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碳足迹研究_以浙江省为例_黄祖辉

合集下载

农户环境认知及低碳生产行为模式

农户环境认知及低碳生产行为模式

农户环境认知及低碳生产行为模式刘芳;李成友;张红丽【摘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村域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变化和低碳农业的认知,以及影响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因素,结果发现:性别、是否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和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个变量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务农年限、兼业收入占比三个变量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是否为村委干部、耕地面积和家庭劳动力占比四个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对此,应通过专家讲座、电视广播等方式加大对低碳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当地企业加强与养殖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经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6页(P58-63)【关键词】农户环境认知;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作者】刘芳;李成友;张红丽【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石河子大学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3一、引言人类活动引发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全球13.5%的碳排放来源于现代农业生产活动,而科学合理的低碳技术可以消除80%的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努力实现农业碳减排,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低碳农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碳农业的内涵。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平衡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综合农业形态*米松华:《中国低碳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基于碳足迹核算和适用性低碳技术应用的视角》,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第5-6页。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是低碳农业发展的路径或模式选择,具体包括少耕、免耕种植技术、生物灭虫技术、农业节能模式、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和休闲观光农业模式*漆雁斌、王刚等:《低碳农业发展:机制、困境、模式与制度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第131-133页。

参与碳补偿 消除碳足迹

参与碳补偿 消除碳足迹

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
王珺
【期刊名称】《浙江林业》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绿化造林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月正值绿化造林的黄金季节,为进一步提高城乡绿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碳汇,实现“城市森林化、郊区生态化、村庄园林化”的目标,3月12日,温州市碳汇造林启动仪式在瑞安市梅屿乡三甲山举行。

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

温州市政协主席包哲东,温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德康,温州市林业局等相关单位领导与包括绿色碳基金捐资代表在内的700多位市民参加启动仪式。

【总页数】1页(P14)
【作者】王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32
【相关文献】
1.在减少碳足迹的道路上——Stora Enso集团减少碳足迹实例 [J], Gunilla
S(o)derstam;Johan Holm
2.云南绿色志愿者植树消除碳足迹 [J], 李国瑾
3.森林年里新事多成都市民"消除碳足迹" [J], 夏伟
4.水稻碳足迹评估方法研究及碳足迹计算器开发 [J], 刘晓珂;黄红星;韩威威
5.SCA公司参与碳足迹工作 [J], 陈海昌(译);章杰(审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粮食主产区种植业碳功能测算与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粮食主产区种植业碳功能测算与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粮食主产区种植业碳功能测算与时空变化规律研究杜江; 罗珺; 王锐; 王新华【期刊名称】《《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年(卷),期】2019(035)010【总页数】10页(P1242-1251)【关键词】温室气体; 种植业; 农业碳排放;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作者】杜江; 罗珺; 王锐; 王新华【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23;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21990—2011年全球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增加54%[1]。

农业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的GHG排放源之一,农业源GHG排放量占GHG排放总量的13.5%,其中,源于农业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排放量分别占3种气体排放总量的25%、50%和70%。

中国的农业碳排放比重也较高,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两年更新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农业源CO2排放当量比重为7.89%,农业源CH4、N2O排放量分别占CH4、N2O排放总量的40.9%和71.6%。

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主要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清单法、生命周期评价法(LCA)、环境投入产出法(EIO)以及将LCA与EIO相结合的混合法(LCA-EIO)。

作为LCA思想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特殊应用,碳足迹法近年得到广泛运用。

碳足迹法实际上属于“生态足迹”家族,用来衡量某种活动引起的或某种产品生产周期内的直接或间接GHG排放量[2]。

农业碳排放核算在国外开始的时间较早,成果颇丰。

近年,随着各种核算方法的引入,国内农业碳排放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

黄祖辉等[3]利用LCA-EIO法测算浙江省农业碳足迹,其他绝大多数相关研究采用基于LCA的排放系数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这些研究可划分为4类:(1)以单一地区的单一农作物品种为对象,陈中督等[4]对2004—2012年湖南双季稻生产碳排放与碳吸收的特征及其动态进行分析,胡世霞等[5]核算了湖北省2003—2013年蔬菜生产碳足迹;(2)以单一地区的多个农作物品种为对象,有对湖北[6]、江西[7]、山东[8]、河南[9]、湖南[10-11]、四川泸州[12]等地农业碳排放量的测算;(3)以全国或多个地区的多个农作物品种为对象,李波等[13]基于农用物资、农机、农田翻耕与灌溉等碳源,测算了1993—2008年的农业碳排放量,王兴等[14]核算了中国水稻生产碳足迹及其变化趋势,韦沁等[15]利用1999—2014年时序数据测算了我国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碳排放并比较了南北区域的差异,还有针对黄淮海平原[16]、西南[17]、华北[18]、东北三省[19]等地区的测算;(4)以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为对象,闵继胜等[20]测算了1991—2008年水稻、玉米、小麦、牲畜、家禽生产的GHG排放量,田云等[21]基于农用物资投入、稻田、土壤、牲畜养殖等碳源测算了1995—2010年的农业碳排量。

