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枣医者意也
张仲景治病的一个秘密:以数配药
![张仲景治病的一个秘密:以数配药](https://img.taocdn.com/s3/m/5ab5ef2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1.png)
张仲景治病的一个秘密:以数配药文源/上海中医药大学陈明明,成泽东,陈以国医圣张仲景治病有一个秘密:以数配药,现就以大枣为例!大枣首载于《诗经》,曰“枣”。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枣为上品,有“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之功。
仲景十分重视大枣的作用,也善用大枣,《伤寒论》共载方112首,应用大枣者4O首,其中三十枚1方,二十五枚1方,十五枚1方,十二枚28方,十枚2方,六枚2方,五枚1方,四枚4方,占总数的35.8%,仅在桂枝、生姜之后,可见仲景用枣配方范围广泛,且数量应用严格。
仲景治法悉本源于《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考其大枣的用量也应源于《内经》的象数,所以《伤寒论》中以大枣配方,数量上有诸多变化,究其用法并不徒设,本文试就其中的寓意,作一粗浅的探讨。
1 本于经络之数大枣的用数意与经络之数相应,《素问·阴阳别论篇》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伤寒论》中大枣常用十二枚,恰好与十二经脉相应。
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运行不离经脉,用数与十二相应意在调和营卫。
所以凡有营卫不和,皆用大枣十二枚。
如桂枝汤用于治疗风寒客于肌表营卫不和的太阳表虚中风证;小柴胡汤治疗伤寒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及杂病见少阳证者。
太阳表虚中风,为营弱卫强;少阳邪在半表半里,营卫争之,均为营卫不和,皆用大枣十二枚以和营卫。
而《伤寒论》中用于调和营卫的,也多由桂枝汤和小柴胡汤来化裁,所以大枣也以十二枚的用法为多。
除此之外,治疗湿热兼表发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大枣用十二枚也有此意。
2 和于脏腑象数象数与脏腑密切相关,《索问·金匮真言论篇》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数八⋯。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数七⋯。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
古有医者三戒:医不自治、医不叩门、医不戏病,你怎么看?2
![古有医者三戒:医不自治、医不叩门、医不戏病,你怎么看?2](https://img.taocdn.com/s3/m/98dfc20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0.png)
古有医者三戒:医不自治、医不叩门、医不戏病,你怎么看?2古人很久以来就有医者三戒:医不自治、医不叩门、医不戏病。
一、医不自治“医不自治”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医者不自医”。
我国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中草药配制中不乏有毒性的药物,医者在对自己和家人诊治的过程中容易掺杂不必要的顾忌和忧患意识,从而影响到客观的分析和诊断思维,导致误诊和误治。
因此对于医者来说,如果自己或者家人生病了,最好找别的医生诊治。
据传西汉有位名医淳于意,有一次父亲生病,他给父亲用药后迟迟不见好,后来有一天他有事外出,托徒弟代为诊治抓药,结果他的父亲病很快就好了。
淳于意回来后非常惊讶,于是问徒弟什么原因,徒弟解释说,因为老师的忽视,有一味药用量小了,他适当加大了剂量。
淳于意听到后恍然大悟,因为这味药有毒性,而病人是自己父亲,所以他抓药时总免不了再三思量,减小了剂量,因此导致迟迟不见效。
这个故事完美诠释了“医不自治”的道理,同时提醒大家,身处信息化时代,生病了不能一味相信自己在网上查到的东西,去医院或者专业诊所诊治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配合医生的检查,不要出现“有病不看医生问百度,然后自医”的情况。
二、医不叩门医不叩门是指医者不能主动上门,哪怕是朋友、邻居。
这里有两个理:一是责任主体的划分,二是求医者需有虔诚、尊敬之心。
当然,求医者非常恭敬地求医,上门与否则是次要。
这不是摆架子。
事实上,古代名医常常“来往病者之家,虽祁苦寒大暑,未尝少惮,如遇清贫者,时常施与周济”,心有悲天悯人之高尚情怀。
神医是百姓对这些大医的称谓,这背后,有对人格、精诚医术、品格的赞许。
《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就直接反映出在古代人们也很忌讳医生上门去指出自己身上的疾病,即“医不叩门”。
这种风俗一直保持到现今社会。
医不叩门,是一句俗语,说的是医生不能主动去叩开患者的家门,即医生不要去主动送医上门。
有人理解为即使医生发现或知道别人有了病,只要人家不请你诊治,自己不要主动上门去毛遂自荐。
孟庆云:岂知俗语是真言——话说“医者意也”
![孟庆云:岂知俗语是真言——话说“医者意也”](https://img.taocdn.com/s3/m/55c0da25ccbff121dd368362.png)
287——290,80.岂知俗语是真言——话说“医者意也”论“医者意也”孟庆云“医者意也”是古代医家对引发创新意识的概括。
古人把医疗活动看作是医生智慧的思维功夫。
“意”是科学的思维能力。
医生在临证时,当病人的病证无规范可循,或虽有规范其病情又不尽适合,在此情况下就要发挥医生的悟性,在体察精奥,覃思熟虑之后,突破思维定势,“由意达物”,打破常规,以理法的创新和方药的活用出奇制胜,获得疗效。
1 意象思维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周易》和《老子》等著作都讲“象”和“意象”。
《周易》以“象”为最基本观念。
《系辞》说:“《易》也者象也”。
象包括“见乃谓之象”的现象、意念想象之意象和取法之象的法象。
把主体抽象的意念、虚拟的想象和印象称为意象。
如设卦现象、得失之象、忧虞之象、进退之象、昼夜之象皆为意象。
《老子》也讲意象:“人希见生象也,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
《庄子·天道》把意象提升为“意”,以意为超越法度,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西汉经学勃兴,学者们处处言《易》,以象数义理阐今疏古,在推卦中,由卦爻之现象而意象,再推论人事,是当时的习惯思维。
由是而学者们在思维活动中重视“意”或“悟”。
《内经》多处言“意”或“悟”。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讲“以意和之”、《灵枢·病本》言“以意调之”,把医家擅用“意”或“悟”的效应称为“神”,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后汉书·郭玉传》记述郭玉应对汉和帝询问时说:“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针用巧,针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得言也”。
后世由此语概括出“医者意也”,也遂演成为医家的名言策语了。
1 医家之言“意”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开启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应是对医者意也的突破,但是,因“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以及受魏晋玄学等影响,辨证论治理论并没得到普及和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初年,“医者意也”一直被医家奉为格高思远的习闻名论。
医话之大枣
![医话之大枣](https://img.taocdn.com/s3/m/19d34c8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8.png)
医话之大枣大枣,起源于中国,并且,被列为五果之一(栗、桃、李、杏、枣),在中国已经有八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至现在也是常用的食材和药材。
医圣张仲景十分重视大枣的作用,也善用大枣,用枣配方范围广泛,且数量应用严格,在《伤寒论》112个方子中,有37 个方子里使用了大枣,用量一般是12枚。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大枣这味中药吧!大枣甘温质润,味厚而醇,入脾胃经,可补脾胃、益气血、安心神、调营卫、和药性。
枣肉乃红黄相间之色,红为火之色,黄为土之色,枣乃火土相合而成,土之气湿,枣也是含有湿气的,也就是枣的津液,不过枣的津液不像其它物的津液能榨取汁,枣的津液紧贴枣肉不能挤泌出来,这也就说明了枣有很大的滋补性。
民间谚语有云:一日三枣,长生不老!《神农本草经》云:“大枣,味甘,性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久服,轻身,长年。
”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补身中不足,大惊。
”《本经逢原》谓之“取甘能益津也”。
