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铜鼓的纹饰

合集下载

传统纹样

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纹样
LOREM IPSUM DOLOR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
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 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 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 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 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回纹回纹是被中国
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的 一种纹样。它是由古代 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 衍化来的几何纹样,因 为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 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 环状花纹,形如“回” 字,所以称做回纹。回 纹是指以横竖折绕组成 如同“回”字形的一种 传统几何装饰纹样,因 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 延绵不断,回纹在民间 有“富贵不断头”的说 法。根据其纹样的特性, 人们赋予了回纹连绵不 断、吉利永长的吉祥寓 意。二方连续的回纹可 以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视 觉效果,所以它常被用 作间隔或锁边图案,而 在织锦纹样中出现的回 纹通常是以四方连续的 形式来进行组合的,俗 称“回回锦”。 回纹玉器 ,减笔组合型
莲花纹莲花纹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纹饰之一。其兴起与佛教的盛行有关。自南北朝
后流行。多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其变化丰富。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南北 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 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 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 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一、 几何纹样 二、 动物纹样
三、 花鸟昆虫纹样
四、 吉祥纹样 五、 人物纹样 六、 器物纹样
连珠纹又称联珠纹、连珠、圈带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几何图形的纹饰,

翔鹭纹铜鼓背后的历史与神话

翔鹭纹铜鼓背后的历史与神话

史实与奇幻的交融翔鹭纹铜鼓,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罗泊湾1号墓,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是目前出土的铜鼓中最为完整的一只。

它见证了秦末汉初岭南地区的历史,也承载着岭南先民的想象与祈福。

文、图 | 柏清20世纪50年代,正是广西基建发展迅速的时候,然而贵县(今贵港)的工程却几次陷入停滞。

因为在建设过程中,施工队发掘出数量庞大的古墓群,其中有汉墓500多座,墓中出土文物1万多件,发掘工作也持续多年。

1976年发现的罗泊湾1号墓就是这些汉墓中规模较大的一座。

墓坑南北长14米,东西宽9.6米,深6.3米。

椁室南北总长12.5米,通高2.4米,内含12个椁箱,主棺位于后室,是双重漆棺。

《礼记·檀弓上》记载:“天子之棺四重。

”东汉学者郑玄注释:“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 以此来看,罗泊湾1号墓在规格上属于诸侯一级。

墓中有车马坑1个、器物坑1个、殉葬坑7个。

器物坑出土的文物,从质地上看,涵盖了金属器、玉石器、陶器、木器等,从用途上看,包括了生产工具、兵器、乐器等,一应俱全。

墓中出土的木牍《从器志》记载了陪葬品明细,这些物品里有一大批源于中原地区,甚至有的器物上铭刻有中原地名。

另外一小部分器物显得十分奇异,尤其是绘满了岭南文化符号的一大一小两只铜鼓,更是显得耀眼夺目。

两类风格截然不同的器物为何出土于同一个墓中?两只铜鼓的意义是什么?翔鹭纹铜鼓背后的历史与神话8282大鼓是翔鹭纹铜鼓,鼓身中间细,两端粗,高36.8厘米,鼓面直径56.4厘米,足径(底面直径)67.4厘米。

鼓面中心饰有十二太阳芒纹,芒外七晕圈(围绕中心的七个圆圈)环绕,主晕(最靠近中心的圆圈)由十只衔鱼飞翔的鹭鸟组成。

鼓身饰有羽人划船和羽人舞蹈的场景,鹭鸟在羽人头顶飞翔。

翔鹭纹和羽人纹都是鸟图腾的遗风。

翔鹭纹铜鼓行“与越杂处”的政策,本人更是披头散发而坐。

于是,岭南本地文化也得到一定发展。

在两只铜鼓之外,罗泊湾1号墓还出土了10余类乐器,大都岭南色彩浓厚。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由互动百科上万网民在5月18日(第33个国际博物馆日)投票选出的,包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保利艺术博物馆的神面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的汉金乌瓦当、首都博物馆的班簋、中国古动物馆的许氏禄丰龙、国际友谊博物馆瓷塑天鹅、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的《武士饮兽图》门墩、明十三陵博物馆的金冠[明神宗]、北京晋商博物馆的大德玉印章等十件珍贵展品荣获了“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清明上河图》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神面卣通梁高33.8厘米,通盖高30.1厘米,器高16.4厘米;口径长14厘米,腹径长19.6厘米,底径长15.2厘米,重量4.23千克。

