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这里专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另一种商品表示)低于另一国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就说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又称相互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的国际价格或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意义:①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基础②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③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获利缺陷:不具有普遍性2.比较优势模型下,均衡的相对价格是如何确定的?3.如何分析比较优势下自由贸易的贸易利得?94.对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误解?(1) 劳动生产率和竞争优势(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到达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
(2) 贫民劳动论(the pauper labor argument)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的,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3) 剥削(exploitation)若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使其福利恶化。
5.多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模型相对工资是如何确定的?(不考)6.专业分工会进行的那么彻底吗,为什么?--不会原因:①多种要素的存在会减弱分工的趋势②国家保护民族产业③运输费用的存在(导致一些非贸易品)7.论述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①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而现实中不存在②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并据此认为一个国家始终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③忽略了各国资源不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④忽略了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国际贸易的原因*意义:更全面的解释了国贸基础,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参与国贸提供了理论依据8.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
亚当·斯密
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 论,奠定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
赫克歇尔和俄林
在20世纪初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 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其生产不同商品的成本和效率 ,进而影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大卫·李嘉图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 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其成本相对较 低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最大的利益。
02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实践
CHAPTER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模式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 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该理论,一个国家会出口那些需要密 集使用其丰裕要素来生产的商品,而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 其稀缺要素来生产的商品。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那么它可能会 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如服装和玩具,并从其他国家进口资 本密集型商品,如机器设备和高端技术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与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挑战,如何将 数字要素纳入要素禀赋理论框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谢谢
THANKS
较优势。
国际贸易的动因是生产要素价格 的国际差异,即所谓的“要素价
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禀赋理论的推论
国际贸易可以导致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密集的商品, 进口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密集的商品。
国际贸易可以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国际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比较优势,实现全球福利最大 化。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要素禀赋与 国际贸易
目录
CONTENTS
•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概述 •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实践 • 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国际经济学第2章
本章我们介绍解释现代国际贸易模式的一 些理论,由于这些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的 假设条件,分析框架也不同,故我们称之为现 代国际贸易理论。
• 一、对H-O理论的置疑 •二、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需求偏好理论
h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对H-O理论的置疑
• (一)“里昂惕夫之迷” • (二) 国际贸易新现象
则表明一国有产业内贸易,即一国会同时进口和出口
同一类产品,ITT越大,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ITT=1时,进口与出口相等,产业内水平最高。
h
13
表3-1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的ITT (%)
工业化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加拿大 西班牙 平均
1970 55.1 32.8 59.7 78.1 64.3 61.0 62.4 41.2 56.8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资源禀赋论认为,国家间的资
源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据此,国际贸易
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资本丰裕国)与发展中国家
(劳动力丰裕国)之间(即“南北贸易”),20世纪
50年代之前的国际贸易的确大部分是属于“南北贸
易”,但是60年代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北北
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成为国际
h
3
(一)“里昂惕夫之迷”(P41)
• 里昂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 1947年的数据进行计算,以验证美国的 贸易结构同H-O理论是否相同。
• 结论: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低于进口 (竞争)商品的资本密集度。美国出口 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的是资本密 集型商品。
