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案针对的是高中化学选修三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
具体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溶液与离子反应、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等。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化学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本教案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本教案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能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化学现象;(2)了解化学键的类型及特性,能分析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3)理解溶液与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离子反应的判断方法;(4)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及主要性质,能分析有机反应的机理;(5)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问题解决能力;(2)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验、观察、模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欲望;(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尊重、理解、关爱他人;(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态度;(5)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化学选修3教案
化学选修3教案【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 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aa. 原子符号: zx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微粒10e-微粒 18e-微粒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酸、碱、盐的基本概念,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离子化方程式表述酸、碱的化学反应;2. 理解化学平衡及其原理,了解化学平衡与许多自然现象及工业生产的联系,掌握化学平衡计算方法;3. 掌握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无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4. 增强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酸碱和盐2. 化学平衡3. 无机化合物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听讲相结合的授课方式;2. 讨论分组、小组互动、小组展示等互动式教学;3. 实验、观察、测量等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和掌握酸碱和盐的基本概念及其物理、化学性质;2. 理解化学平衡反应及其原理,掌握用数值方法计算化学平衡反应的平衡常数;3. 了解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
五、教材内容和进度安排:第一章酸碱和盐•酸、碱和中性物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的鉴别方法•酸、碱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离子化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酸、碱的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命名和制备第二章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平衡态•平衡定律和平衡常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的移动性•化学平衡与自然现象及工业生产的联系第三章无机化合物•长难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普通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氢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无机化合物的应用六、教学资料:1. 授课讲义、PPT2. 练习题、案例分析3. 实验操作指导书七、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酸碱和盐的基本概念及其物理、化学性质;2. 学生的理解化学平衡反应及其原理,灵活运用平衡定律和平衡常数计算化学平衡反应;3. 学生了解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
八、教学建议: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2. 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3. 学生要注重记忆化学式、离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以便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1]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剖析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a. 原子符号:A z X 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2e-微粒8e-微粒10e-微粒18e-微粒2.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教案
之全学案导学练习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人教)
目录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 第一节原子结构 1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化学模拟卷(一)
化学模拟卷(二)
化学模拟卷(三)
化学模拟卷(四)
化学模拟卷(五)
化学模拟卷(六)
化学模拟卷(七)
化学模拟卷(八)
化学模拟卷(九)
化学模拟卷(十)
附录:
附录(一):常见离子的颜色
附录(二):常见化合物的特征颜色
附录(三):常见物质溶解性表
附录(四):常见物质溶解度表
附录(五):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表
附录(六):无机物俗名、别名与化学名称、化学式对照表
附录(七):有机物俗名、别名与化学名称、化学式对照表
附录(八):
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小结]: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 1、3、5、7……的两倍,此处的 1、3、
5、7……应为 s、p、d、f……的轨道数。据此分析每个轨道最多容纳 各电子。
3、轨道表示式:用“□”表示轨道,用“↑”或“↓”表示容纳的电子。
1s
1s
如:1H
2He
↓↑
1s 2s
1s 2s
2p
3Li ↓↑ ↑
记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难 点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 1—36 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教学过程 引言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性质的改变是物质组成与结构发生了变 化的结果 第一章讨论原子结构如何决定物质的性质 第二章深入认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三章初步学会如何考察晶体的结构,初步认识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引入] 原子的概念 [设问] 原子是如何诞生的? [指导阅读] 课本 P4 页 1932 年比利时科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并由美国科学家伽莫夫修 改: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极小体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 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 H、少量的 He 及极少量的 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融合 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 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 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 的宇宙。 一、原子的诞生 [思考与交流] 有谁知道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
13Al
18Ar
26Fe
27Co
(1)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精选17篇)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
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
(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学生回答】氯离子和钠离子。
高中化学选修三最新版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最新版教案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动力学2. 化学平衡3. 化学电动势4. 其他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概念和相关原理2.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的计算方法3. 了解化学平衡的条件和相关计算方法4. 理解化学电动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5. 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实验技能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化学平衡条件、化学电动势计算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的计算、化学平衡条件的理解、化学电动势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3. 练习题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引入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二步:学习化学反应动力学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速率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题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步:学习化学平衡介绍化学平衡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规律,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第四步:学习化学电动势介绍化学电动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电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习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注意到学生对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的理解较为迟缓,可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另外,实验环节也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选修三《有机化学基础》,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和反应类型,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有机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包括以下十章内容: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第三章不饱和烃第四章芳香烃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第六章醇、酚、醚第七章醛和酮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第九章胺及其衍生物第十章杂环化合物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8学时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6学时第三章不饱和烃 4学时第四章芳香烃 6学时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 4学时第六章醇、酚、醚 6学时第七章醛和酮 6学时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6学时第九章胺及其衍生物 4学时第十章杂环化合物 4学时共计: 50学时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讲解、演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实验设备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验设计为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设计以下实验: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鉴别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鉴定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和机理探究实验五: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和性能评价五、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考核,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情况。
其中,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20%,实验操作占30%,期末考试占50%。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转化,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和机理探究。
教学难点是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和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册教案(共十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电离能
[基础要点]
1.第一电离能I1;态电性基态原子失去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 子所需要的叫做第一电离能。第一电离能越大,金属活动性越同一元素的第二电离能第一电离能。
2.如何理解第二电离能I2,第三电离能I3、I4、I5……?
