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概论

合集下载

数学史概论》教案

数学史概论》教案

《数学史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 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数学: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地的数学发展概况。

2. 希腊数学: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希腊数学家的贡献。

3. 中世纪数学: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的成就以及欧洲数学的发展。

4. 近代数学: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对数学的贡献。

5. 现代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拓扑学等领域的数学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数学发展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成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数学问题在历史上是如何被解决的。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数学史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史概论》教材。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增加课堂趣味性。

3. 参考资料:收集与数学史相关的书籍、文章、网络资源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期中考试:设置相关数学史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数学史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脉络。

2. 观看视频:播放与数学史相关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数学发展历程。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数学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增强学生对数学历史的感受。

七、教学实践1. 数学问题解决:让学生尝试解决古代数学家提出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问题的演变过程。

2. 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实验,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的起源。

3. 数学创作:鼓励学生创作与数学史相关的绘画、手抄报等作品,展示自己对数学历史的理解。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数学史专家或相关领域学者进行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数学史概论》教案

《数学史概论》教案

《数学史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成就,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家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数学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数学: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1.2 希腊数学: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1.3 阿拉伯数学:花拉子米、阿尔·卡西2. 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2.1 欧洲中世纪数学:阿拉伯数字的传播、数学符号的发展2.2 文艺复兴时期数学:丢番图、斐波那契、布拉马古普塔3. 古典数学与现代数学的过渡3.1 笛卡尔与坐标系3.2 牛顿与微积分3.3 莱布尼茨与数学分析4. 19世纪以来的数学发展4.1 代数学:伽罗瓦、域的概念4.2 几何学:高斯、黎曼、非欧几何4.3 分析学:傅里叶、积分方程、泛函分析5. 计算机与数学5.1 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5.2 算法与程序设计5.3 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物和成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方法的演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探讨数学史中的有趣话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编写简单程序,体验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数学史的基本概念、人物和成果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史概论》2. 参考书籍:数学史相关著作3. 网络资源:数学史网站、学术论文、视频讲座等4. 计算机软件:编程环境、数学软件等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3. 教学计划:6.1-6.4:数学的起源与发展6.5-6.8: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6.9-6.12:古典数学与现代数学的过渡6.13-6.16:19世纪以来的数学发展6.17-6.20:计算机与数学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物和成果。

数学史概论

数学史概论

不可公度量(无理数的发现)
任何量都可以表示成两 个整数之比。在几何上就是: 对于任何两条给定的线段, 总能找到第三条线段,以它 为单位能将给定的线段划分 为整数段。希腊人称这两条 线段为“可公度量”,意即 为有公共的度量单位。
第一次数学危机
2 是一个不可公度的数
希帕苏斯 Hippasus(公元前470年左右)
和B同类(即均为线段、角或面积等), C和D同类.
如果对于任何两个正整数 m 和n ,关系m A n B 是否成立, 相应地取决于关系m C n D是否成立, 则称A与B 之比等于C与D 之比,即四量 A, B, C, D 成比例.
比例论举例
定理: 如果两个三 角形的高相等, 则它 们的面积之比等于两 底长之比
据比例定义,有△ABC :△ADE=BC : DE
穷竭法举例
卷 XII 命题2: 圆与圆之比等于其直径平方之比
(A) 圆的面积可以用内接正多边形面积“穷竭” (正8边形面积–正4边形面积)
>1/2(圆面积–正4边形面积)
(B) 反证法
必有
a/ A d /D 矛盾 2 2 a/ A d /D
2
矛盾 2
数学的理论化倾向
1、三大几何作图问题:
化圆为方、倍立方、三等分任意角。问题的难处,是作 图只许用直尺(没有刻度的尺)和圆规。 化圆为方: 即作一个与给定的圆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安纳萨哥拉斯(约BC.500--BC.428)
希波克拉底:解决了化月牙形为方 安提芬: 首先提出用圆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面积的方法来化圆 为方。他从圆内接正方形开始,将边数逐次加倍,并一直 进行下去,则随着圆面积的逐渐“穷竭”,将得到一个边 长极其微小的内接正多边形。1882林德曼π的超越性。

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读后感

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读后感

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读后感篇一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了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这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时空旅行,真的太震撼我啦!也许你会觉得,不就是一本关于数学史的书嘛,能有多精彩?但我告诉你,这里面的故事可精彩了!这一章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学古老世界的大门。

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他们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勇士。

可能你会问,这跟咱们现在的生活有啥关系?我觉得关系可大了!他们的探索精神,难道不是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所需要的吗?书中描述的那些数学理论的诞生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比如某个定理的证明,数学家们可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我就在想,要是我,估计早就放弃了吧!但他们没有,这是为啥呢?也许这就是热爱和执着的力量吧!就像我们平时做数学题,稍微难一点就头疼,可看看这些前辈们,他们面对的可是整个未知的数学领域啊!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真的努力了吗?这一章还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它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不过,说实话,有些地方我读得还是有点吃力,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吧。