h
4
“里昂剔夫之迷”的解释理论(P41)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目录
• 国际贸易理论 • 国际贸易政策 • 国际贸易实践 • 国际服务贸易 •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
01
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内容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强调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 品时,如果其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则具有 绝对优势。该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 通过贸易交换其他产品。
服务贸易定义
服务贸易是指跨越国境进行的服务交 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 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提供方式。
服务贸易的重要性
服务贸易的特点
服务贸易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 异质性和不可存储性等特点,这些特 点使得服务贸易的提供和消费过程具 有其独特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贸易 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成 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国公司得以实现全球化经营和资源配置。
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03
跨国公司通常采取全球化战略、多国化战略、区域化战略等经
营策略,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市场的需求和特点。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
互补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国际贸易可以带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而国际直接投资也可以促进国 际贸易的发展。
竞争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例如在同一市场上,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可能会与本地 企业产生竞争。
互动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上,例如跨国公司通 过国际贸易获取原材料和市场信息,同时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和服务网络。
06
非关税措施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60
0
X
图 2-4(b)小囯的要素增长和贸易
三、 小囯的技术进步和贸易与财富
• 中性技术进步使得两种商品生产在相对价格不变 的条件下以相同比率增长。
• 只有在可出口商品生产中的中性技术进步是顺贸 易的。
• 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会增加或降低贸易量,但 总是会增加小国的社会财富。
一、劳动增长与资本积累
• 图2-1表明了假设A国各类型要素增长的情况。对B国的说 明完全相似,由A可以推及B。图2-1中的左图说明假设A 国的劳动与资本两要素增加一倍的平衡增长情况。右图 重复了A国增长前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显示了另两条 分别为仅劳动或资本增加一倍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Y
Q 2Y Q1Y
三、技术进步
• 当两种商品生产中的中性技术进步速度相同时,一国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按照技术进步发生的速度向所有方向均 匀外移,这与生产要素平均增长时的效应相同。这种技 术进步的类型即图2-1左图所示。
Y QY2
QY1
A
A
A ’ B QX1
B
B’ QX2 X
0
图 2-3 中性技术进步
第二节
小国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三、技术进步
• 过去的经验研究揭示了发达国家的实际人均收入 的增加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而资本积累的作用 则十分有限。然而,由于技术进步的类型不同, 而且不同的技术进步在每一种或同时在两种商品 生产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比率,和要素增长分析相 比,技术进步的分析比较复杂。
三、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类型: (1)中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劳动和资 本的生产效率(productivity)同比例增加。 (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是指资本要素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劳动要素生产 效率的增加。 (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是指劳动要素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资本要素生产 效率的增加。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1 、消费者无差异曲线
者带来相 同效用 能为消 费 者带来相同效用 满足的不 同商品组合 的连线
Y
UA=UB
A(10,40) ( , )
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 离原点越远, 离原点越远 •不相交 不相交
2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设条件 假设: 假设: 两种商品( 和 ),两种要素( 和 ); ),两种要素 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K和L);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都是既定的, 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都是既定的,并且规模收益 不变; 不变; 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固定不变的; 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固定不变的; 生产要素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生产要素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两种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两种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两个部门之间不存在外部性。 两个部门之间不存在外部性。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 的差额。 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 的差额。 的差额。
P b P0 a
S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
Q
15
习题
名词解释 1、生产可能性曲线 2、机会成本 3、社会无差异曲线 4、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5、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Y Y1 Y2 △Y E1 E2
△X O X1 X2 X
最大产量组合不等于最佳产量组合,确定最佳产量, 最大产量组合不等于最佳产量组合,确定最佳产量,要引入无差异曲线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过:“经 济学中最优美的理论是比较优势”。 迈克尔•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比如说乔丹 能用两小时修剪完草坪,在这同样的2小时中, 他能拍一部运动服装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2 万美元。与他相比,住在他隔壁的小姑娘凯丽 能用3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在同样的3小 时中,她可以在麦当劳工作并赚30美元。
