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ea1119d6bec0975f465e2e9.png)
问答题: 如何 理解第 一次世 界大战 的性质 和结果?
内容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 丘吉尔“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共产党和工 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沙条约组织 这些史实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具体体现。
内容标准: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内容标准: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 “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 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 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 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 响。
径和方式,把外在的知识真 正内化成以后发展所需要的 素养。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何上好讨论课? 第五节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讨论课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 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 解决某个主要问题(如基本概念,重要人 物的评价,重大事件等)进行探讨,辨明 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对提高学生学 习的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体现学生 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有裨益。 ——北京铁路二中高级教师 丁风兰
处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目标--依据课程标准 方法--阅读教科书、获取有效信息 结论--权力制衡、得出异同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运用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目标--课程标准 方法--阅读教科书、分析评价 结论--背景、内容、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9eb1301e0b4e767f5bcfce01.png)
1、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开始,也标志着历史课程在新式学校中正式开设。
在此之前的1902年《壬寅学制》没实施。
2、我国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教育部于2001年和2003年制定、出版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5、20世纪20年代,我国才真正系统完整地开设历史教学法课程。
标志: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美国人亨利﹒约翰生著:《历史教学法》(何炳松译)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的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和德国的范例教学理论被称为当代的三大教学流派。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
6、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奠定了新中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195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一套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包括初中和高中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套完整的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7、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国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8、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对中学历史教育的任务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9、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10、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把学习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学习;情感学习;技能学习,布卢姆的学习分类,经常被作为教学目标和学习评估的指导。
中学历史教科书:它根据政府颁发的课程计划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写而成,具体展现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中学历史教科书构成了中学历史教学基本和主要的知识结构,既是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凭据,也是学生从事历史学习活动的主要工具。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为中学历史教师备课、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教学用书,是中学历史教师备课、教学的必要工具,同时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有促进作用。
2021中学历史教学法自学辅导材料60份
![2021中学历史教学法自学辅导材料60份](https://img.taocdn.com/s3/m/a0cb60fcaaea998fcc220ef0.png)
2021中学历史教学法自学辅导材料60份第一章、绪论本章从总体上论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介绍了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情况。
本章重点掌握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符合教材观点的是( B ) A 教育科学B 应用教育科学C 边缘科学D 学科教育学2、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方法是( A )A 观察法B 图表法C 个案研究法D 测验法 3、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较为全面的说法是(B ) A 中学历史教学目的 B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C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D 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4.研究者有计划的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掌握历史教学的某些问题的情况。
在大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得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历史教学研究的( B )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比较法5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这种历史教学的研究方法称( D )A 实验法 B调查法 C 测验法 D 个案研究法6、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很多,下列方法中那一个不是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D )A 测验法 B统计法 C 图表法 D 图示法二、多项选择1、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方法有( ABDE ) A 统计法 B 测验法 C 图示法D 比较法E 分析综合法2、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性质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与教材观点不同的看法有( ABDE )A 边缘科学论B 理论教育科学论C 应用教育科学论D 学科教学论E 综合科学论三、填空1、按教材的观点,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属于应用教育科学范畴。
2、按教材的说法,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3、在我国,过去把历史课程标准称作历史教学大纲。
4、在历史教学研究方法中,最为简便易行、最为经济的,人们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观察法。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d78cca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7.png)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针对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具有以下特点:一、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紧密围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编写,充分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等多个方面,符合国家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确保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全面性。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信息素养和历史文化修养,以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历史概念与方法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历史概念与方法的培养。
教材以历史概念为主线,系统阐述历史概念,并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诠释与说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
同时,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如文献分析、历史地理图解等,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
三、整合中外历史内容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整合了中外历史内容,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教材不仅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并且能够对比中外历史事件,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四、注重历史文化传承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历史文化传承。
