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原文和翻译

合集下载

诸子喻山水(1)

诸子喻山水(1)

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朱熹把它和 《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诸子喻山水
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特殊字的读音和意义: 虽覆一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仁者寿
通假字: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通毕,尽,完全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知者乐水 词类活用: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厌:通“餍”,满足
孙子与《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字长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 因齐国发生内乱投奔吴国,被吴王任命为将。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相传 为孙武所著。现存《孙子兵法》有十三篇,所包含 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观点,对当今世界的 军事、情报、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仍然具有现实 的指导意义。
管仲与《管子》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 名夷吾,字仲,谥号敬。春秋初期齐国政 治家、军事谋略家。因助齐桓公成为“五 霸”之一,而被尊称为仲父。

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 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 获得成功。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 意志是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 圣。
圣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 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聪明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 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就像这河水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 去!

诸子喻山水翻译不删

诸子喻山水翻译不删

【原文1】子曰:“譬如为山,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未成一篑,(篑:音kuì,土筐)只差一筐土就堆成,判断句,标志“…….,……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平地,譬如平整土地,虽覆一篑,即使才倒下一筐,进,吾往也。

判断句,标志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2】上不天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则下不遍覆,那么就不能向下覆盖整个世界;心不地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物不必载。

通假字,“必”通“毕”,完全那么就不能完全负载万物。

太山不立好恶,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容纳),故能成其高;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不择小助,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包容),故能成其富。

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故大人寄形于天地(天地,名词作状语,像天地一样)(形,形体)所以君主的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而万物备,因而万物齐备;历心于山海(山海,名词作状语,像山海一样)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而国家富。

因而国家富足。

上无忿怒之毒,君主没有因愤怒而残害臣民,下无伏怨之患,(伏,潜伏)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交,同;朴,纯朴)君主和臣民都返朴归真,以道为舍。

把道作为归宿。

故长利积,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大功立,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成于前,名望在生前树立,德垂于后,恩德在后世流传,治之至也。

(治,天下安定;至,最)判断句,标志“…….,……也”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原文3】海不辞水,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故能成其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博大;山不辞土石,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故能成其高;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峻;明主不厌人,(“厌”,通假字,通“餍”,满足)贤明的君主不满足百姓(人口数量多),故能成其众;(形容词作名词,众,众多的臣民)所以能够聚集他的众多的臣民;士不厌学,(“厌”,通假字,通“餍”,满足)读书人不满足学习,故能成其圣。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何取于水: 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
沟浍皆盈: 被动句
哲理: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名不副实,要求人们像水一样 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7、《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1、《论语▪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为:堆积 篑:装土用的竹筐 虽:即使 往:前进
• 止,吾止也: 判断句
• 进,吾往也: 判断句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了努力;譬 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下一筐,但只要继续进行,我就是在向成功迈进。”
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必:通“毕”,尽,完全
成:形成
富:浩瀚
大人:君主 历心:尽心
上:君主
毒:残害
下:臣民
伏:潜伏
交:同
舍:归宿
名:名望
垂:流传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介词结构后置
治之至也:判断句
【译文】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 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 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 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 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忿怒引 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 把道作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 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示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蕴含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诸子喻山水先秦:先秦诸子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教学目标1、领悟诸子言论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一、引入1、文章是案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

山水给予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中国文人亦有太多的话语想对山水诉说,有太多的情感要对山水表达!山水于中国文人便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情感,从此山水与中国文人便有了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情结!2、学过的山水诗文《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课文研读第一则1、了解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 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 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 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 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 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 比作柏拉图。
•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 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 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 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 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 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 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 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 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 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 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 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 ‚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 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 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 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 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 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 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 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 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 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 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 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 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 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 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诸子喻山水》高二

《诸子喻山水》高二

当堂练习答案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老子:一说老聃, 伯阳。 老子:一说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倡“自然无为” 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倡“自然无为” 代表作《老子》 又称《道德经》 代表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 :(约公元前369-),名 子休,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 时期著名思想家、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一生著书十 余万言,书名《庄子》 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是我国古代典 籍中的瑰宝。代表作《逍遥游》 籍中的瑰宝。代表作《逍遥游》 。学过的高中课文 秋水》 是《秋水》 。
Hale Waihona Puke 【中心3】治国、 中心 】治国、 治学上也应有兼 治学上也应有兼 容并包的宏大气 容并包的宏大气 这样, 度,这样,明主 才能聚集更多的 百姓, 百姓,士人才能 达到圣人的境界。 达到圣人的境界。
【原文4】子曰:“知者乐水,仁 原文4 子曰: 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仁者寿。”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 释义】孔子说: 喜欢水 (“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 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 长寿。 长寿。”
【1中心】孔子以“为山”为喻,从 中心】孔子以“为山”为喻, 正反两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 正反两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 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 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 于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 于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 否持之以恒。 否持之以恒。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有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 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 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仞), 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诸子喻山水文言知识整理+翻译

