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导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
二、导学方法:学案引导,朗读背诵,评论鉴赏三、知识链接(一)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二)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三)写作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兰亭集序》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兰亭集序》学案(教师版)一、课时安排:共2课时二、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已学的翻译技巧,结合文本下面的注释,能独立逐句翻译全文。
2、结合相关的句子,能说出文言虚词“于”的意义及用法。
3、通过多次朗诵,能准确背诵全文,并尝试默写全文。
三、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四、学习内容及程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已学的翻译技巧,结合文本下面的注释,能独立逐句翻译第一、二段,理解文意。
2、在第一、二段找出相关句子,说出作者“乐”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相传越王勾践在此种植兰草,汉代设置驿亭,故名“兰亭”。
兰亭有三绝:君民碑(康熙手书“兰亭”无数游客抚摸得名)、祖孙碑(正面康熙手书《兰亭集序》背面乾隆手书《兰亭即事》)、父子碑(上书“鹅池”二字,“鹅”为王羲之手书,“池”为王夫之手书)。
最为古今传诵不绝的是“兰亭集会”: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2.给划线的生字注音癸(guǐ)丑修楔( xì) 流觞(shāng ) 游目骋(chěng )怀趣( 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急湍(tuān)流觞曲水(shāng)二、合作探究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划横线字词的含义,并口头上逐句翻译第一、二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全汇集在这里〕,少长〔年少和年长的人〕咸〔都〕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长,高〕竹,又有清流激湍〔急流的水〕,映带〔环绕〕左右,引以为〔把......作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古今异义,溪水旁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名作动,用酒杯喝酒〕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万物〕之盛,所以游〔动词使动,使…纵展〕目骋〔动词使动,使…奔驰〕怀,足以极〔穷尽〕视听之娱,信〔确实,实在〕可乐也。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
thunder://QUFodHRwOi8vbjguZnJlZS1kdmQ5LmNvbS+hvsO/yNW4/NDCcHYxMzAuY29tob8wNTE5MTEtNzAyLWNhcmliLXdob2xlMjA0OC53bXZaWg==第三单元学习要求一、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二、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三、本单元文章的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富,各具奇妙;因此,要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尽己所能多背诵,以提高自身表达素养。
《兰亭集序》导学提纲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书序的特点。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4、走近王羲之,了解“书圣”为文自然清新的风格,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为人豁然达观的生死观。
学习过程和方法:1、自主预习、诵读,初步感知文意。
2、课堂上强化翻译,完成相关字词句的积累,同时重视诵读,为下一步深入理解文意及写法打下基础。
3、按照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老师小结的步骤完成对文意框架的把握、哲理思辨的解读和语言文字的赏析。
4、按行文脉络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导入: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
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兰亭集序》可谓“文质双绝”。
文学常识(一)关于王羲之1、王羲之(公元32l-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今山东省临沂市)。
古代著名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 “期” “致” “临” “次”等词的多义性。
2•了解本文在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叙述、议论和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3•了解兰亭宴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诵读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期” “致”“临” “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习难点:了解兰亭宴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原有集10卷,已佚。
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二)背景资料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兰亭集序》教师版 (1)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高一年级语文组【导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
二、导学方法:学案引导,朗读背诵,评论鉴赏三、知识链接(一)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二)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三)写作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常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巨大的书法家.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为"二王".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创造出“天质天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个中,《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佩,被称作“世界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2.创作布景会稽山川清幽.景致秀丽.东晋时代,许多名流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阴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办精致聚会会议,这些绅士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兰亭雅集的重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传播平易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办祓祭典礼, 用喷鼻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洗澡洗涤污垢,感触感染春意,祈求清除病灾与不祥.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流列坐在蜿蜒弯曲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酒杯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止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此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王羲之写一序文,记载此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集序》. 本文以情绪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侧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由一番苦楚的思虑后,不觉觉得无穷的哀思,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绪颜色迥乎不合,前后过渡却妥当天然.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平易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情.实实不愧“世界第一行书”之名.⒊引和序从唐代起,序又称为“引”.刘禹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苏洵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最初书.文只有序.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今后,作者假如还有要说的话,或者他人要把心得.看法.考据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后叙(如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题某某后(如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等等,到了宋代,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例如欧阳修的文分散就有几十篇跋.跋与序固然是一回事,但在说话上却略有不合.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现实是对序的再填补,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具体丰硕.4.文化常识①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传播平易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办祓祭典礼, 用喷鼻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洗澡洗涤污垢,感触感染春意,祈求清除病灾与不祥.