但这也激发了我想要更加深入学习的欲望,谁知道后面还有多少惊喜等着我呢?总之,这一路读下来,我觉得收获满满,真心推荐大家也来读一读!篇二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读后感哇塞!读完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章,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哦不对,是整个人都好兴奋!你能想象吗?数学的历史居然这么有趣,这一章就像是一部超级精彩的大片!我原本以为数学史就是一堆无聊的数字和公式的演变,谁知道这里面藏着这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比如说,那些数学家为了一个小小的证明,可能要耗费好几年的时间,我就在想,他们难道不会崩溃吗?也许这就是他们对数学的痴迷吧,反正换做我,我觉得我可坚持不了。

这一章里提到的一些数学概念,一开始我是完全懵圈的,啥玩意啊这是?但读着读着,好像又有点开窍了。

数学史概论

数学史概论

《数学史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4ZX002课程名称(中文):数学史概论课程名称(英文):学分:3 总学时:54 实验学时:适应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选修)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数学史是师范本科数学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数学史就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讨论的是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

数学是非常古老而又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科学,其历史的足迹也就更漫长而艰辛。

数学的每一阶段性成果都有着它的产生背景:为何提出,如何解决,如何进一步改进。

这其中体现的思想方法或思维过程对数学专业的学生,甚至是对教师来说,无论是知识的丰富,还是其创造能力的发挥都是重要的。

讲授本课程要贯彻“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方针,依据“有用、有效、先进”的教改指导原则,对原教材要进行彻底清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同时深刻理解本课程与初等数学的内在联系以指导中学数学的教学。

二、课程基本要求数学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史上的数学成果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如“数学年代”;数学各分支内部发展规律;数学家列传;数学思想方法的历史考察;数学论文杂志和数学经典著作的述评。

该课程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了解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并指导当前的工作,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充分发挥数学史的教育功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史的分期阶段,对数学的发展各时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解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了解古希腊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中国数学史的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数学家与成果,特别是西方数学传入后,中西数学合流产生的影响,较为详细地了解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要。

基本掌握外国数学史的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成果;要详细了解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掌握代数学、分析学、几何学的主要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些发展过程中近代哪些数学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

数学史概论读书心得

数学史概论读书心得

数学史概论读书心得数学史概论是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数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数学的起源、古代数学、中世纪数学、近代数学以及现代数学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使用数字和符号来进行计数和测量的重要性。

最早的数学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他们使用简单的算术和几何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古埃及人使用简单的分数和几何形状来测量土地和建筑物的大小。

其次,古代希腊是数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希腊数学家如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等人对几何学和数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希腊数学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它描述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一部集大成的几何学著作,对后世的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数学主要受到阿拉伯数学家的影响。

阿拉伯数学家通过翻译和扩展古希腊和印度的数学著作,将这些知识传播到欧洲。

他们引入了阿拉伯数字系统和十进制计数法,这对于现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阿拉伯数学家还在代数学、三角学和算术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数学的发展与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数学家们开始使用符号和符号代数来表示数学概念,这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

著名的数学家如牛顿、莱布尼茨和欧拉等人在微积分、概率论和数论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数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和应用。

数学的发展在20世纪迅猛发展,特别是在抽象代数学、拓扑学和数理逻辑等领域。

这些发展使得数学在科学、工程和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数学史概论,我深刻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性。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的发展受到历史、文化和科技的影响,它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结而言,数学史概论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通过对数学发展历史的深入了解,我对数学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数学史概论》教案