《名医别录》则言大枣“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大枣气味俱厚,阳也,温以补不足,甘以缓阴血”;黄元御《长沙药解》称其“大枣补太阴之精,化阳明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熄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大枣之补土,补血以化气也,是以偏补脾精而养肝血。
”可见,大枣除补血益心脾之外,又具安心神之功,古今均将其作为健脾专药益气养血之佳品,在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方剂中常有应用。
临床常用于调补脾胃,益气生津,养血和营,安神定智,滋补营卫,治气血津液不足。
大枣既补气又生血,补气可益血,补血可生气,善补气养血,有健脾专功。
我治血虚,在辨证用方基础上,每每不离大枣,其功甚伟。
但凡脾虚而四肢肌肉羸瘦者,都可经常服用大枣。
食用大枣,我们可参考张锡纯推荐的吃法:先用水将大枣煮两三沸,迟一点钟将枣捞出(此时尝其煮枣之水甚苦),再放饭甑上蒸熟,则其味更甘美,其性更平和,可以多服久服,不至生热。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043a61e5acfa1c7aa00cc6a.png)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医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
我国很多古代医学典籍中都有对医德的阐述,如“医律”“医要”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喻昌的《医门法律》等。
这些医德名篇凝聚了古代医者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中华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值得生活在现代的医生群体景仰、学习和思考。
对传统医德思想的挖掘和阐释有助于继承、弘扬优良医德传统,促进现代医德建设。
1.博爱济世中国医学从来都不仅仅只是治病救人、活人性命,而且还主张仁爱救人,赤诚济世。
博爱济世的医德要求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层层递进,从低到高不断发展,提升到更完美的人生境界。
第一个层次是“仁爱”。
强调爱人“医乃仁术”是我国古代对医术的高度概括,医学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这种关怀应该基于一种内在的德行,而不是外在强加于医者,作为一个医者比起其他的职业更需要“爱人”一个缺少“仁爱之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医者。
因此,医生要仁慈善良,热爱病人,珍爱生命。
《内经》说“天极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谨遵“生命神圣”就是坚持“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第二个层次是“博爱”。
强调医者不仅要爱人而且强调要广泛的爱、平等的爱、推己及人的爱。
医者要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而且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孙思邈《大医精诚》认为,行医时“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还要常“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医学家寇平主张同等对待每一个人,他说:“痴聋喑哑不可以欺瞒,英雄豪杰不可以趋奉,富贵之家不可以犀象脑子以为圆,贫贱之家不可以麻渣曲末以为散。
中医教育中悟性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探讨
![中医教育中悟性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63bafdc26fff705cc170a23.png)
中医教育中悟性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探讨作者:刘晓燕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8期摘要:悟性是学好中医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中医教育中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悟性的培养。
本文结合悟性需要激发和培养的特点,提出了三点培养中医学生悟性的途径和方法,即教学留出空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悟性;注重学生体验,提高悟性;丰富课程设置,通过博学提高学生悟性。
关键词:悟性;悟性培养;途径;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64-02“医者,意也”。
国医大师王绵之也曾说过,对待中医学必须“始终在悟字上下功夫”。
悟性是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同时悟性也是学好中医学成败的关键。
没有悟性是学不好中医的,没有悟性也注定不会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因此,对于中医教育而言,悟性培养应该是中医教育的基础。
几十年中医院校教育的事实也表明,单纯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在培养中医的临床大家和中医的创新性人才方面效率偏低。
而与之相反的,以传统的师带徒为主的教学模式却培育出了诸多的名医。
其中的差异值得思考。
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院校大规模教育还是师带徒的一对一教育形式本身的差异,而是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
目前,我们中医的院校教育还是以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以知识传授、理性教育为基础。
而传统的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模式本质上却是以感传身受,悟性培养为基础。
师父在传授徒弟时,并不是着重让其记住某方某药治某病,更不是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经验全都灌给学生,而更多情况下是惜字如金,点到为止。
这并不全是因为老中医们思想保守,而是因为中医这种以意象思维为主的医学必须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感悟、顿悟的方法去学习和掌握。
而悟性的特点恰恰是自主的,即必须通过自我的体验去感悟。
悟性是不可言传的,只有发挥主体自身悟性的作用,感悟之后的体验才属于自己。
因此,师父不把经验告诉徒弟,其实正是给徒弟了一个自悟的空间和时间。
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枣医者意也
![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枣医者意也](https://img.taocdn.com/s3/m/49c350d2fab069dc502201d0.png)
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棗医者意也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棗医者意也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时常可以见到“医者意也”的说法。
好像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医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
换言之,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就蕴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那么一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味道当中。
然而,医学毕竟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医家究竟如何以“意”来构建这门学问,似乎并无人深究。
近代硕学梁启超曾说:“中国凡百学问都带有一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神秘性,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
”而其所举之例,即是“医学”。
的确,中国传统医学较之于任何一种其他古代精密科学(如天文、算学)或实用技艺,都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
