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菊花(元稹)阅读答案
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

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今天,阅读附答案举荐的是“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
认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常常是包含在形象当中含而不露的。
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同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诱和启迪,进而再进行赏析。
这篇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以供同窗们练习、理解和感悟![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2.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缘由。
(2分)答: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由收拾,仅供参考: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步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意味。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山人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爱好: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及屋舍四处,他沿着篱笆,忘情地赏识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趣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画出一幅诗人在秋日黄昏散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不是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惟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撑,为世界平增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酷爱生活、酷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篇一:菊花诗词阅读答案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7、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8、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1分)7、①满院盛开。
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8、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元稹:菊花篇一:元稹《菊花》《菊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元稹)(二)古诗学习,三步走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4.齐读全诗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自主学习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021统编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专项卷——古诗与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卷——古诗与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18+18=36分)(一)菊花[唐]元稹秋丛①绕舍似陶②家,遍绕...。
..篱③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②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③篱:篱笆。
1.第一句诗中的“”字写出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
(2分)2.第二句诗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作者的情态。
(3分)3.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
(3分)4.这首诗借菊花的特点,寄托诗人对菊花的赞美。
(6分)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这首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B.第一句写景,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C.第二句叙事,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直到日头西斜。
D.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
(二)青玉案①·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
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笑语盈盈⑨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⑩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
⑩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指的是传统节日中的,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青玉案”是词的。
(4分)2.描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的词句是( )。
(3分)A.东风夜放花千树。
B.更吹落,星如雨。
C.宝马雕车香满路。
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结合注释,试着描述下面词句描写的热闹的场面。
(4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词的上阕以生花妙笔渲染佳节之夜欢腾热闹的景象,其中写到的传统习俗有: 、、等。
元稹《菊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
6分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0、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分
11.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
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表明菊花的可爱。
B.“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C.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一、二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D.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1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11.C 1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篇一:菊花诗词阅读答案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7、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8、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1分)7、①满院盛开。
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8、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元稹:菊花篇一:元稹《菊花》《菊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元稹)(二)古诗学习,三步走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4.齐读全诗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自主学习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及赏析_0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及赏析今天,语文网小编推荐的是“菊花元稹阅读答案及赏析”。
小编认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
这篇菊花元稹阅读答案及赏析,以供同学们练习、理解和感悟!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菊花元稹阅读答案及赏析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16(1)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分)(2)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2分)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2.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2分)答:菊花元稹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菊花元稹赏析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注释】: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秋丛,即丛丛的秋菊.【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赏析】: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东晋陶渊明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故后世诗文中每以“陶家菊”、“陶菊”称菊花.菊花,历来被视作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前代诗人中吟咏赞美菊花的很多,如东晋陶渊明尤喜爱菊花,并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唐代诗人杜甫《云安九日》云:“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同时代的白居易亦有“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之句.这些诗句中,诗人特别歌咏赞叹菊花能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不畏严寒,傲霜怒放的勃勃生机.贞元十八年(802年),时年二十有四的元稹正在长安待选,踌躇满志的诗人面对秋冬时节却春意盎然的菊花,写下了这首咏菊诗,表达诗人对于菊花的由衷喜爱.一、二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诗人缠绵痴迷于菊花的“爱菊图”.语言直白浅露,平铺直叙,却充分描绘出诗人对菊花流连忘返的痴迷与喜爱.尽管只短短的十四个字,但却从三个层面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心.