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肺经的中药功能分类之欧阳家百创编
归肺经的中药性味功效特点
归肺经的中药性味功效特点常见的443种中药不含附药,归肺经的有169种,约占38%。
这些归肺经的中药,不具攻下,祛风湿强筋骨,化瘀止血,温经止血,活血调经,破血消癥,重镇安神,固精缩尿止带的功效。
1.解表药(25)1.1发散风寒(13)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紫苏叶【辛,温。
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香薷【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白芷【辛,温。
归肺、胃、大肠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辛,温。
归心、肺、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苍耳子【辛、苦,温;有毒。
归肺经。
】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
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辛,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胡荽【辛,温。
归肺、胃经。
】发表透疹,开胃消食。
西河柳【甘、辛,平。
归肺、胃、心经。
】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1.2发散风热(12)薄荷【辛,凉。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辛、苦,微寒。
归肝、胆、肺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微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甘、辛,凉。
归脾、胃、肺经。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常用中药大全(有彩图可打印)之欧阳法创编
35.益智仁:姜科植物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实。
夏、秋间果实由绿变红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时间:2021.03.09 创作:欧阳法功效分类:、。
科属分类:姜科。
别名:益智子、益智。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
功能:温脾止泻摄涎;暖肾缩尿固精。
主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腹中冷育;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尿频;遗精;白浊。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
用药禁忌:火旺或因热而患遗滑崩带者忌服。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和海南,福建、广西、云南亦有栽培。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益智的果实。
36.石苇:多年生草本,高13~30厘米。
别名石樜、石皮等,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庐山石韦、毡毛石韦、有柄石韦、北京石韦或西南石韦的叶。
性味:苦甘,凉。
归经:入肺、膀胱经。
功能:利水通淋,清肺泄热。
主治:治淋痛,尿血,尿路结石,肾炎,崩漏,痢疾,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金疮,痈疽。
用药禁忌: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
资源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37.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功效分类:清化热痰药。
科属分类:百合科。
别名:土贝母、浙贝、象贝、象贝母、大贝母。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
功能: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
主治:风热或痰热咳嗽;肺痈吐脓;瘰疬瘿瘤;疮痈肿毒。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阴蔽处或竹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浙江宁波地区有大量栽培。
用药禁忌:寒痰、湿痰及脾胃虚寒者慎服。
38.紫苑:为多年生宿根花卉。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安徽等地。
别名:紫苑、、夹板菜、驴耳朵菜、软紫菀\山白菜科属:菊科、紫苑属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性温,味苦、辛。
功效与作用: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主咳嗽;肺虚劳嗽;肺痿肺痈;咳吐脓血;小便不利。
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功能主治:润肺下气,消痰止咳。
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
用药禁忌:有实热者忌服。
