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a568d86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8.png)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因此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创新人才培养则更是如此。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者和实践者都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下面对于其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在当前研究中,模式创新和知识创新是两个热门研究焦点。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面临着人才培养问题,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当下关键的需求。
研究表明,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会影响创新的品质和速度。
研究指出,企业秉持“走出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这是由于,创新人才有了走出去的机会,能够获得更多的人脉和资源,从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更为有效。
同时,创新人才培养也需要注重与现有的资本市场、高校以及智库的融合。
这有助于企业以及政府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从而打造优质的创新生态圈,并且更为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阐释那么,基于当前学术界和实践者普遍的认识,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呢?以下是一些理论阐释,供大家参考:1、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包括学科知识、创新能力、沟通技能等方面。
企业应该积极支持员工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技能。
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通过比赛、讨论等活动不断地激发员工的潜力。
沟通技能对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沟通培训,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协调。
2、人才梯队的建设人才梯队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企业只有建设优秀的人才梯队,才能够进行长期的投资,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测试出不同的创新人才管理方法和培养思路,从而更好地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18f86e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f.png)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综述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路径。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研究表明,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不匹配、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能力培养等。
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策略,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研究者们提倡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这需要高校将课程设置与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研究者们提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专业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学校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将实践能力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
研究者们还提倡加强实践教学与科研创新的融合。
科研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普通高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研究者们提倡加强高校与社会的合作,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
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实践教学与科研创新的融合,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相关研究表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合作,是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途径。
只有不断改进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ced07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b.png)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界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对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综述,探讨当前专
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单一化问题
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大
部分时间都被安排在课堂学习,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
知识能力不足。
2. 学科专业设置滞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一些新兴学科和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目前很多高
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仍然较为滞后,不能及时满足社会需求。
3. 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不足,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毕业后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困难。
二、问题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更多地引入问题导向、实践教学等
创新教育模式。
现有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新。
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与社会的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对策建议
1. 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
学校应该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入问题导向、实践教学等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及时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进行科学的设置,
保持学科专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e76d27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f.png)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和引领者,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涉及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发展,也为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当前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研究视角单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等。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全面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揭示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指导,同时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
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无论是经济建设、科技进步还是文化繁荣,都离不开创新。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飞速,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则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bc5bce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f.png)
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将对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述,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其次,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课程和实验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另外,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当前的科技发展注重跨学科和团队合作,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置团队项目和合作课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具体科研和创新项目中发挥其才能。
然而,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创新课程和项目的设置较为复杂,需要投入较多的教师和设施资源,因此在一些高校中可能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
其次,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另外,一些学生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或者环境等因素,无法适应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培养效果不佳。
