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复习重点指导一、名词解释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小科学、大科学:学术道德/学术失范:技术异化:科学精神:技术创新:科技(工程)伦理:科学共同体:后工业社会: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日心说(哥白尼)人工自然知识经济(社会)二、简答: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研选题的一般步骤、原则和基本方法多维视角的科学观技术的本质属性技术的发展动力社会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论述:1.从价值的观点,论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2. 请简要论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关系。

3. 请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来源、基本观点、对国家科技发作战略的影响等作简要论述。

4.科研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请进行简要论述。

讨论题:(选一)1.试从工程师是否要对技术的应用后果负责,对谁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等方面,谈谈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应如何。

2. 试从科学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科学抽象过程)以及科学精神的养成等三方面,论述自然辩证法学习对工科研究生的重要意义?3.结合你所学专业的科学、技术(或工程)的发展史,论述你所在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是怎样的?(注:理科研究生主要写科学发展模式,工科研究生主要写技术发展模式)4.2009年5月,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调查事件后,不久又有上海某高校一位博士生向该报举报,他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资料时发现一篇比“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还要牛的论文抄袭事件,两篇论文除了“致谢”不一样外,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都一字不差。

请你从学术道德建设方面对此现象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5.结合你所学的专业,谈谈什么是工程?有哪些显著特点?与技术有何区别?举例说明。

6. 请参照世界工程组织联盟(WFEO)关于工程师环境伦理规范(参见教材217-218页)的叙述,谈谈你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承担哪些方面的环境伦理和社会责任。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3.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6.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8.技术创新的理解及我国怎么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删)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11.人定胜天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半方法的科学,体现了人、科学技术、自然之间的关系。

意义首先,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表现为(1)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自己的哲学素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从而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

(2)有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3)有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自觉性,有助于加深科技工作者对党和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理解,并密切结合自己的科学技术工作实际更自觉地贯彻推行这些方针政策。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一、绪论1、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答: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

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二、自然观1、什么是系统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本质特征?如何理解系统整体性特征?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

3、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条件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现代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自组织的概念: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

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A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B.“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要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P2-3二、重要问题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学科性质P53、自然辩证法与旧哲学的区别P6-74、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P7第一篇自然观一、名词解释:1、系统P392、人化自然P933、人工自然P954、可持续发展P1155、可持续发展战略P117二、重要问题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P17-18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P24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P29-33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7、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P107-111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9、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P121-123第二篇科学技术观一、名词解释1、科学P126-1272、技术P1283、科学共同体P1324、无形学院P1355、范式P1486、技术创新P166二、重要问题1、自然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P127-1282、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3、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P157-160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10、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P168-17011、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P191-19412、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P198-20113、科教兴国的内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P206-211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一、名词解释1、科学方法P2202、科学问题P2273、科学事实P2404、实验方法P2465、科学抽象P2516、直觉思维P2597、创造性思维P2608、科学假说P263二、重要问题1、科学认识的特点P2172、科学问题的来源P2313、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P233-2384、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P2415、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P263-2666、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P275-2777、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P2928、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310-3119、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P315-31610、技术方法的特点P305-307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18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在许多国家发生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为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材料和经济条件,使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得到较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代后期的六大科学打开了机械论自然科学及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口,这六大成就包括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维勒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施旺和施来登提出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这六大成就作为近代后期自然可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证明了天变地变物种也在变,说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客观规律而不是神创造的。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代原始综合自然哲学朴素唯物辩证的观点,克服了机械论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陷,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学科性质:首先,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连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再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研究对象:科学技术整体;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研究对象涉及到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内在的要求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存在和烟花的规律,以及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观:贝塔朗菲(系统论中的相关性原则,把握联系成为一般系统论的最关键的思想之一,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局化的,既是随机的又是系统的)(2)自组织自然观:自组织是在与自然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能够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种过程和体系。