基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时空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时空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时空分析--以浙江省为例郑亦伶;苑韶峰【摘要】This paper examines patterns of land use and of energy consumption (coal, oil, and natural gas) in 11 regions in Zhejiang Province for the period 1996–2010. For each region,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sources, and carbon sinks were analyzed, as were the average carbon emissions on construction l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sources in the province derive mainly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on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at the consumption ranged from 615.07 × 108 tons in 1996 to 6704.34 × 108 tons in 2010. Woodlands are a carbon-sink area, but their area is reduc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rbon sink is gradual y reducing. The pattern of change of carbon emissions over the 15-year perio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host regions.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Zhejiang Province show a spatial pattern which are:Ningbo–Shaoxing plain and Wenzhou-Rui’an plain are the two main carbon source areas, and the northern areas of Jinhua and Quzhou cities are the secondary carbon source areas, although the southern parts of Jinhua and Quzhou cities represent a general equilibrium between carbon sources and sinks. The extent and/or degree of low-carbon land use needs to be increased in Zhejiang Province.% 根据1996~2010年间浙江省11个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与能源消耗数据,计算各地区碳排放量,分析碳源、碳汇、碳排放总量及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

基于碳足迹视角的农作物碳排放研究进展

基于碳足迹视角的农作物碳排放研究进展

基于碳足迹视角的农作物碳排放研究进展
张晨晨;曹雪莹;刘昊翔
【期刊名称】《智慧农业导刊》
【年(卷),期】2024(4)4
【摘要】农作物碳足迹是指对作物生长过程中产生以及固定的温室气体量,准确核算农作物碳源碳汇,可以为农业减排增汇提供理论支撑。

该文选取中国知网2010—2022年间与农作物碳足迹相关的601篇论文,从概念、核算方法和减排措施等方面简要总结当前农作物碳足迹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文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

目前碳足迹核算方法主要有3种,农作物碳足迹中化肥农药和农用机械耗电占比最大,且农作物碳足迹受农资投入和土壤干湿度等影响是不断变化的,通过提高农用物资利用率、合理配置作物种植和提高土壤固碳量等方式以减少碳足迹也得到验证。

这也表明助力“双碳”,农业还可以贡献更多。

【总页数】6页(P49-53)
【作者】张晨晨;曹雪莹;刘昊翔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长沙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03.231
【相关文献】
1.畜牧业“碳排放”到“碳足迹”核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2.碳足迹视角下 ICT产业碳排放对环境影响分析
3.基于碳收支核算清单的黑龙江省碳足迹及碳排放压力分析
4.
气候政策的经济环境效应分析——基于碳税政策、碳排放配额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视角5.体育赛事碳排放研究进展:环境影响、碳足迹测算与应对举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碳足迹分析作为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工具,受到了广泛关注。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其碳足迹分析对于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及其动态变化,评估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碳排放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并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和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碳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阐述了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在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区域的选择、数据收集和处理、碳足迹分析模型的构建等。

接下来,文章将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和碳汇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收集农田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文章将评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排放量,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以及农田土壤和植被的碳吸收量。

同时,文章还将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动态变化,探讨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碳足迹的影响。

在评估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后,文章将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和政策建议。

这些措施和建议旨在通过优化农业管理措施、推广低碳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增加碳吸收量,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文章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理论框架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过程,它涉及到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输入、输出、转化和储存等多个环节。

为了全面而准确地评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和依据。

耕地“非粮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影响研究

耕地“非粮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影响研究

耕地“非粮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影响研究
李亚博;范胜龙
【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年(卷),期】2024()4
【摘要】基于双碳发展背景研究耕地“非粮化”驱使下的农田生态碳足迹变化,可为建设低碳农业提供参考依据。

利用福建省2000-2020年农业相关统计数据,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碳源、利用作物产量估算碳汇,计算各年份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结合耕地“非粮化”趋势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提出建设低碳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化策略。

结果表明,碳足迹提高与粮作比例降低高度吻合,VAR结果表明粮作比例和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因果关系,且粮作比例的提升会减少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

