δν(Hz) ×10 6
¡
ν 照
选择标准品的条件 P73 a 高度化学惰性 b 磁各向同性的,或接近于磁各向同性 c 只有一个简单、尖锐和易于识别的吸收峰 d 具有与大量的溶剂或有机液体易于混溶的性质 e 易挥发物质,回收样品方便。 1H-NMR中目前最适宜的标准品是四甲基硅(TMS),
自旋取向数(m)=2I + 1
4 核的回旋(进动) P87
置于外加磁场中的原子核,由于受到自 旋磁场和外加磁场的合力作用,使它产生回 旋,又称进动。
回旋频率:核磁矩(μ)这个矢量在一
分种内环绕外加磁场旋转的周数。
2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处于高能态, m=-1/2,其能量E-1/2 = +μHB0 ;
二者能量相差很小,
ΔE = +μHB0 -(-μHB0)= 2μHB0
(即H跃迁时所需能量)
P86

1-波谱分析法

1-波谱分析法

的结构,而且还能探索到分子间各种集聚态的结
构构型和构象的状况,对人类所面临的生命科学、
材料科学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常见有机波谱
常 见 有 机 波 谱
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应用最为广泛的是——
紫外光谱 (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缩写为UV)
红外光谱 ( infrared spectroscopy
分子运动可分为:
价电子运动
分子内原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
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每种运动状态都属一定的能级,当用光照射时,物质 分子吸收一定能量的光量子,转变为三种不同的运动形 式,引起分子内原子的 电子能级 的变化 振动能级 转动能级
由于分子所吸收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即只有
E吸收光子 = ΔE两能级之间
E hv
hc

式中: E 为光量子能量,单位为 J h 为Planck 常数,其量值为 6.63 × 10-34 J s-1
该式表明:分子吸收电磁波,从低能级跃迁到 高能级,其吸收光的频率与吸收能量的关系。由此
可见,与E,v 成反比,即 ↓,ν↑(每秒的振
动次数↑),E↑。
根据波长的不同,电磁波可划分为几个区域:
属于核磁共振(NMR)研究范畴
由于各种物质分子内部运动状态存在差异,产生的光
谱亦各异,所以利用此对物质可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
注意: UV光谱、IR光谱、NMR 质谱(MS)
属 不是
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
3、朗勃特——比尔定律
(Lambert——Beer) ——当用一束光(I0)照射溶液时,一部分光(I)通过
称之为
摩尔消光系数,用ε表示
C = 1m
= ε (摩尔吸收系数)

波谱分析_精品文档

波谱分析_精品文档

波谱分析现代波谱分析现代波谱分析摘要:1、引言早在19世纪50年代,人们就开始应用目视比色法。

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红外和紫外光谱测定,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性能大大提高,实验方法不断改进和革新,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使波谱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近年来,新应用以及新方法不断涌现。

波谱分析主要是以光学理论为基础,以物质与光相互作用为条件,建立物质分子结构与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物质分子几何异构、立体异构、构象异构和分子结构分析和鉴定的方法。

波谱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简称为四谱。

除此之外还包含有拉曼光谱、荧光光谱、旋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顺磁共振谱。

波谱法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由于波谱分析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等优点,使其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到化学、化工、材料科学、医学、生命科学、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

2、波谱分析进展从19世纪中期至现在,波谱分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进入20世纪的计算机时代后,波谱分析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在方法、原理、一起设备以及应用上都在突飞猛进。

2、1、四谱四谱是现代波谱分析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四种基本分析方法。

四谱的发展直接决定了现代波谱的发展。

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四谱的发展以及应用已渐成熟,也使波谱分析在化学分析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1、1、紫外-可见光谱现代波谱分析20世纪30年代,光电效应应用于光强度的控制产生第一台分光光度计并由于单色器材料的改进,是这种古老的分析方法由可见光区扩展到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

紫外光谱具有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应用广泛,对大部分有机物和很多金属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都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且仪器的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快速,易于普及推广,所以至今它仍是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分光、检测及计算机技术,使仪器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加上各种方法的不断创新与改善,使紫外光谱法成为含发色团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波谱分析讲稿--第一章 绪论