2、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看看):(1)、产生原因:生态危机。

(2)、科学根据:生态学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

(3)、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自然界的构成:(1)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a、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界b、人类观测所及(可直接或间接观测到的自然界),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手段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2)人工自然:a、人工控制的自然 b、人工培育的自然 c、人造自然物4、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a、根据物质形态在某些基本特性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可以把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形态归结为实物和场这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

b、根据能否自我新陈代谢、能否遗传变异,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c、根据物质形态的聚集状态,可以把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划分为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和超密态等五种聚集状态。

5、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系统性:物质系统的含义:贝塔朗菲(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出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

理解:要素、结构、功能、环境之间的关系。

6、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a、从系统内进行的实际过程分类,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b、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c、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类:分为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d、从人系统的认识程度,分为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e、从人与物质系统的关系,分为人工系统、天然系统、复合系统7、物质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1、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8、物质层次结构的因果链:1、纵向因果链双向因果链:上向、下向。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第一讲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与融合1.科学的局限性(即:科学不是万能)1)引发生态问题:当前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2)科学可能导致人的异化:➢首先,科学具有人性的一面,可它又具有非人性的因素(如:“见理不见情,见利不见义”);➢其次,剥夺人与生俱来的自由真性、创造性;➢最后,造成人生活的无意义、精神的萎靡和道德的败坏;3)虽然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是我们并没有把握自然的终极规律;4)总之,科学面临着它无法解决的难题,即科学发展的方向问题。

2.科学与人文的融合1)两种文化的比较:➢两种文化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决定的,人的本质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科技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内容;➢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思想和精神的科学;➢两者比较说来科技文化可看作是关于物的文化,而人文的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

自然科学研究天然物,是自然界的观念化,技术研究人造物,提供人造物的方法和手段,是人的观念的物化;2)人文文化能弥补科学文化之不足:➢为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启发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特别是艺术解构现代科技理性➢人文对科技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3. 总结:正是由于科学文化不是万能的(自身的局限性),使得科学面临着它无法解决的难题,即科学发展的方向问题。

与此同时,通过于人文文化的比较我们发现:人文文化具有可以弥补科学文化不足之处的许多优点。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具有必然性。

第二讲自然观的演变1.古代自然观(本原问题)1)基本点:➢探讨了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及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基本东西演变而来的;➢关于运动的一般认识,认为世界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一个整体,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关于物质的构成,认为物质世界的万物都是由水,火,气,土构成(四根说,种子说,元素说);➢对于天体和宇宙的认识,提出了宇宙模型,包括地心说,日心说的萌芽;➢关于生命的起源,提出了许多猜测性的很有见解的思想;➢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最高理想和目的不是去行动,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静观,即深入到自然中去,领悟自然的奥秘和创造生机。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P2-P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作用(P14)
2.系统自然观的观点(P17)
3.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P21-22)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P26-P30)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P30-P31)
3.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P37-P38)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分析和综合(P44)
2.归纳和演绎(P45)
3.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P48-P53)
4.复杂性方法的特性(P57-P58)
5.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P58-P59)
6.技术思维的特点(P62-P65)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科学技术和生产力(P69-P70)
2.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分层(P76)
3.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P77)
4.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P80-P81)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创新型国家
1.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P88-P90)
2.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P93-P94)
3.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P102)
马潇整理,如有错误,请联系我,谢谢。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哲学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等。

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结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的概括和总结,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方面的认识。

二、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构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必须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创新和普及。

4、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道德伦理相结合,遵守科学道德和社会伦理,防止科技滥用和伦理冲突。

三、主要内容1、自然观:包括自然界的本质、演化、结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自然界的分类、演化、运动等的研究,以及自然界的可分性、系统性、整体性等方面的理论,是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2、科学技术观: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科学技术的本质、方法、价值等方面的理论,是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3、科学技术方法论: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科学实验和科学方法的研究,以及科学思维和科学认识的理论,是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4、科学技术社会论: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理论,是科学技术社会论的重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一、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基础: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2.地质学:赖尔的地壳“渐变论”3.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4.化学:维勒合成有机物尿素5.生物学:施旺和石来登提出细胞学说6.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知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开放的理论体系。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1.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的辩证法);3.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研活动中的辩证法)体系结构:由总论、分论、历史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四、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1、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吸取了它的优点(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2、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吸取了它的优点(在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统治长达一千年之后,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首次把哲学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克服了古朴自然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其研究方法和思维形式在近代取得了巨大成功,至今仍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

