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放眼今天的中国媒体,伴随着都市报的兴盛繁荣和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代表的一批新闻栏目的产生,新闻娱乐化现象已初露端倪。

所谓新闻娱乐化,不同于单纯的娱乐新闻。

前者是新闻业自身的走向,通过不同视角、不同表现手法给受众带来崭新的审美体验,而后者是作为新闻在题材上的一个内部分类而存在的,与其相对应的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的娱乐化走向也包含着娱乐新闻的变革。

那么新闻为什么要娱乐化首先,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有其理论根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有四大功能,即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和调节身心。

以往对新闻的认识更多的是与监测环境和协调关系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在我国的表现是强调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以党和人民的喉舌自居。

调节身心也即娱乐休闲功能被认为是文艺的领地。

然而事实上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功能的同时有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

也就是说新闻的几种功能是不冲突的,甚至是水乳交融的。

举例而言,有一幅取名为《流动的生命线》的获奖新闻照片,照片上是一起车祸发生后,肇事者和躺在地上的两个受害者在同一时间拿出手机联络外界,这幅照片所包含的信息不仅仅是一起车祸的发生那么简单,受众还可以从中感受到科技发展到今天所带来的便捷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与此同时照片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人有忍俊不禁的感受,从而产生一种愉悦感。

这就把传播的几种功能交叉在一起,很难说哪一种更为重要或突出。

既然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娱乐与新闻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上确立新闻有娱乐化的可能,这种可能首先来源于现实的调查。

早在1992年山东省在进行受众调查时发现,电视观众的收视目的主要有四项,即娱乐消遣,了解国内外时事,增长见闻,了解方针政策。

其中“经常”和“总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观众明显高出其它各项,这表明观众的收视目的趋于一致。

选择娱乐消遣节目“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观众合计达71。

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2021.05合”。

4.缺少新闻道德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记者本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但当媒体连篇累牍、日复一日地将明星的私生活这类八卦新闻提供给受众时,会让受众接到错误的信息提示,影响价值观的建立。

娱乐记者一旦放弃了对职业道德底线的坚守,就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初心。

四、如何规范娱乐新闻1.注重娱乐新闻的品质与品格娱乐新闻要有文化品位,坚守娱乐底线,做到娱乐新闻不肤浅、不庸俗、有深度、有高度。

新闻记者有责任为人们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健康有益的娱乐新闻,倡导精神文明。

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增强娱乐新闻的思想性,发掘出其深刻的内涵意义,娱乐记者要具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受众。

3.加强娱乐新闻的评论作用娱乐新闻记者应通过评论来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针砭时弊,体现现实针对性,帮助受众理清思路,引导受众进行独立的思考,有利于受众形成自己的判断。

4.建立行业规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娱乐新闻也要有自己的规则。

记者在报道娱乐新闻时,要对线索进行全面核实了解,不要弄虚作假。

相关部门要采取相应对策,起到监督作用,针对行业存在的违规问题,划出行业“红线”,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内容把关。

五、结语综上所述,对娱乐新闻,不能一棒子打死,其实还是有好的娱乐新闻存在,本文只是针对那些缺少职业操守的记者写出来的娱乐新闻加以批评,希望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等原则,做负责任的媒体人。

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要被狭隘的认识所束缚,珍惜自己的职业声誉。

为了推动娱乐新闻的发展,希望从业者做好自律,恪守传播原则,遵循新闻规律,加强文化娱乐行业内容建设,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现优秀文化、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质娱乐新闻产品。

■(作者单位:锦州新闻媒体集团)一、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不良倾向产生的原因1.新媒体新闻报道过于商业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应运而生,使得我国传统的新闻报道传播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研究论文: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研究论文: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133073 新闻传播学论文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体育新闻是传媒获得大众市场,吸引市场注意力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近年来,体育新闻娱乐化倾向开始抬头,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现象,它耐人寻味,值得探究。

由于中国体育新闻娱乐化态势尚未出现一个稳定的有层次的结构,相应的研究也需要在继续关注下持续进行,而且有理由相信此类研究不仅对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甚至对其它题材新闻报道的发展也是有价值的。

一、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成因1.全球媒介娱乐化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媒介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的风潮从美国蔓延到全球,我国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娱乐新闻的比例也大大增加。

体育新闻娱乐化不仅符合全球媒介娱乐化的大趋势,也是体育新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2.体育新闻娱乐化是体育游戏本质的回归从体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看,体育的游戏本质和娱乐功能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内在依据。

荷兰文化史学者约翰?赫伊津认为,如果不恢复运动本身的游戏精神,那么它就与文化创造无缘。

可以看出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游戏的特性是多么的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体育新闻的娱乐化。

3.传媒的市场化运作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动力之一体育新闻娱乐化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大众传媒的市场化运作决定了新闻业的娱乐化趋向。

娱乐化是体育媒介市场化的必由之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然选择。

二、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应注意的问题在体育回归娱乐、游戏的自然属性的过程中,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应该有自己的基本原则。

1.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杜绝假新闻,维护体育新闻的公正性当前,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报道精神品位较低,其重要表现是:失实报道屡见不鲜,恶炒新闻层出不穷,完全忘却了体育新闻所应遵循的客观真实性原则。

从本质上说,这种虚假报道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更谈不上精神品位了。

所以,体育本身的真实性、实在性是体育新闻产生的基础,也是体育新闻具备高品位的根本。

2.在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同时构建较高的文化品位,增强体育新闻的深度与厚度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要求必须以发展的目光看待新闻事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关照新闻事件发展的历史进程。

浅谈娱乐新闻的思考研究论文(共2篇)

浅谈娱乐新闻的思考研究论文(共2篇)

近年来,娱乐新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也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

在娱乐新闻中,不仅聚集了大量娱乐界、体育界、文化界及其他领域的新闻信息,还体现了全面的社会氛围,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生活。

