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 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楚国历史上卓越的地
位备受推崇。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对屈原进行了评价,其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他认为屈原有睿智的
决策能力和出色的才华,能够观察时势,洞察国家的政治状况。
屈原
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
政府财政制度、军事改革和国家教育制度的建设等,这些措施使得楚
国在当时达到了较为繁荣的状态。
司马迁对屈原的诗歌才华给予了非常高的赞赏。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
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不仅在舞文弄墨方面具有非凡的才华,而且通过其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注。
司马迁认为,屈原的诗歌表达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司马迁对屈原的悲剧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遗憾。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
迁描写了屈原因受到政敌的陷害而被赶出楚国,最终自杀的悲惨经历。
他对屈原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遗憾,认为楚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政治
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体现了屈原在政治、文学和个人遭遇等方面的
卓越才能与悲剧命运。
他赞赏屈原的政治才能和文学天赋,对其悲剧
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遗憾。
这种客观公正的评价表明屈原在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与价值。
两汉文人对屈原评价的不同与原因
摘要:屈原《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屈原作为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对于两汉文人也有较大影响,在汉人对他的各种崇高评价中,不难看出他在国人政治、道德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屈原;《离骚》;政治;道德;文化引言屈原是战国中期楚国人,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及他的作品对汉以前的文人并未产生太大影响,而在两汉这种新的历史环境下却逐步发展壮大,其高度的政治才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的人格和强大的文学创作能力都使汉文人钦佩不已,而其坎坷的政治遭遇,深表同情,忠君爱国的思想更使汉代文人引以为榜样。
西汉文人对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与东汉相比,西汉文人主要侧重于对屈原的政治与道德方面的评价,而对于文章本身的文化内涵评价甚少,西汉文人多评价屈原为而东汉文人则侧重于对屈原文化地位以及诗歌内涵的评价与道德人格方面的评价。
对于西汉与东汉文人对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的不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个体原因西汉时期文人对屈原的评价与东汉都有着个体原因,西汉时期的贾谊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有着坎坷的政治经历,所以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过于集中在对于政治角度评价,和对于屈原的个人遭遇的评价。
司马迁则是政治坎坷,身体遭逢迫害,政治方面颇多不忿,而遭遇方面与屈原有有些相似,且他是史家,故而对于屈原的评价躲在政治角度和生活遭遇方面,对于屈原的道德情操又深感钦佩,所以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政治角度与道德情操的角度。
扬雄则是因其40岁开始出仕,而后政治道路坎坷,而其在四十岁之前致力于文学的创作,所以其对于屈原的评价集中在对其文学成就的钦佩,对于他的道德情操也深表钦佩,对于他的政治方面的评价少一些。
所以,西汉文人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大多侧重于对他政治角度的评价和道德角度的评价,对他文化做平的评价略少一些。
东汉时期班彪因经历了朝代的变更所以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多在于文化角度。
《史记》和《汉书》对屈原的评价
《史记》和《汉书》对屈原的评价
《史记》和《汉书》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史书,对于屈原(约公元前340年-278年)这位楚国文学家、政治家有所记载。
1. **《史记》对屈原的评价:**
-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历史学巨著,其中记载了关于楚国的历史。
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的评价是正面的。
记载了屈原的卓越才华和他在楚国的政治事业上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记述了他因政治斗争被流放、投江自尽的悲壮经历。
屈原被描述为一个爱国、忠诚、具有文学天赋的人物。
2. **《汉书》对屈原的评价:**
- 《汉书》是史学家班固所著,对屈原的评价也相对正面。
在《楚元王世家》中,屈原被描述为楚国的忠臣良将,对国家的忠诚程度受到强调。
然而,也提到了他因政治事务上的不得志而导致的流放和自杀。
总体来说,屈原在《汉书》中被描绘为楚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这两部史书对于屈原的评价都突显了他的爱国精神、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政治上的坎坷遭遇。
这些评价为后来对屈原的传承和纪念奠定了基础。
汉代学者对屈原楚辞的评价概述
汉代学者对屈原楚辞的评价概述在汉代,屈原的楚辞作为独特的文学形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评价。
这些评价涉及多个方面,从文学价值、思想内容、历史地位到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影响后世等。
