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 《西方哲学史》 马工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康德在这两类命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类命题,这就是先 天综合判断。作为经验知识的普遍必然前提,他把先天综合判断 分为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和形而上学的命题三类命题。
注意: ① 对康德来说,“先天”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先天命题并不一定
在时间上先于经验,并不是天赋观念。 ② 他明确地把“先天”定义为“普遍必然性”,认为只有具备了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才能成
2
先验范畴的先验演绎
3
人为自然界立法
1. 形而上学演绎
• 形而上学演绎是说明有哪些先验范畴: • 判断是概念的连接,知性是逻辑思维的能力,逻辑判断的形式与
知性的纯形式必然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多少种逻辑判断,就 会有多少个先验范畴。 • 判断表:
量的判断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质的判断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无限判断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1787)扉页
(2)第一版先验演绎: • 第一版中的先验演绎从人的知性的综合能力开始,侧重于知性的综
合过程。 • 他认为,感性直观的杂多材料呈现在知性之前,知性的工作是对这
些材料加以比较、归类、连接和整理,这就是他所谓的综合。 • 知性的综合过程:
领悟直观 的综合
想象再现 的综合
② 康德看到形式逻辑的功能与人的认识根源有关,把逻辑的形式与认识的 形式结合在一起。
2. 先验范畴的先验演绎
(1)先验演绎要解决的问题: • 范畴为什么具有使得经验成为可能的
先决条件? • 康德说,这是批判哲学中最困难、也
是最重要的部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他先后写了两次,分别呈现在《纯粹 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中。
二、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1. 何为“先天综合判断”?
(1)按照人的认识能力和形式来认识对象,康德把用来表示“关 于对象的先天知识”的术语称为“先天综合判断”。
(2)分析命题又被称作先天命题,“先天”的意思是先于经验、 独立于经验。综合命题的真或假取决于经验事实,也被称作后天 命题,“后天”的意思是来自经验、依赖经验。
为经验的前提。 ③ 他所说的经验不是经验论意义上的经验,而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2. 先天综合判断的三种类型
(1)数学命题: ① 康德不同意经验论者把数学命题当作分析命题,而是把数学命
题归于综合判断。只有通过直观,才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结论。 ② 如果继续追问:那种赋予数学命题以普遍必然性的直观是什么
1.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
(1)自然哲学:他在《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1755)中,提出 后来以“康德—拉普拉斯原理”命名的星云假说。
(2)形而上学:在这一时期,他的形而上学基本接受莱布尼茨— 沃尔夫派的独断论,他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 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1770年,他在教授就职论文 《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中,作出了物自体和现 象的区分,认为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受时空 形式和知性概念的统摄。以这篇文章为标志,他的思想转入了批 判时期。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1. 挽救形而上学: •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一个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古老的学科,曾
经享有“一切科学的女王”的崇高地位,然而迄今为止不仅没有 变成一门科学,反而失去了其理论基础,沦为被抛弃的境地。那 么,如何才能把形而上学从这样一种状态中挽救出来、并使它变 成一门科学?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通过实现思维方式 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数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要“归功于一 个人在一次试探中灵机一动,造成了一场革命 ”。以前人们总是
06
先验理念论
形而上学作为 科学何以可能
04
先验知性论
本节概述
• 康德顺应启蒙时代的批判精神,提出“批判哲学”的纲领。他认为, 批判哲学是理性的批判,矛头直指理性自身,批判的结果不是怀疑 或否定人类理性,而是确定理性的权威。他认为,只有经得起理性 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博得理性的尊重。理性的批判是理性的 自我审视和反思。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 性、知性和理性,说明超越感性和知性的纯粹理性在人类知识范围 没有客观实在性;认为理性批判的依据不在经验范围,而在于先验 形式和能力。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里,把这部书的意 义概括为解决哲学危机的“哥白尼革命”,实际上是以此作为他的 先验唯心论纲领。
“死死地盯着图形”,在图形中辨认它的特性;而产生数学的那
场革命性转变却要人们把先天设想出来的东西归于事物,并以此
必然地推导出事物的特性。同样,如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中那些具
有决定意义的实验,也是按照理性设计作出的,这说明了理性必
须挟着那些按照不变的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面,强迫自然回 答它所提出的问题,决不能只是让自然牵着鼻子走。
样的直观?这是涉及数学基础的问题。他把这个问题归结为: 纯数学何以可能?