比较优势理论是1817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 大成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其《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背景: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但 政权仍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于是,在工业资 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除 了政权的争夺外,经济方面的斗争主要表现在 《谷物法》存废问题的争论上。1815年,英国 通过了一项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谷物法》, 根据这项法律,当国内谷物价格高于80先令1 夸特时,禁止外国谷物输入。在地主阶级力图 保存《谷物法》的同时,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 求废除《谷物法》。就在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 要从理论上论证谷物自由贸易优越性的情况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例证:比较优势
国家 毛呢 酒 英国 40 60
(人/天)
国家 毛呢 酒 葡萄 20 牙 10
毛呢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为0.67(40/60) 葡萄牙为2(20/10) 酒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为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0/40)葡萄 牙为0.5(10/20)
2.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8
2.3 基于绝对优势的贸易:亚当·斯密
•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 – 1790) •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简称“国富论”
2.3A 绝对优势说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12
2
2.3A 绝对优势说
• 结论:
• 参加贸易的原因:两国同种商品价格之间存在差 别。 • 参加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两国应专业化生产 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 • 参加贸易的利益:与分工前相比,世界总产量增 加,两国的消费均有增加。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23
比较优势原理
• 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是绝对劣 势,相互有利的贸易基础仍然存在。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较小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劣取其轻)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 较大优势的商品。(优势较大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优取其重) • 通过交换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 更多的商品,对外贸易给双方带来利益。
Table 2-2 绝对优势(国际贸易后按照1:1比例交 换 6w=6c)
美国 产品 小麦(蒲式耳/劳动 小时) 布(码/劳动小时) 6 6
(相当于1.5小时,获利 0.5小时,或获利2c)
英国 6
(相当于6劳动小时,获 利5小时,或获利24 c)
4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21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结论: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取决于与谁比较,与不 同的国家比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表: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
国家或地区 瑞士 德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法国 美国 意大利
台湾地区 英国 韩国 墨西哥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73,459 50,116 42,745 37,854 36,480 35,600 34,705 31,640 25,722 21,453 17,995 12,900
10 童装、非橡胶鞋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 百分比
4.8 2.6 3.9 11.5 18.9 8.2 4.1 5.2 17.2 23.5
0.25 40日元 200日元
80日元
机器 0.25 0.75 40日元 200日元
160日元
美国 纺织品 0.75 机器 0.25
0.25 1美元 1美元 0.75 1美元 1美元
1美元 1美元
日本的纺织品较多地使用了便宜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而美国 的机器较多地使用了便宜的生产要素,即资本
日本纺织品 的相对价格 是1/2,美 国纺织品 的相对价格 是1
商品X
商品Y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进口X
出口Y
减少X生产
扩大Y生产
释放要素
要素投入增加
供给较多的K 供给较少的L 需求较少的K 需求较多的L
Y * MPKY
W= PX * MPLX = PY * MPLY
MPKX =r/PX
MPKY=r/PY MPLX =W/PX MPLY=W/PY
30
资本
48
60
判断: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 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章新贸易理论第⼆章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内国际贸易)偏好——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的⽣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新贸易理论产⽣的时代背景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贸组织(WTO)的统计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重则不⾜1/3。
新贸易产⽣的理论背景绝⼤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且⼤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产业内进⾏的性质,甚⾄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这些都是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所⽆法解释的。
新贸易理论的产⽣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等⼈进⼀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需求偏好。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国同时存在着进⼝和出⼝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产业所⽣产的产品。
同类产品指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产上⼜投⼊相近或相似的⽣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性质完全⼀致因⽽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果、砖等。
国际贸易交易同质产品的原因:1、运输成本(靠近原材料地)2、季节性问题(⽔果)3、经济合作需要(海峡两岸的农产品)异质产品:指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的质量不同(⽐如特殊的⽣产⼯艺所致)。
⽔平差异:质量相同,特征不同(颜⾊、款式、性能、售后服务)。
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运输成本等⼀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赫⼀俄学说加以说明。
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政府政策:政府授予的垄断地位(专利)对进⼊的限制(许可证);信息:潜在竞争者缺乏技术信息会阻碍它们的进⼊(可⼝可乐);消费者缺乏新进⼊的产品的信息使他们对购买新产品没有积极性(361)规模经济:对⾃然垄断⽽⾔,规模经济使⼀个⾏业只有⼀家⼚商是最有效率的。
