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

合集下载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1 请解释下列名字术语:自动控制系统、受控对象、扰动、给定值、参考输入、反馈。

解: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得系统,由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组成; 受控对象:要求实现自动控制得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扰动:扰动就是一种对系统得输出产生不利影响得信号、如果扰动产生在系统内部称为内扰;扰动产生在系统外部,则称为外扰。

外扰就是系统得输入量。

给定值:受控对象得物理量在控制系统中应保持得期望值参考输入即为给定值、反馈:将系统得输出量馈送到参考输入端,并与参考输入进行比较得过程。

2请说明自动控制系统得基本组成部分。

解:作为一个完整得控制系统,应该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①被控对象: 所谓被控对象就就是整个控制系统得控制对象;②执行部件: 根据所接收到得相关信号,使得被控对象产生相应得动作;常用得执行元件有阀、电动机、液压马达等。

③给定元件: 给定元件得职能就就是给出与期望得被控量相对应得系统输入量(即参考量);④比较元件: 把测量元件检测到得被控量得实际值与给定元件给出得参考值进行比较,求出它们之间得偏差、常用得比较元件有差动放大器、机械差动装置与电桥等。

⑤测量反馈元件:该元部件得职能就就是测量被控制得物理量,如果这个物理量就是非电量,一般需要将其转换成为电量。

常用得测量元部件有测速发电机、热电偶、各种传感器等;⑥放大元件: 将比较元件给出得偏差进行放大,用来推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

如电压偏差信号,可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晶闸管等组成得电压放大器与功率放大级加以放大。

⑦校正元件: 亦称补偿元件,它就是结构或参数便于调整得元件,用串联或反馈得方式连接在系统中,用以改善系统得性能、常用得校正元件有电阻、电容组成得无源或有源网络,它们与原系统串联或与原系统构成一个内反馈系统。

3请说出什么就是反馈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各有什么优缺点?解:反馈控制系统即闭环控制系统,在一个控制系统,将系统得输出量通过某测量机构对其进行实时测量,并将该测量值与输入量进行比较,形成一个反馈通道,从而形成一个封闭得控制系统;开环系统优点:结构简单,缺点:控制得精度较差;闭环控制系统优点:控制精度高,缺点:结构复杂、设计分析麻烦,制造成本高、4 请说明自动控制系统得基本性能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二、本课程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采用 MATLAB 软件上机进行实验,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以数字仿真技术为核 心,实现对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验证以及控制系统设计。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在 MATLAB 软件的基本使用、编程调试、仿真实验数订人:杨志超 大纲审定人:李先允 制订日期:2005 年 6 月
5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实验通过上机使用 MATLAB 软件, 使学生初步掌握 MATLAB 软件在控制理论中的 基本应用,学会利用 MATLAB 软件分析控制系统,从而加深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认识,帮助理解经典自动控 制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上机实验, 要求学生对 MATLAB 软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掌握 MATLAB 软件中基本数组和矩阵的表示方法,掌握 MATLAB 软件的基本绘图功能,学会 MATLAB 软件中自动控制理论 常用函数的使用,学会在 MATLAB 软件工作窗口进行交互式仿真和使用 M_File 格式的基本编程方法,初步 掌握利用 MATLAB 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让学生得到撰写报告的基本训练。
4.频率法反馈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讲)
(七)非线性控制系统 了解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区别,了解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学会非线性系统的描 述函数分析方法,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
3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典型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 3. 描述函数定义、应用条件和求取方法 4. 应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5. 非线性系统自激振荡分析和计算 6. 介绍非线性系统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dx(t ) d 2 x(t ) p(t ) f kx(t ) m dt dt 2
移项整理,得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m
d 2 x(t ) dx(t ) f kx(t ) p(t ) 2 dt dt
2-2 试列写图 2-2 所示机械系统的运动微分 方程。 解:由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不计重力时,得
是非电量,一般需要将其转换成为电量。常用的测量元部件有 测速发电机、热电偶、各种传感器等; ⑥ 放大元件: 将比较元件给出的偏差进行放大,用来推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 控对象。如电压偏差信号,可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 晶闸管等组成的电压放大器和功率放大级加以放大。 ⑦ 校正元件: 亦称补偿元件,它是结构或参数便于调整的元件,用串联或反 馈的方式连接在系统中,用以改善系统的性能。常用的校正元 件有电阻、电容组成的无源或有源网络,它们与原系统串联或 与原系统构成一个内反馈系统。
CsUC1 ( s) CsUC 2 ( s) U R 2 ( s) R2
(1 ) (2 ) (3 )
U i ( s) U o ( s) CsUC 2 ( s) R1
(4 )
整理得传递函数为
U o (s) R1R2C 2 s 2 R1Cs U i ( s) Cs 2 1 1 R1R2C 2 s 2 ( R1 2 R2 )Cs 1 R1 R2 R1R2Cs
(3) F ( s)
2 s 2 5s 1 s( s 2 1)
s 1 1 2 ( s 2)( s 5) s 2 s 5
1 2 ] s2 s5
解: (1 ) F ( s )
L1[ F ( s)] L1[
1 2 ] 2 L1[ ] s2 s5 e2t 2e5t L1[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圣才出品】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7-1 试根据定义 确定下列函数的 和闭合形式的 E(z): 解:(1)由题意可得

