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提出文学政治学

合集下载

文学与政治——推进文学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

文学与政治——推进文学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

·89·2019年第29期(总第648期)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1] 王建永.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问题、反思与建议[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6(6).[2] 朱玉香.基本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J].新教育时代,2016(38).摘 要:文学在整个社会工作当中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注重文学在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政治生活之间的作用。

如今,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这些指导思想都十分重视文学的作用。

笔者就自身的经验来谈一谈如何推进文学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

关键词:文学理论;政治思想;艺术思想文学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曹丕就曾经说过:“文学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

”这其中强调的就是文学对整个社会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导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如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来审视当下的社会,我们的文学也在继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政治离不开文学,文学在我国特殊的语境下,也必须要依托政治而发展。

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让文学兼具政治性与艺术性?这是我们文学研究者今天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关于文学为什么服务的争论(一)自古而今的争鸣文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宏观的话题。

从广义上来说,文学可以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

自古以来,关于文学是什么,文学为什么服务,人们都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

从清末民初的社会思潮大波动以来,近一百多年的时光当中,我们一直在探寻文学为什么服务。

这其中有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为人生派,也有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为艺术派[1]。

这些前辈学者所阐述的观点均有各自的道理。

同时,他们的观点也都基于他们对于文学的认知。

在经年的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物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文学和政治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领域。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文学与政治一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作品不仅是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媒介,也是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重要途径。

同时,政治对于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写和反映政治现象来表达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出对政治制度、权力关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就是对集权主义政治体制的批判和警示。

这部作品通过虚构的未来社会,揭示了政治极权对个体自由和人权的侵犯,强调了人们应当警惕并坚守自由和自主的原则。

类似的还有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通过一位无拘无束的角色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个体的限制和扭曲。

这些作品的创作与政治的关联性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政治背景和环境对文学的发展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政治动荡和变革时期往往会催生大量的文学作品。

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风云变幻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催生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对当时政治与社会状况的犀利批判。

文学还可以通过政治的干预和操控来实现政治目的。

政治领导者往往利用文学来宣扬自己的思想和政策,塑造自己的形象。

例如,在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领导层通过控制文学出版和审查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许多文学作品被用来宣扬社会主义理念和夸大领导者的功绩。

然而,这种政治介入也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和创造力,容易导致文学作品的平庸和僵化。

另一方面,文学也可以对政治进行批判和启发。

许多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来抨击社会不公,给予人们反思和警示。

例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福尔摩斯形象,在揭露邪恶和追求正义的过程中体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种批判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它们通过精心策划的情节和深入的人物塑造,让读者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反思。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摘要:文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文学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在历史上出现过“从属论”“平行论”“想象论”等观点说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早已相互渗透在一起,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在不同的时期,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也并不相同。

在文学与政治的地位相对平等的情况下,文学与政治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但若政治性过强,就会影响甚至禁锢文学的发展。

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一个现世的人,或多或少与社会、政治有些联系,正如鲁迅当年批评“超时代”文学家的那句话,“身在现世,怎么离去?这是和说自己用手提着耳朵,就可以离开地球者一样地欺人。

”政治早已与渗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人类的整个生活,无论是哪个朝代,即使是在钟南山上修行的道士,都会受到整治的影响,因而那种完全与世隔绝,桃花源般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其文学创作必然脱离不了社会,文学与政治之间也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又如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而政治活动有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源泉——社会生活。

文学与政治之间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论争,有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从属论”,文学的从属论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但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达到了高峰。

《讲话》中提出“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

反对这种摆法,一定要走到二元论或多元论,而其实质就像托洛茨基那样: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资产阶级的。

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①虽然毛泽东也强调了文学的重要性,但一旦取消了文学的独立性而把文学依于政治之上,久而久之,文学作品将逐渐走向僵化、模式化。

有主张文学与政治并行不悖的“平行论”,两条平行线之间是永远没有交集的,但文学与政治之间显然是有交集的,把文学独立的看待并不是孤立的对待,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因素并不是刻意而为之的,而是渗透于生活之中。

文学的政治性

文学的政治性

文学的政治性论文学的政治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刘婷婷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学要为工农兵服务的的指导方针。