药性赋 中医之欧阳科创编
药性赋(曾附于药性三字经)一.寒性类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
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
海藻散癭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
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
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栝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
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黄蘗(柏)疮用。
(马)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
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緩而枳实速也。
疗肌解表,葛根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
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
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
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注:现已多不用。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
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肺心。
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
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
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茅根止血与吐衄。
石韦通淋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
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也解。
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
除毒热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
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
香附子理血气妇人之用。
地芙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蘚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
旋复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
栝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
昆布破疝气,散癭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
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
牡蛎涩精而虚汗止。
贝母清痰止咳而利心肺。
桔梗下气利膈而治咽喉。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
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
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又当参图经以博其所治,观其方书以参其所用焉。
气血疏通中级班讲义之欧阳家百创编
=气血疏通中级班讲义欧阳家百(2021.03.07)气血疏通》中级班笔记一一一足底循环疗法原理一文钢老师《气血疏通》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它属于中医的一部分,是李正坤先生深入研究几十年,其基础知识源自于道教理论,乃是以中庸之道为基础、阴阳经络和夹脊功能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取类比象,进行操作,从而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里指的一一“象”:就是类似中级班引入了经络的概念,经络通,则百病消,它与传统中医的十二经络的表里关系不同。
我们传统中医十二正经络的命名及表里关系:1.上肢经络手太阴肺经一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一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2.下肢经络足太阴脾经一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一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一足少阳胆经3.任脉、督脉、奇经八脉这堂课要掌握的内容:1.气道口的定位2.画出脊椎定位3.画出循环通道气道口的定位一.气道口的概念1.阴阳气道口人体的病气是从上往下从足㡳排出,因此足底我们的是排毒通道,脚㡳中趾横线下中即为阴阳气道口,靠小趾侧是阳,靠大趾侧是阴。
2.十二条经络的气道口,从中趾横线下阴阳气道口两边,夫妻俩俩归一,从阴到阳平行排列,与传统经络组合不同,分别为:心和肾,肺与肝、脾与生殖,胃与三焦、大肠与胆、膀胱与小肠3.足底赤白肉际处气血循环通道:分为内循环气道口和外循环气道口气道口的精准定位,是不同疾病排除的关键,找准气道口进行操作,疾病只少可排除50%以上。