②干支编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编年的办法,从“天干”中的“甲”开端,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编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自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癸( )丑修禊( ) 流觞( ) 游目骋( )怀彭殇()激湍()形骸()感慨系()之会稽()2.解释文中消失的下列成语: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放浪形骸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情随事迁3.学生自立进修,应用课下注释和对象书卖力研讨进修课文,翻译课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阁下,引认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俯.仰不雅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合,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克不及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前人云:“逝世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克不及喻之于怀.固知一逝世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四.文言常识整顿(一)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2.趣舍万殊(二)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今义: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3.或取诸怀抱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逝世生亦大矣2.名词作动词映带阁下一觞一咏3. 意动用法固知一逝世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4.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引认为流觞曲水(四)一词多义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克不及喻之于怀: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3.临不测之渊,认为固: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次1.列坐其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4.余船以次俱进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6.陈胜.吴广次当行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怠者不克不及修,而忌者畏人修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5.乃重建岳阳楼,增其旧制6.修守战之具(五)文言句式1、断定句:逝世生亦大矣.2.倒装句:⑴介宾短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克不及喻之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当其欣于所遇⑵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仰不雅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3.省略句:⑴省主语: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引认为流觞曲水⑵省介词宾词:引认为流觞曲水⑶省介词“于”:映带阁下悟言一室之内达标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C.夫人之相与(来往)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2.归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A.若合一契B.固知一逝世生为虚诞C.其致一也D.吏呼一何怒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合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其致一也C.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A.每览古人兴感之由B.未尝不临文嗟悼C.齐彭殇为妄作D.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懂得不准确的一项是()A.仰不雅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昂首不雅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阅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极目浏览,伸展襟怀胸襟,足以纵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切很高兴啊.B.俯仰一世.——很快地渡过平生.C.固知一逝世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平生一逝世都是虚伪的,把长寿和夭折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神往的工作已经喜爱,情绪跟着事物的变更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6.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留意其用法.(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3)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______________(5)足以极视听之娱:_______________(6)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癸丑()修禊()流觞()会稽()8.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B.清流急湍天朗气晴C.游目骋怀畅叙幽情D.放浪形骸情随事迁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阁下. 映带:映照环绕,指景物互相衬托.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互相交友.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管弦:竹管琴弦.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前人以干支编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准确的一项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议)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完毕)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者,也许)D.向之所欣(从前)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B.未尝不临文嗟悼.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12.下列各句中停留有误的句子是()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此地/有/崇山峻岭C.曾不知/老之将至D.足以/极视听之娱“之”字的用法不雷同的一项是()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B.犹不克不及不以之兴怀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14.下列翻译准确的一项是()原文:未尝不临文嗟悼,不克不及喻之于怀.A.(我)不克不及不合错误着文章太息感伤,(却)不克不及懂得这是什么缘故.B.(我)未尝不面临文章太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确是什么原因.C.(我)曾边写文章边太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确是什么原因.D.(我)曾对着文章太息感伤,(可是却)无法表达出来.15.由第一段的“乐”到第二段转“悲”,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答复)16.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解释“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17.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不雅,观看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整洁,适我无非新.(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无涯不雅”“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并不是客不雅消失之景,而是灌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不同,但它们给作者的感触感染都是极新的.讨厌的.课后反思课下功课一(30分)1.下列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诞(dàn) 癸(kuí) 殊(shú)峻(jùn)B.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C.悼(dǎo) 禊(xì) 骋(chěng) 契(qì)D.嗟(jiē) 觞(shāng) 湍(tuān)曲(qǔ)水2.下列词语中加黑字解释全都准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激流的水)B.畅叙幽情(幽邃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更)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曩昔,从前)D.喻之于怀(比方)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分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合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世界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下列句中加黑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雷同的一项是( )A.引认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5.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雷同的一项是( )例句:或取诸怀抱.