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说木叶阅读题及答案
![说木叶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f4171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2.png)
说木叶阅读题及答案“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这就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
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 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 吴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说木叶优美段落
![说木叶优美段落](https://img.taocdn.com/s3/m/200e06a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2.png)
说木叶优美段落木叶,位于火之国的一个小村庄,被称为忍者的故乡。
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风景和优美的环境而闻名于世。
站在木叶的街头,你能感受到一股宁静和祥和的氛围。
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鲜花,清澈的小溪流过村庄,仿佛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在木叶的街道上,你可以看到许多忍者们穿梭其中。
他们身着黑色的忍者服,手持利器,行走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步履敏捷,身手矫健,每一次的动作都显得异常协调。
他们的存在给木叶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生机。
木叶的建筑也别具一格,大多数房屋都是木质结构,富有浓厚的传统风格。
红色的屋顶和白色的墙壁相得益彰,散发出一种古朴而温馨的氛围。
每一座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木叶的美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和建筑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你来到木叶,就会被人们的友善所感染。
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让你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
木叶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忍者学校。
这里培养着一代代的忍者,他们将成为保护木叶的未来之星。
在这里,他们学习各种忍术和战斗技巧,锻炼身体和意志。
他们不仅要面对危险和困难,还要学会团结合作,以应对各种挑战。
木叶不仅是一个村庄,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地方。
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了木叶的繁荣而奋斗。
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为木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木叶,一个优美的地方,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村庄。
它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让人们为之倾倒。
无论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还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刻,木叶都散发着一种特别的魅力,让人们心生敬畏。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一种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的优雅和宁静。
说木叶读后感
![说木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7e062a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4.png)
《说“木叶”》读后感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度的文艺评论文章,它带给我对诗歌和文学的全新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林庚先生对诗歌语言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诗歌意象的深入解析。
文章从“木叶”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引出了古代诗歌中树叶、木叶、落叶等意象的运用。
林庚先生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歌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让我意识到,诗歌并非只是简单表达情感,更是通过意象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说“木叶”》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诗歌和文学的经典语句。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语句的解读:“木叶,或者‘树叶’,在诗中更常见的却是飘零之意,它所暗示的是一种飘摇无定的状态。
”这句话解释了“木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诗歌中,“木叶”常常被用来描绘落叶的景象,暗示着一种离别、失落和凄凉的情感。
这种情感与树木的落叶时节相呼应,给人一种悲凉、寂寥的感觉。
“‘无边落木萧萧下’,这落木正是做着把树叶纷纷催落的动作,即‘木叶’或‘叶落’的词源。
”这句话揭示了“木叶”这一意象的来源。
它来源于落叶的景象,通过对落叶的描绘,诗人能够表达出一种离别、失落和凄凉的情感。
这种情感与树木的落叶时节相呼应,给人一种悲凉、寂寥的感觉。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散文,它特别要求鲜明、准确、含蓄、凝练。
”这句话概括了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要求在简洁的形式中传达出丰富的内涵,同时要求语言精练、意义深远。
与散文相比,诗歌语言更加注重形式美感和音韵节奏,强调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正是秋风和木叶最美妙的合唱。
”这句话赞美了“袅袅”和“木叶”的美丽和动人之处。
在秋风的作用下,木叶纷纷落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景象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具有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感。
这句话强调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和视觉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木叶’之为‘木叶’,是因为它包含了‘木’和‘叶’两个意象。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3f54e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9.png)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说木叶
![说木叶](https://img.taocdn.com/s3/m/759fb37f58fafab069dc0297.png)
•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系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 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
• 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 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 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几乎是一字千里。 •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 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 借概念 。
小组探讨:
• (落)木(叶)
• • • • • •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 • • • • • • • •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杜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 明月楼高休独倚,不知秋思落谁家。 —— 范仲淹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 秋瑾
• (树)叶
• • • • • •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 (落)木(叶) • (树)叶
• • • • • • • 场合:秋风叶落 • 场合:春夏之交 外形:脱尽叶子 • 外形:繁茂枝叶 颜色:黄色 微黄 • 颜色:碧绿(叶)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质感:干燥 • 褐绿(干) 意味:空阔疏朗 • 质感:柔软 联想: • 意味:饱满 绵密 听见了离人的叹息, • 联想:带有密密层层浓阴 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的联想
说木叶概括段意
![说木叶概括段意](https://img.taocdn.com/s3/m/a5a28ae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60.png)
说木叶概括段意1、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2、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3、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5、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6、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