针对这些问题,一流高校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学生和教师对该模式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其次,优化资源分配,加大对创新课程和项目的支持力度。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创新项目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93043ce8bd63186bdebbc04.png)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大世,其中创新能力更是其中的重头戏,一个国家如果如果有了足够强的创新能力他就能长盛不衰不断发展进步,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就只能固步自封,走向灭亡。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更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问题。
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了简要综述,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做出了一些个人分析。
关键字: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经济发展影响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知识经济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摇篮。
当代大学生, 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2006 年,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周笑妮等,2010)他们能力的强弱,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
因此,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并且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除此之外, 还要有一定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最为重要的, 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王丽萍,2008)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创新能力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内涵的解释有很多我简要选取了这三种: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等为代表, 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张宝臣,2004)。
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等为代表, 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 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安江英,2006)。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ed2b5cb7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3.png)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积极引导和鼓励实践工作 者与理论研究者合作,共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 践创新。
推行创新教育实践
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实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 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领域、 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需求,提高创新人才培 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02 03
融合不同学科视角和方法
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探讨创新人才培养的多维度和 复杂性,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全面和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促进跨学科成果转化
鼓励和支持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与 实践的深度融合。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缺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 的深入探讨,难以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缺乏实证研究支持
现有的理论研究往往基于文献综述或逻辑推理,缺乏基于 实际数据的实证研究,导致理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质 疑。
缺乏实证研究支持也使得理论研究难以得到实践的检验和 修正,无法与实际需求紧密联系。
缺乏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当前的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理论成果难以转化 为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缺乏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导致理论研究无法为教学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04
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
深入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
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包括心理机制、教育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以揭示其规 律和影响因素。
校企合作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a617b3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d.png)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普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
许多教育学者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对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进行综述。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课堂教学,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第二层次是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和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层次是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有多种选择。
一是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是开展科研活动,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团队合作项目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是专业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过快,学校难以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依赖于教师的指导,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不够主动,缺乏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学生应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2a3713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e.png)
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人力资源52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研究综述蓝惠慧 深圳市龙岗区第七人民医院摘 要 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需求,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对医疗卫生专业技术水平的需求也日益提升。
医院作为最主要的医疗机构,要想为人们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就必须重视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
医疗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要求医疗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因此,技术人才是医院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
文章主要分析我国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策略,希望对相关人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医疗卫生技术 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1)35-052-02一、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一)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相关研究医疗卫生部门为人们的人体健康提供了各种保障,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有显著地提高。
基于此种情况,不论是国家还是医院等要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各专业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为医疗机构提供人才支持。
在国家层面,国家加大了相关院校的建设工作,为此类学校的发展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经验,以指导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在医院层面,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医疗技术人才也要不断学习,以采用更加先进有效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服务。
