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第一卷 第三章

合集下载

资本论 第一卷 第三章 课件

资本论 第一卷  第三章 课件
“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金。 ”
“尽管只是想象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但是价格完 全取决于实在的货币材料。”
“价值尺度的二重化是同价值尺度的职能相矛盾的”
经典段落语句 价格标准
“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 能。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金 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 “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金。 ” 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 职能。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 金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作为价值尺度,它用来使形形色色 的商品的价值变为价格,变为想象的金量;作为价格标准,它 计量这些金量。价值尺度是用来计量作为价值的商品,相反, 价格标准是用一个金量计量各种不同的金量,而不是用一个金 量的重量计量另一个金量的价值。要使金充当价格标准,必须 把一定重量的金固定为计量单位。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Leabharlann 经典段句 (三)铸币。价值符号
“既然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 量分离,使铸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 所以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 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 的职能。”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 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 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 量。”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三章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分析货币的各种职能。 所谓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在流通中所起的社会作用。 本章包括三节,论述货币的五种职能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论述货币的第一种职能:价值尺度; 论述货币的第二种职能:流通手段; 论述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 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资本论第三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

资本论第三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

资本论第三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资本论第三章读书心得篇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

”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 3、如果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价值都不变,一个 产品中转移的价值和新加入的价值是成正比例的, 劳动者加入的价值愈多,转移的价值也愈多。
• “在已定的不变的生产条件下,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他 保存的价值就越多。但是,他能保存更多的价值,并不是 因为他加进了更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不变的和不以他 自己的劳动为转移的条件下加进这些价值。”(第1卷第 228页)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在生产条件不变,主要是 指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工人加进的 价值越多,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才越多。例如,生产1件 产品需要6小时,相当于加进6 元新价值,需要消耗生产 资料价值12元,也就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12 元。假设 生产条件不变,现在要生产2件产品,就需要追加劳动6小 时,加进的新价值就由6元增加到12元,生产资料转移的 价值也就由12元增加到24元。这就是在已定的不变的生产 条件下,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他保存的价值就越多。如 果生产条件变化了,假设生产资料价值降低了 50%,在这 种情况下,仍然按照上例,工人加进价值增加一倍由6元增 加到12元,但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并没有增加,仍然是 12元。这就是说,生产条件变化了,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 他保存的价值不一定也越多。 所以,他能保存更多的价 值,并不是因为他加进了更多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不变 的和不以他自己的劳动为转移的条件下加进这些价值。
• 如果整个生产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 察,那么劳 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就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 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而 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劳动 资料还是劳动对象,就要看它在生产过程 中的地位和作 用。拿土地来说,人们在开垦的荒地,是人们劳动的对象, 而不是劳动资料;工厂的建筑物所使用的土地是劳动资料 而不是劳动对 象;但是在采矿部门,矿场的建筑物所用的 土地是劳动资料,而被开采的 矿山是劳动对象。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资本的生产过程张衔(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性解释。

按比例分配总劳动、节约劳动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值和价值规律。

1.方法与结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数量方法。

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价值实体、价值量、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价值本质。

劳动价值论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第1卷第1篇是狭义劳动价值论。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劳动价值的内容概括为价值本质规定及其规律和价值表现及其规律两个层次。

因此,劳动价值论内含着价格理论和市场机制理论。

3.除《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1卷第5篇,《资本论》第3卷第1—2篇、第6篇在更具体的层次展开劳动价值论。

第一章商品第1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方法:从分析到综合1.分析的起点:商品为什么从商品分析开始?作为开篇的商品的性质。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一般形式和细胞形式,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使用价值及其特点(P47——48)①使用价值:商品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可以是物质的,可以是精神的;物可以作为消费资料直接满足人的需要,也可以作为生产资料间接满足人的需要。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使用价值的质是指使物有用的各种属性,使用价值的量是指作为有用物的量。