政府部门应设立精准补贴政策,完善落实自身耕保责任制,制度与低碳技术融合,推动农田生态系统的低碳发展。

【总页数】7页(P39-45)
【作者】李亚博;范胜龙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S158
【相关文献】
1.基于京津翼一体化的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年际变化规律研究
2.北京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及碳生态效率的年际变化研究
3.运用“碳足迹”的方法评估小麦秸秆及其生物质炭添加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2014年01月17日10: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17日第550期作者:张杰张清俐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20【核心提示】我们要在保持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农业合作经营制度、农业公司经营制度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创新,尤其要建构集约化的家庭生产经营与专业化、合作化、产业化的多元服务体系相结合的农业新型双层经营体系。

“空心村”景象自20世纪90年代末萌芽,近年来已蔓延至全国60%以上的农村地区。

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以及由此形成的“空心村”,给农业与农村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如何看待“空心村”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当规模化土地抛荒出现时,又给未来农业经济提出了哪些迫切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能否结合研究案例,谈一谈“空心村”现象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黄祖辉:近几年,中国农村普遍出现了“空心村”现象,长此以往,无疑会对农业与农村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以浙江的两个村庄为例,一个是杭州市萧山区下辖的平原村庄A,一个是金华市磐安县的山区农村B,前者是发达地区“空心村”的典型,后者是欠发达山区“空心村”的代表。

A村20年前还是一个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的典型农业村,随着萧山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A村附近的工业园区和镇区吸收了村庄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目前留在村内从事农业生产的以55岁以上人口为主。

约有50%的耕地只进行单季稻或传统蔬菜种植,30%的耕地抛荒,剩余的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给外地人耕作或被侵占。

农业产业在该村的比重已非常低。

B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耕地资源稀缺,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发展过板栗、香菇、茶叶、苗木等行业,但未能形成具有特色且稳定发展的主导产业。

随着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多,土地抛荒严重,农业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农业生产碳足迹及氮肥去向的计量

农业生产碳足迹及氮肥去向的计量
降低碳足迹。
种植结构
不同作物的碳吸收和排放能力不 同,因此种植结构对农业碳足迹
具有重要影响。
氮肥使用对碳足迹和氮肥去向影响
氮肥种类
不同种类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不同,如尿素、铵态氮肥等。
施肥量
过量施肥会导致氮肥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因此合理施肥是降低农业碳足迹的关键。
施肥方式
表面撒施、深施等施肥方式对氮肥去向和碳足迹 具有重要影响。
优化策略提出
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和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业 01 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碳汇作物种植比例,提高农 02 业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
优化施肥管理,推广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精准 03 施肥等技术,降低氮肥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农业生产碳足迹核算方法
氮肥去向分析
农业生产碳足迹及氮 肥去向的计量
汇报人:
2023-12-06
目录
• 引言 • 农业生产碳足迹计量方法 • 氮肥去向计量方法 • 实例分析:某地区农业生产碳足迹
及氮肥去向 • 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探讨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
农业生产活动中,尤其是种植和养殖环节,会产 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 亚氮等,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成功构建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碳足迹核算 方法,包括农资投入、农田管理、农产品 加工等环节。
揭示了氮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去向,包 括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挥发损失等途径 。
影响因素研究
减排措施提出
探讨了农业生产碳足迹和氮肥去向的主要 影响因素,如耕作方式、品种选择、气候 条件等。

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调查

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调查

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调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对环境友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低碳生产理念逐渐在农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中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浙江省的农户在积极参与低碳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调查,探究其低碳生产意识、行为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促进低碳生产的建议。

一、低碳生产意识低碳生产意识是衡量农户低碳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查显示,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民对低碳生产具有一定的认识。

超过80%的农民认为采取低碳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

然而,仍有不少农民对低碳生产的概念存在模糊甚至误解,认为低碳生产就是不施肥、不用农药,这种认识是有误导性的,容易导致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

因此,应该加强宣传,让农民对低碳生产有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

低碳生产行为是体现农民低碳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显示,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民在低碳生产方面已经采取了一定的行动。

超过60%的农民在施肥时会采用有机肥料或者混合肥料,超过70%的农民会选择无公害或者绿色食品品牌种植,近80%的农民会在田间中间种植油菜或早稻倒茬,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然而,也有部分农户存在不良的低碳生产行为。

比如,在某些地区,农民为了追求高产,会盲目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环境污染和土地劣化。

同时,一些农民缺乏科学技术水平和知识,不能有效识别和应对农业病虫害,依赖农药,这也是影响低碳生产行为的因素之一。

三、影响因素影响农民低碳生产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从个体层面,诸如知识水平、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地区等因素都有影响。

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历史习惯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1.政策支持:政府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生产的政策措施,比如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补贴有机肥的销售和使用、提供土地补偿和补贴、设立绿色通道等。