以下是对汉代学者对屈原楚辞的评价的概述:1.文学价值:汉代学者普遍认为屈原的楚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们赞扬屈原的文采和独特的创作技巧,认为他的作品在语言、韵律和意象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思想内容:汉代学者对屈原楚辞的思想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屈原的作品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反映了时代的矛盾和斗争,同时也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3.历史地位:汉代学者认为屈原在历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
他们认为屈原的作品不仅代表了楚国的文化传统,也代表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发展水平。
屈原被视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巨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艺术风格:汉代学者赞扬屈原楚辞的艺术风格独特。
他们认为屈原的作品在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和渲染气氛等方面都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这些技巧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语言特色:汉代学者认为屈原的楚辞语言优美、精练。
他们赞赏屈原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包括对楚地方言的运用和对古语的改造,这些特色使得屈原的作品在语言上独具魅力。
6.影响后世:汉代学者认为屈原的楚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认为屈原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还对后世的诗歌、戏曲等文学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屈原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作品评价:汉代学者对屈原的具体作品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离骚》、《九歌》等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作品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8.情感表达:汉代学者认为屈原楚辞的情感表达真挚、深沉。
他们赞赏屈原在作品中展现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认为这些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两汉文人对屈原的评价
两汉文人对屈原的评价汉代文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的评价,总的来说是褒扬的,特别是贾谊、刘安、司马迁等。
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贾谊结合自身遭遇, 写作《吊屈原赋》。
这篇辞赋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谄媚小人同流合污的品质。
在《吊屈原赋》最后, 贾谊写道; “般纷纷其离此尤兮, 亦夫子之故也,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 何必怀此都也? ”这表明他并不赞成屈原这种过于执着的性情。
继贾谊之后,对屈原及其作品给予较高评价的是刘安。
刘安对《离骚》作了很重要的评论,其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第二,赞扬屈原与统治者作斗争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第三,他对《离骚》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寄托深远的比兴方法,这就接触到了一些浪漫主义特征,同时体现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司马迁, 和屈原一样, 曾受过重大政治打击, 并且以“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来激励自己。
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在刘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更加突出《离骚》“怨”的特点。
他评论屈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强调《离骚》是悲愤衰怨之作。
同时司马迁认为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敢于“直谏”,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人民百姓的利益至上,将屈原的直谏能否被采纳和楚国的存亡联系起来, 特别强调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政治意义。
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发愤著书”正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孔子“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愤激的特点。
从西汉后期室汉末, 学者对屈原的评价颇有分歧。
最有影响的是扬雄、班固、王逸。
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的是杨雄。
扬雄对屈原的批评, 主要从道家思想结合儒家明哲保身为立论根据, 认为屈原不应投江自杀, 君子知命不优, 既然生不逢时, 就应该远祸避害。
汉人对屈原的评价
汉人对屈原的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的历史影响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汉人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及其作品的历史影响
• 一、精神上 •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砥砺 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 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 • • •
二、艺术上 ①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③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 影响。
什么是“经学”?
