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与抗惊厥_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药物对癫痫大鼠的抗惊厥作用,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

2. 实验药物,分别选取苯巴比妥钠、丙戊酸钠和地西泮作为实验药物。

3. 实验组织,将大鼠随机分为苯巴比妥钠组、丙戊酸钠组、地西泮组和对照组。

4. 实验操作,分别给予不同组的大鼠相应的药物,然后观察其发作次数、发作延迟时间和发作持续时间。

三、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观察,苯巴比妥钠组的大鼠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发作延迟时间明显增加,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丙戊酸钠组和地西泮组的大鼠发作次数也有所减少,但效果不如苯巴比妥钠组显著。

对照组大鼠未给予药物处理,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长。

四、实验分析。

苯巴比妥钠是一种典型的抗惊厥药物,通过增强GABA能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抗惊厥作用。

丙戊酸钠和地西泮也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但效果不如苯巴比妥钠明显。

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对癫痫大鼠的抗惊厥作用最为显著。

五、实验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可作为临床治疗癫痫的首选药物。

丙戊酸钠和地西泮也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但需注意副作用和疗效。

综合实验结果,苯巴比妥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癫痫药物。

六、参考文献。

1. 李华,张三. 癫痫的药物治疗进展[J]. 中国药理学杂志,2018, 30(3): 215-220.2. 王五,赵六. 苯巴比妥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 临床神经科学杂志,2019, 25(2): 102-108.七、致谢。

感谢实验室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参与实验的同事们的辛勤工作。

惊厥_实验报告

惊厥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惊厥的基本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

2. 掌握常用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用法。

3.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抗惊厥药物对惊厥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惊厥是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种突发的、短暂的肌肉收缩现象。

根据病因,惊厥可分为原发性惊厥和继发性惊厥。

原发性惊厥是指由遗传、发育或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的惊厥;继发性惊厥是指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伤、中毒、缺氧、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引起的惊厥。

抗惊厥药物通过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达到抗惊厥的作用。

常用的抗惊厥药物包括苯巴比妥、地西泮、苯妥英钠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实验药品:苯巴比妥、地西泮、生理盐水。

3. 实验器材:注射器、电子天平、鼠笼、剪刀、酒精棉球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

2. A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3. B组:苯巴比妥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0.1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4. C组:地西泮组,皮下注射地西泮0.1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1ml/10g体重,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表现为四肢抽搐、翻正反射消失、意识丧失等,惊厥出现时间为注射二甲弗林后10分钟。

2. B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但程度较A组轻,四肢抽搐、翻正反射消失、意识丧失等症状出现时间较A组晚,约为注射二甲弗林后15分钟。

3. C组:小鼠未出现惊厥症状,注射二甲弗林后30分钟,小鼠活动如常。

六、实验讨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惊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2. 抗惊厥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减轻或消除惊厥症状。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实验器材:1. 器材:电子天平一台,1ml 注射器3 支,鼠笼一个2. 药品:0.8%苯巴比妥钠、2.5%尼可刹米(可拉明)、生理盐水(NS)3. 动物:老鼠实验方法:去小白鼠4 只,雌雄不拘,称重并记号,观察其正常活动后,随机分成两大组。

(1)预防组:1号鼠ip NS 0.2/10g 体重;2号鼠ip 0.8% 苯巴比妥钠0.ml/10g 体重。

给药15 分钟后ip 2.5% 尼可刹米,观察并记录老鼠反应和死亡情况(2)治疗组:3、4号鼠ip 2.5% 尼可刹米0.2ml/10g 体重,然后观察期反应。

出现惊厥前兆(包括颤抖,竖尾等)时,3 号鼠ip NS 0.2ml/10g 体重,4号鼠ip0.8% 苯巴比妥钠0.2ml/10g 体重。

然后观察其反应注意事项:1、注意观察动物出现的反应2、注射尼可刹米后随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出现惊厥症状立刻注射抢救药物实验结果:1 号鼠:在所有预防组中先注射NS15 分钟内不出现惊厥,注射尼可刹米后都出现惊厥反应2 号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反应,尼可刹米后有5、8 组的小白鼠出现惊厥反应3、4号鼠:注射尼可刹米后1分15秒后,出现翘尾,蹦跳现象,3号鼠注射NS后有惊厥不消失,最后有些咬舌死亡。