董雪旺 国内外碳足迹研究进展述评

董雪旺 国内外碳足迹研究进展述评

近100 年以来, 地球正经历着一场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 2007 ) 指出, 会( IPCC ) 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AR4 , 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毋庸置疑 ” 的, 如果不 [1 ] 可能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突然的或不可逆的剧烈变化 ” 。 因此, 全球气候 采取行动, 变化问题已经超出了科学研究的范畴 , 上升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 经济、 贸易和社会问题, 并成为国际 [2 ] 外交博弈的焦点之一 。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方面 ,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正在发生的 。 IPCC ( 2007 ) , 20 50 这次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指出 自 世纪中叶至今 多年来观测到的全球变 很可能( 90% 以上的概率) 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导致的 。 统计数据表 暖现象, 由于工业革命以后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 , 人类生产、 生活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 明, 排放总量的90% 以上。 因此, 人类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来源 , 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 “碳足迹” ( Carbon Footprint ) 成为一个在媒体、 在此背景下 政府以及商界得到广泛使用的概念, 2012 年8 月, Science Direct、 Springer 三个英文全文 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在 Web of Science、 * “carbon footprint ” 以 为检索词, 以“All field ” 为检索范围, 在 数据库和 Scopus 英文文摘索引数据库中,
收稿日期: 2012-10-11 “旅游地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及测度研究 ” ( 41271161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我国低碳景区构建方式与保障机制研究 ” ( 10CJY063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全球变化背景下沿海地区极 — —上海案例研究” ( 12YJCZH257 ) 端灾害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 董雪旺, 男, 山西临汾人,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讲师, 博士, 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旅游经济学等研究。

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调查

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调查

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调查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稻生产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浙江水稻主产区的农户开始逐渐转变生产方式,采取低碳生产行为,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解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现状,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择了浙江省水稻主产区的农户作为调查对象,涵盖了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地的水稻种植区。

调查对象包括大户和小户,以全面了解不同规模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情况。

二、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了一份包括开展低碳生产行为的情况、使用的节能环保设备和技术、对低碳生产的理解和态度等方面的调查问卷。

在调查过程中,由专业调查人员对农户进行访谈,确保问卷填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调查结果1. 低碳生产行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农户在水稻种植中采用了低碳生产行为,如选择抗病虫害的良种、合理施肥、科学灌溉等。

大户的低碳生产行为较为普遍,小户也有近70%以上的农户在生产中积极采取低碳措施。

2. 节能环保设备和技术使用情况近50%的农户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使用了节能环保设备和技术,如太阳能灌溉系统、农用生物质能源设备等。

大户更加倾向于使用这些设备和技术,小户虽然使用的比例较低,但也有近30%的农户开始尝试使用。

3. 对低碳生产的理解和态度约60%的农户认为低碳生产对环境保护和自身收益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愿意积极采取相关措施。

近30%的农户虽然对低碳生产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障碍,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四、存在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浙江水稻主产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农户对低碳生产的认识和了解仍然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宣传和培训。

部分农户在使用节能环保设备和技术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扶持措施。

低碳生产的成本较高,对一些小户来说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

农业碳足迹研究_以浙江省为例_黄祖辉

农业碳足迹研究_以浙江省为例_黄祖辉
* * * 业源温室气体* 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 排放总量 的比例约为 14. 9% ; 我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

