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精选及解析【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效用论【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效用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58380a9b52acfc789ebc9e8.png)
台
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
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 3-1 来表示。
图 3-1 消费者剩余
如图 3-1 所示,反需求函数 Pd f Q 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
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设消费者的总效用为U q ,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公式 可表示为: dMU q/ dq 0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定律,又称戈森第一定律。导致边际效用递减 的原因是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 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或者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 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将第二单位消费品用在次重要 的用途上,因此边际效用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三章 效用论
一、名词解释 1.效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2 研;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2001、2002 研) 答: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是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是消 费者对商品主观上的偏好和评价。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 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由于效用是消费者 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因此,同一商品会因人、因时、因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效用。 对效用或者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 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即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 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a84b6b859eef8c75ebfb389.png)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3研)答: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
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2.国内生产总值(东北大学2003研;中国政法大学2003研;江西财经大学2004研;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6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研;厦门大学2008、2014研;北京大学2011研)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f62c358700abb68a882fb00.png)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一、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武汉大学2001研;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答: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 c i=+。
c、i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对均衡产出这一概念可以用图13-1来表示。
图13-1均衡产出的决定在图13-1中,纵轴表示支出,横轴表示收入,从原点出发的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
当总收入大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大于零,企业会削减生产。
反之,当总收入小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小于零,企业会扩大生产。
图13-1中,B点对应的产出水平即为均衡产出。
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时经济社会达到均衡。
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图13-1可以看出,非计划存货投资是一种产量调节机制,不是价格调节机制。
2.边际消费倾向(山东大学2001研;辽宁大学2002研;武汉大学2002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1、2010研;中南大学2004研;北京化工大学2006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2011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研)答: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简称为MPC )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CMPC Y∆=∆式中,C ∆表示增加的消费,Y ∆表示增加的收入。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
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C β=。
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1MPC 0<<,即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国民收入核算)【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国民收入核算)【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d48965503d8ce2f0166231c.png)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2.1 本章框架结构图12.2 重难点解读一、宏观经济学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分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在《通论》出版之前的时代,“古典主义”的思想占据着经济学界主流,经济学家对于经济问题的考察大都集中在微观领域。
在《通论》出版之后,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经济问题。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
宏观经济学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来衡量整体经济运行的状况,在解释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3.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通货膨胀率:是报告期物价水平同基期物价水平的比率,用来衡量物价上升的速度。
(3)失业率:衡量失去工作的劳动力的比例。
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就是失业率。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二者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第二,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行为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个体行为的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
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2)二者的区别第一,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经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名校考研真题名师精讲及点评【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名校考研真题名师精讲及点评【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3cccb723169a4517723a3e8.png)
却很昂贵。钻石与水的悖论最早出现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里,也称为价值
悖论。
(2)这一悖论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共同说明,因为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
定的。①从需求一方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即 P
MU
。对于水
而言,水源是充足的,其消费量虽大,而边际效用却很小,价格也就很便宜。同理,由于钻
解:(1)市场的总需求函数为: QD 10028 2P 2800 200P ,市场的总供给函数
为:
QS 1040P 20 200 400P 。当市场达到均衡时,有 QS QD ,即有:
200 400P 2800 200P 解得:均衡价格 P 5 。 将 P 5 代入总需求函数或总供给函数,可得均衡交易量 Q 1800 。 (2)当政府对每单位商品征收 3 元销售税时,则 Pd Ps 3 。市场的总供给函数变为:
三、水和钻石的悖论
钻石用处小但价格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便宜。试用边际效用的概念加以解释。