将文学与政治相结合。

从而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学一直具有浓厚的政治性。

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具有政治性的原因及文学政治性的利弊,从而得出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学政治性辩证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举行了文艺座谈会。

在会上,毛泽东发表讲话。

后来将讲话整理成文,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解决了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等。

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从《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毛泽东将文学与政治相结合,以文学的形式宣传自己的政治观念。

使文学具有浓厚的政治性。

《讲话》提出的文学要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的文学就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

一、中国传统文学具有浓厚的政治性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和政治密不可分。

先秦时期的文学有很浓的巫术色彩,是用来维护周的统治。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实行教化的工具。

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成熟的《左传》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并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经验教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褒贬。

《左传》维护周礼,维护周的统治。

孔子也提出要“学以致用”,即学到的东西应该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两汉时期的大赋,大篇幅的文章来展示汉朝的地大物博,赞美汉朝的统治者。

中国的文学之所以具有很浓的政治色彩,笔者认为有一下几点原因:(一)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中国的上乘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大多是士大夫阶层的官僚知识分子,有些甚至就是皇帝,最高统治阶级。

从夏商开始,中国文学的创作的担当者就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巫师,《礼记·表记》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文学与政治:探究政治对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影响

文学与政治:探究政治对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影响

文学与政治:探究政治对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影响第一章:文学与政治的交织关系文学与政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政治家和统治者往往是文学家和诗人,他们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来表达他们的政治观点和统治理念。

在现代社会,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依然紧密,政治对文学创作与接受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政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政治对文学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会对文学家的思想和创作提出要求。

在极权主义社会中,政府往往控制文学创作,要求作家创作符合政府意识形态的作品,限制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例如,在苏联时期,政府对文学创作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要求文学家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思想的作品,这导致了苏联文学的僵化和缺乏创新。

另一方面,在民主社会中,文学创作相对自由,但政治时代的变迁仍然会对文学的主题和风格产生影响。

例如,在二战后的美国,冷战时期的政治氛围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品描写了战争、间谍活动和政治阴谋。

第三章:政治对文学接受的影响政治对文学接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治氛围和政府宣传对读者的文学品味和阅读偏好产生影响。

在极权主义社会中,政府通过宣传和教育控制读者的文学接受,推广符合政府意识形态的作品。

这导致读者的阅读选择受到限制,缺乏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观点的接受能力。

在民主社会中,政治时代的变迁也会对读者的文学接受产生影响。

例如,在战争时期,读者更倾向于阅读关于战争和英雄主义的作品,而在和平时期,读者可能更喜欢阅读关于爱情和人性的作品。

第四章: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文学作品可以揭示社会问题和政治弊端,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影响社会和政治改革。

例如,19世纪末的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不公,引起了社会对改善贫困阶层生活状况的关注。

同样,20世纪的美国作家哈珀·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揭示了种族歧视和不公正的现象,引起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一、引言文学和政治作为两种不同的领域,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政治氛围,而政治又常常以文学的形式进行宣传和塑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旨在深入了解二者交融的现象。

二、文学的政治倾向1.政治主题很多文学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政治主题,例如《红楼梦》中的权力斗争和家族政治,以及《1984》中对极权主义的批判。

这些作品通过刻画政治事件和人物,揭示了政治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社会批判一些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社会不公、腐败和不平等现象的批判。

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通过描述一个充斥着政治腐败和灾难的国家,揭示了政治对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破坏性影响。

3.艺术与政治文学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家,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来影响公众的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泰戈尔的诗歌与政治抗争息息相关,他通过文学作品来鼓舞印度的独立运动。

三、政治的文学化1.政治演讲与文学性政治演讲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技巧有着密切的关联。

演讲者常常使用象征、比喻和修辞等手法,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这种技巧比如在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2.政治宣传与文学化政治宣传时常借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达到影响民众的目的。

政治宣传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更是通过情感和意象的营造来塑造民众的价值观和观念。

例如,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门就大量使用文学作品来弘扬纳粹意识形态。

四、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1.文学影响政治文学作品具有感染力和激励力,可以改变社会观念和推动政治改革。