我国对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研究还比较缺乏,相关的理论也亟待完善,相关人员要加快这方面的建设,使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充足的理论基础。
(二)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需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逐渐深入,用人单位对医疗技术人才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各种技术人才需求数量也有所变化。
用人单位对医疗技术人才的要求不仅要重视学历,更要重视实践能力。
很多用人单位对医疗技术人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看重。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1f78c19866fb84ae45c8d95.png)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摘要: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具有指导性、它是一个过程范畴,具有过程性和标准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问题,归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即市场需求和在校学生的矛盾、课程结构,专业设置不合理、各高校培养模式定位不清和教育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给予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综述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3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围绕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查阅不同的文献,各个学者都给予不同的理解。
龚怡祖教授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1]刘英、高广君在总结了其他学者的理解后,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
”[2]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还有许多其他的解释,但综合这些学者的看法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相通点。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都基于一定的理念指导,具有指导性。
我们知道一定的行动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行事的,它制约着其培养目标的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等等。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过程范畴,具有过程性。
这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
最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性。
二、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结合各个高校的现状,各个学者都阐述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展望
![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c92d268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c.png)
基金项目:2020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人工智能时代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2020-GX -260);2019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互联网+ 背景下幕课(MOOCs )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93055)㊂作者简介:何微微(1984-),女,河北张家口人,经济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㊁劳动经济;贾仓仓(1994-),男,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健康经济(通讯作者)㊂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现状㊁热点与前沿展望基于2010年以来CSSCI 来源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何微微1㊀贾仓仓2(1.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重庆401120;2.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㊀要:本文以2010年以来CSSCI 数据库中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论文为样本数据,运用Citespace 计量软件可视化呈现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并阐释相关研究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规律㊂研究发现: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整体呈周期性波动趋势,研究力量相对分散且合作网络效应整体偏弱㊂已有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经济学人才培养主体和培养模式㊁经济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㊁经济学学科建设三个方面㊂未来深化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或将集中于三个方向: 一带一路 经济学创立发展与新型国际化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㊁ 双一流 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㊁新商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现路径㊂关键词:经济学人才培养;文献计量;关键词共现;热点主题;研究前沿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9.0430㊀引言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党和国家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㊂当前,我国正值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系统性地回顾和总结研究经济学人才培养领域的文献,对于科学地揭示相关研究动态㊁启发未来研究㊁指导未来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目前,学术界关于经济学人才培养这一问题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但鲜少有学者运用科学的计量软件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回顾㊂鉴于此,本文以CSSCI 数据库中收录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的论文为研究样本,利用Citespace 科学计量软件,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可视化呈现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并进一步展示相关研究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情况,据此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指导实践提供决策参考㊂1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将2010年以来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相关文献作为分析对象,选取CSSCI 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来源,关键词语设定如下:主题OR 篇名=(经济学+金融+财经+贸易+经贸+保险+投资+财政+商科+经管)∗人才培养㊂在此检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剔除检索文献中的综述性研究㊁书评㊁访谈㊁征文㊁会议评述㊁无作者等不符合要求的数据,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文献996篇㊂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运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综述性研究的主观随意性,还能够客观地对研究热点结构㊁规律及分布等情况进行可视化呈现㊂本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设置年度切片时长为1年,阈值取前50,通过软件自带的词频分析㊁关键词共现图谱㊁时间线视图㊁时区视图㊁热点词突现分析等功能对导入的文献数据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以呈现2010-2021年国内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热点㊁中心议题㊁演进路径以及前沿趋势㊂2㊀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文献的现状特征2.1㊀年度发文趋势分析为了整体把握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文献数量年度变动情况,本文对检索所得的996篇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㊂结果显示,2010年以来经济学人才培养相关研究领域的中文文献数量总体呈周期性波动趋势㊂由图1可以看出,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研究呈现小幅波动趋势,一般是国家一个新的政策的出台或是一个新的命题提出,在之后的2~3年里相关的研究会呈增长态势,再缓慢回落,如此往复㊂例如,2010年是我国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年,学者围绕深化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㊁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主题展开了大量研究㊂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围绕国家 双一流 学科建设这一命题,学者从加强学科建设㊁提升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观点㊂此后,国家提出新商科概念,由此掀起了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热潮㊂图1㊀2010-2021年CSSCI 