随着娱乐新闻的迅速发展,很多专家研究者开始致力于以娱乐新闻的思考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论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娱乐新闻思考研究的论文。

首先,有必要探讨娱乐新闻的定义及其范畴。

娱乐新闻涵盖的内容很广泛,有关明星的参加活动、演唱会、新闻、舆情等,以及体育新闻、文化新闻、技术新闻、科学新闻等等。

它可以是一个传播性质的消息,也可以是时尚、科技等较为专业的新闻;它也可以涉及一些社会新闻以及一些有关社会行为的新闻和讨论。

同时,必须重视学术文献的查阅及引用。

根据娱乐新闻的思考研究论文所涉及的不同话题,可以结合相关学术理论,系统引用完备的文献资料,以帮助理论指导和把握研究方向,并做出更有深度和科学性的论证。

其次,必须细致分析娱乐新闻思考研究的实践内容。

在新闻报道中,人们可以分析受众对新闻的态度,对新闻表达信息的习惯,从而把握思考研究的方向。

此外,新闻故事的结构与传播效果的设计,必须逐一分析才能体现出研究的实际效应。

最后,必须重视对娱乐新闻思考研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很多专家研究者从现有文献出发,基于他们的实际经验,分析前人的错误思想,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来进行更全面系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支撑。

总之,在研究娱乐新闻思考研究论文时,既要深入剖析新闻思考研究论文的实践内容,又要注重学术文献的查阅及引用,以及针对性地进行完整的科学思考。

仅有这样一个完善的科学论证,才能使本论文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为全面有效地发展娱乐新闻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第二篇:娱乐新闻作为具有流行性和时效性的新闻,在热点报道方面占据一席重要位置,它体现了传统新闻思想在现代视觉传播中的繁荣与发展。

而在当今的社会报道领域,娱乐新闻的思考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专家研究者也日益关注关于娱乐新闻思考研究的论文的受众内容。

新闻娱乐化 论文

新闻娱乐化 论文

1 引言体育新闻既是新闻传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与政治、经济等新闻报道平行。

体育因其特有的竞赛悬念,以及力与美的较量带给人们的强烈感受而吸引大众关注,各种媒体的体育版面也由此而大受欢迎。

在现今的大众文化中娱乐因素无处不在,而体育在本质上又与娱乐密不可分,因此体育新闻在报道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娱乐化现象也愈发明显。

在很多人心目当中,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是不可接受的,有违传播新闻的报道规范的。

关于体育新闻的娱乐化,这些人的解释是:在报道体育新闻时,记者没有把报道重点放在体育赛事本身,而是放到赛场之外。

记者把更多的精力,编辑把更多的版面留给运动员本人以及与赛事有关的人,比如教练和运动员的家人及其家庭、婚姻、恋爱等各方面,尤其善于捕捉运动员和教练的隐私、绯闻,把体育作为娱乐来做,以迎合受众。

在笔者看来,体育因其本身所带有的娱乐性质,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是一种必然,也是符合体育新闻特有的价值规范的。

至于在现实当中出现的例如隐私、绯闻等一系列不规范的现象,那只是体育新闻在娱乐化过程中的一种异化的表现。

李良荣教授在《娱乐化、本土化》一文中所说“传媒硬件越来越硬,但传媒的内容却越来越软”。

[1]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既是全球媒介娱乐化趋势的表现,同时又是体育新闻自身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从建国初期的数量极少到1978年亚运会以后的大量呈现,从建国初期被涂抹上较强的政治色彩到90年代“政治代言人”身份开始出现分化,“为国争光”的政治热情一直是新闻报道的主旋律,报道内容大多使用数字来叙述枯燥的简单赛事结果和技术分析,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报道理念,体育新闻受众局限于体育爱好者和从业者。

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体育开始繁荣发展。

媒体对体育也抱以最大程度的关注。

由于体育游戏本质的回归,大众文化以及新闻业商业化运作和受众体育审美倾向的变化,体育娱乐新闻逐渐为我国传媒所尝试,体育新闻开始容纳并吸引更多的普通受众。

论文:浅析体育新闻娱乐化

论文:浅析体育新闻娱乐化

73922 新闻传播学论文浅析体育新闻娱乐化一、新闻娱乐化起源新闻娱乐化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媒体,常常是同“色情、隐私”这一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客观地来说,“娱乐化”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发掘或加入娱乐元素的一种报道方式。

中国的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己经出现了,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娱乐化”态势在《南方体育》等一些媒体运作下,到达了白热化的程度。

也正因为这些媒体的作法,使得学术界部分专家学者对其产生了偏见。

其实,“娱乐化”为中国体育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带来了巨大改观,从服务受众角度出发来报道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体育和大众传媒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

当然,判断一个新事物的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任何一个新事物尚未完全成熟之前,多少都会存在缺点,因此不能全盘否定。

二、体育新闻与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体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别,它和新闻一样,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体育新闻作为新闻家族中的一员,除了具有新闻的一般特征,如新鲜性、时效性、贴近性、显著性、实用性以外,也有自己的特性,比如竞争性、群众性、国际性、娱乐性等,体育新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娱乐性。

它是把信息与娱乐融为一体的新式新闻方式的典型代表。

对于什么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专家们各自有不同的见解。

央视市场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靳智伟认为:所谓娱乐是凝结在一定事物之中的能够引起人们情绪、态度、感觉发生波动的要素。

按照这种定义来说,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就只是体育新闻工作者对于相关新闻传播风格的娱乐化要素的强调,它是属于新闻“泛娱乐化”的一种时尚范畴。

北京体育大学的易剑东认为,娱乐指精神或情绪的轻松与和谐状态,体育新闻娱乐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选择具有娱乐性的体育新闻做报道、采用娱乐手法和取向报道或评论体育。

综合对于“体育”和“娱乐”的理解,我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就是发生在体育新闻领域的一种过程,一种发展趋势。