或毋宁说,只有传统医学才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韵味。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科技文化进行评价与研究时,一方面惊讶地发现: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唯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在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
在这种情况下,“医者意也”所代表的传统医学之神韵棗这种与近代科学格格不入、“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的基本性格,自然就会受到更多的非难。
作为医史研究,特别是医学思想史研究,理应对这句古来医家常挂嘴边,当代中医也还在以不同方式强调其重要性的话加以注意。
本文即从剖析“医者意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含意与表现形式入手,以求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所在;沿着医学的轨迹,而不是文人的雅兴来探索传统医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
出典与含义“医者意也”初见于《后汉书·郭玉传》。
其记述如下:郭玉,和帝(89~105在位)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
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
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
召玉诘问其状。
对曰:“医之为言意也。
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
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隐性知识及其策略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隐性知识及其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662ffd9f111f18582d05acf.png)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知识传统,隐含着这样一个不言而喻的标准:知识应当是清楚明白的,能够用语言来表述,不能用语言表述的不是知识。
这里的语言并不是自然语言,也不是私人语言,而是知识共同体内部可以交流的公共语言。
波兰尼却认为,在柏拉图的显性知识传统之外,存在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说出来的多。
不仅隐性知识普遍存在于一切知识系统中,而且显性知识也有着隐性的方面。
用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来观照中医,我们会发现中医不仅有着丰富的显性知识,而且也是一座伟大的隐性知识的宝库。
就知识的个人性、默会性和寄托而言,中医知识的很多都符合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标准。
可以说,中医作为一种知识其神韵正在于它的“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特性。
廖育群认为中医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意”,认为这种“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医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即所谓“医者意也,意者医也”。
中医的隐性知识特征,要求它必须有着适用于隐性知识的知识策略。
但中国近现代的中医知识的管理、交流,都是按显性知识的标准来进行的,这不仅让中医逐渐失去了它的神韵,从而减弱了它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这种粗暴的方式正使中医知识的交流与传承变得更加困难,并造成日益严重的文化失忆,进而对中医形成本质上的伤害。
作为一种留存至今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中医无须刻意“保护”,反倒是更需要一份尊重和理解,更需要适合它的知识特性的知识产权策略、知识交流策略与人才策略。
关键词:中国传统医学隐性知识意策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Since Plato, western knowledge tradition has been concealing a kind of self-evident standard: Knowledge must be clear. It should be indicated. Or else it should be not. The language is neither natural language, nor private language, but public language which can be communicated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Polanyi believed that outside of the Plato's explicit knowledge tradition, some knowledge only can be got an idea but cannot be explained, we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he Polanyi’s tacit knowledge, we can discover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great tacit knowledge treasure house. There are many explicit knowledg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Speaking of the knowledge's personality, silence and reposing, the majorit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forms to Polanyi’s tacit knowledge standard completely. As one kind of the knowledg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lying in its characteristic that we may get an idea but difficulty with explains. As the cor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 is Yi. Liao Yiqun believed that the medicine theory's mystique, the method of treatment flexibility and the medicine perception, which all only can be manifested by Yi character, and also namely so-called: medicine is Yi, Yi is medicine.The tacit knowledge’s characterist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eds a special strategy that is different to the explicit knowledge but suitable to the tacit knowledge. But in China,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s management and the exchange, all follow the explicit knowledge standard according to the western medicine's standard. Not only this l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ose its charm gradually, but also it has weakened its core competitive power. More importantly, this crude way was caus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s exchange and inheritance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and created the serious culture to lose day by day, then formed the essentially injury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erved until now as one kind of culture with the vitalit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ed not to protect sedulously. On the contrary, it needs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needs the speci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trategy, the knowledge exchange strategy and the talented person strategy which are to suit its natural disposition. These three has its connotation respectively also to be closed each other.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cit Knowledge Yi Strategy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医古文期末考试试题