4 号鼠,注射苯巴比妥钠后只有4、5继续游惊厥,最后死亡,其余注射苯巴比妥钠后惊厥消失结果计算法:1:X2检验2 2X=( |AD-BC|-0.5*N ) N/(A+B)(C+D)(A+C)(B+D)X0.05 =3.481 p<0.05X0.01 =6.635 p<0.012:直接简化概率法:N=A+B+C+DP=2*( 1+B+2D/1+S+2D+2C B*(1+(ABC/N)P <0.05 差别无显著性P <0.05 差别有显著性pW0.01 差别有非常显著性2检验,只能用注:设0为A,对角线为D,B<C .如果表格中出现1或0时,不能用X 直接简化概率法,否则误差大。

镇痛抗惊厥实验

镇痛抗惊厥实验

创伤剧痛,内脏绞痛 无效,慢性钝痛有效
缓解慢性钝痛
不良反应
易成瘾,呼吸抑制
安全性大,无奈受, 不成瘾
扭体模型
本模型可采用小鼠或大鼠。有多种刺激物都可诱发 动物扭体(writhing)行为(腹 部 内 凹 、 躯 干 与 后 腿 伸 张 、 臀 部 高 起 )。
最常见的刺激物是醋酸(acetic acid)。 该模型可以模拟腹腔炎症引起的腹痛症状,常用于 镇痛药物的筛选。即观察药物处理组与安慰剂组扭体 症状的差别,以确定该药物是否具有镇痛效应以及其 剂量-效应曲线。
观察巴比妥及水合氯醛的抗惊厥作用
【预 防 作 用】: 取两只小鼠称重,分别腹腔 注射0.5%苯巴比妥钠和 0.9%生理盐水各0.1m l/1 0 g , 20 min 后 腹 腔 注 射 5 % 尼 克 刹 米 0 . 1 g /10g, 观 察 记录小鼠有无惊厥。
观察巴比妥及水合氯醛的抗惊厥作用
实验步骤
【实 验 动 物 】 小 白 鼠 , 体 重 18 ~24g , 雌 雄 兼 用 。
【实 验 器 材 和 药 品 】 小鼠笼,大镊子,天平,量筒,注 射 器 0.2 % 杜 冷 丁 、 0 . 7 % 氨 基 比 林、0.9%生理盐水、1%醋酸盐。
1.每 组 取 9 只 小 鼠 , 随机分 成 三 组 , 每 组三只, 别为杜冷丁组、氨基比林 组、生理盐水组。
镇痛百分率%:(实验组无扭体数一 对照组无扭体数)/ 对照组实际扭体
小鼠用右手抓住鼠尾提起,
置于鼠笼或实验台上,轻轻向后 拉,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 两耳及头颈部皮肤,用无名指小 指和受掌尺侧夹持其尾根部即可
腹腔注射
•腹 腔 注 射 : 左 手 固 定 动 物 · 使 腹 部向上,头呈低位使内脏移向上 腹。右手将注射器针头于右下腹 部 刺 人 皮 肤 。 并 以 45 。 角 穿过腹肌, 缓慢注入药液。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

抗惊厥实验报告抗惊厥实验报告引言:抗惊厥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来控制或预防癫痫发作的一种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惊厥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抗惊厥药物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分析。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不同组别,每组10只小鼠。

分别注射不同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

随后观察小鼠的癫痫发作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

1. 不同药物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果:苯巴比妥钠:该药物在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抗惊厥效果,能够有效地抑制小鼠的癫痫发作。

这可能是由于苯巴比妥钠能够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

卡马西平:该药物也显示出一定的抗惊厥效果,但相对于苯巴比妥钠来说,其抑制作用较弱。

这可能与卡马西平主要通过抑制钠通道的活性来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有关。

丙戊酸钠:该药物在实验中的抗惊厥效果较差,无法有效地抑制癫痫发作。

这可能是由于丙戊酸钠主要通过增加GABA的释放来发挥作用,但在实验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 药物的副作用:苯巴比妥钠:该药物在实验中表现出一定的副作用,如嗜睡、肌肉松弛等。

这些副作用可能与苯巴比妥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有关。

卡马西平:该药物在实验中未显示出明显的副作用,但在高剂量下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症状,如头晕、恶心等。

丙戊酸钠:该药物在实验中也未显示出明显的副作用,但在高剂量下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不同抗惊厥药物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果有所差异。

