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原因分析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古建筑中砖-土结构材料的劣化与古建筑裂缝扩展关系密切。

以现役西安明代城墙及钟楼等古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墙体开裂特征及开裂原因开展了研究,以期为类似古建筑的稳定性分析、损伤预测和修复措施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建筑; 砖-土结构; 有限元分析; 裂缝成因分析; 力学性能前言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代遗存下来的古城墙、砖石古塔等建筑结构的基座均为“砖砌体-芯墙夯土”构造。

以西安明代钟楼为例,据史料记载,该古建筑外墙的裂缝早在 1953 年以前就已形成,地震、环境振动和地下水位升降诱发的地基不均匀沉降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迫使钟鼓楼的保护范围逐渐向外延伸,并对其进行了大范围的整修。

然而,尽管采取了有效的隔震措施及地基和主体结构加固措施,其外墙裂缝仍在缓慢扩展并有新的裂缝出现,且由此产生大面积渗漏水、酥碱掉渣、墙皮脱落粉化等现象,导致古建筑稳定性及历史文化风貌日趋受损,钟楼开裂产生的原因众多,其中主要是由于古建筑材料自身的劣化、直接或间接的破坏造成,而古建筑材料的人为劣化是诱因之一。

1古建筑砖 - 土结构裂缝成因1.1西安城墙西安明城墙平面为长方形,周长 13.74 km,墙高12 m,其顶宽 12~14 m,底宽15~18 m。

该城墙为城内外提供交通的城门有 17 座,城墙主体采用外包砖内填夯土构筑而成,见图1。

对城墙外墙裂缝的分布特征,即裂缝的长度 l、宽度 W、深度 D 进行调研,统计结果见表 1。

由表1可知,西安明城墙外墙的可见裂缝约 260余条,其中最大扩展长度约 24.6 m,最大宽度达100 mm。

城墙南部裂缝分布密度最高,东、西城墙次之,北城墙裂缝分布最少。

除此之外,还对裂缝形态及成因进行了调查,裂缝多为与地面呈垂直角度分布,按裂缝形态分,主要有正“八”字形、倒“八”字形、倒“Z”形、倒“S”形等。

同时,还有呈中间宽两端窄的“X”形裂缝(图2),按裂缝成因和力学机制可分为水平张拉、剪切、综合裂缝及碎裂裂缝等。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古建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古建筑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适当的改造对策来保护和传承。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结构老化和损坏。

由于古建筑的年代较长,其木、砖、石等构件经受了风雨侵蚀和长时间的压力,出现了裂缝、倾斜、腐朽等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加固、修复和更换受损构件的方法,以确保古建筑的结构稳定和安全。

古建筑还面临着水土流失和湿度问题。

长时间的风吹雨淋导致古建筑基础土壤流失,墙体渗漏和地下水位上升产生湿度过高的情况。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进行土地整治,加固基础,修复墙体以及加装排水系统等方式来解决,以保护古建筑不受水土流失和湿度过高的影响。

古建筑还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地震、洪水、风灾等。

特别是我国地处地震多发区,很多古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弱,容易因地震而倒塌。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抗震改造措施,如加固结构、增加支撑、设立避震壁等方法,以提高古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其造成的影响。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古建筑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如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这些变化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调整周边环境、限制交通、提升绿化等方法,以维护古建筑的环境品质和文化氛围。

除了以上问题,古建筑还面临着管理和运营的困难。

很多古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常年闲置,管理不善,导致其破败和濒临荒废。

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供合理的文化活动和旅游服务,以实现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古建筑面临了诸多问题,但只要采取恰当的改造对策,就能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和特色,以实现古建筑的再利用和永久保存。

我国古建筑修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古建筑修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古建筑修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古建筑修缮的重要性古建筑修缮是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古建筑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修缮古建筑,可以延续其历史价值,传承其文化内涵,让后人能够感受和体会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古建筑修缮还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促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古建筑修缮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繁荣,为地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古建筑修缮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事业,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既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投资,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加强古建筑修缮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让后人能够继续享受古建筑所带来的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1.2 古建筑修缮存在的问题1. 缺乏专业人才:目前古建筑修缮领域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导致在修缮过程中出现技术不过关、质量不可靠的情况。

2. 修缮方案不合理:有些修缮工程在修缮方案制定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修缮效果不理想甚至对古建筑造成破坏。

3. 资金紧缺:古建筑修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资金来源有限,导致修缮工程进展缓慢或者无法开展。

4. 材料选用不当: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有些使用的材料不符合古建筑的特点,导致修缮效果不佳或者对古建筑造成伤害。

5. 文物保护意识不足:部分从事古建筑修缮工作的人员缺乏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导致在修缮过程中对文物不够细致的保护,甚至造成二次破坏。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古建筑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

2. 正文2.1 缺乏专业人才古建筑修缮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古建筑修缮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建筑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目前我国对古建筑修缮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古代砖石建筑保护与修缮