如何实现农业低碳化发展需要对不同区域农 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来源、 结构特征进行精确核算 2011 ) , 和深度分析( 冉光和等, 这是制定科学的低 碳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针对农 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 畜禽、 秸 秆焚烧等按照 IPCC 指南的分类计算直接碳排放 ( 漆雁斌等, 2010 ; Dyer, J. A. et al. , 2010 ) , 而将农 用能源排放划入能源消费部分进行核算 , 这种核算 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农业系统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全 貌。一方面, 中国农村大部分农户存在兼业行为, 导致从事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升高 , 农户更倾向 依靠各种农业机械以减轻劳动强度 , 不可避免地增 加对煤炭、 柴油、 电力等能源消耗, 因此能源消耗导
碳足迹是对某种活动引起的 ( 或某种产品生 命周期内积累的 ) 直接或间接的 CO2 排放量的度 2007 ) 。 相对于其他碳排 量( Wiedmann and Minx, 碳足迹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 可 放研究方法, 以分析从国家、 城市、 产业到微观产品等不同尺度 人类活动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过程 , 从而为各 研究尺度减排行动提供全方位的视角 。 ( 一) 碳足迹主要计算方法评述 碳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微观产品的 生命周期评价法 ( LCA 法 ) 、 基于大尺度的环境投 入产出法( EIO 法 ) 以及二者综合的投入产出—生 命周期评价法( Hybrid model) 。 1. 生命周期评价法。 生命周期评价法是自下 而上的过程分析法。 该方法核算碳足迹包括两个 关键步骤: 一是确定系统边界。 以农业部门为例, 需界定农业生产、 使用以及最终废弃物处置全过程 中直接和间接产生碳排放的活动; 二是收集数据。 其中两类数据是计算碳足迹所必须的 : 生命周期涵 盖的所有物质或活动的数量或强度数据 ; 碳排放因 * 。 即单位物质或能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 子, 生命周期评价法的缺点是核算边界划定的主观性 , 容易造成边界的截断; 同时由于所需数据量较大, 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耗时且成本投入较高 。 2. 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最早是由瓦 · 里 1941 ) 提出的研究经济系统各 昂惕夫( W. Leontief, 部门间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 , 是一种自上而 down ) 。 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 下的分析方法 ( topShuyan 农业能源分析和农业能源需求预测 ( Cao, 2010 ) 。该方法核算碳足迹突出的优点是能利 等, 通过计算 用投入产出表反映各产业碳排放的联系 , 里昂惕夫逆矩阵全面分析农业生产投入品各上游 生产阶段直接与间接能源需求, 进而通过能源碳排 放因子, 推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但从目前应用来 说, 投入产出法还主要停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 源消费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分析上 , 对于诸如 农业生产中水稻种植和畜禽肠道发酵排放的 CH4 、 农业土壤的 N2 O 排放等直接生产排放一般还是采 用生命周期法; 且投入产出法数据比较陈旧, 一般 我国的投入产出表每 5 年才公布一次。 鉴于生命周期法和投入产出法各自的优缺点 , Matthews 等( 2008 ) 提出了一种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IOLCA Model ) , 的混合法 ( Hybrid该方法既具有 生命周期法的详细性, 又不失投入产出法的完整 性。从应用的角度, 国内外主要应用于工业、 交通、 建筑等产业或部门的碳足迹核算, 而将该方法用于 农业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少见。 ( 二) 碳足迹研究进展 近年来, 国内外基于不同功能单元开展了对碳 Edgar 和 Peters ( 2009 ) 、 足迹的研究。从国家层面, Wiedmann T. ( 2009 ) 等人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 碳足迹超过本国领土内的碳排放量 , 而在贫穷国家 正好相反, 这主要是由于国际贸易导致的碳泄漏; 孙建卫等 ( 2010 ) 结合 IPCC 的清单方法对中国历 年碳排放进行了核算, 并对碳排放足迹及各部门之 间的碳关联进行了分析; 陈红敏 ( 2010 ) 对利用投 入产出法计算隐含碳排放的框架进行了扩展 , 并利

浙江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

浙江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

浙江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
沈薇;翁翎燕;刘柄麟;戴毅豪;张超
【期刊名称】《资源与产业》
【年(卷),期】2020(22)1
【摘要】为了优化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做好减排工作。

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利用碳足迹计算模型核算2007-2016年该地区碳足迹水平,利用脱钩分析和标准椭圆差探究浙江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

研究表明:2007-2016年浙江省年均净碳排放量增长率为4.06%,建设用地是浙江省主要碳源,碳源碳汇总量差距扩大,低碳发展难度加大;宁波市净碳排放量位居浙江省首位,丽水市净碳排放量最低,且是唯一碳汇作用大于碳源的地区,浙东北与浙西南碳排放差距扩大;浙江省人均GDP与人均碳足迹呈现弱脱钩状态,浙江省经济发展快于碳排放量增加速度,丽水市脱钩程度最优,舟山市脱钩程度较差;浙江省净碳排放量与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空间分布集聚于东北部,耕地碳排放量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较前两者中心偏西南方。

【总页数】8页(P61-68)
【作者】沈薇;翁翎燕;刘柄麟;戴毅豪;张超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与土木工程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5
【相关文献】
1.基于碳转移矩阵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2.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
3.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
4.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
5.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及碳补偿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法:误区、改进与应用——兼析中国集约农作碳效率