子母口,器体口沿甚高,颈微束,鼓腹,圈足起棱。

器盖较高,顶是圆拱状,近沿部呈直壁。

拱形提梁跨於器颈长径两端。

主体纹饰作浅浮雕状,但神面双角和象首双耳均加细线刻划云纹。

器和盖的正背面均饰正视神面,鼻梁隆起两侧为块形耳。

圈足上饰同首双身蛇纹。

神面卣的主题图案为一威严夸张的神面,神面的双角和象首双耳刻有细线云纹。

神面卣的这种装饰,表现了古人对鬼神的畏惧与虔敬,整件器物营造了一种庄严肃杀的气氛,具有典型的商周青铜器特征,是青铜艺术品中的旷世珍品。

详细查看词条:神面卣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藏于:古陶文明博物馆这件汉金乌瓦当造型奇异,瓦体硕大,工艺精湛,气象非凡。

它是汉武帝甘泉宫建筑的重要构件,甚至可以说是甘泉宫建筑的标志。

它表现了汉代精神、理想和气质,它身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

2006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镇馆之宝”评选,被评为金奖。

详细查看词条:汉金乌瓦当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藏于:中国古动物馆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类之一,与欧洲西部三叠纪晚期岩层中所发掘的板龙极为神似。

禄丰龙的第一件标本是杨钟健教授在1941年根据一具完整的骨架描述命名的。

到今天,总计有超过十具的禄丰龙复原骨架分别陈列在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与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

八大铜鼓类型介绍

八大铜鼓类型介绍

⼋⼤铜⿎类型介绍⼋⼤铜⿎类型铜⿎作为⼀种民族民间乐器,⼤约从公元前8世纪起,就在我国云南中部地区产⽣,嗣后随着民族的前途和民族间的⽂化交流,沿着⼤江⼤河分布到我国南⽅的⼴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和东南亚许多国家。

⼴西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壮、瑶、苗、侗及其他民族的先民,世世代代劳动,⽣息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化遗产。

铜⿎是这些珍贵⽂化遗产中最令⼈敬仰的和思慕的伟⼤杰作,是⼴西民族⽂化中最值得骄傲的⼀宗⽆价之宝。

万家坝型铜⿎万家坝型铜⿎,以云南省楚雄万家坝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的⼀批铜⿎为代表,是原始形志的铜⿎。