,可得:
(2)将
展成部分分式得:
其中,
则有
经采样拉氏变换得:

,可得:

7-2 试求下列函数的 z 变换:

将 z 1 代入到 D z ,得
1 由劳斯稳定判据可知使系统稳定的 K 值取值范围是 0 K 1.6631。
解:(1)对输入 对 作 z 变换得: 则有: 用幂级数法可得
图 7-3 开环离散系统 作 z 变换得:
所以
(2)由题可知: 且有
则 所以

10 / 2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14 试判断下列系统的稳定性: (1)已知闭环离散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解:(1)由题可知
图 7-4 离散系统
z 域特征方程为: 特征值为: 由于 z1 1,因此闭环系统不稳定。
将 z 1 代入到 D z ,得 特征方程为:
1 特征值为: 由于 2 0 ,故闭环系统不稳定。 (2)特征方程为
12 / 2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则有:

7-9 设开环离散系统如图 7-1 所示,试求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G(z)。
解:系统 a
图 7-1 开环采样系统
系统 b
6 / 2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10 试求图 7-2 闭环离散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Φ(z)或输出 z 变换 C(z)。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第五章习题解答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第五章习题解答

= 0.447 sin(t + 3.4 0 ) − 0.354 cos(2t − 90 0 )
e ss (t ) = c ss (t ) − r (t ) = 0.447 sin(t + 3.4 0 ) − 0.354 cos(2t − 90 0 ) − sin(t + 30 0 ) + cos(2t − 45 0 )
5-4 典型二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2 ωn s( s + 2ζω n )
G( s) =
当取 r (t ) = 2 sin t 时,系统的稳态输出
css (t ) = 2 sin(t − 450 )
试确定系统参数 ω n , ζ 。 解:根据公式(5-16)和公式(5-17) 得到: c ss (t ) = A G B ( jω ) sin(ωt + ϕ + ∠G B ( jω ))
ξ = 0.6532
G( s) H ( s) =
K (τs + 1) ; s 2 (Ts + 1)
K ,τ , T > 0
试分析并绘制 τ > T 和 T > τ 情况下的概略开环幅相曲线。 解:相频特性为
ϕ (ω ) = −180 0 + arctan τω − arctan Tω
(1)
τ > T 时, ϕ (ω ) > −180 0 概略开环幅相曲线如下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五章
5-2 若系统单位阶跃响应为
h(t ) = 1 − 1.8e −4t + 0.8e −9t (t ≥ 0)
试确定系统的频率特性。 解:对单位阶跃响应取拉氏变换得:
1 1.8 0.8 36 − + = s s + 4 s + 9 s ( s + 4)( s + 9)