二.气道口的具体划分:1.阴阳气道口:我们把足底的足三趾,最后一节横纹线下缘0.1到0.2中点的位置,即为阴阳气道口。
2.内气道口:中趾靠近大趾一侧为阴,为内气道3.外气道口:中趾靠近小趾一侧为阳,为外气道在阴阳气道口的阴面和阳面并列有六个点,每一个点并列有二条经络,即十二条经络阴面是五脏加个生殖的气道口A.心、肾B.肺、肝C.脾、生殖系统阳面三个点,为六个腑的气道口A.胃、三焦B、大肠、胆C.膀胱、小肠内气道口的六条阴经:直接调动脏的能量,因此我们要疏通六条阴经;外气道口的六条阳经:直接排除身体毒素,调理身体病症。
归肺经的中药功能分类之欧阳与创编
敛肺浮阳鳖甲牡力五味平润肺玉竹黄精山药阿胶枸杞寒润肺北沙参麦冬百合生地阿胶天冬天花粉玄参桑叶南沙参知母芦根石斛梨皮功劳叶川贝温润肺百部紫菀款冬花熟蜜苏子补肺血阿胶补肺气人参黄芪山药党参黄精仙鹤草西洋参冬虫夏草紫河车一米南沙参功劳叶太子参甘草蛤蚧降肺气杏仁苏子葶苈子半夏厚朴莱菔子栝楼枇芭叶补骨脂白芥子白果地龙桔梗桑白皮前胡白前百部破肺气枳壳下气苏子莱菔子益母草泻肺气丁香款冬花牵牛子白前陈皮敛肺气五味子乌梅麻黄根五倍子诃子白果远志米壳银杏叶蛤蜊粉散风寒麻黄紫苏生姜葱白桂枝细辛白芷辛夷前胡款冬花陈皮紫菀荆芥防风藁本杏仁薰香丁香白豆蔻苍耳子苍术香薷羌活桔梗青葱百部紫石英宣风湿玉竹五倍子百药煎白前燥肺湿川椒渗肺湿茯苓桑白皮姜皮宣肺风菊花皂角清燥热石膏知母白矛根沙参天冬麦冬地骨皮天花粉桑白皮丹参芦根功劳叶清湿热黄芩矮地茶秦艽穿心连白矛根冬瓜仁一米败酱草鱼腥草桑白皮栀子地龙马勃射干牵牛石韦车前子薏苡仁葶苈散风热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升麻浮萍金银花连翘菊花桔梗芦根白前胖大海马勃荆芥柴胡葛根辛夷木贼蔓荆子淡豆豉泻肺火黄芩栝楼天花粉竹茹桑白皮羚羊角地骨皮枇芭叶沙参麦冬生地天冬栀子凉肺血生地紫菀涩肺血白芨清肺结连翘海藻昆布海浮石解毒穿心连连翘金钱花大青叶鱼腥草射干马勃贝母黄芩野菊花利咽马勃桔梗河子金银花连翘山豆根射干牛蒡子元参大青叶薄荷胖大海生甘草丹皮赤芍诃子荆芥蝉蜕清喉痹络石藤开窍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竹沥远志穿山甲蟾蜍化寒痰陈皮佛手莱菔子半夏白芥子苏子紫菀款冬花远志桔梗百部厚朴南星伸筋草白前橘红化热痰射干冬瓜仁侧柏叶车前子虎杖莱菔子儿茶南沙参瓜蒌海浮石天竹黄前胡昆布海藻贝母竹沥竹茹葶苈子枇杷叶胆星紫菀猪胆汁款冬花蔓荆子穿山龙泽漆功劳叶桑白皮前胡桔梗海蛤壳青黛止血化痰冬虫夏草止咳祛痰茜草消痰苏子莱菔子豁痰郁金温肺乌药干姜白芥子核桃仁细辛燕窝糖麻黄五味子宣肺桔梗远志冰片麻黄香薷浮萍佩兰杏仁解表宣肺利水麻黄浮萍香薷牛蒡子桔梗平喘麻黄地龙通鼻窍莘荑白芷细辛苍耳子杀虫百部功劳叶寒泻肺桑白皮葶苈子石膏温泻肺麻黄风寒湿痹桂枝白芷细辛防风羌活独活藁本苍耳子苍术秦艽麻黄蔓荆子藿香劳热兼表秦艽白薇青蒿治肺结核大蒜肝牛耳朵花生波菜大蓟大青叶瓦楞子北沙参白及白薇百部生牡蛎金钱草金银花穿心莲络石藤马齿苋夏枯草黄连黄柏黄精接骨草啤酒花猫爪草蜈蚣天葵子茵陈芦荟侧柏叶(与异烟肼有协同作用)丹参紫金牛红毛七白果败酱草蒲黄荆芥小蓟马钱子舒张气管平滑肌蔓荆子荆芥石决明石菖蒲大枣透骨草小蓟解除平滑肌痉挛钩藤秦皮黄芩槐花侧柏叶功劳叶麻黄百部桔梗前胡臭梧桐地龙银杏叶白芍抑制中枢神经止咳半夏百部导致气管痉挛夏枯草舒张肺动脉前胡慢性气管炎茜草减少支气管分泌功劳叶控制喘息及啸鸣秦皮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薄荷减少呼吸道的泡沫痰薄荷。
归入肺经的中药列表
归入肺经的中药列表归入肺经的中药列表•(鱼彭)鱼鳃味性:味咸;性寒。
归经:肺;脾经。
清热透疹;解毒。
主小儿麻疹;麻疹后痢疾;疮疖•阿胶(驴皮胶、傅致胶、盆覆胶)味性:甘,平。
归经:肝;肺;肾经。
滋阴补血,安胎。
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
•八角莲(一把伞、六角莲、独叶一枝花、独脚莲[江西]、一碗水[陕西]、八角七、八角兵盘七、鬼臼、八角连、金魁莲、旱八角、叶下花、马眼莲、八角盘、独脚莲、独角莲、八角金盘、山荷叶、爵犀、马目毒公、九臼、天臼、解毒、害母草、独荷草、羞天花、术律草、琼田草、旱荷、金星八角、金魁连、八角乌、白八角莲、金边七)味性:苦辛,平。
归经:肺;肝经。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瘀消肿。
治痈肿,疔疮,瘰疬,喉蛾,跌打损伤,蛇咬伤。
•八角莲叶(鬼臼叶)味性:味苦;辛;性平。
归经:肺经。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
主痈肿疔疮;喘咳•八仙草(猪殃殃、小锯藤、锯子草、小茜草、小飞扬藤、红丝线、血见愁、细茜草、拉拉藤、小舒筋)味性:苦辛,寒。
归经:少阴;太阴经。
清湿热,散瘀,消肿,解毒。
治淋浊,尿血,跌打损伤,肠痈,疖肿,中耳炎。
•八仙过海味性:味辛;性温。
归经:肺;肝;胃;大肠经。
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截疟。
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四技麻木;腰膝痿软;急性胃肠炎;疟疾•芭蕉子味性:子生食:大寒;仁:性寒。
归经:肺;心;肾经。
子生食,止渴润肺。
蒸熟暴之令口开,春取仁,食之,通血脉,填骨髓。
•拔毒散(小黄药、小迷马桩、迷马桩棵、小克麻、巴掌叶、肯麻尖、王不留行、小拔毒、尼马庄柯、小尼马庄柯、妈妈多、肯麻头、白背黄花稔、小路边站)味性:苦;寒。
归经:肺;肝经。
调经通乳,解毒消肿。
用于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肠炎,痢疾;外用治跌打损伤,痈肿。
•白草莓(三匹风、野杨莓、草莓、白泡儿、白藨、白蒲草、只大萨曾、白地莓)味性:甘、苦;凉。
归经:肺;肝;肾经。
祛风,清热,解毒。
治风热咳嗽,百日咳,口腔炎,痢疾,尿血,疮疖。
人体经络穴位图详细表之欧阳家百创编
