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5(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环境教育发展
1.环境教育的内涵
2.我国环境教育概况
环境?
环境教育发展的基础:
环境问题的凸显与恶化
恩格斯:“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生物进化的高级阶段,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
科技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如何?
技术对人类的伤害并不是技术本身的结果,面对全球性重大的环境问题,人类不得不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努力思考并探索出一条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教育: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必由之路
1.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问题无论是其恶化还是治理,都由多种因素决定,是政治、经济、制度、自然、文化、人口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借助教育的手段使人们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受教育者强烈的环境意识,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环境责任、道德感和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从而使人类社会健康生存与发展。
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其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须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相关的问题作出决策,并形成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
1970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美国的内华达洲卡森市府佛罗里达学院召开的“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
1972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世界各国政府共同探讨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环境教育名词确定
增强了环境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它的重要性的认识
1972年卢卡斯模式:
环境教育理念的定位
关于环境的教育:向受教育者传授有关环境的知识、技能以及发展他们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力在环境中的教育:现实环境中进行教育的具体的独特的教学方法
为了环境的教育: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目的而实施的教育,设计环境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
●1975 贝尔格莱德 65国家与领导人出席
●第一个政府间的环境教育国际声明
●《贝尔格莱德宪章---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
●环境教育的目标、概念和指导原则
●1977苏联第比利斯会议标志着国际环境教育达到第一次高潮
●《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宣言和建议》
●对环境教育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建议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环境教
育框架。
●第比利斯报告建议:
●环境教育:
●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
●在自然和应用中,是跨学科性和整体性的;
●总体上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学科;
●关注人类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和关联性;
●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道德、美学和精神的各个侧面全面、整体地看待环境;
●认为能源和矿物资源都具有当前可能性和有限性的特点;
●鼓励在学习体验中的参与;
●强调主动负责;
利用广泛的教育技术,注重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
第比利斯政府环境教育大会提出5项环境教育目标
1、意识:促使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有所认识
2、态度:促使个人和社会群体认识环境的社会价值,关心环境状况,具有积极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动机。
3、知识:促使并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有关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在环境中生存的重大责任和作用有基本的了解
4、技能: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去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5、参与: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环境问题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迫切感,以便保证采取适当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面向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新取向
●1987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 120个国家首脑及170个国家代表出席会议
●《21世纪议程》规划各国为实现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应作的努力
●《里约热内卢宣言》描绘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蓝图
2005-2014为“可持续发展教育10年”
2.我国环境教育概况
1973年8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其中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这一决定标志着我国环境教育的开端。
从1973年至1978年间,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相继开设了环保专业课程,开始培养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
1979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该法于1989年通过成为正式法案)中,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出:“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1980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环境教育发展规划(草案)》,并纳入国家教育计划之中。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开设环境保护等选修课。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中强调指出“发展经济以摆脱贫困,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人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l世纪议程》,指出:“环境宣传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实现道德、文化、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转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自觉参与、共同承担保护环境,造福后代的责任与义务。”“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通过高校的各个专业、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来提高青少年和儿童的环境意识。”
1996年,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宣部联合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提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自纲要颁布起,在各地教育部门为主导,环保部门积极配合下,学校开始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
2011年环境保护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联合编制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
着力宣传环境保护对于更加注重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着力宣传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先进典型,着力宣传推进污染减排、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新举措和新成效,着力创新宣传形式和工作机制,积极统筹媒体和公众参与的力量,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项目(以下简称“使者行动”)是由环境保护部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