数学史概论》教案

《数学史概论》教案第一章:数学史的概述1.1 数学史的定义与意义1.2 数学发展的大致历程1.3 数学史的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1.4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联第二章:古代数学2.1 古代数学的背景与文化环境2.2 埃及数学与巴比伦数学2.3 古希腊数学:毕达哥拉斯学派与欧几里得2.4 中国古代数学:勾股定理与算盘第三章:中世纪数学3.1 印度数学:阿拉伯数字与零的概念3.2 伊斯兰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与代数学的发展3.3 欧洲中世纪数学:数学符号与运算规则的改进3.4 中国宋元数学:天元术与代数学的进展第四章: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时期的数学4.1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发展4.2 哥白尼、开普勒与牛顿的数学贡献4.3 解析几何的诞生:笛卡尔与费马4.4 微积分的创立:牛顿与莱布尼茨第五章:现代数学的发展5.1 17至18世纪数学:欧拉与拉格朗日5.2 19世纪数学:非欧几何与群论5.3 20世纪初数学:集合论、数理逻辑与泛函分析5.4 现代数学的多元化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交叉第六章:中国的数学成就(续)6.1 明清时期的数学发展6.2 数学著作《数书九章》与《算法统宗》6.3 清朝的数学教育与科举中的数学考试6.4 中国数学对日本及朝鲜数学的影响第七章:欧洲启蒙时期的数学7.1 启蒙运动与数学的关系7.2 莱布尼茨与微积分的发展7.3 伯努利兄弟与概率论的兴起7.4 欧拉与数学分析的进一步发展第八章:19世纪的数学突破8.1 非欧几何的发现8.2 群论与域论的建立8.3 数学符号与逻辑的完善8.4 19世纪数学的其他重要进展第九章:20世纪的数学革命9.1 集合论与数理逻辑的进展9.2 泛函分析与谱理论的发展9.3 拓扑学与微分几何的新成就9.4 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关系第十章:数学史的教育意义与应用10.1 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10.2 数学史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10.3 数学史在数学课程设计中的应用10.4 数学史与跨学科研究的结合第十一章:数学与科技的互动11.1 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关系11.2 信息技术与数学软件的发展11.3 数学在生物科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应用11.4 数学模型与模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第十二章:数学哲学与数学思想12.1 数学哲学的基本问题12.2 形式主义、直觉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12.3 数学基础危机与集合论的困境12.4 数学思想在数学发展中的影响第十三章:数学与社会文化13.1 数学与文化的交融13.2 数学在民族志与人类学中的应用13.3 数学传播与教育的发展13.4 数学与社会公正、性别平等的关系第十四章:数学史的国际视角14.1 非洲、拉丁美洲数学史14.2 亚洲数学史:印度、日本与伊斯兰世界14.3 数学交流与比较数学史的研究14.4 数学史的国际会议与出版物第十五章:数学史的展望与挑战15.1 数学史的研究现状与趋势15.2 数字人文与数学史的结合15.3 跨学科研究在数学史中的应用15.4 数学史的未来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数学史概论》教案涵盖了数学史的基本概念、古代数学、中世纪数学、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时期的数学、现代数学的发展、中国的数学成就、欧洲启蒙时期的数学、19世纪的数学突破、20世纪的数学革命、数学史的教育意义与应用、数学与科技的互动、数学哲学与数学思想、数学与社会文化、数学史的国际视角以及数学史的展望与挑战。

《数学史概论》读书笔记

《数学史概论》读书笔记

《数学史概论》读书笔记王振红数学源自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早期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古代都对数学有所研究。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以下对李文林著《数学史概论》作一个读后的总结。

一、《数学史概论》简介及其特点《数学史概论(第2版)》以重大数学思想的发展为主线,阐述了从远古到现代数学的历史。

书中对古代希腊和东方数学有精炼的介绍和恰当的分析;同时充分论述了文艺复兴以来近现代数学的演进与变革,尤其是20世纪数学的概观,内容新颖。

《数学史概论(第2版)》中西合炉,将中国数学放在世界数学的背景中述说,更具客观性与启发性。

《数学史概论(第2版)》脉络分明,重点突出,并注意引用生动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

本书共分十五章,其中第一章“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介绍了人类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数与形的概念,从最早的手指计数到石头计数,再到结绳计数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出现了书写计数以及相应的计数系统。

在灿烂的“河谷文明”中,重点介绍了埃及数学和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第二章“古代希腊数学”,介绍了雅典时期和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其中重点对数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阿波罗尼奥斯及其成就作了详尽的介绍。

第三章“中世纪的中国数学”,从古代著作《世本》中提到的黄帝使“隶首作算数”,殷商甲骨文中使用的完整的十进制计数,到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

介绍的著作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算经十书》,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和他在面积、体积公式推证的成就,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在推导几何图形体积公式时提出了“出入相补”及“祖氏原理”;第四章“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第五章“近代数学的兴起”,讲述了中世纪的欧洲,从代数学、三角学、透视学、射影几何等方面的发展向近代数学的过渡,以至解析几何的诞生;第六章“微积分的创立”,分别介绍了牛顿和莱布尼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微积分原理;第七章“分析时代”;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以代数、几何、分析这三大领域的变革为主要线索,介绍了19世纪数学的发展;第十一章至十三章是“20世纪数学概观”,分别介绍了纯粹数学的主要趋势、空前发展的应用数学、现代数学成果十例;第十四章“数学与社会”,第十五章“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

《数学史概论》教学大纲

《数学史概论》教学大纲

《数学史概论》教学大纲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数学史的概念,系统地学习数学史发展的主要
进程,以及数学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数学史的概念;
2.了解数学史发展的主要进程;
3.学习数学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影响;
4.能够通过比较历史和现代数学思想,增强对数学发展中变化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
1.数学史的概念:数学史的内容,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数学的概念,
数学发展的历史演进;
2.两河流域文明时期的数学发展:古埃及数学,古狄克斯数学,古希
腊数学,古巴比伦数学,古印度数学;
3.中世纪数学发展:阿拉伯数学,拉丁数学,中世纪欧洲数学;
4.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发展:新古典数学,新的科学运动;
5.十八世纪数学发展:意大利的数学,英国的数学,法国的数学,德
国的数学;
6.十九世纪数学发展:逻辑学,国际数学会的建立,德国数学的发展;
7.二十世纪数学发展:数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新领域的开拓;
8.数学史的重要人物:古代的数学家、十八世纪的数学家、十九世纪的数学家、二十世纪的数学家及其贡献。