第一个层面,“秋丛绕舍似陶家”,以“陶家”的典故说明诗人宅院周围秋菊盛开的绚丽景象;第二个层面,“遍绕篱边”四字表明诗人因陶醉于秋菊的美丽而绕篱欣赏,品头论足.第三个层面,“日渐斜”三字证明诗人欣赏菊花时间之长,尤其是一“渐”字,充分展现出时间渐渐流逝而诗人浑然不觉的精神状态,足见诗人爱菊之深.三、四句则为我们揭示出诗人酷爱菊花的原由.有人因菊花姹紫嫣红的色彩而爱菊,有人因菊花清隽高雅的香气而爱菊,那么诗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答案最终揭晓:原来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是因为菊花的色彩与香气吸引了我,而是因为寒冬时节,除了菊花就没有其他的花可以欣赏了啊!在此,诗人紧紧抓住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自然现象,再一次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而由此延伸的,我们可以充分体味到诗人对菊花不惧严寒、不屈不挠精神的赞叹.同为咏菊诗,元稹这首诗却能在平常的题材中发掘诗意,看似平淡,却含蕴极深,不愧为咏菊诗中的名作.宋人王安石也曾作《菊花》诗,其诗云:“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与元稹咏菊诗相比,其高下不可同日而语.难怪此诗一出,即广为传诵,其好友白居易更是对此诗念念不忘,他在《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中写道:“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只此二句,已足见元白二人相交之深,相思之苦了.【阅读训练】: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2分)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2分)3.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4.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参考答案】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3.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4.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专项卷——古诗与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卷——古诗与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18+18=36分)(一)菊花[唐]元稹秋丛①绕舍似陶②家,遍绕...。
..篱③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②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③篱:篱笆。
1.第一句诗中的“”字写出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
(2分)2.第二句诗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作者的情态。
(3分)3.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
(3分)4.这首诗借菊花的特点,寄托诗人对菊花的赞美。
(6分)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这首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B.第一句写景,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C.第二句叙事,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直到日头西斜。
D.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
(二)青玉案①·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
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笑语盈盈⑨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⑩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
⑩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指的是传统节日中的,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青玉案”是词的。
(4分)2.描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的词句是( )。
(3分)A.东风夜放花千树。
B.更吹落,星如雨。
C.宝马雕车香满路。
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结合注释,试着描述下面词句描写的热闹的场面。
(4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词的上阕以生花妙笔渲染佳节之夜欢腾热闹的景象,其中写到的传统习俗有: 、、等。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docx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 :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陶家 :陶,指东晋陶渊明 .秋丛 ,即丛丛的秋菊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元稹( 779 年- 831 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 ,字微之 ,别字威明 ,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 ,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 ,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东晋陶渊明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故后世诗文中每以“陶家菊”、“陶菊”称菊花 .菊花 ,历来被视作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 ,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前代诗人中吟咏赞美菊花的很多 ,如东晋陶渊明尤喜爱菊花 ,并留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唐代诗人杜甫《云安九日》云: “寒花开已尽 ,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 ,轻香酒暂随 . ”同时代的白居易亦有“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之句 .这些诗句中,诗人特别歌咏赞叹菊花能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不畏严寒,傲霜怒放的勃勃生机 .贞元十八年(802 年),时年二十有四的元稹正在长安待选,踌躇满志的诗人面对秋冬时节却春意盎然的菊花,写下了这首咏菊诗,表达诗人对于菊花的由衷喜爱 .一、二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诗人缠绵痴迷于菊花的“爱菊图”语.言直白浅露 ,平铺直叙 ,却充分描绘出诗人对菊花流连忘返的痴迷与喜爱.尽管只短短的十四个字 ,但却从三个层面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心 . 第一个层面 , “秋丛绕舍似陶家”,以“陶家”的典故说明诗人宅院周围秋菊盛开的绚丽景象;第二个层面 , “遍绕篱边”四字表明诗人因陶醉于秋菊的美丽而绕篱欣赏 ,品头论足 .第三个层面 , “日渐斜”三字证明诗人欣赏菊花时间之长 ,尤其是一“渐”字,充分展现出时间渐渐流逝而诗人浑然不觉的精神状态 ,足见诗人爱菊之深 .三、四句则为我们揭示出诗人酷爱菊花的原由 .有人因菊花姹紫嫣红的色彩而爱菊 ,有人因菊花清隽高雅的香气而爱菊 ,那么诗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答案最终揭晓:原来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是因为菊花的色彩与香气吸引了我 ,而是因为寒冬时节 ,除了菊花就没有其他的花可以欣赏了啊!在此 ,诗人紧紧抓住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自然现象 ,再一次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而由此延伸的 ,我们可以充分体味到诗人对菊花不惧严寒、不屈不挠精神的赞叹.同为咏菊诗 ,元稹这首诗却能在平常的题材中发掘诗意 ,看似平淡 ,却含蕴极深 ,不愧为咏菊诗中的名作 .宋人王安石也曾作《菊花》诗 , 其诗云 : “千花万卉凋零后 ,始见闲人把一枝 . ”与元稹咏菊诗相比 ,其高下不可同日而语 .难怪此诗一出 ,即广为传诵 ,其好友白居易更是对此诗念念不忘 ,他在《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中写道 : “赐酒盈杯谁共持 ,宫花满把独相思 .相思只傍花边立 ,尽日吟君咏菊诗 . ”“相思只傍花边立 ,尽日吟君咏菊诗”,只此二句 ,已足见元白二人相交之深 ,相思之苦了 .【阅读训练】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 分)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2 分)3.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4.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参考答案】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 (各 1 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 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 1分)3.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4.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 ,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 ,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
元稹《菊花》阅读练习及答案及赏析汇编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答案:(1)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分)(2)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2分)二、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2.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2分)答:答案: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同为咏菊诗 ,元稹这首诗却能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常的题材中发掘诗意 ,看似平淡 , 却含蕴极深 ,不愧为咏菊诗中的名作 .宋人王安石也曾作《菊花》诗 , 其诗云 : “千花万卉凋零后 ,始见闲人把一枝 . ”与元稹咏菊诗相比 ,其高 下不可同日而语 .难怪此诗一出 ,即广为传诵 ,其好友白居易更是对此 诗念念不忘 ,他在《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中写道 : “赐酒盈杯谁 共持 ,宫花满把独相思 .相思只傍花边立 ,尽日吟君咏菊诗 . ”相“思只傍
花边立 ,尽日吟君咏菊诗 ”只,此二句 ,已足见元白二人相交之深 ,相思之 苦了 .