诸子喻山水文言知识整理+翻译
10、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11、带兵的基本战术要像水往低处流那样,不吃眼前亏,避其锋芒,从敌人的薄弱之处打击;水根据地而控制流向,士兵因为敌人而取得胜利。所以用兵在于随机应变,像水那样形状随容器的变化而变化. 能因敌人变化而变化然后取胜的人,可以称他为神。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5.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6.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 介短后置:
1. 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 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3.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
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4.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宾语前置)
它们的干涸了,能站着等待。
5.何取于水也?
19.不盈科不行 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 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 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 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 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 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 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 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意动 以· · · · · · 为小 • 日月有明:形作名 光辉 • 观有术,必观其澜:方法 •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介词 被 •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 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 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 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 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诸子喻山水
孟子篇
比喻
本体: 要不断积累知识 喻体:源头有水,才能昼夜不停流
孟子·离娄下
•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 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 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 序渐进,自强不息。
•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 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 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 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尽 心上》

第十四课:诸子喻山水

第十四课:诸子喻山水

【现代诠释】孔子以“为山”为喻,从正 反两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 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 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 在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有为者, 譬若掘井。掘井九韧(仞),而不得泉, 犹为弃井也”。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 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子曰:“小人 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孟子·离娄上》)
有一小孩唱:‚沧浪的水多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 的帽缨;沧浪的水多浊啊,可以 用来洗我的脚。‛孔 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就洗缨,水浑就洗脚。一 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荣辱祸福‛,这两点使江海成为百川 之王,这两点也是老子养生为人之道的奥 妙所在。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 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78篇 ) 【译文】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 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 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 没有人能实行。
【原文】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 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 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 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 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释义】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 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 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 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 而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 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 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大意: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

出自:《诸子喻山水》
作品出处:《论语》、《韩非子》、《管子》、《孟子》、《老子》、《孙子》
文学体裁:文言文摘录
作者:先秦诸子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翻译:
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

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

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入海取沉水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入海取沉水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入海取沉水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

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有声望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

过了一年,终于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

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

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
注释: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又名沉香。

因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③方:才,刚
④持:拿
⑤诣:到、去。

⑥以:因为
⑦卒:最终
⑧经历:经过(时间)
⑨售:卖出去。

⑩即:于是,就
11诣市卖之:之,指代前面的沉香
12如是:像这样
13.直:通“值”,价值。

《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这时却停下来了,是我自己要停止的。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又比如在平地上堆一座山,即使才倒下一筐土,继续堆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论语·子罕》)罕》)(譬(pì)如:比如。

为(wéi)山:用土堆山。

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便能成功。

篑,盛土的竹筐。

吾止也:判断句。

是我自己停止的。

平地:平整地面。

“平地”后面有省略的成分。

虽:连词,表假设。

覆:倾出;倒出。

进:前进;向前。

这里指继续倒土堆山。

吾往也:判断句。

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往,去,到。

这里指去做继续堆土的事。

子罕:是《论语》的篇名,取自于“(《论语》子罕篇第九)”的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上面如果没有辽阔的天空,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物不毕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那么万物就不能被全部包容。

泰山对土石不存在什么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包容一切而成就自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己的高大;江海对溪流不加选择,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也高兴,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浩瀚。

(遍覆:全部覆盖。

遍,全部。

毕载:全部承受。

毕,统统;全部。

载,承受。

太山:即泰山。

立:存在。

好恶(hàowù):喜好与嫌恶。

小助:小的帮助。

富:盛,多。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所以君主让自己形体中的气魄寄托在天地间,那么万物就具备了,尽心在高山和大海间,那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么国家就富足了。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君主和臣民都反朴归真,把道作为归宿。

(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

寄形:寄托形体。

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历心:尽心。

水喻原文及翻译

水喻原文及翻译

水喻原文及翻译
水喻选自《苏东坡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实践出本领的道理,只懂得理论而不去实践是没有用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喻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南方多没人①,日②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③,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④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⑤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⑥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⑦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⑧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东坡集》)
译文
南方能潜水的人很多,天天跟水打交道。