• 一门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著作的学问。
西汉初期
• 贾谊《吊屈原赋》
• 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 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 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嗟 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发愤著书说
• 《论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 屈原《惜诵》:“发愤以抒情”。 • 司马迁:……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 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 刘勰《文心雕龙》: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 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 韩愈 :物不平则鸣 • 欧阳修 :诗穷而后工 • 李贽: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 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 • 孔广德:或则感愤而抒议论,又或则蓄其孤愤而 形之于咏歌,无非愤也,即无非忠也。
刘安
•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 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蝉蜕于 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
•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 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 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 屈原放逐,著《离骚》;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作文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作文屈原啊,这个名字,就像一滴热泪滚落心间。
作为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几可概括为"才高望重、忠言逆耳、含冤自尽"。
然而,司马迁这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屈原的评价,却远不止如此。
"屈原之赋,推陈致新"——这是对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度赞誉。
别看他生于战国纷争之世,却自有一股返朴归真、破釜沉舟的浪漫气质。
他的离骚奇思妙想,恣意遨游于神话传说之中,时而挥斥方折,时而穷经皓旧,前无古人可法,后无来者能绝其伟大。
读之令人如置身广袤无垠的诗海,浪涛万顷,意蕴悠远。
"屈原放旷多闲,赘益无穷"——这又是对屈原为人处世的一针见血之评。
放眼当世,哪个诗人儒雅闲逸如他?他本该可以做一个阖家宠儿,却偏要卷起诗稿,游手好闲于四方。
可更令人哂足的是,这位才高八斗的文人,居然被人诬蔑谗佞,被君王所弃。
好一个"赘益无穷"的怪才! "始作,气盛而体奇"——这无疑是对屈原诗歌风格的精辟概括。
他的诗篇之初,气势磅礴,意象奇崛,惊心动魄。
可到了后半,却又忽然"累牍之阙,终不可观"。
读到这里,我不禁沉思:是否这就是命运对他的报复?上天让他先尝一把才情横溢的滋味,继而把他打入寂寥无闻的深渊。
也许,正如司马迭评所言,"屈原贵而无位,才至而时穷"。
这才是命运对这位诗仙最大的嘲弄吧?他的诗才出众绝伦,却只换来了"沉疴""放逐"的下场。
而那些同时代的俗人,却能够权傥一时。
读到此处,我对屈原由衷地生出一股同情和敬佩之心。
他为了坚持理想和信念,宁可抛家舍业,漂泊四方,最终选择了一种高贵而悲壮的了结方式。
这份矢志不渝的精神,恐怕只有司马迭这样睿智的史家,才能将之完全领会和赞赏。
司马迭对屈原的评价,着实是中肯而精辟。
他从屈原的创作、人品、命运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解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班固和王逸对屈原为人为文的评价
班固和王逸对屈原为人为文的评价班固和王逸对屈原为人的评价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辛酸。
他是楚国的文官,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和器重。
然而,由于他力主联齐抵抗秦国的侵略,遭到了贵族和保守派的排斥,最终被流放而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班固和王逸作为后世的学者,对屈原的评价各有不同。
班固,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屈原进行了评价。
班固认为屈原是“辞章之瑰丽者,著作之盛者”,他的文学才华和作品的数量在当时的文坛上是无人可比的。
屈原的作品主要以《离骚》、《九歌》和《天问》为代表,其中《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班固赞扬屈原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豪情壮志,其辞章之瑰丽使人们为之倾倒。
他的作品独具风格,语言优美,思想深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班固认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与班固不同,王逸对屈原的评价更加全面和深刻。
王逸认为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爱国者。
他在《楚辞》的序言中称赞屈原为“楚国之良臣,贤士之极品”。
王逸认为屈原在楚怀王的统治下,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福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屈原主张联齐抵抗秦国的侵略,他为了捍卫楚国的尊严和地位,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以身殉国。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王逸,他认为屈原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和楷模。
班固和王逸对屈原的评价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对他的文学才华和爱国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
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爱国者。