一部揭示社会不公的小说或诗歌,可能会引起公众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关注,从而促使政府采取行动。

2.政治影响文学政治氛围和政府政策对文学创作有明显的影响。

政府的审查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影响。

一些作家可能会被迫通过隐喻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逃避政治审查。

五、结论文学和政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近年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具有审美价值,又能够承载着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

尤其是在特定时期,文学与政治之间的互动格外显著。

第一,文学对政治的反思。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艺术,能够借助文字来反映社会中的政治现象。

通过描写和批评,文学作品能够有效地触及社会的神经,让人们对政治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通过描写贫穷、不公和革命的故事线,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和权力分配不平等的关注。

第二,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政治环境的变化经常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在极权主义时期,政治权力往往会对文学进行审查和限制,导致文学创作受到压抑。

然而,政治的压迫也可能激发文学界的反抗和创作热情。

对话和对抗都是政治与文学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20世纪中期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作品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严厉限制,许多作家选择以隐晦的方式创作,通过隐喻和象征表达对现实的批评和反思。

第三,文学对政治的塑造。

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

政治家、领导者们利用文学作品来传播他们的政治理念和目标,通过文学创作来实现政治目的。

在古代中国,许多皇帝都喜欢在诗词中表达自己的统治理念,以此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合法性。

而在当代,一些政治家也会借助文学作品来塑造民族和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

第四,文学与政治的矛盾与统一。

政治因为其权力的本质,常常与自由和独立的文学创作产生冲突。

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对社会实施控制,而文学是追求创新和表达个体审美情感的载体。

然而,政治和文学也不完全矛盾对立,它们之间也有相容与共生之处。

政治需要文学来传达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而文学也需要政治的支持和关注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和环境。

综上所述,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种复杂而多样的互动关系。

无论是文学对政治的反思还是政治对文学的影响,都说明了它们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文学理论 课程思政

文学理论 课程思政

文学理论课程思政今天,在文学思政理论课程中,我们将探讨文学理论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

过去,文学理论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研究,它的目的是帮助社会理解文学作品的本质、作者的内心情绪、内容的深层意义以及作者在何处表达他们的思想。

然而,今天文学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政治视角,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认识影响文学研究的外部社会因素来影响文学作品的解释。

因此,今天文学理论不仅是一种文学研究,而且也是一种政治理论。

课程思政,也称为文学政治,是指课程内容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

它的定义是“指文学作品特定的政治观点指的是其内容、意义和影响,以及与社会政治形势相关的讨论等等”。

思政意识形态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这主要包括了以下元素:人物、他们的思想、行为、社会背景和文学创作的技术。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意识形态还可以在形式上体现出来。

文学理论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学理论是课程思政的基础,它帮助人们理解文学作品的本质;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是文学理论的延伸,它帮助人们更深入地分析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和主题,并扩大我们对文学作品本质的认识。

然而,课程思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政治观点,以及它的影响和影响的范围。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而更好地掌握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此外,文学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课程思政。

文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认识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技巧,以及作者如何使用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文学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课程思政如何影响某个具体作品的思想方式,如何影响某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文学元素的发展。

综上所述,文学理论与课程思政是彼此关联的,可以互相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释。

文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而课程思政则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观点以及它们的影响。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
•揭示社会问题: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绘社会问题和现实状况,引起读者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批判社会制度:文学作品可以用批判的角度展现政治制度及其弊端,激发人们对政治改革的渴望。

•塑造公众观念: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创造人物和情节来塑造公众对政治议题的观念,影响公众的政治立场和行动。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制约言论自由:政治压力可能限制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使作家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题。

•影响创作主题:政治氛围的变化可能导致作家转向创作与政治相关的作品,或者避免涉及政治议题,以适应时代风气。

•操控文化宣传:政治力量可利用文学作品与创作者合作,塑造并传播特定的政治宣传内容。

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双向影响:文学与政治相互作用,政治对文学产生影响,而文学也可以通过作品对政治施加影响。

•反抗与合作:文学作品有时候以反抗的方式与政权对抗,而有时候也可以与政治权力合作,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反映与塑造:文学作品可以反映政治现象和思潮,同时也有能力通过创作来塑造公众对政治议题的认知和态度。

