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作者:陈杰, 陈宇坤, 丁国瑜, 田勤俭, 王赞军, 单新建, 任金卫, 赵瑞斌, 王志才
作者单位:陈杰,陈宇坤,单新建,任金卫,王志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新构造年代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9), 丁国瑜(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新构造年代学开放实验
室,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8), 田勤俭(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
心,北京,100038), 王赞军(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0), 赵瑞斌(新疆地震局,乌鲁木齐
,830011)
刊名:
第四纪研究
英文刊名:QUATERNARY SCIENCES
年,卷(期):2003,23(6)
被引用次数:45次
1.徐锡伟.陈文彬.于贵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塞湖地震[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2(01)
2.王赞军.党光明.张瑞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的类型与性质[期刊论文]-高原地震 2002(01)
3.党光明.王赞军青海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与主要震害——对青藏高原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制约[期刊论文]-地质通报 2002(02)
4.Lin A.Fu B.Guo J Co-seismic strike-slip and rupture length produced by the 2001 Ms 8.1 Central Kunlun Earthquake 2002
5.Kidd W S F.Molnar P Quaternary and active faulting observed on the 1985 Academia Sinica-Royal Society Geotraverse of Tibet 1988
6.Van der Woerd J.Ryerson F J.Tapponnier-P Holocene left -slip rate determined by cosmogenic surface dating on the Xidatan segment of the Kunlun Fault 1998(08)
7.Van der Woerd J.Ryerson F J.Tapponnier P Uniform Slip-Rate along the Kunlun Fault:Implications for seismic behaviour and large-scale tectonics 2000(16)
8.青海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东昆仑活动断裂带 1999
9.任金卫.汪一鹏.吴章明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和滑动速率 1999
10.Velasco A A Broadband source modeling of the November 8 2000(105)
11.徐锡伟藏北玛尼地震科学考察 2000
12.Peltzer G.Crampe F.King G Evidence of nonlinear elasticity of the crust from the Mw7 1999
13.Xu X.Chen W.Ma W Surface Rupture of the Kunlun Earthquake (Ms 8.1), North Tibeitan Plateau
2002(06)
14.SYLVESTER A G Strike-slip faults 1988
15.Reid H F.Davis W wson A C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nomenclature of faults 1913
16.Johnson A M.Fleming R W.Cruikshank K M Shear zones formed along long, Straight traces of fault zones during the 28 June 1992 Landers, California, earthquake 1994(03)
17.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海原活动断裂带 1990
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富蕴地震断裂带 1985
1.期刊论文单新建.李建华.马超.SHAN Xin-Jian.LI Jian-Hua.MA Chao昆仑山口西Ms 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特征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5,48(2)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8.1级地震.应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1m分辨率IKONOS影像能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的精细结构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位于东昆仑断裂南麓冲洪积台地或冲洪积台地后缘的地貌陡变带和断层谷地里,是一条叠置在先存破裂带上的地震破裂带.在布喀达坂峰以东的地表破裂带长近350km,由3条次级破裂组成,走向100°.流经破裂带的一系列沟谷发生左旋同步扭曲,平均滑动速率为13.4~16.8mm/a,属AA级活动水平.最大左旋位错7.8m,地震破裂带最宽达1250m,宏观震中位于93°17′E,35°47′N,即玉西峰附近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上.
2.期刊论文陈宇坤.陈杰.Chen Yukun.Chen Jie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最大位移讨论-中国地震
2004,20(4)
最大位移是认识地震破裂机理和断层未来地震危险性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对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最大位移的调查有多种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本次地震地表最大同震水平位移6.4±1.4 m,位于库赛湖东北(93.2266°E,35.7779°N),最大垂直位移5.2±0.2m,与水平位移分布基本一致.影响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位移测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断裂带多期活动、地震地表破裂带构造形式复杂,以及特殊的冰川冻土区地貌位移标志是主要因素.
3.期刊论文陈杰.陈宇坤.丁国瑜.王赞军.田勤俭.尹功明.单新建.王志才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同震位
移分布特征-地震地质2004,26(3)
沿长约426 km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2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并在其中11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6.4m,平均水平位移约为2.7m,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10-1~10-4之间,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性破裂带上的同震位移状况,可能只是该断错事件的最小滑动量.在活动构造研究中,利用地貌断错量或古地震探槽中的地层断错量来区分一次或多次古地震事件,估计古地震事件的规模并预测未来地震的强度时需谨慎.
4.期刊论文单新建.李建华.马超.SHAN Xin-Jian.LI Jian-hua.MA Chao 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
震中的应用研究-地震地质2005,27(1)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野外考察极其艰难.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1m分辨率IKONOS影像,是一幅真实的地表微缩景观,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的精细结构及运动特征.研究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位于东昆仑断裂南麓冲洪积台地或冲洪积台地后缘的地貌陡变带,在布喀达坂峰以东的地表破裂带长近350km,由3条次级破裂组成,走向100°,是一条叠置在先存地震破裂带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流经破裂带的一系列沟谷发生左旋同步扭曲,平均滑动速率为13.4~16.8mm/a.宏观震中位于93°17′E,35°47′N玉西峰附近的地震破裂带上,这里最大地震位错为7.8m,地震破裂带最宽达1 250m,这与中国地震局推测的宏观震中93.3°E,35.8°N非常接近.
