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3、端脑 期末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
③经内囊后肢旳投射纤维:经豆丘部旳下行纤维束为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和顶桥束等。 上行纤维束是丘脑中央辐射和丘脑后辐射,其中皮质脊髓束是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 叶前部发出纤维至脊髓前角运动核旳纤维束;而丘脑中央辐射是丘脑腹后核至中央后回旳 纤维束,传递皮肤感觉和肌、关节旳感觉,如损害涉及此区,则有对侧躯体感觉障碍。经 豆状核后部向后行旳纤维是视辐射及枕桥束,前者由外侧膝状体到视觉皮质,后者由枕叶 至脑桥核。经豆状核下部向外侧行旳纤维有听辐射及颞桥束,前者由内侧膝状体至听觉皮 质,后者由颞叶至脑桥核。
语言中枢
•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44、45 区),又称Broca区。此区受损,产生 运动性失语症,即丧失了说话能力,但 仍能发音。
•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22区), 此区受损,患者虽听觉正常,但听不懂 别人讲话旳意思,也不能了解自己讲话 旳意义,称感觉性失语症。
•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接近 中央前回旳上肢代表区。此区受损,虽 然手旳运动正常,但不能写出正确旳文 字,称失写症。
丘脑前核具有与内脏活动有关旳 功能;丘脑内侧核可能是躯体和内 脏感觉冲动旳整合中枢;丘脑外侧 核是躯体感觉通路旳最终一级中继 站,它把皮肤感觉、本体感觉冲动 传向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三、后丘脑
后丘脑涉及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 状体。
内囊
内囊:内囊前肢(又称额部)伸向前外,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内囊后肢(又称枕部) 伸向后外,分为豆丘部(豆状核与丘脑之间)、豆状核后部和豆状核下部。内囊膝介于前、 后肢之间,即“V”字形转角处。 ①经内囊前肢投射纤维:主要有额桥束和由丘脑背内侧核投射到额叶前部旳丘脑前辐射。
②经内囊膝部旳投射纤维:有皮质核束,该束纤维是从中央前回下1/3(躯体运动区头面 部代表区)发出纤维下行到脑干各躯体运动核。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端脑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端脑
8.内脏运动中枢: 边缘叶
-13-
9.语言中枢 (1)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 -Broca 区(44、45区) (2)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8区) (3)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4)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角回(39区)
书写中枢
-14-
运动性语言中枢
顶枕颞桥束 -22-
丘脑中央辐射
听辐射 视辐射
(3)一侧内囊损伤,产生 “三偏” 症状:
1)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2)对侧偏瘫(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 3)两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
-23-
(五)边缘系统 1、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齿状回等 2、皮质下结构 :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等 3、功能 (1)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性活动等。 (2)海马与记忆有关。
尾状核
(2)分部: 内囊前肢—额部 内囊膝 背侧丘脑 内囊后肢—枕部 丘脑豆状核部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豆状核后部 豆状核 豆状核下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
内囊后肢
-21-
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2)内囊膝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3)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皮质脊髓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皮质红核束 视辐射 听辐射
-10-
特点: (1)上下颠倒, 但头部是正的; (2)左右交叉; (3)身体各部在 该区投射范围的 大小取决于该部 感觉敏感程度
接受背侧丘脑腹后和传入的对侧半身浅、深感觉。
-11-
3.视觉区: 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 (17区)
一侧视觉区接受

《系统解剖学》教学课件: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端脑(王孝文)

《系统解剖学》教学课件: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端脑(王孝文)
时空概念有关。
21
端脑的内部结构
22
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髓质、基底核、侧脑室
23
大脑皮质
位于端脑表面,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构成,故皮质 又称皮层,大脑皮质含神经元数目约130~140亿个。
从发生的角度,人类大脑皮质可分为: 原皮质:海马、齿状回;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除原、旧皮质以外的部分;
每侧听区接受来自双耳的冲动。
18
平衡觉区:中央后回下端,头面部感觉区的附近。 味觉区:中央后回下方的岛盖部。 嗅觉区: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 内脏活动的皮质中枢:边缘叶。
19
语言中枢
位于优势半球
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 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 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
维束的局部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44
思考题
1. 大脑半球是如何分叶的?各叶有哪些主要 的沟和回?
2. 简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通过的主要 纤维束,一侧内囊损伤的临床表现?
45
46
39
内囊
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 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
内囊分三部: 1、内囊前肢(额部); 2、内囊后肢(枕部):
丘脑豆状核部、 豆状核后部、 豆状核下部 3、内囊膝。
40
通过内囊的纤维束
1 内囊前肢:
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2 内囊膝:皮质核束; 3 内囊后肢:
经豆丘部的纤维: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后辐射。
24
原皮质和旧皮质为3层结构
海马三层结构: 分子层、
锥体细胞层、 多形细胞层;
25
新皮质基本为6层结构
分子层、 外(颗)粒层、 外锥体(细胞)层、 内(颗)粒层、 内锥体(细胞)层、 多形(细胞)层;