综上所述,文学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

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既有文学对政治的影响,也有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这种互动关系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政治思考和社会关怀,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以文为阵——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以文为阵——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以文为阵——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人们常说,“文以载道”,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但它对文学的定义和作用也有所涵盖。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通过语言表达传达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同时也成为了社会思想和文化价值的重要表达方式。

但在历史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却并没有总是如此和谐,文学取向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成为了常态。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学中的“文以阵阵”的表达方式。

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早在古代,文学就有了政治倾向。

古希腊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讲述的是国家、英雄和神的传奇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的重要事件和价值观。

中国的诗经更是被视为周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载体,其中的《国风》贴近百姓生活,歌颂君王和政治中心,而《离骚》却表达了楚国郢都的农民阶层对当时政治的抗议和追求。

这些文学作品承载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观念和价值,成为对君王、士人和百姓的道德宣传和教化。

尽管如此,文学也并非政治思想的附庸。

在现代,文学更多地表达了文学家个人的价值观、人性关怀、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

例如,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他的诗作中表现了不满现实政治的思想,带有极强的反叛态度。

1920年代的美国作家弗兰克·斯科特·菲茨杰尔德则写出了一些关于生活的经典小说,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其中描绘了20世纪初期美国的文化环境和人性的传统,反映了社会衰落、价值变迁等重大社会议题。

二、文学的“文以阵阵”表达方式文学作为一门表达感情和思想的艺术,其表达方式也具有多样性。

在一些情况下,文学的语言也会升华、转化为一种“文以阵阵”的方式。

这种方式往往是基于意识形态而形成的,既刻意掩饰又强烈表达。

例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肖像画就是一种“文以阵阵”的表达方式。

在画中,作者丹尼尔·笛福描绘出了一个从小开始就充满奋斗精神的“自立自强”的英国中产阶级,这种精神成为整个英国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儒家思想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理性”的美好世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面貌。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十分复杂,对于人类的文化发展尤为重要。

文学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传达政治信息,从而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政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学的发展,例如提供媒介或经济支持。

首先,政治历史对文学的影响十分显著。

当时代出现变革或政治事件发生时,文学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例如,中国文学在文革中受到极大的政治压力和控制,文学作品也成为了宣传口号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样的政治干预破坏了文学的独立性和创作自由,也导致文学的质量下降。

其次,文学对政治也有显著的影响。

文学通过作品形式、故事情节等传达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进步和改革。

例如,19世纪末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等批判了沙皇制度下的社会问题,成为启示俄国社会改革的催化剂。

同时,文学作品也可以成为政治革命的象征和动力,例如美国黑人作家安吉拉·戴维斯、詹姆斯·鲍德温的作品对美国民权运动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然而,在政治权力与文学自由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政治权力可以通过官方主导的文学体系达到镇压反动思想、关照大众情感等政治目的。

在一些国家,政治权力甚至采取打压异见文学的手段,从而扼杀了文学的多元发展。

例如,在20世纪的苏联,只有符合官方意见的文学作品才能被出版和推广,这导致了文学的贫乏和低质量。

最后,文学作品的操纵也是文学和政治之间的重要关系。

政治力量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来影响公众观念和价值观,并尝试改变社会现实。

例如,苏联政府主导推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就是政治操控的例子,这些作品大多是官方赞成并支持的,往往只是官方政治宣传工具。

总之,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充满着曲折和复杂之处。

政治历史对文学的影响可以削弱和扭曲文学的独立性和质量,但文学对政治的影响也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政治权力与文学自由之间的冲突也表明了在政治和文化之间需要取得平衡的重要性。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和政治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却经常相互交织、影响和作用。

在历史长河中,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始终如一,演绎着时代变革、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深度而复杂的话题,本文试图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个话题。

一、文学与政治的交替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和政治的交替往往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文学作品往往会涉及到政治、历史、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反映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

而政治也常常借助文学作品来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宣传自己的政绩和成就。

同时,文学也反作用于政治,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促进社会变化和进步。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盛世”影响深远,敦煌壁画、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等文学遗产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政治也极为繁荣,天宝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时期。