科学探究
1.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有什么变化规律呢?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为什么Be的第一电离能大于B,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Mg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Z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Ga?第一电离能的大小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碱金属的电离能与金属活泼性有什么关系?
1911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二、能层与能级
1.什么是能层?
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
2.每一能层容纳最多电子数
能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号
K
L
M
N
O
P
Q
容纳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小结
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
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用幻灯片展示教材P4表1-1[设问]什么是糖?[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
[板书]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置疑]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回答]可能含-CHO 、-COOH 、-OH 等。
[小组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 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CHO[讲述]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以下性质: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1 mol2 mol 单糖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文档交流仅供参考...a。
原子符号: A z X 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 表示的意义: A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无电子微粒 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 -微粒 10e —微粒 18e -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本教案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为依据,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析,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和教学实践,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第一章溶液与溶解本章讲解了溶液的概念、组成、性质和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建议先就“溶液和溶解”这一重要概念进行学生思维启蒙。
在学完课本内容后,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效果:1. 举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前置任务设定为让学生体验药片、颗粒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溶解实验。
2. 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溶解实验的模拟演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例子的理解。
3. 给学生演示加溶液制备的方法。
让学生用实验方法学习如何用加溶液法制备溶液,增加实际操作中的体验感。
4. 利用实际例子来讲解溶解的影响因素。
举例,饮料在夏天不易结冰,因为夏季外界环境的高温导致了饮料的溶解度增加,从而难以形成冰块。
第二章化学平衡本章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原理和相关公式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其计算方法,并掌握通过物质浓度、反应时间等方式来影响反应平衡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教学方式:1. 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化学平衡目标值的揭示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实际体验到平衡的重要性。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介绍肝炎疫苗接种,以此展示医学领域应用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
2. 能够对化学平衡方程式进行模拟展示,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等方式实际体验反应平衡的变化规律。
3. 采用情景模拟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现化学平衡反应的不同应对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本章主要讲解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学性质,以及热力学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具体来说,课程内容涉及了热力学系统、焓、熵、自由能等概念。
以下是一些教学建议:1. 利用实验活动逐步教授热力学系统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的概念,通过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
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7篇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7篇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
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
(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学生回答】氯离子和钠离子。
【提出问题】既然氯化钠晶体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说明阴、阳离子的电荷并没有中和,这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学生回答】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的电荷不会中和,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说明阴阳离子之间除了吸引力之外还存在排斥力。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 (1 ~36 号 )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a. 原子符号:Az z X Ab.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 符号表示的意义:A B C D E(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2e- 微粒8e- 微粒10e- 微粒18e- 微粒2.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象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电子绕核旋转的原子结构模型)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通过光谱研究提出电子在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内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的理论。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5、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又称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等人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根据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规律,提出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即用电子云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经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来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并且能在晶体硅表面上用探针对硅原子进行“搬迁”。
[回忆复习] 原子的组成结构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复习讲述]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二、能层与能级[说明、板书]能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核距离:()()能量高低:()()能层:符号:最多电子数:[介绍]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级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梯。
[新授、板书]能级K L M N 0 能层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5p ……..能级……..最多电子数[讨论]1. 不同的能层分别有多少个能级,与能层的序数n存在什么关系?2. 如何表述各能层(电子层)的各能级?3. s、p、d、f能级所容纳的电子数怎样?教学回顾:知识目标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三课时)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2.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3.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4.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涵义5.了解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及其应用重点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2.书写轨道排布式难点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2.基态、激发态与光谱教学过程备注四、基态、激发态、光谱1、基态:能量状态。