四、教学方法
1.以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数学史概论》课件

《数学史概论》课件

80%
理解数学的本质
通过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更好 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思想。
100%
启发创新思维
学习数学史有助于启发创新思维 ,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
80%
培养综合素质
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提高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应用能 力。
课程大纲概览
数学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介绍数学的起源、古代文明中的数学成就以及中 世纪数学的发展。
数学教育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数学研究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数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各国 数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和进步。
05
数学的应用
数学在科学中的应用
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数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研究、生态学等领域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撑。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 于环境科学研究至关重要。
06
结论
回顾课程重点
数学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01
从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等文明的发展,探讨数学史的起源
和早期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数学成就
02
介绍阿拉伯数字的传入、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以及几何学的
远古人类通过使用手指、石头或其他物品来计数,逐渐发 展出十进制、二进制等计数法。同时,他们还学会了使用 简单的工具进行长度、重量等度量。
图形与几何
在建筑、农业和天文等领域的需求推动下,人们开始研究 图形的性质和几何原理,如圆、三角形等的基本性质。
算术与代数
随着贸易和天文观测等活动的需要,算术和代数逐渐发展 起来,人们开始研究数的性质、运算规则以及方程的解法 。

数学史概论1

数学史概论1

❖ 又经历了数万年的发展,这些办法用得 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 号,直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终于出现了书写 记数系统. 书写记数的出现使数与数之间 的书写运算成为可能.
❖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从 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 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不相同。
❖ 从古埃及紙草书象形文字记载中知道:
数学史概论
李文林 著
目录
❖ 第 0 章. 绪论
❖ 第 1 章. 河谷晨曦—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第 2 章. 喷薄出海—古希腊数学
❖ 第 3,4 章. 日照东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东方数学
❖ 第 5 章. 冲破黑暗—文艺复兴与近代数学的兴起
❖ 第 6 章. 走向无穷—微积分的创立
❖ 第 7 章. 分析时代—18世纪数学略影
❖ 阿拉伯数字容易通过改变小数点位置而 产生变化。所以在特殊场合(如银行) 不能完全替代大写的汉字。
几何知识
古埃及陶罐
半坡遗址陶器残片
半坡遗址房屋基础
西汉彩帛女娲伏羲图案(新疆出土)
❖ 古埃及几何学产生于尼罗河泛滥后土地的重 新丈量;
❖ 古代印度几何学的起源与宗教实践密切相关;
❖ 古代中国,几何学起源更多地与天文观测相 联系。
二、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
河谷文明:历史学家常把兴起于埃及、美索不 达米亚、中国和印度等地域的古代文明称为河谷文 明。早期数学就是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 底河、黄河与长江、印度河与恒河等河谷地带首先 发展起来的。
1、埃及数学
罗赛塔石碑 (1799 发现)
• 莱茵德纸草书:84个问题 • 莫斯科纸草书:25个问题
❖ 基本思路是10倍的80加4倍的80,恰好 是1120,即1120中含有14个80.

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中第一章的读后感

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中第一章的读后感

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中第一章的读后感篇一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中第一章的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读了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一章,那感觉,真的是太奇妙啦!刚开始翻开这一章的时候,我心里还在犯嘀咕:“这能有啥好玩的?不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学知识嘛。

”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这一章里,讲述了数学在远古时期的起源,就好像是在看一部超级刺激的穿越剧。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代的智者们,对着一堆石头、木棍,绞尽脑汁地琢磨着怎么去计算、怎么去衡量。

也许在我们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方法简单得可笑,但谁能说那不是智慧的火花呢?我觉得吧,数学的历史就像是一条长长的河流,有时候平缓,有时候湍急。

在这第一章里,它刚刚起步,还带着那么点儿懵懂和试探。

比如说,古人对于数字的理解,可能和我们现在完全不同。

他们没有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符号,只是凭借着最直观的感受和经验。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现在所依赖的那些高大上的数学知识,不也是从这样简单甚至粗糙的起点慢慢发展来的吗?读着这一章,我心里也一直在纠结。

一方面,我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探索出数学的雏形;另一方面,我又在想,要是没有数学,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可能连买个东西都算不清楚账啦,哈哈!总之,这第一章让我对数学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许未来我还会继续在这本书里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呢!篇二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中第一章的读后感哎呀呀,读完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一章,我这小心肝儿那叫一个波涛汹涌啊!你们能想象吗?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文章,可谁知道,它就像一个藏着无数宝藏的神秘洞穴,把我深深地吸引进去了。

这第一章里,讲的那些古代数学的起源,简直让我目瞪口呆!我就在想,古代的人们咋就那么聪明呢?他们没有计算器,没有电脑,居然就能琢磨出数学这玩意儿。

比如说,他们用手指头数数,这看似简单,可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开端吗?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谁不会用手指头数数啊!”但你想想,从手指头数数到复杂的数学理论,这中间得经历多少代人的努力和智慧的积累啊!我觉得数学的历史就像一场马拉松,第一章只是刚刚开跑。