胡寿松自控习题答案 第二章习题解答

胡寿松自控习题答案 第二章习题解答

(2)
iC 2
=
uC1
+ iC1R R
K 2 x0 = f (x& − x&0 )
消去中间变量 x,可得系统微分方程
f (K1
+
K
2
)
dx0 dt
+
K1K2 x0
=
K1 f
dxi dt
对上式取拉氏变换,并计及初始条件为零,得系统传递函数为
X 0 (s) =
fK1s
X i (s) f (K1 + K2 )s + K1K2
③图 2—57(c):以 x0 的引出点作为辅助点,根据力的平衡原则,可列出如下原始方程:
u0
= (iC
+ iR1 )R2
=
C
duC dt
+
uC R1
R2
=
C
d
(ui −
dt
u0
)
+
ui
− u0 R1
R2
整理得:
CR2
du0 dt
+ C
R2 R1
+ 1u0
= CR2
dui dt
+C
R2 R1ui − u0 = uC1 (1)
iC1
=
C1
duC1 dt
K
=
1
K2
( f1 s + 1)( f 2 s + 1) + f1
K 1
K2
K2
所以图 2-58(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2—4 试分别列写图 2-59 中个无源网络的微分方程式。
解:(a) :列写电压平衡方程: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圣才出品】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详解(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圣才出品】
与题中给出的 G s 表达式对比可得: a 5,b 5,c 5
则系统约当型状态方程为
9-8 已知矩阵
试求 A 的特征方程、特征值、特征向量,并求出变换矩阵将 A 对角化。 解:A 的特征方程为 则 A 的特征值为 特征向量为
7 / 46
圣才电子书

使 A 对角化矩阵为
9 / 4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9-12 已知线性系统状态转移矩阵
试求该系统的状态阵 A 。
解:该系统的状态阵 A 为
9-13 已知系统状态方程 试求系统传递函数 G(s)。
解:由式 G s c sI A1 b 可得系统传递函数为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9 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 9-1 已知电枢控制的直流伺服电机的微分方程组及传递函数为
(1)设状态变量
输出量 y=θm,试建立其动态方程;
(2)设状态变量
试建立其动态方程;
确定两组状态变量间的变换矩阵 T。
6S 4S
8 3
1
2S 5 S2 4S
3
1
3 2
1 1 S 1 2
1 S 3
其可控标准型为
由对偶原理知其可观标准型为
对角型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7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
6 / 4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试求约当型(A 为约当阵)动态方程。 解:设传递函数分解为部分分式
解:由系统结构图可知
图 9-3 系统结构图
整理得系统动态方程为
变换形式可得系统动态方程为
4 / 4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

1-3解: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当流出增加时,液位降低,浮球降落,控制器通过移动气动阀门的开度,流入量增加,液位开始上。