经络与调病欧阳家百(2021.03.07)一、什么是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
是与血管、神经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套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系统.它是我们练功强健身体、开发潜能的物质基础,亦是用气功为他人调病的物质基础。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三、经络的功能:1、沟通上下内外。
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五官九窍,把人体的各个部分。
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周流不息地将气血传输于全身各部位,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3、调节各部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4、对外开放:通过穴位与大自然交换物质、能量、信息。
四、中医脏腑学说简介::五脏一心、肝、脾、肺、肾,六腑一胆.胃、大肠、膀胧、三焦。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经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属六腑及其他各组织器官,从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每一脏通过其自身的经络联系着许多组织和器官,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
另外,心包(脏)和三焦(腑)相表里。
心包是心之外围,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功能一是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其经络: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五、经络的分布1、分布规律:四肢:内侧为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外侧为三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躯干:足三阴在腹面,足三阳:太阳在背,少阳在肋,阳明在胸腹。
头面:为诸阳经之会。
2、循行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这三阴,从足走腹。
3、流注交序:(顺时针方向。
起止点:肺寅)4、十四经循行及其主要穴位:(见附录一、人体经络、穴位图表)六、穴位的基本知识;穴位,正名为“输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点。
1、穴位的分类: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全息穴。
2、穴位的体表定位方法:(见附录二、输穴体表定位说明)七、气功调病的基本原则:1、必须首先达成和病人之间的信息沟通。
2、治病求本,针对疾病的原因辩证施功。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之欧阳家百创编
3-10g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
川芎
辛,温。归肝、心经。
3-10g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
辛、苦,温。归肝、脾、心经。
3-10g
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
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5-12g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2.活血调经药
苏子
辛,温。归肺、大肠经。
3-9g
止咳平喘,降气化痰,润肠通便。
百部
苦、甘,微温。归肺经。
3-9g
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桑白皮
甘,寒。归肺、膀胱经。
6-12g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
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3-9g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磁石
咸,寒。归心、肝、肾经。
15-30g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甘草
甘,微寒。归心、肺、脾、胃经。
3-10g
补心脾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热毒及药食毒,调和药性。
2.补阳药
鹿茸
甘、咸,温。归肾、肝经。
1-3g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固冲任,脱毒生肌。
巴戟天
甘、辛,微温。归肾、肝经。
10-15g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
淫羊藿
辛、甘,温。归肾、肝经。
5-10g
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菟丝子
甘、涩,微温。归肾、肝、脾经。
10-15g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杜仲
甘,温。归肾、肝经。
药性赋白话解之令狐采学创编之欧阳家百创编
