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合集下载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学习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学习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学习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政治》课程的第十章第二节,主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具体内容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意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理解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难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如何理解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创新和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意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创新和实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意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请阐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3. 结合实例,分析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创新和实践。

答案:1. 全面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都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 治必修一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 治必修一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材分析】本课立足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介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新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

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设计意图】结合高三课堂复习模式,按照“基础知识梳理——考点突破——当堂巩固训练”的复习环节,同时设置典型例题进行“考点演练”,让学生加深对易错易混点、重难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1.高考考点:(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考向定位:(1)了解总体小康水平的特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要求,对涉及的选择题能够准确判断;(2)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3)深入理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对涉及的“发展”类主观题灵活应用。

【教学重难点】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教材、梳理基础、归纳问题2.合作探究: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自主思考与合作讨论相结合3.讲解法: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与点拨【教学过程】【环节一:基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知识)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总体小康特点:总体小康是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发展很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将成为基本实现、显著增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普遍提高、明显改善、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具有更高与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更加具有亲与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参考答案: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工业化综合国力国内市场富裕程度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民主权利文明素质安定团结开放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第 chapter 2,主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详细内容包括:1. 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理解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2. 使学生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认识到其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激发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主要任务及其在我国发展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如经济快速发展、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等,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

3. 讲解: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线图。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区为例,介绍该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

(2)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

(3)谈谈你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的认识。

2. 答案:(1)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社会。

2024年第五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第五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及其历程。

2.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历程及其意义。

2.难点:如何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小康社会吗?(3)教师引导:那么,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新课教学(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①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具备哪些特点?(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吗?(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有什么重要意义吗?3.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做?4.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历程及其意义。

(2)希望大家能够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5.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历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未能深入展开,需要在课后进行补充。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康社会有哪些具体表现吗?学生:经济条件好,大家都有工作,生活幸福。

教师:很好,那我们的小康社会还包括哪些方面呢?学生:可能还有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吧。

教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民主、法治、文化、教育、医疗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进步和提升。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1. 简述总体小康的历程、成就与不足。

2.熟练背诵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学习过程】一、精华回放(组内互查)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2.我国科学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二、合作自学:(通读课本,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虚心求教,善于质疑,学会交流)小资料1: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的成就(2)总体小康的特点(不足)(3)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蓝图。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哪些?(时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质疑解惑简要列出组内自学的疑点,在黑板列出或告诉老师。

四、互动探究情景一:1978年到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51.93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用行水平明显提高。

情景二:近几年城乡居民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差距达3.1倍。

另外:2013年人均GDP上海市约1万多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经济水平。

而贵州只有945美元,世界排名133位。

情景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国际环境有利于聚精会神谋发展。

这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质教案

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质教案

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详细阐述小康社会的概念、提出背景及其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第二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及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要求;第三章“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探讨如何努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提出背景及其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及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3. 培养学生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及其实现路径。

教学重点: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以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小康社会的概念、提出背景及其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

3. 新课内容: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及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为例,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小康社会的概念、提出背景及其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及其实现路径。

3. 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

答案要点:(1)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及其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

(2)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及其实现路径。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案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案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明确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奋斗目标。

二、授课学时:2学时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矛盾;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关于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哪五种?依次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那么我国现在是处于哪个社会形态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对未来社会区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所谓的高级阶段,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定义主要从四个方面:①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归全人类所共有。

②全部社会产品按照需要分配。

③劳动的目的不再是为了需要,而是人类的一种自觉活动。

④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这是共产主义社会或者说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

而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所以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所在,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一系列必要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②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③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地提高。

④在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及其思想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以及反映这些差别的资产阶级权利,这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条件。

⑤无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如果从这五点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条件来看,我国离社会主义有些遥远。

那么我国到底属于哪个阶段呢?从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性质就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8 年级历史部编版下 教案《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 年级历史部编版下 教案《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单元介绍】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现在,我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新课导入】经典回顾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生戊戌变法——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启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目录教学目标重难点】目录: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教学目标:1.了解掌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的确立。

2.掌握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理解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会议内容以及领导人重要思想和奋斗目标。

【教学过程】模块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视频:中共十二大、十三大2.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高中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内容标准(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水平✧总体小康水平的微观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主要特征是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总体小康水平的宏观表现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具体表现为GDP总量、贸易总量、重要商品的年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2)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的特征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以低水平,是指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人均收入只达到800-1000美元,刚刚迈进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所谓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农村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市还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二是指小康生活的实际内容不全面,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3)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小康所谓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经济建设的目标(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指标,这里具体指出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四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经济体系方面的目标✧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差别方面的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及人民生活方面的目标(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所以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1.树立科学发展观(1)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更不能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否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的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の目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の微观与宏观表现;(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の不足;(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の美好远景;(4)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方面の新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の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の能力,在对数据材料の分析中,提高学生の理解、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の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の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の对比,增强学生の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宏伟目标の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の新要求。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の区别;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好日子〉教师:这首歌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那大家知道它の创作背景和反映の主题是什么吗?学生: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の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十几年,对于中国の老百姓来说,带来の最大好处就是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过上好日子の人们需要有一首歌来表达他们喜悦の心情。

就在这样の背景下,《好日子》这首欢快喜庆の歌曲诞生了。

它反映の主题就是——小康社会。

教师:要全面の认识小康社会得先从小康一词の提出开始。

【授受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小康社会の提出及“三步走”战略目标。

材料1:小康概念の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亦劳止,岂可小康”。

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の理想社会模式,是指比较富裕の、中等の、温饱有余の居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の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の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の水平。