浅谈“新闻娱乐化”传播现象的优势与弊端

浅谈“新闻娱乐化”传播现象的优势与弊端

浅谈“新闻娱乐化”传播现象的优势与弊端摘要:对于“新闻娱乐化”传播现象,有人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认为过度娱乐化的新闻将人们引入“娱乐至死”的信息时代;有人认为娱乐化的新闻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也为媒体带来了经济效益。

对此,我们既不能阻止新闻娱乐化的趋势,又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与其追究其存在是否合理,不如将视野转入“如何正确引导新闻娱乐化”。

关键词:新闻价值;经济效益;“娱乐至死”;拟态环境1被受众“追捧”:新闻娱乐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1.1趣味性,新闻不可或缺的价值第一,新闻内容新奇,少见甚至是罕见,容易激发读者的猎奇心理和探究欲。

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的新闻《再捐101万!神秘人21年捐款1155万!》《这四个歪歪扭扭的字,登上热搜了!》就让读者有挖掘真相的欲望。

第二,新闻内容生动有趣,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或能引发共鸣共情等。

如新华社发布的新闻《这个景点每年挖出150部手机!网友评论笑岔气》《辅导孩子作业,爸爸却把自己的双手捆了起来……》以轻松的叙述,描述了有趣的新闻事件。

第三,新闻内容接地气、有人情味儿,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心同理心,让读者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等。

如央视新闻发布的新闻《旧厕已拆、新厕未建,百姓如厕不便只能“克服”一下?》《“4.4元4太多,难听,再便宜点”,感受下医保局专家的灵魂砍价》以读者生活场景为切入点,接地气易引发同理心。

不难看出,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央媒体,在网络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趣味性、娱乐化的表达,展现难得一见、引发读者好奇、调动人们同情心的社会新闻,从而赢得更多注意力,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1.2有趣,才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读者偏向选择阅读、分享某条新闻是有一定标准的,这个标准从大类上说是基于新闻的有用性和有趣性。

对“有用性”的标准无需赘述,谈到读者追求有趣新闻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杨保军指出“追求兴趣的满足,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动力,能够激发人们兴趣的事物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新闻娱乐化利弊研究论文

新闻娱乐化利弊研究论文

新闻娱乐化利弊研究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新闻娱乐化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这一趋势带来的利弊。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我们发现,新闻娱乐化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新闻的传播率,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新闻内容的失真和浅显化。

因此,在新闻传媒的运作中,需要平衡新闻娱乐化和新闻的核心价值,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利弊;观众;新闻传媒1.引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随着媒体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新闻媒体为了吸引更多观众,掀起了一股“娱乐化”的风潮。

新闻娱乐化是指将新闻呈现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轻松,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但是,这种趋势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闻传媒和观众?如果只追求短期的收视率和利益,是否会破坏新闻的核心价值和公共利益?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的利弊两方面进行探讨,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新闻传媒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一定的参考。

2.新闻娱乐化的利2.1 吸引更多观众新闻娱乐化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

相比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新闻娱乐化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这种方式,媒体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收视率和市场份额。

2.2 提高新闻的传播率新闻娱乐化可以提高新闻的传播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们对于新闻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传统的新闻报道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

相比之下,新闻娱乐化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达到更广泛的传播目的。

此外,由于新闻娱乐化注重内容的生动和有趣,因此更加容易通过社交网络等新媒体渠道传播。

2.3 融合娱乐元素提高新闻的质量新闻娱乐化可以通过融合娱乐元素提高新闻的质量。

新闻传媒是为人民服务的行业,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但是,由于新闻的报道方式和角度的限制,有些话题很难让观众产生兴趣。

而新闻娱乐化通过融合娱乐元素,可以提高新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实现深入挖掘新闻内涵的目的。

新闻传媒论文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新闻传媒论文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新闻传媒论文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新闻传媒是以传递新闻为主要功能的一种媒体形式,而在这其中,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娱乐新闻是指以娱乐性为主要特点的新闻,包括娱乐明星的八卦、绯闻、绯闻产业、娱乐节目等,而新闻的娱乐化则是指将新闻呈现出娱乐性的一种现象,其中包括了脑洞大开的标题、内容简洁、夸张渲染等。

娱乐新闻在传媒领域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众认可。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娱乐新闻可以在疲劳的工作或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好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而对于媒体机构来说,娱乐新闻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度和流量,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因此,在当下的传媒社会中,娱乐新闻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自明。

然而,娱乐新闻的产生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批评。

首先,一些娱乐新闻往往属于恶意攻击、污蔑、谩骂等不良行为之列,以娱乐的名义散播着负能量,在不断模糊价值取向的同时,也会引起社会道德的倒退。

其次,一些娱乐新闻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往往会牺牲专业性和真实性,造成新闻的“娱乐化”,也会引起新闻界的争议。

比如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播报紧急新闻的时候,却不时穿插着歌曲、搞笑语言,给予观众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娱乐化的表现方式被很多人批评是不尊重新闻专业的表现。

除了娱乐新闻之外,新闻娱乐化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

在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中,新闻不再像以前那样呈现出呆板冗长的模式,通过脑洞大开的标题、内容简洁、夸张渲染等方式,新闻可以被更轻松地接受。

例如,拟人化是一种极具娱乐性的新闻传播方式,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让新闻更具直观性,能够更直接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

再比如,在图文并茂的新闻传播中,通过类似于“揭秘”、“这样做,你也能够……”、“看你知道这多少”等表述方式,使得新闻更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和分享。

不难看出,新闻娱乐化带来了新闻传媒领域的变革。

这种变革本身并不是问题,而是娱乐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平衡问题,使得新闻娱乐化也需要在保证新闻专业性、真实性的基础上,去满足更多人群对新闻的需求。

浅析新闻娱乐化

浅析新闻娱乐化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产业性质日益凸显,新闻娱乐化现象盛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股潮流到底从何而来?何以在我国新闻媒体成遍地开花之势?其表象的背后有哪些深刻复杂的原因?新闻娱乐化将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研究。