古代砖石建筑保护与修缮

2.砖体的风化
方法一:砖砌体保护,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抹面或剔补等物理保护措 施,这种做法使文物外观在修缮后可得到一定改善,但对文物本身也会产生一定 损坏,对于酥碱面积较大,一般只能按原状重新拆砌,这种做法往往对原文物价 值损害很大,其最终效果更是值得研究,如质量保证、安全问题等方面。 方法二:化学保护措施,这只是针对酥碱程度轻、对外 观影响要求不大的一类砖砌体。所用材料仍主要为硅类, 但目前处在实验阶段,尚未听说有大面积的实施。
第五 古代砖石建筑保护与修缮
第一节 古代砖石建筑破坏的原因
1、人为的破坏(历史原因造成的、人们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战争) 1)历史原因造成的 2)人们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 3)战争 2、自然因素(地震、天气 等环境变化)
第二节 古代砖石建筑保护措施
1.砖、石件风化及残损
1)石件风化 目前古建筑中砖、石风化现象较为普遍,在汉白玉、砂 岩类石件中较为突出。北京在化学保护方面十几年来取 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实践说明化学保护在文物保护的 措施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前石件保护行之有效的方 法之一。
第五讲 古代砖石建筑保护与修缮
第二节 古代砖石建筑保护措施
此方法修缮时注意的问题:
一是施工难度较大,费工费时,酥墙深度不大的部位补条较薄,补配损耗较大; 二是技术要求高,施工技术人员要严格按设计意图去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困难:
砖瓦是人工生产的建筑材料, 传统的砖瓦烧制工艺非常严格、讲究, 以宫殿 建筑所用金砖为例, 从取土练泥, 踏熟混团、制坯晾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烤、熄 火窨水到出窑, 需要一年多时间才能烧制成功。现在的砖瓦厂, 即使了解这一系列 传统工艺, 也没有一个厂会按这套工艺去做。因为那样会使成本提高, 产品卖不出 去, 造成厂子倒闭。所以,现在生产的砖瓦, 质量都大不如前。

砖石结构古建筑修缮的分析及研究

砖石结构古建筑修缮的分析及研究

砖石结构古建筑修缮的分析及研究发布时间:2022-12-20T08:05:39.105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16期作者:刘笑[导读] 现存的很多砖石结构古建筑都需要进行修缮和维护,但是文物保护行业对于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缺乏质量管控的相关标准。

刘笑?(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摘要:现存的很多砖石结构古建筑都需要进行修缮和维护,但是文物保护行业对于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缺乏质量管控的相关标准。

本文分析砖石结构古建筑的原材料,了解砖石结构古建筑修缮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的措施,希望可以为砖石结构古建筑的修缮目标实现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砖石结构;古建筑修缮;文物保护砖石结构的古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体系中的关键组成,它们的数量较多,砖石结构古建筑包括城墙、城台、塔桥等建筑类型。

本文针对真实结构古建筑的修缮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可以为古建筑的修缮目标实现提供参考。

一、砖石结构古建筑的原材料(一)砖砖石构造的古建筑所用到的原材料不但包括天然的石材,同时也包括大量的烧制砖,由于砖本身就是烧制产生,他们的质量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砖石构造的质量产生影响。

古建筑砖料的名称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其规格也并不统一,这些砖的材料来源也不并不完全一致,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让古建筑的砖料出现了很多的名称,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的不便条件。

但是当前已经知道的古建筑砖料的规格就有几十种,针对于砖材料来说,尺寸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除了尺寸控制之外,还需要对专用材料进行抗压以及抗折强度以及抗风化性能等多个方面加以控制。

在整个建筑行业中,对于砖材料的控制以及执行标准可能相对来说并不严格,这对于专品的质量提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砖石结构的古建筑文物保护相对来说比较特殊,文物行业在制定相关要求和标准的时候,就需要制定出最低的标准,要求企业对自身的技术进行创新和优化,最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技术以及最终产品的质量,针对于产质量不达标的产品,要严禁他们进入到文物市场中使用。

中国古建筑史资料文档

中国古建筑史资料文档

第三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一节 宫殿
一、宫殿的起源及其演化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据史书记载, 此处是商汤建都的西亳所在。此后一直大隋朝,改用“三朝五门”的周制。 所谓五门,是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乃外朝— —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歧山风雏南周宫室,已明显 成为对称布局,围成几组院落的建筑群。如图: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
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社会:人们以群居的形式居住,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 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求。其中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两种: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 房屋。晚期,穴居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居住方式。
(四)古代建筑的色彩有一定的等级从金-红-绿-蓝-青-黑依次递减。 从春秋起不断发展大致到明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手法。但随着民族和 地区的不同又有若干差别。
第二讲 城市建设
发展概况 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劳动人民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据点,
也是统治集团的安乐窝,同时,城市有集中体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 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古代都城为了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所谓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郭 的规模对于一个城市的安全更为重要,于是从汉以后,只发展后者,各个朝 代赋予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 国城。 筑城的办法,夏商时期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但夯土易受雨水冲刷,唐以后 用砖包夯土墙,明代砖的产量增加,开始普及。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 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距离,突出矩形 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 一、规划思想 1、城市的概念: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为主通常是政治、 文化、经济中心反映了国家的发展。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古建筑砖是我国传统建筑结构中常见的材料,其在建筑中承担着重要的结构支撑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影响,古建筑砖常常会出现裂缝现象,给建筑的结构安全和美观造成影响。