《数学史概论》教案

《数学史概论》教案

《数学史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数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数学:中国、古埃及、古希腊、印度等中世纪数学:欧洲数学的发展近现代数学: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等2. 数学基本概念与原理自然数、整数、分数、实数、虚数等集合、映射、函数、极限、微积分等3. 数学方法与技巧几何作图、勾股定理、欧几里得算法等代数解方程、费马大定理、数论等概率论、统计学、运筹学等4. 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物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数学应用经济学、生物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数学模型5. 数学家与数学成果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牛顿、莱布尼茨等希尔伯特、康托尔、哥德尔、图灵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 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史概论》2. 课件: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软件3. 互联网资源:相关数学史网站、论文、视频等4. 数学工具:计算器、绘图软件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作业等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数学史的了解、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4. 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数学的起源与发展第5-8课时:数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9-12课时:数学方法与技巧第13-16课时: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第17-20课时:数学家与数学成果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数学史的趣味故事,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概论

数学史概论

华沙学派: 点集拓扑、集论、数学基础
• 带头人: 谢尔宾斯基(1882-1969), 马祖凯维奇(1888-1945) • 刊物《数学基础》(1920年创刊) • 数学家: 萨克斯(1897-1942), 库拉托夫斯基(1896-1980), 塔尔斯基 (1902-1983), 波苏克(1905-1982)
美国数学家获菲尔兹奖简况
数 学 家 道格拉斯(1897-1965) 米尔诺(1931- ) 柯恩(1934-2007) 斯梅尔(1930- ) 汤普逊(1932- ) 曼福德(1937- ) 费弗曼(1949- ) 奎伦(1940- ) 瑟斯顿(1946- ) 弗里德曼(1951- ) 威顿(1951- ) 麦克马伦(1958- ) 欧克恩科夫(1969- ) 时间 1936 1962 1966 1966 1970 1974 1978 1978 1983 1986 1990 1998 2006 年龄 39 31 32 36 38 37 29 38 37 35 39 40 37 主要研究领域 复分析 微分拓扑、代数拓扑 连续统假设、调和分析 微分拓扑、动力系统 有限群论 代数几何 调和分析、多复变函数 代数 K 理论 低维拓扑 四维庞加莱猜想 超弦理论 复动力系统、双曲几何 概率论
4.法国数学渐渐复苏 在20年代末,法国的一批青年数学家组成了名为布 尔巴基的团体,倡导法国数学改革,提倡结构主义, 研究整个数学,编著《数学原本》。在二次大战后风 靡一时,对20世纪数学有深远影响.
5.德国数学渐渐复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数学总的来说未能恢复哥庭 根昔日的雄风. 联邦德国的数学家以F.Hirzebruch为首在波恩创立 了Plank的数学研究所,成绩显著. 1984年法尔廷斯解决了Mordell猜想,震惊世界, 德国数学家仍在复苏中.

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中第一章的读后感

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中第一章的读后感

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中第一章的读后感篇一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中第一章的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李文林这本《数学史概论》的第一章,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轻啊!你说这数学,咱天天学,天天用,可真没想到它背后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的历史。

第一章里讲的那些古代数学的起源啥的,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小菜鸟,以前对数学的了解简直是皮毛中的皮毛。

我一直在想,那些古代的先人们,没有计算器,没有电脑,是咋琢磨出那些复杂的数学概念的?也许是他们太聪明,也许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研究。

就像咱们现在,为了考试也得拼命学数学不是?书里说的那些数学发展的过程,有时候我觉得挺神奇的,怎么就能从简单的数数发展到那么高深的理论呢?这中间得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和琢磨啊!我觉得吧,可能这就是人类的厉害之处,总是在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不过话说回来,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我头都大了。

我就问自己,学这些到底有啥用?能当饭吃吗?可能能,可能不能,谁知道呢!但不管咋说,了解一下数学的历史,还是让我对这门课多了一些敬畏之心。

总之,这第一章读完,我心情挺复杂的,既佩服古人的智慧,又为自己的数学水平感到捉急。

接下来的章节,我可得好好啃啃,说不定能发现更多好玩的东西呢!篇二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中第一章的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李文林《数学史概论》的第一章,我真的是感慨万千呐!你能想象吗?数学这玩意儿居然有那么悠久的历史!以前我一直以为数学就是课堂上那些枯燥的公式和练习题,可这第一章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我在想啊,古代人研究数学,是不是就跟咱们现在玩游戏一样上瘾?他们没有先进的工具,却能一步步摸索出那么多厉害的东西,难道他们的脑袋瓜里装了超级芯片?书中提到的那些早期的数学思想,让我不禁感叹:人类的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啊!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数学体系。

可我又有点疑惑,他们是怎么想到那些奇妙的方法的?难道是做梦梦到的?说真的,看着那些复杂的数学发展历程,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搞明白啊?我觉得自己就像在数学的大海里漂泊,一会儿抓到一块木板,以为懂了,一会儿又被浪头打翻,啥都不明白了。