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7、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8、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93b17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f.png)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说“木叶”》是林庚的一篇论述文章,原文如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陶渊明《拟古》)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沈佺期《古意》)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教案’说木叶教案
![‘教案’说木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cc874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9.png)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木叶的观察和描绘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木本植物的叶子。
2. 木叶的特点:形状、颜色、纹理等。
3. 木叶的分类:针叶、阔叶、常绿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木叶的观察和描绘方法。
2. 教学难点:木叶分类的辨别。
四、教学准备:1. 实物:各种类型的木叶。
2. 工具:放大镜、彩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2. 新课:讲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实物,用彩笔描绘木叶的形状和纹理。
5. 作业: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木叶,进行观察和描绘。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发现木叶的美。
鼓励学生发挥艺术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木叶的美。
1. 木叶在中国画中的应用:介绍中国画中木叶的描绘技巧和意境。
2. 木叶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诗歌、散文等。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木叶作品展览,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交流。
2. 开展“最美木叶”评选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和描绘木叶的能力。
3.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实物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木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具有个性的木叶作品。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观察和描绘能力。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
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木叶的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说木叶诗句及解析
![说木叶诗句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caa5a628ea81c758f578c4.png)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北朝)王褒《渡河北》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南朝)萧纲《折杨柳》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
灼灼,花盛的样子。
华,同花。
一时好,一时之美好。
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
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柳恽《捣衣诗》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fe435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f.png)
木叶这一意象,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 素材,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内涵。
主题表达方式
《说木叶》通过木叶这一意象,表达 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种主 题表达方式对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说木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1
02
03
传承中华文化
《说木叶》作为一篇具有 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能够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
03 《说木叶》的艺术特色
《说木叶》的语言风格
语言简练
林庚先生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 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传 达出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诗意浓厚
林庚先生的语言充满诗意,善于 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比喻,将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木叶》的结构特点
层次分明
林庚先生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意义, 整体结构清晰明了。
拟人
文章中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木叶人格化,赋予其生命和情 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木叶的意象内涵。
引用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典故,通过引用前人的经典论 述和诗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说木叶》的意象分析
01
木叶的象征意义
在本文中,木叶被视为秋天的象征,代表着凋零、枯萎和落寞。同时,
木叶也寓意着生命的轮回和时间的流逝。
《说木叶》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说木叶》的背景介绍 • 《说木叶》的内容解析 • 《说木叶》的艺术特色 • 《说木叶》的影响与评价 • 《说木叶》的实践应用
01 《说木叶》的背景介绍
《说木叶》的作者介绍
01
叶赛宁:俄罗斯著名诗人,他的 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而著 称,深受读者喜爱。
总结词:高度评价
说木叶
![说木叶](https://img.taocdn.com/s3/m/7827e63e10661ed9ad51f317.png)
5
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柴门鸟雀噪。 鸟鸣山更幽。 青鸟殷勤为探看。 决眦入归鸟。
返回6
“木” —木头、木料 —树干(疏朗, —落叶 —秋天 干燥) —离愁别绪 —悲
比较:“木”和“树”的区 别:
— “树” 繁密叶子—浓荫(饱满,—不是秋天 —不是离
绵密 ) —不悲 愁别绪
1
筛选、概括
特 树 征 木 意 树 味 木 场 树 合 木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落叶的因素 黄色 干燥的质感 饱满 湿润 飘零 疏朗 空阔 单纯 满树叶子吹动 ,浓阴密密层层 秋风叶落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3
月
月上柳梢头。 杨柳岸晓风残月。 烟笼寒水月笼沙。 残月脸边明。 月是故乡明。 举杯邀明月。 床前明月光。 近水楼台先得月。 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别时茫茫江浸月。 明月夜,短松岗,夜来幽梦忽还乡。
4 返回
雨
Leabharlann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红雨随心翻作浪。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江雨霏霏江草齐。 骤雨初歇。 叶上初阳干宿雨
说木叶课文原文
![说木叶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05c26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9.png)
说木叶课文原文哎,说起木叶课文,那可真是让人头疼。
记得上小学那会儿,老师总让我们背课文,尤其是那篇《木叶》,我到现在还记得。
“木叶,木叶,秋天的木叶。
”老师在讲台上念叨着,我们底下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皱着眉头,心里默念着:这木叶有啥好背的,不就是叶子嘛。
有一次,老师抽查背诵,点到了我的同桌小华。
小华站起来,支支吾吾地开始背:“木叶,木叶,秋天的木叶。
”背到一半,突然卡壳了,他挠挠头,一脸尴尬。
老师看着他,说:“小华,你这是在背课文还是在数羊呢?”全班哄堂大笑,小华脸红得跟个苹果似的。
我在旁边偷偷地给他提示,小声说:“飘落,飘落。
”小华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赶紧接上:“飘落,飘落,像金色的蝴蝶。
”总算是背完了,老师点点头,让他坐下。
课后,小华感激地对我说:“小明,你真是我的救星啊!”我说:“别客气,下次可得好好背了,别老想着玩。
”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关于《木叶》的读后感。
我心想:这有啥好写的,不就是叶子嘛。
但转念一想,这可是作业,得认真对待。
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木叶为啥这么特别。