数据库中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文献数量㊃921㊃2.2㊀高产作者以及作者合著情况识别高产作者,并对其发表的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利于快速㊁有效地把握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㊂将网络节点设置为作者(Author),对2010-2021年的文献以1年为1个时间跨度进行切片,阈值为默认设定Top N =50㊁Top N%=10%,前中后3个时间段c㊁cc㊁ccv 的阈值分别为(2,2,20)㊁(4,3,20)㊁(4,3,20),得到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发文作者的知识图谱㊂从发文数量来看(见表1),发文数量超过5篇的作者有4人,其他作者发文数量则相对偏少㊂表1㊀2010-2021年CSSCI 数据库中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部分作者首次发文及发文数量序号姓名首次出现年份发文量序号姓名首次出现年份发文量1樊丽明201485郭福春201032周建松201076刘志民201333刘小兵201467刘灿201034任保平201058任嘉嵩20123㊀㊀从作者合著情况来看(如图2所示),目前国内有关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合作网络效应整体偏弱,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合著网络的学者主要是侯永峰㊁吴爱华㊁郝杰3位学者,以及黄卓㊁程其练㊁周美芳3位学者,樊丽明与刘小兵㊁周建松与郭福春2人之间存在简单合作㊂可以看出,当前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作者合著网络总体大多呈点状分布,作者群中深入㊁连贯的研究氛围尚未形成,广泛的学者互动相对较少㊂因此,高水平㊁广泛性㊁持续性的研究合作体系有待形成㊂图2㊀2010-2021年CSSCI 数据库中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高产作者的共现图谱3㊀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热点分析3.1㊀关键词频共现在Citespace 软件中选择2010-2021年的文献数据,将网络节点设置为关键词(Key Word),设置寻径网络㊁修剪切片网及修建合并网3种网络裁剪方法,其他参数不变,得到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㊂其中,关键节点421个(N =421),关键路径302个(E =302)㊂由图3可以看出,在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中,关键词 人才培养 的节点最大㊂其次,人才培养模式㊁高等教育㊁培养模式㊁ 一带一路 等关键词的中心特征也较为明显㊂这些关键词周围的连线,进一步汇集了学科建设㊁专任教师队伍㊁实践教学体系㊁产教融合㊁课程体系㊁创新人才㊁领军人才等热点关键词,直观地展示了该领域热点主题之间的内部关联㊂图3㊀关键词共现图谱剔除与研究主题明显无关的关键词,并对同类关键词进行合并处理,最终得到频次为5及以上的高频关键词,汇总成表2㊂在频次ȡ5的关键词中,中介中心性大于0.1(大于0.1的为关键节点)的关键词节点分别为人才培养㊁人才培养模式㊁高等教育㊁高职教育㊁新商科㊁产教融合等㊂从研究视角来看,既有 一带一路 ㊁新商科㊁教学改革等宏观研究视角,也包括实践教学㊁课程体系等微观研究视角,研究视角呈多元化态势㊂从研究内容来看,既包括高等教育㊁学科建设㊁培养模式等顶层设计内容,又涉及产教融合㊁校企合作㊁课程体系等具体实践机制和路径,辐射内容较为广泛㊂表2㊀2010-2021年CSSCI 数据库中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频次ȡ5)序号词频中介中心性首次出现年份关键词11030.252010人才培养2320.082015 一带一路 3290.262010人才培养模式4260.122010高等教育5200.062010培养模式6140.052011学科建设7120.032010经济学81102013实践教学9110.032016财经类高校10110.182010高职教育1190.012010高职院校12802014领军人才1380.022010创新1480.022010对策1580.022011教学改革1680.022013金融学1780.042011电子商务18702011职业教育19702015国民经济管理20702015国民经济学2170.12010校企合作22602010实践能力23602019政策工具2460.012019人工智能2560.032015培养2660.132019新商科2750.012017创新创业2850.022012课程体系2950.122018产教融合㊃031㊃㊀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㊁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产业分工㊁贸易格局及全球化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导致大量传统职业消失,职业迭代加速,人工智能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透过劳动力市场变化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㊂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应重视培养掌握 人工智能+ 经济㊁管理㊁法律等横向复合型人才㊂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要求加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㊁数学㊁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㊂至此,对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革新㊁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㊁复合型经济学人才,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推进经济学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㊂从研究的时间序列来看,2019年出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为人工智能㊁新商科等,说明人工智能与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交叉融合已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㊂可以预见,经济学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㊁大数据等领域的跨学科融合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㊂3.2㊀关键词聚类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并借助CiteSpace自动聚类功能,本文进一步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㊂通过对主要聚类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将2010年以来CSSCI数据库中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聚焦点划分为以下三个研究主题㊂(1)主题一:经济学人才培养主体和培养模式㊂该研究主题汇集了财经类高校㊁应用型高校㊁课程体系㊁人才培养㊁校企合作㊁创新能力等代表性关键词㊂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学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是实现新时代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㊁提升经济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的重要路径㊂(2)主题二:经济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㊂该研究主题汇集了学科建设㊁创新机制㊁培养途径㊁实践教学体系㊁人才队伍建设㊁人才质量需求㊁应用型人才等核心关键词㊂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区块链等新技术浪潮汹涌而至,对传统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极大冲击,推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高校经济学教育的必然选择㊂(3)主题三:经济学学科建设㊂该研究主题汇集了 双一流 建设㊁ 双万计划 ㊁金融人才培养㊁金融学科建设㊁教学实践体系㊁本科教学模式㊁课程思政㊁人工智能㊁融合构建㊁学科体系㊁学科建设㊁专业建设㊁应用型人才等核心关键词㊂4㊀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演进路径与前沿展望4.1㊀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演进分析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 突发性处理 ,选择与前节主题分布相同的系统参数,得到如图谱(见图4)㊂从时间线来看,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与国家的实践改革步伐同频共振㊁同向同行㊂在2010-2015年期间,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等学科建设,同时注重专业建设㊁实践教学及领军人才培养㊂2016-2018年突现的关键词主要是 一带一路 产教融合 ,体现了在国家 一带一路 发展建设的大背景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产教融合的思想㊂2019年以来, 人工智能 新商科 等关键词突现,成为新的研究热点㊂图4㊀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突现图谱4.2㊀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的前沿展望根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和突现图谱,未来有关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研究可能会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一带一路 经济学创立发展与新型国际化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㊂近年来, 一带一路 的研究热度不断攀升,但绝大多数国内高校缺乏相应的学科设置与专业研究人员,无法支撑长期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㊂目前,国内学术界对 一带一路 经济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学者关于这一新兴学科该如何建设㊁如何依托该学科培养新型国际化经济学人才等存在不同看法,有待全方面㊁系统化探讨㊂(2) 双一流 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㊂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二者之间尚未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㊂急需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可复制性㊁可推广性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典型模式㊂(3)新商科背景下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现路径㊂目前,学术界有关复合型经济人才培养路径的探讨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㊂学者认为,应在教育理念㊁体系㊁体制㊁方式㊁评价等方面对传统商科教育进行彻底变革,促进高校与经济㊁社会㊁科技㊁民生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复合知识㊁聚合能力㊁整合思维的复合型财经人才㊂随着新商科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复合型经济学人才培养将成为亟待加强的一个研究方向㊂参考文献[1]董欢,段维,孙瑜琪,等.