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初步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学习过程:一、自学引导: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琵琶行并序( 一)导学案
第3课时《琵琶行并序》课堂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全诗脉络,分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掌握全诗的基本内容,鉴赏人物形象。
一、课堂导入(播放歌曲《高山流水》,配一组意境与歌曲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师: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不同音符的排列组合,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世人传颂。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让人们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诗《琵琶行并序》。
二、了解情景,关注任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任务,讨论展讲。
)任务一:《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情节结构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又是怎样体现出浓浓的感伤情调的?任务二:《琵琶行并序》第1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任务三:“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状态?有观点认为这表现了琵琶女的“羞涩”,你是怎样理解的?任务四: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任务五: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任务六: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三、教师精评总结四、当堂检测名篇名句默写。
(6分)(1)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琵琶行并序》中“,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了琵琶女弹琴的优美动作,先是“”,似诉说自己平生的不幸遭遇;后是“”,弹出了当时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课件
【探究整理】欣喜和急欲相见琵琶女。通感。侧面烘托。
诵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整.顿.衣裳起敛容 ___古__义__:__整__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今__义__:__使___紊__乱__的__变__为__整__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2)暮去朝来颜.色.故 ___古__义__:__容__颜__;__今__义__:__色__彩_____________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 为事而作”。
代表作品有《琵琶行(并 序)》《长恨歌》《秦中吟》 十首等。
经典名句有: (1)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2)在天愿作比翼 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一)诵读诗前序言,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整体感知,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二)诵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浔阳江头夜.送客 _名___词__用__作__状__语__,__在__夜__里_ (2)举酒欲饮无管.弦. _借__指__音__乐___
要点二: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2、这一段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5)因.为.长句
__古__义__:__于__是__创__作__;__今__义__:__连__词__,__表___因__果__关__系________
(6)歌.以赠之
_名__词__用__作___动__词__,__作__歌_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送客湓浦口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号,又号,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与刘禹锡并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和”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了解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3.解题(1)琵琶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2)“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4.了解文体--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主要特点有:①篇幅可短可长。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
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读懂诗歌的感情。
2. 能鉴赏诗中浪漫瑰丽的想象、沉郁悲凉的意境、精妙的景物描写等等。
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学,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疏通诗歌大意;2. 通过自学、讨论、质疑等方式读懂李白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读懂杜甫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读懂白居易抒发的人生感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1. 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琵琶行并序》【导学资料】《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文学常识】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相关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高中语文 第6课《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 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4.背诵诗歌。
【解题及作者介绍】《阳光课堂》P27《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自主学习任务】一、确定字音,完成《阳光课堂》P27(一)。
二、学生各自朗读,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三、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诗歌小序,总结本段知识。
简析诗前小序:1.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2)概述琵琶女身世;(3)点明写作动机;(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自主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自主学习任务】1.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诗歌,总结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一)完成《阳光课堂》P27 (二)(三)(四)(五)(二)简析诗歌的内容: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诗人:浔江送客闻琵琶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诗人: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节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琵琶行并序》 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歌中对音乐的描写,体会其艺术特色。
4、背诵全诗。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诗歌中对音乐的精彩描写,学习其表现手法。
2、难点(1)领会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感慨和人生哲理。
(2)理解诗歌的双线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的诗作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
其讽喻诗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了政治黑暗;闲适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感伤诗则抒发了人生的感慨和悲哀。
2、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 年)。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湓浦口时,听到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相见。
听其弹奏并了解其身世后,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长篇乐府诗。
四、课文预习1、通读全诗,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湓浦口()铮铮然()贾人()悯然()转徙()荻花()幽咽()虾蟆陵()红绡()钿头()银篦()春江花朝()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探究1、诗歌开篇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边送客的场景。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这些景物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基调。