一、新闻娱乐化的特点及表现形式何谓新闻娱乐化? 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

“软新闻”讲究减少严肃性的政治、经济新闻的比例,将非严肃的名人趣事、日常琐事、有煽情性和刺激性的犯罪暴力事件、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软性的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

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的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报道时突出趣味性,甚至刺激性。

新闻的娱乐化的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

其总体特征是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

新闻娱乐化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1、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2、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3、形式上强调吸引力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一是启用一位或几位在当地有相应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戏曲、曲艺、小品、滑稽演员等娱乐人物做新闻节目主持人,使其成为节目核心人物、象征性人物,让节目人格化。

二是在新闻播报方式上采用说书式、相声式、闲聊式、三句半式等多种娱乐或半娱乐方式;一些新闻节目为了在形式上贴近受众更是运用聊天式语言,这种即时言论更易凸显主持人的个人主观性和感情色彩。

三是内容以名人趣事、暴力犯罪、灾难事件、体育新闻、纯粹娱乐新闻等软性新闻作为新闻的重点。

表现形式上则是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甚至戏剧化手法。

四是将新闻演播室内的背景、道具,主持人服装、化妆,以及节目开场白、节目后期合成时的片头片尾词、曲等相关环节和节目元素,全部采用相配套的娱乐形态。

二、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原因纵观新闻娱乐化历程,我们可以析得出,新闻娱乐化的表象的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浅谈娱乐新闻的思考研究论文(共4篇)

浅谈娱乐新闻的思考研究论文(共4篇)

浅谈娱乐新闻的思考研究论文(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娱乐新闻与新闻娱乐化随着媒体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产业性质凸显,媒体大众化、市场化的潮流日渐盛行,不论是报刊、广播还是电视,节目内容强调“软”、“近”、“新”、“奇”表现出很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倾向,节目形式则更是丰富多样,不仅有综艺娱乐、谈话还有观众互动、真人秀等等。

软新闻大行其道,硬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尽量地被软化,媒体也越来越强调新闻的故事性和娱乐性。

看上去娱乐新闻与新闻娱乐化十分相似,都是新闻,都有娱乐二字,但是它们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一、娱乐新闻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

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

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

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

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

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

由于当今社会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二新闻的娱乐化1.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没有简单明确的定义,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阐述: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体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浅论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及影响

浅论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及影响

本 身 关 键 要 素报 道 的缺 失 。 比如 对 一个 新 闻人 物 进 行 采 访 之 后 , 对 其 访 问 内 容 进 行 删 减 从 而 进 行 稿件 的 写 作 , 时 要 这 很 多 记 者 会 依据 自 己 的主 观 价 值 判 断 , 选 出 能 刺 激读 者 、 挑 提 高 发 行 量 的 内 容和 语 言 , 追 求 新 闻 娱 乐 化 的 效 果 , 样 以 这
业 务 研 究
浅论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及影响
口常 晓 王 晶
纵 观 央 视 及 各 省 卫 视 的 《 报 》 栏 目 , 取 主 持 人 明 读 类 采
星化 以 及 嘉 宾 观 众 面 对 面 的形 式 , 新 闻 , 说 侃新 闻 , 松 、 轻 随
可 读 性 和贴 近 性 ,提 升 公 众对 于社 会 公 共 事 务 的参 与 热 情
媒 体 生 产新 闻 的 主要 功 能 是报 道 事 实 、 供 信 息 , 提 为公 众 守 望 或 监督 环 境 , 而 影 响 社 会 进 程 、 会 决 策 、 场 消 从 社 市
新 闻 报 道 的 生命 在 于 真 实性 .而 激 烈 的媒 体 竞 争 往 往
使 得 一 些 新 闻从 业人 员 为 了迎 合 受 众 .一味 追 求 新 闻 报 道 的 娱 乐化 , 到 “ 看 头 ” 精 彩 新 闻 就 忽 略 了对 其 真 实 性 看 有 的
的严 格 把 关 , 些事 实还 没 有 调查 清楚 就 因其 兴 奋 点 而 发 有
1新 闻报 道 娱 乐化 导 致 新 闻 真 实性 和 准确 性 的 缺 乏 .
我 国 的新 闻 娱 乐 化 现 象 ,明 显 带 有 了社 会 转 型 期 的 特 征 。 市 场 经 济 的体 制 下 具 有 双 重 属 性 的 新 闻媒 体 , 经 济 在 其 实 体 的属 性 大 大 强 化 ,媒 体 被 推 向 市场 后在 扮 演 政 治 化 角 色 的 同时 ,还 必 须 在 激 烈 的竞 争 中保 持 市场 份 额 ,获 得 利 润 。 了抢 占 市场 和 使 企 业 利 润 最 大 化 , 体 不 得 不 对 发 行 为 媒 量 、 视 率 进 行疯 狂 追 逐 , 网 罗受 众 的 法 宝 就 是 娱 乐 。清 收 而 华 大学 李 希 光 教 授 说 :从 新 闻 无 法摆 脱 商 业 控 制 这 个 事 实 “ 来 看 … …越 来 越 多 的新 闻 已经 成 了 广 告 和 娱 乐 的 囚犯 。 ” 另 外 , 众 需 求成 为新 闻娱 乐化 的生 存 空 间 。 众 因 为 受 受