国际经济学第2章
A`
K
奇沃斯方框图
85Y
40X 120Y QX` L B`
F`
QX`L
QY`K
L B国 QY` K 80X 40Y A` A国 K 65X F` 85Y 130X 20Y 95X 45Y F B L QY
图 A、B两国 的埃奇沃斯方
框合成图
40X
120Y QX L B`
A 50X 60Y
2)要素绝对价格均等化的证明 为证明要素绝对价格均等化需引入“欧拉 定理”与“克拉克法则”。所谓“欧拉定理” 是指在规模报酬不变,并且一切产品刚好被消 费掉的条件下,某种产品的产量等于投入的各 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边际生产力乘积之和。即 产品X的产量等于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L)乘 以劳动的边际生产力(MPL)与资本数量(K) 乘以边际生产力( MPK )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X=MPL· L+MPK· K
图 2-5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图型说明
Y 140 Y 140 PA`
120
100 80 60 40 20
120
100 80 A` Ⅱ Ⅰ PA X 60 40
B`
A` C`
E=E` Ⅱ C A A国 B PB X
A
A国 0 20 40 60 80
20
100 1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QXk 95X
130X
QYk
60Y
45Y
20Y
50X
O 图 A国产品X的等产量线
QXL
O
QYL
图
A国产品Y的等产量线
QYL QXK
L A国 130X 20Y B
QY
国际经济学第2章:比较优势
• 考虑货币的比较优势:如果英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效率均 低于美国,当且仅当英国的工资比美国工资低得多,以至于
布匹的价格在英国相对低,而小麦的价格在美国相对低。
以美元计价的小麦与布匹在英、美两国的价格
产品
美国
英国
1蒲式耳小麦
1.00美元
2.00美元
1码布匹
1.50美元
1.00美元
• (美国工资率为6美元/小时,英国工资率为1英镑/小时, 汇率为1英镑=2美元)
• 根据机会成本理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再生产1单 位此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量。
• 其结论是,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有较低的机 会成本时,该国在该商品生产上就有比较优势 (在另一种商品上有比较劣势)。
• 例如,在上个例子中,美国多生产1单位的小麦, 必须放弃2/3单位布匹,那么小麦的机会成本就 是2/3单位布,而英国多生产1单位的小麦,必须 放弃2单位的布,即英国小麦的机会成本为2单位 布,因此,小麦的机会成本在美国要比在英国低, 美国在小麦生产上相对于英国有比较优势,英国 在布匹上有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 贸易所得:可通过这个例子证明比较优 势原理,即证明了英国与美国通过专业 生产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均可获利。当且 仅当美国6单位小麦至少可以交换到英国 布匹4码以上,12码以下(4C<6W<12C, 不包括4码与12码),交易发生。从而说 明了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 劣势,互惠贸易仍会发生。
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 重商主义产生于英国和法国
二、基本观点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 都是为了攫取金银,一个国家富裕的程度和实力的 大小的唯一标志是金银等贵金属的多少。两种方式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x p x p 1 w a a a y y
结论:参与国际分工,即只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 势的产品,比自己两种产品都生产更合算。
a
a
五、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
1、引入货币经济的比较优势: 三个变量的转换: 物物交换下用劳动时间表示的产品成本及价格, 现用货币额来表示。 成本现在等于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乘以货 币工资率。 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既以各自国内价格 为基础,又受两国货币间汇率约束。
葡萄酒/毛尼=0.89 毛尼/葡萄酒=1.125
(劳动小时/单位)(劳动小时/单位)
英国
120
100
90
英/葡=1.1 葡/英= 0.9
葡萄牙 80
英/葡=1.5 葡/英=0.67
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 一国某种产品的 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他国同一产品的相对劳动 生产率。 相对成本的比较优势 :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 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成本。 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 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 会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一、从重商主义到绝对优势理论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在中世纪晚期,近代资本 主义萌芽时期,欧洲商业迅速发展时期( 1500—1800 ) 产生的一种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 混合。 《新帕》:重商主义是“大约从 1500 年到 1800 年间简单 连贯的欧洲经济思想史和国民经济政策史的漫长篇章。” 主要形式: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 基本观点: --金银=财富,一国国力取决于它所拥有的贵金属,国际贸 易是取得贵金属的最重要途径; --增加国民财富的贸易政策,应是多卖少买乃至不买,或曰 保持贸易顺差的政策。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单一要素经济
图 2-1: 本国生产可能性曲线
本国酒产量, QW, (加仑)
P L/aLW
o
斜率的绝对值等于用葡萄酒 衡量的奶酪的机会成本
F L/aLC 本国奶酪产量, QC,
(磅)
单一要素经济
■相对价格与供给 每种产品生产的数量是由价格所决定的 用产品Y(酒)来表示的产品X(奶酪)
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第三,当PC/PW>a*LC/a*LW时,本国和外 国都专业化生产奶酪,将没有酒的生产。 因此奶酪的供给是无限的。
■第四,当PC/PW=a*LC/a*LW时,外国工人 对于奶酪和酒的生产无差异。RS曲线为 直线。
■第奶五酪,的当相a对LC供/aL给W<是P(LC//PaWLC<)/a(L*L*C/a/a*L*LWW)时,
单一要素经济
■假定我们研究一个经济,并将其称为“本 国”(home)。在此经济中,假定
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只生产两种商品(奶酪和酒) 劳动力供应在两国是固定的 生产每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固定的 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
单一要素经济
■本国经济的技术可以用劳动生产率来表述,即 单位劳动投入(unit labor requirement)
—化假生定产a奶LC酪/aLW<a*LC/a*LW ,本国将专业 —本当国P将C/专PW业<a化LC生/a产LW酒或PC/aLC<PW/aLW时, —专同业样化,生当产P酒C/PW<a*LC/a*LW时,外国将 ■其次,当奶酪的相对价格为
P酪C和/PW酒=是aL无C/a差LW异,的本。国RS工曲人线对是于一生条产直奶线
比较优势的概念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生产出某种产品就必须
第二章(2)国际经济学
贸易利益的来源——交换所得和分工所得 (1)交换所得是由于贸易的发生,出口和进口商 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导致福利水平增加的部分。 (2)分工所得是由于资源从比较劣势的部门转移 到比较优势的部门,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而使福 利水平增加的部分。
Y
E T
Ⅱ
A
Ⅲ Ⅰ
B
PW
O
PW
X
图2-9 交易所得与分工所得