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法:误区、改进与应用——兼析中国集约农作碳效率

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法:误区、改进与应用——兼析中国集约农作碳效率刘巽浩;徐文修;李增嘉;褚庆全;杨晓琳;陈阜【摘要】近10多年来,国内外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蓬勃开展并取得了某些成果.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与误区,主要是碳流路径的短路和指标逻辑起点不一,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与扭曲.该文论述了全环式与半环式碳流路径的利弊,提出了改进3原则,对当前世界流行的5种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综合、筛选、补充与改进,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包括碳流路径、指标体系及相应参数的碳足迹方法论,并通过1950年以来的全国性农田系统碳流分析和现代高效农田的案例加以验证和剖析,与当前流行的一些主流观点相悖,运用改进的碳足迹法进行的案例研究发现:(1)与多年生林木相似,农田上连年种植的一年生作物同样具有净固碳作用;(2) 1952 ~2012年期间,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效率仍保持在正平衡状态;(3)尽管农田化合物大量投入,但在农田生态系统内增加的固碳量仍超过耗碳量,化学合成物在农田生态系统的合理应用也有减少温室气体的可能性.【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3(034)006【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碳足迹法;农田生态系统;碳效率;集约农作【作者】刘巽浩;徐文修;李增嘉;褚庆全;杨晓琳;陈阜【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3;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830052;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20世纪以来,地球气候变化加剧。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得出,近25年期间地球气温每10年上升0.19°C;当前空气中的CO2浓度已比过去增加100mg/kg,达到390mg/kg。

一些科学家利用数学模拟的方法,将这两种现象联系起来,认为排放的CO2形成温室效应是天气变暖的元凶。

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

 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

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显,碳足迹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碳足迹指的是在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农业生产作为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与碳足迹问题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入手,探讨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一、农业生产中的耕作环节耕作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环节,然而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存在着较高碳足迹。

一方面,传统耕作中常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农业生产剂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另一方面,传统耕作中机械化程度较低,农用机械燃料的燃烧也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耕作环节的碳足迹。

首先,可以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依赖,提升农田的自然养分循环能力。

其次,加强农机的更新和维护,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二、农业生产中的种植环节种植环节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也会对碳足迹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农民常常倾向于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碳足迹的上升。

此外,传统的灌溉方式也存在较大的浪费,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为减少种植环节的碳足迹,可以推广农业多样化种植。

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种类和含量,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此外,引入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如滴灌和喷灌,可有效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

三、农业生产中的畜牧环节畜牧业是农业生产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畜牧业在碳足迹问题上存在较大挑战。

畜牧业的排放主要来自动物消化系统和粪便处理。

牲畜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甲烷气体,而牲畜粪便的堆积和处理也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

为减少畜牧环节的碳足迹,可以通过改变饲养方式和处理粪便的方式来减少排放。

饲养方面,可以采用配餐等方法,优化饲料的组合,减少牲畜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

粪便处理方面,可以采用生物气化技术,将粪便转化为可再生能源。

黄祖辉:扎根“三农”,帮助农民兄弟脱贫致富!

黄祖辉:扎根“三农”,帮助农民兄弟脱贫致富!

黄祖辉:扎根“三农”,帮助农民兄弟脱贫致富!
吴雅兰
【期刊名称】《杭州》
【年(卷),期】2022()18
【摘要】从2013年受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顾问后,黄祖辉每年都要跑一趟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赶飞机坐大巴,辗转十几个小时,讲课培训,决策咨询,竭尽所能帮助农民兄弟们脱贫致富。