⿎⾯特别⼩,⿎胸特别外凸,⿎腰极度收束,⿎⾜很矮,但⾜径⼤,⾜沿内有⼀周折边,胸腰之际有四只⼩扁⽿;花纹特点是简单、古朴,有种稚拙味,给予⼈以稳重感。

⿎⾯的太阳纹有的仅有光体⽽⽆光芒,有的有光芒,⽽芒数⽆定。

⿎胸和⿎⾜都素⾯⽆纹,腰部也只是由⼏条纵线划分成⼏个空格。

这类铜⿎主要流⾏于春秋战国时期。

⼴西⽥东县林逢镇和同村⼤岭坡、⽥东县祥周镇联福村南哈坡都出⼟过这类铜⿎。

万家坝型铜⿎的出⼟,填补了⼴西铜⿎系列的空⽩。

⽯寨⼭型铜⿎以云南省晋宁⽯寨⼭汉代墓葬出⼟的⼀批铜⿎为代表,是成熟期铜⿎。

这类铜⿎⾯部宽⼤,胸部突出,腰部呈梯形,⾜部短⽽直,布局对称,纹饰丰富华丽。

⿎⾯中⼼是太阳纹,光体与光芒浑然⼀体,三⾓光芒之间填以斜线,太阳纹之外是道道宽窄不等的晕圈,窄晕中饰锯齿纹、圆圈纹、点纹等构成的花纹带。

宽晕是主晕,饰以旋转飞翔的鹭鸟。

胸部也饰与⾯部相同的⼏何纹带,其主晕则是⼈物划船的写实画像。

腰部除晕圈组成的纹带之外,还有由竖直纹带分隔成的⽅格,⽅格中饰以⽜纹或⽤⽻⽑装饰的⼈跳舞的图像。

此类铜⿎造型较雄伟,⽽纹饰刻划细腻。

贵港罗泊湾西汉墓、西林普驮西汉铜⿎墓出⼟的铜⿎都属此类,⽥东祥周、百⾊龙川、隆林共和也出⼟过此类铜⿎。

此类铜⿎流⾏年代是从战国时期⾄东汉初期,前后延续了⼤约500多年。

论铜鼓纹饰的艺术特色

论铜鼓纹饰的艺术特色
Arsc r l 艺术 论 坛 t ice
论 铜 鼓 纹 饰 的 艺 术 特 色
■ T XT/石 磊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铜 鼓 是 中 国 青铜 器文 化 的一 部 分 , 主 值 和意义 。 【 】 它 ”4 铜鼓的设计与铸造者们既是 意 的是鼓 身 的人 物 纹样 多是 在 进行 某种 重 大 他 赛 要 分 布 在南 方 地 区尤 其 以 粤 、 、 、 等 地 创 作 主体 也 是 最 初 的欣 赏 主 体 , 们 在 设 计 的 活动 如 祭 祀 、 舟 等 。从 纹样 依 铜 鼓 造 型 桂 滇 贵 对 鼓 为 多 , 文化 影 响 辐 射 东南 亚等 国家 。众 所 与铸 造 的过 程 中 , 于 特 定 的 取材 对 象 需 要 进 行 布局 可 以看 到 , 面 上 的 纹样 多 为 天 空 其 周 知 , 代 铜 鼓 的 产 生 是 为着 祭 祀 、 古 军事 、 集 进行 相 应处 理 以便 与实 用 的 目的相 吻 合 。如 景 象 的缩 影 , 而鼓 身 的纹 样 则 多 为 陆地 景 象 线 面 【】 会 、 乐 等各 种 特 定 的 目的 而存 在 的 。时 至 何创 造 铜鼓 的造 型 体式 ?如 何 运用 点 、 、 的生动呈现 。 8 从整体上观察 这些 布局范 娱 更 怎样 根据 题材 所 式 , 以说 , 其实 就是 古 代先 民们 对 宇 宙生 可 这 今 E, t 它在广西一些地 区依然发挥着独特的 更合 理 、 完美 的呈 现 题材 , 社 会 文 化 功 能 。然 而 , 当我 们把 铜 鼓 作 为 艺 包 含 的 特定 意 义 进 行 主次 分 明 的布 局 , 之 态 的模 仿 和对 自己生 活状 态 的微缩 再 现 。在 使 这应 模 术鉴赏对象 , 以艺 术 审 美 的 眼 光 对其

壮族瑰宝——铜鼓

壮族瑰宝——铜鼓

壮族瑰宝——铜鼓展开全文姚亮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壮文化的瑰宝。

其中包括他擅长的打击乐器——铜鼓。

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

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

鼓腔中空,无铜鼓铜鼓底。

两侧有铜环耳。

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

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

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

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

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

后流传到东南亚地区,如仰光,作用巨大。

一般用于祭祀、乐器、召集、婚庆、节日等等。

主要分类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中期到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中期。

流行于云南中部的濮族(即今之彝族先民)人民之中。

这种铜鼓鼓壁较厚,工艺粗糙,鼓面无花纹或花纹较简单,胸大于鼓面,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铜鼓。

由于它的鼓面还残存有炊烟痕迹,足以证明它是古代由做饭的铜釜向铜鼓演变发展过程中,处于炊具与乐器混用的最初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东汉初年。

流行于云南晋宁、四川会理、贵州赫章、广西玉林等广大地区。

这种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继承与发展,鼓面较宽,铸造工艺也较精细,纹饰多样,其中有翔鹭羽人、龙舟竞渡、瘤牛、剽牛祭祀和环形、同心、锯齿等纹饰。

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表现了铜鼓铸造技艺日臻完善、进入了发展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在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流传。

浅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类型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类型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类型及其文化意蕴作者:杨亚月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6期【摘要】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铜鼓以精美的纹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当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意识,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的分析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铜鼓;铜鼓纹饰;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K876 【文献标识码】A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青铜制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瑰丽的奇葩。

铜鼓不但是一种乐器和重器,而且是一种图案丰富多彩的艺术品。

本文试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的纹饰分析,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欠妥之处,请专家指正。

一、铜鼓的装饰纹样类型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自2009年开馆以来,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8年的时间内征集了近2万件套民族文物,其中铜鼓有35面。

从类型上看,有麻江型铜鼓30面、灵山型铜鼓2面、西盟型铜鼓1面、北流型铜鼓1面、冷水冲型铜鼓1面;从使用民族上看,有苗族铜鼓、水族铜鼓、壮族铜鼓、布依族、瑶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的铜鼓。