文学和政治之间的交替和相互影响,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文学在政治中的地位文学在政治中的地位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到文化自信、艺术品质、思想品质等多个方面。

在一些发达的文化国家,文学常被作为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被重视到极致。

例如,英国是一个“文化王国”,莎士比亚、狄更斯、奥斯汀等一批文学大师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对整个世界文学造成了深远影响。

同时,英国也非常注重文学教育和文学奖项的颁发,以此来提高国民素质和文化自信。

在国内,虽然文学的地位不如古代,但在当代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设立文学奖项,组织文学交流活动,支持文学出版等,都是为了提高文学在政治中的地位。

同时,文学也承担着反映社会时代发展的重要职责。

三、文学的思想影响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这些思想意蕴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学艺术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烘托氛围等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例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20世纪世界左翼运动的灵魂,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潮流。

文学国际政治学

文学国际政治学

文学国际政治学文学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与国际政治关系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学者探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政治主题,以及这些主题如何与国际政治互动和影响。

通过文学作品,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从中获得对国际政治的理解。

同时,国际政治也影响着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传播,因此文学国际政治学还研究国际政治如何塑造文学作品和文学交流。

文学作为一种可以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艺术形式,经常涉及政治议题。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政治历史,以及政治冲突、社会问题和权力关系等。

文学作品可以传递政治信息并激发读者对政治话题的思考。

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政治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民主、专制、战争、社会不平等、人权和国家主权等。

这些主题在文学作品中被书写、揭示和探索,从而触发对社会和政治状况的思考。

文学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比较文学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

学者们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中的政治思想和观点。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政治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和影响。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概念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文学国际政治学不仅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政治主题,还关注文学作品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政治背景和国家政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交流都有重要影响。

一些政府和国际组织通过文学作品来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同时也会对不符合自身政治利益的文学作品进行限制和审查。

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学作品的跨国流动和翻译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综上所述,文学国际政治学是一个独特和有价值的学科,它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政治主题和文学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国际政治。

这门学科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国际关系研究的视角,通过文学艺术来探讨政治问题,拓宽了我们对国际政治的认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政治文学常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政治文学常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政治文学常识一、政治文学的概念和特征政治文学是指以政治为主题或表现政治内容的文学作品,其创作目的是表达政治观点,影响社会意识。

政治文学具有以下特征:1. 与政治相关:政治文学首要特征是作品与政治有密切关联,表现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或政治现象。

2. 强调社会意义:政治文学注重传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启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理解。

3. 表现个体命运:政治文学通过展示个体在政治环境中的遭遇和奋斗,揭示政治对人的影响。

4. 反映历史变革:政治文学通过刻画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反映政治变革对社会的影响。

二、政治文学的发展历程政治文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不同的阶段:1. 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文学开始崛起,作家们纷纷提出个人解放、民主与自由的主张。

2. 抗战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治文学紧密围绕着抗日战争展开。

作家通过作品呼吁国家的团结和民族精神的觉醒。

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文学在这个时期更多地表现出对党的英明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赞美。

4. 改革开放以后:政治文学的发展和内容多元化,作家在作品中开始呼吁社会进步和人民的民主权利。

三、政治文学的经典作品中国政治文学的经典作品琳琅满目,其中一些知名作品包括:1. 《红岩》:这部小说通过一个抗日战士的命运,表达了中国的英明领导和民族英雄的铮铮誓言。

2. 《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以家庭为背景,通过展示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社会变革,揭示个体命运与政治的关系。

3. 《人民的名义》:这部小说通过反腐倡廉的故事,呼吁社会正义,揭示中国政治体系的现实与问题。

四、政治文学的意义和影响政治文学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 传递思想和价值观:政治文学通过艺术的方式传递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读者的思考和态度。

2. 唤起社会意识:政治文学可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3. 塑造历史记忆:政治文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帮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文学政治学的学科命名与形态——关于“文学政治学”的思考之四

文学政治学的学科命名与形态——关于“文学政治学”的思考之四

Denomination and Pattern of Literary-Political Science Reflection on Literary-Politics(Ⅳ)作者: 刘锋杰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90-9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文学政治学;文学政治;交叉研究
摘要: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与特定的研究对象相关,文艺学研究一般的"文学"现象,文学政治学研究独特的"文学政治"现象。