![医古文期末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800b72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1.png)
医古文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中国古代医家对于医道的理解?A.医者,意也,以意度者也B.医者,人之司命,不可不慎也C.医者,仁术也,仁爱之心也D.医者,科学也,以科学为指南也答案:D.医者,科学也,以科学为指南也(科学不属于古代医家对于医道的理解)2、“望闻问切”四诊法是由哪位医家提出的?A.扁鹊B.张仲景C.李时珍D.孙思邈答案:A.扁鹊(扁鹊是“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创始人)3、下列哪一种中药材不是《本草纲目》所收录的?A.人参B.地黄C.白术D.胡椒答案:D.胡椒(胡椒是外来药材,不属于《本草纲目》的收录范围)二、简答题1、请简述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
答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阴阳学说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五行学说则与五脏、五味、五色等相配,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2、请介绍一下《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和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答案:《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
三、论述题请谈谈你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答案:中医“治未病”思想是指在疾病未发生或处于萌芽状态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这种思想强调人体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和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通过饮食调理、锻炼等措施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治未病”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等领域。
1、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信息技术中的关键词?A.计算机B.网络C.D.数字2、下列哪个软件不是常用的办公软件?A. WordB. ExcelC. PowerPointD. Outlook3、下列哪个协议不是用于网络连接的协议?A. HTTPB. FTPC. SMTPD. POP34、下列哪个设备不是用于数据存储的设备?A. U盘B.硬盘C.光盘D.内存条5、下列哪个技术不是人工智能的技术?A.机器学习B.自然语言处理C.计算机视觉D.强化学习二、填空题1、______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它的英文名称是 ______。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风与医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风与医德](https://img.taocdn.com/s3/m/92d2317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0.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风与医德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在这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医风和医德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医风是指医务工作者所应当具备的科学态度、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而医德则是指医务工作者在从事医疗工作中所应持有的善心和慈悲之道。
医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医学的崇尚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风强调的是医者应以患者的利益为重,精心治疗,务使患者康复。
医生应当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凭借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者还应当具备谦虚、认真负责、尊重患者的工作态度。
这些要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医风的形成和传承离不开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在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学家留下了卓越的医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后世的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记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医学思想和医疗经验。
这些经典著作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医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医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也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原则。
医德关注的是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品质和慈悲心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德被视为高尚的品德标准,被视为医务工作者在从事医疗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医务工作者应当执着于自己的职业,拥有追求真理和治愈病痛的愿望,始终保持职业道德的高尚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也体现在医德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上。
在中国古代,医家德道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医德教育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品质,使其在执业过程中始终遵循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
医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提高其医学水平和医疗质量。