这些铜鼓总特征是,通体皆铜,平面曲腰,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

这些铜鼓的装饰纹样奇异精美、丰富多彩,主要有几何纹样、动物纹样、人物叙事纹样、宗教纹样等四类纹样。

第一类为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是铜鼓上大量使用且富于变化的一种纹样,主要有太阳纹、云雷纹、三角纹、乳钉纹、席纹、树条纹、铜钱纹、芒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等。

其中,太阳纹是铜鼓最早出现和最基本、最主要的纹饰,它是居于鼓面中心的光体纹饰,中间为圆形实体,四周有光芒,一般有12芒。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现藏的34面铜鼓中,只有一面铜鼓为10芒,其余皆为12芒。

云雷纹是铜鼓上的主要纹饰之一,由云纹和雷纹组合而成,云纹是螺旋式的单线旋出的图案,雷纹是几层菱形套叠或相互勾连成一体的回形图案。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中有24面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等铜鼓皆有云雷纹饰,线条纤细、形体圆小,有形状奇特的S形勾头云纹、单卷云纹、双卷云纹、半边云纹、波连式云纹、填线云纹、雷云纹、菱形雷纹和椭圆形雷纹等。

中华民族艺术瑰宝——铜鼓文化

中华民族艺术瑰宝——铜鼓文化

中华民族艺术瑰宝——铜鼓文化摘要: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类型众多,造型古朴,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

本文主要阐述了少数民族铜鼓的起源、主要类型及其造型特点,对少数民族铜鼓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不让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

关键词:铜鼓文化;造型特点;传统文化一、铜鼓文化的起源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的文化遗产,它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很长,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无法确切地对铜鼓的起源精确到哪个年份,哪个人物,历史书籍和考古的发现并未给后代的我们详细地记载,只知道铜鼓大约是在春秋时代由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濮人所创造的,所以铜鼓文化的起源也成为我将研究的重点之一。

铜鼓是怎么来的?它又起源于何物?这是每一个研究铜鼓文化的人首先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在很早以前就流传着铜鼓是由马援或诸葛亮创造的传说。

但是在《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说道:“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

”所以这告诉我们马援并非是铜鼓的创始人,他是在军事活动中获得了骆越铜鼓,把它铸成了马的模型,战争结束后又将马献给了当时的汉光武帝。

由于马援获得铜鼓以铸为马式一事载入了正史,所以后来的人们才把两广地区出土的铜鼓误认为是马援的遗物,甚至认为铜鼓是由马援创制的。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马援时代的铜鼓已是铜鼓艺术繁荣时期的作品,所以马援不可能铸造铜鼓更不可能是它的创始者。

更离谱的应该是诸葛亮制作铜鼓的传闻,无法想象古代的人们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铸造铜鼓联系到了一起。

他们认为铜鼓是诸葛亮南征时在军中制作的,制作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来敲击报警。

另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制作铜鼓埋入山中,是为了镇压蛮夷。

《明史·刘显传》说:“相传诸葛亮以鼓镇蛮,鼓失,则蛮运终矣。

”但是这些传闻出现于明代,宋代以前均未见到,也未在文献中提及。

事实和研究证明,铜鼓不是马媛首创的,那么比马媛晚两百年的诸葛亮也更不可能是铜鼓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纹样

中国古代纹样
回纹中正反“∽”型构成,可以说是回纹纹样构成发展过程中最精 彩的一笔(如图7、8),也是被运用的较为广泛的一种。 正反“∽”型回纹将减笔组合型单体之一的回字纹进行反向后便形成 “∽”型样式,把减笔组合型的构成方式向多样化进行了转变。可见, 在减笔组合型基础上只是做一个“∽”形结构的小小改变,却马上使 得纹样的装饰风格从古朴、庄严的肃穆之感变成了流畅、活泼的灵动 之感。“∽”型回纹大多出现在明、清两代的玉器以及瓷器上。
饕餮纹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 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 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 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 渚文化玉器上.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 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 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 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 书馆。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回纹
回纹陶罐 马家窑马厂型
回纹是指以横竖折绕组成如 同“回”字形的一种传统几何装 饰纹样,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 延绵不断,回纹在民间有“富贵 不断头”的说法。根据其纹样的 特性,人们赋予了回纹连绵不断、 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二方连续 的回纹可以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视 觉效果,所以它常被用作间隔或 锁边图案,而在织锦纹样中出现 的回纹通常是以四方连续的形式 来进行组合的,俗称“回回锦”。
回纹
“回”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回,转也。从囗, 中象回转之形”。清段玉裁有:“渊,回水也,故颜回字子 渊……外为大囗,内为小口,皆回转之形也。”在《康熙字 典》中也有:“音洄……旋也。又低回,纡衍貌”的记载, 回在此当作“回旋”、“旋转”解。[3]关于汉字“回”的由 来,古文字学家认为:回字的字形源自于水在流动时产生的 旋涡形态。而从“回”字的字体结构来看,水的旋涡形态也 与回纹纹样的构成形式相同,两者都是呈现出一种向心回旋 的框架结构。汉字的造字规律显示,华夏文明传递信息所采 取的方式是模仿大自然并简化形态来进行“意象”的表达, 这种象形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先辈们在进行纹样艺术创造时的 意象化审美观念。