《数学史概论》读书笔记【范本模板】

《数学史概论》读书笔记【范本模板】

《数学史概论》读书笔记王振红数学源自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早期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古代都对数学有所研究。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运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以下对李文林著《数学史概论》作一个读后的总结.一、《数学史概论》简介及其特点《数学史概论(第2版)》以重大数学思想的发展为主线,阐述了从远古到现代数学的历史。

书中对古代希腊和东方数学有精炼的介绍和恰当的分析;同时充分论述了文艺复兴以来近现代数学的演进与变革,尤其是20世纪数学的概观,内容新颖。

《数学史概论(第2版)》中西合炉,将中国数学放在世界数学的背景中述说,更具客观性与启发性。

《数学史概论(第2版)》脉络分明,重点突出,并注意引用生动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

本书共分十五章,其中第一章“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介绍了人类在蒙昧时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数与形的概念,从最早的手指计数到石头计数,再到结绳计数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出现了书写计数以及相应的计数系统.在灿烂的“河谷文明"中,重点介绍了埃及数学和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第二章“古代希腊数学”,介绍了雅典时期和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其中重点对数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阿波罗尼奥斯及其成就作了详尽的介绍。

第三章“中世纪的中国数学”,从古代著作《世本》中提到的黄帝使“隶首作算数”,殷商甲骨文中使用的完整的十进制计数,到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

介绍的著作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算经十书》,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和他在面积、体积公式推证的成就,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在推导几何图形体积公式时提出了“出入相补”及“祖氏原理”;第四章“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第五章“近代数学的兴起",讲述了中世纪的欧洲,从代数学、三角学、透视学、射影几何等方面的发展向近代数学的过渡,以至解析几何的诞生;第六章“微积分的创立”,分别介绍了牛顿和莱布尼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微积分原理;第七章“分析时代";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以代数、几何、分析这三大领域的变革为主要线索,介绍了19世纪数学的发展;第十一章至十三章是“20世纪数学概观",分别介绍了纯粹数学的主要趋势、空前发展的应用数学、现代数学成果十例;第十四章“数学与社会",第十五章“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

数学史概论(第三版)

数学史概论(第三版)

数学史概论(第三版)•目录:•0 数学史——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篇章0.1 数学史的意义0.2 什么是数学——历史的理解0.3 关于数学史的分期1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1 数与形概念的产生1.2 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1.2.1 埃及数学1.2.2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2 古代希腊数学2.1 论证数学的发端2.1.1 泰勒斯与毕达哥拉斯2.1.2 雅典时期的希腊数学2.2 黄金时代——亚历山大学派2.2.1 欧几里得与《原本》2.2.2 阿基米德的数学成就2.2.3 阿波罗尼奥斯与圆锥曲线论2.3 亚历山大后期和希腊数学的衰落3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3.1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3.1.1 古代背景3.1.2 《周髀算经》3.1.3 《九章算术》3.2 从刘徽到祖冲之3.2.1 刘徽的数学成就3.2.2 祖冲之与祖咂3.2.3 《算经十书》3.3 宋元数学3.3.1 从“贾宪三角”到“正负开方”术3.3.2 中国剩余定理3.3.3 内插法与垛积术3.3.4 “天元术”与“四元术”4 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4.1 印度数学4.1.1 古代《绳法经》4.1.2 “巴克沙利手稿”与零号4.1.3 “悉檀多”时期的印度数学4.2 阿拉伯数学4.2.1 阿拉伯的代数4.2.2 阿拉伯的三角学与几何学5 近代数学的兴起5.1 中世纪的欧洲5.2 向近代数学的过渡5.2.1 代数学5.2.2 三角学5.2.3 从透视学到射影几何5.2.4 计算技术与对数5.3 解析几何的诞生……6 微积分的创立7 分析时代8 代数学的新生9 几何的变革10 分析的严格化11 20世纪数学概观(1)纯粹学的主要趋势12 20世纪数学概观(2)纯粹学的主要趋势13 20世纪数学概观(3)现代数学成果十例14 数学与社会15 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参考文献人名索引术语索引。

《数学史概论》古希腊数学读后感

《数学史概论》古希腊数学读后感

《数学史概论》古希腊数学读后感篇一《数学史概论》古希腊数学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吗?我最近读了一本叫《数学史概论》的书,专门讲古希腊数学的,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一说起古希腊,我以前就只知道那些神话故事,什么宙斯啦、雅典娜啦。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古希腊的数学那才叫一个牛!古希腊数学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宝藏,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发现和思考。

也许你会问,数学有啥好看的?不就是一堆数字和公式嘛。

但在古希腊人那里,数学可不仅仅是这些。

他们把数学当成一种探索世界、理解宇宙的工具。

比如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万物皆数”,这观点多酷啊!我就在想,难道我们周围的一切,真的都能用数字来解释?还有那个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那简直是几何学的经典之作。