)3、吸取了前两种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并补充了它们所没有的内容,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很好的将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结合。

标志着从古代朴素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思维再到唯物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完成。

自然辩证法考试范围及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范围及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范围及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范围是:课堂上讲的内容;教材《自然辩证法讲义》上的内容。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课堂上讲的内容主要有:绪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非科学、伪科学与反科学、科学发展的模式、悖论与科学发展、科学观察等;《自然辩证法讲义》上的内容主要有:绪论、第4、5、7、12讲等。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参考阅读内容:《自然辩证法讲义》第2-5讲、第7-9讲、第1 2、13讲等;本博客论文;本博客“友情链接”中的相关资料;科学技术史的相关内容等。

自然辩证法考试方式:开卷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型:论述题
自然辩证法总成绩计算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由课程论文、课堂表现和考勤等内容的成绩构成)。

友情提示:重点不等于范围;
各任课教师可能具有不同的考试范围和重点;
本学期的考试将于2009年4月23日在西十二楼举行;
本文于2009年4月1日略做了修改。

《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重点指导 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重点指导 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指导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不仅是确定的而且是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的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2.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员和公民,人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3.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一般特征的认识方法,也是一种逻辑推理形式。

归纳有两类方法:第一类是完全归纳,即通过考察某类事物中全部个别事物,包含其属性、类型、特征后,概括或抽象出这类事物的一般性特征结论的认识方法。

第二类是不完全归纳法,即在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个别对象后,就得出这类事物的一般特性的认识的方法。

不完全归纳法又分为简单枚举法和判明因果联系归纳法。

演绎是一种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

演绎最基本格式是三段论,即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其基本形式为:如果所有的S具有P性质,且Sx 是S类中的一个事物,那么,Sx必定具有P的性质。

演绎推理除了三段论外,还有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等形式。

选言推理是以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与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4.小科学/大科学“大科学”为由少数政治或科学领导人物,“由上而下”组织起来的、需要大量科研经费、包含众多实验室和科研人员的计划。

在中国,由科技部和其他政府部门组织的一些项目,如“863”、“973”项目,以及目前国家中长期科研规划所衍生的巨型项目,在此都归属于“大科学”。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1、原子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

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

2)原子论的基本思想:物质结构是不连续的,由为数极多的原子构成。

原子在物理上不可分,性质相同,只是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不同。

原子是不可毁灭的,运动是原子的本身的永恒属性。

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3)基本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数学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并能举例加以说明(1)核心思想: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

(2)数学自然观的古希腊代表:毕达哥拉斯:“万物”已经不仅仅是世界上的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除了这些实际事物外,还有一些也是存在的东西,如正义、理性、灵魂、美、善良等等,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水、土、火、气来解释的。

毕达哥斯时代,数还不能离开感觉的对象而独立存在。

点是1,线是2,面是3,体是4。

(3)数学自然观的近代代表——开普勒:土星轨道的球——立方体木星轨道的球——正四面体火星轨道的球——正十二面体地球轨道的球——正二十面体金星轨道的球——正八面体(4)元素周期表3、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重点:(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2)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4)人与自然是分立的(来源:第一讲第30页)4、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题一、选择题1. 自然辩证法是哪位哲学家首次提出的?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C. 笛卡尔D. 黑格尔2.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什么?A. 因果律B. 运动C. 对立统一D. 相对论3.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哪种运动形式?A. 周期性运动B. 直线运动C. 曲线运动D. 螺旋运动4. 自然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概念强调的是什么?A. 事物具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B. 事物的属性是固定不变的C. 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D. 事物的变化是线性的5. 自然辩证法中的螺旋上升发展观是指什么?A. 自然界存在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B. 自然界的发展是线性的C. 自然界的发展存在着曲线变化D. 自然界的发展是逐步向上的二、填空题1. 自然辩证法强调了事物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的。

2. 自然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主张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_____________。