【附庸风雅】广东省博物馆藏铜鼓赏析

【附庸风雅】广东省博物馆藏铜鼓赏析

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欢迎关注分享历史文化与人生智慧诗词鉴赏,文玩博览铜鼓,是我国古代人们举行祭祀、战阵、集会、礼仪活动的重要打击乐器,也是贮藏器及殉葬明器。

南方铜鼓,形制独特,纹饰繁缛精美,使用时间长,广泛用于南方少数民族。

专家学者将铜鼓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麻将型、遵义型、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以及西盟型等类型。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面铜鼓就是灵山型铜鼓的代表。

灵山型铜鼓分布在两广交界的云开大山东西两侧,在广东主要在信宜、罗定和高州。

它的铸造和使用者,是当时分布在这一区域的西瓯、乌浒和俚人。

文中介绍的这面铜鼓出土于广东高要县,身高55厘米,面径97厘米,胸径93.9厘米,腰径84.7厘米,足径97厘米。

鼓身呈圆墩形,鼓面沿伸于鼓颈外,鼓胸圆凸,最大径在胸中部。

胸腰际缓缓收缩,胸两侧各附双扁耳。

耳根宽,中部窄,各饰以五组线纹,简洁秀美。

鼓腰呈反弧形,腰与足之间以一道凸棱分界,足外侈。

鼓面边缘饰六只青蛙,以逆时针均距排列。

青蛙造型精致,双目圆睁,尖嘴,后两足合并成一足,昂首挺立。

三足蛙是灵山型铜鼓的特色。

蛙身丰肥,饰同心圆纹、复线半圆纹、线纹,纹饰清晰。

铜鼓历来以纹饰精美为特点,此鼓鼓面、胸、腰、足部均装饰了繁缛的纹饰。

鼓面中心饰浮雕十芒太阳纹,其中心圆饼明显突出鼓面,光芒如针一般从圆饼射出,每隔一芒的尾部分三叉。

分叉是灵山型及北流型两种粤式鼓的特点,但并不多见。

圆饼之外以双弦纹分晕,共二十晕,芒针穿透三晕。

鼓面的二十晕分别饰以钱文、蝉纹、席纹、鸟文、四瓣花纹、图案化鸟形纹等。

其中,钱纹有四出钱纹和连钱文,尤其是连钱文,亦呈四出形式,四条射线之间以平行短线填补,相互连接、重叠,互为纹饰的一部分,结构布局安排精巧。

此外,还有一些纹饰由于做了图案化的变形和锈蚀的缘故无法清晰辨识。

如有的以交错的重线纹或波浪纹与纺锤形纹组合而成;有的以菱形和重线纹、圆圈纹组合成的纹饰仿佛蝉纹,但又别有韵致。

这些纹饰虽无法确认其名称,但其精致和巧妙的勾勒与丰富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

壮族铜鼓纹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创新运用

壮族铜鼓纹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创新运用

壮族铜鼓纹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创新运用发布时间:2022-05-07T09:19:19.23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月2期作者:李洁民[导读] 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在小学阶段增加美术课程教学。

接着,社会上掀起了小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参加课外美术培训的热潮。

李洁民南宁市江南区新屋小学[摘要]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在小学阶段增加美术课程教学。

接着,社会上掀起了小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参加课外美术培训的热潮。

广西小学美术教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对美术课程不够重视,加上家长对学生的美术教育也不重视,导致学校和家长都不能真正地认识到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意义,致使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本文,以广西壮族铜鼓纹饰为例,探讨其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创新运用形式。