药性赋白话解欧阳家百(2021.03.07)(一)寒性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多种药物的天赋自然性能,此类最为寒凉。
本篇所列药物,基本上都属于寒性,所以开始作一个总的说明,指出下列药物都属于寒性的一类。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犀角味苦咸而气寒,性属阴而清降。
主要入心经,清心热、凉血的作用最强,治温热病邪入心经血分所致的高热神昏诂语及发斑,吐衄等症,最为适宜。
羚羊即羚羊角。
其性咸寒清降,主入肝经(兼入肺),清肝火、熄风、镇痉的作用最强,治高热引起的惊厥、惊痫、抽搐等症,疗效最好。
又能清泻肺热,以治因肺热而引起的心烦发热等症。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既指出了这二味药作用上的特点,又说出了它们的区别。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泽泻味甘淡而气寒,淡能渗利,寒能清热,故能泻肾经之火,利膀胱之湿,通利小便。
对湿热内蕴、小便不通,热淋水肿之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所以赋曰“利水通淋”。
至于“补阴不足”这句话,不应把它当作“补阴”作用来理解,而可以作为清泻肾火来认识。
因肾火祛而真阴不受其耗,故曰“补阴不足”。
六味地黄丸方中用泽泻,其目的在于清泻肾火,而非补阴。
所以不应视为该药有补阴作用。
海藻味苦咸而性寒,咸可软坚、寒能清热,专于软坚消痰结。
为治痰凝气结而成的瘿瘤(俗称“大脖子”,属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的主药。
对于疝气和睾丸肿痛等症,也较常用。
此外,并有利水之功,用治脚气浮肿及水肿,亦有较好疗效。
反甘草,因而忌和甘草同用。
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菊花性凉而清散,善清上焦和肝经风热。
“肝开窍于目”,“厥阴之脉上行头目”,风热伤肝、多致目疾、头痛、头晕。
本品清散肝经风热,故为要药。
凡肝阳上升,或内有风热而引起的目赤肿痛、视物昏暗及迎风流泪;或头脑掣痛之“头风”头痛之症,最有良效。
射干性味苦寒,能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喉。
主治咽喉肿痛、喉痹不通、肺热咳嗽痰多等症。
对于喉闭(治咽喉肿痛、气阻、声闭)以及咳逆痰涎壅塞等症,最为适宜。
十大抗癌中药之欧阳术创编
十大抗癌中药十大抗癌中药一、灵芝甘、平。
益精气,养心安神,止咳平喘,滋养强壮,补虚抗癌。
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子实体。
[别名]瑞草、菌灵芝。
子实体含灵芝三萜、灵芝多糖、蛋白质、有机锗、微量元素硒、灵芝纤维素、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提高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治白血病的作用。
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和激活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
能保护癌症患者体内正常细胞的DNA不再氧化、被癌化,防止癌细胞的再生。
灵芝可以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通过提升人体的造血能力尤其是白细胞的指标水平,以及通过其中某些有效成分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成为抗肿瘤、防癌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的优选药物。
灵芝能增强癌症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包括胸腺、脾腺、骨髓造血机能、红血球、白血球等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
增加免疫细胞,尤其是专门对付癌细胞的Tc杀手细胞、自然杀手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质与量。
能激发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细胞激素的自体生成而达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灵芝能使癌症患者机体较放松,易于睡眠、易于饮食。
可增加癌症患者疼痛的耐受性,具有解压、镇静、镇痛的作用。
灵芝对人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这种无毒性的免疫活化剂的优点,恰恰是许多肿瘤化疗药物和其它免疫促进剂都不具有的。
总之,灵芝有助于人体血液的清澈及正常细胞组织的运作,创造出癌栓不易形成、癌细胞不适生存的空间让人体自体治癌。
二、红豆衫红豆衫又称紫杉,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常绿乔木,枝、叶、皮、根可提取昂贵抗癌药物——紫杉醇。
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被称为“治疗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
高纯度紫杉醇价格昂贵,每公斤200红豆杉万元人民币左右。
但是红豆杉生长缓慢,天然更新能力差,人工种植10亩仅能提炼1公斤1%纯度的紫杉醇。
由于红豆杉的提取物(TAXOL PACLI TAXEL)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所长BRODER博士称紫杉醇是继阿霉素、顺铂以后,十五年来被认为是对多种癌症疗效较好、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癌药物。