(2)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
① 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指比自然科学定律更一般的判断。 ② 它们之所以是综合的,因为这些判断的主词不包含谓词的意义。 ③ 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命题,如“一切物体都有重量”说明了“物
体”与“重量”之间普遍必然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来自经验。 ④ 如果追问这种联系的来源是什么?这是涉及自然科学基础的问题。
• 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表达了调和唯 理论和经验论的基本立场:
① 在认识论上,他主张从人的认识能力和形式出发,看待和研究 知识的对象,强调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主导作用。
② 他试图纠正经验论一味强调感觉对象和唯理论一味强调超验实 在的偏颇,一方面解释唯理论主张的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另一 方面满足经验论的要求,解释经验知识与认识对象之间的符合。
五、先验理念论
•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由感性而到知性,再由知性而到理性。知性和理性 都是逻辑思维的能力,知性是概念和判断的能力,而理性是推理的能力。按照从 判断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的思路,他认为可以从推理的形式推出理性的最高概念, 即:
3. 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形而上学领域的应用: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 按照对象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 天文学领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 过这种哥白尼式的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 康德认为:“这个设想同哥白尼当初的想法非常近似,他原来 认定整个星群围绕观察者旋转,可是这样解释天体运动总是不 能令人满意,于是他就想到换一个法子试一试,假定观察者旋 转而星群不动,看看是不是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现在我 们在形而上学里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在对象的直观问题上试一 试。”
4. 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先验范畴规定的一般的自然法则表达的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它们的真理不 依赖于经验,并且能够反过来赋予经验以普遍必然性。
通过范畴的先验性,“纯自然科学何以可能”这个问题得以解答。
• 康德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 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中明确地说:“自然界的最高 立法必须是在我们心中,即在 我们的理智中。”
材料组织为有条理的、可被认识的经验。
2. 感性纯直观
(1)人类所具有的感性纯直观只有两种:空间和时间。 (2)时间与空间:
① 形而上学说明:论证了时空具有的纯直观的先天性质; ② 先验说明:对时空具有的先验形式的论证,认为直观形式是使纯数学成为可能的先
决条件。
四、先验知性论
1
先验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
• 联结的逻辑形式:范畴
一切被给予的直 观的杂多
范畴
统一的经验表象
3. 人为自然界立法
人们一般把事物之间的普遍必然联系称为法则 这些普遍必然联系不是事物固有的,而是范畴所具有的
人们所能经历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范畴的综合作用
它们被范畴综合为具有普遍必然理性的现象界的整体,即自然界;范畴加诸 其上的法则即自然规律。
他把这个问题归结为: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
(3)形而上学的命题
① 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何以可能。 • 他要说明的事实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命题确实表达了基本概念或范畴之间普遍
必然的联系。 • 但传统形而上学的命题与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不同,它们没有扩
展人类的知识,也不能为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但却出自某种深刻的、纯粹理 性的根源。 • 如果进一步追问:这种纯粹理性根源是什么?即是追问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 何以可能? ②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 康德的目标是把形而上学改造成一门科学。他认为,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 命题是科学意义上的先天综合判断,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 基础。
忠实信徒。他从小在教会学校受教育, 16岁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毕业 后当了9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年开 始,他在格尼斯堡大学作了多年的编 外讲师,直至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巴西 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 的康德雕像
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 的康德雕像
概念认知 的综合