如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2、激发态: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如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成为激发态原子。
3、基态与激发态相互转化的能量转化的关系()能量基态原子激发态原子()能量4、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能量(基态→激发态)和能量(基态→激发态),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如科学家们通过太阳光谱的分析发现了稀有气体氦,化学研究中利用光谱分析检测一些物质的存在与含量。
五、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①质量极小②运动空间极小③极高速运动1、电子云: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的,象一团带负电的云雾笼罩在原子周围。
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思考]:1s电子云,许多黑点是否代表电子?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思考]:原子轨道与宏观物体运动的轨道是否相同?s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对称,每个s 能级能级各有 个原子轨道,能层序数越大,s 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 p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形,,每个p 能级有 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分别以p x 、p y 、p z 为符号。
p 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增大。
d 能级各有 个原子轨道;f 能级各有 个原子轨道。
[小结]:s 、p 、d 、f ……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此处的1、3、5、7……应为s 、p 、d 、f……的轨道数。
据此分析每个轨道最多容纳 各电子。
3、轨道表示式:用“□”表示轨道,用“↑”或“↓”表示容纳的电子。
1s 1s如:1H 2He 1s 2s 1s 2s 2p3Li 6C 注意:、ns 能级各有1个轨道,np 能级各有3个轨道,nd 能级各有5个轨道,nf 能级各有7个轨道。
而每个轨道里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通常称为电子对,用方向相反的箭头“↑↓”来表示。
“↑” “↓”表示自选方向相反。
[练习]:写出下列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7N 8O13Al 18Ar26Fe 27Co (1)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 。
也称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一个原子里绝不会出现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能层 运动状态包含 能级轨道↓↑↑ ↓↑ ↑ ↑ ↓↑ ↓↑(3)意义: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
[讲]鲍林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了理论计算,以氟的电负性为4.0和锂的电负性为1。
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稀有气体未计),如图l—23所示。
[板书](4) 电负性大小的标准:以F的电负性为4.0和Li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
[思考与交流]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电负性如何变化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根据电负性大小,判断氧的非金属性与氯的非金属性哪个强?[讲]金属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小,电负性越小,其金属性越强;非金属元素越容易得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大,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故可以用电负性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
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讲]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电负性逐渐增大,表明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电负性逐渐减小,表明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板书](5) 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小,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大。
○2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递增;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对副族而言,同族元素的电负性也大体呈现出这种变化趋势。
[讲]电负性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下角。
[科学探究]根据数据制作的第三周期元素的电负性变化图,请用类似的方法制作IA、VIIA 元素的电负性变化图。
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示例[讲]元素的电负性用于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以及元素的活泼性。
通常,电负性小于2的元素,大部分是金属元素;电负性大于2的元素,大部分是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
例如,氟的电负性为4,是最强的非金属元素;钫的电负性为0.7,是最强的金属元素,[板书](6) 元素电负性的应用○1元素的电负性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关系[讲]金属的电负性一般都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都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讲]利用电负性可以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电负性大的元素易呈现负价,电负性小的元素易呈现正价。
[板书]○2电负性与化合价的关系[讲]电负性数值的大小能够衡量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大小。
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电负性数值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板书]③判断化学键的类型[讲]一般电负性差值大的元素原子间形成的主要是离子键,电负性差值小于1.7或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主要是共价键;当电负性差值为零时,通常形成非极性键,不为零时易形成极性键。
当电负性差值大于1.7,形成的是离子键[点击试题]已知元素的电负性和元素的化合价等一样,也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
下面给出14种元素的电负性:元素Al B Be C Cl F Li Mg N Na O P S Si 电负性 1.5 2.0 1.5 2.5 2.8 4.0 1.0 1.2 3.0 0.9 3.5 2.1 2.5 1.7 已知:两成键元素间电负性差值大于1.7 时,形成离子键,两成键元素间电负性差值小于1.7时,形成共价键。
①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可推知元素的电负性具有的变化规律是。
②.判断下列物质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Mg3N2 BeCl2 AlCl3 SiC解析:元素的电负性是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据已知条件及上表中数值:Mg3N2电负性差值为1.8,大于1.7,形成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BeCl2 AlCl3 SiC 电负性差值分别为1.3、1.3、0.8,均小于1.7,形成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
答案: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与原子半径一样呈周期性变化。
2.Mg3N2;离子化合物。
SiC,BeCl2、AlCl3均为共价化合物。
[板书]○4对角线规则:元素周期中处于对角线位置的元素电负性数值相近,性质相似。
[科学探究]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些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
查阅资料,比较锂和镁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铍和铝的氢氧化物的酸碱性以及硼和硅的含氧酸酸性的强弱,说明对角线规则,并用这些元素的电负性解释对角线规则。
[讲]Li、Mg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分别为Li2O、MgO,Be(OH)2、Al(OH)3均为两性氢氧化物,硼和硅的含氧酸均为弱酸,由此可以看出对角线规则的合理性。
Li、Mg的电负性分别为1.0、1.2,Be、Al电负性均为1.5,B、Si的电负性分别为2.0、1.8数值相差不大,故性质相似.)[讲]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电离能和电负性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第一电离能大的主族元素电负性大,但IIA族,VA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分别为ns2,ns2np3,为全满和半满结构,这两族元素原子第一电离能反常大。
[小结]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趋势),电负性逐渐增大。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电负性逐渐减小。
Na的I1,比I2小很多,电离能差值很大,说明失去第一个电子比失去第二电子容易得多,所以Na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离子;Mg的I1和I2相差不多,而I2比I3小很多,所以Mg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十2价离子;Al的I1、I2、I3相差不多,而I3比I4小很多,所以A1容易失去三个电子形成+3价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