本文将分析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的成因以及对策,以期为古建筑维护提供一些参考。

一、成因分析1. 土壤环境影响古建筑所处的土壤环境是造成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土壤的沉降等都会对古建筑的砖土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2. 材料质量古建筑所使用的砖材料质量不一,一些砖料的质量不佳,甚至有的含砂量过高、成型不当等,都会导致砌体结构的不牢固,从而形成裂缝。

3. 结构设计问题古建筑的结构设计问题也是导致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

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构受力不均匀等都会造成砖土结构的变形和裂缝的产生。

4. 自然灾害影响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也会对古建筑的砖土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二、对策分析1. 合理的土壤改良针对土壤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来解决。

根据不同的土壤环境特点,采取加固土壤、改善排水等措施,减少土壤对建筑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裂缝问题。

2. 选材与改良在古建筑维护过程中,应该选择质量良好的砖材,且可以采取一些改良措施,如对砖料进行加固处理、选用新型的抗裂砌筑砂浆等,以提高砌体结构的稳定性,减少裂缝的发生。

在对古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时,可以通过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结构受力更加均匀,减少砖土结构的变形,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4. 抗灾减震设施针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可以在古建筑维护过程中加强对自然灾害的抗灾减震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对古建筑的破坏,减少裂缝的产生。

本文对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古建筑的维护提供一些参考。

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古建筑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维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裂缝的产生,保护我国丰富的古建筑文化遗产。

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陈天声陈弘摘要:粘土砖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使用历史,可是在期间,砖石结构在我国的发展十分缓慢。

在我国建筑史上,几千年来,砖一直没能在古建筑中担任主角,原因何在?2000多年来,在我国古建筑中,一直使用干结后既无强度,又无粘结性的黄泥浆作为砌砖胶泥;而没有使用国外早就广泛应用的石灰砂浆。

由于我国所用的砌砖胶泥中缺少起强度作用的“砂”作承重架,使砖砌体难以承重,无法作为建筑物的围护墙和承重墙使用,因而影响了砖砌体在建筑中的应用。

“砌筑胶泥选用不当”是我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砌砖胶泥Abstract:The basic reason of the brick and masonry developed slowness in our country is that our country did not use the appropriate laying masonry mortar; however some foreign countries already used lime mortar. During more than 2000 years, our country has used mortar which lacks the thin aggregate-sand (sand plays the intensity role in the mortar). All along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o use pure clay-wash, which is both no intensity and no cementing power. That cause the masonry has not enough load bearing capacity to be used as building’s wall.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the brick and masonry construction; the masonry mortar一、砖的出现都说是秦砖汉瓦,但实际上,根据最新的考古成果报道:我国最早的瓦是甘肃灵台县桥村“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印有绳纹的弧形红陶瓦,距今天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砖是甘肃民乐县东灰山“四灞文化”居住遗址出土的土砖,距今天也有3700年的历史了。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第一章:中国古建筑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

3.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木结构体系、砖石结构体系、土木结构体系。

2.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宫廷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

3.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 通过图片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与工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工艺:榫卯结构、砖雕工艺、木雕工艺。

3.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要素:斗拱、檐口、屋顶、墙体。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木结构体系、砖石结构体系、土木结构体系。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工艺:榫卯结构、砖雕工艺、木雕工艺。

3.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要素:斗拱、檐口、屋顶、墙体。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和构造要素。

2. 通过图片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工艺。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与工艺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实例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著名实例:故宫、颐和园、天坛、悬空寺。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特点和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著名实例:故宫、颐和园、天坛、悬空寺。

2.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特点和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著名实例。

2. 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展示,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特点和价值。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1. 自然因素古建筑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受到日晒、雨淋、风蚀等自然因素的严重侵蚀。

常年的紫外线照射、温差变化、风化作用等,导致古建筑砖-土结构表面出现开裂、脱皮、开裂等现象,加速了其结构的老化。

2. 施工质量古建筑在建筑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落后、材料质量问题等原因,往往会在墙体、梁柱等结构部位出现裂缝。

而这些裂缝可能会由于内部的砖-土材料质量问题,导致裂缝继续扩大。

3. 地基沉降古建筑所在地的地基沉降是导致砖-土结构裂缝的一个关键因素。

受地下水位变化、地震等因素影响,地基往往会出现沉降,从而导致建筑结构产生变形,进而形成裂缝。

4. 人为因素在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如果保护措施不当,保养管理不善,也会导致砖-土结构出现裂缝。

过度的修缮、使用不当的保护材料等,都有可能加速砖-土结构的老化与损坏。

1. 修复技术采用合适的修复技术对古建筑砖-土结构进行修复是十分重要的。

修复技术可以根据裂缝的成因和程度,采用粉刷、夯实、重新浇筑、填充等方式修复砖-土结构,恢复其原有的结构稳定性。

2. 加固处理对于严重裂缝的古建筑,可以采用加固处理的方法,如在墙体内加入钢筋混凝土加固或外加钢梁加固等措施,以提高墙体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裂缝继续扩大。