他的作品承载了他对国家的深情和对民众的关怀,他的诗歌充满了热情和壮志豪情。
屈原的离世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一道伤痛的印记,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屈原的作品至今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他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令人敬佩。
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豪情壮志,语言优美,思想深邃。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苏轼对屈原的评价
苏轼对屈原的评价屈原,古代文学史上的才子与浪漫主义代表,他的才华与激情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同样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对屈原的评价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首先,苏轼赞美了屈原的诗歌才华。
他认为屈原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感情与时代气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苏轼称赞其语言华丽,意境清新,展现了屈原超凡脱俗的文学造诣。
“惜乎!山之石可攀,江之水可载,朱之书可读,金之人可佩,然而诗书传世而已。
”苏轼深知屈原的诗歌之珍贵,对其短暂的生命倍感遗憾。
其次,苏轼也指出了屈原在政治上的理想与追求。
苏轼称屈原为忠诚坚持的楷模,他为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何日可留熹微火,使明美人清万户?”身为文人,屈原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兴衰和民生的喜乐,他的悲愤之情体现了对社会不公与政治腐败的痛定思痛。
此外,苏轼也提到了屈原的悲情命运。
他的无限悲伤和感伤寄托于他的诗作之中。
“采华丽而壮观者道容之,尝苦心而阻缓者谓之深思。
”苏轼认为屈原的崇高志向往往被现实所打压,他的悲剧人生成为了他作品的灵感源泉。
他用自己深沉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索。
苏轼对屈原的评价给我们指出了文学的价值与使命。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思想与感情的传达工具。
屈原通过自己的诗歌,展示了个体对社会与政治的关怀与思考,他的作品持续影响着后世,显示了诗歌的力量。
苏轼希望我们能够向屈原一样,关注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学来推动社会进步。
总之,苏轼对屈原的评价给我们带来了对屈原才华、理想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屈原的作品在历史长河中持续发出光芒,引领着我们思考和感受生命的意义。
历代名人名家对屈原的评价,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颇高!
历代名人名家对屈原的评价,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颇高!汉代屈原论争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汉代初年至西汉宣帝时期第二阶段为西汉元帝年间至东汉和帝时期第三阶段为东汉安帝时期至东汉末。
汉代士人对屈原的论争体现出汉代学术观念的变迁:第一阶段以黄老之术治国,此阶段士人对屈原持肯定态度;第二阶段为儒学独尊时期,此阶段扬雄、班固、贾逵等人对屈原持批判态度;第三阶段为经学的中衰时代,王逸、应劭、荀悦等人又极力提高屈原地位。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三个段落对屈原进行了评价: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写屈原的才能之高。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对屈原的人格及其《离骚》等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3、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表现了作者对屈原作品的理解及最后悲剧结局的愤慨。
古代名人名家对屈原的评价:班固:"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杨雄:过于浮、蹈云天。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西汉前期文人价值取向与对屈原的评价
西汉前期文人价值取向与对屈原的评价——以贾谊、司马迁为主要考察对象[摘要] 西汉前期文人形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屈原的评价。
西汉前期文人都对屈原以很高的评价,这些评价与这些文人形成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
西汉士人价值取向形成包括入世情怀的影响、儒、道及儒道结合思想影响、个性张扬的影响、对生死态度的影响等。
贾谊、淮南王刘安、司马迁等文人形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屈原的评价。
[关键词]屈原西汉前期价值取向影响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构成了我国古代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文艺论争。
西汉前期的士人们为我们描绘了具体可感的屈原形象,并最先开始了对屈原的评价,开启了后世评论屈原的先声。
西汉前期对屈原做出过很高评价的贾谊、刘安、司马迁,他们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屈原的评价,同时这些文人的评价也体现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态度。
一、西汉前期士人入世情怀对屈原评价的影响西汉前期王朝刚稳定,政权刚建设,士人们有极大的用武之处。
统治者更是礼遇文人,形成了文人积极的入世情怀:参政议政、关注国事、尽忠忘身。
西汉前期文人大都具有高昂的政治热情,他们豪情满怀,恨不得一夜之间就使国家变得繁荣昌盛起来,因而他们既工作积极主动,又勇于坚持原则。
既努力地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又积极主动地去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敢于对违反礼制、威胁国家稳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抗争。
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时,本无谏诤的责任,但强烈的爱国之情又是他能多次上书,书中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字字眼泪,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士人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是统治者礼遇文人。