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及药理作用构成情况的初步分析
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及药理作用构成情况的初步分析付先军【摘要】目的分析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规律,明确归肺经作用与其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之间的关联关系,为阐释归经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相关信息,构建数据库系统,进行信息标准化处理,通过数据信息的频数与频率分析,总结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规律.结果共筛选129种归肺经中药,从药性看,归肺经中药以寒性药最常见,占49.6%;从药味看,以苦味、甘味和辛味最多见;从临床功效看,大多具有止咳、祛痰、平喘、解表等功效,主治疾病部位主要在肺脏、皮肤、咽喉、鼻等;药理作用出现频数最多的是抗菌、抗炎、抗肿瘤、镇咳、平喘、祛痰等.结论归肺经中药以寒凉药性为主,止咳、祛痰、平喘等临床功效以及抗菌、抗炎、抗肿瘤、镇咳、平喘、祛痰等药理作用可能与归肺经有关.%Objective To discover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nature-flavor, clinical effec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lung tropism herbs for explain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meridian tropism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Methods The information of nature-flavor, clinical effec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lung tropism herbs was collected by documents retrieve, standardized and frequency analysis.Results One hundred and twenty-nine lung tropism herbs were studied.A total of 49.6% of the herbs express cold nature.Bitter, sweet and hot were most common flavors.Most of the herbs can relieve cough and asthma, eliminate phlegm, relieve exterior syndrome on clinic.The main treatment locations were lung, skin,throat and nose.Most of these herbs have antibiosis,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tumor effect.Conclusion Coldnature, effects of relieving cough and asthma, eliminating phlegm,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antibiosis,anti-flammatory, anti-tumor, etc.may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ffect of lung tropism herbs.【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11(018)006【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归经理论;中药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文献计量学【作者】付先军【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5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法典都将中药归经药性列为不可或缺的条目;同时归经理论是解释中药作用机制的依据之一,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是目前中药研究的一个热点。
【点穴解穴秘诀(实用版)】之欧阳家百创编
点穴解穴疗伤秘诀欧阳家百(2021.03.07)——点穴法功理要点——一、点穴总论拳家言:夫点穴术具闭交通之通,断运输之功。
人之一身,外而五官四肢,内而五脏六腑,皆以筋络为线索,血脉为灌溉。
经络断,则缺乏活动之能;血脉停,则间其知觉之效。
人体有穴365处,(秦朝以前),其中有大穴:108,小穴257(包括致命穴和主晕穴),诸穴大同小异,主晕穴虽不足以制命,亦可使暴客暂时失去抵抗力;主伤穴可以使歹徒断肢、脱臼、出血,即致残也;主死穴,即致命也,此法万遇不得施也。
先师遗训益教旨:“劝君习武尚德葆侠,练体健身,切莫无故伤人也”。
1、为什么用点穴术击人体某些穴位会致人于死晕或伤残呢?在经络的意义上,古人说得很明白,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主要通道,是人体各个部位之间互相连结的途径。
它遍布于全身。