浅论新闻娱乐化倾向

浅论新闻娱乐化倾向

溢着道德秩序 的环境。新 闻娱乐化 一定要保持适度 , 即在新闻报 道 内容 的选择上 、 在新闻报道叙述方式上 , 要合理把握“ 。 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关键词 】 新闻娱 乐化 ; 乐化新闻 ; 督 ;度” 娱 监 “ 2 0 年上半年 , 丽娟追星案在 全国的大大 小小媒体 闹得沸沸扬 识上 的偏差将会导致传媒发展 方向的偏 离。我们应 该看到 , 市场经 07 杨 在 扬 , 中宣部发文叫。 。杨丽娟 本人作 为粉丝 , 直至 停 她的 。 求 追 暂且 济的驱动下 , 尽管新闻娱乐化 已成为当今大众传播 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 不论 。而为杨丽娟追星提供衣食住 行、 提供炒作 舞台的 媒体从 中又充 但是一些媒体用 去新 闻化 行为来争 夺眼球 , 的 那肯定 是弊多 利少。 当了什 么角色呢?随着新 闻媒介商业 化运作力 度的加 大 , 新闻 娱乐化 从娱乐的角度来看 , 受众有着对新闻的娱乐心理期待 , 闻也就是在满 新 趋势 日益突出。从 国外媒体炒作某些 总统丑闻到 国内媒体对 “ 名人 、 足受众娱乐需要的 过程 中呈现 着自身 的娱 乐功 能。进入 商业社会 以 。 私生子 等隐私的津津乐道 , 闻的 娱乐化趋势似 乎愈演愈 烈。一方 后 , 新 新闻的娱乐功 能渐有被中心化的趋势 , 并由此出现 了新 闻娱乐化的 面, 新闻娱乐化现 象以趣 味盎然的 内容 、 灵活多样 的形 式、 强烈的视 觉 潮流。从监 督的角度来看 , 除了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娱乐 内容外 , 媒体 有 冲击等构成娱乐效应 , 为受众所接受。另一方面 , 对新闻娱乐功 能的过 义务承担监 督社会环境 的责任 , 为受众 营造一个 公平 、 谐、 和 健康而 充 分强调也使新闻报道与 娱乐 间的界 限日益模糊 , 闻娱乐 化泛滥导 致 溢着道德秩序 的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社会主义 的新 闻 新 了媒体公信力的缺失 , 误导 受众的审美 情趣和价 值取 向。新闻报道 在 媒体 , 首先考虑的是 社会效益 ’ 就应该把 , 监督环 境 作为 其首要 职 注意力经济 的今天如何通过娱 乐化而赚 到眼球 , 但又不 因为过 度的 责。新 闻媒体 的功能之一便是将 社会不 良现 象和 问题及 时点破 , 决 解 娱乐化而失去媒体的操守 , 即新闻娱乐化如何保 持适度 , 这成 了每 一个 于无形之中 , 保证社会平稳运 行 , 就是监 督社会环境。新闻监督的终 这 媒体人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极 目的是为了扩大民主参与 和推进社会进步 , 在监 督中发现问题 , 分析 什么是新 闻娱乐化呢? 首先, 它在内容上减少严肃 新闻的 比例 , 偏 问题 , 进而解决问题。新闻作 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 的信息传播工具 , 尽 重于软新 闻, 将名人趣事、 花边新 闻等软性 内容 作为新 闻的重 点 , 但不 管有一部分新闻可以因其趣味性 的内容而产 生一定 的娱乐效应 , 但并 像娱乐新 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 的琐碎和明星 逸闻 , 竭力从严 肃的 不能因此将新闻的主要功能 定位为娱乐工具。 它 政治、 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其次 , 在表现形 式上 , 强调故事性 、 在新闻娱乐化 上一定要 有一个 度。在新 闻报道 内容 的选择 上 , 符 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 或煽情 、 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 、 新闻文学化 合受众需要但不是 一味 迎合。在 新闻报 道叙 述方 式上 , 化要得 当。 软 道路 。美国的新闻编辑肯特库柏曾提出知情权的概念。提 出公 民有权 在处理稿件 时 , 除了考虑新 闻与受众 的相关性 、 贴近性 , 以引起受众 的 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 情, 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 认和保障公 民知 悉、 获取 收看兴趣外 , 我们还应该激励 受众接 受传媒的信息 并使这 些新 闻嵌 入 信 息的权利 。 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关 于大众 传媒的娱乐性 , 西方学 受众 的日常 生活, 让我们所 提供的新 闻成为受众 谈论 的话题。例如 美 者有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述。 国遭。 1 9 1 恐怖袭击事件 后 , 晚报 浏览》 周末特别 节 目中对 整个 事 《 在

新闻学毕业论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成因与对策

新闻学毕业论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成因与对策

新闻学毕业论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成因与对策近年来,随着娱乐观念的蔓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体育新闻报道逐渐呈现出过度娱乐化的趋势。

此现象的出现不仅对体育新闻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带来了挑战,也对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1.商业化驱动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首要原因之一是商业化驱动。

随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各大媒体机构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倾向于报道那些噱头大、煽情化的体育事件,以吸引观众眼球,达到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观众需求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是人们追求健康、追逐梦想的象征,而现今的观众对体育新闻报道的需求逐渐转变为追求刺激和娱乐。

观众更倾向于关注运动员的家庭、感情生活以及绯闻等煽情的个人信息,而不是仅限于比赛结果和运动技术。

3.时事热点追求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另一个原因是追求时事热点。

媒体机构为了保持对时事的报道敏感度,往往会将体育新闻与一些热门话题结合起来,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

这种追求热点的行为往往使得体育新闻跑偏,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客观性和专业性。

二、对策探讨1.加强专业人员教育培养要解决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教育培养。

新闻学校和媒体机构应加强对体育新闻记者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新闻职业道德意识,增强其客观、中立的报道能力。

只有通过提高记者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才能保证体育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靠性。

2.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作为舆论传媒的重要一环,体育新闻产业应加强行业自律,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和规范。

各大媒体机构应遵循新闻伦理规范,严禁虚假宣传和夸大事实,积极实施媒体监督,及时纠正过度娱乐化报道的行为。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体育界的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健康、科学的体育报道环境。

3.提高观众文化素养观众的需求决定了媒体的导向,只有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培养其对于真实、客观的体育新闻报道的认知能力,才能根本上解决过度娱乐化的问题。

浅析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当代新闻媒体越来越娱乐化,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常态。