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现状㊁热点与前沿 基于2008年以来CSSCI来源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4-15+173.[2]陈伟光,黄亮雄,程永林,等. 一带一路 经济学创立及其诸多向度[J].改革,2017,(02):5-16.[3]徐飞.应对新财经新趋势需着力培养复合型财经人才[N].每日经济新闻,2020-07-22(11).㊃131㊃。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ece230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9.png)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变革,对高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对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探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二、现状分析1. 专业设置不合理在传统的高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着某些专业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存在有一些专业的设置过多,导致了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
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成为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难题。
2. 教学方法单一在高校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依然占主导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而这些能力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3. 实习机会不足高校的实习机会相对较少,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问题时缺乏实际经验,导致了就业难的问题。
实习机会不足也成为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难题。
三、存在问题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部分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不尽相同的情况,导致了学生的培养方向模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2. 职业素养缺失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导致了就业时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和困难。
3. 专业课程匮乏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反映出现某些专业课程的匮乏,导致了他们在未来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状态。
四、对策建议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情况,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调整,满足社会的需要,减少一些过剩的专业设置。
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为毕业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的保障。
五、结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1ede0d976eeaeaad1f3301f.png)
的知 识结构 着 手 ,以宋彬 、庄 寿强 、彭 宗 祥 、殷 石 龙 等 为代表 ,认 为创 新能 力应 具 备 的知 识 结构包 括
基 础 知 识 、专 业 知 识 、工 具 性 知 识 或 方 法 论 知
力 ,但 关 于学 生创新 能力 培养 的广泛 研究 ,却 是在
Hale Waihona Puke 9 0年 代 以后 。近 十 年 来 ,已有 上 千 篇关 于 学 生 创
新 能力 培养 的专论发 表 ,研究 角度 涉及创新 能 力培 养 的各 个方 面 ,大 大拓展 了研 究 的深 度 和广度 。本
综 观近 十年 的研究 成果 ,虽 然 国 内学者对 创 新 能 力 的理解 各不相 同 ,但他 们对 创新 能 力 内涵 的 阐
等 三 部 分 ,核 心是 创 新 思 维 - 。第 二 种 观 点 以 安 5 J
我 国上 千年 的教育 发展史 ,闪烁着 一些简 单 而 朴 素 的创新 能力培 养 的思想 和方法 。例 如 ,两 千 多 年前 ,老子 就 在 《 道德经 》 中提 出 “ 天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 的 创 造 思 想 ;孔 子 提 出 要 “ 材 施 因
维普资讯
文 将 主要从 创新 能 力 的思 想 渊源及 内涵 、创新 能力
培 养 的影 响 因素和方 式方 法这 三个 角度 ,对 目前 国 内外 有关创 新 能力 培养 的研究 做一 简要综 述 。
述 基本 上可 以划分 为 三种观 点 :第 一种 观点 以张宝 臣 、李 燕 、张鹏 等为 代表 ,认 为创新 能 力是 个体 运
用 一 切 已 知 信 息 ,包 括 已 有 的 知 识 和 经 验 等 - , 3 】
协同创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
![协同创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8ff054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4.png)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 步深入研究协同创新的机制 和原理,探讨如何更好地发 挥协同创新在高职院校人才 培养中的作用,为高职教育 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 导。
THANKS
感谢观看
协同创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 养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国内外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协同创新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 • 协同创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与企 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发 展需求。
研究假设的验证与解释
假设提出
根据文献综述和实际调 查,提出关于协同创新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作 用的假设。
模型构建
采用适当的统计模型, 如结构方程模型或回归 模型等,对假设进行验 证和分析。
解释结果
根据模型分析结果,验 证协同创新对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的作用,并解 释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机 制。
05
协同创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化策 略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 的比重,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学习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 其更好地适应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鼓励教师参与协同创新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同时 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和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af0873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9.png)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要做好人才培养必须使现代教育科技与足够的师资力量互相结合。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属于大众切身利益。
因此,我选择了这一主题,就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和综述。
一、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二是通过培养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然而,不论哪种理解,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必须要有专业的师资力量,必须要有现代的教育科技条件。
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难点(一)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专业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它关乎学生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选取一批理论水平较高、教学方法较新颖、能引导学生科学地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并能及时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教材。
同时,要把课程设置合理化,既要科学全面,也要有重点和分级。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灵魂,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推动者。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些积极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却表现出一些弊端,如缺乏启发性,灌输性太强等。
因此,要试验和推行一些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以便学生能全方位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用性的知识处理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过程性和可变性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而实践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变化时刻的适应,将决定学生的实践掌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因此,要做好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和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技能联动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运用和实践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基于学科交叉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学科交叉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7eb649f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1.png)