我读的时候就在琢磨,他咋就能把那些复杂的几何图形和定理说得那么清楚明白呢?我觉得自己要是生在那个时候,可能脑袋都要想破了也想不出来。

不过呢,读的过程中我也有困惑。

那些古希腊数学家们的想法有时候真的好难理解,可能是我太笨了吧。

但我又想,他们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就能有这么厉害的数学成就,我们现代人是不是应该更努力呢?这一路读下来,我深深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它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也许以后我还是会为数学题头疼,但我知道了数学背后有着这么丰富的历史和故事,感觉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你们说呢?篇二《数学史概论》古希腊数学读后感哇塞!《数学史概论》里的古希腊数学,真的让我又爱又恨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意思?”可没想到,越读越入迷。

古希腊的数学家们,简直就是一群超级大脑!他们的想法和成果,在当时那个年代,简直就是逆天的存在。

比如说,阿基米德研究的圆和球的面积体积,我就在想,他咋能那么聪明,能想到那些复杂的计算方法?也许是他做梦的时候,神仙给他托梦了?哈哈,开个玩笑啦!但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那个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这东西在现代数学里都还经常用到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B同类(即均为线段、角或面积等), C和D同类.
如果对于任何两个正整数 m 和n ,关系m A n B 是否成立, 相应地取决于关系m C n D是否成立, 则称A与B 之比等于C与D 之比,即四量 A, B, C, D 成比例.
比例论举例
定理: 如果两个三 角形的高相等, 则它 们的面积之比等于两 底长之比
公设: 1. 从任意一点到任意一点可作一直线; 2. 线段可任意延长; 3. 以任意中心和直径可以作圆; 4. 凡直角都彼此相等; 5. 若一条直线与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同旁内角和小 于两直角,那么把两直线无限延长,它们将在同旁内角和小 于两直角的一侧相交。
公理: 1. 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2. 等量加等量,和相等; 3. 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4. 彼此重合的图形是全等的; 5. 整体大于部分。
三等分角: 即分任意角为三等分 西比阿斯:发明 “割圆曲线”. 如果这种曲线能够作出,那么它不但能够三等分角,而 且可以任意等分角,并且也可以用来化圆为方。 • 1837年法国数学家旺泽尔(P.L.Wantzel) 在代数方程论基础 上证明了倍立方和三等分角不可能用尺规作图。
2、无限性概念的早期探索
(3)雅典时期
• 伊利亚学派 代表人物:芝诺;
主要贡献:芝诺悖论 • 巧辩学派 代表人物:希比阿斯(Hippias,c.BC.460)、 安提丰(Antiphon,c.BC.480--BC.411) ,布里松 主要贡献:三大几何作图问题 • 柏拉图学派(雅典学院) 代表人物:柏拉图(Plato,BC.427-BC.347)、 梅内赫莫斯(Menaechmus)、 蒂诺斯特拉图斯(Dinostratus)、 欧多克斯(Eudoxus,c.BC.408--BC.347) 主要贡献:倡导逻辑演绎结构 • 亚里斯多德学派(吕园学派)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Aritotle,BC.383-BC.322) 欧多谟斯 主要贡献:倡导逻辑演绎结构。
1
2
b
c
a
1
c a b
2 2
2
勾股定理导致了无理量的发现. 假设直角三角形是等腰的,直 角边是1,那么弦是 2 ,它不可能用任何的“数”(有理数) 表示出来,即直角边与弦是不可通约的.
无理数的发现
x 2 y
x、y互素
x 2y x 2z
2
2
4z 2 y
2
2
y 2z
2
2
x、y均为偶数
正方形数:N =1+3+5+7+….+(2n-1) ; 五边形数:N =1+4+7+….+(3n-2)= n(3n-1) /2 ; 六边形数:N =1+5+9+….+(4n-3)=2n2-n . 这是一些等差数列。可以推广到三维空间去构造多面体数。 “形数”体现了数与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另一个典型例子: (m2 -1) / 2 , m , (m2 +1) / 2 ( m 为奇整数) 给出的毕达哥拉斯三元数组,它们分别表示一个直角三角形 的两条直角边和斜边,与勾股定理密切相关。这一公式未能 给出全部毕达哥拉斯数组。
(二)亚历山大时期