所谓机会成本指的是多生产1单位某产品就 必须牺牲另一产品的产量。那么,各国具体应当 专业化生产何种商品,并不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 劳动量或实际支出成本来决定,而应该考察物品 的机会成本。与他国相比,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如果低的话,那么该产品就具有比较优势,反之 则处于比较劣势。
二、机会成本一定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贸易条件、相互需求及贸易福利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指的是一国 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 交换比率。在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中, 一国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和进口产品价格的比率 就是该国的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的变化取决于双方对进口商品的 需求弹性。如果一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 但对方对自己的需求并没有增加,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条件会对自己不利而 对对方有利,尤其当对方对自己的商品缺乏弹 性时,将会使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更为剧 烈,贸易条件就会更有利于进口需求弹性弱的 一方。
当机会成本一定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 条直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也称为“边际转换 率”( 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表示每多生产1单位的X(横轴商品) 而减少的Y (纵轴商品)数量,就是 X 的机会 成本。
表2-1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 绝对成本说的主要论点(亚当.斯密,1776年提出, 名称为后人所加 ,最初的表示是散文式的)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
利条件 (4)正和博弈(双方获得利益,世界整体获益) ❖ 一个例证:见下表
✓开放条件下,即两国进行分工与贸易,A国集中生产X产品,144个劳动 能生产48个单位的X,B国集中生产Y,其产量为36。世界共生产48个单位 的X和36个单位的Y,分别比贸易前多23个单位和11个单位。
✓进一步,如果按1:1的价格交换,例如,各国可能的得到:A国可消费 28单位的X,20单位的Y,B国可以消费20单位的X和16单位的Y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说”:一个实例
表2-1 两国生产X与Y产品所需劳动投入量
A国
B国
生产单位X的劳动投入
3
12
生产单位Y的劳动投入
6
4
假设两国拥有相同的劳动量例如144个工作日,生产等量的X与Y,那么,
✓可以看在封闭条件下(贸易前),A国可生产:144/(3+6)=16个单位 的X产品与16个单位的Y,同理,B可9个X和9个单位的Y产品,世界共生 产25个单位的X和25个单位的Y;
❖ 在具定有义 比上 较,优如势果。ax同/a理y>b,x/Bby国,在则Y称的A生国产在上X生具产有上比 较>a优y/a势x)(因为若ax/ay>bx/by,则必定有by/bx
❖ 显然在上述两种条件下,国际贸易产生与否取决 于其是否能带来更多的利益。在此可以证明,国 际贸易能够在存在绝对优势条件下发生,而且在 存在比较优势条件也能发生。绝对优势是国际贸 易发生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免费)国际经济学--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20:06
28
三 贸易前的均衡解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PA=aLX /aLY PB=bLX /bLY 观察:
A国在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所以在封闭条件下PA<PB
结论: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反映了比较 优势所在 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相对价格的差异 完全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国际贸易完全是因两国劳动生 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
5
二 亚当· 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
(2)提出绝对优势这一概念
国际分工依据绝对优势的标准来分工
贸易发生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成本存在绝对差异
20:06
6
二 亚当· 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
(2)提出绝对优势这一概念
绝对优势模型
A、B两国,X、Y两种产品,劳动唯一要素;
一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数量 封闭条件下的产出消费量 X产品 Y产品
20:06
37
四 贸易型态与贸易利益
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20:06
33
四 贸易型态与贸易利益
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A国X产品的过剩供给曲线
当国际相对价格P2>A国封闭情况下的相对价格PA
A国专业化生产X,X的生产量为LA/aLX A国的消费点由社会无差异曲线和国民收入预算线 (经过生产点的国际相对价格线)确定 A国X产品的过剩供给为正(P2越高,消费与生产 的差额越大)
表:2: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X的劳动生产率 Y的劳动生产率
20:06
B
1/12 1/4
20
1/3 1/6
国际经济学(chapter2)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重商主义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 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恩格斯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1、背景知识
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全盛于16 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全盛于16 :14世纪末到18世纪 17世纪 17世纪下半叶开始瓦解 世纪, 世纪下半叶开始瓦解。 、17世纪,17世纪下半叶开始瓦解。这一时期正是 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 “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 、 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 搜寻着黄金; 搜寻着黄金 ; 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 渡大西洋的符咒; 渡大西洋的符咒 ; 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 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
小麦
劳动投 入量 英国 美国 15 10 产出量 120 120 劳动投 入量 5 10
布
产出量 100 100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从表2-2可以看出, 从表 可以看出,进 可以看出 行国际分工之后, 行国际分工之后,整 个世界小麦的产出量 仍是240,没有变化, 仍是 ,没有变化, 但是布的产量增加到 400,比分工前增加 , 个单位。 了200个单位。这说 个单位 明,国际分工使两国 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 的利用。 的利用。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 本国生产A、B、C、D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 投入分别为14、21、3、4,外国生产这四 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18、24 、30 ,根据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本国的哪些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y do Countries Trade? What Determines the Patterns of Trade?