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显示出较好的抗惊厥效果,可能成为临床上的首选药物。

而丙戊酸钠的抗惊厥效果较差,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这些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存在一些副作用。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剂量选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结论:本实验初步探究了不同抗惊厥药物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果,并分析了其机制和副作用。

镇痛实验报告doc

镇痛实验报告doc

镇痛实验报告篇一:镇痛实验报告实验题目:药物的镇痛作用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XX021320一、实验原理:扭体反应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刺激腹膜的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的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歪扭和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

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

二、实验目的:1. 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及特点;2. 掌握扭体反应。

三、实验步骤:1. 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

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

观察一般活动。

2. 给药:1#, 2# 小鼠给杜冷丁, 0.1ml/10g3#, 4# 小鼠给安痛定, 0.1ml/10g5#, 6# 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 给药途径:皮下注射15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3. 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4. 动物最后全部处死。

四、实验结果:编号23456 给药杜冷丁安痛定安痛定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扭体反应出现次数 0 10 0 17 13 每次持续时间(秒) 0 2 0 3 2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对人体的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的退热、发热时的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的片剂、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时解热镇痛作用。

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几次扭体反应。

理论上,杜冷丁与安痛定都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杜冷丁的镇痛作用更强大。

篇二:热板法镇痛实验热板法镇痛实验[摘要] 目的掌握镇痛药的实验法。

观察麻醉性镇痛药度冷丁(dolantin)和非麻醉性镇痛药罗通定(rotundine)的镇痛效应。

镇痛、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能学实验

镇痛、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能学实验

镇痛、抗惊厥药物的作用实验报告课程:机能学实验系级班姓名:学号:组员:实验原理1.哌替啶(杜冷丁)与氨基比林的镇痛作用哌替啶主要激动μ型阿片受体,药理作用与吗啡基本相同,对多数急性痛和慢性痛的镇痛效果良好,镇痛作用弱于吗啡,效价强度为吗啡的1/10-1/7,作用时间持续较短,为2-4小时。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平滑肌亦有一定影响。

毒副作用也相应较小,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均较轻微,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及过量使用等问题。

氨基比林为解热镇痛药。

氨基比林为吡唑酮类解热镇痛抗炎药,能抑制下丘脑前部神经元中前列腺素E1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性而起退热作用;氨基比林还能抑制炎症局部组织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稳定溶酶体膜、影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起到抗炎作用。

2.异戊巴比妥,水合氯醛的抗惊厥作用异戊巴比妥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因剂量不同而表现出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不同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苯巴比妥相似,可能是由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层转入抑制。

水合氯醛,较大剂量有抗惊厥作用,可用于小儿高热、破伤风及子癎引起的惊厥。

大剂量可引起昏迷和麻醉。

抑制延髓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导致死亡。

3.尼可刹米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提高呼吸中枢对CO₂的敏感性;刺激劲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其毒性反应: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惊厥等。

【实验目的】1.观察巴比妥类及水合氯醛对惊厥的预防及拮抗作用,比较他们的区别。

2.用扭体法观察杜冷丁及氨基比林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并比较他们的效果。

【实验动物】动物:小鼠药品:0.2%杜冷丁、0.7%氨基比林、0.9%生理盐水、1%醋酸盐0.5%苯巴比妥钠0.5%异戊巴比妥钠3%水合氯醛5%尼可刹米器材:小鼠笼注射器大镊子天平量筒【实验步骤】一.哌替啶(杜冷丁)与氨基比林的镇痛作用1.9只小鼠称重,分为杜冷丁组,氨基比林组,生理盐水组,每组3只小鼠,分别注射0.1ml/10g的药物后等待20min。

6.抗惊厥实验报告

6.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药物的抗惊厥作用
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2012021320
一、实验原理:
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起的惊厥可被中枢抑制剂治疗缓解。

二、实验目的:
观察药物对化学惊厥的保护作用
三、实验步骤:
1.6只小鼠,称重,标记,分为2组
2.实验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 0.1ml/10g,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3.造模:10min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皮下注射尼可刹米 0.3ml/10g
4.观察小鼠是否出现惊厥并记录惊厥出现时间
四、实验结果:
编号组别惊厥
2 实验组否
3 实验组否
4 对照组是(致死)
5 对照组是(致死)
6 对照组是(致死)
五、讨论:
苯巴比妥钠可通过①抑制多突触反应,减弱易化;②促进GABA介导的Cl-内流(使通道开放的时间延长),引起超极化,减弱谷氨酸引起的去极化;③抑制Ca2+介导的递质释放活动的方式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治疗惊厥。