对物的有用性的认识和量的社会尺度的确立都是历史的成果。

使用价值的5个特点:物的有用性离不开商品体,因此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和人们为了取得它的有用性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无关;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一定的量为前提;使用价值只是在消费中才得到实现;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中它同时又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 动者本身,其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活劳动 。劳动力在生 产过程中使用由于被工人的活劳动所代替,凝结在产品中 能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价值,在生产过程中 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用V 来表示。
政治经济学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 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产生 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另 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 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 价值的增值。
对G—W—G′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 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 转化为资本,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 须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8—189页)。
劳动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理界限,二是社会的 和道德的界限。
政治经济学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 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 小时工作日。”
19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 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 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 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 作超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 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 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
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的过程。无论任何社 会,都要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生 产有用的产品。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 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不同社会的劳动过程又 具有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 决定了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从属地位,在 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也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 中创造的产品归于资本家,而不是归于劳动者。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 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 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 基础 ,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 价 值的补偿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阅读感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阅读感悟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所以通过货币职能的研究,又可以进一步了解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各种职能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没有商品流通,就不可能有货币的各种职能,同样,没有货币,也不可能有商品流通。

可见,货币和商品流通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因而马克思以“货币或商品流通”作为这一章的标题。

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形式来实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各种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现在,商品价值就不象扩大价值形式那样表现在一系列等价物上,而只是表现在一种货币商品上。

货币并没有价格,它把自己当作自己的等价物。

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是观念的货币。

商品所有者在用金估量商品价值时,丝毫不需要实在的金。

虽然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只是观念的货币,但是它要以现实的货币作为基础。

两种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与价值尺度职能的矛盾。

如果有两种商品例如金、银充当货币,同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则一切商品就会有金价格和银价格。

当金银比价固定不变时,两种价格就可以安然并存。

当金银实际比价变化时,就会造成整个商品价格混乱。

价格形式商品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商品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和金价值共同决定的。

前面关于相对价值量的变动规律也适用于价格变化的规律。

第一,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值的提高或降低会使价格提高或降低。

第二,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提高或降低会使商品价格降低或提高。

价格与价值量的矛盾。

价格形式包含了同价值量背离的可能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价值量决定了价格水平。

但价格水平不一定反映价值量。

例如,市场的变化会使一种商品出现许多价格,有的价格就会高于或低于它的价值。

这些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仍然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只是表现得不够准确。

因为价格只是商品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受外在条件的影响,外在表现形式就不可能完全反映内在的价值量。

价格与价值的矛盾。

价格与价值不仅在量上不一致,而且在质上也不一致,即有的价格并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一篇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一篇
如果把使用价值抽象掉,他就只剩下一个属性,那就是劳动产品,如果把使用价值撇开,那么作为劳动产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也必然被撇开了。.
因此,一个商品如果把使用价值抽取,那就只剩下凝结在它里面的相同的人类劳动,那就是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人类劳动和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根据上述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说:“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本片共分3章,第一章商品,第二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疏通。在第一章里是对单个商品的分析,即“解剖”。不过这里不是用手术刀,而是运用思维抽象力。通过分析发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统一体,由于价值是这个矛盾统一体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马克思主要是对价值本身进行考察,揭示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以及价值的形式和价值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性质。
第一卷 资本的生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目录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他的经济运动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有简单上升到复杂,因为具体的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种规定的统一题,不是凭借表面的观察就能认识的,只有先把复杂的整体分解为组成它的尽可能简单的要素,并对这些要素一一加以研究,找到他的内在联系,发现这些要素的共同基础,然后再从这个共同基础出发,逐步进行综合上升到它的具体总体。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remium Design
Design Inspiration
TEXT HERE
马克思就是这样从交换价值的等式的分析中引出了价值,价值实体由此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价值的实体是价值的质的规定。明确价值的质,价值的量的决定也就明确了。既然价值实体是相同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这就确定了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的特殊的劳动耗费决定。而是只能由平均的或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中心:通过货币的职能来说明货币的本质第一节价值尺度第二节流通手段第三节货币提问:为什么货币五个职能分为三节1货币五个职能的重要性不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基本职能2 货币五个职能代表不同发展阶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最早就有的职能3后三个职能必须真实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只要求观念上的货币行作为流通手段,可以是货币的符号1 (第一节)价值尺度中心:说明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以及怎样执行此职能包括21个自然段内容分四方面:(第P41~1段)说明假定条件(第2-3段)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第4-12段)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13-21段)商品的价格形式。