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医疗纠纷和就医难等问题也给医风和医德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中的医风和医德的价值,加强对医风和医德的宣传和培养,引导医务工作者以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来进行临床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与健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与健康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8fd29e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2.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与健康观念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被世界所称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学和健康观念是一大特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学和健康观念几乎贯穿着人们的整个生活。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追求身心的平衡和和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这种哲学基础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医学和健康观念。
一、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即采用中药材制成的药物。
中药疗法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
相较于西药,中药以其天然、温和、有效的治疗效果深受中国人民的喜欢和欢迎。
中医药疗法是以“整体论”为基础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个生理环境来治疗疾病。
这与西方医学常用的“分析疗法”不同。
中医药疗法秉承的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同时兼顾的治疗理念。
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方面,中医药以其温和、安全、无毒副作用和疗效持久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二、食疗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国人讲究饮食调养,这是中国传统的健康观念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食疗被认为是治病和保养身体的重要方法之一。
食疗,指的是通过特定的饮食方式调理身体健康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食疗是一项独特的疗法,很多食物被认为有益于身体健康。
如高钙食品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海带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等。
在现代生活中,一些食物中含有许多有益元素,如含有丰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都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应该多加注意的。
三、养生中国古代将保健和杏林(医学)分为两个部分,将医疗和保健区分开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养生是从生活细节中改变和调整,以达到长寿的目的。
在养生的领域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养生方式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方式有着极其渊源的文化基础,并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和健康观念系的广泛的养生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医药,食疗和养生的方式。
这三种医疗与养生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证明是有效、可靠的。
20XX年关于国学大师文怀沙
![20XX年关于国学大师文怀沙](https://img.taocdn.com/s3/m/60e8c796caaedd3382c4d366.png)
20XX年关于国学大师文怀沙文怀沙出生于1910年1月15日,祖籍湖南,斋名燕堂,号燕叟。
曾用过笔名王耳,司空无忌。
在国学、红学、书画、金石、中医学等多方面均有所涉猎。
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怀沙是楚辞专家,其所著《屈赋流韵》是研究屈原诗歌的名著。
文怀沙先生在对屈原作品解读时,并非简单地翻译词句,而是力图寻找作品内在的意韵。
他的楚辞白话文译文把握了原作的节奏和韵味,再现了原作的内在旋律,从而准确地抒发了屈原盘旋激荡的情感。
他对楚辞的有关校勘、训诂的注文,也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文老在被问及养生秘笈的时候,曾笑道:“医者,意也。
我用的是心疗法。
外面急风暴雨,我心里一片祥和。
”老顽童这称号当之无愧我一直是怀着一颗忐忑而又崇敬的心采访文老的。
当我提出可以开始了吗,文老笑着说“事不宜迟嘛”,一下子就打破了紧张的气氛。
文老很和蔼,也很健谈,说话铿锵有力。
采访过后,我有幸观看文老挥毫泼墨,下笔苍劲有力,写每一个字都很平稳,身体依旧硬朗。
采访过程中,我深感文老的学识渊博。
他总是引经据典,不1/ 4时蹦出几个法语或英文单词,或情不自禁吟诵几句诗歌。
不仅如此,文老谈吐风趣,还会说些幽默小段子,让大家会心一笑。
我不禁感慨,大师的虚衔应该抛去,留下“老顽童”这称号当之无愧。
谈文化:“风”“骚”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文怀沙德高望重,是20世纪初产生的众多中国文化学者中的硕果仅存者,他的书法满蕴他对中国文化的领悟。
毕加索曾说过“如果我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这句话给文怀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怀沙说:“汉字是单音单字,所以汉字可以构成对联、对偶句、律诗,它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层的思想。
通过书法书写出来,可以将中国蕴藏的很多文化无声语言表达出来。
可以这样理解:中国情韵是中国书法的灵魂。
”重回“风”、“骚”语境中的自我是文怀沙此次展览的中心内容。
在文怀沙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风”、“骚”两个字概括。
中国古代的医学传统
![中国古代的医学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39c7289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0.png)
中国古代的医学传统一、医学传统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医学传统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和周代。
它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二、医学理论的基础中国古代医学传统的核心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
根据这一理论,人体的健康与天地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和五行相互关系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和了解这些关系,医生可以判断病症的病因,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诊断方式中国古代医学传统重视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听闻患者的病情描述,询问患者的症状,以及通过手法切诊来判断病症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四、治疗方法中国古代医学传统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草药疗法。
中药按照其味、性、归经等属性进行配伍,以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效果。
此外,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也是古代医学传统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五、养生保健中国古代医学传统注重养生保健,提出了许多养生方法。
其中包括饮食调理、起居有常、养性修身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规律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心态调节,可以预防疾病,增强身体健康。
六、医书经典中国古代医学传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医书经典。
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医德与医风中国古代医学传统强调医德,要求医生要有慈悲心、志在救人,并将医德与医术相结合。