在教学内容的编写上,教材不仅着重介绍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还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魅力,感受历史文化的底蕴,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材还注重对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
五、融入新的教学手段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融入了新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内容的编写上,教材不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案例分析、文献分析等教学内容,还融入了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六、突出历史人物与事件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突出历史人物与事件。
历史课改心得体会8篇
![历史课改心得体会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4f5e7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b.png)
历史课改心得体会8篇优秀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记录自己实践后的感悟,心得体会是将我们心中的感想表述出来,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历史课改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课改心得体会篇1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学领域的重大任务、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们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对于如何落实课改,具体有如下心得:(一)、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发现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二)、教师需进一步提高自己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4010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实验_解读_何成刚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4010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实验_解读_何成刚](https://img.taocdn.com/s3/m/f53bc3e05ef7ba0d4a733bb2.png)
继承·发展·创新·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何成刚 赵申升 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是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高中课标》的内容,与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密切联系,反映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基本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快速发展的实际。
从总体上看,《高中课标》与《初中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有一种在继承中发展的特点,在结构设计与内容选取上也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创新特点。
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的部分工作,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或许有更多的个人理解和体会,撰文予以阐释与解读,不当之处,文责自负,并祈请指正。
一众所周知,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所以高中历史课程在许多教育理念的叙述上,有着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一致的地方,比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发展性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适当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尤其在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充分发挥和挖掘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民族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及国际意识等方面教育功能的培养。
由于《高中课标》是在《初中课标》基础之上设计的,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发展。
鉴于此,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重视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选择。
浅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转变
![浅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5ae576a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d.png)
2021年第17期课程研究190浅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转变原海斌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吉林13201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发生了转变,由强调知识的学习到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面对这种转变,教师与学生如何更好的理解与实施,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并实践。
基于此,本文就课程标准的变化一方面探索其转变原因,另一方面也提出适应这种变化的策略,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转变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历史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具体到历史课程上来的文件,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指导方向。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强调的“双基”到随后强调的“三维目标”,再到现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对培养人的能力的要求不同。
在建国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教育都强调对学生“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是在学生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的教育情况。
“双基”教学成为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教学理论,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进行了课程改革,2003年颁发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取代之前的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教学。
“三维目标”是对“双基”教学的补充与完善,知识与能力目标强调要掌握历史基本知识、认识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方法的重要性,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层面,注重培养完善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一解读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一解读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fb4711258fb770bf68a5534.png)
一、解读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与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在指导思想上,凸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分为三个部分表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显得更为全面;在课程结构内容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在文本内容上,指导功能更为全面,它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只是高中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标准和最基本要求,如内容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和做的事情,强调的是对全体学生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对历史学科具体的知识点作过多、过细的要求,允许在“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的前提下,有不尽相同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这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教科书的编写,既有明确的规定性,同时又有较大的弹性。
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角度来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必须遵守的依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必须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
同时,教材编写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在编写体例、史实运用和教材风格等方面有独特的设计。
这样,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既有其共性的所在,也有其个性的特色。
姚锦祥先生曾就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对被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种教材进行过认真的比较。
尽管四个版本教材都是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史体例,但知识体系并不相同;尽管四个版本教材都写了抗日战争,但详略不同。
李德藻先生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比较了四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这四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在历史史实的描述方面各有其可取之处。