材料2::1978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の经济发展战略。

高中政治人教版高一必修1教案:第4单元第10课第1框_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_word版有答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高一必修1教案:第4单元第10课第1框_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_word版有答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

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

3.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4.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些新要求。

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难点:正确区分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基础·初探]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1)标志: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

(2)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4)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2.全面小康:到2020年全面建成且惠及十几亿人口。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预习·提升]1.判断(1)到20世纪末,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基本完成。

(×)(2)实现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表明我国已达到总体小康。

(×)(3)我们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4)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想一想你了解“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吗?【提示】“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战略构想。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1.教材P85探究问题【提示】(1)人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2)略。

2.教材P86探究问题【提示】(1)约10%。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基础知识结构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水平:①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②总体小康成就的宏观表现总体小康:①总体小康含义:总体小康就是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了小康水平。

②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目标——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即全面小康:①全面小康的含义:全面小康是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将惠及十几亿人口,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全面小康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和总体小康的关系:①联系: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②区别:,含义不同;第二,特点不同;第三,二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总体小康是我们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是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第四,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第五,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经济建设的目标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表现和后果:科学发展观: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①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原因:B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b,要形成以……产业格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课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课教案

3.
“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 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需要有科学的发展理 念来引领。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 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内涵丰富、 价值鲜明、导向明确,系统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 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科学论 断,构成了一个结构严密的逻辑体系,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 识的深化。
2.
全面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仅有总量和速度上的要求,还有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要 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所覆盖的领域、人口、区域都要求全面,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都要求协调,“全面小康”的核 心是“全面”,关键是“协调”。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统筹推进各方面建设,保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阶段,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经济支持;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保障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法治昌明、公平正义的政治支持;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凝聚人心、奋发向上的文化支持;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安居乐业、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生态支持。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精彩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精彩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十五章《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认识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增强国家认同感。

3. 培养学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

教学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思考。

2. 新课导入:(1)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2)分析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果。

(3)阐述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激发学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某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措施。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改进措施。

4. 例题讲解:(1)选取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随堂练习:(1)设计一组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组织学生互评、讨论,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2.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3.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九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教学重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

2. 讲解:讲解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 板书内容:(1)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和要求(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如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2)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倡导绿色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大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2. 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作用?二、讲授新课1. 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旨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

2. 讲解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 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 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福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目标和意义的掌握程度。

2. 提问: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二、讲授新课1. 讲解如何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 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 讲解如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九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战略部署、实践路径以及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实践路径,明确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激发他们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和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战略部署以及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就图片,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关注。

2. 教学新课:(1)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2)阐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分析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3)介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强调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为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4.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4单元第10课 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4单元第10课 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4单元第10课 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及不足;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用XXX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教学手段:投影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旧知巩固:投影问题,学生背诵,组内互查,教师抽查背诵或默写。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基本特征有哪些?2.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3.如何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导入新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振奋人心。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水平。

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经济建设,先来学习第一课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1.正确区分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

(难点)2.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重点)让学生拿出下发的导学案,带着“自主学习”中的问题,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

1.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特点目标分别有哪些?2.如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经济方面的新要求?学生看书找出答案,存疑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

(略)进行新课:1、学生通过材料,了解小康的由来及发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我国目前已实现了总体小康,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课教育(十八大精神教育)授课题目: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看社会”授课目的:通过学习,使官兵更深入地领会十八大精神,一、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历史(一)什么是“小康”“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

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

《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

“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老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尽管”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但在古人眼里的小康社会,归根到底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状态。

(二)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的提出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着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三)江泽民新“三步走”战略——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上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2010年前,是第一步。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2010年到2020年,是第二步,根据十六大的规划,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2020年到2050年,是第三步,通过30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此,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

全面建成小看社会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二)目前我国小康水平现状2003年初,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开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07年进行了修订。

这套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

2011年底,这家官方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表明,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和谐,从生活质量到民主法制,从文化教育到资源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大方面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提高。

以“生活质量”为例:2010年中国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6.4%,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为67%,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恩格尔系数为38.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7平方米,均达到预定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4‰,实现程度为73.2%;平均预期寿命实现程度为98%。

监测同时显示,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在10年间均有明显提升,2010年分别为88.0%、77.7%、71.4%和82.3%。

以上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从此,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任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

专家指出,按照2000年到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年均提高2个多百分点的速度,中国完全有希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很强的紧迫感(一)一字之变:倒计时开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给“小康”一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到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基本实现总体小康;21世纪之初,中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2002年,面对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很大的现状,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伴随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中国吹响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号角。

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引起外界普遍关注。

分析人士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已进入“倒计时”。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如期建成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下8年零1个多月。

“如期”两字重如千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示,只能如期,也必须如期建成。

“紧迫感”也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之中。

报告要求“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白驹过隙,8年多时间加起来才2960多天,不到3000天!这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紧迫感不仅来自时间的紧迫,更来自任务的艰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还有1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十八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定了路线图,指出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6大困难和问题。

工作千头万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建设任务都很繁重。

时不我待,时不我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场硬仗,十八大报告为经济社会发展号了脉,开了药方,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以分秒必争的精神抓好工作,抓好落实。

四、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

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