当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时达到平衡。

当流出量减小时,系统的变化过程则相反。

流出量希望液位图一1-4(1)非线性系统(2)非线性时变系统(3)线性定常系统(4)线性定常系统(5)线性时变系统(6)线性定常系统2 2-1 解:显然,弹簧力为 k x (t )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F (t ) − kx (t ) = m移项整理,得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d 2 x (t ) dt 2m d x (t ) + kx (t ) = F (t ) dt 2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ms 2 X (s ) + kX (s ) = F(s )所以,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 = X (s ) =F (s )1ms 2 + k2-2 解一:由图易得:i 1 (t )R 1 = u 1 (t ) − u 2 (t ) u c (t ) + i 1 (t )R 2 = u 2 (t ) du c (t )i 1 (t ) = Cdt由上述方程组可得无源网络的运动方程为:C ( R + R ) du 2 (t ) u (t ) = CRdu 1 (t ) u (t )1 2 dt+ 2 2+ 1 dt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C (R 1 + R 2 )sU 2 (s ) + U 2 (s ) = CR 2 sU 1 (s ) + U 1 (s )所以,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为:G (s ) = U 2 (s )=U 1 (s )1 +sCR 21 + sC (R 1 +R 2 )解二(运算阻抗法或复阻抗法):U (s ) 1 + R 2 1 + R Cs2 = Cs = 2U (s ) R + 1 + R 1 + ( R + R )Cs 1 1 21Cs22-5 解:按照上述方程的顺序,从输出量开始绘制系统的结构图,其绘制结果如下图所示:依次消掉上述方程中的中间变量 X 1 , X 2 , X 3 , 可得系统传递函数为:C (s ) = R (s )G 1 (s )G 2 (s )G 3 (s )G 4(s )1 + G2 (s )G3 (s )G 6 (s ) + G 3 (s )G4 (s )G5 (s ) + G 1 (s )G 2 (s )G 3 (s )G 4 (s )[G 7 (s ) −G 8 (s )]2-6 解:①将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和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简化,它们的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结构图为:G12 (s) = G1(s) + G2(s)G34 (s) = G3(s) −G4(s)②将G12 (s), G34 (s) 组成的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7 解:C(s)=R(s)G12(s)1 + G12(s)G34(s)=G1(s) + G2(s)1 + [G1(s) + G2(s)][G3(s) −G4(s)]由上图可列方程组:[E(s)G1 (s) −C(s)H2(s)]G2(s) = C(s)R(s) −H1(s)C(s)G2(s)= E(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E(s) ,得传递函数为:C(s)= R(s)G1(s)G2(s)1 + H1(s)G1(s) + H2(s)G2(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C(s) ,得传递函数为:E(s)= R(s)1 + H2(s)G2(s)1 + H1(s)G1(s) + H2(s)G2(s)1 2 22 32-8 解:将①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 0.4G (s ) = 2s + 1 = 1 +0.4 * 0.5 2s + 11 5s + 3将②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1G (s ) =s + 0.3s + 1= 5s + 321 + 0.45s +4.5s+ 5.9s + 3.4(s + 0.3s + 1)(5s + 3)将③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0.7 * (5s + 3)Θo (s)= 5s 3 + 4.5s 2 + 5.9s + 3.4 =3.5s + 2.1Θi (s) 1 + 0.7 * Ks(5s + 3)5s 3+ (4.5 + 3.5K )s2+ (5.9 + 2.1K )s + 3.42 5s3-3 解:该二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σp =e−ζπ/1−ζ2*100%当σp= 5% 时,可解上述方程得:ζ= 0.69当σp= 5% 时,该二阶系统的过渡时间为:ts≈3ζwn所以,该二阶系统的无阻尼自振角频率w n 3-4 解:≈3ζts=30.69* 2= 2.17由上图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10 * (1 + Ks)C (s)= R(s)s(s + 2)1 +10 * (1 + Ks)s(s + 2)==10 * (Ks +1)s + 2 * (1 +5K )s +10所以w n =10 ,ζw n =1+5K⑴若ζ= 0.5 时,K≈0.116所以K≈0.116 时,ζ= 0.5⑵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和过渡过程时间分别为:σp =e−ζπ/1−ζ2*100% =e−0.5*3.14/1−0.52*100%≈16.3%ts= 3ζwn =30.5 *≈1.910⑶加入(1 + Ks )相当于加入了一个比例微分环节,将使系统的阻尼比增大,可以有效地减小原系统的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同时由于微分的作用,使系统阶跃响应的速度(即变w 2 1 2 p化率)提高了,从而缩短了过渡时间:总之,加入 (1 + Ks ) 后,系统响应性能得到改善。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课件 习题答案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课件 习题答案
k 2 = 0.311
3-6 ξ = 1.43 ω n = 24.5 3-7 k1 = 1.44 3-8 (a) ξ = 0 ω n = 1 系统临界稳定 s+1 (b) Φ ( s ) = 2 ξ = 0.5 ω n = 1 (c) 3-9 (1)
G( s ) = s +s+1 1 Φ1
(b) R 2C C u ( t ) + ( RC + 2 RC )u ( t ) + u ( t ) 1 2 o 2 1 o o
= RC 1 C 2 u i ( t ) + 2 RC 1 u i ( t ) + u i ( t )
2-5(1) 运动模态: 运动模态: e
(2-5题~2-10题) 题 题 0.5 t
C(s ) G 1G 2 G 3 = R ( s ) 1 + G 1 H 1 + G 2 H 2 + G 3 H 3 + G 1 H 1G 3 H 3
C(s ) G 1G 2G 3 = G4 + R (s ) 1 + G 2 H 1 G 1G 2 H 1 + G 2G 3 H 2
(f)
C(s) (G 1 + G 3 )G 2 = R(s ) 1 + G 1G 2 H 1
2-3(a) R1 R2C1C 2 uo ( t ) + ( R1C1 + R2C 2 + R1C 2 )uo ( t ) + uo ( t )
m xo ( t ) = f1[ xi ( t ) - xo ( t )] - f 2 xo ( t )
= R1 R2C1C 2 ui ( t ) + ( R1C1 + R2C 2 )ui ( t )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题答案
整理得:
C1C 2 R
d 2u0 du 0 u 0 d 2ui ui du C C C C R + ( + 2 ) + = + + 2C1 i 2 1 1 2 2 2 dt R R dt dt dt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出各方程式的模态。
试通过结构图等效变换求系统传递函数c14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15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16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17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18试简化图266中的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18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进一步化简得19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再进一步化简得
2-7 设弹簧特性由下式描述:
F = 12.65 y 1.1
其中,是弹簧力;是变形位移。若弹簧在变形位移附近作微小变化,试推导的线性化方程。
解: 设正常工作点为 A,这时 F0 = 12.65 y 0 在该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近似为:
1.1
df ( x) y = f ( x0 ) + ( x − x0 ) dx x0
整理上式得
&0 + f1 K 2 x & 0 + K1 f1 x & 0 + K1 f 2 x & 0 + K1 K 2 x0 f1 f 2 & x &i + f1 K 2 x &i + K1 f 2 x & i + K 1 K 2 xi = f1 f 2 & x
对上式去拉氏变换得
3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大纲制订人:杨志超 大纲审定人:李先允 制订日期:2005 年 6 月
7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授课计划(64 学时)
4.频率法反馈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讲)
(七)非线性控制系统 了解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区别,了解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学会非线性系统的描 述函数分析方法,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
3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典型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 3. 描述函数定义、应用条件和求取方法 4. 应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5. 非线性系统自激振荡分析和计算 6. 介绍非线性系统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二、本课程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采用 MATLAB 软件上机进行实验,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以数字仿真技术为核 心,实现对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验证以及控制系统设计。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在 MATLAB 软件的基本使用、编程调试、仿真实验数据的获取、整理、分析以 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基本技能得到训练。
三、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实验采用计算机 MATLAB 软件仿真方法,其特点是利用 MATLAB 软件丰富的功能函数、灵活的编 程和调试手段以及强大的人机交互和图形输出功能,可以实现对控制系统直观和方便的分析和设计。 本课程实验的基本要求是, 使学生对 MATLAB 软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掌握 MATLAB 软件中基本数组和 矩阵的表示方法,掌握 MATLAB 软件的基本绘图功能,学会 MATLAB 软件中自动控制理论常用函数的使用, 学会在 MATLAB 软件工作窗口进行交互式仿真和使用 M_File 格式的基本编程方法,初步掌握利用 MATLAB 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让学生得到撰写报告的基本训练。