3. 合理保养定期对古建筑进行保养和维护工作,对砖-土结构进行检测、清理和修复。

制定详细的保养方案,采用适当的保养材料和保养工艺,延缓砖-土结构的老化速度,减少裂缝的出现。

4. 注重环境保护通过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减少对古建筑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其处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中。

减少自然因素对古建筑的侵蚀,降低地基沉降的风险,可以减缓砖-土结构裂缝的产生。

5. 做好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古建筑管理机构,加强对古建筑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规范古建筑修复和保养行为,加强对保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专业水平。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多样,解决方法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古建筑砖-土结构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古建筑砖-土结构往往会出现裂缝现象,给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美观性带来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及对策,本文通过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保护和维护我国丰富的古建筑遗产。

从砖-土结构的特点入手,我们将探讨裂缝的成因,分析裂缝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出建议性的对策方案,探讨加固方法的可行性,以及监测与维护工作的重要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修复工作的实施,更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为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工作贡献力量。

【引言完】.2. 正文2.1 砖-土结构的特点砖-土结构是一种常见于古建筑中的结构形式,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材料选择多样化:砖-土结构一般由黏土砖和土壤混合而成,这两种材料在古代都比较容易获取,因此在古代建筑中被广泛应用。

黏土砖的制作工艺简单,土壤可以在周围采集,因此构建砖-土结构相对容易。

2. 结构形式多样性:砖-土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砖砌墙体和土砌墙体的结合,砖混土结构等,因此砖-土结构可以适应各种建筑形式和承载需求。

3. 良好的保温性能:黏土砖和土壤都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因此砖-土结构可以有效地保持建筑内部的温度,提高舒适度。

4. 耐久性强:虽然砖-土结构不如石结构那样坚固耐久,但通过合理的构造和维护,砖-土结构也可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砖-土结构在古代的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特点在于材料选择多样化、结构形式多样性、保温性能良好和耐久性强。

理解砖-土结构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其裂缝成因和制定有效的对策。

2.2 裂缝成因分析由于砖-土结构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建筑中,裂缝成因分析是修复和维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砖石结构施工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砖石结构施工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砖石结构施工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简介:
砖石结构在建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其施工过程中存在着
一些重难点问题。

本文将对砖石结构施工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并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重难点分析:
1.施工前期准备不充分:砖石结构施工前期准备不充分,包括
材料准备、人员培训等方面,容易导致施工质量不稳定。

2.粘结材料的选择:砖石结构施工中粘结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不同粘结材料的性能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砖石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
寿命。

3.砖石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砖石加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是确保
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

如果砖石加工不规范或质量控制不到位,会
对结构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二、解决措施:
1.施工前期准备加强:加强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对材料的
检查与筛选、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考证等,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2.科学选择粘结材料:根据工程需求和材料特性,科学选择合
适的粘结材料,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3.加强砖石加工技术和质量控制:加强对砖石加工技术的研究
和培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操作,确保施工质量的稳定性。

结论:
砖石结构施工中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施工前期准备和施工过程
中的技术控制上。

通过加强前期准备工作,科学选择粘结材料,加
强砖石加工技术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砖石结
构施工质量,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上为砖石结构施工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文档。

浅谈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

浅谈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

浅谈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古建筑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承载了历史的沉淀,更是代表了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的结晶。

古建筑中的砖石墙体是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些砖石墙体对于古建筑的保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浅谈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古建筑砖石墙体的保护意义砖石墙体作为古建筑结构的基础和主要承重部分,承受着地震、风雨、潮湿等自然环境的考验,同时还要面对人为的损坏和意外事故的影响。

保护古建筑的砖石墙体,首先是为了延长其使用寿命,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是为了保护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后人学习、研究的对象,并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遗产。

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内容1. 清理墙体表面清理古建筑砖石墙体表面的尘土、杂草和藤蔓等杂物对于墙体的保护十分重要。

因为这些杂物会增加墙体的负荷,加速墙体的老化和损坏,甚至引起结构性的问题。

清理墙体表面可以采用机械清洗或者人工清理的方式,保持墙体的干燥和通风。

2. 复原墙体的结构古建筑的砖石墙体经过长时间的风雨侵蚀,很容易出现开裂、脱落等情况。

在进行保护施工时,需要对墙体的结构进行修复和补强。

具体包括砌筑新砖、石材或者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对墙体进行加固,以保证其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3. 防水与防潮处理古建筑的砖石墙体常常因为受潮、渗水等问题而导致结构的损坏。

在结构性保护施工中,防水与防潮的处理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涂刷防水材料、封闭墙体表面的开裂、填充墙体的空隙等方式来加强墙体的防水与防潮功能。

4. 建立健全的排水系统对于古建筑砖石墙体的保护,建立健全的排水系统同样至关重要。

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地排除墙体内的积水,减少墙体受潮的可能性,从根本上保护墙体的结构。

