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
《水调歌头》教学教案5篇《水调歌头》教学教案1第一课时时间:一、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咏月诗三首》《苏轼咏月诗文》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丹阙.què鄜.fū独酌.zhuó邈.云汉miǎo闺.中guī云鬟.huán 遂.至suì未寝.qǐn藻荇.xìng柏.影bǎi婵.娟chán宫阙.què绮.户qǐ琼.楼qióng2. 词语将:偕,和。
相期:相约。
三人:指作者自己、明月、身影。
无情:忘情,尽情。
相期:指相约。
邈:遥远。
云汉:天河,此处指天上。
鄜州:地名,今某某富县。
云鬟:妇女的鬓发。
清辉:指月光。
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遂.至承天寺:于是。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盖.竹柏影也:发语词,原来是。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不胜:不堪承受。
弄:赏玩。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共:共赏。
婵娟:美丽的月光。
3.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某某省某某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某某巩县(今某某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定居某某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苏轼咏月诗两首》教案
《苏轼咏月诗两首》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咏月诗两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苏轼咏月诗两首》教案请关注北师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苏轼咏月诗两首》教案【一】一、导入新课苏轼曾评论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背景介绍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
2.教师介绍:《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当时,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正音(板书)遂寝荇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意思。
〔学情预测〕本文仅84字,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文章的大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四、再读课文,揣摩文意,精读把握。
1.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仔细研读课文,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意。
〔学情预测〕本文辞约义丰,字字都有其深意,学生可能只能了解大致的情节,而对情节背后如何用字措辞不能很好地把握。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本文的精妙之处。
2.教师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8《苏轼咏月诗文》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课题苏轼咏月诗文两首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以及笑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教法选择诵读、自主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1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指导学生先学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的诗人,他同宋代的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又是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的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苏轼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2.背景介绍。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当时,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
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
教师做以介绍并强调重点学生倾听思考看幻灯片,明确学习任务。
看幻灯片,掌握先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依据练习册中对作者的介绍以及收集到的资料掌握作者知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
2024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咏月诗文的背景及意义。
2.分析苏轼咏月诗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苏轼咏月诗文的内涵,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苏轼咏月诗文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分享对苏轼的了解和印象。
2.课文阅读学生齐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分析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情感表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从诗中感受到的情感。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苏轼在诗中是如何表达对月亮的赞美之情的?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拓展延伸教师介绍苏轼其他咏月诗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学生阅读并分析其他咏月诗文的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写一篇短文,分析苏轼咏月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苏轼咏月诗文的背景了解不够,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引导。
2.学生在分析修辞手法时,举例不够丰富,需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实例。
3.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月亮何时才圆?我拿起酒杯问蓝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会很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相关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轼咏月诗文》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
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三、翻译理解1、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四、赏析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词主旨,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2、通过诵读、探究,结合背景深刻理解两首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3、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理解诗词主旨,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结合背景深刻理解两首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时数:两课时。
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与步骤:1、理解诗词所写的意境,一般要用现代语进行翻译或描述,对特定意象要精细描述。
2、理解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并对所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进行适当分析,指出其妙处。
3、理解诗词中关键字、句,并进行重点分析,赏析其用在此处的美点、妙点在何处。
4、理解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分析诗词要表达的主旨,分析语句要表达的情感,并进行体会式分析。
5、谈赏读人(自己)的感受,即写出自己在读了诗句后的深刻感受。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它们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故称为“意象”。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教材助读:一、作者情况:1、苏轼(1037-1101): (朝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2、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父,弟合称“三苏”。
与、、、、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作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如《赤壁赋》等。
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精选10篇)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水调歌头》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语: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
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绮户(qǐ)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九年级语文《苏轼咏月诗文》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
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
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
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
死后谥“文忠公”。
2、介绍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
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苏轼咏月诗文》-(二)