系统解剖学中枢(脑)-端脑

系统解剖学中枢(脑)-端脑

扣带回
前连合
终板旁回
胼胝体下区 钩 海马旁回
嗅脑沟
距状沟
舌回 枕颞沟 侧副沟 枕颞外侧回 枕颞内侧回
半球下面
垂体 嗅三角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灰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前穿质
三叉神经
侧副沟
面神经
海马旁回

枕颞内侧回
枕颞外侧回
齿状回
海马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橄榄
嗅球 嗅束 视神经 前穿质 视束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功能:接受 来自外侧膝状 体的纤维。
特点:①距状沟上方的视皮质接受上部视网膜来的冲动,下方的视皮质接受下 部视网膜来的冲动。②距状沟后1/3上、下接受黄斑区来的冲动,前部上、下方接 受视网膜前部(周边区)传来冲动。③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 损伤一侧视区可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偏盲称同向性偏盲。
(二)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机体各种功能活动最高中枢在大脑皮质上具有 定位关系,形成许多重要中枢,但这些中枢只是 执行某种功能的核心部分(如:中央前回主要管 理全身骨骼肌运动,也接受部分的感觉冲动)。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概念是相对的(如:中央后 回主要是管理全身感觉,但刺激它也可以产生少 量运动 )。
除了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中枢外,还连着广泛 的脑区,它们不局限于某种功能,而是对各种信 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完成高级的神经精神活动, 称为“联络区”。
2.第Ⅰ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 功能: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触、 压以及位置和运动觉。
特点:①上下颠倒, 但头部是正的。
②左右交叉。
③身体各部在该区投 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 部感觉敏感程度。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端脑 人体解剖学课件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端脑 人体解剖学课件
1.背外侧面
(1)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额中回
额上回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下回
中央后沟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
1.背外侧面
(2)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缘上回
角回
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
1.背外侧面
(3)颞叶
颞上沟
颞中回
颞上回
颞横回
颞下沟
颞下回
扣带回中央旁小叶距状沟
2.内侧面
胼胝体
扣带回
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回
中央旁小叶前部
特点:
③身体各部投影区大小取决于该部运动的精细程度。
①上下颠倒,头部正。
②左右交叉。
(1)躯体运动中枢
(2)躯体感觉中枢
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接受对侧半身传来的感觉冲动。
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点:
③身体各部投影区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
①上下颠倒,头部正。
豆状核
内囊前肢
内囊膝
内囊后肢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听辐射
视辐射
丘脑中央辐射
一侧内囊损伤,产生 “三偏” 症状:
(1)对侧半身躯体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损伤)(2)对侧半身躯体运动障碍(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3)两眼视野对侧半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
位置: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
中央部位于顶叶内
④“书写中枢”受损:失写症
②“说话中枢”受损:运动性失语症
①“听话中枢”受损:感觉性失语症
③“阅读中枢”受损:失读症
语言中枢受损后的表现:
尾状核:“C”形,围绕背侧丘脑

医学专题中枢神经端脑

医学专题中枢神经端脑

皮质
结构
Ⅰ 分子(fēnzǐ) 层
Ⅱ 外粒层
Ⅲ 外锥体细 胞层
Ⅳ 内粒层
Ⅴ 内锥体细 胞层
Ⅵ 多形细胞层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八页。
(4)大脑皮质(dà nǎo pí zhì)的分区 较常用(chánɡ yònɡ)的是Brodmann(1909)的分区法,将大脑皮质分为52区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八页。
(5)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指连接(liánjiē)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
胼胝(piánzhī)体corpus callosum :
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
穹隆fornix
穹隆连合 commissure of fornix
第三十八页,共四十八页。

穹隆 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qiónglóng)
胼胝(piánzhī) 体


后角:深入枕叶
下角:深入颞叶
前角
下角
第十一页,共四十八页。
后角
室间孔
第十二页,共四十八页。
侧面 (cèmiàn)观
下面观
第十三页,共四十八页。
侧脑室脉络丛
在中央(zhōngyāng)部和下角内有大量脉络丛,可产生脑脊液。
第十四页,共四十八页。
4)交通(jiāotōng) :
侧脑室的脑脊液
经前角的室间孔
联系同侧半球内部各部分皮质(pízhì)的纤维
弓状纤维(xiānwéi)
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
第四十二页,共四十八页。
弓状纤维(xiānwéi)
下纵束
豆状核
上纵束
钩 束 扣 带
第四十三页,共四十八页。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笔记大全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笔记大全
顶内沟 顶下小叶 缘上回
外侧沟后端
角 回
颞上沟末端
3、颞横回:
颞 上回中部上面、外侧沟内面。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4、旁中央小叶:
中央前、后回在内侧面的 延伸部分 。 旁中央沟与扣带沟末端 之间。
距状沟:
胼胝体后下方呈弓状。