Carbaugh, Chap. 2
2
Foundations of trade theo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rade theory
Mercantilism
Carbaugh, Chap. 2 18
David Ricardo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U.S.A. Productivity: Yard of cloth per labor hour Bushels of wheat per labor hour Labor hours to make 1 yard of cloth 1 bushel of wheat 0.25 0.5 4.0 2.0 < < > > 1.0 0.67 1.0 1.5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rbaugh, Chap. 2 12
Adam Smith and Absolute Advantage
The benefits of free trade: Glob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enhanced because trade allows each country to exploit its absolut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some products. Trade is a positive-sum activity.
Carbaugh, Chap. 2 9
Adam Smith and Absolute Advantage
Model: Two-Country & Two-product Two countries: the U.S.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wo products: wheat & clothes One Resource: Labor Assumption: The U.S.A is “better than” the rest of the world at producing wheat.
5
Prologue: Mercantilism
Carbaugh, Chap. 2
6
Prologue: Mercantilism
The central Belief of Mercantilism: National well-being or wealth was based on national holdings of gold and silver (specie or bullion), so exports were viewed as good and imports (except for raw materials not produced at home) were seem as bad. Mercantilism viewed trade as a zero-sum activity—one country’s gains come at the expense of some other countries.
Carbaugh, Chap. 2
17
David Ricardo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 country will export products that it can produce at a low opportunity cost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that could be produced within the country). A country will import products that it would otherwise produce at a high opportunity cost.
Carbaugh, Chap. 2
What products (if any) will the United States export or import? Can trade bring net national gains to both countries?
19
David Ricardo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Carbaugh, Chap. 2
Adam Smith, 1723--1790
8
Adam Smith, Wealth of Nations, 1776
Adam Smith and Absolute Advantage
National well-being is based on the ability to consume products now and in the future. 国家福利应当是基于现在或者未来消费商品 的能力 Imports are part of the expanding national consumption that a nation seeks, not an evil to be suppress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By Robert J. Carbaugh 9th Edition
Chapter 2: Foundations of Modern Trade Theory
Copyright ©2004,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Carbaugh, Chap. 2
The rest of the World
0.25 0.5 4.0 2.0
< > > <
1.0 0.4 1.0 2.5
11
Adam Smith and Absolute Advantage
Without trade:
The U.S.A The price of Wheat The price of cloth 0.5 yard/Bushel 2.0 bushel/yard The rest of the World 2.5 yard/bushel 0.4 bushel/yard
Carbaugh, Chap. 2 7
Adam Smith and Absolute Advantage
If a foreign country can supply us with a commodity cheaper than we ourselves can make it, better buy it of them with some part of the product of our own industry, employed in a way in which we have some advantage.
The relative price —the ratio of one product price to another product price
People will find a chance to make arbitrage (buying at the low price in one place and selling at the high price in the other place).
As same as Adam Smith, Ricardo also focused on labor productivity (or resource productivity more generally) for different produc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Nevertheless, Ricardo developed the theory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Carbaugh, Chap. 2 Opportunity Costs.
Without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U.S.A The price o0.5 yard/Bushel 2.0 bushel/yard The rest of the World 1.5 yard/bushel 0.67 bushel/yard
Carbaugh, Chap. 2 14
Problems of 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USA Wheat Cloth 1 2 England 2 10
Carbaugh, Chap. 2
15
Episode II.
David Ricardo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Carbaugh, Chap. 2
13
Adam Smith and Absolute Advantage
Problems of 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If a country with very low productivity efficiency has no absolute advantage, should she want to trade? If so, how?
Carbaugh, Chap. 2 10
Adam Smith and Absolute Advantage
The U.S.A. Productivity: Yard of cloth per labor hour Bushels of wheat per labor hour Labor hours to make 1 yard of cloth 1 bushel of whe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s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s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