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述诸小妹语6.应用了“对偶”修辞手段的一项是(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C.清流激湍,映带阁下 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二(30分)浏览下列语段,完成7-11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趣舍万殊,静躁不合,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克不及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前人云:“逝世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克不及喻之于怀.固知,齐.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7.给下列各句加点词选择适当的义项.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因为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A.润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妙③曾不知老之将至()A.竟 B.曾 C.重叠 D.连……都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8.对下列句式断定准确的是( )①岂不痛哉②逝世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A.①感慨句②感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B.①反问句②断定句③介宾构造后置④省略句C.①反问句②断定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慨句②反问句③介宾构造后置④省略句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就着本身所快活爱好的事物,依靠本身的情怀,不受拘谨,放肆无拘地生涯.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克不及喻之于怀.(译文)面临前人那些文章我老是感慨哀痛,可老是不克不及表达出来.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译文)本来隆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D.固知一逝世生为虚诞.(译文)本来知道把逝世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10.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寄义懂得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此次聚会会议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许多感触.C.后世的读者读此次聚会会议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激动.11.断定下列各句对错,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体裁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媒介.本语段内容凸起了书序的特色.B.本语段一开首就消失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其实不显得忽然:“人之相与”,指人际来往,是个广泛生命题,也包含此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暗示时光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如何在人群中渡过平生这一问题,由此而激发生发火者的感慨,可谓天然之极.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清楚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涯方法有如何的不合,人老是迷恋于生涯中那些美妙的事物,也就是迷恋于有生之乐.D.“逝世生亦大矣”,是作者的根本不雅点,作为书序,以此来归纳综合一篇之意,这恰是本文作者看法高远之处.三(25分)浏览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王羲之宇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凯,凯察而异之,于是始有名.及长,辩赡(措辞有层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认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时大尉郗鉴使学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不雅后辈.学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独一人在半子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既少有佳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报命,乃遗羲之书曰:“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不雅政之盛衰.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乃认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东土饥馑,羲之辄开仓赈贷.朝廷赋役沉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川,名流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性爱鹅,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不雅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认为乐.其任率如斯. (王羲之传)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幼讷于言讷:不善外交B.王氏诸少并佳少:后辈.年青人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新闻D.当举群相赠耳举:全.整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以骨鲠称骨鲠:鱼骨卡在喉咙里.B.然闻信至,咸自矜持矜持:拘谨,故作沉着.C.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同志:为配合幻想事业而斗争的人.D.其任率如斯任率:率性率真不做作.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都具有词类活用的特色,分类准确的一项是 ( )①人未之奇②凯察而异之③尤善隶书④遂以女妻之⑤殷浩素雅重之⑥笼鹅而归⑦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③/②⑤/④⑥⑦C.①②③⑤/④⑥⑦ D.①②⑤/③/④⑥⑦15.下面六句话分离编成四组.全都表示王羲之任率的一组是( )①及长,辩赡,以骨鲠称②在半子坦腹食,独若不闻③辄开仓赈贷④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⑤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⑥欣然写毕,笼鹅而归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16.下列论述不相符辞意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东晋名相王导的儿子,从小就有很好的荣誉,是有名的书法家,尤善隶书,人们称他的笔势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B.郗鉴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要他本身去遴选.王家后辈据说太尉挑女婿,都表示得很矜持,只有王羲之在半子坦腹食,就像没有这回事,郗鉴认为这才是好女婿,就以女妻之.C朝廷公卿纷纭召王羲之去当侍中.尚书,他都不去.殷浩劝他报命,并说从他是否出来仕进就可以显出国度治理的情形,他才应允,当了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在任上赈救饥馑,减轻赋役,做了许多功德.D.王羲之爱好会稽山川,从一开端就有隐居此地的设法主意,曾与同志宴集于兰亭,写了有名的《兰亭集序》.他又爱好鹅,有个道土养的好鹅,他很爱好,便替道土写了一部《道德经》,换他的鹅.四.(14分)浏览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18题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洋洋得意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不雅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认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厥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认为大夫.17.将下面文言文部分,用斜线断句(7分)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答:课外积聚1.名句积聚(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逝世生不雅):朝闻道,夕逝世可矣.(《论语•里仁》)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逝世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人生寰宇之间,若白驹之过隙,溘然罢了.(《庄子•知北游》)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乐极生悲,识盈虚之稀有.(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前人, 后不见来者; 念寰宇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转瞬,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2.歌曲《兰亭序》歌手:周杰伦作词:方文山歌词: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及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斜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喷鼻不退与你共留余味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尖迭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合错误而我独缺你平生的懂得弹指岁月倾城刹那间烟灭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恨了没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而深闺徒留胭脂味人雁南飞回身一瞥你噙泪掬一把月手揽回想怎么睡又怎么会苦衷密缝绣花鞋针针对怨若花怨蝶你会怨着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手书无愧无惧人世长短雨打蕉叶有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示你爱谁方文山这一次标新立异.