波谱分析讲稿--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1有机分析的发展阶段。

1.2有机波谱主要研究内容。

1.3有机分析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表征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了解有机波谱学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

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表征的基本原理。

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本章用1学时波谱分析主要是利用纯样品进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鉴定。

由于其具有微量、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早已成为研究与确证化合物结构的强有力手段,因此波谱分析是化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学科。

本课程开课目的:1. 较深入理解波谱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波谱知识解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 硕士研究生考试3. 本科毕业论文4.为日后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奠定基础5.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二章紫外-可见光谱分析(5学时)第三章红外光谱分析(6学时)第四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9学时)第五章质谱分析(7学时)第六章波谱综合分析(4学时)本课程主要介绍上述四谱与各种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各谱的解析技术以及综合利用四谱进行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方法。

有机分子的种类众多,结构复杂,因此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的分析和鉴定一直以来是化学家需要和必须做的一项工作。

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光谱)分析为主、化学手段为辅的分析方法。

1.1 有机分析的发展阶段1.1.1 20世纪中期(1950年)以前主要的分析手段为化学分析方法为主。

化学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主要是通过元素分析( 如对碳、氢、氮、氧、卤素、硫、磷等元素的分析)、物理常数的测定(如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熔点、沸点、折光率、旋光度等)、有机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及衍生物的制备等方法来进行。

但由于经典的化学分析操作繁琐、耗时,且有时不能准确地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以吗啡分子结构式的确定为例】1.1.2 20世纪中期以后以仪器分析为主,经典化学方法为辅.主要是采用仪器,从光谱学的角度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例如红外、紫外、核磁共振、质谱以及X单晶衍射等手段。

波谱分析复习资料

波谱分析复习资料

波谱分析复习资料绪论【波谱分析的定义】物质在电磁波的照射下,引发分子内部某些运动,从而吸取或散射某种波长的光,将入射光强度变化或散射光的信号统计下来,得到的信号强度与光的波长(波数、频率)散射角度的关系图,用于物质的构造、构成及化学变化的分析,称为波普分析。

第一章紫外光谱1、UV 产生原理?电子跃迁类型、能级大小和相对应的吸取波段【原理】分子吸取紫外光发生价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取光谱。

分子中电子的分布及相应的能级,决定了分子紫外吸取光谱特性。

【类型】σ→σ*跃迁是单键中的σ电子在σ成键和反键轨道间的跃迁。

跃迁需要的能量最大,对应的激发光波长最短,在150~160nm 范畴内。

n →σ*跃迁是O、N、S 和卤素等杂原子的未成键电子向σ反键轨道跃迁。

跃迁需要的能量较小,对应的吸取带的波长较长,普通出现在200nm 附近。

半径较大的杂原子(如S、I),其n 轨道的能级较高,此跃迁所需能量较低,故含S 或I 的饱和有机化合物在220~250nm 附近可能产生这种跃迁。

π→π*跃迁是不饱和键中的π电子吸取能量跃迁到π*轨道。

孤立双键π→π*跃迁产生的吸取带位于160~180nm,但在共轭双键体系中,吸取带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

共轭体系愈大,π→π*跃迁产生的吸取带波长愈大。

n→π*跃迁当不饱和键上连有杂原子(如C=O、—NO2)时,杂原子上的n 电子跃迁到π*轨道。

n→π*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最小,所对应的吸取带位于270~300nm的近紫外区。

各电子跃迁的能级差ΔE 存在下列次序:σ→σ*>n→σ*≥π→π*﹥n→π*2、什么叫发色团(生色)和助色团?红移,长移,增色效应,短移,蓝移?【发色团】分子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如C=C、C=O、—N=N—、—C≡N、—NO2、—C6H5)成为发色团。

他们能产生π→π*和(或)n→π*跃迁从而能在紫外—可见光范畴能产生吸取。

【助色团】含有未成键n 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如—OH、—NH2、—SR、—Cl、—Br、—I),他们本身在紫外—可见光范畴内不产生吸取,但当他们与发色团相连时,能使该发色团的吸取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取峰强度增加,被称为助色团。