一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一)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货币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材料货币本身是商品,是人类劳动的凝结。

()(二)商品的价格用货币名称来表现就会掩盖商品的价值关系。

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商品的价格思考:作为价值尺度,需要真实的货币吗?(三)商品的价格形式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要规定它的计量单位,指定它的价格标准。

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关系价值尺度1内容:表现人类劳动的凝结状况2 作用: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价值量3 计量对象: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4变动条件:作为金属本身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价格标准表现金属货币本身重量计算金属货币本身的数量计量金属货币本身计量金属货币重量单位不经国家的调整不会变化(四)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不会妨碍它执行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五)货币执行价值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对商品价格有一定影响。

二商品的价格形式(P43第13段~结束)(一)在商品的价格形式上,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金属原来的重量名称逐渐分离分离的原因:1 外国货币流到本国,本地区,本地区货币名称与外国货币名称不一致;2 货币材料的变化3 政府发行不足重量的货币(二)商品的价格用货币名称来表现就会掩盖商品的价值关系。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资本论第一卷 毛选一到四卷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资本论第一卷 毛选一到四卷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资本论第一卷毛选一到四卷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一、漫长的盘旋旧世界成熟过度而腐烂。

没有社会的形态的质变,历史只能在漫长的岁月中盘旋。

二、土地的私有和买卖―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土地不断地集中和分散。

“千年土地八百主”。

对立的等级间,个别成员可以相互流动。

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提供了一种使封建社会迟缓延续的弹性。

三、官僚政治1三种性格(王XX):1)延续性——那是指中国官僚政治延续期间的悠久。

它几乎悠久到同中国传统文化史相始终。

2)包容性——那是指中国官僚政治所包摄范围的广阔,即官僚政治的活动,同中国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伦理、宗教、法律,财产、艺术……等等方面,发生了异常密切而协调的关系。

3)贯彻性——那是指中国官僚政治的支配作用有深入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活动乃至他们的整个人生观,都拘囚锢蔽在官僚政治所设定的樊笼中。

2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秦始皇设职授官,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也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世卿世禄制)的中止。

是春秋战国私学养士,处士横议之风发展的结果。

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统帝国的存在。

科举制提供政治上社会对流之可能性,使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不是平民政治,官僚难以还原为平民。

世泽之延续。

(注:这一部分原书缺页,我从王亚南先生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找了些相关的文字补在这儿了。