(3)第二版先验演绎:
• 第二版中的先验演绎则是从知性的联结入手,侧重于范畴在经验中的 客观必然的运用。
• 他认为,联结是感性直观的杂多被综合为统一的经验表象,这种知性 的联结来源于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
• 联结的认识内容:先验统觉或自我意识的统一性是人类知识的最高原 则,它把一切直观的杂多,在一个关于客体的概念中先天地和必然地 联结起来。
西方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西方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
01 纯粹理性批判 03 判断力批判
02 实践理性批判
本章概述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 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
马鞍匠家庭,父母是路德宗敬虔派的
《实践理性批判》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判断力批判》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纯粹理性批判》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第一节 纯粹理性批判
01
02
03
哥白尼式的革命
05
先天综合判断 何以可能
先验感性论
2. 哥白尼式的革命: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
按照对象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
天文学领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 过这种哥白尼式的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天文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是指哥白尼打破了地心说的传统模式,在天文学史上可以说 具有彻底的变革性。
关系的判断
定言判断 wenku.baidu.com言判断 选言判断
模态的判断
或然判断 实然判断 必然判断
• 范畴表: 量的范畴
单一性
复多性 总体性
质的范畴
实在性
否定性 限定性
关系的范畴
实体和属性
原因和结果 作用和反作用
模态的范畴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存在和不存在 必然性和偶然性
• 对范畴表的两点说明:
① 康德批评亚里士多德没有认识到范畴与判断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用简 单枚举法罗列范畴的数量。他利用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的判断表,推导 出自己的范畴系统。
三、先验感性论:回答“纯粹数学何以可能”
1. 感性直观: (1)感性:通过被对象的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 (2)感性直观:康德把感性接受的表象称为感性直观,且把感性
直观分为质料和形式两部分: ① 质料是被给予的感觉材料,是后天的,只有在外部事物的刺激
下才能产生; ② 形式则是先天的,或者确切地说是先于感觉并不依赖于感觉。 (3)直观形式: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作出的反应。 (4)感性的积极作用:能够提供一种认识形式,把被给予的感觉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纯粹理性 批判》(1781版、1787版)、《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 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785)、《自 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 《论永久和平》(1795)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本章主 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理论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注意: ① 对康德来说,“先天”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先天命题并不一定
在时间上先于经验,并不是天赋观念。 ② 他明确地把“先天”定义为“普遍必然性”,认为只有具备了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才能成
2
先验范畴的先验演绎
3
人为自然界立法
1. 形而上学演绎
• 形而上学演绎是说明有哪些先验范畴: • 判断是概念的连接,知性是逻辑思维的能力,逻辑判断的形式与
知性的纯形式必然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多少种逻辑判断,就 会有多少个先验范畴。 • 判断表:
量的判断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质的判断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无限判断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1787)扉页
(2)第一版先验演绎: • 第一版中的先验演绎从人的知性的综合能力开始,侧重于知性的综
合过程。 • 他认为,感性直观的杂多材料呈现在知性之前,知性的工作是对这
些材料加以比较、归类、连接和整理,这就是他所谓的综合。 • 知性的综合过程:
领悟直观 的综合
想象再现 的综合
② 康德看到形式逻辑的功能与人的认识根源有关,把逻辑的形式与认识的 形式结合在一起。
2. 先验范畴的先验演绎
(1)先验演绎要解决的问题: • 范畴为什么具有使得经验成为可能的
先决条件? • 康德说,这是批判哲学中最困难、也
是最重要的部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他先后写了两次,分别呈现在《纯粹 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中。
二、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1. 何为“先天综合判断”?