黄祖辉的头衔有很多: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而最新的一个是浙江大学教职工最高个人荣誉--竺可桢奖得主。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吴雅兰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情系三农无悔人生——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
2.“三农高参”黄祖辉
3.不忘初心始终致力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行稳致远率先打造三位一体的园区联盟——第三届河南农大扶沟蔬菜研究院新品种展示会议侧记
4.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走在脱贫致富路上的农民兄弟
5.试问致富源何处农民齐夸信用社——新疆和田县农村信用联社支持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管理策略。从产业层面看, 目前产业碳足迹核算 , 没有追踪整个供应链 只核算工业部门的直接碳排 放和所购买能源导致的间接排放 ( Matthews H. S. 2008 ) , 等, 还未见投入品隐含碳的核算。 综上所 述, 目前碳足迹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地区尺度或 微观产品的研究, 而针对产业的尤其是将农业系统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过程碳足迹核算尚不多见 。
一、 引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环 境问题。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耦合关系明显 , 一方 面, 气候变化将导致生产潜力与农业资源有效供给 的矛盾, 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 “机械化 + 化学化 = 农业现代化 ” 面, 在 的发展模 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农 式下,
* 。 电力消耗量*
( 三) 层次分解和计算公式 确定边界后, 本文将投入产出法嵌入上述生命 周期评价法的过程分析中, 以便分析农业能源消耗 导致的隐含碳和上游投入品生产过程导致的隐含 碳排放, 从而全面反映农业系统直接和间接碳排
( 2)
f e 表示煤电的碳排放系数, E i 表示农业生产 其中,
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17% , 其中甲烷和氧化 50. 15% 亚氮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和 92. 47% ( 董红 2008 ) 。在这种背景下, 敏等, 以“高效率、 低能耗、 低排放、 高碳汇” 为特征的低碳农业成为一种全新 2010 ) 。 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备受关注 ( 杜受祜,
“中国碳减排效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评价研究 ” ( 编号: 10CJY030 )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 * 项目来源: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浙江省生态补偿机制和实施途径研究 ” ( 编号: 10CGYD57YBQ ) 、 “浙江低碳农业发展研究 ” ( 编号: 201006 ) 划项目 浙江省农业软科学课题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甲烷( CH4 ) 、 氧化亚氮( N2 O) * * 农业源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 CO2 ) 、 还包括氢氟碳化物( HFCs) 、 全氟碳化物( PFCs) 、 六氟化硫( SF6 ) * * * 主要温室气体除上述三种,
*
品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核算, 将不能真实反映农业 系统温室气体数量和结构特征。 本文的研究目的 是通过系统核算农业碳足迹, 识别重要的农业碳排 放源以及各种农业管理措施对农业低碳发展的贡 从而为国家和区域尺度从源头上制定针对性的 献, 低碳农业发展策略和技术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
二、 碳足迹研究方法概述和研究进展
— 40 —
黄祖辉等:农业碳足迹研究
致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 是我国农业低碳发展过程 中不容轻视的一个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 随着化肥、 农药、 农膜等工业投入品使用持续增加, 它们在生 运输、 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置的全生命周期都涉 产、 及大量的隐含碳排放。 因此, 仅按照 IPCC 方法核 算农业温室气体, 忽视对农用能源和农业工业投入
— 41 —
《农业经济问题》 ( 月刊)
2011 年第 11 期
用该框架计算了 2002 年中国各部门最终消费与使 用中的隐含碳排放情况。从城市或地区层面, 郭运 功( 2010 ) 等计算了 1995 —2006 年上海市能源利用 各能源类型和产业类型的碳足迹、 碳 的总碳足迹、 足迹的产值和生态压力值, 并以此为基础, 利用岭 回归函数进行 STIRPAT 模型拟合, 进一步研究经 济发展与碳排放足迹之间的关系, 最后提出适应性
* * * 业源温室气体* 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 排放总量 的比例约为 14. 9% ; 我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