显然,高中历史教材只是课程专家和历史学科专家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一种教学材料,相对于教师来说,是教本;相对于学生来说,是学本。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9ab7e2eccbff121dd36831d.png)
历史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 实施的指导文件。 它以纲要形式规定历史学科的知识、技 能以及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历史教 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随即初中历史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我 省初中在2002年全面进入。 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04年秋季进入实验阶段,我省在2005 年 全面进入。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提出,一要补
充教材,如新发现的材料、或最近的时事等; 二要注重讨论,教师不必详解课本,应当在 简单说明事实之后,引起问题,加以讨论; 三要讲明因果,教师在讲授或讨论时,皆当 注意说明史迹的因果关系,尤其要注意史事 对于现代问题的关系;四要应用图表,认为 地图与图表,教师宜充分运用,还当设法征 集,以布置成特殊的陈列室;五要提倡自学, 认为高中历史课程要增加学生的课外工作, 以养成其自学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许多“要点”,如“教者于教
本之外,自当随时补充教材”;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和注意,须“酌用故事式的讲述,应用图片,插入 问答,提出特殊问题”;注意比较联系,“不但须 注意前后的比较与联络,并当随时谋中国史与外国 史的比较与沟通”;“酌量学生的程度,随时指定 简浅的参考书”;“注意时事与史事的联络”;历 史教学要应用图表等直观教具,“历史地图对于教 授历史是必要的工具”,“历史的图表以及图片古 物模型等,都有增进学生兴味与了解的效用”;此 外还可作历史古迹的访问等等。
(2) 国民政府时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1929年,教育部颁行了初、高中《历史课程
标准》。它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历史课程标 准。这套课程标准的起草和审查委员,初中 为何炳松、陈训慈、顾颉刚等史学家。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纲目上表述 概括,仅有两个层次,有利于编写出不同风 格的教材,也有助教师的教学。
2024年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八篇)
![2024年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八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f6125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a.png)
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 求真务实, 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 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 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 争取在____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1.内容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___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
三个依据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
2.命题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 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 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 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 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 倡导研究性学习, 强调“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 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1.时间安排: ____年暑期-____年____月底(一轮复习)2.复习思路: 夯实基础知识, 理清基本线索, 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 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 夯实基础, 使知识系统化, 结构化, 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 结合现实,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搞好单元过关, 精选习题, 精讲精练, 及时讲评, 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 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 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 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 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 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 明确目的和要求, 按照学案, 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 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 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 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cd88f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d.png)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全国各高中提供了一套统一的教学大纲,这套大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内容在经历了三年的教学实践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因此,在2020年,教育部对这套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本文将介绍这套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新变化。
一、知识范围扩大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范围进行了扩大。
原本的课程只涵盖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
而在新修订的标准中,加入了世界历史的内容,如世界古代史、世界现代史等。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意识的强调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标准强调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现实问题,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标准还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材料分析的加强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材料分析的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通过材料分析,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避免片面和主观的观点。
同时,材料分析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多元文化的包容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包容。
标准要求学生研究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培养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修订主要是从知识范围、问题意识、材料分析和多元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我发布的专业课作业
![我发布的专业课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a37f955cbe23482fb4da4ca8.png)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历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性质的有哪1.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的性质有哪些不同认识?如何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2.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你是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3.对于课程内容设计的时代性原则,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要及时地把当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吸收到课程中去,使课程内容充满时代气息;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做法是对“时代性”的机械理解,所谓时代性,应该是运用现代理念对历史现象重新作出解释。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1.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的性质有哪些不同认识?如何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和要求,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教材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教学内容或教学要点等都做出了硬性规定。
而且要求教师必须依据教材讲授,只能讲授教材里的主要内容。
对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的认识方面强调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强调历史课程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教育功效。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共产党的真挚感情等等。
可见,其政治情调过高,政治宣传、政治说教、思想教育要求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虽然也认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要求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更强调高中历史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功效。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高三历史教学要做到“四精”论文