胡寿松自控习题答案 第二章习题解答

胡寿松自控习题答案 第二章习题解答
Z 2 = R2 + 1 1 (R2 C 2 s + 1) = 1 (T2 s + 1) = C2 s C2 s C2 s
1 (T2 s + 1) U 0 ( s) Z2 C2 s (T1 s + 1)(T2 s + 1) = = = 所以: R1 1 U i ( s) Z1 + Z 2 R1C 2 s + (T1 s + 1)(T2 s + 1) + (T2 s + 1) T1 s + 1 C 2 s
即 F − F0 = K 1 ( y − y 0 )
其中 K 1 = = 12.65 × 1.1y 0 dy y= y
0
dF
0.1
0.1 = 13.915 × 1.1y 0
2-8 设晶闸管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输入量为控制角,输出量为空载整流电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ed = E d 0 cos α
xi (0) = x0 (0) = 0
则系统传递函数为
X 0 (s) fs + K 1 = X i ( s ) fs + ( K 1 + K 2 )
2-3 试证明图2-58(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2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图 2-58
电网络与机械系统
1 C1 s R1 R1 1 解:(a):利用运算阻抗法得: Z 1 = R1 // = = = 1 C1 s R1C1 s + 1 T1 s + 1 R1 + C1 s R1
& (t ) + x(t ) = t ; (1) 2 x
解:对上式两边去拉氏变换得: (2s+1)X(s)=1/s2→ X ( s ) =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著) 科学出版社 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著) 科学出版社 课后答案
课后答案网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
1.7.2 基础部分 1. 答:开环控制如:台灯灯光调节系统。 其工作原理为:输入信号为加在台灯灯泡两端的电压,输出信号为灯 泡的亮度,被控对象为灯泡。当输入信号增加时,输出信号(灯泡的亮度)增加,反之亦然。 闭环控制如: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其工作原理为:输入信号为电机两端电压,输出信号为水塔水位,被控 对象为电机调节装置。当水塔水位下降时,通过检测装置检测到水位下降,将此信号反馈至 电机,电机为使水塔水位维持在某一固定位置增大电机两端的电压,通过调节装置调节使水 塔水位升高。反之亦然。 2. 答: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世纪 40~60 年代,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时期。 第二阶段:本世纪 60~70 年代,称为“现代控制理论”时期。 第三阶段:本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控制理论向“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方向 发展。 3. 答:开环控制:控制器与被空对象之间只有正向作用而没有反馈控制作用,即系统的输 出量与对控制量没有影响。 闭环控制:指控制装置与被空对象之间既有正向作用,又有反向联系控制的过程。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的优缺点比较: 对开环控制系统来说,由于被控制量和控制量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对干扰造成的 误差系统不具备修正的能力。 对闭环控制系统来说,由于采用了负反馈,固而被控制量对于外部和内部的干扰都不 甚敏感,因此,有不能采用不太精密和成本低廉的元件构成控制质量较高的系统。 4. 答:10 线性定常系统; (2)非线性定常系统; (3)非线性时变系统; (4)非线时变系统; 1.7.3 提高部分 1.答:1)方框图:
kh da w. co m
40( S + 20) 系统在扰动作 S + 20 × 40 K1 + 20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
0.04 s 2
1 + 0.24s
+1
C (s)
=
0.04 s 2
10 6s + 10
R(s) 1 + G(s)H (s) 1 + 20 10
6s + 10 20s + 5
E(s) =
10
=
10
R(s) 1 + G(s)H (s) 1 + 20 10
6s + 10 20s + 5
=
(6s
200(20s + 5) + 10)(20s + 5) +
200
=
200(20s + 5) 120s 2 + 230s + 250
U 0 (s) + U i (s) R0
U1 (s) R0
U 2 (s) R0
式(1)(2)(3)左右两边分别相乘得
9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U0 (s)
= − Z1 Z 2 R2 即
U 0 (s) + U i (s) R0 R0 R0
U 0 (s) + U i (s) = − R03
U0 (s)
正比,此时有
F
d(H − dt
H0)
=
(Q1