四、宗族和行会1、乡镇组织、保甲组织是由政治组织到社会组织的过渡物。

2、真正的社会组织在农村是家庭体系,即宗法组织,是官僚政治的基石。

其作用是行政组织所远不能比拟的。

宗族以血缘为纽带,自成一社会集体。

宗祠、祖茔、族谱、族规、组长以及场面盛大的祭祀构成其物质外壳。

“敬宗收族”是其灵魂。

族规有时比刑律更严酷。

“家齐而后国治”。

家族有稳定和延续封建社会之巨大作用。

3、在城市里行会为主要社会组织。

以工商业中的行业为纽带,是买卖人和手工业者的互助组织。

城镇封建秩序的主要维护者。

五、儒学定于一尊1法家全盛。

第三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 3.货币所有者和资本家的区别 • 4.资本的本质:一定量的价值,必须不断地 运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5.资本总公式:G—W—G′这一流通形式, 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 动的共同的本质,所以,它是资本的总公 式。
• 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 G—W—G’′这一流通形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 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的本质,所以,它 是资本的总公式。 •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这个公式与价值规律 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在资本总公式G—W— G′中,剩余价值表现流通的结果。但是,在资本 的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 都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离开流通领域,不与 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不能使价值增殖。 从形式看价值增殖和等价交换产生矛盾。 • 对于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国内有三种看法:
• 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 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 • 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过程中是随着产品及其价值 的流通而流通和实现的。但是在简单再生产条件 下,剩余价值从产品转化为货币以后,就被资本 家用来购买个人消费品而用于他的个人消费,从 而不再进入下一轮的资本循环和周转了。而在积 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剩余价值至少要有一 部分必须用来在转化为资本,从而也就是合并到 原有资本中去,继续参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因 此在这里,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即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对于资本再生 产规模的扩大,就成为一个决定的要素。同时, 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这对于生产的总形 态或产品和生产的总结构,也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为如果剩余价值中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 分增加了,社会总生产中的奢侈品生产、从而在 这些部门中就业的工人的比例也就会相对地增加。 因此社会上就会有更多的工人的生存要取决于资 本家的个人消费和挥霍。

资本论概要

资本论概要

《资本论》第一篇:商品和劳动第一章:商品1.商品体本身的有用性,也就是使用价值,同人们取得这种性质所耗费劳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

因此,考察商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也就是在使用或消费中,总是以一定量为前提的。

2.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而且可以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需要化成一种共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共同的表现形式绝不是指商品的物体属性,而是从商品使用价值的角度来考虑。

在商品交换中,只要比例关系适当,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可以和其他任何一种的完全相等。

3.虽然商品有质的差别,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

如果把商品使用价值撇开来看,也就是把劳动产品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可以感觉到的商品属性都会消失掉,此时,作为劳动产品商品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随着劳动产品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劳动的有用性质也相继消失,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可以抽象为人类劳动。

当然,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考察这些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考察它们作为社会实体的价值,无须考虑人类劳动力的凝结形式。

4.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商品的交换价值可以表现为同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

如果抽去使用价值的话,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可以称为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商品本身单纯凝结人类劳动的度量。

由此可见,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单个商品只不过是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而已。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第二章:劳动1.劳动总是和它的有用效果紧密联系的,而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目的的生产活动。

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劳动尤其是有用劳动,不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生存条件,而且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应该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

2.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对象:劳动加工或改造的对象。它直接构成产品的 来源。
劳动对象的分类: 未经劳动改造的天然物,例如最初的土地(包括水)及 其附着物(鱼、树木、石油等) 原料:经过劳动已经发生变化的物,如棉纱、钢铁、水 泥等。一种产品用作下一个劳动过程的劳动对象,它就成为 原料。原料的生产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中同样十分重要。
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基本特点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工人的劳动力的过程,这 样一个过程显示出两个特殊的现象:
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 家。
资本家对工人进行监视,使劳动正常进行,使生产资料 用得合乎目的,即原料不要浪费,劳动工具受到爱惜,即使 工具的损耗只限于必要的程度。
因此,一种产品究竟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还是产品,完 全取决于它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5.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
劳动过程一旦结束,它的产品是经过形式或性质变化而适合 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是使用价值。劳动对象化了,而对象则被 加工了。
劳动过程从结果的角度看,从生产出物质产品的角度看,它 就是生产过程,而其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则表现为生产资 料,其中的劳动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因此,这一篇不仅在第一卷中是核心的理论部分,而且 在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 完全是由这部分理论的内容本身所决定的。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如标题所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总是从二重的 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在这里,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 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有机统一来研究,既研究作为劳动过程所 具有的那些一般特点,也研究作为特殊的价值增殖过程所具有 的独特内容和性质。显然,这样的理论构造明显地表现出与历 史唯物主义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上的一致 性。这三个理论之间的联系如下:

资本论第一卷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笔记

资本论第⼀卷笔记前⾔现代社会,⽆论是什么职业,都需要懂⼀些⾦融、经济的知识。

以前的⽂盲是不识字的⼈,⽽现代的⽂盲则是不懂计算机、经济等领域常识的⼈。

我们不应该做书呆⼦或者只是专于某⼀领域的⼈,⽽应该全⾯科学地发展。

现在各种“概念经济”被媒体炒得⽕热,区块链⽅兴未艾。

但是我们不能做盲⽬的投资者,如果你对经济领域⼀窍不通却想投机取巧,那也只能是镜花⽔⽉⼀般。

马克思的《资本论》对经济学有了⼀个⼤致的概括体系,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式,⽆论是对于西⽅的经济理论,还是国内的市场经济理论,都有⼗分重要的阅读价值和参考价值。

由于各种因素,在寒假暂时阅读了第⼀卷——资本的⽣产过程。

事实上,资本论阅读起来还是相当吃⼒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也是参考了许多⽂献,但还是有晦涩的地⽅。

第⼀卷主要是针对资本的⽣产过程,从商品、⼯⼈、剩余价值等⾓度,阐明了社会⽣产与再⽣产,⼯⼈与资本家等多⽅⾯的关系。

我们⽣活在⼀个商品社会,⽆论你是什么职业,学⽣、农民、⼯⼈、教师、企业家……都⽆法摆脱商品社会的影响。

事实上,公司的职员和⼯⼈本质上⼀样的,资本家通过榨取下属的剩余价值,不断⽣产与再⽣产,也推动了社会⽣产⼒的发展。

我们都学过历史,很多历史事件的成功或失败都与社会⽣产⼒息息相关。

要仔细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需要我们对⽣产⼒、资本、阶级等有⼀个全⾯⽽清晰的认识。

事实上,资本推动⽣产⼒,⽣产⼒的发展⼜推动资本的扩⼤与积累。

如蒸汽机使得当时的社会⽣产⼒爆发,所以资本得以快速发展。

第⼀篇商品与货币第⼀章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为了交换⽽⽣产的劳动产品。

⼀切的商品都具有使⽤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所以说,商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统⼀体。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们在⽇常⽣活中对于商品价值的衡量。

事实上,资本家只关⼼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所以资本家还会注意到,对于使⽤价值⼤的物品,消费量⾼,商品的价值较容易体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目录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资本的总公式第五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第六章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九章剩余价值率第十章工作日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三章协作第十四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五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研究第十六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量的比例的变化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九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计时工资第二十一章计件工资第二十二章国民工资率的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导言第二十三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四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八篇原始积累第二十六章原始积累的秘密第二十七章对农村居民的剥夺第二十八章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

关于工资的法律第二十九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第三十章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三十一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第三十二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十三章现代殖民理论致读者德文第二版跋摘录序言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柏修斯用云彩遮住身体来追捕妖怪。

我们却钻入云中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展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现代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佛罗伦萨第一章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第一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小结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一共三节。

第一节“价值尺度”,第二节“流通手段”,第三节“货币”。

在作为本书初篇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本章还有第四节“贵金属”,本书中已经略去。

关于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与货币的历史部分自然也已略去。

除此之外,主要内容、结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同,只不过在本书中,有些地方叙述得较为简略。

但是,在本章的注中,增加了许多关于货币理论的新材料。

第一节“价值尺度”。

这一节与第一章第三节“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论述的角度相同,都是从理论的、观念的角度展开论述。

这一点与第二章“交换过程”不同。

第二章是从实际的、人们重复过亿万次的交换事实、交换行为展开论述。

“价值尺度”这一节可以看做是第一章第三节“货币形式”这部分内容的继续和补充。

在“货币形式”中,作者论述得相当简略,只是开来一个头。

因为货币形式的谜无非就是一般价值形式的谜。

关于货币的进一步的形式规定在“价值尺度”这一节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

这一节要解决的也就是价格问题。

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用金或银来表现,也就是金或银作为一般等价物。

至于贵金属是怎样取得这个“王位”,作者在第一章第三节通过两极的对立运动作了详细的论述。

金已经是货币。

过程已经看不见了。

我原来说过,作者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是最富创意的,是作者的理论创新,是前无古人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得作者的很多新的思想方法。