汉武帝在政期间有《武帝求茂材异等诏》,文中写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1]体现了武帝求才的决心。
武帝非常喜爱辞赋、音乐,汉代著名的辞赋家枚乘、司马相如被召之,并封官赐帛。
关于屈原的名家评价
关于屈原的名家评价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卓越贡献和悲剧命运受到了古今中外众多名家的高度评价。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评价:
1. 汉代评价:
- 汉武帝非常热爱屈原的作品,体现了当时皇室对屈原作品的认可。
- 文学理论家刘安称赞屈原的《离骚》兼具《国风》、《小雅》的优点,认为屈原的人格风采可以与日月争辉。
2. 司马迁:
-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作传,高度赞扬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将其《离骚》与孔子编纂的《春秋》相提并论,指出屈原的文章精炼、辞藻微妙、志向纯洁、行为廉洁,体现了其伟大而完美的个性。
3. 近代名家评价:
- 近代学者梁启超赞誉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认为他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明星,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社会批判精神。
- 闻一多认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完全具备条件被称为人
民诗人的作家,他与腐败的贵族集团斗争,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4. 鲁迅:
- 鲁迅评价屈原敢于直言、敢于对抗权贵,他在作品中打破常规,直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批评了他的愚忠思想。
班固离骚序对屈原的评价
班固离骚序对屈原的评价班固在评价屈原时,可谓是把他捧到了天上去,话里话外都是敬佩。
班固说屈原的文采和情怀,简直让人赞叹不已,那种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简直就是一股热流,直击人心。
就像是那种经典的老歌,听一遍就想再听一遍,越听越觉得有味道。
你看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那种忧伤和对理想的追求,真的是让人感同身受。
他就像是个在风中飘摇的帆船,虽然经历了波折,却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梦想,真是令人心疼又钦佩。
说到班固,他在序中不仅仅是赞美屈原的才华,还把屈原那种孤独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班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丰富、情感细腻的屈原,那种“我心向阳”的坚持,简直可以用“横眉冷对千夫指”来形容。
他在逆境中依然勇敢追求真理,这种精神,听起来就像是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人心里热血沸腾。
想想屈原在面对背叛和误解时,心里的那种无奈,简直就是“明月照我心”,而班固则用他的笔为屈原的悲伤赋予了更多的光彩,让人看到一份超越时代的情感。
而班固的语言,哎呀,那简直是美得让人想哭。
他用词讲究、意境深远,读起来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老酒,越喝越香,回味无穷。
特别是他对屈原那种深切的理解,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屈原,那个在风雨中孤独行走的灵魂。
哎,你说这样的感觉,谁不想多读几遍呢?班固让屈原的诗句变得更加动人,似乎每个字都能渗透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份情感。
而屈原,他的坚持和理想,就像那高悬的明月,照耀着后人。
班固把屈原的精神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明白,什么叫做不屈不挠,什么叫做不忘初心。
他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人想起一句话:“宁愿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屈原的勇敢和执着,真的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尤其是在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想想屈原的故事,就会觉得,哎,这些困难根本算不了什么。
班固的《离骚序》对屈原的评价,不仅是对一位伟大诗人的致敬,更是对人性、理想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屈原的精神依旧能够激励我们,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风浪时,依然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评价的句子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一、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简介在《史记》的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楚国文学家屈原的评价是多方面的。
屈原作为楚国的大臣,拥有杰出的才能和卓越的政治见解,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人。
司马迁在列传中对屈原的个人品质、政治理论和文学创作都进行了评价。
二、屈原的个人品质评价1. 忠诚屈原对楚国的忠诚是司马迁高度称赞的品质之一。
他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始终为国家和百姓的福祉而努力。
在屈原被秦国逼迫的时候,他选择自刎以示忠诚,这一行为被司马迁认为是崇高和伟大的。
2. 勇敢屈原在楚国政坛上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勇敢的姿态。
他勇于直言谏言,并且积极为楚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司马迁称赞屈原的勇敢,认为他的言行鲜明而有力,能够引导楚国良好的政治风气。
三、屈原的政治理论评价1. 君主立功论屈原提出了君主立功论,认为一个君主只有具备德才并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治国安邦的目标。
司马迁赞同屈原的政治理论,认为这是一种有益于王朝长治久安的治国方针。
2. 社会变革的观点屈原对于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有着独到的观点。