镇痛与抗惊厥__实验报告

镇痛与抗惊厥__实验报告

镇痛与抗惊厥__实验报告
本实验旨在探究镇痛与抗惊厥药物对小鼠的影响。

实验分别选择了氯胺酮和咪唑安定两种药物,分别观察了它们在镇痛和抗惊厥方面的效果。

实验设了正常组、乙醇组、氯胺酮组和咪唑安定组,每组小鼠数为10只。

其中,正常组和乙醇组分别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和乙醇溶液,氯胺酮组和咪唑安定组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药物。

注射后30分钟,采用热板法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再施加电刺激并记录小鼠的抽搐阈值。

观察小鼠表现,记录数据结果。

结果显示,正常组和乙醇组的小鼠热痛阈值和抽搐阈值没有明显差异。

而氯胺酮和咪唑安定组的小鼠在注射药物后,热痛阈值和抽搐阈值均有提高。

其中,咪唑安定组的效果更为显著。

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氯胺酮和咪唑安定均有较好的镇痛和抗惊厥效果,且咪唑安定的效果更优。

此结论为临床合理应用这两种药物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

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五抗惊厥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实验器材:1.器材:电子天平一台,1ml注射器3支,鼠笼一个2.药品:0.8%苯巴比妥钠、2.5%尼可刹米(可拉明)、生理盐水(NS)3.动物:老鼠实验方法:去小白鼠4只,雌雄不拘,称重并记号,观察其正常活动后,随机分成两大组。

(1)预防组:1号鼠ip NS 0.2/10g体重;2号鼠 ip 0.8%苯巴比妥钠0.ml/10g体重。

给药15分钟后ip 2.5% 尼可刹米,观察并记录老鼠反应和死亡情况(2)治疗组:3、4号鼠ip 2.5%尼可刹米0.2ml/10g体重,然后观察期反应。

出现惊厥前兆(包括颤抖,竖尾等)时,3号鼠ip NS 0.2ml/10g体重,4号鼠ip0.8%苯巴比妥钠0.2ml/10g体重。

然后观察其反应注意事项:1、注意观察动物出现的反应2、注射尼可刹米后随时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出现惊厥症状立刻注射抢救药物实验结果:1号鼠:在所有预防组中先注射NS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注射尼可刹米后都出现惊厥反应2号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15分钟内不出现惊厥反应,尼可刹米后有5、8组的小白鼠出现惊厥反应3、4号鼠:注射尼可刹米后1分15秒后,出现翘尾,蹦跳现象,3号鼠注射NS后有惊厥不消失,最后有些咬舌死亡。

4号鼠,注射苯巴比妥钠后只有4、5继续游惊厥,最后死亡,其余注射苯巴比妥钠后惊厥消失表 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预防作用 组别治疗组 预防组 NS 给药 NS 给药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注:+ 表示有惊厥作用 - 表示无惊厥作用 预防组组别 无惊厥 惊厥或死总计亡NS 8 0 8 给药 2 6 8 总计10 6 16治疗组总计组别无惊厥惊厥或死亡NS 8 0 8 给药 2 6 8 总计10 6 16结果计算法:1: X2检验X2=(|AD-BC|-0.5*N)2N/(A+B)(C+D)(A+C)(B+D)=3.481 p<0.05X20.05X2=6.635 p<0.010.012:直接简化概率法:N=A+B+C+DP=2*(1+B+2D/1+S+2D+2C)B*(1+(ABC/N) P<0.05差别无显著性P≤0.05差别有显著性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注:设0为A,对角线为D,B<C.如果表格中出现1或0时,不能用X2检验,只能用直接简化概率法,否则误差大。

抗惊厥实验报告讨论(3篇)

抗惊厥实验报告讨论(3篇)

第1篇引言惊厥是一种由于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突然、短暂的肌肉收缩和意识丧失的病症,常见于癫痫、高热、中毒等情况下。

为了研究不同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引起的惊厥作用,本实验选取了苯巴比妥和地西泮两种镇静催眠药物,通过观察其对二甲弗林诱导小鼠惊厥的影响,探讨其抗惊厥效果。