波谱分析知识点

波谱分析知识点

波谱分析(spectra analysis)波谱分析的内涵与外延:定义:利用特定的仪器,测试化合物的多种特征波谱图,通过分析推断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特定的仪器:紫外,红外,核磁,质谱,(X-射线,圆二色谱等)特征波谱图: 四大谱;X-射线单晶衍射,圆二色谱等化合物:一般为纯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分子中原子的连接顺序、位置;构象,空间结构仪器分析(定量),波谱分析(定性)综合性、交叉科学(化学、物理、数学、自动化、计算机)作用:波谱解析理论原理是物理学,主要应用于化学领域(天然产物化学和中药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在药物、化工,石油,食品及其它工业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分析的主要对象是有机化合物。

第一章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a,UV)一、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1、波粒二象性光的三要素:波长(λ),速度(c),频率 (v)电磁波的波动性电磁波的粒子性光速 c:c=3.0×10^10 cm/s 波长λ :电磁波相邻波峰间的距离。

用nm,μm,cm,m 等表示频率v:v=c/ λ,用 Hz 表示。

光子具有能量,其能量大小由下式决定:E = hν = hc/λ (式中E为光子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24× 10-34j.s )2、分子的能量组成(能级图)E 分子= E平+ E转+ E振+E电子能量大小: E转< E振< E电子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微波吸收谱核磁共振谱内层电子能级跃迁外层电子分子振动与转动分子转动电子自旋核自旋X-射线远紫外近紫外可见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微波无线电波0.1~1nm 4~200nm 200~400nm400~800nm0.8~2.5um25~400um0.04~25cm25~1000cm 紫外光谱远紫外(4~200nm):又叫真空紫外区近紫外(200~400nm):又叫石英紫外区,最为常用。

电子跃迁类型的影响σ→σ*跃迁:150nm左右,真空紫外区n→σ*跃迁:一般小于200nm 弱吸收,ε约100π→π*跃迁:160~180nm(孤立双键),>200nm (共轭双键)强吸收,ε约104n→π*跃迁:200~400nm 弱吸收,ε约1002.3.表示方法和常用术语发色团:广义上讲,是分子中能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结构系统。

波谱分析-第二章 (红外光谱)(1)

波谱分析-第二章 (红外光谱)(1)
例如:HCl,k = 5.1N· cm-1
v = 1303
5.1 (1 + 35.5) 1× 35.5
1/2 -1 cm = 2993
C—C C=C
k ~ 5 N· cm-1 k ~ 10 N· cm-1
= 1193 cm-1 = 1687 cm-1
C≡C
C—H
k ~ 15 N· cm-1
1/2
K (m1 + m2) 1 1/2 v = 1303 (K / u ) = m1m2 2πc
K:力常数,m1 和 m2 分别为二个振动质点的质量数
吸收频率随键的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键连原子的质 量增加而减少。化学键力常数:单键—4~8 双键— 8~12 叁键—12~18 利用实验得到的键力常数和计算式,可以估算各种类 型的基频峰的波数

五 六
λ
10-8
10-6 10
10-4 400 800
10-2
100
102 cm nm um
γ射 线
X射 线
紫 外 光
可 见 光
红外光 IR 微波
无线电波
1 cm = 107nm
1cm = 104um
通常的红外光谱频率在4000~625cm-1之间,正是一般 有机化合物的基频振动频率范围,可以给出丰富的结构信息: 谱图中的特征基团频率可以指出分子中官能团的存在;全部 光谱图则反应整个分子的结构特征。除光学对映体外,任何 两个不同的化合物都具有不同的红外光谱。
(二)简偕振动
分子是由各种原子以化学键相互连接而生成。可以用 不同质量的小球代表原子,以不同强度的弹簧代表各种化
学键,它们以一定的次序互相连接,就成为分子的近似机 械模型。这样就可以根据力学定理来处理分子的振动。

《波谱分析》南京工业大学期末复习1(1)

《波谱分析》南京工业大学期末复习1(1)