我写道:“木叶,不仅仅是秋天的象征,它还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每当我看到木叶飘落,就想到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写完后,我自己都有点小感动。
交上去后,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赞,说:“小明,你这是写出了深度啊!”我心想:这木叶,原来还有这么深的含义。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木叶课文,不仅仅是文字,它们还承载着我们童年的记忆,还有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笑闹的日子。
虽然那时候觉得背课文挺烦的,但现在想来,那些都是宝贵的回忆。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解读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42484551ed9ad51f01df243.png)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翻译赏析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原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你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赏析: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以物写人,托物言志,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聚集在一起生长啊,生长在那深山幽谷中,枝条弯弯啊纠结缠绕在一起。
赏析: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原文: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原文: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 陶渊明《拟古》)译文: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
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
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
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
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赏析:诗以比兴手法,感叹欢娱夜短、韶华易逝的悲哀,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情绪。
《说木叶》课件
![《说木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85d64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0.png)
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这些观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
03
文献参考价值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对于研究中国古典
诗歌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意义探讨
过渡自然
文章中过渡句的使用恰到好处,使 文章的转折更加自然流畅。
04
《说木叶》的文学价 值与意义
文学价值
01
语言精练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语言精练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他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意象,使得文章言简意赅,令人回味
无穷。
02
观点独到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于中国古木叶”》一文激发 了后辈学者的研究热情,促使他们更 加深入地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奥秘和 魅力。它为后辈学者提供了一种高水 平的学术范本,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 追求卓越和创新。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对于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它所提出的观点和见解启发了 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不断 探索和创新,从而创作出了更多优秀 的文学作品。同时,它也为中国文学 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 实践经验,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欣赏中 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02
《说木叶》的主题与 内容
主题概述
探讨诗歌中树叶意象 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 涵。
阐述“木叶”这一意 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 位和影响。
分析树叶在古代诗歌 中的运用及其演变。
内容解析
介绍《说木叶》的创作背景和 作者的生平。
分析文章中引用的诗句和文论 ,探究其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说木叶》诗句解释
![《说木叶》诗句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d517aaa5fbfc77da369b128.png)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
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北朝)王褒《渡河北》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后皇:地和天。
橘徕服兮:橘啊。
后面三字是语气词。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南朝)萧纲《折杨柳》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一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0ac6e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a.png)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教学重难点分析:篇一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说木叶》教案篇二《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教案。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有关说木叶的作文
![有关说木叶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6cb41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0.png)
有关说木叶的作文
《说木叶》
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过木叶呀!我就有这么一次特别的经历跟木叶有关。
有次我去乡下奶奶家玩,那时候正是秋天。
我呀,像个小猴子似的在村里到处跑。
突然,我看到一棵大树,那树上的叶子黄灿灿的,特别好看,一阵风吹过,那些叶子就慢悠悠地飘落下来,就像一群蝴蝶在跳舞呢!我忍不住伸手接住了一片叶子,仔细地瞧了瞧,那叶子的形状可真有意思呀,边缘还有点锯齿状呢。
我就拿着这片叶子到处跑着玩,一会儿举起来对着太阳看看,一会儿又用它去逗逗路边的小狗。
后来我还捡了好多好多这样的叶子,把它们当成宝贝似的捧在手里。
我坐在树下,看着手里的木叶,心里就想呀,这木叶可真神奇,从春天的嫩绿到秋天的金黄,默默见证着四季的变换呢。
就这么一直看着那些木叶,感觉时间都好像变慢了。
等我回到家的时候,还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夹在了书本里,想着以后每次翻开书本都能看到这些漂亮的木叶,都能想起在奶奶家度过的那段开心时光。
嘿嘿,这就是我和木叶的故事啦,真的很有趣呢!木叶虽然普通,但对我来说呀,却有着特别的意义呀!。
说木叶的论证思路和说理层次
![说木叶的论证思路和说理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4975032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5.png)
说木叶的论证思路《说“木叶”》入选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
文章以“木叶”为载体。
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行文思路清晰,论证逻辑严密,表现出很高超的说理艺术。
本文拟就《说“木叶”》的说理艺术做以探讨分析。
文章第1自然段扣题.通过引用有关“木叶”的四旬诗.摆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现象——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自然段紧接第l自然段.在说明“木叶”的字面意思就是“树叶”之后。
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木叶”的字面意思是“树叶”.但为何中国古典诗歌很少见用“树叶”?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作者通过引用含有“树”的诗句.说明中国古典诗歌里“树”很常见.再次质问“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在二次质问后.作者引用有关“叶”的诗句,说明中国古典诗歌里.一般遇到“树叶”的时候都简称为“叶”。
此处。