3 / 4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北京理工大学 2006 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0 研;山东大学 2011 研]
答:(1)水对人们很有用,必不可少,但水却很便宜;钻石对人们的用途很有限,但
四、两种商品都是劣等品的证明
证明:若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只购买两种商品,那么这两种商品不可能都是劣等品。[南 开大学 2003 研;中央财经大学 801 经济学 2007 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0 研;中南大 学 2011 研]
4 / 4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政府征税的影响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10fa214960590c69ec376ce.png)
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
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
若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则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
商品的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相应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零。
4.需求收入弹性(武汉大学 2003、2012 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0 研)
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
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
需求量变动率 价格变动率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考
答: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
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
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如果用 eM 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用 M 和 M 分别表示收入和收
入的变动量, Q 和 Q 表示需求量和需求量的变动量,则需求收入弹性公式为:
性等于 1,即商品是单位弹性,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总收益都没有影响。
3.需求交叉弹性(中国人民大学 2000 研;武汉大学 2002 研;中国海洋大学 2002 研;中南大学 2003 研;上海理工大学 2004 研;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研;北京邮电大学 2010
2 / 3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5.恩格尔定律(青岛大学 2001 研;北京师范大学 2001 研;山东大学 2003、201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a0b91c427d3240c8547ef25.png)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中央财经大学2015研)答: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公式为:e XY=(ΔQ X/ΔP Y)·(P Y/Q X)。
利用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大小可以判断两种商品的关系:如果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表明两种商品是替代品;如果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表明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如果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零,表明两种商品不相关。
2.显示偏好原理(中央财经大学2016研)答:显示偏好原理提供了消费者最优化模型施加在消费者行为上的约束,如果观察到的消费者选择满足显示偏好原理,则能“构建”出可能产生这种选择的偏好。
一般而言,显示偏好原理包括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
显示偏好弱公理指如果X被直接显示偏好于Y,且X和Y不同,那么,Y就不可能被直接显示偏好于X;而显示偏好强公理指如果X被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Y,且X与Y不同,则Y不可能被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X。
其中,显示偏好强公理是使观察到的消费者选择与经济模型中的消费者选择相一致的充分必要条件。
3.极小极大社会福利函数(中央财经大学2016研)答:极小极大社会福利函数又称为最小最大或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表达形式是W (u1,…,u n)=min{u1,…,u n},其中W是社会福利,u i是指第i个人的效用,这一福利函数说明配置的社会福利唯一地由境况最差的经济行为人的福利决定——这个经济行为人的效用最小。
该函数也体现了罗尔斯对社会福利的看法:政府应当关注经济中那些情况最差的人的生活水平。
4.第三级价格歧视(中央财经大学2016研)答:第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失业与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失业与通货膨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4ae104d856a561253d36f2b.png)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18.1 本章框架结构图失业的描述 失业的分类自然失业率 失业原因的经济学解释失业 失业及相关概念古典失业理论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工资刚性的原因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18.2 重难点解读一、失业的描述1.失业及相关概念 通货膨胀的描述 通货膨胀的衡量通货膨胀的分类通货膨胀的原因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再分配效应产出效应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持续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1)失业的定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的定义,“失业(unemployment)”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限内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只有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才能认定一个人为失业者。
(2)相关概念失业率: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即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劳动力: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2.失业的分类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即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完善以及劳动力在异地之间流动的成本引起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可以看作是摩擦性失业较为极端的形式。
(3)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在经济萧条时期上升,在经济繁荣时期下降。
除了上述三种失业类型外,在宏观经济学中还有一种关于失业的分类,即所谓的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真题详解(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真题详解(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20bc64331126edb6f1a1071.png)
第8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一、名词解释1.引致需求(武汉大学2002研)答:引致需求指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引起的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企业,而企业购买生产要素是为了生产,从中获得利润。
企业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一次经济行为的终结。
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利润并不取决于其自身,而是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要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产品支付足够的价格。
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
2.边际产品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3研;中国人民大学2004研;辽宁大学2005研;华中科技大学2007研;西北大学2017研;中央财经大学2019研)答:边际产品价值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在生产中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等于边际产品与价格的乘积,即:VMP=MP·P。
因为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多,其边际产品递减,从而边际产品价值也逐渐下降,所以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为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与边际收益产品(MRP)曲线互相重合,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同时就是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从而也就是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该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MR、AP、P三者不全相等,厂商必须降低商品价格才能出售更多的产品,因此边际收益产品必然小于边际产品价值。
