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辨析及概念模型构建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辨析及概念模型构建——语言、逻辑和认识论的视角(下)
2013年11月20日12:09 来源:《旅游科学》2013年第03期作者:吴小天李天元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81
因此,Ritchie和Crouch的总结在理论上可以使某一旅游目的地与其他竞争对手至少同等优秀,具有一般适用性。至于“扩大旅游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子孙后代维护好该地的自然资产”(李天元,等,2006)则是保持吸引游客并赋予其满意体验能力的必要条件。鉴于Ritchie和Crouch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特征,因而这一部分内容是其内涵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可以将Ritchie和Crouch总结的内容认定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运用逻辑方法对其进行形式上的处理就可以明确“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定义。
3.2运用逻辑方法下定义
形式逻辑主要使用“属加种差”的方法为概念下定义,依据前述分析,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旅游目的地的某种综合能力,因此可以将“能力”作为这一概念的“属”。“种差”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属性,并且Ritchie和Crouch已经揭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即其本质属性,因此其“种差”也已经明确。
经过综合考虑,本文认为对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一概念而言,一个恰当的定义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并赋予其满意的访问体验、实现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维持当地相关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一个发生定义,揭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形成的途径和过程,对于指导旅游目的地的实务工作,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界定这一定义的前提是旅游目的地存在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脱离这一前提,则没有必要讨论“竞争力”的问题。
4认识论的视角:旅游目的地对相关对象的作用及其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也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反映,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在竞争的过程中与其它事物发生的作用和自身的运动。
4.1定义所反映的客观作用
分析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定义可知,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赋予其满意而难忘的访问经历、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所反映的都是一种作用,包括旅游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作用以及与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中,旅游目的地都居于施动者的地位,游客和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居于被动者的地位(本文不探讨其反作用)。旅游目的地对游客施加的作用主要是吸引和接待,对目的地利益相关者施加的作用是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公平的获得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是对目的地各利益相关者以及各供给要素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付出的一种补偿。这种补偿的作用在于使得旅游目的地对游客吸引和接待作用可以持续地保持,形成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这个定义反映了围绕旅游目的地为所发生的三种相互作用:吸引、接待和补偿,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这三种作用的综合,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本质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区域,是不同具体事物的集合体。其与游客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当地的旅游业、政府等中介发挥。其过程可以简述为:旅游业的经营者通过各种途径对旅游目的地的各种资源进行开发,运用各种营销策略对游客发挥吸引作用,在游客访问期间,组合各种资源令其获得心灵和感官的满意。旅游业经营者将获得的经济收益通过各种途径如工资、利税、公共建设等反馈给目的地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保持当地自然资产和旅游资源的质量,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利用图形,可以将这一过程简示如下(见图1):
图1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形成过程
4.2定义所反映的客观运动
明确旅游目的地与游客以及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则需要探析这种作用产生的机制。事物的运动和事物间作用的辩证关系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事物的运动,事物有目的、合乎规律的运动反过来又形成事物之间具体的作用。据此,旅游目的地与游客及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作用来源于旅游目的地有目的且合乎规律的运动。而客观世界的运动包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等,定义中并未阐明旅游目的地在形成吸引、接待和补偿作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运动,尤其是社会运动。因此,唯有揭示了前述作用的形成过程,才能认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在客观世界中,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区域,包含了功能和性质各异的多种事物,时刻都在运动之中。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逐一的考察每一个事物的运动,引入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有助于认识这一问题。
一般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一种认识事物的理论(林康义,魏宏森,1987)。自其诞生以来,由于其强大的分析功能和适应性使其在各个具体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其后,相关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拓展,朴昌根认为系统之中包含子系统和分系统(朴昌根,2005)。依据这一理论,旅游目的地既是一个区域也是一个系统,是包含许多子系统和分系统的复杂系统。旅游目的地的各项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分系统,由分系统的运动形成吸引、接待、补偿等作用,这几种作用的综合形成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见图2):
图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形成的概念模型
5总结与展望
科学是认识世界形成新知识的活动。从观察客观世界的运动直至形成科学的概念并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错误的认识。本文从语言、逻辑、认识论的视角分别阐述了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认识并最终达到统一,最终揭示了其本质。
本文旨在揭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一概念所包含了客观世界存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而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虽然部分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因素已经被揭示(Dwyer,et al.,2000;Mihalic,2000),但关于这些因素在竞争环境下相互作用以形成竞争力的机制仍然有待于探索。即以本文所构建的模型而言,“补偿”作用在何种情况下会对“吸引”和“接待”作用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具体内容、形式、路径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恰如Ritchie和Crouch所言:“仅仅罗列比较优势因素和竞争优势因素是不够的,不论罗列得多么全面都是如此;人们还有必要去了解各项竞争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人们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李天元,等,2006)。
对于构建综合性的模型而言,核心的问题在于确定模型中包含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性的思路在于:首先,通过研究确定某种要素(假设为A)对于形成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所发挥的作用;其次,分析这些要素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即可以发现其它要素如B、C、D及其作用;再次,比较要素A、B、C、D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并对要素予以分类,即可以初步构建关于某要素“A”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机理。在研究中多次重复这一过程,不断发现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最终将所有的要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比较、分类、抽象、综合,即可以构建包含多个影响因素、反映目的地竞争力形成机制的整体性模型。只有认识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形成的机制,对其认识才达到相对完善的阶段,所形成的理论才具有更切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Buhalis D D. Marketing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of the futur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1): 97-116.
[2]Crouch G I, Ritchie J R B.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societal prosper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9, 44(3): 13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