5. 表面磨平与修整在保护古建筑砖石墙体时,表面的磨平与修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通过表面的磨平与修整可以改善墙体的外观,增强墙体的抗风化能力,并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古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而古建筑砖-土结构作为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时间的推移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古建筑砖-土结构会出现裂缝等问题,给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保护古建筑。

一、裂缝成因分析1.1 自然环境因素古建筑经历了风吹雨打、日晒风霜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中风化、侵蚀等现象是造成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气候潮湿的地区,裂缝的产生往往更为严重,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古建筑砖-土结构容易出现严重的开裂现象。

1.2 建筑结构设计缺陷古建筑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如基础不牢固、结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古建筑砖-土结构的裂缝产生。

古建筑原始设计时所使用的材料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隐患。

1.3 人为破坏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古建筑也会受到人为破坏,如盗窃、挖掘等行为,这些都会对古建筑砖-土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使其出现裂缝。

二、对策分析2.1 加强保护意识加强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保护古建筑不受到人为破坏。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使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

2.2 定期维护和修复对古建筑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修复是保护古建筑砖-土结构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古建筑的定期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减少古建筑砖-土结构的裂缝现象。

2.3 改善建筑环境在古建筑周围建立保护区,限制周围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减少对古建筑的影响。

合理设计排水系统,改善建筑周围的环境,降低自然环境的侵蚀力度,可以有效减少古建筑砖-土结构的裂缝形成。

2.4 提高保护技术水平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古建筑的保护,提高保护技术水平。

在修复古建筑时,可以采用新型的保护材料进行修复,以提升古建筑砖-土结构的耐久性,减少裂缝的出现。

浅谈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

浅谈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

浅谈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而古建筑中的砖石墙体作为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古建筑砖石墙体在长时间的风雨侵蚀下,往往会出现裂缝、脱落等现象,严重影响着其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对古建筑砖石墙体进行结构性保护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进行浅谈,以期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提供一些参考。

一、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特点及现状古建筑砖石墙体作为古建筑的主要构件之一,其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厚重坚固:古代人们采用传统的砌筑技术,将砖石墙体砌筑得十分坚固,因此在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后,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艺术价值高:古建筑砖石墙体通常具有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古建筑的重要美学特征。

3.老化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砖石墙体往往会出现开裂、脱落等老化现象,严重影响着墙体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现状可以概括为老化严重、结构松动、裂缝明显等问题较为突出。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古建筑的整体稳定和美观度,因此急需进行结构性保护施工,以延长其使用寿命,保护其文化价值。

1.墙体表面清洗与修复:首先需要对古建筑砖石墙体表面进行清洗,清除表面的污垢和附着物,恢复其原有的色泽和光洁度。

对于存在破损和腐蚀的部分,需要进行修复和填补,使墙体表面恢复平整和完整。

2.墙体结构加固:为了提高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需要进行墙体结构加固。

可以采用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设置钢筋混凝土柱等方式,增加墙体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3.防水防潮处理:古建筑砖石墙体在长期的风吹雨淋中,往往会因为潮湿而加剧老化,因此需要进行防水防潮处理。

可以采用防水涂料、防潮膏等材料对墙体进行表面处理,以减少潮湿对墙体的侵蚀。

4.保护性涂料处理:在进行墙体修复和加固后,需要对墙体进行保护性涂料处理,以防止墙体表面的再次老化和破损。

浅谈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

浅谈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

浅谈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古代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砖石墙体是其中的重要构件之一。

古建筑砖石墙体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但由于时间的长久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古建筑砖石墙体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保护问题。

本文将从结构性保护施工的角度,浅谈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施工。

一、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特点古建筑砖石墙体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复杂。

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多为砖石混合结构,墙体厚度较大,结构复杂,需要较高的施工技术和材料支持。

2. 古建筑砖石墙体的材料质地优良。

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砖石材料常常选择优质的石材和精选的砖块,质地坚硬、结实耐用,具有较好的抗压、抗拉和抗冲击能力。

3. 古建筑砖石墙体的装饰性强。

古建筑砖石墙体多采用精美的雕刻工艺和装饰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4. 古建筑砖石墙体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建筑砖石墙体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人们对古建筑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增强,对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结构性保护施工是对古建筑砖石墙体进行维修和加固的主要方法,其重点在于保护古建筑砖石墙体的原有结构和风貌,延长其使用寿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结构性保护施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灰浆砌筑。

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中,常常需要对墙体进行灰浆砌筑,以填补墙体的裂缝和孔洞,加固墙体的结构强度,保护墙体的整体性。

3. 钢筋加固。

对于一些老化严重的古建筑砖石墙体,常常需要对墙体进行钢筋加固,以提高墙体的抗震和抗风性能,保护墙体的结构安全。

4. 整体局部修复。

对于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中,常常需要进行整体局部修复,保持墙体原有的历史风貌和装饰效果,保护墙体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5. 防水防潮处理。

在古建筑砖石墙体的结构性保护中,常常需要对墙体进行防水防潮处理,防止潮气渗透,保护墙体的材料质量和结构稳定性。

试谈遗产建筑砖石外墙劣化成因

试谈遗产建筑砖石外墙劣化成因

试谈遗产建筑砖石外墙劣化成因1. 前言20世纪建筑遗产,这一研究对象从时间上是指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优秀建筑遗产。