《波谱分析》期末复习一、判断题正确填‘’,错误的填‘’1.电磁辐射的波长越长,能量越大。

()2. 当分子受到红外激发,其振动能级发生跃迁时,化学键越强吸收的光子数目越多。

()3. 核磁共振波谱法与红外光谱法一样,都是基于吸收电磁辐射的分析法。

()4. (CH3)4Si 分子中1H核共振频率处于高场,比所有有机化合物中的1H核都高。

()5. 根据N规律,由C,H,O,N组成的有机化合物,N为奇数,M一定是奇数;N为偶数,M也为偶数。

()二、选择题1、光或电磁辐射的二象性是指(D )A、电磁辐射是由电矢量和磁矢量组成B、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电磁性C、电磁辐射具有微粒性和光电效应D、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2、光量子的能量与电磁辐射的的哪一个物理量成正比(A )A、频率B、波长C、周期D、强度3、可见光区、紫外光区、红外光区和无线电波四个电磁波区域中,能量最大和最小的区域分别为( A )A、紫外光区和无线电波B、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C、可见光区和无线电波D、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4、紫外光谱的产生是由电子能级跃迁所致,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C )A、吸收峰的强度B、吸收峰的数目C、吸收峰的位置D、吸收峰的形状5、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C )A、紫外光能量大B、波长短C、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D、电子能级差大6、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A )A、σ→σ﹡B、π→π﹡C、n→σ﹡D、n→π﹡7、红外光可引起物质的能级跃迁是(C )A、分子的电子能级的跃迁,振动能级的跃迁,转动能级的跃迁B、分子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C、分子振动能级及转动能级的跃迁D、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8、红外光谱解析分子结构的主要参数是(B )A、质核比B、波数C、偶合常数D、保留值9、CH3-CH3的哪种振动形式是非红外活性的( A )A、νC-CB、νC-HC、δasCHD、δsCH10、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1和1736cm-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这是因为:( C )A、诱导效应B、共轭效应C、费米共振D、空间位阻11、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D)A、玻璃B、石英C、红宝石D、卤化物结体12、预测H2S分子的基频峰数为:( B )A、4B、3C、2D、113. 在偏共振去偶谱中,RCHO的偏共振多重性为(C )A、四重峰B、三重峰C、二重峰D、单峰14、化合物CH3-CH=CH-CH=O的紫外光谱中,λmax=320nm(εmax=30)的一个吸收带是(B )A K带B R带C B带D E2带15、质谱图中强度最大的峰,规定其相对强度为100%,称为(B )A、分子离子峰B、基峰C、亚稳离子峰D、准分子离子峰16、分子式为C5H10O的化合物,其1H-NMR谱上只出现两个单峰,最有可能的结构式为(B )A、(CH3)2CHCOCH3B、(CH3)3C-CHOC 、CH3CH2CH2COCH3D、CH3CH2COCH2CH317、若外加磁场的强度H0逐渐加大时,则使原子核自旋能级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B )A、不变B、逐渐变大C、逐渐变小D、随原核而变18、下列哪种核不适宜核磁共振测定(A)A、12CB、15NC、19FD、31P19、苯环上哪种取代基存在时,其芳环质子化学位值最大( D )A、–CH2CH3B、–OCH3C、–CH=CH2D、-CHO20、质子的化学位移有如下顺序:苯(7.27)>乙烯(5.25) >乙炔(1.80) >乙烷(0.80),其原因为:(D)A、诱导效应所致B、杂化效应所致C、各向异性效应所致D、杂化效应和各向异性效应协同作用的结果21、确定碳的相对数目时,应测定( D )A、全去偶谱B、偏共振去偶谱C、门控去偶谱D、反门控去偶谱22、1J C-H的大小与该碳杂化轨道中S成分( B )A、成反比B、成正比C、变化无规律D、无关23、在质谱仪中当收集正离子的狭缝位置和加速电压固定时,若逐渐增加磁场强度H,对具有不同质荷比的正离子,其通过狭缝的顺序如何变化?(B)A、从大到小B、从小到大C、无规律D、不变24、含奇数个氮原子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离子的质荷比值为:( B )A、偶数B、奇数C、不一定D、决定于电子数25、二溴乙烷质谱的分子离子峰(M)与M+2、M+4的相对强度为:( C )A、1:1:1B、2:1:1C、1:2:1D、1:1:2三、问答题1、摩尔吸光系数;答:浓度为1mol/L,光程为1cm时的吸光度2、非红外活性振动;答:分子在振动过程中不发生瞬间偶极矩的改变。