![高三历史教学要做到“四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fd31e2e5901020207409c19.png)
高三历史教学要做到“四精”高三历史教学与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但在教学中如果能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评“四精”,就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高考的要求。
一、精选新课改后,高中阶段要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即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另外还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四本选修史。
而事实上有些内容是在考试中较少涉及到的,因为历史高考突出检测主干知识,试题选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教学时如能参照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考试说明》涉及到的知识点、历史概念及概念体系,然后把这些内容选出来,可以使教材越读越薄,越读越精,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要点,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
二、精讲精讲并不是说要少讲,而是把精选的内容进行精心讲解,教师站在“主导”地位,不断给予学生导疑、导读、导思、导议。
教师在讲解中,着重突出重点、难点,突出学法指导。
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掌握知识,明白知识间的隐性联系,整理知识网络结构,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讲必修二《“蒸汽”的力量》时,首先讲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然后从资本、劳动力、科技等方面分析工业革命的可能性,从市场需要方面说明工业革命的必要性,就可得出工业革命必然要在18世纪中期的英国发生的结论来。
其次,通过图示、表解形式把工业革命的进程简洁明了地展示出来,学生就能对工业革命中各部门、各行业环环相扣,一个环节的变革推动另一环节的变革的连锁反应一目了然。
最后分析工业革命的后果,归纳教材所列的三大后果,即它使生产力迅猛发展,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两大对立阶级产生。
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继续分析,得出一些隐性知识联系: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他们要改变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于是引发了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的潮流,如必修一学到的《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的“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选修史学到的《1861年俄国奴制改革》;由于英法等国家进掠夺殖民地,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从而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如必修一学到的《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由于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而他们从产生那天起就不断斗争,从而出现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如必修一学到的《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bf2e6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5.png)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是中国国家统一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它具有以下特点:一、贴近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严格遵循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贴近课程要求和教学大纲。
教材内容和结构设计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展开,内容大纲清晰,条理分明,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二、注重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培养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以史料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史料分析的能力。
教材内容注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发展和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鼓励学生根据历史资料进行推理、归纳、概括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教材还通过综合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辨析,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客观的历史观点。
三、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培养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对历史事件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同时,教材还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当时背景下的行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认知。
教材的编写更加注重历史教育的道德意蕴和彰显历史文化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和历史文化素养提升。
四、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教材内容设计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历史与时代结合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历史与时代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讲解历史事件,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多维度理解和分析。
同时,教材还注重历史与时代的结合,将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六、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针对不同的历史主题和内容,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3c88ae3fad6195f302ba63b.png)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随着20XX年广东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阶段,除了对广大一线教师进行特殊培训外,还开设了通过网络平台对教师进行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培训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通过收看视频,聆听了专家和有经验的一线课改区教师们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对课改中高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1、教育理论、课改理念的培养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在专业情意方面,教师要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变为实际的行动,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
其次,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
从而使教师能够真正从一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2、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
“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特点和教学策略建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特点和教学策略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cff75e44afe04a1b071deb9.png)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特点和教学策略建议李绍金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与以往颁布的各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结合各地对《新课标》培训和研讨的成果,以及本人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将《新课标》的新特点归结为十个方面。
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制订正确的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的十个新特点第一,对高中历史课课程性质的认识新。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揭示了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
1996年起,原国家教委颁行独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尽管后来作过多次修改,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一直没有多大改变:2002年4月第1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其实,《教学大纲》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义,是对“历史学”性质的定义,是从学术上来描述的,它同样适宜于大学阶段的历史课,实际上并没有认清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比较起来,《新课标》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开设的目的。
第二,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新。