这一趋势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就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浅析,并探讨这种现象对社会及人们的影响。

首先,娱乐是人们自古以来的需求和追求,而新闻媒体的娱乐化是这种需求的一种反映。

与此同时,随着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兴起,大量信息在网络上传播。

如此之多的信息让媒体产业不得不采取娱乐化的形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和观众。

这可以在新闻报道、脱口秀节目和谈话节目等诸多方面得到体现。

现在,新闻报道经常以争议性和刺激性的话题和事件为主。

而真正的新闻事件和故事经常在媒体的热炒下成为了娱乐的流行热点。

其次,作为商业机构,新闻媒体更多的是考虑读者和观众的需求,以扩大市场份额。

媒体机构需要获得越来越多的阅读量或收视率,才能有更多的广告商愿意在他们的媒体平台中投入广告,从而赚取更多的收入。

娱乐报道和内容更容易吸引大众特别是年轻的优越消费群体,并留住和扩大这些群众。

更多的人读取和观看,广告商的利润也自然会更高。

然而,新闻娱乐化现象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这种趋势使读者和观众分散了注意力,过度关注娱乐和热点事件,而忽略真正的新闻和公共话题。

例如,人们更多的关注娱乐明星的绯闻,而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却比较漠不关心。

这种问题导致人们缺乏必要的政治和社会参与,更难以了解更重要的社会信息。

其次,新闻娱乐化现象也会降低新闻质量和道德标准。

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和点击量,媒体机构可能会故意制造和夸大事件,甚至通过贿赂或其他手段获取敏感信息。

这样的做法不仅是违反新闻行业的底线,也会误导公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三,新闻娱乐化现象也会淡化新闻的公共责任和社会意义。

新闻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具有传播社会正义、教育公众、反映公众意见和监督政府等重要作用。

然而,当新闻被过度娱乐化时,其公共责任和社会意义将会受到破坏。

媒体产业更多的是考虑商业利益,而忽略了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

如何正确看待新闻娱乐化

如何正确看待新闻娱乐化

试析如何正确看待新闻娱乐化【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新闻也在经历着各个阶段的变化。

如今各种各样的新闻映入人们的眼帘,时政新闻,军事新闻,民生新闻,当然还有娱乐新闻。

在各种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的受关注度越来越低,各种新闻也都出现了娱乐化势头。

这里,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什么是娱乐新闻,什么是新闻的娱乐化,而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问题存在,怎么样去正看待。

【关键词】娱乐新闻;新闻娱乐化;正确看待正文:新闻的娱乐化和娱乐新闻的出现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特别是本土文化和社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特别是当今的社会土壤,越来越适合它们的生存。

1.娱乐化新闻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求而产生出来的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

如今,娱乐新闻在我国大行其道,这与中国的各种文化和社会现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大浪潮中,而且是浪潮中的主力军。

娱乐新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比较明显的分类有恶俗作假型,挖掘隐私型,和蓄意炒作型。

恶俗作假型的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

一些记者不惜通过一些恶俗、弄虚作假的事件来博取观众的眼球,引起公众的注意。

挖掘隐私型的新闻应该是明星们最感到困惑的事情,但这类型的新闻却有自己的生存土壤,因为许多观众喜欢看到他们的幕后生活状态,包括今天跟谁一块儿吃饭,明天跟谁一块儿逛街,这些都会成为“新闻”,由此就产生了大家熟悉的“明星绯闻”、“狗仔队”等等。

而蓄意炒作型新闻,现在也越来越有市场。

随着各类选秀节目的日益活跃,一夜成名的实现率越来越高,很多年轻人就怀揣此梦,而有些经纪人,策划人,制作人等幕后工作人员,或通过网站娱乐频道,或通过电子邮件,主动向媒体爆料,提供所谓的新闻线索,实则是为了炒作。

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今天,也要求精神生活的细腻,大家更多的把视野集中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上。

在对明星生活的探讨和新偶像出现的兴奋中好好地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压力,而娱乐新闻正好满足了这一点的需求。

浅析法制新闻报道娱乐化

浅析法制新闻报道娱乐化

浅析法制新闻报道娱乐化一、法制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近年来,娱乐化的趋势影响了新闻报道的方式和风格,法制新闻也不例外。

在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中,越来越多的法制新闻报道采用了娱乐化的手法,例如在报道案件时突出人物的个人经历和感情纠葛,加入大量的绯闻八卦元素,以及对案件的猎奇性渲染等。

这种娱乐化的手法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了报道的点击率和收视率,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其一,娱乐化的法制新闻报道往往过分强调情感色彩,缺乏客观和理性的分析。

报道过程中,可能会夸大或变相歪曲事实,以迎合受众的好奇心和求新心理,导致报道内容失去严谨和客观性,甚至产生误导。

其二,娱乐化的法制新闻报道容易滑向低俗和煽情的倾向。

为了迎合公众的口味和喜好,部分媒体可能会采取夸张渲染的手法,将严肃的法制新闻变成一种煽情、低俗的娱乐产品,甚至达到了不尊重当事人和违背职业操守的程度。

娱乐化的法制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当前新闻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法制新闻的严肃性和专业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娱乐化的法制新闻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媒体市场化、受众需求、新闻观念转变等因素。

媒体市场化是导致法制新闻报道娱乐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闻媒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面对不断增长的竞争压力,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和广告商,媒体可能会采用更加娱乐化的手法来报道法制新闻,改变报道的风格和内容,以迎合受众的口味和需求。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也是娱乐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受众的观念和价值观也在不断改变,他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在这种情况下,娱乐化的法制新闻报道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兴趣,因此一些媒体可能会借此来吸引受众,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闻观念的转变也是导致法制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新闻的认知和接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接受娱乐化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这也催生了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趋势。

新闻节目娱乐化消极影响

新闻节目娱乐化消极影响

新闻节目娱乐化消极影响新闻节目一直是媒体重要的一部分,它在向公众提供重要信息的同时,也承担着传递真相和平衡报道的责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给公众的认识和思考带来了消极影响。