医风是古代医生的行为规范,要求医生做到诚信守约、谦虚谨慎等,以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八、现代医学传承中国古代医学传统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现代中医药学借鉴了古代医学经验,将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了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
九、传统医学保护与发展如今,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加强传统医学教育、深化科研创新、保护传统医药知识产权等措施,为古代医学传统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中国古代医学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现代医学及中医药事业的研究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百益一损者——枣
![百益一损者——枣](https://img.taocdn.com/s3/m/9f9e5c333c1ec5da50e270fc.png)
配 伍 组合 ,如 生 姜与 大 枣、乳 香 与 没药 】, 普通的食物。
也是 中医汤剂用药 中最 常用的药 引。
大 枣 与 生 姜配 伍 后 ,能增 进 食 欲 ,帮
助 消化 ,从 而有 助 于 其他 药物 的 吸收 和作 用 的发 挥 。故姜 枣 同 用常 作为 补 益剂 和治 疗营卫不调 处方 中的辅助 品。
营 卫 也 ”
大枣 为 中医 常用 药 。广泛 用 于 治疗 脾
著 有 《本 草 思 辨录 》的清 末 名 医周 岩
胃虚弱 、食 少便 溏、倦 怠乏 力、气 血不足 、 解 释 说 :
心 悸 怔忡 、妇 人 脏躁 等 症 。据 统计 。东 汉
“生 姜 味 辛 色 奇, 由 m 八 卫 大
异录 》载 :“百 益一 损者 枣 ,故 医氏 目为百 要 的药 食两 用佳 品。《战 国策 》中苏秦 游说
益 红 。”
六 国 。劝 说 燕 文 侯 之 时 , 说 燕 国 “民 虽 不
宋 朝 以前 ,大枣 又 有 “扑 落 酥 ” 之雅 由田作 ,枣 栗之实 ,足食 于民矣”。
称 ,不 仅 如 此 ,宋朝 医家 寇 宗爽 还 称 其 为
‘ 0芷 ㈦ ■ j一 一 个 ≥ ’’≮ 圳
己 · lj j: j: }
后 来 人们 根 据 这 个故 事 引 申 出 “囫 囵
△ 椰 枣
业 医六十余载 ,他在 79岁高龄时 完成 了《本 经 逢原 》,这是他 众 多医学著述 中惟 一一部 论 述药 物的佳 作 。书中明确 指 出 :“古 方 巾 川 戈 _≥, f t红 ’ “
庭药 箱 2018年 3月第 3期
家庭中医药 霎
百 益一损者
大枣的经方功效
![大枣的经方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79efef9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b.png)
大枣的经方功效大枣味甘平。
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久服轻身长年。
叶覆麻黄,能令出汗。
古人说良医必精于药,咱们要想学好中医必须要把药秉性、作用搞通,就和打仗一样,每一个方子都是医生的武器,每一味药都是医生的子弹。
今天咱们继续讲长沙药解的大枣,大枣是平常的食物。
张仲景用药非常简单,一共用药不过七八十味,把这些药掌握透了就能开出好的方子来,张仲景用到大枣的方子特别多。
大枣味甘平。
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久服轻身长年。
叶覆麻黄,能令出汗。
生平泽。
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补太阴己土之精,化阳明戊土之气。
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息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
几种味道的性质大枣都有,因为甜入脾胃两经,脾又通五脏六腑。
它的功能又能补脾之精,又能补胃之气,可以补经脉的气血。
《金匮》十枣汤,甘遂、芫花、大戟等分为散,大枣十枚。
煎服一钱匕。
治中风表解,内有水气,下利呕逆,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汗出不恶寒者。
以土败不能制水,水邪泛滥,中气郁阻,肝脾下陷而为泄利,胆胃上逆而作呕吐。
戊土迫于甲木,是以心痞胁痛。
相火升而卫泄,是以汗出。
表证既解,故不恶寒。
芫、遂、大戟,决其积水,大枣保其脾精也。
十枣汤是峻下逐水剂,用十枣汤治疗胸腔积液下去后上吐下泻,就能把多余水液彻底排出来,这些药都是非常猛烈的。
十枣汤就是把十个大枣煮成浓汤,然后放入那三味药的药粉,这三味药加起来也不过三克,这样就可以保护胃气和津液。
保证人体把邪气排出去而不伤正气,可以治疗病到最后的结核性胸膜炎、肺癌、尿毒症的胸腔积液,水气下不来。
积液排完后就不再生了,再给他一些扶正气的药就可以了,如果是西医抽水后还会产生的。
用十枣汤得抓住时机,不能乱用,人还有正气的时候攻一次把水彻底排完。
倪海厦就善用十枣汤治肝病,他用大枣固住正气。
祖国医学ppt课件
![祖国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9c1d42a32d7375a5178037.png)
望、闻、问、切的原则:“有诸内必形诸外”。
孙悟空强调四诊共参:
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
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齐全。
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
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
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
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
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祖国医学
1
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 得为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 医。”亦不许。
他日有人谓之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 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 “嗟乎,岂为是哉!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 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 己推而内之沟中。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 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在下能及大小生 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14
五行
(2)五行与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15
五行
运用生克乘侮说明脏腑病变之后的相互影响与转变 木生火,母(肝)病传子(心):肝阳上扰则心烦
不眠。 水生木,子(肝)病及母(肾):肝阳偏亢下劫肾
阴,肾阴不足则引动相火而遗精。 肺虚咳嗽:“培土生金”。
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以木为例。 木太过:制己所胜(木旺克土);侮所不胜(木火
刑金) 木不及:己所胜轻而侮之(土雍侮木);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金胜克木)
13
五行
《九灵山房集》载朱丹溪的一则故事:
一女子病不食,面壁卧者且半载,医告术穷。 翁诊之,肝脉弦出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气 结于脾故耳!”叩之,则许嫁丈夫入广且五年。翁 谓其父曰:“是病惟怒可解。盖怒之气击而属木, 故能冲其脾土之结。今宜触之使怒耳。”父不以为 然。翁入而掌其面者三,责以不当有外思。女子号 泣大怒,怒已进食。翁复潜谓其父曰:“思气虽解, 然必得喜,则庶不再结。”乃诈以其夫有书,旦夕 且归。后三月,夫果归而病不作。
扁鹊“来入咸阳”“为小儿医”
![扁鹊“来入咸阳”“为小儿医”](https://img.taocdn.com/s3/m/aa29c03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0.png)