“等于”、“值”是观念上的、理论上的关系。

价值关系并不等于实际上的交换或易手。

尽管这种关系源于实际的运动。

价格也是这样。

一台电脑值五千元,并不等于电脑的价值已经实现。

它只是观念上的等同。

它实际的存在仍然是作为使用价值的物的存在。

电脑要从具体物、私人物变为一般物、抽象物只能在流通中实现。

价格只是实际流通的理论表现或准备。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劳动量成正比。

这是在生产者的背后,不为他所愿地由社会决定的。

表面的物的运动由价值规律所决定。

资本论(超值白金版)

资本论(超值白金版)

17世纪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

分离亚当·斯密理论中的庸俗成份并使之系统化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李嘉图[英]《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1817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集大成者,其“劳动分工”理论为经济学基础理论,对马克思等产生影响奥地利学派(心理学派)采用抽象演绎法,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卡尔·门格尔 [奥]《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维塞尔[奥]《自然价值》1889年● 最早提出术语“边际效用”洛桑学派推进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

瓦尔拉斯[法]《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洛桑学派的奠基人美国学派较心理学派与数理学派出现晚,以分配为中心的独特体系。

约翰·贝茨·克拉克[美]《财富的分配》1899 年● 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魁奈[法]《经济表》1758年● “纯产品”理论亚当·斯密[英]《国富论》1776年● 现代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与“看不见的手”的命名者帕累托[意]《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年● 提出序数效应论和无差异曲线自由主义倡导对市场不加干预,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上半叶18世纪继承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认为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19世纪下半叶数理学派以数学分析为工具,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以折中主义手法糅合古典政治学的各种理论,建立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全新体系。

马歇尔[英]《经济学原理》1890年●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威廉·杰文斯[英]《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年)● 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马克思[德]《资本论》1867年● 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威廉·罗雪尔[德]《国民经济学体系》1854—1894 年● 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德]《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1864 年● 以统计学进一步完善该学派研究方法卡尔·克尼斯[德]《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1853 年● 系统阐述该学派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抨击私有制,宣扬以较高级的公平标准进行社会财富分配。

《资本论》导读 第三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 第三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主义关系下劳动过程的特征:第一,工人在资本 家的监督和控制下进行劳动;第二,劳动成果归资本家 所有和支配。
“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劳动过程只是消费他所购买 的劳动力商品,而他只有把生产资料加到劳动力上才能 消费劳动力。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 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 的产品归他所有,正像他的酒窖内处于发酵过程的产品 归他所有一样。”
类:一类是大自然中原有的自然物;另一类是被人类加 工过的物质要素,即原料。
3.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各种物
质手段,最主要的劳动资料是劳动工具。“各种经济时代 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 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变化也不影响它们之 间的职能区别。不变资本使用得再多,其价值也都是个 转移的问题,可变资本使用得再少,它也是价值增殖的 唯一源泉。
叁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 一、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似乎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
同带来的。但是,“一定的化学过程固然需要蒸馏器及其 他容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分析时把蒸馏器本身抽去”, 同样的道理,不变资本只是提供一种物质条件,是实现 剥削过程的条件,而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目录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五节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 价值量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
第四节
工作日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 增殖过程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一、劳动过程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有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

《资本论》一卷课件 (4)

《资本论》一卷课件 (4)