Q0 )

(Q2

Q0 )
于是得水箱的微分方程为
F
dH dt
= Q1 − Q2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图 2-58 电网络与机械系统
1
解:(a):利用运算阻抗法得: Z1
=
R1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四章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四章

4-1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s K s G试用解析法绘出∗K 从零变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并判断下列点是否在根轨迹上: (-2+j0), (0+j1), (-3+j2) 解:有一个极点:(-1+j0),没有零点。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2+j0)点在根轨迹上,而(0+j1), (-3+j2)点不在根轨迹上。

4-2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2()13()(++=s s s K s G 试用解析法绘出开环增益K 从零增加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

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2/1()3/1()2/1()3/1(2/3)(++=++=s s s K s s s K s g G 有两个极点:(0+j0),(-1/2+j0),有一个零点(-1/3,j0)。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4-3 已知开环零、极点分布如图4-28所示,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

图4-28 开环零、极点分布图4-4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要求确定分离点坐标d):  (1) )15.0)(12.0()(++=s s s Ks G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2)(5()2)(5(10)(++=++=s s s K s s s Ks g G 有三个极点:(0+j0),(-2+j0),(-5+j0)没有零点。

分离点坐标计算如下:051211=++++d d d 3解方程的010142=++d d 7863.31−=d ,d 88.02−=取分离点为88.0−=d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2) )12()1()(++=s s s K s G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5.0()1()5.0()1(2/)(++=++=s s s K s s s K s g G有两个极点:(0+j0),(-0.5+j0),有一个零点(-1+j0)。

分离点坐标计算如下:115.011+=++d d d 解方程的05.022=++d d 7.11−=d ,d 29.02−=取分离点为7.11−=d ,29.02−=d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解: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当流出增加时,液位降低,浮球降落,控制器通过移动气动阀门的开度,流入量增加,液位开始上。