归结起来,《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作了三个方面的描述:①知识教育与学科能力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具体)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具体)](https://img.taocdn.com/s3/m/390bb9b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e.png)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具体)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一、课程性质历史学科具有人文性和社会学科的性质,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文物,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提高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情况,掌握历史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写作等方式,参与历史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历史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三、课程内容1.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代到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
2.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叶,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3.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包括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新时代等。
4.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代到16世纪末,包括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帝国等。
5.世界近代史:从16世纪末到20世纪初,包括欧洲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
6.世界现代史:从20世纪初至今,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等。
四、课程实施1.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教学大纲高中历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设置学科、学时、学分一、必修课程1.历史学科教学大纲2.政治学科教学大纲3.地理学科教学大纲4.物理学科教学大纲5.化学学科教学大纲6.生物学科教学大纲7.劳动技术学科教学大纲8.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9.艺术学科教学大纲10.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大纲二、选修课程1.历史学科选修1模块教学大纲2.历史学科选修2模块教学大纲3.历史学科选修3模块教学大纲4.历史学科选修4模块教学大纲5.历史学科选修5模块教学大纲6.历史学科选修6模块教学大纲7.历史学科选修7模块教学大纲8.历史学科选修8模块教学大纲9.历史学科选修9模块教学大纲10.历史学科选修10模块教学大纲11.历史学科选修11模块教学大纲12.历史学科选修12模块教学大纲13.历史学科选修13模块教学大纲14.历史学科选修14模块教学大纲15.历史学科选修15模块教学大纲16.历史学科选修16模块教学大纲17.历史学科选修17模块教学大纲18.历史学科选修18模块教学大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0d8bd0fde80d4d8d15a4f90.png)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
这是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新颁布的《高中课标》,就其内容来看,密切联系着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基本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
总的来看,《高中课标》与《初中课标》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想比,体现了在继承中发展的特点。
就其本身来分析,在结构设计与内容选取上又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创新的特点。
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的部分工作,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或许有更多的个人理解和体会,现做详细的阐释与解读,以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概由我个人负责,并期盼指正。
一众所周知,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高中历史课程在许多教育理念的叙述上,有着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一致的地方,比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发展性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适当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尤其在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充分发挥和挖掘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民族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及国际意识等方面教育功能的培养。
由于《高中课标》是立足于《初中课标》基础之上而设计的,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发展。
鉴于此,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应该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选择。
最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详情)
![最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详情)](https://img.taocdn.com/s3/m/16376dc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4.png)
最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详情)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是中国教育部于1997年制定的一份教学指导文件,该文件主要规定了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以下是该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道德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
其中,中国古代史包括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近现代史包括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世界史包括世界各国、各地区和世界历史的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3.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历史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教学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评估标准包括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
5.教学建议: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运用,注重教材的深入分析和拓展,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该教学大纲的实施对中国高中历史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部编版抱歉,我无法找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部编版。
如果您可以提供更具体的信息或问题,我将尽力为您提供更准确的答案。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实验稿)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高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后为公民提供历史知识的学习机会的课程,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
高中历史教学,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自由与必然、民主与集中、战争与和平、科学与迷信、美与丑、善与恶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技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理解基本的历史观点,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的性质有哪些不同认识?我认为两者都是规范学科教学、评价及管理的权威课程文件,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在本质上基本一致。
但是,它们之间又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
2、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教学大纲)。
3、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材的机械执行者,而是课程(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它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4、课程标准是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
【问题2】如何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使学习了历史课程的学生都有所进步、都有所发展。
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我们就必须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
新理念要求老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
教师不但要转变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且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关系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在互动协作中分享知识建构的意义和乐趣。
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知识将由三部分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其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会大大增加,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
尤其新课标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的创设,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师理解“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启示。
同时,新课程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且还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为适应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才能使历史教育不断创新、适应改革的需要。