关键词:铜鼓;纹饰;美术课堂;创新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一门可以让小学生打好美术基础,培养审美情趣的课程。

但是,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美术教育的形式还是以美术知识教育为主,教师缺少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以致于教学效果不理想。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证明在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中使用壮族铜鼓纹饰来开展美术课堂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广西壮族铜鼓纹饰是广西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经验而产生的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在广西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够灵活运用壮族铜鼓装饰,充分利用本土美术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铜鼓纹饰及其分类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

古代铜鼓有许多作用。

不仅可以用作乐器,还可以用作兵器和神器。

壮族铜鼓上的纹饰属于一种装饰,但比生活中一般的装饰更加讲究和富有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铜鼓纹饰视觉语言的解读

铜鼓纹饰视觉语言的解读

・155・文化产业铜鼓纹饰视觉语言的解读翟 颉(哈尔滨商业大学 视觉传达教研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 要:铜鼓纹饰是一种视觉艺术语言,注重主观精神传达的同时强调其再造特征。

铜鼓纹饰视觉语汇是指能够传递某种信息的艺术符号的总和,包括几何、动物、植物、人像四大类。

它记载和传承了古代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信仰崇拜等,蕴含丰富的语义,进一步对其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使其得到传承和运用。

关键词:铜鼓纹饰;视觉语言;视觉语汇;视觉语义0 引言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创造的青铜艺术瑰宝,它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祖国南疆先民审美意识的觉醒,也从侧面反映了其经济、文化、生活和历史面貌。

铜鼓上的纹饰精美、丰富、排列有序,集中体现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先民的图腾崇拜、丰产心理、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

它是一种视觉艺术语言,注重主观精神信息传达的同时强调其再造特征,它是向后人表达意念、抒发感情、沟通信息的视觉符号。

掌握了一种视觉语言就掌握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从视觉语言的角度出发,研究该语言的语汇、语义,不仅可以剖析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认识其精神世界,还可以进一步解读铜鼓纹饰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并将其更准确地运用于现代设计当中,把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下去。

1 铜鼓纹饰视觉语汇铜鼓纹饰视觉语汇是其视觉语言的基础和外在表现,它是指能够传递某种主观或客观的各种铜鼓纹饰艺术符号的总和,属于现实形态的范畴。

铜鼓纹饰种类并不繁多,但极具代表性,有较强的民族特色,随着客观条件的转变,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样式。

大体呈由简至繁、由具象到抽象的趋势。

根据其表现内容可分为以下四大类:1.1 几何纹饰语汇几何纹饰是铜鼓上最早出现,并贯穿铜鼓发展始终的纹样,与人类的原始思维有关。

它是由一些事物简化或抽象而成的,也是为了突出其功能、根据其形态产生的几何图形。

这种纹饰具有符号的性质,简单、明晰且具有普遍性,多以某一基本造型为元素,经重复、排列、演变、组合等多种形式,形成新的载体。

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

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

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1)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1)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留存至今的青铜器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收藏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藏品达一万余件,其中部分是清宫旧藏的传世品,另一部分是近年考古发现、私人捐赠和故宫收购的。

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时代序列完整,器类齐全,此为故宫藏青铜器之一大特色。

其藏品时代可分为商代前、后期,西周早、中、晚期,春秋前期、后期,战国前、后期,秦、两汉等。

这些藏品多数为传世品,其中许多是稀世之珍。

故宫现藏先秦有铭文的青铜器达一千六百余件,数量列国内各博物馆之首。

有重要铭文的器物如:其三卣,其铭文记述了帝辛时期有关赏赐、祭祀等内容,此三卣是商代铭文最长的器物。

西周中期的《师旂鼎》铭文记录了当时军法处置的情况。

春秋后期的《能原鎛》是一组越国编鎛中残存的传世品,鎛上的铭文释读是多年来困扰古文字学界的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

青铜器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艺术信息和科技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商代前期兽面纹鼎,通高21cm,宽18.3cm,重1.04kg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双立耳。

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

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器物,自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代,是青铜器中流行时间最长的器物。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双立耳。

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

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兽面纹觚,通高15.1cm,宽10.7cm,重0.37kg觚体圆,喇叭形状,侈口,束腰,圈足。