扁鹊 来入咸阳 为小儿医 名医扁鹊有在秦国活动的行迹,行医曾在咸阳㊂有学者认为司马迁‘史记“卷一ʻ五‘扁鹊仓公列传“的相关记述,依据的是秦人文献㊂扁鹊以秦为医学实践空间的事迹,是重要的医学史信息,也丰富了我们对秦史和秦文化的认识㊂一扁鹊 随俗为变 , 即为小儿医‘史记“卷一ʻ五‘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东方名医扁鹊曾经适应社会需要,对 小儿医 的进步有所贡献的事迹:扁鹊名闻天下㊂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㊂①扁鹊据说 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名医的参与,自然会使医学的这一门类取得比较大的进步㊂山东微山两城乡出土汉画象石可见人首鸟身的扁鹊诊病的画面,这位神医的对面,有怀抱小儿并似乎将其向扁鹊面前推举的妇人㊂画面所表现的主题,是扁鹊为小儿诊病㊂有学者说,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幼科或儿科,初萌唐宋 ②,或说①②‘史记“卷一ʻ五‘扁鹊仓公列传“,第2794页㊂熊秉真:‘幼幼 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3月版,第5页㊂明确提出儿科专门化始于唐代太医署,其 医师 中含有 少小 ,与体疗㊁疮肿㊁耳目口齿等并列㊂宋代以后称 小方脉 ①,或将 幼科医学行世期间 判定为 大约当宋至清代,或十一至十九世纪之间 ㊂②这种 儿科专门化 初始年代的判定,看起来是偏于保守了㊂通过汉代已经出现的小儿医方,也可以证明这一事实㊂‘潜夫论㊃忠贵“说 婴儿有常病 ③,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对儿科医学的重视㊂而大致对应的历史时期,有学者认为古罗马社会明确可知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儿科学㊂④所谓 来入咸阳 ,‘史记会注考证“引多纪元简曰: ‘御览“无 来 字㊂按邯郸与雒阳,并言 过 ,而此特言 来入咸阳 ,盖此秦人所记,太史公直采而为传耳㊂ ⑤不仅 过邯郸 ㊁ 过雒阳 ,此前又有 扁鹊过虢 ㊁ 扁鹊过齐 事,同样 并言 过 ㊂所谓 来入咸阳 ,或许确实是秦人的记录,亦未可排除出自‘秦记“而 太史公直采而为传 的可能㊂⑥关于司马迁记述的扁鹊事迹,崔适以为 多系寓言,此无关于信69秦史人物论稿①②③④⑤⑥廖育群:‘医者意也 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版,第189页㊂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国儿童的疾病与健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4月版,第1页㊂‘潜夫论㊃忠贵“: 历观前世贵人之用心也,与婴儿等㊂婴儿有常病,贵臣有常祸,父母有常失,人君有常过㊂婴儿常病,伤饱也;贵臣常祸,伤宠也㊂父母常失,在不能已于媚子;人君常过,在不能已于骄臣㊂哺乳太多,则必掣纵而生癎;贵富太盛,则必骄佚而生过㊂ [(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校正“卷三‘忠贵“,中华书局1985年9月版,第114页][法]让-皮埃尔㊃内罗杜‘古罗马的儿童“一书专有 儿科学 一节㊂其中写道: 医生认真的建议保证婴儿的卫生和营养㊂ 医务人员全都知婴幼儿时期疾病的严重性 , 医生在儿科和普通医学方面具有同样多的知识,他们了解儿童脉搏的特点㊂儿童特有的体质和性格是医生诊断和开处方的依据 ㊂张鸿㊁向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55页㊂[法]雅克㊃安德烈‘古罗马的医生“一书中说到若干儿科病例,还写道: 有些医生是通过为女人或为她们的孩子治病而发迹的㊂ 杨洁㊁吴树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66 67㊁81㊁190页㊂(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日]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3631页㊂王子今:‘ 秦记⓪考识“,‘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 秦记⓪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秦文化论丛“第5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棗医者意也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时常可以见到“医者意也”的说法。
好像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医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
换言之,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就蕴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那么一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味道当中。
然而,医学毕竟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医家究竟如何以“意”来构建这门学问,似乎并无人深究。
近代硕学梁启超曾说:“中国凡百学问都带有一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神秘性,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
”而其所举之例,即是“医学”。
的确,中国传统医学较之于任何一种其他古代精密科学(如天文、算学)或实用技艺,都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
或毋宁说,只有传统医学才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韵味。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科技文化进行评价与研究时,一方面惊讶地发现: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唯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在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
在这种情况下,“医者意也”所代表的传统医学之神韵棗“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的基本性格,自然就会受到更多的非难。
这种与近代科学格格不入、作为医史研究,特别是医学思想史研究,理应对这句古来医家常挂嘴边,当代中医也还在以不同方式强调其重要性的话加以注意。
本文即从剖析“医者意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含意与表现形式入手,以求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所在;沿着医学的轨迹,而不是文人的雅兴来探索传统医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
出典与含义“医者意也”初见于《后汉书·郭玉传》。
其记述如下:郭玉,和帝(89~105在位)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
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
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
召玉诘问其状。
对曰:“医之为言意也。
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
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摄以承之。
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怖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
”这段记述,有两点值得注意之处:一是文中所言之“意”,并无后世所要表达的种种深远含意,而不过是指医家的注意力。
即郭玉以为“医疗贵人,时或不愈”的原因在于心怀恐怖,自然处处先思保身,焉能一心疗病。
值得注意的第二点,是文中所涉郭玉、程高、涪翁师徒三代,皆是针石之医。
尽管“针灸”与“药物”可以说是构成中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体系的左膀右臂,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发展水平与地位并不相同。
从总体趋势上讲,“药物疗法”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取得了绝对优势的地位。
无论是从历代遗留之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还是从当代中医的实际运用状况看,除针灸专科外,绝大多数的中医都是致力于药物的研究与使用。
恰如左膀右臂,虽然它们并无明显差异地存在于人体之上,但左右手的能力及运用频繁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然而又如在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身上看不到左右手有如此明显的功能差异,且人类的“右利”之势古今亦有所不同一样,药物疗法的绝对优势亦非成于一朝一夕。