VMP、MRP两条曲线不再重合,此时仅有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代表了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3.边际收益产品(中国人民大学1998、2000研;中央财经大学2000研;厦门大学2003研;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研;武汉大学2007研)答:边际收益产品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时追加一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它等于边际产品与边际收益的乘积,即:MRP=MR·MP。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241c705b0717fd5370cdc61.png)
Y 向递减规律。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数学角度分析: MPC lim C dC ,从数学角度看, MPC 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决定 Y 0 Y dY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3.1 本章框架结构图
大萧条
均衡产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消费函数 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简 单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国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民
收
经济学家的挑战。有关大萧条的基本事实如表 13-1 所示。 表 13-1 大萧条的经济统计
从表 13-1 可以看出,在“大萧条”期间,社会产出水平大幅度下降,失业率增加,经 济陷入紧缩状态。
2.大萧条广受关注的原因 大萧条之所以受到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关注,其原因在于: (1)大萧条极大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者永久地改变了政治世界和经济 世界。 (2)大萧条是世界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 20 世纪里所经历的最严重的经济滑坡, 而且全球经济活动衰退的原因和结果的性质仍旧被激烈地争论着。
(4)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事件还会再次发生吗?” (5)有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历,政府在所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很大程度地增加 了,导致了政府和私人部门关系发生根本而长期的变化。在宏观经济范围内,稳定政策的现 代取向是从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经历中发展而来的。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圣才】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圣才】](https://img.taocdn.com/s3/m/e69f9c2502d276a201292e55.png)
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22.1 本章框架结构图22.2 重难点解读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基本假设新凯恩斯主义 名义工资、价格黏性的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和经济模型模型的主要观点和政策含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假设条件及特征货币主义 主要观点政策主张一、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利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e u u ππε*-=--以及奥肯定律()f f y y u u y α*-=--,可得出以下方程式:()e f y y P P λ=+- 上式即为总供给方程。
其中,f y 表示潜在产出;e P 表示预期价格水平。
这一方程可以同时代表古典的、凯恩斯的和常规的总供给曲线,而三者的差别在于参数f y αλλε⎛⎫= ⎪⎝⎭的取值及对λ的解释。
当0λ=时,总供给方程化为f y y =,此即为古典的总供给方程。
当λ→∞时,总供给方程化为e P P =,在e P 已知的情况下,这一方程即为凯恩斯的总供给方程。
对λ取有限正数的情况,方程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方程。
根据该方程,总产出与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的变动相关。
上述分析表明,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二、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失业率假说。
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货币数量论,它是关于货币数量变化决定价格水平变化的理论。
(1)新货币数量论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 MV =)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 kY kPy ==),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认为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601d82c84868762cbaed518.png)
线。
图 21-1 跨期消费的预算约束
2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涉及跨期消费的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U c1,c2 或无差异曲线来表示。于是,理
性消费者的问题是在跨期预算约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即:
maxU c1, c2
s.t.c1
2.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 (1)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首次提出,认为持久收入假说与理性预期的结合意味 着消费的变动遵循随机游走方式。 (2)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消费者总是尽量按照他的可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平稳消费,随 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会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修正其对一生收入的预期进而调整消费。如果消 费者的行为是理性预期的,那么只有意外的收入变动才会改变消费,即消费的变动是随机游 走的。 (3)如果消费遵循随机游走方式,那么决策者可以通过影响公众对政策行为的预期来 影响消费。
1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了关于理性消费者在消费时如何进行跨
期选择的理论模型,说明消费者所面临的限制和具有的偏好怎样共同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和储
蓄方面的选择。
(1)跨期预算约束与最优消费选择
3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跨期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 1 r ,实际利率的上升将会使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线发
生转动,从而改变跨期最优消费选择。
图 21-3 真实利率变动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利率上升) 如图 21-3 所示,原有的跨期预算约束线为 AB ,利率的上升会使得预算约束线围绕初 始禀赋点( y1,y2 )点顺时针旋转到 AB ,变得更陡峭,从而影响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消费 决策。随着利率的上升,最优消费组合由 E0 点移动到 E1 点,即第一期消费减少,第二期消 费增加。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成本论)【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成本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fadf6c2f5335a8103d22022.png)
第五章成本论5.1 本章框架结构图5.2 重难点解读一、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分析中,成本(cost)被认为是厂商进行生产活动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必须得到的报酬或补偿。
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上。
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1)资源是稀缺的;(2)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3)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或者说在使用某种资源时应该是各种用途中最优的或者至少是同样有利的。
2.显成本和隐成本(1)显成本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2)隐成本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在经济学中考察生产成本时,应将隐成本包括在内。
企业的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
3.利润(1)利润的概念经济学上的利润指的是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或称超额利润,等于总收益减总成本(含显成本和隐成本)。
经济学上指的正常利润(normal profit)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已经包含在隐成本中。