文学政治学包括三种理论形态:将文学活动作为一般政治现象来研究、将政治活动当作审美现象来研究、将文学政治当作一种独特的文学/政治现象来研究,最后一种理论形态是文学政治学的核心形态。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关系之我见文学一直情愿或不情愿的扮演者一个悲情者的角色,一直,主动或被动的处在悲剧的中心位置。

在中国,政治与文学的联系之密切,可是世间罕见,在中国特有的政治氛围中,政治悲剧使文学无从逃避,只能选择近于宿命的悲剧命运。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文学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主要是史书著作,到后期有词,诗,曲等出现,但很难形成一中文学。

古代主要是武力征服,男子很多被征去当兵,女子在古代更是没有文化没有地位很多时候只是被作为生产工具。

而君王也只关注于政治谋略,选拔制度在古代更是禁桍了人的思想,导致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什么文学著作。

不过在国外其他国家也是差不多的,毕竟文学的出现也是在近代才提出的,但也说明了,政治不发达的时候,文学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所以要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还是要从近代说起。

中国从明清时期,从文学的发展开始,文学就与政治紧密相关。

中国四大名著,要知在写完后是被视为禁书的,可见政府对文学的干预之深。

政治干预文学的极致要算中国建立之初了。

中国当代文学的悲哀在于,毛泽东不仅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个文学家,在那个时代,个人改变历史的社会现象成了可能。

为了巩固政权的稳定,他不能不用政治的思维来思考文学发展方向,无视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以政治的运行规则发展,造成中国文学的一大悲剧。

中国文学发展怪圈,作为文学的主要创作者的种种特性也难逃其咎。

传统的中国分子属士大夫阶层,他们被政治所逼,肩挑经世济困的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知识分子形成了特有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致使传世佳作的题材都是具有国家意识,忧患意识类型。

当国家安稳社会太平时,那些曾经的大作家,就没有什么著作了。

一旦安稳,似乎作家就失去了创作的灵感,很难写出名著。

钱学森之问,更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担忧。

文学与政治的联系千丝万缕。

上文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其中更有数不清的间接联系。

这就要说到政治的开明,民主与政治的闭塞,专制对文学的最底层最深入最危险的毒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提出‚文学想象政治‛?——近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研究的进展与反思《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9期(总第230期) 作者:刘锋杰摘要:近年来文论界在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联结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从人性说、伦理说、美学说三个角度揭示了两者的关联性。

不过,这是一种着眼于内容的、没有充分关涉文学审美特性的视角,仍然有可能忽略文学的自身属性。

我们主张从想象的角度建立两者的关联,这既能满足文学的审美要求,也能使文学独立自主地作用于政治,从而促进文学与政治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文学;政治;‚文学想象政治‛;文学与政治关系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13BZW002)作者简介:刘锋杰(195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学基本理论与中国现代文论史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受两种文论思想的影响,人们再提文学的政治化。

一种是坚持文学政治化的,这批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为文艺正名‛的浪潮中都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加入文学再政治化之中,可谓理所当然;一种是受西方文化理论影响的,这批学者较为年轻,反对文学审美论,转而主张文学政治化。

因此,90年代以来的近20年间,文学与政治关系重新成为文论热点。

不过,客观地说,此次的文学再政治化,当然比过去的文学政治化要高明得多、深刻得多,在讨论文学与政治关系时,一些学者在‚反本质主义‛的总体思路之下形成了语境论,从语境角度看文学与政治的关联,因为已经有所论述,此文不再涉及[1][2]。

另外,还形成了人性说、伦理说与审美说,较为深入、多方面地研究了文学是如何关联政治的,从而保证了文学再政治化话语的合理性与可信性。

但在笔者看来,这些研究也因没有找到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本体性关联,还是忽略了文学审美特性在关联中的支配性。

鉴于此,笔者提出‚文学想象政治‛的命题,试图用想象的本体性来联结文学与政治,建立两者间彻底的、具有完整文学属性的关系,有效阐释已有文学史,推动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良性发展。