叶:
回:
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距状沟下方。
胼胝体沟: 扣带沟:
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投射纤维出入大脑半球时,经过背侧丘 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狭窄区域通过,使 该区成为密集的白质F板 称之为内囊。
水平切面内囊呈向外开放的 “>< ” 形,
内囊前肢 豆、尾状核之间。 (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内囊后肢 豆、背侧丘脑之间。
(皮脊束、皮红束、丘上辐射
顶枕颞桥束、视、听辐射)
特点: 接受两侧
5、平衡觉区:
中央后回下端、
头面部代表区附近。
6、味觉区: 中央后回下方的岛盖部, 邻接舌咽一般感觉区。 7、嗅觉区: 海马旁回的钩附近。
8、语言中枢: 人类大脑皮质与动物的本质 区别是能进行思维、意识等高级神 经活动、并能用语言进行表达,人 类皮质存在特有的语言中枢。
“优势半球”
基底N核: 1、侧脑室: 形态: 分部:
埋藏在髓质内的灰质团块。 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的腔隙。 “ C ” 形、室腔内有脉络丛。 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 (室底 有海马)。 第三脑室。
两侧前角
室间孔
2、基底N核: 位于白质内、因靠近脑底故名。
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体,
(1)纹状体:
维持肌张力、调整姿势、
外侧沟上方、中央沟以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脑
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前脑泡演化而来。

组成:左右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大脑皮质;髓质;基底核;侧脑室
(1)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主要的沟和裂:
裂:大脑纵裂、大脑横裂、胼胝体
面:上外侧面、内侧面、下面
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5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脑岛
1. 外侧面
3沟: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4回: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2、内侧面
3、下面
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是脑的最重要部位,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1)第Ⅰ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4、6)
中央前回最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肢肌肉
中央前回中部→上肢肌肉
中央前回下部→头部肌肉
特点:①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②交叉管理
③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2)第Ⅰ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3、1、2)
中央后回中部→上肢躯体感觉
中央后回下部→头部躯体感觉
特点:①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②交叉管理③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3)视觉中枢距状沟周围的枕叶皮质(17区)
一侧半球视区:接受同侧半视网膜;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
一侧视觉中枢受损:会引起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4)听觉中枢颞横回(41、42)
一侧半球听觉中枢:接受两耳的神经冲动
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会引起全聋
(5)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临床:此区受损,手运动正常,但不会写字——失写症
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1/3(44、45)临床:此区受损,发音正常,不能用语言表达——运动性失语
听讲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22)临床:此区受损,听觉正常,但不理解语言的含义,答非所问——感觉性失语
阅读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临床:此区受损,视觉正常,但不理解文字含义——失读症
平衡觉区:中央后回下部;嗅觉区:海马旁回钩内侧部及附近;味觉区:中央后回下端;内脏活动皮质中枢:边缘叶
3、 .端脑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髓质:表层下的白质;基底核:埋在白质深部的灰质团块;侧脑室:端脑的内腔
I、基底核
豆状核苍白球旧纹状体
⑴纹状体壳
尾状核新纹状体
⑵屏状核⑶杏仁体
2. 侧脑室
4、 大脑半球髓质3种纤维组成
(1) 联络纤维 连接同侧半球各叶与回之间的纤维
长纤维联系本侧半球各叶:上纵束、下纵束、钩束、扣带
(2) 连合纤维 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
①胼胝体②前连合③穹隆和穹窿连合
(3)投射纤维 连接皮质与皮质下中枢的上下行纤维
内囊:是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白质板)“V”字形,分为前肢、膝、后肢
(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主要有额桥束和由丘脑背内侧核投射到额叶前部的丘脑前辐射
(2)内囊膝的投射纤维:有皮质核束,该束纤维是从中央前回下
1/3(躯体运动区头面部代表区)发出的纤维下行到脑干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3)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经丘脑豆状核部的下行纤维束为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和顶桥束等,上行纤维束是丘脑中央辐射和丘脑后辐射(图17-78)。

其中皮质脊髓束是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出的至脊髓前角运动核的纤维束。

而丘脑中央辐射是丘脑腹后核至中央后回的纤维束,传递皮肤和肌、关节的感觉,如此区受损,则导致对侧半的躯体感觉障碍。

经豆状核后部向后行的纤维有视辐射及枕桥束,前者由外侧膝状体到视皮质;后者由枕叶至脑桥核。

经豆状核下部向外侧
行的纤维有听辐射及颞桥束,前者由内侧膝状体至听皮质,后者由颞叶至脑桥核。

因此,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和偏盲(视辐射受损)的“三偏”症状。

内囊损伤表现: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对侧半身随意运动障碍;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三偏”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