5.期刊论文田勤俭.张立人.郝平.王赞军.王志才.TIAN Qin-jian.ZHANG Li-ren.HAO Ping.WANG Zan-jun.WANG
Zhi-cai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参数相互关系的新认识-地震地质2005,27(1)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
6.期刊论文王赞军.党光明.田勤俭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崩塌发育特点-中国地震2003,19(2)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造成20余处崩塌体或崩塌带,主要分布在地震地表破裂带附近,以库赛湖以西为主.崩塌可分为基岩崩塌、土体崩塌、冰体崩塌、雪崩4种类型.本文对崩塌的空间分布和发育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其它大地震相比,认为本次地震崩塌规模较小,除介质岩性、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外,地震动不十分强烈是崩塌规模偏小的重要原因.这种地表破裂带长而地震动偏弱的现象,是本次地震破裂的重要特点,可能与先存断裂的结构有关.
7.期刊论文田勤俭8.1级大地震--考察地震地表破裂带-中国减灾2002(2)
2001年11月14日,一阵强烈的震动触发了全球各地的地震台站.数小时之内,各地的地震中心不约而同地发布着同样的消息:一次强烈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中国地震台网迅速公布了定位结果:震中在青海、新疆交界地区,震级为8.1级,并将其命名为昆仑山口西地震.
8.期刊论文单新建.李建华.马超.柳稼航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遥感影像特征分析-地质学报
2005,79(1)
2001年11月14日在中国新疆与青海省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发生8.1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在海拔4900m以上的高原和山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给野外考察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通过对ETM、SPOT、Ikonos、ERS-1/2 SAR等卫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获取了此次地震破裂带空间分布与形变特征.
9.期刊论文张晓亮.江在森.陈兵.王双绪.张希.Zhang Xiaoliang.Jiang Zaisen.Chen Bing.Wang Shuangxu.
Zhang Xi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对中国大陆影响的初步研究-国际地震动态2004(z1)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Ms 8.1级地震(以下简称昆仑大震),这是50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唯一的一次8级以上大震.目前,有关该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已有一些考察结果.另外,大震发生后,许多学者对这次地震发震的形变、构造及动力背景,未来我国的地震趋势等做了研究和分析,一致认为这次特大地震对我国大陆1~3年地震大形势将产生重要影响,但影响的范围、程度等尚缺乏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昆仑大震对中国大陆的地壳运动到底产生了一个怎样的影响,搞清这个问题,对分析我国最近几年的地震形势及地震危险区的判定有很大的意义.基于此点,本文利用有限元模拟了中国大陆8.1级大震的同震水平形变场(相对欧亚板块),分析了其对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影响,并给出一些半定量的结果.
10.期刊论文赵瑞斌.李军.向志勇.葛鸣.罗刚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西段考察-内陆地震2002,16(2)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北京时间),在我国昆仑山口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青海省交界处发生了8.1级地震.震区为海拔4 900 m以上的高原和山地.这是新世纪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组织了综合考察队对此次地震进行了全面考察.
1.吴国栋.尹光华新疆伊犁喀什河断裂带分段性研究[期刊论文]-内陆地震 2010(1)
2.张晁军.石耀霖.马丽昆仑山大地震震后形变反映的地壳岩石流变特性[期刊论文]-岩土力学 2009(9)
3.陈兵.崔笃信.张晓亮.王庆良区域优势构造面和余震节面库仑应力变化相关性与地震预测意义[期刊论文]-地震学报 2009(4)
4.崔笃信.王庆良.胡亚轩.王文萍.梁伟锋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及其机理[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09(6)
5.程佳.甘卫军.王泽河.陈为涛.肖根如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前背景形变场的模拟研究[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9(1)
6.程佳.甘卫军.王泽河.陈为涛.肖根如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前背景形变场的模拟研究[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9(1)
7.XU XiWei.YU GuiHua.MA WenTao.KLINGER Yann.TAPPONNIER Paul Rupture behavior and deformation localization of the Kunlunshan earthquake (Mw7.8)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2008(10)
8.徐锡伟.于贵华.马文涛.林传勇.Yann Klinger.Paul Tapponnier昆仑山地震(Mw7.8)破裂行为、变形局部化特征及其构造内涵讨论[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 2008(7)
9.李海兵.司家亮.潘家伟.邱祝礼.孙知明.裴军令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算[期刊论文]-地质通报 2008(12)
10.尹光华.蒋靖祥.吴国栋2008年3月21日于田7.4级地震的构造背景[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 2008(4)
11.Wang Hui.Zhang Guomin.Zhang Huai.Shi Yaolin.Liu Jie.Shen Xuhui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Coseismic Effect of the November 14, 2001 Great Kunlun Earthquake, Northern Tibet, China[期刊论文]-中国地震研究(英文版) 2008(2)
12.邓明莉.孙和平.徐建桥GPS数据约束的昆仑Ms8.1地震断层的分段模型[期刊论文]-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4)
13.万永革.沈正康.王敏.张祖胜.甘卫军.王庆良.盛书中根据GPS和InSAR数据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同震破裂分布[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08(4)