波谱分析习题1峰的裂分数反应的是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因此

波谱分析习题1峰的裂分数反应的是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因此

波谱分析习题1峰的裂分数反应的是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因此波谱分析习题1. 峰的裂分数反应的是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因此化合物ClCH-CH-COO-CH 中223-CH-基团应该表现为( C ) 2A. 四重峰; B单峰; C. 两重峰; D. 三重峰。

3. 炔烃化合物如用红外光谱判断它主要依据的谱带范围为 ( C )-1-1-1A.3300—3000cm( B.3000—2700cm C.2400—2100cm -1-l D.1900—1650cm E.1500一1300cm4(紫外光谱中观察到200-400nm范围几乎没有明显的吸收,可能是含有以下哪种基团( D )A. 羰基;B. 苯环;C. 双烯;D. 烷基。

6.计算化合物CHNO的不饱和度是( D ) 772A. 7;B. 8;C. 6;D. 5。

7. 一般来说,下列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的丰度最高的是:( A ) A. 芳香化合物; B. 酮; C. 胺; D. 支链烷烃++++++8. 下列碳正离子CHCH; CH=CHCH;RC;RCH;RCH;CH 稳定性最652223223高的是 B++++A. CH=CHCH; B. CHCH;C. RC;D. CH 22652339. 确定碳的相对数目时,应测定( B )A、全去偶谱B、偏共振去偶谱C、门控去偶谱D、反门控去偶谱二、填空题1. 苯胺的氨基属于团,在碱性条件下紫外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会发生 ;苯胺存在以下跃迁类型:,,,*、、、。

2. 单色器中和是最常见的分光元件,用于获得单色光。

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起源于能级跃迁,红外光谱起源于能级跃迁,只有化学键或基团的发生变化,才会产生红外吸收。

4. 酮、醇、醚等的分子离子,有多个α健,在裂解时,失去的烷基游离,反应愈有利。

5. 由于氢核的化学环境不同而产生的谱线位移称为,用符号表示;相邻两个氢核之间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偶合,用 (J)来衡量干扰作用的大小6. 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 ;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但当它们与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共轭作用,增强其生色能力,这样的基团称为。

SDBS简介(有机波谱分析) (1)

SDBS简介(有机波谱分析) (1)