把古典的内在用现代的风行来解释.兰亭风花,悬笔神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那一段爱情似乎如兰亭的行书,纤细,婉约,不羁,似行云流水,却又不乏细腻,有一些青花瓷的味道.但是,你早已经离我而去,那份爱就像碑上完整的题序,揣摩不定,我的真心要送给谁呀?“山月不贴心里事”,风月又怎么能懂得我的掉意?爱情不在,因为我不懂得你,无法捕获到你的心坎,我该怎么办?只有在碑上题序了.看着那岸边千叠的浪,这倒是我的行书!承载着我的爱,只是,写完行书我才发明有空空荡荡的感到?为什么?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合错误呀,我抓不住你的心坎!“又怎么会苦衷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我心中有恼恨万千,只因为没有你.但方文山持续青花瓷的作风,并没有直接点出我心中的哀痛,我是静静的,柔婉的,在碑前题序.只等春雷,惊醒你——也很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再等你”的味道.但青花瓷是一种等待,毕竟彼此相爱,这份爱会持续,只是相见无期.而兰亭序中的爱,是我已经掉去的,再等下去,也只是等待一种无奈.因为彼此不懂得,所以等待变成了单相思.唉!就把愿望依靠在春雷上好了,听到那春雷,你会爱我吗?参考答案:一.1.B 2.B 3.C 4.D 5.B 6.B二.7.①C ②C ③A 8.B 9.B 10.C 11.A三.12.A(讷:形容肚里有话难以说出来.)13.C(同志;志趣雷同的人)14.D(①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奇.②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异.⑤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重.③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善于.④名词用作动词,嫁给.⑥名词用作动词,用笼子装着.⑦)名词用如动词,作序.)15.B(①表示其口头表达才能的变更.④表示其好服食养性.⑤未涉及其性情问题.)16.A(“从子”指侄子,而不是儿子.幼时“人未奇之”.)四.17.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洋洋得意/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4分,错两处减1分)18.如今你身高八尺,却当他人的车夫,可是你还显得心满足足,洋洋得意,我是以要求分开.兰亭集序同步演习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C.夫人之相与(来往)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答案:D2.归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A.若合一契B.固知一逝世生为虚诞C.其致一也D.吏呼一何怒答案:A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合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其致一也C.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答案:A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A.每览古人兴感之由B.未尝不临文嗟悼C.齐彭殇为妄作D.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答案:D。
兰亭集序(一课多讲)导学案
“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七岁善书。
十二见《用笔诀》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诀》,父见其小,恐不悟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迟也。
”父闻二喜,遂与之。
不盈一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羲之父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qita 其父流涕曰:“此子必逾吾名。
”王羲之,字逸少,七岁善书。
十二见《用笔诀》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诀》,父见其小,恐不悟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迟也。
”父闻二喜,遂与之。
不盈一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羲之父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qita 其父流涕曰:“此子必逾吾名。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
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
《兰亭集序》导学案(附答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体会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历程。
3、体会作者感叹人生苦短、时不我待较为积极的人生观。
4、积累本文的优美词句,并尝试运用。
二、时代背景导读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三、基础知识导学(一)、文学常识1、有关“序跋”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2、《兰亭集序》作者,字,(时期)琅邪临沂人。
有之称(二)、朗读课文,掌握下列重点词句:1、给加点字注音,并翻译词句会稽.()山癸.()丑:修禊.():流觞.():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临文嗟.()悼: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信可乐也:2、古今异义列坐其次.古:今:是.日也古:今:向.之所欣古:今:3、句式判断1)死生亦大矣。
()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志一也。
()4)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6)悟言(于)一室之内。
()4、词类活用(1)、足以极.视听之娱极:(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齐:三、(三寻三议)研读分析文本,培养从文本中找关键词句解读文本的能力。
(一)读第1段,思考:1、一寻“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在文中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2、一议这种感情从何而来?(二)读课文2段,思考:1、二寻文章前面写乐,这里感情突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2、二议这种感情从何而来?(三)读课文3段,思考:1、三寻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名篇。
它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意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篇导学案将通过深入解析兰亭集序的文学特点、主题思想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伟大作品。
一、文学特点兰亭集序是一篇欧阳修刻意模拟东晋体裁而创作的骈文。
在文学形式上,它采用了骈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以求达到形式上的华丽和雄壮。
其中,对偶句的使用尤为突出,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加明显,语言更加优美。
此外,兰亭集序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反复、借代、比喻等,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二、主题思想兰亭集序的主题思想可以归纳为“人生短暂,要追求自我完善”。
王羲之通过自己的一次兰亭宴会的描写,反思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他认为人生如梦,须要珍惜时光,追求内心的自我完善。
同时,他也强调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人文之美,并表达了对人文艺术的追求和推崇。
兰亭集序通过诗意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给人以深入思考的启示。
三、艺术表现手法兰亭集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之处。
首先,文章展现了浓郁的诗意色彩。
通过山水之景的描绘,以及对花鸟之美的赞美,兰亭集序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
此外,通过对宴会情景的描绘,兰亭集序也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共鸣,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王羲之在运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上独具匠心。
他将宴会的场景与人生的短暂相联系,通过花开花谢的比喻,以及落叶归根的借代,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再次,兰亭集序中的对偶句和反复运用,为文章增添了节奏感和表现力。
通过对意象的反复出现,以及对景物的对比和呼应,兰亭集序展示了对和谐美感的追求。
最后,兰亭集序还注重音韵和文字的美感。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押韵、头韵和对仗等,以增强文章的声韵之美,使读者在阅读时更加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以其文学特点、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和人生哲理,为我们的人生之旅提供启示和指引。
兰亭集序导学案.doc
《兰亭集序》导学案兰亭集序(教师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
(“因文悟言”)【学法建议】1、用感知到细部分析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领略其中的跌宕婉曲之妙。
2、在反复诵读中分析作者对生命的深沉思考。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羲之(303年一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米), 原籍琅珈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会(ku ai)稽(ji)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所写的字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格清新,不尚辞藻而多情致,出自王羲之的成语有“白鹅换书”,“东床快婿”。