3.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不是_____________的,而是无限的。

4. 自然辩证法中的运动概念指的是事物的_____________变化。

5. 自然辩证法中的循环发展观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的。

三、简答题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阐述其中一个原理。

2. 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其中一个应用。

4.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有什么启示?5. 自然辩证法思想对今天的科学发展有什么影响?四、论述题自然辩证法的提出和发展是人类自思考能力开始发展以来的重要成果之一。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多样的、多样化的,事物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存在着内外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螺旋上升发展观认为,事物的发展并非线性的,而是逐渐向前、向上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个对象)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想交叉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与其发展规律以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研究对象: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技社会论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发展本身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从古代朴素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唯物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完成。

3.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p166)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证伪原则。

他认为理论虽不能被经验验证,但能被经验证伪。

他主张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在区分科学与非科学问题上,证伪优于证实。

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标准就在于可否证性。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一、人与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答: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交换,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1)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2)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二、试分析近代机械自然观?答: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牛顿力学正确反映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主要表现在: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2.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

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18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在许多国家发生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为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材料和经济条件,使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得到较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代后期的六大科学打开了机械论自然科学及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口,这六大成就包括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维勒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施旺和施来登提出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这六大成就作为近代后期自然可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证明了天变地变物种也在变,说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客观规律而不是神创造的。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代原始综合自然哲学朴素唯物辩证的观点,克服了机械论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陷,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学科性质:首先,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连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再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研究对象:科学技术整体;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研究对象涉及到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内在的要求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存在和烟花的规律,以及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一页纸)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一页纸)

⾃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页纸)⾃然辩证法⼀、⽣态⾃然观的观点和特征(简答)1、⽣态⾃然观的主要特点。

(1)⽣态⾃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适应性和⾃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平衡的统⼀。

(2)⽣态⾃然界是天然⾃然界和⼈⼯⾃然界的统⼀,是⼈类⽂明发展的⽬标。

(3)通过从⾃然界的⼈⼯化转向其⽣态化,从⾮⽣态型⼈⼯⾃然界转向⽣态型⼈⼯⾃然界,实现⼈和⾃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态⽂明。

2、⽣态⾃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

它是⽣态视⾓,代表地球⼈类(包括后代⼈)的利益,研究全球⽣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然观。

(2)批判性。

它从⽣态视⾓反思和批判⼈类的理念和⾏为及其后果。

(3)和谐性。

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然及社会之间的全⾯、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类社会和其他⽣命体的和谐统⼀。

⼆、对科学、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简答)1、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史在⼈类探索⾃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芝⼠是⼈在与⾃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解释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种⽂化现象,是⼈类⽂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对⾃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

科学是⼀般⽣产⼒,必须和直接的⽣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产⼒。

2、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类为满⾜⾃⾝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段和⽅式⽅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类在利⽤⾃然、改造⾃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法和⼿段;⼴义的技术是指⼈类改造⾃然、改造社会和改造⼈类⾃⾝的⽅法和⼿段。

⼆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技巧、技术⼯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版权归机电研10班所有,违者必究第1篇导言与自然观1、自然观的4个演化过程:神话形态的自然观1)、古代自然观原始形态巫术形态的自然观理性形态的自然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名,阴阳古希腊特点:整体上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直观考察,勾勒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总体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初步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矛盾运动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局限:质朴性: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思辨性:圆圈式的简单循环;猜测性:有启发性,但幼稚、神秘色彩。

所以,称为“朴素的辩证自然观”(与当时的科学水平相适应)2)、中世纪的自然观(神学和宗教意义)特点:欧洲,基督教统治,神学意识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不仅人们的自然观意识是神学迷信的,甚至自然科学也成为神学的俾女。

中世纪,一切研究都带上了强烈的宗教色彩。

如有怀疑,便会被告密,带上异端的罪名,就可能被宗教异端裁判所判处极刑。

3)、近代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特点:形而上学的机械自然观,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在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都起过积极的作用。

随着一些问题的不能解释,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把神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

随着科学进步,形而上学自然观陈腐了,将要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4)、现代自然观(辩证法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特点: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物质世界是无限的;自然界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运动之间、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人类起源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建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观的划时代变革。