当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时达到平衡。

当流出量减小时,系统的变化过程则相反。

流出量希望液位图一1-4(1)非线性系统(2)非线性时变系统(3)线性定常系统(4)线性定常系统(5)线性时变系统(6)线性定常系统2 2-1 解:显然,弹簧力为 k x (t )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F (t ) − kx (t ) = m移项整理,得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d 2 x (t ) dt 2m d x (t )+ kx (t ) = F (t )dt 2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ms 2 X (s ) + kX (s ) = F (s )所以,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 =X (s ) = F (s )1ms 2 + k2-2 解一:由图易得:i 1 (t )R 1 = u 1 (t ) − u 2 (t ) u c (t ) + i 1 (t )R 2 = u 2 (t ) du c (t )i 1 (t ) = Cdt由上述方程组可得无源网络的运动方程为:C ( R + R ) du 2 (t )u (t ) = CR du 1 (t ) u (t )1 2 dt+ 2 2 + 1 dt 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C (R 1 + R 2 )sU 2 (s ) + U 2 (s ) = CR 2 sU 1 (s ) + U 1 (s )所以,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为:G (s ) = U 2 (s ) =U 1 (s ) 1 + sCR 21 + sC (R 1 + R2 )解二(运算阻抗法或复阻抗法):U (s ) 1 + R 2 1 + R Cs2 = Cs = 2U (s ) R + 1 + R 1 + ( R + R )Cs 1 1 2 1 Cs22-5 解:按照上述方程的顺序,从输出量开始绘制系统的结构图,其绘制结果如下图所示:依次消掉上述方程中的中间变量 X 1 , X 2 , X 3 , 可得系统传递函数为:C (s ) =R (s ) G 1 (s )G 2 (s )G 3 (s )G 4 (s ) 1 + G 2 (s )G 3 (s )G 6 (s ) + G 3 (s )G 4 (s )G 5 (s ) + G 1 (s )G 2 (s )G 3 (s )G 4 (s )[G 7 (s ) − G 8 (s )]2-6 解:①将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和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简化,它们的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结构图为:G12 (s) = G1(s) + G2(s)G34 (s) = G3(s) −G4(s)②将G12 (s), G34 (s) 组成的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7 解:C(s)=R(s)G12(s)1 + G12(s)G34(s)=G1(s) + G2(s)1 +[G1(s) + G2(s)][G3(s) −G4(s)]由上图可列方程组:[E(s)G1 (s) −C(s)H2(s)]G2(s) = C(s)R(s) −H1(s)C(s)G2(s)= E(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E(s) ,得传递函数为:C(s)= R(s)G1(s)G2(s)1 + H1(s)G1(s) + H2(s)G2(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C(s) ,得传递函数为:E(s)= R(s)1 +H2(s)G2(s)1 + H1(s)G1(s) + H2(s)G2(s)1 22232-8 解:将①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 0.4 G (s ) =2s + 1 = 1 +0.4 * 0.5 2s + 11 5s + 3将②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1 G (s ) = s + 0.3s + 1 = 5s + 3 21 + 0.4 5s + 4.5s + 5.9s + 3.4(s + 0.3s + 1)(5s + 3)将③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0.7 * (5s + 3)Θo (s)= 5s 3 + 4.5s 2 + 5.9s + 3.4 =3.5s + 2.1Θi(s) 1 + 0.7 * Ks(5s + 3)5s 3+ (4.5 + 3.5K )s 2+ (5.9 + 2.1K )s + 3.42 5s3-3 解:该二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σp =e−ζπ/1−ζ2*100%当σp= 5% 时,可解上述方程得:ζ= 0.69当σp= 5% 时,该二阶系统的过渡时间为:ts≈3ζwn所以,该二阶系统的无阻尼自振角频率w n 3-4 解:≈3ζts=30.69* 2= 2.17由上图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10 * (1 + Ks)C (s)= R(s)s(s +2)1 +10 * (1 + Ks)s(s +2)==10 * (Ks +1)s + 2 * (1 +5K )s +10所以w n =10 ,ζw n =1+5K⑴若ζ= 0.5 时,K≈0.116所以K≈0.116 时,ζ= 0.5⑵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和过渡过程时间分别为:σp=e−ζπ/1−ζ2*100% =e−0.5*3.14/1−0.52*100% ≈16.3%ts=3ζwn=30.5 *10≈1.9⑶加入(1 + Ks )相当于加入了一个比例微分环节,将使系统的阻尼比增大,可以有效地减小原系统的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同时由于微分的作用,使系统阶跃响应的速度(即变w 212p化率)提高了,从而缩短了过渡时间:总之,加入 (1 + Ks ) 后,系统响应性能得到改善。