这一时期的北京建筑,处于一种辞旧迎新的时代,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建筑。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北京建筑,采用一系列的先进建筑材料、建筑形式,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但由于其年轻性,人们往往忽略了它们存在的重要意义,对于20世纪北京遗产建筑的保护缺乏一定的正确认识。

在北京这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中,20世纪遗产建筑所面临的问题的越来越严重。

其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个城市的融合性,都是遗产建筑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而对其外墙劣化成因的分析,能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在保障其功能性的同时,恢复完整性,与城市相融合,保护与发展同时进行,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

2. 20世纪北京遗产建筑砖石外墙的现状调查1.北京宣武门教堂宣武门教堂(图1)位于前门西大街141号,是北京地区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教堂。

现存建筑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整座建筑为砖石外墙。

建筑现今仍在使用中,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天主教堂之一。

宣武门教堂毗邻西单、前门商圈,建筑立面影响着整个地区的城市形象。

教堂现今保存完整,但砖石外墙仍可发现种种的劣化迹象。

建筑立面材质有明显的颜色变化,深浅不一,呈现出泛霜迹象,同时也有大面积的水侵痕迹。

建筑台基部分虽然有围栏的保护,但仍有明显的剥落、松散迹象。

最为严重的为建筑北侧圆顶部分,剥落迹象十分严重。

2.北京王府井教堂王府井教堂(图2)位于王府井大街74号,是北京地区最广为人知的一座天主教堂。

现存建筑是一座三层式罗马建筑,重建于1904年,整个建筑占地近1万平方米。

教堂处于著名的王府井商业圈内,在一座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摩登建筑中,散发着其古朴气息。

教堂至今仍在使用中,但其斑驳的砖石外墙无一不在诉说着它所具有的浓厚历史。

建筑立面采用砖石材质,整体保存较完整。

但在其外立面,材质均有深浅不一的颜色变化,清晰可见其泛霜、泛黄的迹象,同时在建筑的局部立面也存在着植物侵蚀的生长。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

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对策分析古建筑砖作为中国的传统建筑材料,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自然美感与观赏及其收藏的价值,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选择砖作为自己的建筑材料。

然而在古建筑砖的使用中,由于多年的使用和环境的变化,出现的土结构裂缝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憾事,甚至导致建筑的坍塌。

因此,本文从裂缝成因及对策两方面来探究古建筑砖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裂缝成因分析1、自然和所处环境因素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地面塌陷和搬迁事件,因为古建筑是在一些传统建筑中使用的,也是不免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例如古建筑的房型简单,冬季内部受冻,导致砖体膨胀而形成裂缝;又如受雨水渗漏、地陷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土结构加剧,且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土结构面裂缝。

2、施工过程及工艺不良古建筑砖的使用,施工工艺的好坏决定着其质量。

有的施工人员在砌砖时太过急躁,会直接用坐标系按图纸上的尺寸进行砌砖,但很容易出现语病、纳新和其他的变形,从而导致土结构脆弱,容易出现裂缝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1、施工工艺方案在古建筑使用中,其施工过程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正确的施工工艺,不仅可以保证完成古建筑的质量,同时也可以确保其寿命。

此外,施工工艺的良好运用,不仅需要考虑砖的本质性质,而且也需要十分重视温湿度的影响。

具体而言,施工工艺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土壤密度的影响在古建筑砌筑时,施工工艺是不能忽视土壤密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土壤稠密和粉状是土体结构变形和裂缝的主要危害源,若注意到这个问题就可以有效的避免。

(2)温度和湿度的作用在古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其所在的环境。

例如空气的温度在砖化过程中会显著提高,而这一环节正确的应对方法,就可以保证砖体强度良好,不易出现土结构裂缝。

2、结构加固方案如果在使用古建筑砖时,发现存在土结构裂缝的状况,可以通过结构加固来修复。

不过,在进行结构加固之前,需要先对古建筑的结构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裂缝类型选定相应的加固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原因分析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陈天声陈弘摘要:粘土砖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使用历史,可是在期间,砖石结构在我国的发展十分缓慢。

在我国建筑史上,几千年来,砖一直没能在古建筑中担任主角,原因何在?2000多年来,在我国古建筑中,一直使用干结后既无强度,又无粘结性的黄泥浆作为砌砖胶泥;而没有使用国外早就广泛应用的石灰砂浆。

由于我国所用的砌砖胶泥中缺少起强度作用的“砂”作承重架,使砖砌体难以承重,无法作为建筑物的围护墙和承重墙使用,因而影响了砖砌体在建筑中的应用。

“砌筑胶泥选用不当”是我国古建筑砖石结构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砌砖胶泥Abstract:The basic reason of the brick and masonry developed slowness in our country is that our country did not use the appropriate laying masonry mortar; however some foreign countries already used lime mortar. During more than 2000 years, our country has used mortar which lacks the thin aggregate-sand (sand plays the intensity role in the mortar). All along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o use pure clay-wash, which is both no intensity and no cementing power. That cause the masonry has not enough load bearing capacity to be used as building’s wall.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the brick and masonry construction; the masonry mortar一、砖的出现都说是秦砖汉瓦,但实际上,根据最新的考古成果报道:我国最早的瓦是甘肃灵台县桥村“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印有绳纹的弧形红陶瓦,距今天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砖是甘肃民乐县东灰山“四灞文化”居住遗址出土的土砖,距今天也有3700年的历史了。