(1)按照人的认识能力和形式来认识对象,康德把用来表示“关 于对象的先天知识”的术语称为“先天综合判断”。
(2)分析命题又被称作先天命题,“先天”的意思是先于经验、 独立于经验。综合命题的真或假取决于经验事实,也被称作后天 命题,“后天”的意思是来自经验、依赖经验。
为经验的前提。 ③ 他所说的经验不是经验论意义上的经验,而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2. 先天综合判断的三种类型
(1)数学命题: ① 康德不同意经验论者把数学命题当作分析命题,而是把数学命
题归于综合判断。只有通过直观,才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结论。 ② 如果继续追问:那种赋予数学命题以普遍必然性的直观是什么
1.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
(1)自然哲学:他在《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1755)中,提出 后来以“康德—拉普拉斯原理”命名的星云假说。
(2)形而上学:在这一时期,他的形而上学基本接受莱布尼茨— 沃尔夫派的独断论,他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 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1770年,他在教授就职论文 《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中,作出了物自体和现 象的区分,认为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受时空 形式和知性概念的统摄。以这篇文章为标志,他的思想转入了批 判时期。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1. 挽救形而上学: •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一个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古老的学科,曾
经享有“一切科学的女王”的崇高地位,然而迄今为止不仅没有 变成一门科学,反而失去了其理论基础,沦为被抛弃的境地。那 么,如何才能把形而上学从这样一种状态中挽救出来、并使它变 成一门科学?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通过实现思维方式 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数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要“归功于一 个人在一次试探中灵机一动,造成了一场革命 ”。以前人们总是
06
先验理念论
形而上学作为 科学何以可能
04
先验知性论
本节概述
• 康德顺应启蒙时代的批判精神,提出“批判哲学”的纲领。他认为, 批判哲学是理性的批判,矛头直指理性自身,批判的结果不是怀疑 或否定人类理性,而是确定理性的权威。他认为,只有经得起理性 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博得理性的尊重。理性的批判是理性的 自我审视和反思。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 性、知性和理性,说明超越感性和知性的纯粹理性在人类知识范围 没有客观实在性;认为理性批判的依据不在经验范围,而在于先验 形式和能力。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里,把这部书的意 义概括为解决哲学危机的“哥白尼革命”,实际上是以此作为他的 先验唯心论纲领。
“死死地盯着图形”,在图形中辨认它的特性;而产生数学的那
场革命性转变却要人们把先天设想出来的东西归于事物,并以此
必然地推导出事物的特性。同样,如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中那些具
有决定意义的实验,也是按照理性设计作出的,这说明了理性必
须挟着那些按照不变的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面,强迫自然回 答它所提出的问题,决不能只是让自然牵着鼻子走。
样的直观?这是涉及数学基础的问题。他把这个问题归结为: 纯数学何以可能?
(2)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
① 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指比自然科学定律更一般的判断。 ② 它们之所以是综合的,因为这些判断的主词不包含谓词的意义。 ③ 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命题,如“一切物体都有重量”说明了“物
体”与“重量”之间普遍必然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来自经验。 ④ 如果追问这种联系的来源是什么?这是涉及自然科学基础的问题。
• 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表达了调和唯 理论和经验论的基本立场:
① 在认识论上,他主张从人的认识能力和形式出发,看待和研究 知识的对象,强调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主导作用。
② 他试图纠正经验论一味强调感觉对象和唯理论一味强调超验实 在的偏颇,一方面解释唯理论主张的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另一 方面满足经验论的要求,解释经验知识与认识对象之间的符合。
五、先验理念论
•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由感性而到知性,再由知性而到理性。知性和理性 都是逻辑思维的能力,知性是概念和判断的能力,而理性是推理的能力。按照从 判断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的思路,他认为可以从推理的形式推出理性的最高概念, 即:
3. 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形而上学领域的应用: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 按照对象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 天文学领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 过这种哥白尼式的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 康德认为:“这个设想同哥白尼当初的想法非常近似,他原来 认定整个星群围绕观察者旋转,可是这样解释天体运动总是不 能令人满意,于是他就想到换一个法子试一试,假定观察者旋 转而星群不动,看看是不是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现在我 们在形而上学里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在对象的直观问题上试一 试。”
4. 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先验范畴规定的一般的自然法则表达的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它们的真理不 依赖于经验,并且能够反过来赋予经验以普遍必然性。
通过范畴的先验性,“纯自然科学何以可能”这个问题得以解答。