第一,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容易导致重大事件被忽视。

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往往以煽动性较强、轻松幽默的方式报道新闻。

这种方式可能会使观众过于关注情感化的内容,而忽视了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真正重要事件,导致公众对社会的重大事件漠不关心,甚至无法意识到事态的恶化。

第二,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加剧了焦虑和恐慌。

新闻报道往往会加强对于安全问题的强调,这样的理由通常是提供报告,但无意中也引发广泛的恐慌和恐惧。

媒体利用这种情感因素制造紧张感来吸引观众,使观众陷入深层次的害怕,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第三,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影响公众对社会和政治的认知。

速度和视觉效果是详细报道的核心,而不是深度和原则。

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使公众的关注点向人物个性和轶事转移,而忽略了广义上的政治流程和问题的深度分析,这将使观众失去对于政治的基本认识。

第四,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也会影响到道德观的形成和稳定。

媒体的信息筛选被操纵了情感因素,往往会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这种情况尤其是在少年儿童中更加明显。

现在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新闻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的人格和价值观也在塑造中。

而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往往忽略了对青少年思想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导致一些孩子对道德的理解和认知形成模糊和扭曲,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所误导。

总之,新闻节目作为媒体的重要形式,应该更加重视其对社会的影响。

新闻节目不应仅仅成为一种获取收益的工具,而应该更多地传递真实和客观的信息,避免娱乐化的效果过度显现,保持应有的正常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放眼今天的中国媒体,伴随着都市报的兴盛繁荣和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代表的一批新闻栏目的产生,新闻娱乐化现象已初露端倪。

所谓新闻娱乐化,不同于单纯的娱乐新闻。

前者是新闻业自身的走向,通过不同视角、不同表现手法给受众带来崭新的审美体验,而后者是作为新闻在题材上的一个内部分类而存在的,与其相对应的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的娱乐化走向也包含着娱乐新闻的变革。

那么新闻为什么要娱乐化首先,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有其理论根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有四大功能,即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和调节身心。

以往对新闻的认识更多的是与监测环境和协调关系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在我国的表现是强调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以党和人民的喉舌自居。

调节身心也即娱乐休闲功能被认为是文艺的领地。

然而事实上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功能的同时有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

也就是说新闻的几种功能是不冲突的,甚至是水乳交融的。

举例而言,有一幅取名为《流动的生命线》的获奖新闻照片,照片上是一起车祸发生后,肇事者和躺在地上的两个受害者在同一时间拿出手机联络外界,这幅照片所包含的信息不仅仅是一起车祸的发生那么简单,受众还可以从中感受到科技发展到今天所带来的便捷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与此同时照片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人有忍俊不禁的感受,从而产生一种愉悦感。

这就把传播的几种功能交叉在一起,很难说哪一种更为重要或突出。

既然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娱乐与新闻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上确立新闻有娱乐化的可能,这种可能首先来源于现实的调查。

早在1992年山东省在进行受众调查时发现,电视观众的收视目的主要有四项,即娱乐消遣,了解国内外时事,增长见闻,了解方针政策。

其中“经常”和“总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观众明显高出其它各项,这表明观众的收视目的趋于一致。

选择娱乐消遣节目“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观众合计达71。

2%,仅有1%的观众对此不感兴趣。

这同观众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的结论是一致的。

新闻作为电视台的重要节目资源,其娱乐化的趋势是大势所趋。

这种趋势直接受到市场化的驱使,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方宏进在北京广播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电视是拍给广告商看的。

这句话多少有些极端,但是不无道理。

消费时代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的生存不再单纯地靠受众的单方投入或者是政府的拨款,市场的介入必然要改变它的运作,媒体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眼球的争夺战,节目好看了才能吸引来观众,才能进一步吸引来愿意投资的广告商媒体,才能存在和发展壮大。

以新闻娱乐化走向十分明显的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为例,这个节目在2000年、2001年的全国广告招商及媒介推广会上分别拍卖出了1888万和4888万的广告天价,竞争之烈,人气之旺,令人咋舌,也充分证明了消费时代公众对媒体的支配力量。

一言以蔽之,新闻娱乐化就是要让新闻好看。

纵观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媒介的风云变革中国的媒体对新闻的定位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通过调查作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社会心理需求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解气阶段,原因是文革过后人们的心理需要释放压抑;从1989年至1992年之间是解闷阶段,这一时期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心里彷徨、不知所措,而又无法正面释放,所以“只谈风月,莫谈国是”,从而出现了报刊的周末版大潮;1992年以后是解惑阶段,市场经济的来临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理冲击,人们需要信息,解答疑惑,所以这一时期应运而生了一批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栏目,如《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等。

时针指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众传媒的定位更加多元化。

由于改革开放仍在继续深入,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在所难免,媒体作为公众的“出气筒”这一功能继续存在;而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渴求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媒体所担当的解惑的功能也得以加强;除此而外,由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努力,人们的生活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精神消费的追求也愈来愈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大众媒体的娱乐功能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水到渠成。

于是诞生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第七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等等,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新闻如何娱乐化新闻如何娱乐化,牵涉到新闻自身的定位和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法,这里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始创于己于1983年,但真正引起各界关注的是在1999年11月2日改版以后,这其间晚间新闻的总制片潘礼平将栏目定位为“五性”,既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和服务性。

这“五性”最后又必须通过可看性得以释放。

从栏目的定位来看其娱乐化的倾向昭然若揭。

再从目前晚间新闻的报道内容来看,多的是社会新闻,与受众的生活十分密切,少的是以往新闻节目中常见的会议新闻、领导新闻等政治新闻,这一点充分体现了“镜子原理”。

所谓镜子原理,就是说人都喜欢通过镜子来看自己,电视和都市报能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受众提供了一面可以看自己的镜子。