晋代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
2、资料链接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 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
班级:姓名:自评:
【学习目标】
必备知识: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语句知识。
关键能力: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学科素养: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及其暗含的人生哲理
核心价值: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文体简介
三.检查预习:作者,作品。
1.走近王羲之
2.《兰亭集序》的由来
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通读作品,把握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并由此梳理文本结构。
五、研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梳理第一二自然段的文言知识
2.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
第二课时
一、梳理第三自然段的文言知识
二、解读第三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而痛?
2、情感为何由乐变为痛?
第三课时
一、梳理第四自然段的文言知识
二、解读第四自然段
1、作者为何而悲?(齐读第四段)
2、如何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课堂练习:自主翻译课后第四题
四、作业设计
见《绩优学案》文言知识相关题目。
兰亭集序优秀导学案完整版
兰亭集序优秀导学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习方法】学案引导,朗读背诵,评论鉴赏【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1.作者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
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2.文章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一、课题:《兰亭集序》(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第19课)二、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积累文中的名句。
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内容导读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以书法闻名古今,他的文名反被掩盖,本文既是佳篇,也是名帖,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
文章写得清新简朴,韵味悠长,具有独特的风格。
篇首的叙事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下文引出感慨和议论,低回曲折,寄托深远,表达得显而不露,深而不晦。
文笔流畅、洒脱,运用了较多的骈句,却并不拘谨板滞。
这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篇关于宴游的名作。
(二)、资料助读1.知人论世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2.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3.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人教版高一语文《兰亭集序》优秀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兰亭集序》优秀导学案《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学习难点】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法指导】1、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3、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两课时【知识衔接】1、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水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
2、文本解读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6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文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
(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兰亭集序》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背诵本课出现的名句3.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ft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 卷。
相传王羲之 7 岁学书,12 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ft,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2.文体简介(有关“序跋”)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3.时代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
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集序》导学案 (教师版)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态度情感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1、掌握“修、期、次、致、临”等实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品味文中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学习难点]深刻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正确积极地看待生死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知识衔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
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
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
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
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兰亭集序》导学案【导学目标】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三、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思想感情。
四、赏析第一段1.齐读第一节,思考: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从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美景几个方面考虑。
2.指名学生评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引以为流觞曲水文人高雅之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五、研读第二、三段1.齐读第二、三段,思考讨论:纵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什么样的看法?讨论后明确: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
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
不禁“痛”从中来。
作者一“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修短随化,悲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悲后之观今,亦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高一年级语文组【导学目标】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 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
、导学方法:学案引导,朗读背诵,评论鉴赏 、知识链接(一)王羲之 (303 —361,一作 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 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 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 书法亦佳, 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 361 年) 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 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 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 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虎卧凰阁”、“天质自然, (二)文体“序”序,也叫 “叙”或 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 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亭集序》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 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 值的千古至文。