他主张通过改变旧有政治制度,推行新的政治制度,以解决社会矛盾和改善人民生活。
司马迁认为这种思想是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但在具体实践上难以实现。
3. 文化振兴屈原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化推动者。
他提倡文化振兴,倡导楚国的文化繁荣和精神提升。
司马迁对此深表敬佩,认为屈原的文化观念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屈原的文学创作评价1. 《离骚》《离骚》是屈原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司马迁对这部诗集的评价非常高。
他认为《离骚》表达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现状的担忧和对国家复兴的热切愿望,同时展示了屈原卓越的才华和卓越的文学造诣。
2. 《天问》《天问》是屈原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司马迁认为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赞扬屈原在诗歌中对天地、自然和人生的探索,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深度思考的展示。
3. 其他作品评价除了《离骚》和《天问》,屈原的其他作品也得到了司马迁的肯定。
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名人对屈原的评价?名人对屈原的评价有哪些?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屈原暨端午文化节?屈原究竟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屈原研究专家、学者。
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认为,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
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却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
他感慨:“端午与元旦(解放后改称春节)、中秋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竟然成了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在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2000多年之后,这位被华人世世代代纪念不息的诗坛巨星和历史伟人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
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
蔡靖泉说: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作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仍然用如此传统和隆重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是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屈原人格范式的当代意义长江大学文学院孟修祥教授认为,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正规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武汉大学教授李中华说:“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屈原并不是为发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对今人有启迪意义的东西。
_忠诚之情_乎_露才扬己_乎_班固评价屈原矛盾之详析
二、《离 骚 赞 序 》,应 为《离 骚 赞 》之《序 》,于“赞 ”文 前 介 绍 所 赞 之 对 象 ,及 其 简 略 的 生 平事迹和评价,如同《文 选 》夏 侯 湛《东 方 朔 画 赞 》之《序 》。 而《楚 辞 序 》则 为《离 骚 经 章 句》之《序》。③ 两序分别为不同作品正文之序。
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 数 千 年,其 时 代 之 真 相,极 难 推 知。吾 人 今 日 可 依 据 之 材 料 ,仅 为 当 时 所 遗 存 之 最 小 之 一 部 ,欲 借 此 残 余 断 片 ,以 窥 测 其 全 部 结 构 ,必 须 具 备 艺 术 家 欣 赏 古 代 绘 画 雕 刻 之 眼 光 及 精 神 ,然 后 古 人 立 说 之 用 意 与 对 象 ,始 可 以 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 冥 想,与 立 说 之 古 人,处 于 同 一 境 界,而 对 于 其 持 论 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了解 之 同 情,始 有 批 评 其 学 说 之 是 非 得 失,而 无 隔 阂 肤 廓 之 论 。①
① 洪兴祖《楚辞补注》卷 1《离骚经章句》录《班孟坚序》与《离骚赞序》,并于目录中明言:“班 孟 坚 二序,旧在《天问》、《九歌》之后,今 附 于 第 一 通 之 末。”然 据 李 大 明 考 证,“《章 句 》明 翻 宋 本 当 出 于 北 宋 之一传本系统,而《补注 》所 用《章 句 》底 本 为 另 一 传 本 系 统。”( 《楚 辞 文 献 学 史 论 考 》,成 都: 巴 蜀 书 社 1997 年版,第 287 页。) 笔者赞同此说,故还须看另一版本系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对屈原的评价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对屈原的评价一、鲁迅对屈原的评价那可老有料了。
咱都知道鲁迅那可是文学界的大佬啊,他看屈原那眼光指定和咱们普通人不太一样。
鲁迅觉得屈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屈原写的那些诗啊,像离骚啥的,那风格老独特了。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他自己对国家、对理想的那种热爱和执着。
鲁迅就看到了这一点,他知道屈原在那个年代,面对国家的各种问题,心里有好多想法,然后就一股脑地把这些想法用诗表达出来。
屈原的诗里面有好多神话传说之类的东西。
鲁迅可能就觉得这是屈原想象力的体现。
在那个时候,能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把神话故事啥的都融合到自己的诗里,还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得多厉害啊。
而且屈原的诗在文学形式上也很有创新。
鲁迅可能就特别欣赏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
再说说屈原的那种倔强。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哪怕被流放了,也不放弃。