(《自然辩证法概论》11-12)–自然观:立足于时代科学成果之上,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对于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解。

–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置根于社会实践基础上,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立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18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在许多国家发生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为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材料和经济条件,使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得到较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代后期的六大科学打开了机械论自然科学及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口,这六大成就包括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维勒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施旺和施来登提出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这六大成就作为近代后期自然可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证明了天变地变物种也在变,说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客观规律而不是神创造的。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代原始综合自然哲学朴素唯物辩证的观点,克服了机械论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陷,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学科性质:首先,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连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再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研究对象:科学技术整体;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研究对象涉及到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内在的要求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存在和烟花的规律,以及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3.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人工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4.三大自然观关系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中的三种形态,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罚站。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协调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5.系统自然观的系统概念。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系统概念注意以下四点:其一,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去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的结构,单个的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其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其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因为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凸显出来。

三对关系(自然系统的辩证关系):第一、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首先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其次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系统与要素的规定具有相对性、系统与要素具有全息相关性,系统与要素密不可分),再次,系统与要素要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第二、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首先,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其次,功能对结构有反作用,从罚站的角度来看,自然系统的功能对其结构起着重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功能向着特定的方向发展或变化,推动着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三、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其一,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土壤,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系统的性质和功能是通过环境显现出来的。

其二,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系统有其内在的结构和独立性,它可以通过输入和输出对环境发生影响,系统可将环境要素变为自己的要素,可以抗拒环境的干扰而保持自身的稳定与发展,甚至可以通过改变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其三,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表现为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系统与系统有并存关系、互依关系、竞争关系等。

6.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演绎是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与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向相反。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性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出现归纳问题。

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

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归纳和演绎,正如综合与分析一样,必然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7.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作为思维方法的分析与综合,是思维主体对认识对象按照一定目标进行分解与整合。

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前者是认识从整体深化到局部,后者是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

分析与综合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分析与综合有机关联,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并构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与阶段。

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

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分析是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分析离不开综合。

8.科学实践方法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有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科学仪器的运用。

其中涉及有观察、实验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科学研究中的机遇:在进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

这种意外的发现称之为机遇。

机遇具有意外性与偶发性两个特点:意外性是从主客体关系来看,基于产生在主体的意料之外,与研究预定的目标、想象可能出现的事物现象不一样;偶发性是从表面来看,机遇是无法预料的。

机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对其加以研究后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

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基于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做出科学发展观。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做出重大发明。

(3)基于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首先要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总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其次,要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这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广阔的知识基础、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

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的积极成分,提出了观察、实验和理论之间具有双向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与理论相比,其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验总是比理论更为积极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9.绿色设计绿色设计,通常也称之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意识设计等,由于这些方法的目标基本相同,都是设计和制造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最小的产品,因为经常被互换使用。

绿色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

所谓绿色技术,是减轻环境污染或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

绿色设计的3R本质:减量:减少废弃物的数量是绿色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重复利用旨在减少浪费,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使用;循环:就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

绿色设计的原则:代内公平原则、代际公平原则、长远利益高于眼前利益的原则、局部利益服从全球利益的原则。

绿色设计的评价体系:环境属性指标(大气污染指标、液体污染指标、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资源属性指标(材料资源指标、设备资源指标、人力资源指标、信息资源指标、其他资源指标);能源属性指标(能源类型、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能源利用率、使用能耗、回收处理能耗);经济属性指标。

绿色设计的一般程序:产品选择与产品特性分析;产品环境因素辨识;产品环境因素诊断;产品环境因素定义;产品的绿色评价;绿色产品的实现绿色设计的策略:选择低环境影响材料;减少材料的使用量;优化产品生产技术;优化销售系统;减少使用中的环境影响;优化产品寿命;优化产品回收处理系统绿色设计的内容:绿色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产品的装配与可拆卸性设计,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绿色产品的成本分析,绿色产品设计数据库与知识库。

绿色设计的关键技术:绿色产品建模理论,产品评价体系,绿色设计准则(材料选择的准则,结构设计准则),绿色设计路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建立绿色设计的决策支持系统,相关数据库及知识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