2、诗人是如何描写琵琶女的出场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千呼万唤”表现出诗人的急切期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则生动地描绘出琵琶女羞涩、矜持的姿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备课人:乔瑞平学习时间:一、学习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指导学生熟读全诗,背诵名段、名句。
3、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悲剧美。
4、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形象。
二、学习重点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2、分析人物,体会作者情感。
三、学习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学习时间:学习课时:四、学前准备(学习用具):配乐朗读、图片、一段音乐。
五、教学思路设计:1、先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积累基础知识,然后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预习案)要点:了解作家作品,疏通字词。
一、导入二、解题(一)白居易白居易,字________,号。
晚年人称________ 。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 诗人。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 ,________ ”。
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白居易诗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如、。
著有《_______ _》。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世称白傅、白文公。
(二)知识补充:《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
三、基础知识积累1、注音:钿()头银篦( ) 水浆迸()湓浦()()铮铮()然迁谪()贾人()恬()然转徙()荻()花捻()霓裳()()六幺()呕哑嘲哳()()()()幽咽()红绡()名属教坊( ) ( ) 间关( ) 敛( )容虾()蟆()陵裂帛()悯( )然谪( ) 春江花朝( )2、解释下列词语左迁:京都声:倡女:善才:委身:贾人:命酒:使快弹数曲快:悯然:漂沦:出官:恬然:因为长句为:长句:歌以赠之歌:凡六百一十六言凡:言:命曰《琵琶行》命:瑟瑟:主人:添酒回灯重开宴回灯:重:掩抑:思:嘈嘈:切切:间关:幽咽:冰下难:迸:敛容:缠头:绡:钿头银篦:击节:颜色故:去来:梦啼妆泪:阑干:呕哑嘲哳:却坐:促弦:向前声:掩泣:青衫:四、小结: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是一首优秀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出色的音乐描写,感人肺腑。
8.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音乐描写中的“生命诗意”——《琵琶行(并序)》导学案1.欣赏以语言文字突出音乐特色的艺术手法,品味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2.知人论世,对比诗人与琵琶女人生遭遇的异同,体悟诗中人生经历与思想情感。
1.重点:赏析音乐描写,体悟其中蕴含情感。
2.难点:对比分析诗人与琵琶女人生遭遇的异同,体味写作主旨。
1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一:1.通读《琵琶行(并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句式整齐的句子给各部分拟小标题,四言、五言、七言均可。
2.读第二段,圈划出直接描写声音语句。
3.诗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课中学习任务一诵读诗韵,疏通文意1.视频范读,规范读音,感悟诗情。
(1)观看视频:夏青朗诵《琵琶行(并序)》(2)正音:荻(dí)花铮(zhēng)铮然贾(gǔ)人悯(mǐn)然慢捻(niǎn)幽咽(yè)水浆迸(bèng)钿(diàn)头银篦(bì)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2.阅读材料,积累常识,明确体裁。
(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自号,河南新镇人,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诗人,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主张“,”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讽谕诗价值最高。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著有《白氏长庆集》。
作品以深入浅出,通俗流丽著称。
(2)体裁介绍:《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体的。
白居易还有一篇歌行体长篇叙事诗。
歌、行、引,本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种名称不同,其实并没有严格区别。
它们的音节和格律都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3.分享成果,梳理文意,定小标题。
略(见课前预习任务一)课中学习任务二聚焦音乐,赏析描写法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极品。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制人:何西茜【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及有关“歌、行”的知识。
2.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疏通小序,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诵读文本。
2.疏通小序,掌握基本文言现象。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2、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6(新人教版必修3).docx
琵琶行(并序)(创意版)[目的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
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
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
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1、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眩眩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得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口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完整版)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 ( 并序 ) 》导教案2019/2/18【学习目标】1.认识白居易平生及其创作成就;认识本文的背景及相关文学知识。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马虎。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声音的高妙技法。
5.解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感情。
【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声音的高妙技法。
2.解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期间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议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重申停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异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和元稹并称“元白” 。
写下了许多揭示现实黑暗,反响劳动人民难过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平常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因为冲犯了官僚及皇帝, 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医生,次年因为上书皇帝,言辞迫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季。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受共鸣自己天涯堕落的不幸。
3.文体知识(1)“歌”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 原指可唱的韵文 , 到了唐朝 , 歌的原意已变 , 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歌在字数 , 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 , 比较自由。
“行”本指乐曲的进行 , 以后指乐曲、歌唱的遍数 , 今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歌和行 , 都是古代诗体名称 , “行”也是乐曲的意思 , 两者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差别 , 也合称“歌行 ",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 , 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指都有叙事的内容,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形式采纳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2)年号 : 记年的名称。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1)
6、《〈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共3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阅读白居易其人其诗,走进白居易的诗歌世界;2、熟读诗歌,梳理诗歌内容。
