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医学课件大全】诊断学-常见症状全套课件(190p)(20200907095229)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大全】诊断学-常见症状全套课件(190p)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 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间歇热 C 40
•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经后好转 • 粘液性水肿:非凹陷性水肿,组织液所含蛋白质较高之故。多见于甲减。 •药物性水肿:肾上腺皮质激素、钙拮抗剂、雄激素、雌激素、胰岛素等 • 特发性水肿:原因不明,多见于妇女。 • 妊高症、硬皮病、皮肌炎等
局部性水肿
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受阻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如血栓性静脉炎、橡皮腿、 局部炎症、创伤或过敏等。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 体温常在39℃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驰张热 C
水肿 程度
肾小管重吸收钠 钠、水潴留
水肿
继发性醛固酮
静脉压
水肿 部位
伴随症状:颈静脉怒张、 肝肿大、静脉压升高
全身性水肿——肾源性
大量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
肾实质缺血 醛固酮增加
血浆胶体渗透压
水肿
球管失衡
钠、水潴留
特点:先有眼睑、 颜面浮肿,渐发展 至全身。 伴随症状:低蛋白 血症、 高脂血症、 尿液改变 、 高血压、 肾功能减退
发病年龄、性别 咳嗽程度、音色 咳嗽伴随症状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 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间歇热 C 40
•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经后好转 • 粘液性水肿:非凹陷性水肿,组织液所含蛋白质较高之故。多见于甲减。 •药物性水肿:肾上腺皮质激素、钙拮抗剂、雄激素、雌激素、胰岛素等 • 特发性水肿:原因不明,多见于妇女。 • 妊高症、硬皮病、皮肌炎等
局部性水肿
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受阻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如血栓性静脉炎、橡皮腿、 局部炎症、创伤或过敏等。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 体温常在39℃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驰张热 C
水肿 程度
肾小管重吸收钠 钠、水潴留
水肿
继发性醛固酮
静脉压
水肿 部位
伴随症状:颈静脉怒张、 肝肿大、静脉压升高
全身性水肿——肾源性
大量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
肾实质缺血 醛固酮增加
血浆胶体渗透压
水肿
球管失衡
钠、水潴留
特点:先有眼睑、 颜面浮肿,渐发展 至全身。 伴随症状:低蛋白 血症、 高脂血症、 尿液改变 、 高血压、 肾功能减退
发病年龄、性别 咳嗽程度、音色 咳嗽伴随症状
诊断学第一篇常见症状PPT课件
诊 断 学 ↓ 常 见 症 状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 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b.高热期: 数小时:疟疾 数日:流感、大叶性 肺炎 数周:伤寒 c.体温下降期: 注意防止虚脱
诊 断 学 ↓ 常 见 症 状
调 定 点 升 高 I II III
调 定 点 恢 复
发热分期示意图
(I:体温上升期 II:高热持续期
III:体温下降期)
诊 断 学 ↓ 常 见 症 状
3.热型及临床意义
诊 断 学 ↓
(1)稽留热:恒定的维持在39-400C 以上的高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T 波动范围不超过10C。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常 见 症 状
诊 断 学 ↓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 结核、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
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诊 断 学 ↓ 常 见 症 状
四、发热的诊断方法
1.判断分度和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不同的 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 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应注意: (1)某些药物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 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2)热型也与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有 关