腰饰兽面纹,无地纹,上饰弦纹二道,下饰弦纹三道。

兽面纹觚形体较小,纹饰简单,颈部较短,口沿向外伸张不大,这些都是商代前期青铜觚的特点。

弦纹盉,通高21.2cm,宽14.7cm,重1.36kg盉上部为半圆形,顶部有一倾斜的管状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边,腹部整体作三个袋状尖足,有一素鋬,颈部有一窄沿,下饰弦纹三道。

传统纹样 ppt课件

传统纹样 ppt课件

回纹回纹是被中国
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的
一种纹样。它是由古代
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
衍化来的几何纹样,因
为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
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
环状花纹,形如“回”
字,所以称做回纹。回
纹是指以横竖折绕组成
如同“回”字形的一种
传统几何装饰纹样,因
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
延绵不断,回纹在民间
有“富贵不断头”的说
法。根据其纹样的特性,
莲花纹莲花纹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纹饰之一。其兴起与佛教的盛行有关。自南北朝
后流行。多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其变化丰富。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南北 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 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 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 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龙纹龙纹,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
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像,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 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 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等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 青铜器上,凡出现为一爪的纹饰,就被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黼等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人因将图绘瓷、铜、 玉、石等各种古器物的画,叫做“博古”。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为点缀的。 在各种工艺品上常用这种题材作为装饰图案。寓意清雅高洁。
(又称“不求人”),即中国古时搔仗、如意遗制。按如意形作成的如意纹样,借喻 “称心”、“如意”,与“瓶”、“戟”、“磐”、“牡丹”等纵成汉族民间广为应用 的“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吉祥图案。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因喜好美玉,特别对仿古感兴趣,特搜集其中的一些纹饰资料。

由于各个时期纹饰不尽相同,图示无法一一概括,这里只做简要参考,不对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云雷纹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

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

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作为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

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

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三角雷纹青铜器纹饰之一,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外廓作为三角形,中填以云雷纹,以此得名。

一般构成二方连续团,作边缘装饰,通行与商和西周初期,次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勾连雷纹勾连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多用于器边装饰,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目雷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中间为目形,目外形线引长作成∽形,左右有延长的尾。

大多填以雷纹,青銅器紋飾之一。

中間為目形,左右有延長的尾。

大多填有雷紋。

盛行于商和西周初。

弦纹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

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

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

西南地区古代铜鼓船纹考析

西南地区古代铜鼓船纹考析

摘要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的乐器,也是象征部族酋豪权利和地位的重器,铸造精美,纹饰瑰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铜鼓纹饰种类繁多,船纹就是其主要纹饰之一。

船纹作为具象纹样相对于抽象纹样,是通过创造性的视觉形象,去反映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装饰纹样。

由于选材和画法的差异,具象纹样所蕴含着深层的母题含义往往和特定民族的历史、风俗礼仪有所联系。

铜鼓船纹,在战国后期开始出现,由具象到变形的过程迄于南朝。

在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播迁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变体,并和各种不同的工艺相结合,凝结成了丰富多彩的铜鼓美术遗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本文从整体角度出发对我国西南地区出土的近二十面饰有船纹的铜鼓进行考析。

通过运用美术学,历史学,图像学和考古学,分析铜鼓船纹的艺术表现形式,船纹纹样内容反映的历史社会现状,船纹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以及铜鼓船纹演变轨迹和播迁路线。