实验目的1. 学习抗惊厥药物的筛选方法。

2. 观察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对二甲弗林诱导小鼠惊厥的影响。

3. 分析两种药物的抗惊厥效果及作用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1. 器材:注射器、电子称、小鼠观察箱等。

2. 药品:二甲弗林、苯巴比妥钠、地西泮溶液、生理盐水。

3. 动物:健康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

2. 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3. B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

4. C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记录惊厥发作及出现时间,惊厥症状出现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

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约5分钟出现惊厥,表现为四肢抽搐、意识丧失,持续约30秒后恢复。

2. B组小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后约5分钟出现惊厥,但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约10秒后恢复。

3. C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约3分钟出现惊厥,但很快注射地西泮后,惊厥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持续时间约5秒。

实验讨论1. 苯巴比妥和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均能有效对抗二甲弗林诱导的小鼠惊厥。

这可能与两种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有关。

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均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少异常放电,缓解惊厥症状。

2. 作用机制苯巴比妥和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机制可能包括以下方面:a. 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可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抑制神经元兴奋性。

b. 抑制Na+通道:苯巴比妥和地西泮可抑制Na+通道,减少Na+内流,降低神经元兴奋性。

药物抗惊厥实验报告

药物抗惊厥实验报告

本研究旨在探究药物对抗中枢兴奋药诱发惊厥的作用,观察不同抗惊厥药物对实验动物惊厥症状的抑制效果,为临床抗惊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中枢兴奋药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惊厥发作。

抗惊厥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惊厥症状。

本实验选用二甲弗林作为中枢兴奋药,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作为抗惊厥药物,观察其对小鼠惊厥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器材:注射器、电子称、鼠笼、电子天平、解剖显微镜、试管、移液器、试管架等。

2. 药品:二甲弗林(纯度≥98%)、苯巴比妥钠(纯度≥98%)、地西泮(纯度≥98%)、生理盐水。

3. 动物:健康成年小鼠12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分别为A组、B组和C组。

2. 给药方法: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ml/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5mg/10g体重)。

B组: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5mg/10g体重),30分钟后,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5mg/10g体重)。

C组:皮下注射二甲弗林(0.5mg/10g体重),观察惊厥症状及出现时间,惊厥症状出现时立即腹腔注射地西泮(0.5mg/10g体重)。

3. 观察指标:① 惊厥症状:观察小鼠出现的抽搐、翻正反射、肌肉僵直等惊厥症状;② 惊厥持续时间:记录小鼠惊厥症状出现至消失的时间;③ 死亡情况:观察小鼠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死亡。

1. A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30分钟出现惊厥症状,表现为抽搐、翻正反射、肌肉僵直等,持续约5分钟,部分小鼠死亡。

2. B组小鼠在注射苯巴比妥钠后30分钟出现惊厥症状,表现为抽搐、翻正反射、肌肉僵直等,持续约3分钟,死亡情况与A组相似。

3. C组小鼠在注射二甲弗林后30分钟出现惊厥症状,但在注射地西泮后,惊厥症状迅速消失,未出现死亡情况。

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苯巴比妥钠和地西泮对二甲弗林诱发的惊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缩短惊厥持续时间,降低死亡率。

抗惊厥实验报告总结(3篇)

抗惊厥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惊厥是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为肌肉不自主的、快速而频繁的收缩,常伴有意识障碍。

本实验旨在探究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的防治作用。

2. 学习抗惊厥药的筛选方法,了解不同药物对中枢兴奋药诱发惊厥的影响。

3. 探讨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器材:电子天平、1ml注射器、鼠笼等。

2. 药品:0.8%苯巴比妥钠、2.5%尼可刹米等。

3. 动物:小鼠12只,18-22g,雌雄不限。

四、实验方法1. 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

2. 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0分钟后皮下注射2.5%尼可刹米。

3. B组:腹腔注射0.8%苯巴比妥钠,30分钟后皮下注射2.5%尼可刹米。

4. C组:皮下注射2.5%尼可刹米,惊厥发作时立即腹腔注射0.8%苯巴比妥钠。

5. 观察各组小鼠的惊厥症状及持续时间。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表现为肌肉强直、抽搐、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约为30分钟。

2. B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但症状较轻,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

3. C组小鼠出现惊厥症状,但症状较轻,持续时间约为10分钟。

1. 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可以缩短惊厥持续时间,减轻症状。

2. 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a.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通过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减少神经元放电频率,从而减轻或消除惊厥。

b. 增加神经元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等,增加神经元抑制性递质浓度,提高神经元抑制性,从而减轻或消除惊厥。

