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上册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79070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c.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c9b5a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a.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及主题。
2.理解《将相和》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3.学习《将相和》中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将相和》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背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2.分析《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将相和》课文教材2.录音设备3.教学PPT展示4.课堂材料准备:角色扮演服装、绘本、复印件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讨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课文•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1. 分析课文•分组展示学生对故事的分析和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矛盾和冲突。
2. 朗读练习•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3. 小组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将相和》的情景再现表演。
第三课时1.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2. 总结课程•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引出寓意。
六、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表现。
2.小组表演的表现。
3.朗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贵族和平民的关系。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创作相关小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将相和》这篇文言文课文的内容,还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以及历史背景。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95ac19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15.png)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因其父亲长期在外征战,母亲又去世,无人教导,以致他长大后果断、勇敢,但却缺乏谋略,最终在长平之战中,因只会纸上谈兵,不顾实际情况,导致赵国军队大败,自己也被秦军所杀。
故事通过赵括的事迹,告诫人们不能只凭一时的勇敢和冲动行事,而要具备深谋远虑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
但对于古代历史背景和用词,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勇敢”和“谋略”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赵括的故事,理解“勇敢”和“谋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赵括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勇敢而不具备谋略是不可取的,要勇敢且有智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勇敢”和“谋略”的含义;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主人公赵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名师示范课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名师示范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97ee3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5.png)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第6课【教材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而成的课文。
从情节上来看,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介绍了“将”“相”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过程,三个故事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
从写法来看,本文的人物个性鲜明,作者高度尊重原著,通过对话、神态、动作描写塑造了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识大体、顾大局的蔺相如,勇于改过的廉颇,赞美了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第二课,在整个单元的策略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篇课文《搭石》篇幅较短,主要渗透“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策略。
而本课较长,需要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抓住“扩大视域,连词成句”这个教学重点,厘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物形象,切实提高阅读速度。
五年级学生平时阅读中已经会不自觉地“连词成句”,但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学生间的差异也比较大。
这堂课中,我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连词成句”的方法。
什么是“连词成句”呢?根据教材导读提示,就是不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读。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课后的学习小伙伴提示了直观的学习方法,要一眼尽可能看到多的内容。
然而,看得快不等于看得懂,因此,交流平台对此又进行了提升:“读得快还要想得快”,这就充分凸显了该策略要注意“理解与速度并进”的深层内涵。
【教学目标】1.在“不回读”的基础上,学习“连词成句”地阅读,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2.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主要人物形象。
3.能结合具体事例,有理有据地品评蔺相如形象,受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趣味挑战,学习新策略1.趣味挑战,速视练习。
限时快速看一段话,交流看到的内容。
2.交流体会,明确策略。
【设计意图: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4f073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7.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
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
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
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
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
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
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681a3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7.png)
【导语】《将相和》是⼀篇叙事性课⽂。
这篇课⽂的三个⼩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体会蔺相如的⼤智⼤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物特点的⽅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6课《将相和》课⽂原⽂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回,赵王得了⼀件⽆价之宝,叫和⽒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常着急,⽴即召集⼤⾂来商议。
⼤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璧骗到⼿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会⼉,说:“我愿意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五座城,我⼀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壁。
秦王双⼿捧住璧,⼀边看⼀边称赞,绝⼝不提⼗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步,说:“这块璧有点⼉⼩⽑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说,就把和⽒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步,靠着柱⼦站定。
他理直⽓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起撞碎在这柱⼦上!”说着,他举起和⽒璧就要向柱⼦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切都好商量,就叫⼈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璧是⽆价之宝,要举⾏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典礼的⽇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回到客舍,就叫⼿下⼈化了装,带着和⽒璧抄⼩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地说:“和⽒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5c12eb5052ea551810a6876e.png)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c1bd2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5.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2】篇〗设计说明《将相和》课文篇幅比较长,适合对学生“快速阅读”这一能力点进行训练。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这一课,重点要解决三个难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采取“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制作含有重点句段的PPT。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e70ff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鹏博士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2、自学本文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
部编版小学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1ad04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c.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
2、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人物顾全大局、讲团结的优秀品质。
二、重难点通过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四、课时安排第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老师讲述课文背景导入。
2、学生齐读课题。
3、回顾已学内容,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4、老师谈话过渡。
(二)概括人物形象1、出示自读要求:你认为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试着用四字词语给廉颇和蔺相如一个公正的评价。
(每人不少于两个,写在课题旁边)2、学生发言、交流。
3、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两个词来形容蔺相如和廉颇,老师相机指导。
(三)品读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把蔺相如说的话用“—”划记,廉颇说的话用“﹏”划记,再从中选择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句子,设身处地,反复练读,让听者如临其境。
2、分析廉颇的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3、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廉颇语言中的“不服气”和“!”,体会廉颇的心情。
4、解析蔺相如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蔺相如的智勇无双。
(1)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5、老师谈话过渡。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1、过渡: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智勇双全,但是廉颇的形象不是通过品味语言得出来的,我们是通过事件负荆请罪得出来的,那么廉颇来到蔺府,他到底说了什么?2、小练笔,学生写一写廉颇对蔺相如说的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ec3c7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1.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c1a2b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3.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敋学设计及反思(敋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教材为《将相和》。
该课文讲述了古代将军和相国相处融洽、互相尊重的故事,体现了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理解将军和相国的职责和地位;–理解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官职制度,体会将军和相国的互相尊重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将相和”这个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有关这个词组的内容。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将军和相国的不同责任和地位,形成小结论;•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进行讨论。