【阅读训练】 :
1.第一句 “绕 ”字写出菊花的景象 ,第二句 “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 情态 .(2 分)
2.说说诗人 “偏爱菊 ”的原因 .(2 分) 3.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 ”日“渐 ”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4.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 练附答案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 【注释】 : 陶家 :陶,指东晋陶渊明 . 秋丛 ,即丛丛的秋菊 . 【翻译】 :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 观赏菊花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 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 【赏析】 : 元稹( 779 年- 831 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 ,字 微之 ,别字威明 ,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 ,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 鲜卑族拓跋部后裔 ,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 “新 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 “元白 ”. 东晋陶渊明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 ,故后世诗文中每以 “陶家菊 ”、 “陶菊 ”称菊花 . 菊花 ,历来被视作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 ,与梅、兰、竹一起 被誉为花中 “四君子 ”.
元稹《菊花》赏析及练习题

元稹《菊花》赏析及练习题元稹《菊花》赏析及练习题引导语: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菊花》赏析及练习题,欢迎大家学习。
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元稹《菊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元稹《菊花》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2分)3.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4.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5、第一句的“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的“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2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3.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4.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5、(1)满院盛开入迷、流连忘返【赏析】: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东晋陶渊明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故后世诗文中每以“陶家菊”、“陶菊”称菊花。
菊花,历来被视作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
前代诗人中吟咏赞美菊花的很多,如东晋陶渊明尤喜爱菊花,并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唐代诗人杜甫《云安九日》云:“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同时代的白居易亦有“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之句。
这些诗句中,诗人特别歌咏赞叹菊花能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不畏严寒,傲霜怒放的勃勃生机。
贞元十八年(802年),时年二十有四的元稹正在长安待选,踌躇满志的诗人面对秋冬时节却春意盎然的菊花,写下了这首咏菊诗,表达诗人对于菊花的由衷喜爱。
统编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专项卷——古诗与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卷——古诗与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18+18=36分)(一)菊花[唐]元稹秋丛①绕舍似陶②家,遍绕...。
..篱③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②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③篱:篱笆。
1.第一句诗中的“”字写出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
(2分)2.第二句诗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作者的情态。
(3分)3.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
(3分)4.这首诗借菊花的特点,寄托诗人对菊花的赞美。
(6分)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这首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B.第一句写景,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C.第二句叙事,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直到日头西斜。
D.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
(二)青玉案①·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
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笑语盈盈⑨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⑩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
⑩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指的是传统节日中的,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青玉案”是词的。
(4分)2.描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的词句是( )。
(3分)A.东风夜放花千树。
B.更吹落,星如雨。
C.宝马雕车香满路。
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结合注释,试着描述下面词句描写的热闹的场面。
(4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词的上阕以生花妙笔渲染佳节之夜欢腾热闹的景象,其中写到的传统习俗有: 、、等。
2020统编-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专项卷——古诗与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卷——古诗与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18+18=36分)(一)菊花[唐]元稹秋丛①绕舍似陶②家,遍绕...。
..篱③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②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③篱:篱笆。
1.第一句诗中的“”字写出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
(2分)2.第二句诗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作者的情态。
(3分)3.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
(3分)4.这首诗借菊花的特点,寄托诗人对菊花的赞美。
(6分)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这首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B.第一句写景,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C.第二句叙事,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直到日头西斜。
D.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
(二)青玉案①·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
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笑语盈盈⑨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⑩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
⑩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指的是传统节日中的,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青玉案”是词的。
(4分)2.描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的词句是( )。
(3分)A.东风夜放花千树。
B.更吹落,星如雨。
C.宝马雕车香满路。
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结合注释,试着描述下面词句描写的热闹的场面。
(4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词的上阕以生花妙笔渲染佳节之夜欢腾热闹的景象,其中写到的传统习俗有: 、、等。
【诗词阅读及答案】菊花(元稹)阅读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菊花(元稹)阅读答案[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2.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2分)答:由整理,仅供参考: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菊花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16(1)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分)(2)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2分)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2.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2分)答: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答复得1分)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那么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黄昏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认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
:
篇一:菊花诗词阅读答案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7、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
8、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1分)
7、①满院盛开。
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
8、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元稹:菊花
篇一:元稹《菊花》
《菊
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
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
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
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
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
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
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
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