如何实现农业低碳化发展需要对不同区域农 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来源、 结构特征进行精确核算 2011 ) , 和深度分析( 冉光和等, 这是制定科学的低 碳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针对农 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 畜禽、 秸 秆焚烧等按照 IPCC 指南的分类计算直接碳排放 ( 漆雁斌等, 2010 ; Dyer, J. A. et al. , 2010 ) , 而将农 用能源排放划入能源消费部分进行核算 , 这种核算 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农业系统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全 貌。一方面, 中国农村大部分农户存在兼业行为, 导致从事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升高 , 农户更倾向 依靠各种农业机械以减轻劳动强度 , 不可避免地增 加对煤炭、 柴油、 电力等能源消耗, 因此能源消耗导
* 直接碳排放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排放或直接消耗能源导致的碳排放; 间接碳排放是指能源消耗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和由工业投
入品生产过程导致的隐含碳排放 是通过该气体的吨数乘以其温室效应值( GWP) 后得出的( 这种方法 * * 二氧化碳当量是指一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 1996 ) 。本文所指的碳 可把不同温室气体的效应标准化) 。二氧化碳的 GWP 值为 1 ; 甲烷的 GWP 值为 21 ; 氧化亚氮的 GWP 值为 310 ( IPCC, 排放均为折算后的二氧化碳当量
图1 农业生产碳排放途径示意图
( 1)
f i 表示能源碳排放系数, E i 表示一次能源使 其中,
间接碳排 放 ( 即 看 不 见 的 碳 排 放 ) 。 电 力 在 使 用过程中虽不产生碳排 放, 但我国的电力主要 来自燃煤的火力发电,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会产 生大量碳排放。 tier2 = tier1 + f e E i
三、 农业碳足迹分析框架构建
根据上述生命周期评价法和投入产出分析法 的主要思想和分析步骤, 本文从界定温室气体、 边 层次分解和计算公式三方面构建农业系统 界设置、 碳足迹研究的分析框架。 ( 一) 温室气体界定 在进行碳足迹核算时, 应首先确定系统内主要 2006 年 IPCC 国家温 排放的温室气体类型。基于《 第四卷农业、 林业与其他土地利 室气体清单指南》 用, 农业生态系统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 CO2 ) 、 甲烷( CH4 ) 、 氧化亚氮( N2 O) 。 ( 二) 边界设置 准确地界定农业生产以及最终废弃物处置全 过程中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活动是核算农业系统 碳排放的关键。从生命周期分析的角度, 农业生产 碳排放途径见图 1 。 放; 同时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 WRI) 和世界可持续 Matthews et. al 发展工商理事会 ( WBCSD ) 、 碳基金、 ( 2008 ) 等机构和学者提出的层级分析思想* , 应用 分层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Tiered InputOutput Life Cycle Assessment, TIOLCA ) , 在上述分 层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将农业系统碳足迹核算分 成以下五个层次, 以便更清晰地展示农业碳足迹的 各种来源驱动因素, 同时分层的主要功能还体现在 分清采取农业减排行动的优先次序 ( Lenzen M. , 2001 ) 。 第一层, 边界内能源燃烧的直接排放 ( 即看得 见的碳排放) , 包括农业生产使用煤炭、 柴油 ( 一次 能源) 直接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 以及农业系统自 然源排放, 主要是畜禽肠道发酵、 水稻种植的甲烷 排放。 tier1 = f i E i + n i n i 表示农业种植、 用量, 养殖碳排放。 第二层, 在第一层排放量的基础上加上跨 系统边界的外购二次能 源, 主要指电力导致的
碳足迹是对某种活动引起的 ( 或某种产品生 命周期内积累的 ) 直接或间接的 CO2 排放量的度 2007 ) 。 相对于其他碳排 量( Wiedmann and Minx, 碳足迹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 可 放研究方法, 以分析从国家、 城市、 产业到微观产品等不同尺度 人类活动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过程 , 从而为各 研究尺度减排行动提供全方位的视角 。 ( 一) 碳足迹主要计算方法评述 碳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微观产品的 生命周期评价法 ( LCA 法 ) 、 基于大尺度的环境投 入产出法( EIO 法 ) 以及二者综合的投入产出—生 命周期评价法( Hybrid model) 。 1. 生命周期评价法。 生命周期评价法是自下 而上的过程分析法。 该方法核算碳足迹包括两个 关键步骤: 一是确定系统边界。 以农业部门为例, 需界定农业生产、 使用以及最终废弃物处置全过程 中直接和间接产生碳排放的活动; 二是收集数据。 其中两类数据是计算碳足迹所必须的 : 生命周期涵 盖的所有物质或活动的数量或强度数据 ; 碳排放因 * 。 即单位物质或能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 子, 生命周期评价法的缺点是核算边界划定的主观性 , 容易造成边界的截断; 同时由于所需数据量较大, 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耗时且成本投入较高 。 2. 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最早是由瓦 · 里 1941 ) 提出的研究经济系统各 昂惕夫( W. Leontief, 部门间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 , 是一种自上而 down ) 。 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 下的分析方法 ( topShuyan 农业能源分析和农业能源需求预测 ( Cao, 2010 ) 。该方法核算碳足迹突出的优点是能利 等, 通过计算 用投入产出表反映各产业碳排放的联系 , 里昂惕夫逆矩阵全面分析农业生产投入品各上游 生产阶段直接与间接能源需求, 进而通过能源碳排 放因子, 推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但从目前应用来 说, 投入产出法还主要停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 源消费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分析上 , 对于诸如 农业生产中水稻种植和畜禽肠道发酵排放的 CH4 、 农业土壤的 N2 O 排放等直接生产排放一般还是采 用生命周期法; 且投入产出法数据比较陈旧, 一般 我国的投入产出表每 5 年才公布一次。 鉴于生命周期法和投入产出法各自的优缺点 , Matthews 等( 2008 ) 提出了一种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IOLCA Model ) , 的混合法 ( Hybrid该方法既具有 生命周期法的详细性, 又不失投入产出法的完整 性。从应用的角度, 国内外主要应用于工业、 交通、 建筑等产业或部门的碳足迹核算, 而将该方法用于 农业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少见。 ( 二) 碳足迹研究进展 近年来, 国内外基于不同功能单元开展了对碳 Edgar 和 Peters ( 2009 ) 、 足迹的研究。从国家层面, Wiedmann T. ( 2009 ) 等人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 碳足迹超过本国领土内的碳排放量 , 而在贫穷国家 正好相反, 这主要是由于国际贸易导致的碳泄漏; 孙建卫等 ( 2010 ) 结合 IPCC 的清单方法对中国历 年碳排放进行了核算, 并对碳排放足迹及各部门之 间的碳关联进行了分析; 陈红敏 ( 2010 ) 对利用投 入产出法计算隐含碳排放的框架进行了扩展 , 并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