9
1.价值尺度
价格标准的名称:最初货币是用重量单位来计 量的,以后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参见原著),使 得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原来的重量名称逐渐分 离。价格标准的名称逐渐演化为一个纯粹的货币单 位名称,人们难以从名称中看出货币的意义,货币 成为表现价值的纯粹社会形式,这就增加了货币的 神秘性。
2021/4/20
“尽管只是想象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但 是价格完全取决于实在的货币材料。例如,一吨铁 所包含的价值,即人类劳动量,是通过想象中包含 等量劳动的货币商品量表现出来的。”(Ⅰ115)
商品价值要求价值尺度的单一性。
2021/4/20
7
1.价值尺度
㈢ 价格标准
为了使货币能够更方便地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需要对货币单位做出必要的技术规定,即,在技术 上把某一固定的金量作为商品价值的计量单位,这 个计量单位本身进一步分成等分而发展成为标准, 这个标准称为“价格标准”。
2021/4/20
28
2.流通手段 (a)商品的形态变化
㈣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及商品流通产生了危机 的可能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卖同时就是买,因此买卖 是同一的,买卖必然平衡,进而否认普遍危机的存 在。
马克思运用辩证法深刻阐述了买卖同一性的准确 含义:其一,卖必须以他人的买为条件;其二,卖 与买是两个事物,其间会有间隔。
2021/4/20
24
2.流通手段 (a)商品的形态变化
商品经第一形态变化转换为货币,同时这个过程 就是货币占有者的买,即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
那么用来买的货币从何而来呢?除了在金的产地, 货币都是其他商品第一形态变化的结果,在货币形 态上,一切商品都“蛹化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同 样的社会化身。”(Ⅰ131)这时,货币既代表着 已卖出的商品,又代表着可买到的商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中心:通过货币的职能来说明货币的本质❖第一节价值尺度❖第二节流通手段❖第三节货币提问:为什么货币五个职能分为三节❖1货币五个职能的重要性不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基本职能❖ 2 货币五个职能代表不同发展阶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最早就有的职能❖3后三个职能必须真实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只要求观念上的货币❖行作为流通手段,可以是货币的符号1 (第一节)价值尺度❖中心:说明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以及怎样执行此职能❖包括21个自然段内容分四方面:❖(第P41~1段)说明假定条件❖(第2-3段)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第4-12段)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13-21段)商品的价格形式。

❖一什么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一)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用来计量商品价值❖货币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材料❖货币本身是商品,是人类劳动的凝结。

()❖(二)商品的价格用货币名称来表现就会掩盖商品的价值关系。

❖货币怎样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商品的价格❖思考:作为价值尺度,需要真实的货币吗?❖(三)商品的价格形式❖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要规定它的计量单位,指定它的价格标准。

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关系❖价值尺度❖1内容:表现人类劳动的凝结状况❖ 2 作用: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价值量❖ 3 计量对象: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4变动条件:作为金属本身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价格标准❖表现金属货币本身重量❖❖计算金属货币本身的数量❖计量金属货币本身❖计量金属货币重量单位不经国家的调整不会变化❖(四)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不会妨碍它执行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五)货币执行价值职能时,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对商品价格有一定影响。

❖二商品的价格形式(P43第13段~结束)❖(一)在商品的价格形式上,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金属原来的重量名称逐渐分离分离的原因:❖ 1 外国货币流到本国,本地区,本地区货币名称与外国货币名称不一致;❖ 2 货币材料的变化❖ 3 政府发行不足重量的货币(二)商品的价格用货币名称来表现就会掩盖商品的价值关系。

P44~17物与黄金交换,还可以看出黄金价值,现在用物与货币交换,看不出商品价值。

(三)商品的价格形式包含深刻矛盾❖第一、价格和价值在量上不一致。

……❖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第二、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解释含义)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

(四)在商品的价格形式中,包含着商品一定要转化为货币。

如不转化,商品本身就不能实现价值。

2(第二节)流通手段❖包括三小节:❖(一)商品的形态变化❖(二)货币的流通❖(三)铸币价值符号❖中心: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以及怎样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a 商品的形态变化❖中心:通过商品形态变化来说明货币怎样取得流通手段职能的❖W——G——W❖(一)商品形态变化形成商品流通❖商品形态的变化就是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指卖)又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买)商品形态的总变化❖(1)商品形态变化的产生和公式P45~46❖首先:商品内在矛盾引起商品形态变化❖其次:商品流通形态变化是为买而卖的交换过程❖第三:商品形态变化的公式:W——G——WW——G和G——W❖(2)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W——G卖)(46最后一段~/47)❖第一、如果说商品生产者卖不出去,商品生产者本身就会破产。