3. 本实验中,苯巴比妥钠的抗惊厥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a. 苯巴比妥钠与神经元膜上的GABA受体结合,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

b. 苯巴比妥钠可以抑制神经元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减少钠离子内流,降低神经元兴奋性。

七、实验结论1. 苯巴比妥钠对尼可刹米所致惊厥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普瑞巴林的合成实验报告

普瑞巴林的合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普瑞巴林的合成方法;2. 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3. 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4. 培养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普瑞巴林(Pregabalin)是一种γ-氨基丁酸(GABA)类似物,具有镇痛、抗惊厥和抗焦虑作用。

本实验采用文献[2]所述的合成路线,以异戊醛和丙二酸二甲酯为起始物料,经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与硝基甲烷加成反应、还原反应和拆分反应等步骤,最终得到普瑞巴林。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异戊醛、丙二酸二甲酯、硝基甲烷、甲醇、PDC催化剂、S扁桃酸等;2. 实验仪器:反应瓶、磁力搅拌器、分液漏斗、旋转蒸发仪、干燥器、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反应体系:在反应瓶中加入异戊醛、丙二酸二甲酯和KOH,搅拌反应至溶液呈碱性;2. Knoevenagel缩合反应:将反应体系加热至回流,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至室温;3. 与硝基甲烷加成反应:在冷却后的反应体系中加入硝基甲烷,搅拌反应至溶液呈碱性;4. 还原反应:将反应体系加热至回流,加入PDC催化剂,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至室温;5. 拆分反应:在冷却后的反应体系中加入S扁桃酸,搅拌反应至溶液呈碱性;6. 后处理:将反应体系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普瑞巴林粗品;7. 纯化:将普瑞巴林粗品进行重结晶,得到普瑞巴林纯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反应过程:实验过程中,Knoevenagel缩合反应和与硝基甲烷加成反应均顺利进行,溶液呈碱性,无明显的副反应发生;2. 反应时间:根据实验条件,反应时间控制在3-4小时;3. 反应温度:反应温度控制在回流温度,即80-90℃;4. 反应溶剂:采用无水四氢呋喃作为反应溶剂,操作安全,且收率与无水乙醚相当;5. 收率:根据实验条件,普瑞巴林的收率可达60%左右;6. 纯度:普瑞巴林的纯度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纯度达到98%以上。

药理学抗惊厥实验报告

药理学抗惊厥实验报告

药理学抗惊厥实验报告药理学抗惊厥实验报告概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的学科,而抗惊厥是一种通过药物干预来控制癫痫发作的方法。

本实验旨在评估不同药物对抗惊厥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不同的实验组。

每组小鼠均通过电刺激诱发惊厥,然后给予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抗惊厥效果,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药物对抗惊厥的效果存在差异。

其中,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两种药物均具有明显的抗惊厥效果。

苯妥英钠通过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活性,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惊厥发作的频率和强度。

而卡马西平则通过阻断钠通道,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抗惊厥的效果。

此外,实验还发现,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在抗惊厥效果上存在副作用。

苯妥英钠可能导致嗜睡、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而卡马西平则可能引起恶心、头晕等副作用。

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权衡其疗效和副作用,选择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讨论:药物治疗是控制癫痫发作的常用方法之一。

然而,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各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个体差异和耐受性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此外,本实验只是初步评估了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的抗惊厥效果,并未涉及其他药物的评估。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药物的抗惊厥效果,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论:本实验通过评估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的抗惊厥效果,揭示了其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这对于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癫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耐受性的存在,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来完善抗惊厥药物的应用。

苯妥英钠测定实验报告

苯妥英钠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苯妥英钠的测定方法。

2. 了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苯妥英钠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具有镇静、抗惊厥等作用。

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妥英钠的含量。

该方法基于苯妥英钠在特定波长下具有最大吸收,通过测定其吸光度,可以计算出样品中苯妥英钠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吸管等。

2. 试剂:苯妥英钠标准品、无水乙醇、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溶液的配制(1)准确称取苯妥英钠标准品0.1g,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

(2)取上述溶液2.0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得到苯妥英钠标准溶液。

2. 样品溶液的配制(1)准确称取苯妥英钠样品0.1g,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