14.崔笃信.王庆良.王文萍昆仑8.1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场的影响[期刊论文]-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3)
15.邵志刚.傅容珊.薛霆虓.黄建华昆仑山Ms8.1级地震震后变形场数值模拟与成因机理探讨[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08(3)
16.江娃利试论地质学者的地震理念[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8(1)
17.江娃利试论地质学者的地震理念[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8(1)
18.胡道功.叶培盛.吴芳.张耀玲.吴中海.刘琦胜.吴珍汉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段晚第四纪古地震历史[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8(2)
19.李海兵.J.Van der Woerd.孙知明.A.-S.Mériaux.P.Tapponnier.F.J.Ryerson.司家亮.潘家伟阿尔金断裂带康西瓦段晚第四纪以来的左旋滑移速率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探讨[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8(2)
20.付碧宏.二宫芳树.董彦芳.时丕龙.张之武三维卫星遥感图像生成技术及其在第四纪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8(2)
21.杨国华.张晓东.张风霜.杨博.韩月萍.王利.沈舞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后中国西部地壳水平位移场的变化特征[期刊论文]-地震研究 2008(1)
22.Influence of the Kunlun Mountain Ms8.1 Earthquake on Horizontal Crustal Deformation in the
23.王辉.张国民.张怀.石耀霖.刘杰.申旭辉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同震影响场的数值模拟[期刊论文]-地震地质2007(3)
24.路鹏.杨国华.张风霜.韩月萍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与山西断陷带水平运动变化的探讨[期刊论文]-国际地震动态 2007(7)
25.杨国华.江在森.张风霜.刘峡.韩月萍昆仑山8.1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水平形变影响的讨论[期刊论文]-国际地震动态 2007(7)
26.杨国华.江在森.张风霜.刘峡.韩月萍.沈午春.王利昆仑山8.1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地震 2007(1)
27.胡道功.吴中海.吴珍汉.赵希涛.叶培盛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2007(1)
28.陶玮.沈正康.万永革.单新建.马超根据2001年Mw 7.8可可西里强震InSAR同震测量结果反演东昆仑断裂两侧地壳弹性介质差异[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07(3)
29.江娃利.谢新生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地表破裂分段特征[期刊论文]-地质力学学报 2006(2)
30.胡道功.叶培盛.吴珍汉.吴中海.赵希涛.刘琦胜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段全新世古地震研究[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6(6)
31.付碧宏.张松林.谢小平.石许华.王世锋阿尔金断裂系西段--康西瓦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地貌特征研究[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6(2)
32.田勤俭.丁国瑜青藏高原北部第四纪早期断裂活动的新生性变化初步研究[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6(1)
33.马超.单新建昆仑山Ms 8.1地震震源参数的多破裂段模拟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06(2)
34.MA Chao.SHAN Xi-jian Decomposing InSAR LOS displacement into co-seismic dislocation with a linear interpolation model: A case study of the Kunlun Mountain Ms=8.1 earthquake[期刊论文]-地震学报(英文版) 2006(1)
35.马超.单新建基于实测值分段线性内插模型的InSAR视线向同震位错分解--以青藏高原昆仑山Ms8.1地震为例[期刊论文]-地震学报 2006(1)
36.Wan Yongge.Shen Zhengkang.He Zhende.Wang Min.Chen Jie.Zhang Zusheng.Wang Qingliang.Gan Weijun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01 Kokoxili Earthquake Inverted by the GPS Data[期刊论文]-中国地震研究(英文版) 2005(4)
37.马超.单新建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INSAR斜距向同震位错分解[期刊论文]-地震研究 2005(3)
38.SHAN Xinjian.LI Jianhua.MA Chao.LIU Jiahang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Ground Ruptures Resulting from the Kunlun Mountai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期刊论文]-地质学报(英文版) 2005(1)
39.单新建.李建华.马超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5(1)
40.单新建.李建华.马超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5(1)
41.任金卫.王敏GPS观测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级地震地壳变形[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5(1)
42.单新建.李建华.马超昆仑山口西Ms 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05(2)
43.万永革.周公威.郭燕平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昆仑山口西地震的球型自由振荡[期刊论文]-地震 2005(1)
44.万永革.王敏.沈正康.陈杰.张祖胜.王庆良.甘卫军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资料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
45.陈杰.陈宇坤.丁国瑜.王赞军.田勤俭.尹功明.单新建.王志才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4(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sjyj200306006.aspx
授权使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gc),授权号:7d503aa6-747d-4ffb-9993-9ebe00abd3d3
下载时间:2011年4月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