七岁能步行过河,十岁能在水面浮游,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那些能潜水的人,难道只是偶然做到这样的吗?(他们)必定是懂得水*的。

天天跟水打交道,十五岁就能掌握水*了。

生来就不识水*的,即使到了成年,看见船也害怕。

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潜水的人请教,打听他们能够潜水的原因,按照他们的话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想不通过下水刻苦实践而只掌握潜水理论的人,他的结果和北方潜水的人是一样的。

注释
(1)没人:善于潜水的人。

没,潜入水中。

(2)日:每天。

(3)涉:?水,步行过河。

(4)苟然:偶然。

(5)道:方法。

(6)得:掌握。

(7)畏:害怕。

(8)以:按照。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期末考点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期末考点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期末考点原文欣赏《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翻译: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十四 诸子喻山水

十四  诸子喻山水

体 道 理 喻 体 山水月对比
光芒会渗透每个细小缝隙 水唯有填满坑才会外溢
身为学子,学习要透彻
感悟
全文通过两种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法进行对比, 从而突出其主旨。 在高山上俯瞰过,在海边观望过,再回头看那 些小土丘,那些水潭,一切都是那么渺小 。 而看待事物并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去看。 对待学习亦是如此,不能只局限于某一部分, 要广泛的去了解,有深度的了解。就如光会穿透 每个缝隙,水在填满坑之前不会外溢。
文中的本体和喻体
本 体 喻 体
道 理
为君要善用贤人 为人要好学
山水特性
海不辞水(海的宽广,伟大, 包容性) 山不辞土石(山的高大,雄 伟,兼容性)
感悟
山水具有包容一切的力量,如果人可以做到像 水一样,拥有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周围的人,会 幸福很多。我们包容的其实有很多都是自己缺少 的,包容过后,他人的敬佩,豁达的心得。 把这种包容力用到学习上,学而不倦,收获的 东西就会慢慢积累,积少成多,人有时候就是这 样成长的。 全文层次清晰,作者借由山水之特性 来阐明 为人处事之道。同时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气势, 从而强调了士人不可厌学的道理,是文章更具有 说服力。
《管子》
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 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 221)时代。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 ﹐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子》76篇﹐分为 8类﹕《经言》9篇﹐《外言》8篇﹐ 《内言》 7篇﹐《短语》 17篇﹐《区言》5篇﹐《杂篇》 10篇﹐《管子解》 4篇﹐《管子轻重》 16篇。书中《韩 非子》﹑管子贾谊《新书》和《史记》所引《牧民》﹑ 《山高》﹑《乘马》诸篇﹐学术界认为是管仲遗说。《立 政》﹑《幼宫》﹑《枢言》﹑《大匡》﹑《中匡》﹑《小 匡》﹑《水地》等篇﹐学术界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 《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等篇另成体系﹐当是 管仲学派﹑齐法家对管仲思想的发挥和发展﹐学术界也有 人认为是宋钘﹑尹文的遗著。

高中语文诸子喻山水原文译文词解知识点(汇编)

高中语文诸子喻山水原文译文词解知识点(汇编)

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1),未成一篑(2),止,吾止也(3);譬如平地(4),虽覆一篑(5),进(6),吾往(7)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8)。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9)。

故大人(10)寄形于天地(11)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12)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13),上下交朴,以道为舍(14)。

故长利积(15),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16),治之至(17)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18)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19)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20)。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21)者乐(22)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23),仁者寿(24)。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25)曰:“逝者(26)如斯(27)夫,不舍(28)昼夜。

”《论语·子罕》徐子(29)曰:“仲尼亟(30)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31),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32),放(33)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34),是之取尔(35)。

苟为无本,七、八月(36)之间雨集,沟浍(37)皆盈,其涸(38)也,可立而待(39)也。

故声闻(40)过情(41),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42)而小(43)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44),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45)。

观水有术(46),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47),容光(48)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49)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69)。

水善利(50)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51),故几(52)于道。

居善地(53),心善渊(54),与善仁(55),言善信(56),正善治(57),事善能(58),动善时(59)。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

《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译文《诸子喻山水》原文及翻译【原文】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1)篑:音kuì,土筐。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韩非子大体》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