作者故意荡开一笔写道:“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但紧接着就否定了这一观点说:“可是一遇到‘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在否定这一观点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再次援引有关“木叶”的诗句.进行了第三次质问:“诗人大量使用‘木叶’而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树叶’呢?”最后作者援引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本来用“落叶”更为明白.为什么作者要放弃“木叶”之“叶”而大胆地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落木”呢?可见,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集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既然“木叶”的字面意思是“树叶”.中国古典诗歌里有用“树”的,有用“叶”的,有大量使用“木叶”的,但为何就是没有使用“树叶”的?二是。
“木叶”在经过诗人们熟用后发展为“落木”,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第3自然段,作者明确指出:“从‘木叶’发展到‘落木’,‘木叶’与‘树叶’。
‘落木’与‘落叶’的区别。
说木叶
![说木叶](https://img.taocdn.com/s3/m/f3ee89faf705cc1755270941.png)
课后作业
1、熟读文本,完成相应练习。 、熟读文本,完成相应练习。 2、阅读林庚的《青与绿》,试着找寻某 、阅读林庚的《青与绿》 个角度,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个角度,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校园网) 校园网)
清华四剑客” 吴组缃、李长之、 年少时 “清华四剑客” (吴组缃、李长之、 季羡林)之一; 北大中文四老” 季羡林)之一;年老时 “北大中文四老” (吴组 王瑶、季镇淮)之一。 北大诗歌中心主任。 缃、王瑶、季镇淮)之一。 北大诗歌中心主任。 学者诗人。 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 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引用——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木叶:亭皋木叶下 陇首秋去飞。 引用 木叶 木叶 九月寒砧催木叶 木叶,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萧萧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不尽长江滚滚来。
艺术形象领域) (形象思维/艺术形象领域) 形象思维 艺术形象领域
木叶不是树叶。 木叶不是树叶。
下定义
一个“木”与“叶”的统一,带有落 一个“ 的统一, 形象。 木叶是 叶微黄与干燥的,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树叶 形象。 叶微黄与干燥的,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树叶/形象 迢远而情深的,属于清秋的, 迢远而情深的,属于清秋的,诗人钟 爱的,美丽的诗歌形象。 爱的,美丽的诗歌形象。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兮秋风
屈原《九歌》 ( 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洞庭始波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84db6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0.png)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里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陵一中
高二语文教学案
日期 2017.10.12 主备人孙颖审核人李辉云编号 23 课题说木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
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
“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
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学习方法阅读——分析——讨论学习工具多媒体
课前预习
一、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作家作品
林庚;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史家。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他的诗集有《夜》《北平情歌》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三、夯实基础知识
1.、袅袅
...柳恽.沈佺.期寒砧亭皋
翩翩灼灼征戍褒义
不落于言筌者疏朗万应锭
2、【积累名句】(,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
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
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整合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板书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析段研句突破重难(点)
1、【问题投放】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
结合作者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
①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
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②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
什么不同?
③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学生活动】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
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
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
树木
艺术特征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
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饱满疏朗
适用场合满树叶子吹
动,浓阴密密
秋风叶落
层层
①、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
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
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
②、“木”→(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树”→(潜在形象)满树的叶子→(联想)饱满→不是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③、“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问题投放】结合文段分析,请概括文中论述的“木叶”的艺术特征。
【学生活动】逐段进行整合。
小组内归纳整理,组间交流完善补充。
【教师点拨】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见过树木之后,还要见森林的意识培养,同时用词要准确、简明、恰当,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又较为全面的把握。
【整合答案】“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与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
三、挖掘文本提升思维
【典句赏析】
1、【问题投放】“‘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
.......,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二者产生了几乎是一字千里的差别?
【学生活动】进步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
【教师点拨】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从“木叶”意象入手来阐述古典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特点,进而会启发我们把握鉴赏诗歌的普遍途径:要注意读出概念
..后的意味。
也就是“言外之意”的理解。
【答案整合】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意象本身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其次,诗人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再次,抒情的特定场合……
四、延伸扩展。
我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回头来看,又会疑惑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意境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这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概念
下面暗含着丰富的形象和内涵,也就是诗歌语言的微妙意味往往寄于言外。
这类语言就是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
思考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思考1中提到的意象。
但也请同学们注意,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境界就迥异。
见课后练习二。
五、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课堂检测根据下文的材料,写一篇400字的赏析文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
“春晚绿野秀。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春天叫做青春,少年称为青年。
”
“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的世界是绿色的,诗人为什么把绿的说成青的呢?
积累摘抄
小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