二、自主学习1、课前阅读缀玉联珠六十年,谁叫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悼亡诗2、阅读积累白居易其人其诗,走进白居易的诗歌世界。
三、课内探究1、请找出每一部分与小序的对应之处。
2、请用诗句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可自己创作,可以找书中原句)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结合内容,梳理诗歌线索;2、赏析让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描写。
二、自主学习勾画诗中音乐描写的句子,并背诵。
三、课内探究赏析让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描写。
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1、总结诗歌重点字词及艺术特色;2、配乐诵读诗歌,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诵读能力。
二、自主学习总结积累诗歌重点字词。
三、课内探究1、诗歌重点字词及艺术特色总结交流。
2、多种形式配乐诵读诗歌。
3、扩展阅读(1)《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并与《琵琶行》比较,完成后面习题。
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①,恩怨相尔汝。
②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注:①昵昵:象声词,用来形容言辞亲切。
此据李汉编《韩昌黎集》,别本亦作“妮妮”或“呢呢”。
②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
(1)本诗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变化,简析本诗所用的比喻的特点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白居易编制人:杨大芳班级姓名一、作者与背景简介1、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
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
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
葬于龙门山。
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2、诗歌主张。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
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
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
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
著有《白氏长庆集》。
预习检测1.白居易,字________,号。
晚年号________ 。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 诗人。
人称“”。
他和好友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_______ ”运动,主张“________ ,________ ”。
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白居易诗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
二、有关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
文苑寻宝【司马青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
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
形容极度悲伤。
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后来高中语文课文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上船时,偶然听得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演奏。
在和琵琶女对话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觉得他们两人命运相同,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惊人句,并为之泪湿青衫。
青衫,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
“司马青衫”表达的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思。
因此,古代诗人常用此典故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
宋司马光《锦堂春》“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
”是说“伤心事”还不止琵琶女的身世。
金吴激《人月圆》从“南朝千古伤心事”一直说到“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也是指伤心事太多,其中“同是天涯”还用了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
元白朴《夺锦标》在新亭眺望时触目伤心,也说到“谁念江州司马,沦落天涯,青衫未免沾湿”,这里就是写自己的悲痛了。
还有反用这个典故的,如刘镇《水龙吟》“笑多情司马,留春无计,湿青衫泪”和辛弃疾《满江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不过这些反用,表面上是旷达的样子,实际上蕴含着更多的悲痛。
三、阅读作品,思考回答问题:1、梳理课文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0字以内)。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四、诵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1、全诗写琵琶女演奏写了几次?每一次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2、结合文章第三段内容我们能否发现琵琶女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3、在第三曲这部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用了哪些手法?课后积累《琵琶行》中出现的成语:1、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2、切切私语——(现作“窃窃私语”)“在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3、珠盘玉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4、整衣敛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5、秋月春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6、暮去朝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7、门前冷落——“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
也作“门庭冷落”。
8、杜鹃啼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9、司马青衫——“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
形容十分悲伤。
10、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来指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愁怨,后来引申为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比喻某种高尚行为给予人们的深刻感受。
11、同是天涯沦落人——指同是飘泊沉沦在他乡异域的人。
12、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即成知己,不必要从前认识才算故人。
意谓一见如故。
①wéi ② gǔ③ mǐn ④ xiāo ⑤ yè⑥ lán ⑦ōu yā zhāo zhā⑧ pén1.①写成②是③中④替、给⑤说话⑥说⑦字略。
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积累。
3.交待时间、地点、事件、琵琶女身世、作家境况、创作动机,与全诗在内容上相互照应并互为补充。
4.琵琶女是一位在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妓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从夜送客之时的“秋瑟瑟”、“无管弦”、“惨将别”转而“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千呼万唤”她才“始出来”。
因为她有满腹“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作者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它的难言之痛。
5.相似之出:都是由京都来到偏远江州,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都有由荣到衰的遭遇和满腹的忧愁暗恨。
由此作者发出了“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得感慨一方面感慨自己的身世,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
6.略。
7.①悄悄②悲、伤③随手④形容声音浊杂粗重⑤形容声音轻细⑥形容教声婉转8.琵琶女演奏琵琶曲分三个部分:序曲、曲中、曲终。
先调弦校音随声出情,接着三个乐段以声传情,曲终收拨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旋律的变化暗示了琵琶女情绪由舒缓流畅在经短暂间歇后转为雄壮激越,。
琵琶女将蕴藉已久的悲情,借乐曲弹奏出来。
9.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物,写出了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显示了琵琶女内心情感的起伏。
冰泉冷瑟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1.①冲犯②停止③即使④实在12.过者即长者;行人即役夫13.①父亲、母亲和妻子、孩子②黄河③华山以东的地方④函谷关以西的地方14.①夸张②联珠③比喻④互文15.深刻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对战乱的痛恨。
17.提示:根据乐曲的表现手法,把乐曲的所带给我们的意境写出来。
2、“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2)读P40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