❖第二、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化,会遇到很多困难。

商品使用价值不是社会所需要为什么是惊险的跳跃:❖1)商品使用价值是否为社会所需要❖2)商品生产是否超过社会需求❖3)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否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层含义)❖4)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是否符合社会按比例分配到各系统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层含义)❖W——G和G——W的关系❖商品换成货币,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货币购买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同时就是商品第二形态的变化,是同一过程的两方面。

(3)G——W商品第二形态变化(46↓2~49/ 1)(4)商品总形态变化——是商品形态变化总结(49/ 2~50/ 倒2)❖买和卖的对立统一❖四个极: 1 2 3 4❖W——G G ——W❖三个登场人物:甲乙甲丙(二)商品流通和直接的商品交换的不同❖第一、从交换形式上看,物物交换W——W 商品流通W——G——W❖第二、从实质上看有区别:❖(1)物物交换,受到地区和个人的限制❖(2)物物交换当事人容易控制❖(3)物与物交换没有货币媒介,商品流通中货币不退出流通❖三)在商品流通中,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50倒1~结束)❖(1)货币出现后,打破了物物交换的限制,卖与买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带来了危机的可能性,源于商品的内在矛盾❖ b 货币的流通❖主要讲了货币流通和铸币与纸币❖货币流通实质是商品流通运动的组成部分第三节货币❖主要内容:❖是在以上两节的基础上论述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除前言外,分为三小节:❖(一)货币贮藏❖(二)支付手段❖(三)世界货币❖为什么把其它三职能归结为货币?❖1、区分了货币职能先后发生的情况❖2、区分了作为货币是否亲自执行职能的情况。

❖总结第一篇❖1价值作为商品经济范畴的确立❖2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建立❖3价值形式理论的确立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对象,是资本的发生条件和实质。

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是由第一篇对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第三篇开始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研究的一个过渡。

❖只有一章,即第四章。

叙述的方法是,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

❖首先,分析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运动形式与单纯的货币的运动形式的区别;❖接着,分析资本的运动形式中所产生的矛盾;❖最后,分析这种矛盾如何得到解决。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主要内容:是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阐明资本的形成条件和实质,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对抗性的社会关系。

这里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所阐明的由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发展到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对立,从形式上看,只是由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变成由货币与商品的对立。

但是,这是一个飞跃,是一个质的变化。

从内容上看,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是简单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产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与由劳动力充当的商品的对立,则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关系。

❖第一节通过资本总公式的分析,阐明资本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第二节通过总公式的矛盾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第三节通过劳动力买卖的分析,阐明资本运动形式矛盾的解决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主要内容:从资本的流通形式分析资本的实质。

❖第一节包括24段(资本论是里25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第1-3段);❖(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第4-22段);❖(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第23-24段)。

❖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第1-3段)❖(1)资本的起点和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1段)❖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3)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2—3段)❖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

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

然而,为了认识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不必回顾资本产生的历史。

这个历史每天都在我们眼前重演。

现在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第4-22段)❖1)首先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4-5段)商品流通:W-G-W,货币流通:G-W-G (4-5)❖2)为什么资本流通形式中的货币已经是资本(6段)3)两种形式的共同点(7——8段)买和卖两个阶段对立,商品和货币的对立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点。

这两种循环都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买)。

在其中每一个阶段上,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因素即商品和货币互相对立,都是扮演同样两种经济角色的两个人即买者和卖者互相对立。

这两个循环的每一个都是同样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这种统一在这两种情形下都是通过三个当事人的登场而实现的:一个只是卖,一个只是买,一个既买又卖。

❖(3)形式的区别(9-13段)❖1)次序相反2)货币作用地位不同❖(4)本质区别(14-22段)❖1)运动的目的不同(14)2)运动内容不同(15-16段),3运动中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揭示资本的实质(19-22段)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第23-24段)❖(1)资本总公式不仅适用于商业资本,而且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

❖(2)资本总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