根据船纹的艺术特征,解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后总结得出船纹在艺术表达上的理解,弘扬华夏民族传统纹样的同时,为后来者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铜鼓;船纹;艺术特征;文化内涵AbstractBronze drum is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during ancient years in southern China, which symbolizes power and status. It has exquisite design in decoration that has its own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is rich in kinds and diverse in decoration which sailboat design is the main one. Compared with abstract decoration, sailboat design is national minority social life concrete reflection in southwest of China, through visible figures. It with the historical stage and the manners ha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s the different elements and drawing.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 and Southern Dynasties, sailboat design is from representation to abstraction.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shifting in space, sailboat design adds many new varieties based the different craft, which is colorful fine arts legacy and ha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artistic value.This paper fully analyzes sailboat design of twenty Southwest bronze drum based on fine arts, history, iconology and archaeology, including its artistic expression,historical condition, ideology of different culture and evolution track.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ailboat design according to artistic fea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rtistic expression of sailboat design, that promotes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 and offer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Keywords: Bronze drum; sailboat design; artistic fea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选题原因及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研究内容 (3)1.4论文框架 (4)第二章铜鼓概述 (5)2.1引言 (5)2.2铜鼓的类型与分布 (5)2.3铜鼓的铸造工艺 (11)2.3.1制范 (11)2.3.2合范浇注 (12)2.3.3修整、定音 (12)2.4铜鼓纹饰种类 (13)2.4.1太阳纹 (13)2.4.2鸟纹 (14)2.4.3云雷纹 (15)2.4.4羽人纹 (16)2.4.5船纹 (17)2.4.6蛙纹 (18)2.4.7十二生肖纹 (19)2.5船纹铜鼓的种类及其特征 (19)2.6本章小结 (20)第三章铜鼓船纹的艺术特征 (21)3.1引言 (21)3.2铜鼓船纹的形式 (21)3.2.1单身船 (21)3.2.2双身船 (23)3.3铜鼓船纹的用途 (24)3.3.1渔船 (24)3.3.2交通船 (26)3.3.3战船 (28)3.3.4祭祀船 (29)3.3.5竞渡船 (31)3.3.6游戏船 (32)3.3.7出海船 (33)3.3.8图案化船 (34)3.4铜鼓船纹的演变轨迹 (35)3.4.1船舟的演变 (36)3.4.2船上人物形象的演变 (37)3.4.3船舟用途的演变 (38)3.5本章小结 (39)第四章铜鼓船纹的文化内涵 (40)4.1引言 (40)4.2稻作渔捞文化 (40)4.3海洋文化 (43)4.4图腾文化 (44)4.5竞渡与祭祀文化 (46)4.6本章小结 (48)结论 (49)参考文献 (5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2)致谢 (53)文中图片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选题原因及意义铜鼓纹饰种类繁多,就其大类而言,有太阳纹、云雷纹、鸟纹、羽人纹、船纹、十二生肖纹、蛙纹等。

吉金轩藏器选介

吉金轩藏器选介

吉金轩藏器选介吉金轩所藏商周青铜器,未经现代科学技术测定,难免u,但器形甚好。

若非器假铭伪,则当具很高文物价值;纵为赝品,亦可从中洞悉仿冒手段,提升辨伪能力。

今选介6器,并加阐释,望海内博雅有以教之。

饕餮纹爵著录吉○一(图1)形制通高19厘米,流尾相距13.8厘米,重约0.41公斤。

圆腹、圜底,三尖椎足,兽首i。

腹置齿棱两排,前后各饰饕餮主纹,雷纹地。

短柱,柱近流口。

流和尾下各饰龙纹一对,素地。

口缘下雷纹带一圈,空隙处填三角雷纹。

出处传河南商丘附近。

阐释此爵共4件,据说是农民建屋时出土。

4件形状、大小、纹饰和重量相若,唯无一模一样者,盖用范铸法、陶范不同所使然。

吉金轩藏其中2件,余2件分别由香港李森、杨培基二先生收藏。

各件均可见4层锈色:土黄、黑漆古、枣红和铜绿,内壁和内底锈如发酵状。

有铸痕、铸疣。

有蛀孔。

体薄,一些较深纹饰出现裂缝。

特别之处是可以见到零星金色,属“返金现象”,而非鎏金。

主纹饕餮纹面积较大,有首无身,显系一个平面纹饰单元。

4件应是同时制作,制作年代当在商前期末、中期初。

第一,器形圆腹圜底,是商代中后期才出现和流行的形状,与二里头文化期及商代初期的扁形、方形有别;第二,流和尾缩短、加宽以及上翘,不像二里头和商初爵那样,流和尾既长且狭、平;第三,采用较复杂的纹饰,有饕餮纹、龙纹、雷纹等,与此前的通体光素或只有简单直线、圆圈和乳钉纹大为不同;第四,三椎足外撇,流的长度缩短,加以器身由扁方变圆圜,整体显得较平衡、协调,亦较美观,是对此前造型设计的很大改进。

不过,此四爵亦非商后期器,原因包括:甲、柱不发达,仍短小,未脱前期形态,位置虽较前期后移,但仍在流的中间处,与商后期至周代移近流、尾相接处,甚至压住i首,尚有颇大距离;乙、虽然纹饰已变得较复杂,有主纹、地纹,但主纹与地纹都是用较浅的阴线刻划,而且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这正是商中期复杂纹饰开始出现时的普遍现象,与后期的主纹凸出、地纹深镌有很大分别;丙、整个铸造工艺尚较稚拙,器体亦较薄,与后期的精细、厚重明显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