鲁迅说不定就从屈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鲁迅在他那个时代,也是和很多旧的思想啥的作斗争,就像屈原和那些不好的政治势力斗争一样。
从文学价值上讲,屈原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影响老大了。
鲁迅肯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知道屈原的诗就像是一颗种子,在文学的大花园里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
反正鲁迅对屈原的评价就是多方面的。
既有对屈原作品本身文学价值的肯定,也有对屈原这个人精神品质的赞赏。
就感觉屈原在鲁迅眼里,那就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文学明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而且屈原的爱国情怀在鲁迅看来也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爱国是一种很伟大的情感,屈原用他的诗表达了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感,鲁迅肯定也是深有感触的。
两汉时期的屈原评论
两汉时期的屈原评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与《诗经》齐名.以“风骚”并称。
淮南王刘安对《离骚》给予崇高的评价。
他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他还称赞屈原“皎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著名历史家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作家评传。
司马迁不仅赞同刘安对屈原的这些评价,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征引了这些评价,而见进一步对《离骚》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屈原及其作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这些评论集中说明了屈原的作品简约精练、内涵深远、善用比兴和象征手法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东汉晚期的文学评论家王逸上承刘安、司马迁.对屈原及其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指出:“屈原履忠被谗、忧愁忧思,独依诗人之意,而作《离骚》,上以讽谏。
下以自慰。
遭世闻乱,不见省纳,遂复作《九歌》以下二十五章。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残邪,忧心烦乱、不知所溯.乃作《离骚》经。
”王逸对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有精辟的概括和高度的评价:“《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其辞温而雅,其义洁而朗。
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屈原之辞,诚博远矣……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及,永不刊灭者矣。
”。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一、引言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位张扬着改革的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高举着爱国旗帜的历史伟人。
人们在如何评价屈原的生死去就以及为人方面曾引起了许多争论。
现在,我仅就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谈一点自己的浅见,还望方家指正。
二、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1.贾谊对屈原的评价汉代最早评价屈原当属汉文帝时代的贾谊。
他对屈原的评价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吊屈原》。
贾谊被贬到长沙作太傅,心情抑郁难平,耳边回响着屈原《离骚》悲愤地叹息:" 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两颗痛苦的心灵,一下子相互碰撞,激起了贾谊对屈原崇敬之情。
贾谊称颂屈原为"贤良"、"方正"。
他说"呜呼哀哉,逢时不祥……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屈原所处的社会是黑白颠倒的,没有才能的政治庸人身居显贵的地位,擅长阿谀奉承的无耻之徒飞黄腾达。
" 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 ,他十分同情屈原的遭遇,但并不认同屈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他从道家观点出发,认为统治者如果昏庸不纳忠言,就应该与他决绝,可以学凤凰" 缥缥其高逝",学神龙"?八渊潜以自珍","远浊世而自藏",也可以"历九州而相其君",不必直谏而死。
贾谊不理解屈原那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坚定不移的处世态度。
总之,贾谊认为屈原是不明智的贤人。
2.刘安对屈原的评价根据《汉书?淮南王安传》的记载,刘安曾受武帝之命作《离骚传》。
《离骚传》如今虽已不存,但其中重要的语句收进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刘安从道家人生的处世态度出发,赞美屈原"其志洁" 、" 其行廉" 。
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时代,干谒诸侯,以谋取卿相之尊,施展政治抱负已成为时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
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
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
同姓无可去之义。
”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
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
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
家。
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
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
朱熹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政治家,他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