1、掌握先进的工程科学技术; 2、熟悉智能制造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3、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备在国际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课程设置与优化
为了让学生掌握先进的工程科学技术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构建 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工程科学、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 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科技 发展的需要。
探索如何将新兴科技和交叉学科相结合,以推动研究生教育不断创新;最后, 国际上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为我国的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借 鉴。
参考内容二
交叉学科建设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 许多重大问题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因此,交叉 学科建设成为了科技创新的关键。交叉学科建设对于人才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例如,领域的发展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只有通过 多学科交叉融合,才能不断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
要解决当前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科单一:当前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以单一学科为主,缺乏多学科交叉 融合,导致研究生难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2、缺乏学科交叉:由于学科之间的壁垒,研究生往往难以接触到其他学科 的知识和方法,无法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在多个领域之间建立;二是师资力量不 足,且教师对交叉学科的态度和认知存在差异;三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难以对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科学的评估。针对这些问题,本次演 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建立交叉学科教师团队, 完善管理和评价体系等。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84b7e10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4.png)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吴松强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15(000)014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理论上一般从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能力结构等层面进行界定;实践上一般从政府、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支持措施、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
从心理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三个理论视角全面阐释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对于当前科学制定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总页数】2页(P4-5)
【作者】吴松强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1;G649.21
【相关文献】
1.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2.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誓词的变迁、内容及价值——基于文献综述的阐释
3.阐释的超越与回归——强制阐释论与中国当代文本阐释批评的理论拓展
4.从文本中心到理论中心——反对阐释、过度阐释与强制阐释的意义危机和范式转换
5.城市治理的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一个文献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创新人才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愈发凸显。
当前,就研究成果数量而言,“创新人才”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较大数量,并涌现出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创新见解。
就研究内容而言,已经涵盖了从探讨创新人才的内涵和意义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从分析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和规律到测量创新人才的各种心理特征等诸多研究领域。
就研究方法而言,偏重资料的经验归纳、问卷访谈等形式的实证调查研究为数不多。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育;展望;成长;发展一、创新人才研究的发展现状概述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讨论,促使学者和社会各界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为何迟滞不前进行了深刻反思。
在这一思想热潮的推动下,“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近年在各种核心期刊上以“创新人才”为题的文章数量显著增长。
从研究现状来看,“创新人才”这一领域的研究数量已形成一定规模,新观点、新思想不断涌现,相关研究成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创新人才的主要研究方向分析1. 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自20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协会上作了题为“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的创新”的演讲后,“创造性”一词就成为研究热点并长久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国内学者通常将外文文献中“creative”“creativity”“innovation”“innovative”等词汇与中文中的“创新”相对应。
国外的研究主要见于心理学、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等领域,其中对创新人才的内涵理解具有代表性的见解有以下几种:吉尔福特将富有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点总结为八个方面,即“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
斯滕伯格认为,创新人才应具有自由的思想,不墨守成规,不循规蹈矩,有质疑精神,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等素质。
国内亦有许多学者针对创新人才的概念和内涵开展了研究,呈现出研究观点百花齐放的现状。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主要围绕知识、思维、能力、人格等对“创新人才”的定义进行描述和界定。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朱清时把创新人才素质归纳为“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敏锐的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极易被社会接受的品质”。
钟秉林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卢宏明提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独创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其中“超常的健康人格、很强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倾向、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充沛的精力(或体力)是创新素质的三大特征。
林崇德则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创新人才”的内涵加以阐释,他认为创新人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并提出“创新能力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全有全无的品质,人人包括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思维或创新能力”。
2. 关于创新人才成长过程和规律的讨论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将人才成长过程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标准有如下几种:按照时间因素划分,如将人才发展过程划分为“幼儿期、求学期、创造期、成熟期和老年期”五个阶段;按照空间因素划分,如将人才成长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主要在学校度过,第二个阶段是学校教育结束后,以立志成业的饱满热情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按照人才所能发挥的作用划分,如“准人才――潜人才――显人才――领军人才”四个基本阶段;根据人才创新能力逐步发展变化过程划分,如“从一个普通的学生过渡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必须经过五个阶段,即创新意识萌芽阶段、创新思维形成阶段、创新学习提高阶段、创新能力涌现阶段和创新人格顶峰阶段”。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学者们对人才成长过程与规律已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可以作为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理论依据。