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富有。

所以君子要像天地那样遍覆毕载而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

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梳理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梳理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梳理原文子曰:“譬如为山(1),未成一篑(2),止,吾止也(3);譬如平地(4),虽覆一篑(5),进(6),吾往(7)也。

《论语·子罕》上不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8)。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9)。

故大人(10)寄形于天地(11)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12)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13),上下交朴,以道为舍(14)。

故长利积(15),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16),治之至(17)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18)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19)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20)。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21)者乐(22)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23),仁者寿(24)。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25)曰:“逝者(26)如斯(27)夫,不舍(28)昼夜。

”《论语·子罕》徐子(29)曰:“仲尼亟(30)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31),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32),放(33)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34),是之取尔(35)。

苟为无本,七、八月(36)之间雨集,沟浍(37)皆盈,其涸(38)也,可立而待(39)也。

故声闻(40)过情(41),君子耻之。

”〈〉孟子曰:“登东山(42)而小(43)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44),游于之门者难为言(45)。

观水有术(46),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47),容光(48)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49)不达。

”〈〉上善若水(69)。

水善利(50)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51),故几(52)于道。

居善地(53),心善渊(54),与善仁(55),言善信(56),正善治(57),事善能(58),动善时(59)。

夫唯不争,故(60)。

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

1、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____ 孔子, ______, ______,______时期____ 时期 国人。 家学派创始人, 国人。_____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_____ 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_____ _______家 家,_______家。 《论语》是记录 论语》 散文集。 散文集。是一部 言行的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体
【现代诠释】孟子借回答弟子徐辟的提问, 现代诠释】孟子借回答弟子徐辟的提问,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 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相符, 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相符,要求人们像水 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 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 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现代诠释】孔子以“为山”为喻, 现代诠释】孔子以“为山”为喻, 从正反两方面,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 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 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 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 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 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 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 是否持之以恒。 是否持之以恒。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有 对此孟子也有类似的譬喻, 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 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韧(仞), 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而不得泉,犹为弃井也”
2、老子,即 老聃 、老子, ,一说姓 李 ,名 时期思想家, 耳 。 春秋 时期思想家, 道 家学派 创始人。著作《 又名《 创始人。著作《 老子 》,又名《 道 德经 》。 3、《孙子》又称《 孙子兵法 》,作者 、 孙子》又称《 末期齐国人, 孙子 ,字 长卿 , 春秋 末期齐国人, 家的代表人物。 先秦 兵 家的代表人物。 4、管仲,名 夷吾 字仲,颖上人, 、管仲, ,字仲,颖上人,曾 之首, 使齐国成为“ ” 之首,齐桓 使齐国成为“ 春秋五霸 公尊称他为“仲父” 公尊称他为“仲父”。 5、韩非子是战国_ 时期 法 家思想的集 战国_ 、韩非子是战国 大成者。 大成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本文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2、老子,即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
3《孙子》又称《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
4、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5. 管子,即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

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

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贤明的君主不会满足他有的贤能之士,所以才能聚集民心;饱学之士不会厌倦学习,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孔子说:“智慧的人爱水,仁义的人爱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喜静;智慧的人容易快乐,仁义的人容易长寿。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如同这江水,日夜不停。


徐辟问:“孔子经常推崇水,说‘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有源泉的水都是滚滚而来,不分昼夜,先注满沟渠再前进,最终到达了大海。

有根源的事物便像这样的,取这一点罢了。

如果没有根源,就像七八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马上就干涸了,也就是站着等一下那点时间。

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

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

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

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带兵的基本战术要像水往低处流那样,不吃眼前亏,避其锋芒,从敌人的薄弱之处打击;水根据地而控制流向,士兵因为敌人而取得胜利。

所以用兵在于随机应变,像水那样形状随容器的变化而变化. 能因敌人变化而变化然后取胜的人,可以称他为神。

三则短文,作者的关注重点不同。

孔子侧重于“为山”之“为”,突出人的主观意愿。

堆山几乎成功,因不能持之以恒而功亏一篑:反之,哪怕只在地上到下一筐土,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堆山成功。

韩非子侧重于“不立好恶”,“不择小助”,突出太山之所以高,江海之所以富的原因。

由此阐述了国君应具有恢弘的气魄和博大的胸怀,才能不偏不倚,公众无私,上下同心,功成名就。

管子侧重于不辞细流,不辞土石,突出海之所以大,山之所以高的原因。

由此阐述了量的积累,既是明主广聚百姓之道,也是士修身成圣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