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PPT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MRI的特点与意义
• 高、尖、新:高科技、边缘科学、发展迅速、产生了1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
• 综合性:数学、核物理、电磁学、电子学、计算机、生理解剖学、超导技术 、材料科学、医学诊断等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领域;
• 生命意义:科技的双刃剑作用;
3、MRI应用于医学的优势
• 利用人体氢质子的MR信号成像,从分子水平提供诊断信息;
1970年:Fourier(pilsed)-NMR 开始市场化(早期多使用的是连续波 NMR 仪器)
1973年:核磁共振技术被引入医学临床检测
1991年:Ernst 获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方面 )
2002年:瑞士核磁共振波谱学家维特里希,由于用多维NMR技术在测定溶液中蛋白质结构的三 维构象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获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同获此奖的还有一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 日本科学家
2003年:美国科学家劳特劳尔于1973年发明在静磁场中使用梯度场,能够获得磁共振信号的位
置,从而可以得到物体的二维图像;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德进一步发展了使用梯度场的方法,
指出磁共振信号可以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从而使磁共振成像技术成为可能,他发展的快速成
像方法为医学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打下了基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劳特布
• 核磁共振波谱学(NMR) 化学位移
Larmor 频率 原子核
化学位移: 结构测定(功能团)
J-偶合:
结构测定(原子的相关性)
偶极偶合: 结构测定 (空间位置关系)
弛豫:
动力学
结构确定 化学鉴定 聚合物特性测定 药品开发 催化研究
• 核磁共振成像学(MRI)
全称: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自旋角动量:
J I (在磁场中I有2I 1种取向)
磁场中核能级分裂: E B0 B0m (m I, I 1,
磁场中的核能级间距: E B0
(磁旋比 egI )
J 2mp
, I 1, I)
Larmor频率:
B0
0.53T磁场中的1H1核的共振频率(本实验的情况):
f B0 2.6752108 0.53 22.6106 Hz
2
2
9
在磁场中热平衡时,各能级粒子数服从玻尔兹曼分布,宏观磁化强度M:
M N
I
m B0
m e kT
mI
I
m B0
e kT
mI
N
2
2I (I 3kT
1)
B0
常温,I=1/2,T=300K,B0 =0.53T,平衡时:
M0
Biblioteka BaiduN
1 2
I
1 2
N1 2
B0
I
1 2
N1 2
B0
1 e kT
1 B0
N
1 2
kT
1939年: 拉比第一次做了核磁共振实验 ,并于194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46年: Harvard 大学的Purcel和Stanford大学的Bloch各自首次发现并证实NMR现象,并于 1952年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奖
1953年:Varian开始商用仪器开发,并于同年制作了第一台高分辨NMR 仪
1956年:Knight发现元素所处的化学环境对NMR信号有影响,而这一影响与物质 分子结构有关
• 1980年 第一副人体胸腹部MR图像产生 ,磁共振设备商品化
• 1982年底 全世界有2000名病例接受MRI检查
• 1984年 美国FDA批准核磁共振使用于临床
• 1986年 中国成立安科公司
• 1998年 世界磁共振成像年
• ……
6
医用核磁共振成像仪器
7
核磁共振成像优缺点
1、成像条件
有信号、获取信号、处理信号及图像重建。
195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图左)和波赛尔(图右)
2003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
劳特布尔(图左)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德(图右) 5
核磁共振成像发展史
• 1946年 美国哈佛大学的 E.Purcell及斯坦福大学的 F.Bloch 领导 的两个研究小组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磁共振现象。Purcell 和 Bloch 共同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核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1133
1
目录
• 发展历史 •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 核磁共振信号的弛豫 • 自由感应衰减(FID)信号 • 核磁共振成像及其系统 • 常用射频脉冲序列 • 实验内容 • 附录
2
核磁共振分类
定义:原子核在外加恒定磁场作用下产生能级分裂,从而 对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发生共振吸收的现象
尔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4
斯特恩
1943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美国科学家斯特恩
1944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美国科学家拉比
1991年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 瑞士物理学家艾斯特
2002年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日瑞士三国科学家
芬恩 (图左),田中耕一(图中),维特里希(图右)
• 1968年 Jockson 试制全身磁共振
• 1971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 R.Damadian 利用磁共振波谱仪对小 鼠研究发现,癌变组织的T1,T2弛豫时间比正常组织长
• 1973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 Lauterbur 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 获得两个充水试管的第一幅磁共振图像
• 1978年 英国取得了第一幅人体头部的磁共振图像
• 任意截面成像;
• 软组织图象更出色;
• 不受骨伪影的影响;
• 无电离辐射,一定条件下可进行介入MRI治疗
4、MRI的局限性
• 成像速度慢(相对于X-CT而言)
• 对钙化灶和骨皮质灶不敏感
• 图像易受多种伪影影响
• 禁忌症:心脏起搏器及铁磁性植入者等
• 定量诊断困难
8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研究对象: 自旋量子数≠0 的原子核(本实验对象为1H 核)
3
核磁共振发展史
迄今为止众多科学家因核磁共振领域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1924年: Pauli 预言了NMR 的基本理论(有些核同时具有自旋和磁量子数,这些核在磁场中 会发生分裂)
斯特恩和盖拉赫在原子束实验中观察到了锂原子和银原子的磁偏转。随后斯特恩等人测量了质 子的磁距,斯特恩于194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