3-5 解:由上图可得该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C (s ) =10K 1R (s )二阶系统的标准形式为:C (s )R (s ) s 2+ (10τ + 1)s + 10Kw 2=ns 2 + 2ζw s + w2n n所以n =10K 1 2ζw n = 10τ +1由σ = e −ζπ / π1−ζ 2*100%t p =w n 1 − ζ 2σ p = 9.5%t p = 0.5可得ζ = 0.6w n = 10K 1ζ = 0.6 w n = 7.85由 和2ζw n = 10τ + 1w n = 7.85可得:K 1 = 6.16 τ = 0.84t s ≈ 3ζw n= 0.643-6 解:⑴ 列出劳斯表为:因为劳斯表首列系数符号变号 2 次,所以系统不稳定。

⑵ 列出劳斯表为:因为劳斯表首列系数全大于零,所以系统稳定。

⑶ 列出劳斯表为:因为劳斯表首列系数符号变号 2 次,所以系统不稳定。

3-7 解:系统的闭环系统传递函数:K (s +1) C (s ) =R (s )= s (2s +1)(Ts +1) = 1 + K (s +1)s (2s +1)(Ts +1)K (s +1)K (s +1)s (2s +1)(Ts +1) + K (s +1) 2Ts 3+ (T + 2)s 2 + (K +1)s + K列出劳斯表为:s 3 2T K +1s 2 T + 2 Ks 1(K +1)(T + 2) − 2KT T + 2s 0 K2 3 2 3 23 T > 0 ,T + 2 > 0 , (K + 1)(T + 2) − 2KT T + 2> 0 , K > 0T > 0 K > 0 , (K + 1)(T + 2) − 2KT > 0(K +1)(T + 2) − 2KT = (T + 2) + KT + 2K − 2KT = (T + 2) − KT + 2K = (T + 2) − K (T − 2) > 0K (T − 2) < (T + 2)3-9 解:由上图可得闭环系统传递函数:C (s ) =KK 2 K 3R (s ) (1 + KK K a )s 2 − KK K bs − KK K 代入已知数据,得二阶系统特征方程:(1 + 0.1K )s 2 − 0.1Ks − K = 0列出劳斯表为:s 2 1 + 0.1K − Ks 1 − 0.1K s 0− K可见,只要放大器 −10 < K < 0 ,系统就是稳定的。

3-12 解:系统的稳态误差为:e ss = lim e (t ) = lim sE (s ) = lim sR (s ) t →∞ s →0 s →0 1 + G 0 (s )⑴ G 0 (s ) =10s (0.1s + 1)(0.5s + 1)系统的静态位置误差系数:K = lim G (s ) = lim10= ∞p s →0s →0 s (0.1s + 1)(0.5s + 1)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 lim s G (s ) = lim 10s= 10vs →0s →0 s (0.1s + 1)(0.5s + 1)系统的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K = lim s 2G(s ) = lim10s 2= 0as →0s →0 s (0.1s + 1)(0.5s + 1)当 r (t ) = 1(t ) 时, R (s ) = 1se ss= lims* 1 = 0当 r (t ) = 4t 时, R (s ) =s →010 s1 +s (0.1s + 1)(0.5s + 1)4s 2e = lims*4 = 0.4ss s →0s 2当 r (t ) = t 2时, R (s ) =1 +10 s (0.1s + 1)(0.5s + 1)2s 3e ss= lim s →01 +s*2= ∞10 s3s (0.1s + 1)(0.5s + 1)当 r (t ) = 1(t ) + 4t + t 2时, R (s ) = 1 +4+ 2s s2 s 33-14 解:e ss = 0 + 0.4 + ∞ = ∞由于单位斜坡输入下系统稳态误差为常值=2,所以系统为 I 型系统设开环传递函数 G (s) =K s(s 2+ a s + b )⇒K = 0.5b闭环传递函数 φ(s) = G(s) =K1 + G (s)s 3 + a s 2 + b s + KQ s = −1 ± j 是系统闭环极点,因此⎪⎪⎪⎪s3 +a s2 +bs +K= (s +c)(s2 +2s +2) =s3 +(2 +c)s2 +(2c +2)s +2c⎧K = 0.5b⎧K = 2c⎧b = 2c +2 ⇒⎧⎧a = 2 +c ⎧K = 2⎧a =3⎧b = 4⎧⎧c =1所以G(s) =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