与此同时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公众认为媒体是高高在上的,与自己相距甚远,直到1992年《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的开办,将镜头第一次对准了普通的老百姓,中国的大众媒体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传播观,即关注人与人之间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系列复杂长期和多维的传播关系。

《晚间新闻》在这一点上体现明显,它所关注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都与普通人有关,即便是采访大人物,也是从人物身上的普通品质入手。

于是观众从电视上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他们中既有辍学在家的山里孩子,也有呕心沥血的乡村教师;既有见义勇为的“的哥”,也有丧尽天良的家庭暴力犯;既有身怀绝技的光棍汉,也有出门在外的打工仔。

晚间新闻从这些普通人身上挖掘新闻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可以说人文性、贴近性是晚间新闻好看的首要原因。

除了栏目自身定位上体现了人文性,晚间新闻在表现手法上也别具匠心。

内容与形式向来是不可分割的,好比一道佳肴,既需上好的选料,也需要恰到好处的烹调方式。

晚间新闻表现手法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新闻叙述情节化、细节化,不受传统的五个W模式的束缚,纯粹以故事吸引人,继而模糊了地域界限。

这一点与美国著名电视人丹拉瑟的瞬间说是一致的。

拉瑟认为电视新闻需要瞬间,一条电视新闻至少应该有两到三个瞬间。

所谓的瞬间,拉瑟解释说就是让电视观众看到新闻事件的同时,能感觉到它,嗅到它,知道它。

这些瞬间可以表现为人物悲哀的泪水、愤怒的拳头、欢乐的尖叫等画面。

以曾引起全国影响的报道《张老师,你好》为例,报道讲述了一个曾被评为全国劳模的山村女教师多年把自己微薄的积蓄用于山村小学的建设,而等到自己身患重病需五六万元才能治愈时,她已身无分文。

记者在表现这一事件时仅用了几个镜头,首先是记者走进病房一眼发现张老师正把她那仅剩下的元钱摊在床上,那神色令人心酸;其次是那个装衣服的塑料袋竟是一个装猪饲料的袋子,还有唯一的营养品是一瓶桔子罐头。

这几个镜头突显了事实的本质将张老师的艰难处境真实地表现出来,从而引发了观众的同情心,以至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观众汇款支援,十几天后张老师的6万多元医疗费就齐了。

以情动人,以细节使人信服,正是晚间新闻的成功之处。

《晚间新闻》的另一个成功之处表现在语言的特色上。

这种特色表现为打破以往媒介视听语言的一本正经,追求幽默、平实、生动,乃至怪异。

熟悉《晚间新闻》的观众会发现每天节目的导语和结束语都不一样,比如“大家好,估计大家已经做了准备,订好了计划,开始舒舒服服休长假。

”“恭喜恭喜,恭喜小朋友过六一。

”“今天给大家说点好听的。

”“明天这个时候等着李锐”。

这种唠家常式的语言风格,剔除了形式上的客套和疏离感,观众感觉如沐春风,接触信息也更为直接。

除了导语风格与众不同,《晚间新闻》同样注重突显记者的价值,在每一条新闻的结尾处加上一两句从记者立场出发的点评,人情味十足,诸如“晚间新闻记者某某号召大家……”“晚间新闻记者某某想跟大家说……”之类的结束语已经突破了以往的套路,甚至有些违反新闻学所强调的客观原则,但是收到的效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好,记者不再是屏幕下角冷冰冰的几个字,而是每天与观众息息相通的、令人信赖的信息采集者。

正如湖南台的领导同志所提示的那样:晚间新闻就相当于晚报,要让人喜闻乐。

晚间新闻的成功与它的晚报风格有很大的渊源,具体体现在新闻题目的制作上,不仅韵味十足,而且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比如《美丽的桃花源,鸡犬能升天》《张艺谋要求演员一个都不能真,希望观众一个都不能少》《为了钱包鼓鼓的,车厢塞得满满的,这次摔的重重的》,类似的标题比比皆是,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从中已经看不到新闻写作学以往强调的主次之分、虚实相应的原则,有的只是注重观众的感受,娱乐效应极佳。

《晚间新闻》的成功同样离不开两位主持人,他们的作用不可忽视。

如果将栏目本身比喻成一道菜,幕后的编辑记者是这道菜的厨师,主持人就是端菜的服务员,他们的表现同样为节目增光添彩。

男主持李锐时不时做出的小动作,让看惯了正襟危坐的新闻播报方式的观众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亦庄亦谐的主持风格;而女主持张丹丹在感情的把握上堪称一绝,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表现,在播报某某乡村民违法砍树的新闻时,张丹丹是这么说的“万水千山总是情,乱砍乱伐可不行。

”一则原本很沉重的新闻经张丹丹这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观众听起来也舒服。

实际上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作用向来不可忽视,国外一些著名的新闻主持人往往是节目灵魂,有的更是具有生杀予夺的决策权,比如《六十分钟》的主持人克朗凯特、丹拉瑟等人。

在电视市场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将栏目主持人明星化,从而吸引住受众,已经成为一种必要而有效的运作模式。

晚间新闻的娱乐化特征最为明显的是它借鉴了其它领域的表现手法,首创了MTV式的新闻。

这种MTV式的新闻被制片人潘礼平称之为“加演片”,“它无需解说,完全原汁原味,配上画龙点睛的字幕,既传递了新闻信息又避免了用解说影响现场声音的负作用,有的加演片玩了一些花样,配了好听的音乐,简直象一个电视文艺小品,是新闻性与文艺性嫁接的早期试验。

”这种试验引来好评如潮,以至于晚间新闻形成了“情到高潮处,必有音乐起”的创作规律。

1999年8月2号至4号推出的六集连续报道《叔叔的期望》,就是因为这种MTV式手法的运用获得当年度的湖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

此外,《晚间新闻》借鉴了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段,使用慢镜、回放等手法,极尽“煽情”之能事,充分发挥了视听语言的长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