另外,围绕着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应将大量的外在知识引入所创设教学情景,最大限度的牵动学生的思维,完成教学相长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是火炬,不仅照亮了别人,而且有不竭的动力。
为体现这一角色意识,教师要洞察学科教学发展的最新信息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大胆灵活设计各种课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广泛运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潜质,使其富有人文色彩的全方位发展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所以,历史教学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及教学实践活动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力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提升学生素质。
【问题3】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你是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事物异同、概括历史过程、归纳论证某些历史观点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属于狭义的“历史思维能力”,实际只是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
广义的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观念和方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为历史思维而教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的历史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记得有一次,我在高一(2)班讲完有关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后,一位女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像西方殖民者那样把郑和所到地区变为中国的殖民地?”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一问题交给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去探讨,我只是作了简单的提示:同学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因素、民族根性等方面去寻找答案。
同学们热情很高,到图书馆、上因特网查找资料,访问历史专家,同历史老师讨论。
一个多月后,夏婧同学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写出了一篇历史小论文:《我们为什么没有像西方殖民者那样把郑和所到地区变为中国的殖民地?》。
这篇历史小论文有见解、有创见、体现了同学们创造思维精神。
这是我关于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一个案例。
这一教学模式一般有六个或七个步骤,即:发现困惑→发现资料→发现问题→发现构想→ 发现解答→ 寻求接受→新的挑战。
二、发展多种才能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之所以多数学生的才能没有发挥出来,是因为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才能的发展,因而不是学生没有才能,而是才能没有得以发挥。
教学应着重发展学生六个方面的才能:创造的才能;决策的才能;计划的才能;预测的才能;沟通的才能;思维的才能。
为了达到发展这六种才能的目标,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训练,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特长和缺点,既便于以后的分组活动,也可以使学生选择自己专长的领域。
第二,重历史教学过程胜于教学结果,教会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第三,坚持历史教学的开放性、发现式、自由选择和多样性。
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和自由性。
第四,提倡、鼓励学生在集体讨论中求新求异,重视学生的观点、疑问和困难。
与之相应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八个步骤,即:呈现思考的情境或问题→ 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列出主意→ 提供一个分享、修改及润饰主意的环境→ 提供酝酿的时间→ 让学生分享心得主意→ 让学生选择最好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选择最独特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实行该方法或决定。
去年我校开展了主题为“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一日公开教学活动,我所上的一堂历史公开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受到专家及兄弟学校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这堂历史活动课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辩论全班同学全员参与,热情很高。
从课题确定到分组,从搜集材料到交流筛选材料,从提炼观点到撰写发言提纲,从编演历史短剧到编写历史手抄报等,全班44位同学都出谋划策、发表意见、积极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每位同学精心设计的那一张张有关秦始皇的历史手抄报构思独特、富有创意,内容丰富多彩;那一幅幅秦始皇画像形象逼真,再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帝王风度;那一篇篇历史小论文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自己独到见解。
双方辩手在这次历史活动课中,更是精神饱满,表现出众。
正反双方都通过表演历史短剧(正方表演的是“统一度量衡”,反方表演的是“焚书坑儒”),再现历史情境,用形象生动的历史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感染力、说服力强。
这堂历史活动课后,每位同学都写了一篇活动感受。
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次历史活动课收获很大,锻炼和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搜集历史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说理能力、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这也是我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
三、发现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历史思维的主动发展。
所以,为历史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生“对话”除了教师追问学生之外,学生也可以反诘教师,也可以对教师的观点表示“不同意见”,这就是教育界通常所说的“发现式教学”(又称为“课题式教学”或“研究式教学”)。
在“发现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于一个平台上,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平等地得到尊重和爱护。
发现式教学强调除了向教师学习,还可以直接向学习材料本身学习,向同学或同伴学习。
在发现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学生在理解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冒出的大量的创造性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来 “保护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的历史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一种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和课题研究中获得历史知识并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上面所提及的历史公开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也算是发现式教学的一次尝试,尤其是正反双方的自由辩论使老师和同学们都尝到了“发现式教学”的甜头,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辩论场面紧张热烈,双方辩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多角度地对秦始皇进行评价,双方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同学们历史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碰撞、摩擦中产生。
当然,在教学中并不存在固定的思维教学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思维教学模式,最好的思维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自己在接受他人的启示而创造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既适合于教师自己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问题4】对于课程内容设计的时代性原则,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要及时地把当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吸收到课程中去,使课程内容充满时代气息;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做法是对“时代性”的机械理解,所谓时代性,应该是运用现代理念对历史现象重新作出解释。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所谓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指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的气息,其间既包括课程内容所反映的思想,同时也包括课程内容表述的方式和语言。
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教科书。
二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时代的进步。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历史教科书要及时地反映这种发展和进步。
三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四是指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的联系。
根据时代性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设计上从下面四个方面对学科知识进行大胆的更新与调整:一、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
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 “ 国有企业改革 ” 、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的内容,以及 “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 “ 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 ” 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