[!--empirenews.page--]从中国传统医学最重要的经典棗今本《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主要是讲述针灸疗法即不难看出,针灸学在汉代不仅已然相当成熟,而且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郭玉对于针法技艺微妙之处的释说,与今本《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相关论述极为相近。
如郭玉说:“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而《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概括针法之要时则有:“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粗守关,上守机”等语;同书“小针解”篇对“上守机”的解释为:“知守气也”。
那么,“上工”(高明之医)“守神”、“守机”、“守气”的针刺技法与“粗工”(匠人之医)“守形”、“守关”有何区别呢?请看《素问·宝命全形论》对我们通常大加赞誉的“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棗通过补虚泄实、调整阴阳,以恢复健康的中医基本治则是如何评价的:“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而上工“法天则地”之技在针法中的具体表现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读过上述经文,自然会导出这样一个问题:针法的治疗效果究竟与施术者的个人素质有多大程度的关联?甚至会有人问:在施以针刺的过程中,除了技艺因素外,是否还需考虑施术者与患者间,有可能存在某种“气”的交流?即是否存在某种能量通过“针”,从施术者一方传递到受术者身上,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问题。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能通过实验弄清,目前似不应仅仅依据感觉轻率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要之,通过郭玉与今本《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可以了解到: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对于医家悟性、灵活性等个人素质的强调,首先是出现在针法的相关记述中。
相比之下,药物治疗在此时还处在强调“验方”之传授与使用的阶段。
《汉书·艺文志·方技》中有“经方”类,其意即是“经验之方”。
无论是文人儒士,还是医家,历来对“经验之方”都是十分重视的,因而才会有大量或简或繁的方书问世。
致于说后世在药物疗法方面也出现了“古方不能治今病”,主张“宁失其方,毋失其法”的新思想,那正是本文后面将要讨论的问题。
即“医者意也”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问题。
“意”之内涵的转变自郭玉倡言“医者意也”后,历代皆有援引以为据者,但援引者大多不是针法医,所欲阐发的旨趣也与针法无关。
实际上,热衷此说者主要是一些注重药物理论与应用的医家,显示出医疗技艺重心从针灸疗法向药物疗法的转移。
伴随着上述从针到药的转移,医者之“意”自然会因两种疗法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
换言之,“意”的内涵在悄然之中发生了种种改变,表述的思想内容已与出典风马牛不相及。
为要弄清“医者意也”这只旧瓶所装新酒的味道如何,则必须先看看是何人、于何时、向此瓶中灌入了何酒。
就管窥所及资料而言,在郭玉之后较早言及“医者意也”的是南朝名士陶弘景(456~536):“故陶隐居云:医者意也。
古之所谓良医,盖以其意量而得其节,是知疗病者皆意出当时,不可以旧方医疗。
”[!--empirenews.page--] 陶氏于医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将旧传《神农本草经》加以扩充、注释而成《本草经集注》。
故上述之语显然是就方药而言。
其后有隋唐间人许胤宗,“每疗,无不愈。
”故人问曰:“公医术若神,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胤宗答道:“医者,意也,在人思虑。
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
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
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疗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药偶然当病,复共他味相和,君臣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
脉之深趣,即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
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
”在唐代医家孙思邈(581~682)的著作中,则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一观点:“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次当用丸……。
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
故曰医者意也。
”“若夫医道之为言,实惟意也。
固以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当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数之所在,言不能谕。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从总体上讲,医家真正大谈“医者意也”是在宋代之后。
试观以下诸例。
《太平圣惠方》序称:“夫医者意也。
疾生于内,药调于外,医明其理,药效如神,触类而生,参详变易,精微之道,用意消停。
”《夷坚乙志》记述北宋张锐以一种药治愈两人全然不同之病,因有人问其故:“敢问一药而治两疾何也?锐曰:此于经无所载,特以意处之。
”南宋刘开《刘三点脉诀》自序云:“夫脉者天真要和之气也……大抵持脉之道,非言可传,非图可状,……学者当以意会而精别之。
”南宋崔嘉彦《崔紫虚脉诀秘旨》自序,与上文全同。
又《历代名医蒙求》苏霖序(1220)云:“昔人序本草,尝有言曰:医者意也。
盖谓医为人之司命,必致其意。
……况医之道,有神圣工巧之殊;药之性,有君臣佐使之别;人之受病,则寒热燥湿,强弱盛衰,千变万态,不可言。
既苟非精其意而通其妙,乌能已人之疾。
”南宋严用和所著《严氏济生续方》自序云:“医者意也,生意在天地间,一息不可间断,续此方,所以续此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说:“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
以其传授虽的,造诣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于医乎?今乃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刺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偶然中,难矣。
”明王文禄《医先》云:“医者意也,度时致病者意起之,立方医之,若天时圣教不同也。
……是以医贵审运气,察人情,及致病之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五云:“葛可久以气未足,初秋,取桐叶饮之,立下,此以意悟者也;……以命门无脉,而知为鬼,此以博识者也;……诊父之脉,而能道其子吉凶,此以理推者也。
意难于博,播难于理,医得其意,足称国手矣。
”[!--empirenews.page--]“夫医者,意也。
以医取效,岂必视方哉?然须博通物性,妙解脉理而后以意行之,不则妄而轻试,足以杀人而已。
”《惠民局本草诗签》蒋溥序云:“故河汾氏之言曰:医者意也,药者瀹也。
先得大意,后以药物疏瀹之,此可谓善言医者矣。
”《圣济经》陈兰森序(1789)云:“医者意也,以意体之,方无不当。
”清代龙绘堂所著《蠢子医》原序(1882)云:“甚矣,医道之难也。
医者意也,不可以妄试;不可以轻尝。
”清代臧达德《履霜集》自序(1814)云:“盖医者意也。
借望闻问切四者,以一己之心理而揣度夫病理;援五行生克之标榜,而定其所伤何部。
以形式而言,似属谈空,细绎之固有至理在焉。
”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卷三云:“汉郭玉曰:医之为言意也。
唐许允宗曰:医者,意也。
思虑精则得之。
望闻问切而不能知,或强不知以为知,遂以意为之,鲜有不败事者。
东坡云:学书纸费,学医人费。
”十分明显,这些医家强调的“意”,早已不是在针法操作时需要集中的“注意力”;而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即: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而尤以诊脉、用药为难;治病不可生搬硬套、墨守成规;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方能正确辨识疾病,并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医学在外表上虽然总是呈现出一种极强的继承性,令人觉得古今一脉并无多大变化,但实际上今古中医之不同远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