而在战国时期,在房屋建筑物上使用粘土烧制的筒瓦、板瓦作屋面和使用粘土烧制的薄砖铺地已相当普遍。

有史料记载:战国初期齐国工艺官书《考工记、匠人篇》上就已作为国标建筑规范规定了当时建筑物上常用的2种屋顶坡度的高跨比:“葺屋三分,瓦屋四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在描述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秦国攻取赵国都城的“邯郸之战”时,也谈到:“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等。

总之,先民在生活实践中早就发现了粘土掺水后的可塑性和烧烤后的耐火性和坚硬性。

“砖”古文作“甓”和“甎”,所以在早期,陶制砖、瓦并无严格界限。

在我国建筑史上,一般以为:瓦出现在西周中期,砖出现在东周,迄今都已至少有2500~3000年的历史了。

二、砖及砖砌体的发展历史砖,凭借其本身耐蚀、耐磨、稳定、耐久、具有一定的硬度、隔热、隔声、防蛀、防火等良好的化学物理性能和具有足够的抗压强度,一定的抗弯强度等优良的力学性能,且具有原料可就地取材、烧制设备和操作工艺也都较简单等优越性,只要用合适的胶泥将其堆砌成整体后,就可成为能承受一定荷载的砖砌体。

原本在以开间不大、高度不高、量大而面广为主要特点的我国传统居住建筑中,砖砌体足可作为围护墙和承重墙体。

性能如此优良的砖,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中早就应该大有作为。

可是在我国建筑史上,多少年来,在地面建筑物中,砖砌体不便作承重墙,而且连仅承受自重的围护墙也担当不了;历来建筑物的围护墙体一直普遍都用厚达1m以上的版筑夯土墙或土坯墙,其高厚比只及3:1,而用现代胶泥砌筑的砖围墙,其设计允许高厚比则可达12:1。

几千年来,在西方人用砖、石砌造至今尚存于世的宏伟神庙和大教堂的同时,而在中国,砖只用来建筑地下墓室、作宫室和住宅等建筑物的室内墁地、道路的铺面、台阶和墙角等部位的包镶,夯土城墙和重要建筑物夯土围墙的贴面等。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很久以来,砖从来没有担当过主角,砖在建筑中只起着建筑构件的表面保护作用,发挥其耐磨、耐蚀等表面耐久特性,而一直没有发挥其应该发挥的力学承重作用;支撑房屋巨大屋顶的一直是木材。

我国直到公元前14世纪明代起,砖墙才开始逐渐替代土墙作为地面建筑的围护墙,到清代中叶(19世纪初)起,进而逐渐代替木构架,成为建筑物的承重兼围护墙体,从而砖块从此成为我国建筑中耗用量最大的主要建材。

几千年来砖石结构在我国发展如此缓慢,砖块在传统建筑中一直得不到有效使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历来古建筑史书上的解释是认为我国在明代以前,制砖技术不成熟,砖产量双不高,以前古时人们理念上先入为主,习惯于因循使用千年传承下来,技术上熟悉的版筑夯土墙等之故。

我们认为以这样的解释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其实,我国从东周有砖之始,便是用还原法工艺煅烧成的青砖,其强度、硬度和耐碱性都在当今所用的一般红砖之上,可见当时的烧砖技术不可谓不成熟。

再说,市场经济一向是以销定产,正是因为当时砖在建筑业上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才使砖产量不高。

根据史料和古建筑遗址出土实物分析,我们认为砖石结构在我国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几千年都未得到砖砌体的合适胶泥—石灰砂浆之故。

三、砖砌体的结构发展理论要使单块砖石垒砌成的一个能承受荷载的稳定砌体,则要求相邻每块砖、石块之间必须严格“面接触”。

因而其连接方式原则上有2种,一种是每块砖面及四角都精密磨平后垒砌,砖块间未施胶泥却砌缝严密,砖块间形成“面接触”。

如同古埃及胡夫金字塔那样,每块巨石都认真琢磨平整,角度精确,石块堆垒采用干砌,石块与石块间严丝合缝,严密得连薄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

我国建于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年)的西安大雁塔为7层方形砖塔,塔本身高m,底层边长25m,也是每块小青砖精致磨平对缝垒砌而成,其间不用胶泥,塔至今已1300年仍屹立如故。