(1)欧几里得(约300B.C.前后) (2)阿基米德(287-212B.C.) (3)阿波罗尼奥斯(约262-190B.C.)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伟 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体系的最早典 范。过去所积累下来的数学知识,是零碎的、片断的,可 以比作砖瓦木石;只有借助于逻辑方法,把这些知识组织 起来,加以分类、比较,揭露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在 一个严密的系统之中,才能建成宏伟的大厦。《几何原本》 体现了这种精神,它对整个数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阿基米德是物理学家兼数学家,他善于将抽象的理论 和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又在实践中洞察事物的 本质,通过严格的论证,使经验事实上升为理论。他根据 力学原理去探求解决面积和体积问题,已经包含积分学的 初步思想。 阿波罗尼奥斯的主要贡献是对圆锥曲线的深入研究。
倍立方: 即求一个立方体,使其体积等于已知立方体的两倍
x 3 2a 3
希波克拉底: 对问题的简化是问题的关键进展. 指出倍立方问题可以化为求一线段与它的二倍长线段之间 的双重比例中项问题,即:
a : x x : y y : 2a
梅内赫莫斯: 圆锥曲线的发现(约360B.C.); 双重比例中项关系等价于方程:
芝诺(约公元前490-前430)悖论 : (1)两分法 (2)阿基里斯 (3)飞箭不动 (4)运动场问题 芝诺 Zeno
③飞箭静止说,每一瞬间箭总 在一个确定的位臵上,因此它是 不动的。
芝诺悖论: 飞矢不动
s, t
时刻t
运动场问题,芝诺论证了时间和它的一半相等。
注:前两个悖论针对于事物无限可分的观点,而后两个则矛 头直指不可分无限小量的思想。
比例定义:A,B;C,D 对任何正整数m和n,关系 m A n B ↔ m C n D BmC=m(BC),△ABmC=m(△ABC);
DEn=n(DE) ,△ADEn=n(△ADE)。
由已证明的结果,可知 △ABmC △AEnD ↔BmC EnD 也就是说 m(△ABC) n(△AED) ↔m(BC) n(ED)
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自然科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真正 奠基者。公元前384年生于爱琴海 北岸的哈尔基迪凯半岛上的达吉罗 斯,其父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二 世的御医。母亲法伊斯提来自优卑 亚岛的哈尔基斯。亚里士多德早年 丧父,由监护人“抚养”。17岁赴 雅典就读于柏拉图的“学园”,受 教20年。为学员中出类拔萃者。 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曾受 马其顿王之聘,教育太子亚历山大。 回雅典后,亚里士多德在吕刻翁自 立学园,专心教育和著述,经常在 走廊边走边讲授,后世称他的弟子 为“逍遥学派”。恩格斯称他是古 代“最博学的人”。

(1)泰勒斯(约625-547B.C.)
证明四条定理; 泰勒斯定理: 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预报日蚀 (585B.C.);测量金字塔的高等。
他是一位圣 贤,又是一位天 文学家,在日月 星辰的王国里, 他顶天立地、万 古流芳。
泰 勒 斯

(2)毕达哥拉斯(约580-500B.C.)
萨摩斯岛 —> 克洛托内 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 正多面体; 黄金分割; “万物皆数”;不可公度量。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形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角形数: N =1+2+3+…+n = n (n +1) / 2 ;
欧 几 里 得 , 约 公 元 前 300
欧原意是指 一个学科中最重要的定理
现存著作:《原本》、《数据》、《论剖分》、 《现象》、《光学》和《镜面反射》等。 失传著作:《圆锥曲线》、《衍论》、《曲面轨迹》、 《辩伪术》等。

历史上第一个公理体系 13 卷 119 条定义 5 条公理, 5 条公设 465 条定理
a / A d 2 / D2
勾 股 定 理 的 证 明

缺陷:
(1) 某些定义借助于直观或含混不清; (2) 公理系统不完备.

1482 第一个拉丁文印刷本(威尼斯) 1607 中译本<几何原本>(徐光启,利玛窦)
阿 基 米 德 , 公 元 前 287 | 前 212
(1)阿基米德的著作
数学的理论化倾向
1、三大几何作图问题:
化圆为方、倍立方、三等分任意角。问题的难处,是作 图只许用直尺(没有刻度的尺)和圆规。 化圆为方: 即作一个与给定的圆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安纳萨哥拉斯(约BC.500--BC.428)
希波克拉底:解决了化月牙形为方 安提芬: 首先提出用圆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面积的方法来化圆 为方。他从圆内接正方形开始,将边数逐次加倍,并一直 进行下去,则随着圆面积的逐渐“穷竭”,将得到一个边 长极其微小的内接正多边形。1882林德曼π的超越性。
卷 I, II, III, IV 及 VI : 平面几何基本内容 卷 V : 比例论 无理量引起的麻烦之回避 卷 VII, VIII, IX : 数论 卷 X : 不可公度量分类
a b 卷 XI, XII, XIII : 立体几何 穷竭法(卷 XII)
比例的定义:设 A, B, C, D是任意四个量, 其中A
毕达哥拉斯定理:
a b c c b a a b c a a
b
a
b
a
Plutarch(约46--120)的面积证明法
毕 达 哥 拉 斯 , 约 前 580 | 前 500
正多面体作图
五种正多面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 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五种正多面体的作图都与毕达哥 拉斯学派有关,前三种归功于毕氏学派,后两种为毕氏 学派晚期学生所作。
不可公度量(无理数的发现)
任何量都可以表示成两 个整数之比。在几何上就是: 对于任何两条给定的线段, 总能找到第三条线段,以它 为单位能将给定的线段划分 为整数段。希腊人称这两条 线段为“可公度量”,意即 为有公共的度量单位。
第一次数学危机
2 是一个不可公度的数
希帕苏斯 Hippasus(公元前470年左右)
据比例定义,有△ABC :△ADE=BC : DE
穷竭法举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