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三)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 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 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 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导学步骤】 一、预习情况检查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引”, 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 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 王羲之的《兰一)生字词注音 癸(gu i )丑修楔(X i )流觞(shmg )目骋(ch&ig )怀(qu )舍万殊(二)重点文言知识1、重点词语 群贤毕 怀 信( 所托)至 极()可乐也虽趣( 少长咸( 视听之娱 取诸( )舍万殊)集 )怀抱所以游目骋 ( 或因()寄o例句出处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修建、 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 具《过秦论》治理、 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 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长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②期 《兰亭集序》 高例句出处释义会天大雨, 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约定时限上不顺天, 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吕氏春秋》限度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 企求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 1〔 )满、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至、及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不信 ③致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例句出处 释义皖师欲结欢于宁南, 致敬亭于 幕府《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 表达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劝学》到达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 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 天下之士《过秦论》 招致、 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 使得 专心致志成语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④临 《兰亭集序》 情趣、 情致例句出处释义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 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兰亭集序》 面对、 引申阅读一周年4、一词多义①修 及其所之( 之所欣 况修短随化( 之于怀2、通假字3、词类活用)既倦 犹不能不以之兴()感慨系()怀)之矣 向(终期( )叙时人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 ___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于尽不能喻(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 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 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从文中找出标志每层作者情 感基调的字眼。
2、阅读第一、二自然段,回答: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记叙了怎样的兰亭盛会?(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活动等) 第二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3、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回答:第三自然段分为几层?与前文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由第一、二自然段的“乐”到第三自然段转“悲”, 即“岂不痛哉”, 其原因是什么? (用 原文回答) 第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是如何推进的? 三、问题探究居高临下 成语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 大事也⑤次 例句 贤能不待次而举 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 次之 师退,次于召陵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 火 列座其次 ⑥一 例句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成语释义:流觞曲水 二、梳理课文从高处往低处看 破军 出师表》将要出处《荀子•王制》 《陈涉世家》 孙子兵法》《左传•僖公》 陈涉世家》 兰亭集序》 出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释义 等次 按次序在排列上次一等 临时驻扎 行军途中的驻地 旁边 释义 数量词 整个把 .... 看做一样 一样,相同崇山峻岭 清流激湍 情随事迁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 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诞(d a n )癸(ku i )殊(sh u )峻(j u n ) 殇(sh a ng )稽(j 1)骸(h d i )晤(w u ) 悼(d d o )禊(x 1)骋(ch e ng )契(q i )嗟(ji e )觞(sh a ng )湍(tu a n )曲(q u )水 2.下列词语中加黑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群贤毕至 (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畅叙幽情 (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 (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 感既系之 (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 喻之于怀 (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3 .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或取诸怀抱。
A.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4 .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A. 原因B.凭借 C •就着 D.由于②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A. 修饰B.整治 C •高,长 D .美好 ③ 曾不知老之将至 ( ) A.竟 B.曾经C.重叠 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A.朝向B.奔向 C •从前 D.假如5 .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 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 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 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6.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译文 ) 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译文 )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7.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 A. 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 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课文针对训练】 1. A . B . C , D .A .B .C .D . D 连……都)C •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8.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
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 或作为著述的前言。
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 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但这并不显得突然: “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
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 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 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 “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参考答案:1. B 2 . B 3 . B 4 .①C ②C ③A 5 . B 6 . B 7 . C 8 . A )【拓展阅读及练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正文见读本) 一、译文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
您正在温习经书, 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 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
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 林外看得很清楚。
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
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 互交错。
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 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 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 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 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 (您) 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 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