3.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1)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在学者们看来,创新教育是相对于现行的“知识教育”而言的,希望能够改变“应试教育”为“创新教育”。
提倡“创新教育”并不是否定知识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而是强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在关于“创新教育实施策略”的讨论中,王娟等认为“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并且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开放的思想、活泼的思维并且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经验,能对各种新鲜事物迅速做出反应,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力,性格结构相对民主,对各种观点、兴趣、习惯、生活方式等都能够接受,能对各种信息提出独特见解,同时应该充满自信”。
关于“创新教育的特点”的讨论中,杨曼英提出“创新教育具有主体性、全面性和创新性”三个特点,其中“主体性充分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全面性主张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性是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评价标准等提出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要求”。
(2)文理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创新人才。
从国内外的人才培养情况看,采取文理交叉与融合进行人才培养一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能够极大地拓宽科学研究的视野,培养学生博专的知识,各种思想、理论在交汇融合时必然迸发出新的思想,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法,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能够推进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力。
可见,学科交叉与融合意义重大。
(3)产学研一体化和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从优势互补的角度考虑,相对于传统教育,采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可以使大学、产业和科研三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不失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途径之一。
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时,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让学生接触生产、科研实际工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与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方式一样,“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在校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转化进而创办企业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将学生置身于实践中,通过创业实践,让学生接触各种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才智,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达到提高他们创新素质的目的。
(4)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创新人才。
在各个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中,有的高校提出了文理交叉的思路,有的学校设立了各种基地班、创新实验班等,也有若干高校从完善师生联系入手。
如浙江大学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组织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大批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定点定人进行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本科教育的教学育人任务。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创新人才的相关研究中,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下位概念的相关文献在研究成果中占有一定比重。
有学者从微观的视角探讨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策略,如刘智运认为,培养创新人才要在“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四个方面下功夫。
对此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六个要点:“教师要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科研资源要向大学生全面开放;要开设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应增设研究性实验;应将研究引入课堂。
”5. 心理学角度探讨创新人才培养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一直是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心理学领域内探讨创新人才主要是围绕人的创造性思维这一主题展开,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Herbert A.Simon教授曾针对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积累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在对某些创造性任务的个案分析和认知心理学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是长期思考和知识积淀的结果。
林崇德将创造性人格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刚毅的性格、良好的习惯”。
对创新人才进行心理测验是心理学中针对创新人才开展研究比较常见的方式。
如张景焕在博士学位论文《科学创造人才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利用其设计的“科学创造人才编码手册”对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和生命科学五个领域的34名科学家进行了访谈,请科学家们讲述创造性成果的产生过程以及重要的生活事件,运用一系列方法找出了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科学人才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并加以分类,从而提出了科学创造人才心理特征的分类模型、概念模型和层次模型。
这一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创新人才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三、对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展望通过分析创新人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就研究内容而言,已经涵盖了从探讨创新人才的内涵和意义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从分析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和规律到测量创新人才的各种心理特征等诸多研究领域。
可以说,“创新人才”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多数还是采取从理论到理论,偏重资料的经验归纳这一研究方法,进而进行较为宏观、定性的探讨。
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的实证调查研究尚为数不多。
可见,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可喜的是,从目前的研究发展趋势看,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在研究方向上正逐步细化,学者们正对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如研究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技能型创新人才等开始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同时,学者们也越来越侧重创新人才的实证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正由较为偏向宏观的理论探讨过渡到偏向微观的问题分析,使用各种精心设计的量表对若干所高校或某一区域的创新人才进行调查研究,进而提出更具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此外,研究的另一发展趋势体现在,学者们在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同时,也逐渐开始关注创新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建设,亦开始探讨教育环境建设、教育体制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并为如何营造一个有助于创新人才涌现的环境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1]朱清时.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J].决策咨询通讯,1999(02).[2]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3]卢宏明.试论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0).[4]王强,宋协青,张子睿.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5]要树义.浅谈跨世纪人才的培养[J].航天工业管理,1996(07).[6]叶忠海.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用人方略[J].中国人才,2007(03).[7]王竹萍.会计本科高等教育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8]王娟,姜霞,王如.大学创新教育浅析[J].科技风,2011(10).[9]杨曼英.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10]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1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张景焕.科学创造人才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