如《难经》说:“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就是依靠经络luo的沟通和联系,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外邪侵犯人体,通过筋络二由表入里,传入内脏。
如《素问·缪miu刺论》说:“邪气之客于形也,必先舍去皮毛。
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舍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盛,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五脏即五脏。
中医学中脏腑的理论将人体分成脏与腑两大类: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化生和贮藏精气是五脏的功能;腐熟水谷、传化糟粕po是六腑的功能。
《素问·五脏别论》载:“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泄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脏腑功能的产生,主要赖于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即是真气通过经络输送至脏腑而发生作用时,称为脏腑之气。
假如一个人的真气不足,则脏腑之气也就随之虚弱,而脏腑的功能必然相应地减退。
而武林中的点穴术恰利用了这一原理。
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及药理作用构成情况的初步分析
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及药理作用构成情况的初步分析付先军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11(018)006
【摘要】目的分析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规律,明确归肺经作用与其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之间的关联关系,为阐释归经理论的科学内
涵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相关信息,构建数据库系统,进行信
息标准化处理,通过数据信息的频数与频率分析,总结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
药理作用构成规律.结果共筛选129种归肺经中药,从药性看,归肺经中药以寒性药
最常见,占49.6%;从药味看,以苦味、甘味和辛味最多见;从临床功效看,大多具有止咳、祛痰、平喘、解表等功效,主治疾病部位主要在肺脏、皮肤、咽喉、鼻等;药理
作用出现频数最多的是抗菌、抗炎、抗肿瘤、镇咳、平喘、祛痰等.结论归肺经中药以寒凉药性为主,止咳、祛痰、平喘等临床功效以及抗菌、抗炎、抗肿瘤、镇咳、平喘、祛痰等药理作用可能与归肺经有关.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付先军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3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5
【相关文献】
1.基于药性组合的归肺经药理作用特征研究 [J], 王园博
2.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应用效果及药理作用构成情况探析 [J], 赵君
3.红景天的临床功效与药理作用研究 [J], 关鑫
4.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及药理作用构成情况的初步分析 [J], 吴智勇
5.红景天的临床功效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吴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之欧阳法创编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背诵一、手太阴肺经1、经脉概述肺经——在体内属肺络大肠手太阴——从胸走手。
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在胸部接足厥阴肝经,在手端交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
2、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3、病候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1、经脉概述大肠经---在体内属大肠络肺手阳明经---从手走头,分布在上肢外侧的前缘,接肺经于手指端,交胃经于鼻翼旁.2、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病候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三、足阳明胃经1、经脉概述胃经——在体内属胃络脾足阳明—从头走足。
分布于下肢外侧前缘,在鼻翼旁接手阳明大肠经,在足大趾端交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2、经脉循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方剂学》236条必背考点之欧阳治创编
《方剂学》236条必背考点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整理)之欧阳学创编
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解表助阳,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中散寒。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