(2)取上述溶液2.0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得到苯妥英钠样品溶液。

3. 吸收度测定(1)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选择苯妥英钠的最大吸收波长,设定吸光度为0。

(2)分别取苯妥英钠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在最大吸收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3)记录数据。

4. 计算苯妥英钠含量(1)根据苯妥英钠标准溶液的吸光度,计算其浓度。

(2)根据样品溶液的吸光度,计算其浓度。

(3)计算样品中苯妥英钠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的绘制以苯妥英钠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苯妥英钠含量的测定根据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找对应的浓度,计算样品中苯妥英钠的含量。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苯妥英钠的测定方法,并了解了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苯妥英钠在特定波长下具有最大吸收,可通过测定其吸光度来计算其含量。

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适用于苯妥英钠含量的测定。

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药物的抗惊厥实验报告在医学领域中,抗惊厥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惊厥是一种突发的、短暂的、非自愿的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状态,常常伴随着肌肉痉挛和意识丧失。

针对这一病症,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各种药物的抗惊厥效果,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本次实验旨在评估不同药物对抗惊厥的效果,并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其抗惊厥作用的可靠性。

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多个实验组。

每个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的药物,并观察其对小鼠的抗惊厥效果。

实验开始前,我们先对小鼠进行了基础检查,确保它们的身体状况良好。

然后,我们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而实验组分别注射了苯巴比妥钠、卡马西平和氯硝西泮等常用的抗惊厥药物。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刺激的方法来诱发小鼠的惊厥。

通过对小鼠进行电刺激,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们出现肌肉痉挛和意识丧失等典型的惊厥症状。

然后,我们记录下每只小鼠的惊厥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小鼠在电刺激下出现了明显的惊厥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和意识丧失。

而实验组中注射了抗惊厥药物的小鼠,在电刺激下的惊厥症状明显减轻。

尤其是注射了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的小鼠,其惊厥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是两种有效的抗惊厥药物。

它们能够显著减轻小鼠的惊厥症状,并且副作用较小。

而氯硝西泮的抗惊厥效果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不同药物对小鼠的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有所差异。

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注射后,小鼠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而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而氯硝西泮注射后,小鼠的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这些观察结果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总结而言,本次实验通过对不同药物的抗惊厥效果进行评估,验证了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的抗惊厥作用。

这些实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果仅仅是初步的实验数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痛与抗惊厥实验
一抗惊厥实验
摘要目的苯巴比妥钠具有良好的抗癫痫和抗惊厥作用,故其可以用于惊厥的治疗。

而尼可刹米可以提高机体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从而造成机体惊厥,故用尼可刹米复制惊厥模型后用苯巴比妥钠进行治疗,从而观察苯巴比妥钠的抗惊厥作用。

方法分别前后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和尼可刹米后,观察惊厥发生的情况从而观察苯巴比妥钠的抗惊厥作用。

结果与分析用苯巴比妥钠的小鼠惊厥率为0,而没有用的小鼠惊厥率高达100%,死亡率达50%,比较可以发现苯巴比妥钠具有良好的抗惊厥作用。

惊厥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而引起的全身骨骼肌强烈的不随意收缩,出现强直性或者阵挛性抽搐。

苯巴比妥钠属于苯巴比妥类药物,具有良好的中枢抑制作用,故具有抗癫痫和抗惊厥作用。

本实验观察其抗惊厥作用。

尼可刹米是一种呼吸兴奋剂,中毒剂量时可以造成机体惊厥甚至是死亡。

由于尼可刹米的作用比较强而且本实验使用的是中毒剂量,故而应先腹腔注射一定量的苯巴比妥钠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再腹腔注射一定量的尼可刹米,观察有无惊厥的出现从而确定苯巴比妥钠的抗惊厥作用。

1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小白鼠
2)实验药品:苯巴比妥钠,尼可刹米,生理盐水
3)实验用具:注射器,电子称,小白鼠笼
2 实验步骤
1)每组取四只小鼠,称重,并分别编号为1,2,3,4号。

2)1,2两只小鼠腹腔注射苯巴比妥钠,0.1ml/10g,3,4两只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0.1ml/10g。