会计利润(accounting profit)是指厂商的总收益减去所有的显成本以后的余额。
(2)各利润概念之间的关系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正常利润隐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图5-1 相关关系二、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1.短期总产量曲线和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假定要素市场上劳动的价格和资本的价格是给定的,则可以用下式来表示厂商在每一产量水平上的短期总成本:式中,为可变成本部分;为固定成本部分,两部分之和构成厂商的短期总成本。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九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九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e232b450975f46526d3e165.png)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九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复旦大学 2000 研;青岛大学 2001 研;江西财经大学 2005 研;北京 师范大学 2008 研) 答:局部均衡是指在假设其他市场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产品或要素的市场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研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 互联系的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 局部均衡是经济体系中单独一个消费者、一个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一家厂商或一个 行业的均衡状态。局部均衡分析即只考虑这个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最终如何达到均衡状态。如在研究某产品市场的均衡时,就可假设其他各产品的供 给、需求及价格不变,而只考虑该产品的价格和销售量如何由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两种相 反力量的作用以达到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都是以“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这并不影响它对很多问题研究的有效性。在一定的合理假设下,不但可以达到说明问题 的目的,而且可使问题简单化、明了化。特别是当把所研究的变量限于两个经济因素时, 可以借助数、表、图进行综合分析,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在研究一些综合性问题时,局部 均衡分析是不够的,必须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2.一般均衡(青岛大学 2001 研;辽宁大学 2003 研;华中科技大学 2007 研;北京 邮电大学 2008 研)
答: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1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圣才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圣才](https://img.taocdn.com/s3/m/e1d60b81ad51f01dc381f10c.png)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货币数量理论(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答:(1)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 MV =)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 kY kPy ==),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即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并成正向关系。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2)弗里德曼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提出货币需求函数为:(),,,,,b e p M f r r r w y u P =式中,M P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与市场债券利息率、预期的股票收益率等因素有关。
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1k)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2.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函数)(中国人民大学2005研)答: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函数)是由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首先提出的。
卢卡斯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考察微观经济中的基本单位——企业的行为引申出来的,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典型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到的。
卢卡斯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为:()ˆy y P P λ*=+-式中,参数>0γ,ˆP为公众对价格的预期。
它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卢卡斯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其主要原因是其前提假设中的理性预期和自然率假说,当市场中的价格水平ˆP P=时,总供给等于自然率的水平;当现实价格水平超过预期的价格水平时(即ˆ>P P ),产出就会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a4c3cd084868762caaed58b.png)
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19.1 本章框架结构图汇率和对外贸易汇率及其标价汇率制度自由浮动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实际汇率净出口函数汇率的决定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关键假设: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经济开放经济的曲线开放经济的曲线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小型开放经济的总需求曲线三元悖论19.2 重难点解读一、汇率和对外贸易1.汇率及其标价(1)汇率的含义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这种关系称为名义汇率。
(2)汇率的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即汇率e=本币数额/1单位外币。
汇率下降表示外币贬值或本币升值;相反,汇率上升表示外币升值或本币贬值。
间接标价法:以一单位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即汇率e=外币数额/1单位本币。
汇率上升表示外币贬值或本币升值;相反,汇率下降表示外币升值或本币贬值。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都采用直接标价法表示汇率,采用间接标价法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和英国。
2.汇率制度(1)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由官方干预来保持汇率的稳定。
(2)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1973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
其中,前者是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后者是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3.汇率的决定(1)自由浮动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取决于外汇供求并影响外汇供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节俭悖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研;南开大学2007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研]答:传统的观点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凯恩斯却提出了与之相矛盾的观点。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产出由包含消费支出的总需求决定,也就是说,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减少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减少,即消费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正向变动关系。
同时由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知道消费与储蓄具有互补关系,因而可得出储蓄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
也就是说,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产出,使国家经济衰退,对于社会来讲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产出,使经济繁荣,对于社会来讲是好的。
这种矛盾被称为“节俭悖论”。
圣才名师点评: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教材没有讲述“节俭悖论”这个知识点,但建议考生掌握。
节俭悖论体现了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论,即对局部来说是正确的,对总体来说不一定正确。
2.流动性陷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研]答: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