4. 拓展(10分钟)•联想拓展:请学生联想并讨论现代社会中需要团队合作的场景,并分享经验。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将相和》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但在对古代官职制度的理解上仍有不少困惑。
下次教学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更多拓展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能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a7d197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b.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古代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以赵奢劝诫赵括为主线,通过对话和事件展示了赵奢的智慧和赵括的鲁莽,最终揭示了“将相和”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对于古代历史故事,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障碍,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懂得团结合作、取长补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难点:深入理解赵奢的智慧和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将相和”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取长补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课后拓展学习。
3.课堂用品: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然后简要介绍赵奢和赵括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cd1ea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d.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和”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
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和气生财”、“万事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和”文化。
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 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将”、“相”分别是谁吗?“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
后世常用“将相和”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值得注意的是“将、相、和”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
部编版《6.将相和》教案、教学设计(共4篇)
![部编版《6.将相和》教案、教学设计(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8f6e800b4e767f5bcfce5c.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43589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d.png)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6将相和》的基本内容。
2.帮助学生掌握《6将相和》的作文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6将相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作文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6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注释2.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3.板书内容准备4.课堂活动设计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6将相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朗读《6将相和》,讲解课文的含义,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典故。
3.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用意。
4.作文训练: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展开思维,自行撰写关于《6将相和》的作文。
5.展示作文: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作文,老师进行点评指导,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6.课堂讨论:带领学生展开针对《6将相和》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学生对《6将相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古代诗文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作文表达能力需要加强等。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6将相和》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未能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defe1b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_,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出示),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
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e177a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a.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研判教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每个小故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联系紧密。
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将、相由“不和”到“和”,表现了他们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
课文借助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写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时,“完璧归赵”中的“撞柱”和“渑池会面”中的“同归于尽”是最能体现蔺相如凛然气势的两个场景。
在欲“撞柱”前,蔺相如怒发冲冠,揭穿了秦王的险恶用心,并表明自己义无反顾的立场,使得秦王理屈词穷又不敢动怒。
在欲与秦王“同归于尽”时,蔺相如也是先礼后兵,- -再请求均遭到拒绝后,才使出“同归于尽”的有效威胁--一“距离只有五步远!”蔺相如在关键时刻的语言,句句掷地有声,透出令人生畏的巨大威力,也表现出他面对强秦不畏生死的勇气。
与直接面对秦王挑衅相比,在与廉颇的冲突中,蔺相如选择了退让一“不上朝”“把车往回赶”,与前两个故事中的勇敢判若两人;与手下人的对话,直接表明态度,也正是这种国家利益为重的做法感动了廉颇。
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境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本课主要学习用“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
学习提示点明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课后第二题是对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两位学习伙伴分别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情况,-位同学一眼看到一个词语,另-位一眼看到了一句话,通过对比,说明“连词成句”地阅读就是能扩大视域,能一眼看到多个词语甚至一-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要如列传》改写的,被选入12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不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
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
如果把这三个故事看成一个整体,课文的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又是整个故事的起因。
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频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频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
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
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A类目标
1、掌握璧、诺、瑟、怯、缶、拒、卿7个字的音形义。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类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个故事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特点的读书方法。
C类目标:
1、懂的“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从小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
2、体会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频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
尚品质。
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四、说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
五、说预习作业的布置
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课文的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找找有关《将相和》的图书或戏曲片看一看。
3、把课文读两遍,说说“将”“相”各指谁?并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三个故事。
并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
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程“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投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所说的“话”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
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
读议结合、读演结合。
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检查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读的熟练程度及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下面主要说第二课时的过程:(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完成B类教学目标1,需要时间大约10分钟。
1、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
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
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
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
学生可从第16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
【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涵的矛盾冲突。
整个学些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的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
【设计意图】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主要完成B类目标2和3,约需15分钟,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
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
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的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
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
让学生自读、自自
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
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
讨论:廉频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
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
(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
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
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题。
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频、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
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主要完成B类目标1,约需5分钟。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
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频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你觉得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
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
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
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