祛风解表,透止痒、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经。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辛、温,归肺、胃、脾经。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藁本:辛、温,归肝、膀胱经。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辛凉解表薄荷: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
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淡豆豉: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苦、微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栀子: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之欧阳体创编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
(阳明头痛,寒湿带下)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胃寒呕吐)香薷:辛微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辛夷:辛温。
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
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
有小毒。
归肺经。
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
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
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升麻:辛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蔓荆子:辛苦平。
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
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中药学名词解释之欧阳术创编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敛肺浮阳
欧阳家百(2021.03.07)
鳖甲牡力五味
平润肺
玉竹黄精山药阿胶枸杞
寒润肺
北沙参麦冬百合生地阿胶天冬天花粉玄参桑叶南沙参知母芦根石斛梨皮功劳叶川贝
温润肺
百部紫菀款冬花熟蜜苏子
补肺血
阿胶
补肺气
人参黄芪山药党参黄精仙鹤草西洋参冬虫夏草紫河车一米南沙参功劳叶太子参甘草蛤蚧
降肺气
杏仁苏子葶苈子半夏厚朴莱菔子栝楼枇芭叶补骨脂白芥子白果地龙桔梗桑白皮前胡白前百部
破肺气
枳壳
下气
苏子莱菔子益母草
泻肺气
丁香款冬花牵牛子白前陈皮
敛肺气
五味子乌梅麻黄根五倍子诃子白果远志米壳银杏叶蛤蜊粉
散风寒
麻黄紫苏生姜葱白桂枝细辛白芷辛夷前胡款冬花陈皮紫菀荆芥防风藁本
杏仁薰香丁香白豆蔻苍耳子苍术香薷羌活桔梗青葱百部紫石英
宣风湿
玉竹五倍子百药煎白前
燥肺湿
川椒
渗肺湿
茯苓桑白皮姜皮
宣肺风
菊花皂角
清燥热
石膏知母白矛根沙参天冬麦冬地骨皮天花粉桑白皮丹参芦根功劳叶
清湿热
黄芩矮地茶秦艽穿心连白矛根冬瓜仁一米败酱草鱼腥草桑白皮
栀子地龙马勃射干牵牛石韦车前子薏苡仁葶苈
散风热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升麻浮萍金银花连翘菊花桔梗芦根
白前胖大海马勃荆芥柴胡葛根辛夷木贼蔓荆子淡豆豉
泻肺火
黄芩栝楼天花粉竹茹桑白皮羚羊角地骨皮枇芭叶沙参麦冬生地天冬栀子
凉肺血
生地紫菀
涩肺血
白芨
清肺结
连翘海藻昆布海浮石
解毒
穿心连连翘金钱花大青叶鱼腥草射干马勃贝母黄芩野菊花
利咽
马勃桔梗河子金银花连翘山豆根射干牛蒡子元参大青叶
薄荷胖大海生甘草丹皮赤芍诃子荆芥蝉蜕
清喉痹
络石藤
开窍
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竹沥远志穿山甲蟾蜍化寒痰
陈皮佛手莱菔子半夏白芥子苏子紫菀款冬花远志桔梗百部厚朴南星伸筋草白前橘红
化热痰
射干冬瓜仁侧柏叶车前子虎杖莱菔子儿茶南沙参瓜蒌海浮石天竹黄前胡昆布海藻贝母竹沥竹茹葶苈子枇杷叶胆星紫菀猪胆汁
款冬花蔓荆子穿山龙泽漆功劳叶桑白皮前胡桔梗海蛤壳青黛止血化痰
冬虫夏草
止咳祛痰
茜草
消痰
苏子莱菔子
豁痰
郁金
温肺
乌药干姜白芥子核桃仁细辛燕窝糖麻黄五味子
宣肺
桔梗远志冰片麻黄香薷浮萍佩兰杏仁
解表宣肺利水
麻黄浮萍香薷牛蒡子桔梗
平喘
麻黄地龙
通鼻窍
莘荑白芷细辛苍耳子
杀虫
百部功劳叶
寒泻肺
桑白皮葶苈子石膏
温泻肺
麻黄
风寒湿痹
桂枝白芷细辛防风羌活独活藁本苍耳子苍术秦艽麻黄蔓荆子藿香
劳热兼表
秦艽白薇青蒿治肺结核
大蒜肝牛耳朵花生波菜大蓟大青叶瓦楞子北沙参白及
白薇百部生牡蛎金钱草金银花穿心莲络石藤马齿苋夏枯草
黄连黄柏黄精接骨草啤酒花猫爪草蜈蚣天葵子茵陈芦荟
侧柏叶(与异烟肼有协同作用)丹参紫金牛红毛七白果败酱草
蒲黄荆芥小蓟马钱子
舒张气管平滑肌
蔓荆子荆芥石决明石菖蒲大枣透骨草小蓟
解除平滑肌痉挛
钩藤秦皮黄芩槐花侧柏叶功劳叶麻黄百部桔梗前胡臭梧桐地龙银杏叶白芍
抑制中枢神经止咳
半夏百部
导致气管痉挛
夏枯草
舒张肺动脉
前胡
慢性气管炎
茜草
减少支气管分泌
功劳叶
控制喘息及啸鸣
秦皮
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
薄荷
减少呼吸道的泡沫痰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