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圣才名师点评:流动性陷阱(或称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这个概念,考生一定要掌握。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这个概念经常被考到,所考次数位居榜首,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3.货币规则[东北财经大学2012研;北京邮电大学2012研]答:“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这是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依照货币学派的观点,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分析逻辑是这样的:货币供给要与货币需求相适应,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货币需求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
由于恒久性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是不大的。
既然如此,就必须以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基础,所以货币供给也应该是稳定增长的,货币当局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地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
圣才名师点评:此知识点事实上考察的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对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一定要熟练掌握,这是货币学派提出的货币政策主张,与凯恩斯学派提出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思想是相对应的。
由此知识点引申,可出简答题:比较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的区别。
4.适应性预期[武汉大学2002、2007研;中国人民大学2005研]答:(1)适应性预期指各个主体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的误差来修正每一时期的预期。
在1t −时期所做的对t 时期价格水平的适应性预期定义为:()111e e t t t t p p p p λ−−−=+−,其中11e t t p p −−−为预期值与实际值的差距,λ为调整系数(01λ≤≤),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幅度。
(2)“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
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
适应性预期模型中预期变量的取得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3)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圣才名师点评:“适应性预期”考名词解释的概率不大,但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原因在于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都采用适应性预期,这一点可以从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看出来,即通胀的预期为上一期的通胀水平。
二、简答题1.简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三个基本因素及其主要政策主张。
[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答: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基础之上的,而其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则是以其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为前提的。
凯恩斯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陷阱。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曲线是以递减的速率单调上升,因此消费的增加存在一个上限,存在一个极大值。
当消费达到极大值时,无论如何增加可支配收入,消费都不会进一步增加。
如果消费达到极大值时的消费不能实现充分就业,那说明消费是不足的。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是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投资的收益率(资本的边际效率)低,投资者不投资或少投资,这样经济更加萧条,投资的收益率(资本的边际效率)更低,更不投资……形成恶性循环。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后果是:投资的增加存在一个上限,存在一个极大值,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
(3)流动性陷阱利率r的下降有一个下限,达到下限时,无论如何增加货币供给,都将转化为人们手中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对r不再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货币的价格r也存在刚性,货币政策会失效。
三大心理规律结合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不可能无限增加),总需求是不足的,y 必然小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并且主要手段是运用财政政策,所以凯恩斯主义被认为是财政主义。
圣才名师点评: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没有非常系统地讲述凯恩斯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但这个知识点非常重要,特别容易出考题,因此建议考生熟练掌握。
2.以下三种方式中,哪种方式对总产出(总收入)产生的刺激效果最大?哪种方式最小?(1)政府增加数量为X的开支(2)政府削减数量为X的税收(3)政府增加数量为X的开支,同时增加数量为X的税收,以保持财政平衡。
请说明你的理由。
[南开大学2012研]答:三种政策中,政策(1)对总产出(总支出)产生刺激效果最大,政策(2)和(3)哪个最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与0.5的大小比较。
分析如下:(1)如果政府增加数量为X 的开支,考虑定量税情况下,结合乘数效应可得产出增加1X β−,其中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2)如果政府减少数量为X 的税收,考虑定量税情况下,结合乘数效应可得产出增加1X ββ−,其中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3)如果政府增加数量为X 的开支,同时增加数量为X 的税收,以保持财政平衡,定量税和比例税情况下,平衡预算乘数都等于1,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会使得产出增加数量等于政府支出或税收变动的数量,即产出增加X 。
边际消费倾向为大于0小于1的数值,因此,三种政策中,政策(1)对总产出(总支出)产生刺激效果最大。
当0.5β>时,11ββ>−,此时政策(3)效果最小;当0.5β<时,11ββ<−,此时政策(2)效果最小;当0.5β=时,11ββ=−,此时政策(2)和(3)效果一样。
圣才名师点评:此道考题涉及到乘数论,考察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的大小。
定量税和比例税下,各种乘数的计算公式有一定差异。
本题中,可以考虑征收定量税这种简单情况。
作答时,先给出结论,然后进行分析。
3.已知,边际消费倾向β,投资对利率敏感度d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度h 、对收入敏感度k ,政府支出g ,请证明,极度萧条情况下,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可能较大。
[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证明:假设消费函数为:d c y αβ=+,税收0t =,则d y y =,因此c y αβ=+。
根据消费函数可得出储蓄函数为:()1s y c y αβ=−=−+−。
再假设投资函数为:i e dr =−,政府支出为g 。
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 g s t +=+,于是有:()1e dr g y αβ−+=−+−(1) 再设货币需求为L ky hr =−,实际货币供给为m ,于是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ky hr m −=(2) 假设m 不变,以g 为变量对式(1)、(2)求微分,得:()d d 11d d yrd g g β−+=(3) d d 0d d yrk h g g −= (4)整理式(4)为:d dd d r k y g h g =⋅,并代入(3)式,得:()d d 11d d y dkyg h g β−+⋅=即得:()d 1d 1y dk g hβ=−+ (5) 当处于极度萧条情况下,即凯恩斯极端情况时,h =∞,0d =。
根据式(5):d 1d 1y g β=−,可见,极度萧条情况下,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可能较大。
圣才名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财政政策效果的问题。
本题切入点在于:在极度萧条情况下LM 曲线非常平坦,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很小,从而财政政策扩张的效果较大。
本题作答可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附录部分。
4.请说明微观S D −和宏观AS AD −模型,并比较这二者的异同。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2008研]答:微观S D −和宏观AS AD −模型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重要的理论模型。
这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一定的差异。
(1)两者的相同点微观S D −和宏观AS AD −模型二者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宏观经济中的AS AD −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②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