19
Raman
精选ppt课件
20
ESR
精选ppt课件
21
H谱
精选ppt课件
22
peak data
精选ppt课件
23
分子式确定
精选ppt课件24R精选ppt课件25
总结
• 分子量越小,查找越精确; • 多碳的有机化合物,条件越多,查找
越精确。
精选ppt课件
26
• 2.MS (ca 19,600 spectra)、13C NMR (ca 11,000 spectra)、 Compound Dictionary 1H NMR (ca 13,500 spectra) 、(30,000 compounds) IR (ca 47,300 spectra)、Raman (ca 3,500 spectra)、 ESR (ca 2,000 spectra)
精选ppt课件
2
精选ppt课件
3
1、打开链接
精选ppt课件
4
2、点击同意,进入主界面
精选ppt课件
5
英文版本
精选ppt课件
6
日文版本
精选ppt课件
7
AIST:RIO-DB spectral Database for Organic Compounds,SDBS
精选ppt课件
8
精选ppt课件
SDBS简介
• 由National Institute of Materials and Chemical Research (NIMC)研制,是关于 有机化合物的光谱的综合性数据库, 俗称 NIMC有机物谱图库 ,包括有机化合物的质 谱(19600张谱图),H1核磁共振谱(13500张 谱图),C13核磁共振谱(11000张谱图),红 外光谱(47300张谱图),拉曼光谱(3500张 谱图),电子自旋共振谱(2000张谱图)6种谱 图数据.应用范围广泛,如有机化学、分析 化学 -- 质谱分析、波谱分析、 光谱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KT
γhH
KT
0
∆ E = γh H 0
N 1− N 2 N1(3) 原子核磁能级上的粒子分布
对于Proton 而言,T=300K, H0=1.47Tesla
N1 N 1− N 2
= 1 × 10
−5
差额很小: 灵敏度低 意义重大, 产生NMR法 如果在垂直于H方向上加入一个射频场, 当射频场的 频率与原子核的拉莫尔频率相等时( ω=γ H )处于低能态的 E1的核吸收射频能跃迁到高能态。这一现象称之为核 磁共振现象。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P)为:
P=
h I ( I + 1) = 2π
I ( I + 1)h
I: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 h: 普郎克常数
1.1 基本概念 ☆ P 是空间量子化的, 它在直角坐标系Z轴上的投影(PZ)可以 表示:
Pz = mh
m 称为磁量子数, m有2I+1个可能取值,即 - I, -I + 1, … , I -1,I, 对于自旋量子数为I的原子核, PZ共有(2I+1) 个数值, 即P 在z轴上的分量是空间量子化。
(3) 原子核磁能级上的粒子分布
N2 N1
=e
∆E − KT
N2: 高能态的粒子数; N1:低能态的粒子数 ∆E: 能量差, K:Botzman常数,T:绝对温度; 由于∆E很小, ∆E « KT,
N2 N1
= 1−
∆E KT
(3) 原子核磁能级上的粒子分布
N2 N1
N N
2 1
= 1−
= 1−
1.1 基本概念
☆ m 磁量子数可取的最大数为+I, 代入 得到角动量可观察的最大分量 (Pm)应为:
Pz = m h 后
Pm = Ih.......... ( P = Ih )
☆ I值是表征原子核性质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不 仅决定原子核有无自旋角动量,而且还决定原子核的电荷 分布,NMR特性以及原子核在外磁场中能级分裂的数目。
z z
Pz = mh
γ为磁旋比(magnetogyric ratio)或 旋磁比(gyromagnetic ratio)

µ 也是量子化的, γ 是磁核重要的物理量之一。
1.2 核磁共振现象
(1) 在静电场中原子核的进动及能量 在重力场中一个快速旋转的陀螺尽管旋转轴偏离铅直轴, 但并不倒下, 其旋转轴却绕铅直轴方铅方向以较低的角速度 转动. 同样, 自旋的原子核放在静止的外磁场(H0)中, 对核磁距 有一个作用力, 致使核磁距围绕外磁场(H0)有类似于陀螺一 样的进动.
∆m = ±1
也就是说, 原子核只在相邻的能级间发生跃迁, 两能级间差 为:
∆E = E 2 − E 1 = ∆mγhH 0 = γhH 0
(2) 核磁共振条件
在外磁场(H0)条件下, 原子核的磁距(µ)绕H0进动的频率 (ω0)为:
ω0 =γ H0=2πν0
上式称为拉莫(Larmor)方程,
ω 为拉莫频率
设H0的方向与Z轴的方向重合, µ与H0的夹角为 θ ,则 与H0 的相互作用的能量为:
E = − µH 0 cos θ = − µzH 0
Pz = mh
µ z = γPz = γmh E = −γmhH
0
(1) 在静电场中原子核的进动及能量
由于m有(2I+1)个值, 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应有(2I+1)个能 级, 即在静止磁场中原子核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若为I=1/2的 核, 当m=+1/2时, µ (µz)与H0的取向相同, E值为负,原子 核处于低能态(E1); 当m=-1/2时, µ (µz)与H0的取向相反, E值为正, 原子核处于高能态(E2), 原子核吸收或放出能量时, 就在能级间发生跃迁, 跃迁所遵守的选律为
☆ 自旋为1/2的核,其电荷呈球形分布,它们都具有磁各
向同性的性质。
1.1 基本概念
☆原子核可
近似地看成表面分布有电荷的球体,当它绕轴 自转时,便会产生一个循环电流。像线圈通电产生磁场一 样,原子核的循环电流也产生一个磁场。 ☆原子核磁矩与自旋角动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µ = γP µ = γP = γm h
(1) 在静电场中原子核的进动及能量
- 在磁场中, 自旋核可能有(2 I + 1) 取向, 从 -I 到 I (-I, -I+1, I+2, … I) - I为1/2 的核,在磁场中应有两种状态, 即α (m = - 1/2) and β (m = + 1/2)
(1) 在静电场中原子核的进动及能量
* 核磁共振 是指核磁矩不为零的核,在外磁场的作用
下,核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Zeeman splitting),共 振吸收某一特定频率的射频(radio frequency, RF)辐 射的物理过程。
第一节 核磁共振原理简介 1.1 基本概念
☆ 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和磁距
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 像电子一样也有自旋运动, 这些 微观粒子有和宏观球体类似的性质: 自旋运动必产生角动量。
核磁共振成像 或称MRI 已经频繁的使用在医院的疾病的 诊断中.
第一节 核磁共振原理简介
核磁共振研究的材料称为样品. 样品可以处于液态,固态. 众所周知,宏观物质是由大量的微观原子或由大量原子构 成的分子组成 (一滴水大约由1022分子组成), 原子又是由 质子与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 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原子核.
谱仪
500
数据储存; 数据处理; 总体控制.
pm p
第一节 核磁共振原理简介
B0 z
y x
第一节 核磁共振原理简介
核磁共振或简称NMR是一种用来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及 物理特性的谱学方法.它是众多谱学分析法中的一员. 其它的分析方法: 电子自旋共振 (ESR/EPR) 红外光谱学 (IR) 质谱学 (MS) 色谱学 (LC/GC/HPLC) X-ray (SCD/XRF/XRD)
1.1 基本概念