但这种连接方式太费工,而且只能用于块状砌体的垒砌,如胡夫大金字塔,高147m,底宽246m见方,其高宽比为0.6;西安大雁塔高宽比为2.4。

这样大体量的砌体当然很稳定。

而对于薄片状的墙体,则必须用砖砌体常用的另一种连接方式,即用砌筑胶泥砌筑,每块砖布上均匀满铺砌筑胶泥,使砖与砖之间能借助于胶泥达到“面接触”,并垒砌粘结成整体。

现代砖石结构的强度理论认为,砖砌体受力破坏的机理是:由于在砖砌体中铺在砖面上的胶泥砂浆不可能铺得绝对均匀和满铺,因此在砖与砖之间的砂浆垫层有所不平,形成很多支点。

当砌体受压时,这些砖块便会处在压缩、弯曲、剪切和横向拉伸的复合受力状态下,而当由此产生的“主拉应力”超过单砖块的抗拉强度时,砖块就会开裂,发展下去使砖砌体破坏而失去承载能力。

又由于砌筑砂浆的弹性模量小于砖,所以砌体在纵向受压时,砂浆层的横向变形大于砖,使砖受到砂浆层的拉力作用;强度越低的砂浆,砖所受的横向拉伸力也越大。

由于砖块的抗拉强度远小于其抗压强度(约为1/10),所以即使是现代的砖砌体,其砌体抗压强度也常常只有单块砖抗压强度的1/5左右,相当于单砖块的抗弯强度。

而且根据对砖砌体所作的结构试验显示:砌体在受力下的破坏面,大多发生在砂浆和砖石的接触面上,当砂浆(砌筑胶泥)强度和粘着力很低时,砌体受压后,灰缝很早就开始破坏。

可见砌体的强度主要决定于砌筑砂浆即胶泥的强度和粘着力。

砌体的强度还决定于砖石块体的形状:块材外形整齐规整,可以大大提高砌体强度;块体厚度大、砌体强度也可增加;但块体长度太大,会减少砌体强度。

结构试验还显示:砌体的砌筑质量也是影响砌体强度的重要因素,灰缝要饱满、均匀、密实、厚度要合适,砂浆硬化期中要保水并加强养护等,砌体中砌筑砂浆的作用是在砖与砖之间垫以富有粘性而月坚固、耐压的胶泥,使砖与砖之间能尽量完全“面接触”,把各单砖块垒结成一个坚固的整体而共同工作。

在砌体受罟时,将上层砖块所受的荷载均匀地传到下层砖上去,避免因受力不匀而使砖砌体过早破坏。

砌筑砂浆在砌体中的作用,除了粘结单砖块成为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的砖砌体的主要作用外,砂浆还填满了砖块间的缝隙,提高了砌体的隔热、保温、隔音、防潮等性能。

若要砖砌体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以作为墙体承重,必须具备3个条件:第一、砖块本身型制和尺寸要规格化、模数化,以保证砌筑方便和砌体规整。

第二、堆砌方法要科学,以保证砖块堆砌成的墙体是稳定、牢固的整砌体。

第三、选用的胶泥和其配比要合适。

即砌筑胶泥在砌体中硬化凝固后,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粘结牢固性,砌筑时还必须具备合适的流动性和良好的保水性,以保证砌筑质量。

同时胶泥的材料应能就地取材、价廉,且要性质稳定,耐蚀,耐久性好。

这三者成了影响砖石结构应用、发展的制约因素。

根据我国古建筑遗址和汉墓出土情况显示,前两个条件在汉代已基本解决:条砖的型制,规格到东汉时已基本定型号;东汉后期起,墓室中的墓壁的砖砌体砌筑方法已改进为上、下每层顶砖、顺砖交互垒砌成整体,使墓壁砖砌体稳定性大大增强。

但第三个条件一直到唐、宋时期都未解决,且离要求相去甚远。

四、砂浆在砖砌体中的应用过程现代砖砌体所采用的最好砌筑胶泥是水泥石灰混合砂浆和水泥砂浆。

在1824年波特兰水泥问世前,石灰砂浆是砖砌体最合适的,也是最好的胶泥。

内中砂粒作为胶泥的骨料,在胶泥中起着承重骨架的作用,能满足砌体所需的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而且用为填料,可以减少胶泥中水泥、石灰等胶结料硬化时收缩引起的灰缝开裂。

石灰是一种气硬性胶结料,在硬化过程中,其表面在空气中逐渐吸收二氧化碳并排出水分,形成坚硬的碳酸钙固体;同时石灰浆内部的氢氧化钙也逐渐排出水分后形成一定强度的结晶。

这碳化和结晶的两个硬化过程相互结合,在石灰浆缓慢的凝结中,石灰砂浆胶泥用带坚固骨料(砂)的碳酸钙把垒砌的砖块粘结成坚固的砖砌体。

石灰浆还是一种塑化剂,给胶泥提供了好的和易性(流动性和保水性),砌筑时使胶泥砂浆能在砖面上铺砌饱满、均匀,从而保证了砖砌体的砌筑质量。

据测定:重量比为2:1的石灰砂浆,其28D后的平均抗压强度为0.4Mpa~0.5 Mpa,6个月后可达到1MPa,以后随着时间进程还会有所增长。

其耐久性、强度、粘结性、和易性、价廉、可就地取材等均能满足上述第三个条件,其线膨胀系数也与砖相近,因此,石灰砂浆足可成为砖砌墙体理想的砌筑胶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