一曾永成是新时期以来率先建构文学政治学的重要学者,他从文学与政治都关涉人性这个角度来讨论两者的关系。

曾永成说:‚文艺与政治的系统性交织和渗透的更深刻的表现,还在于它们在人性和历史大系统中共在共存,因此必然要以人性和历史为根本中介而相互影响‛[3]7。

曾永成根据马克思的‚自然向人生成‛、人性的生成是个‚历史之谜‛论证了文学与政治的关联性,其中涉及两种矛盾和四种抗争:两种矛盾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四种抗争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的抗争。

他认为‚无论政治还是艺术,都面对着上述‘历史之谜’,并力求解答它;政治追求的是现实的解答,文艺则用想象去解答并力求给现实的解答以助力。

‛[3]8在一些具体的关联论述上,曾永成既强调了政治解答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文艺‚对政治是一种终极性的校正和调节‛[3]9。

曾永成所做的工作其实分两步,第一步为政治正名,将政治视为解答‚人性之谜‛的行为,恢复政治的名誉,反对将政治污名化;第二步,将文学也视为解答‚人性之谜‛的行为,它与政治之间的方向是统一的,可结合起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从曾永成将政治视为人性之善来看,他重视政治的伦理维度。

这一论述是深刻的。

简单地只将政治视为革命、战争、权力、利益,这是一种相当表面的看法,只有将政治与人性相关联,才能更为深入地看到政治作为人类主要活动类型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在文学政治化的过程中,从1928年开始的革命文学论争,就曾经花大力气论证了文学只有阶级性而否定文学与人性的关系;后来更流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将人的每一种情感都阶级化,排斥人性论成为推进革命文学的策略。

不过到了曾永成这里,他却将其颠倒过来了,强调不是人性阻止了文学与政治的结合,相反,恰恰是人性加强了文学与政治的结合。

就此而言,应当感谢曾永成揭示了文学史的真实性。

正因为如此,当曾永成来谈文学与政治的结合时,他肯定了审美视野的重要性,而这个审美视野也就是人性视野。

他说:‚鉴于文艺与政治相互关系的实际,我们采用了二维交织的复合视角:其一是审美之维,即在审美场中从审美的视角去审视政治活动;其二是政治之维,即在政治场中从政治的视角去审视文艺活动。

‛所谓的从审美视角去审视政治活动,是指只有揭示了‚政治活动在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人性内涵和它对于人性生成的意义,才可能真正把握它的审美本质‛[3]11-12。

这是将政治人性化、人格化,从而与文学的人学特性建立关联,即将政治与文学同时人化,找到连接两者的关联性。

应当承认,这样的连接,弱化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性而具有了统一性。

在提倡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从属论时期,人们所忽略的文学的审美特性,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与修复。

如曾永成所说:‚文艺政治学与其他政治学相区别的最重要之点在于‘文艺’二字。

它是以文艺为特殊对象,着重研究文艺与政治的相互关系,并落脚在政治如何正确对待和管理文艺的问题上。

在这里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上,都不能忽视文艺的特殊性,否则就不会是科学的文艺政治学。

以往的文艺政治学观点也不乏重视文艺特殊性的,但大多以‘工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态度来对待,往往把文艺的功能理解得过于直接和狭隘。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政治学思想从其美学思想出发,对文艺的美学特性十分重视,把它看成是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造成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特殊地位的根源。

‛[3]53其实由《三国演义》《水浒传》《汤姆叔叔的小屋》《九三年》等作品可以看出,描写战争、造反、夺权、奴役、压迫、解放、自由等政治内容时,只要能够与人性的表现结合在一起,将政治活动变成人性活动加以描写,就能在反映政治斗争时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达到深刻的思想状态。

而如果只是像‚文革‛中的样板戏那样,将作品中的人性成分榨干,那就毫无感人之处。

作品中的政治内容只有与人性、人的情感活动相结合,才能揭示人物性格,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触动读者的情感神经,这样的政治内容才是动人的。