第四单元《苏轼咏月诗文》(第1课时)教案预习要求1、反复诵读两篇诗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搜集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这两篇咏月诗文时的背景。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并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1、诗文的内容及其表达的不同情感。
2、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心境。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分小组,准备讨论探究。
分好小组,确定小组长,每个小组都分配不同的任务,个人搜集,小组讨论,最后组长总结成小报告形式。
第一小组:通过网络和图书了解苏轼写作本文的背景。
第二小组:通过网络和图书了解记录苏轼的生平经历。
第三小组:通过网络和图书搜集苏轼的诗词文,记录体现其心境的诗词文句。
第四小组:通过网络和图书搜集其他人对苏轼这个人的评价。
课堂展示: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由各小组组长总结发言,第一小组: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shàn)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一点丢了性命。
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是个有职无权的官。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yì)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第二小组: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三、课型:新授四、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苏轼咏月诗两首》教案2篇
《苏轼咏月诗两首》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Su Shi's two poems on the moon编订:JinTai College《苏轼咏月诗两首》教案2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苏轼咏月诗两首》教案2、篇章2:《苏轼咏月诗两首》教案篇章1:《苏轼咏月诗两首》教案一、导入新课苏轼曾评论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背景介绍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
2.教师介绍:《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当时,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正音(板书)遂寝荇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意思。
〔学情预测〕本文仅84字,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文章的大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苏轼咏月诗文》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时,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展示美丽的月夜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激发他们对咏月诗文的兴趣。
2.诗文诵读,感受韵味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苏轼咏月诗文》,指导学生注意韵律、节奏,感受古诗文的韵味。
3.精讲细读,深入剖析
2.情感教育
-强调苏轼诗歌中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热爱生活。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教育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课后作业
-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分组讨论
-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苏轼咏月诗文》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诗歌情感、艺术特色等。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提示。
2.分享交流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意见。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四)课堂练习
1.创意写作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如仿写、改写等,提高写作技巧。
4.学生通过学习苏轼的咏月诗文,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提高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针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但在深入理解诗歌意境、鉴赏诗歌艺术特色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在文学创作、表达个人情感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山东省定陶县半堤乡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 《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人生至高境界:恬淡、自适、旷达——《苏轼咏月诗文》教学设计课前预习:①积累本课重点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 (jiě) 衣遂 (suì) 至未寝 (qǐn ) 藻(zǎo)荇 (xìng) 相与 (yǔ)宫阙(què)琼楼(qióng)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shēng)积累下列文言词义。
月色入户门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未寝睡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恋光景的人。
把酒问青天端着高处不胜寒禁受不住转朱阁,低绮户朱红色的楼阁雕绘着花纹的窗户千里共婵娟月亮②搜集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③朗读并背诵两篇诗文。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诗文的韵味。
2.掌握诗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 赏析二诗文中诗人的情感态度。
评价任务: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的诵读诗文。
2.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能够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通过反复的阅读,能够找出喜欢的诗文并翻译。
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苏轼赏月图片及导入语。
)身处黄州心适然,累遭贬谪仍乐观。
闲人赏月观竹柏,因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记承天寺夜游》密州中秋对月酌,外任五年思手足。
阴晴圆缺古难全,但愿长久共婵娟。
板书《水调歌头中秋》一、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读咏月之美文指导语:有一句说得好,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下面,你们就同诗人直接交流。
一读:读准(听读)学生活动:听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朗读诗文,圈画,标注:字音、停顿、重音等。
(观察学生听读情况,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一、导入:由课题导入,中秋,咏月
二、课文内容分析
.《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简介:王建,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②字词积累: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答: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答: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了。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
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
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水调歌头》
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
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②字词积累
把酒:端起酒杯。
把:持,握。
宫阙(què):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绮:念
婵娟:美女之称。
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琼(qióng)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
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3、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
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
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
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字词积累: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3.你认为“我的思念是圆的”这一句写得好吗?谈谈你的理解。
4.艾青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
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题目解说:
“我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三、研习课文
、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
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
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我的思念是圆的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四.布置作业
、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完成《训练三部曲》第十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