3)15min后,分别为四只小鼠注射尼可刹米,0.1ml/10g,并记录号时间。

4)观察并记录四只小鼠是否出现惊厥或者死亡。

3 实验结果
经过如上实验可以得到如下结果:表1
表1
组别实验组/只对照组/

实验组惊
厥/只
对照组惊
厥/只
实验组死
亡/只
对照组死亡
/只
1 2 2 0 2 0 1
2 2 2 0 2 0 1
3 2 2 0 2 0 1
4 2 2 0 2 0 1
总数8 8 0 8 0 4 注:实验组为注射苯巴比妥钠的小鼠,对照组为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
通过计算百分率可得表2
表2
实验惊厥百分率对照惊厥百分率实验死亡率对照死亡率0% 100% 0% 50%
4 实验分析
由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到,注射苯巴比妥钠的小鼠没有出现惊厥,也没有死亡。

而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惊厥出现百分率高达100%,且死亡率达到50%,通过比较两组实验结果,就可以明显的发现,苯
巴比妥钠具有良好的抗惊厥作用,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主要通过增强GABA 作用以及减弱谷氨酸作用而实现抗惊厥作用。

二镇痛实验
摘要目的吗啡属于阿片类镇痛药,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通过热刺激(热板法)或者化学刺激的方式引起小鼠疼痛,在经过吗啡镇痛后观测其痛阈的改变从而观察吗啡的镇痛作用,从而了解其镇痛效果和机制。

方法热板法和化学刺激法结果与分析吗啡对热刺激或者化学刺激都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吗啡是阿片类镇痛药的代表药,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主要通过激动阿片受体从而产生镇痛作用,是临床常用药,也属于管制药。

当给与一定的温度刺激时,小鼠会产生痛觉,小鼠由于脚部的疼痛而发生疼痛反应,从而出现舔后足的现象。

出现此现象越快说明疼痛的潜伏期短,也就是痛阈越低。

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小鼠出现舔足现象的时间来比较痛阈的大小。

同理,给与小鼠腹腔化学刺激时,小鼠会出现扭体的现象。

1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小白鼠
2)实验药品:吗啡,生理盐水,醋酸
3)实验器材:注射器,Woolfe 热板,电子称,秒表,鼠笼。

2 实验步骤
2-1 热板法
1)打开热板预热。

取小鼠,筛选舔足时间在5s-30s之间的小鼠,称重,分作两组,每组两只,作标记。

2)选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测定每只小鼠的舔足时间,记录。

3)实验组腹腔注射吗啡0.1ml/10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0.1ml/10g。

4)给药后分别于15min,30min,45min测小鼠的舔足出现时间,并记录好。

2-2 化学刺激法
1)每组取四只小鼠,随机分作实验组和对照组,称重,做标记。

2)实验组腹腔注射吗啡0.1ml/10g,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3)20分钟后,两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醋酸0.1ml/10g,观察小鼠是否出现扭体现象并记录。

3 实验结果
根据以上实验,热板法可得如下表3的结果:
表3
组别第一组第二组
小鼠编号给药前15分钟30分钟45分钟给药前15分钟
30


45分钟
1 11 60 60 54
13.59 34.41 43.
24 21.17
2 6 42 57 41 6.5 15.8 2
3 11.01
3
14 15 14 15 10.95 13.44 13.
57 9.18
4
15 15 22 20 6.15 6.96 10.
62 12.5
第三组第四组
给药前15分钟30分钟45分钟给药前15分钟30


45分钟
1
25 56 60 60 23.41 25.61 31.
22 20.04
2 16 60 60 60 14.18 31.17 60 56.76
3
18 45 30 28 57.76 16.96 27.
78 17.98
4 19 30 20 18 40.58 60 60 60 实验组
均值
13.02 44.70 50.54 41.20
对照组
均值
13.85 20.90 18.37 17.11
说明:1 表格中单位为秒。

2 由于第四组小鼠未经过筛选,故而舍去。

由此作出时-效曲线为图1所示:
而化学刺激法所得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组别实验组/只对照组/只实验组扭体/

对照组扭体/

1 2 2 0 2
2 2 2 0 2
3 2 2 0 2
4 2 2 0 2
总数8 8 0 8
实验组扭体百
分率
对照组扭体百
分率
100%
4 分析
1)从表3及图1 可以看出,用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痛阈几乎一样,而用药后,实验组的痛阈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吗啡能提高机体的痛阈值,从而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2)图1表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代谢后,机体内的吗啡含量降低,从而痛阈值也跟着下降。

3)同样,表4中显示,注射吗啡后,扭体实验为全阴性而对照组为全阳性,同样说明了吗啡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