政治介入作品,只有转化为人性的深度时,才是文学的最为贴切的内容之一。

但是,从人性的角度解读政治,却不易周全。

因为政治的理念中虽然包括了对于人性的理解,但政治活动主要不是解决人性问题,而是解决人类的公平生活与相关权利的分配问题。

处理与探询人性问题是哲学、伦理学与文学的主题,尤其是文学成为探索人性是什么并呈现为这种探索的主要领域。

政治至多为实现人性提供服务,它并不关注人性是什么,人性不是政治的主题。

实际上,政治的人性化,只说明了政治的部分事实,而非说明了政治的全部事实;只是政治可能会处理的一个次要问题,却不是政治所处理的核心问题或者说主要问题。

比如说,如果从人性的角度理解政治的话,那么,权力的合理分配需要不需要考虑到人性的不同呢?大概是不需要的。

如一个人人性不良,但只要不触犯法律,就无法剥夺他的公民权。

而另一个人无论怎样高尚,他所拥有的公民权利也不会多多少。

可这两类人,在文学的人性探讨上却是分量不同、意义不同的。

因此,将政治完全人性化,其实是不完全符合政治的基本特性与基本任务规定的。

政治有时候也是人性的对立面,压迫人性、消灭人性,从而造成人性的灾难。

所以,用人性论可以解释文学与政治之间的一部分关联,尤其是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离不开揭示人性深度的。

但这毕竟只是讨论了文学的内容需要,所以,提出文学与政治在人性上的结合,根本没有涉及与说明文学作为一个门类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政治的那种特性,及其这种特性在文学与政治关联上的决定性。

文学与政治结合中的人性关联,只是内容关联而非特性关联,这仍然有可能忽略文学的审美特性。

二王元骧不满于简单否定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反思‚为文艺正名‛,认为它使‚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对文艺理论的拨乱反正起过积极作用。

但他认为,这样的反思没有说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所以造成了思想混乱,用‚内部研究‛排斥‚外部研究‛,把文学创作引向了不健康的发展方向,宣扬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得私人化、欲望化、娱乐化的文化垃圾泛滥成灾。

王元骧主张重新思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从作家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说明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必然关联,重述了李大钊的那句‚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

因为要担道义,所以要写文章;因为要写文章,所以要担道义。

王元骧指出:‚任何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是不可能完全与政治绝缘的,文艺是人的精神产品,自然也不例外。

‛王元骧主张从伦理角度寻找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本体‛关系,他引述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动物‛那句话,认为政治学最初从伦理学发展而来,政治态度与伦理态度是不可分割的,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也可以作为一种伦理关系来看待,共有一个‚本体‛,即‚人们已普遍认为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应该’,它所研究的是人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

从政治的角度看,也就是人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一员,在分享社会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还应该如何为社会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问题。

‛王元骧展开了这样的推论:作为一个伦理的人,‚应该‛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作为一个政治上的人,也‚应该‛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作为一个作家,既是一个伦理上的人也是一个政治上的公民,所以,也‚应该‛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所以他说:‚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就不是什么人从外部强加的,它是一个作家作为国家的公民他的公民意识在文艺创作中的体现。

因为一个凡是具有政治觉悟的公民,他总是会把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与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以自己的行动来推进国家朝着健全而正确的方向发展,看作是自己作为共和国的公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若是一个作家对于社会上的那些丑恶、不合理的现象都视而不见,对广大人民大众的要求和呼声都听而不闻,而仅凭自己个人的趣味甚至为了求名获利而去创作,那至少说明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丧失。

‛[4]王元骧这样推论并没有错,作家作为公民不应忽略国家、民族、大众的利益,人们常说知识分子是‚时代的良心‛,就着眼于此。

但这样推论也需要加以限制:第一,作家承担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但作家如何承担责任则属于他个人的选择,而非指令式的外在强加。

如果出现了强加,用所谓的‚应该‛加以解释,那就影响作家的创作自由了。

第二,作家所承担的责任应当属于最终意义上的社会责任,而非简单的配合具体的政策路线,只有这样,作家才能以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表现来引导社会前进。

诚如王元骧后来所强调的:‚并非要求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去直接配合某项具体的政治中心和政治任务,根本的是指按照自己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的理想与信念来塑造读者的思想灵魂,强化和提升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心理能量和精神动力,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一政治理想和信念去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