诊 断 学 ↓ 常 见 症杆菌病、疟疾、白血 病、淋巴瘤等。 (6)出血:伴皮肤粘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 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 ,如急性白血病、再障等。 (7)关节肿痛: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 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8)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 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等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脑、斑 疹伤寒、中毒性痢疾;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 出血、巴比妥类中毒。
诊 断 学 ↓ 常 见 症 状
【实用】诊断学常见症状PPT资料
发热
• 一方面 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运动 使骨骼肌阵缩,产热增多;一方面 通过交感神 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 少,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而发热。
• 非致热原性发热,体温调节机制失控或障碍引起 的被动性体温升高,如先天性汗腺缺乏或环境高 温所引起的散热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产热异 常增多等。
第三节 咳嗽与咳痰
• 咳嗽,机体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据伴发随生 症的状• 特p1点7咳,3痰部个位,,性借质助,强咳度,嗽诱动发,作缓解将方呼式的吸不同道,内初步病判断理疼性痛的分病因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现象。 慢发性生腹 机痛制• :分病起泌病因性缓,:慢胃,肠呼病粘程吸膜长分道,泌或过疾为多急病体性液,起引病起胸后,腹膜3个痛特疾迁点延病,不肠愈,黏或膜心间组歇血织性检发管查作基疾本病正常,,粪中便枢呈水神样,经量因多,素无脓血,禁食对腹泻无影 响渗透性,• 摄入发大生量不机吸收制的:高渗p溶1质3。 位于喉,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感受器,在刺激下,由 ②体腔壁痛又迷为走类似神内脏经痛,,壁舌层受咽到神刺激经时产,生三的。叉神经感觉纤维传入延髓咳嗽中枢引起咳嗽 病在因体与 表发某生一机部反制位射:也发1反,生射痛传性觉呕出或吐过(经敏消区喉化。系下统,神循经环系,统,膈泌神尿与经生殖与系脊统,神眼部经疾,病,分急性别传传染病到,刺咽激肌味,,视,声嗅门三觉,膈 伴随症状:3与个 其p18他呼吸肌,引起咳嗽动作。
有大量未经消化或吸收食物或药物 • 吸收不良性,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引起,2个特点,禁食可减轻,
肠内容物由未吸收电解质和食物成分组成
• 动力性,肠运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短,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特 点2个,便呈糊状或水样,无渗出物,伴有肠鸣音亢进和腹痛
第一节 常见症状(1)精品PPT课件
附件:病变压痛区
一、发病机制
• 腹部的神经分布 脊神经:分布于腹壁及腹膜壁层,对刺激
反应敏锐,传导快,能准确地指示病变部 位,是一种锐痛的感觉.
内脏神经:分布于腹腔内器官及脏层腹膜, 对刺激反应和定位作用不如脊神经敏感, 多为钝痛,可伴焦急和不安等感觉.
胃:病变压痛区 肝、胆:病变压痛区 盲肠、阑尾: 病变压痛区
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
第一章 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头痛 三、咳嗽和咳痰
四、呼吸困难 五、心悸 六、紫绀
七、恶心呕吐 八、腹痛 九、腹泻
十、便秘
十一、黄疸 十二、咯血
十三、便血
十四、水肿 十五、血尿
十六、尿频尿急尿痛 十七、尿储留 十八、眩晕
十九、惊厥
二十、意识障碍
第一节 发热(fever)
正常体温及测量部位 • 口温:36.3-37.2℃; • 腋温:比口温略低0.2-0.4℃,一般为36-37℃; • 肛温:比口温略高0.3-0.5℃,一般为36.5-37.7℃. 影响因素: • 个体差异 • 年龄时间 • 环境 • 活动状况,进餐情况 • 生理变化
二、病因 头痛的病因:颅脑病变、颅外病变、 全身性病变、神经官能症 胸痛的病因: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纵隔疾病 腹痛的病因: 急性腹痛、慢性腹痛
三、发 生 机 制
各种理化刺激作用于机体
受损部位释
放致痛物质
痛觉感受器发出冲动
引起痛觉
疼痛分类:
1 、皮肤痛:“双重痛觉”,定位不明确
2 、内脏痛:缓慢而持久,定位不明确 3 、牵涉痛: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 4 、躯体痛:以骨膜分布最密,痛觉最敏感 5 、神经痛:剧烈灼痛或酸痛
有时体温可低于正常 缓降:体温于数天内降至正常。
一、发病机制
• 腹部的神经分布 脊神经:分布于腹壁及腹膜壁层,对刺激
反应敏锐,传导快,能准确地指示病变部 位,是一种锐痛的感觉.
内脏神经:分布于腹腔内器官及脏层腹膜, 对刺激反应和定位作用不如脊神经敏感, 多为钝痛,可伴焦急和不安等感觉.