• 康德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 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中明确地说:“自然界的最高 立法必须是在我们心中,即在 我们的理智中。”
材料组织为有条理的、可被认识的经验。
2. 感性纯直观
(1)人类所具有的感性纯直观只有两种:空间和时间。 (2)时间与空间:
① 形而上学说明:论证了时空具有的纯直观的先天性质; ② 先验说明:对时空具有的先验形式的论证,认为直观形式是使纯数学成为可能的先
决条件。
四、先验知性论
1
先验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
• 联结的逻辑形式:范畴
一切被给予的直 观的杂多
范畴
统一的经验表象
3. 人为自然界立法
人们一般把事物之间的普遍必然联系称为法则 这些普遍必然联系不是事物固有的,而是范畴所具有的
人们所能经历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范畴的综合作用
它们被范畴综合为具有普遍必然理性的现象界的整体,即自然界;范畴加诸 其上的法则即自然规律。
他把这个问题归结为: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
(3)形而上学的命题
① 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何以可能。 • 他要说明的事实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命题确实表达了基本概念或范畴之间普遍
必然的联系。 • 但传统形而上学的命题与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不同,它们没有扩
展人类的知识,也不能为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但却出自某种深刻的、纯粹理 性的根源。 • 如果进一步追问:这种纯粹理性根源是什么?即是追问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 何以可能? ②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 康德的目标是把形而上学改造成一门科学。他认为,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 命题是科学意义上的先天综合判断,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 基础。
忠实信徒。他从小在教会学校受教育, 16岁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毕业 后当了9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年开 始,他在格尼斯堡大学作了多年的编 外讲师,直至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巴西 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 的康德雕像
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 的康德雕像
概念认知 的综合
(3)第二版先验演绎:
• 第二版中的先验演绎则是从知性的联结入手,侧重于范畴在经验中的 客观必然的运用。
• 他认为,联结是感性直观的杂多被综合为统一的经验表象,这种知性 的联结来源于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
• 联结的认识内容:先验统觉或自我意识的统一性是人类知识的最高原 则,它把一切直观的杂多,在一个关于客体的概念中先天地和必然地 联结起来。
西方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西方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
01 纯粹理性批判 03 判断力批判
02 实践理性批判
本章概述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 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
马鞍匠家庭,父母是路德宗敬虔派的
《实践理性批判》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判断力批判》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纯粹理性批判》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第一节 纯粹理性批判
01
02
03
哥白尼式的革命
05
先天综合判断 何以可能
先验感性论
2. 哥白尼式的革命: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
按照对象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
天文学领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 过这种哥白尼式的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天文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是指哥白尼打破了地心说的传统模式,在天文学史上可以说 具有彻底的变革性。
关系的判断
定言判断 wenku.baidu.com言判断 选言判断
模态的判断
或然判断 实然判断 必然判断
• 范畴表: 量的范畴
单一性
复多性 总体性
质的范畴
实在性
否定性 限定性
关系的范畴
实体和属性
原因和结果 作用和反作用
模态的范畴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存在和不存在 必然性和偶然性
• 对范畴表的两点说明:
① 康德批评亚里士多德没有认识到范畴与判断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用简 单枚举法罗列范畴的数量。他利用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的判断表,推导 出自己的范畴系统。
三、先验感性论:回答“纯粹数学何以可能”
1. 感性直观: (1)感性:通过被对象的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 (2)感性直观:康德把感性接受的表象称为感性直观,且把感性
直观分为质料和形式两部分: ① 质料是被给予的感觉材料,是后天的,只有在外部事物的刺激
下才能产生; ② 形式则是先天的,或者确切地说是先于感觉并不依赖于感觉。 (3)直观形式: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作出的反应。 (4)感性的积极作用:能够提供一种认识形式,把被给予的感觉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纯粹理性 批判》(1781版、1787版)、《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 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785)、《自 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 《论永久和平》(1795)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本章主 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理论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