I 的数值如下:
1)I = 0,当中子数、质子数均为偶数;如:12C、16O… 2)I = 半整数,当中子数与质子数一为奇数,一为偶数 如: I = 1/2:1H、13C、15N、19F、31P… I = 3/2:23Na、35Cl、39K… I = 5/2:17O、25Mg… 3) I = 整数,当中子数与质子数均为奇数,如2H、14N…
0
☆对同一周期运动体系施加一周期变化的外力,若要使运动体
系有效地从外界吸收能量,必须是运动体系的频率与外力的 变化的频率相同, 这就是所谓的”共振条件”。同理,对于 核磁距而言,若用频率为ω 的射频辐射去照射在H0 中进动 的磁核,只有ω 等于磁核的Larmor 频率(ω0)时,原子核才 能有效地吸收射频辐射的能量,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实 现核磁共振。
∆E = γhH 0
(3) 原子核磁能级上的粒子分布
☆ 把样品放入H0中,原子核的能级分裂为(2I+1)个,对 于诸如Proton 等自旋量子数为I=1/2的核,分裂成高低两 个能级。由于H0与磁核的相互作用,核磁距(µ)与H0的 方向趋于平行,促使磁核优先分布在低能级上,但高低能 级间差别很小,磁核在热运动影响下,仍有机会从低能态 向高能态跃迁,整个体系处于高低能级间的动态平衡之中。 在通常情况下,平衡状态个能级上的粒子数分布遵从波兹 曼(Botzman)规律分布, 即:
H CH H µm (10-6m) A (10-10m)
m
nm (10-9m)
第一节 核磁共振原理简介
* 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s a
phenomenon which occurs when the nuclei of certain atoms are immersed in a static magnetic field and exposed to a second oscillating magnetic field.
核磁共振定义
假定射频的频率为ν,那么其能量为
E = hv = hω
E = ∆ E = γh H
发生共振时,射频场的能量正好等于上下能级的能量差:

ω=γH
量子力学观点。 所谓“核磁共振”:处于静电场的核自旋体系,当其拉莫 尔 进动频率与作用于该体系的射频场频率相等时,所发生的吸 收电磁波的想象
NMR 谱仪
第一章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ppm 1.0

历史与进展简介
1.1 1.2 1.3 1.4 1.5
● 基本概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ppm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24 .
22 .
20 .
18 .
16 .
14 .
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