胃:病变压痛区 肝、胆:病变压痛区 盲肠、阑尾: 病变压痛区
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
第一章 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头痛 三、咳嗽和咳痰
四、呼吸困难 五、心悸 六、紫绀
七、恶心呕吐 八、腹痛 九、腹泻
十、便秘
十一、黄疸 十二、咯血
十三、便血
十四、水肿 十五、血尿
十六、尿频尿急尿痛 十七、尿储留 十八、眩晕
十九、惊厥
二十、意识障碍
第一节 发热(fever)
正常体温及测量部位 • 口温:36.3-37.2℃; • 腋温:比口温略低0.2-0.4℃,一般为36-37℃; • 肛温:比口温略高0.3-0.5℃,一般为36.5-37.7℃. 影响因素: • 个体差异 • 年龄时间 • 环境 • 活动状况,进餐情况 • 生理变化
二、病因 头痛的病因:颅脑病变、颅外病变、 全身性病变、神经官能症 胸痛的病因: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纵隔疾病 腹痛的病因: 急性腹痛、慢性腹痛
三、发 生 机 制
各种理化刺激作用于机体
受损部位释
放致痛物质
痛觉感受器发出冲动
引起痛觉
疼痛分类:
1 、皮肤痛:“双重痛觉”,定位不明确
2 、内脏痛:缓慢而持久,定位不明确 3 、牵涉痛: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 4 、躯体痛:以骨膜分布最密,痛觉最敏感 5 、神经痛:剧烈灼痛或酸痛
有时体温可低于正常 缓降:体温于数天内降至正常。
推荐-诊断学常见症状 精品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或达到39℃或以上,数天后有 逐渐下降致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上 升,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
❖指急升型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骤降,但数日 后又再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高热期与无热 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交替。
❖见于回归热、周期热、霍奇金淋巴瘤
稽留热 间歇热
弛张热 波状热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 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
❖ 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 ❖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至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 正常,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 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小儿代谢水平偏高,而且与成人不同,对寒冷 应答时,血浆促甲状腺激素可立即增加,从而使甲 状腺素释放增多,产热增加。
不规则热
❖ 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
诊断思路
❖根据病史、伴随症状、体格检查所见阳性体 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 分析。
询问病史
❖起病缓急 ❖发热程度及热型 ❖一般情况及既往病史
如果遇到一个病 人发热,你怎样 询问病史?
伴随症状
❖头痛、昏迷、呕吐 ❖寒战 ❖结膜充血 ❖皮肤黏膜出血 ❖淋巴结肿大
3) 致热性类固醇:
有关,但其与人类发热性疾病的 确切关系尚未最终确立。
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各种病因体如病毒、细菌、衣原体等。
各种原体
病因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 体温调节障碍 – 散热障碍 – 产热器官功能异常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或达到39℃或以上,数天后有 逐渐下降致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上 升,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
❖指急升型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骤降,但数日 后又再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高热期与无热 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交替。
❖见于回归热、周期热、霍奇金淋巴瘤
稽留热 间歇热
弛张热 波状热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 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
❖ 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 ❖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至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 正常,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 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小儿代谢水平偏高,而且与成人不同,对寒冷 应答时,血浆促甲状腺激素可立即增加,从而使甲 状腺素释放增多,产热增加。
不规则热
❖ 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
诊断思路
❖根据病史、伴随症状、体格检查所见阳性体 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 分析。
询问病史
❖起病缓急 ❖发热程度及热型 ❖一般情况及既往病史
如果遇到一个病 人发热,你怎样 询问病史?
伴随症状
❖头痛、昏迷、呕吐 ❖寒战 ❖结膜充血 ❖皮肤黏膜出血 ❖淋巴结肿大
3) 致热性类固醇:
有关,但其与人类发热性疾病的 确切关系尚未最终确立。
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各种病因体如病毒、细菌、衣原体等。
各种原体
病因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 体温调节障碍 – 散热障碍 – 产热器官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