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说课稿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5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5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5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篇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线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线与角的起始,也是今后学习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重要前提,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通过闯五大关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线的感知基础,因此动手画一画可以做到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以及交流活动来学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较难理解,学生可能不能完整准确的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这些都是我上课要着重强调的地方。

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借助实物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难点: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鉴于教材的特点和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能够辨别和判断图形是否发生了平移或旋转,并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对于图形的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能够辨别和判断图形是否发生了平移或旋转。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平移和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对平移和旋转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新课导入:介绍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讲解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4.练习与讨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5.总结与拓展:总结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并引导学生思考平移和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性质以及实际应用。

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和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说课稿(通用8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说课稿(通用8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说课稿(通用8篇)数学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说课稿 1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确定位置》。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起始课。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来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准确地用“数对”表示出物体的位置。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对前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又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基础。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必要性和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数对”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四、教法和学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玩”中感知数学;在“动”中体验数学。

五、教学过程:下面我想通过我的教学流程图谈谈信息技术及媒体在我这节课中的运用及效果。

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是:1、创设情境,激趣引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一开始,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嫦娥奔月”的录象(课件展示)。

嫦娥一号绕月卫星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射,是因为科学家通过精密件计算,让卫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准确的位置,进入到与地球同步轨道,一旦错过准确位置,卫星就有可能飞往茫茫太空。

课件确定位置是多么重要,由此揭示课题《确定位置》(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卫星发射壮观而令人激动的场面,一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确定位置在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2、探索新知,活动体验我运用课件模拟本班的学生上课的情形,班长站起来正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演示课件)。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通用8篇)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通用8篇)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通用8篇)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

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

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说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说课稿
(三)互动方式
为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我计划设计以下环节: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示范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及时给予反馈。
2.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展示等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课堂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整数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运算规律。
2.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距离计算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开展整数游戏,如数独、整数接龙等,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4.让学生自制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整数,加深对数轴的理解和认识。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2.收集生活中的整数实例,分析整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速度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观察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逻辑性的内容和简洁的风格。板书左侧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整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和运算规律等;右侧则用于展示数轴、例题和解答过程。板书的作用在于辅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直观展示数学思维过程。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整数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整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互动教学:设计小组讨论、学生演示等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数一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数一数的方式,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初步的分类思想,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验数数的过程,感受数的运用,为后续学习整数和分数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数能力,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也不再是难题,但是学生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可能还不是很清晰,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数的顺序、数的遗漏等,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这些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对物体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验数数的过程,感受数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对物体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初步的分类思想。

2.难点: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数的顺序混乱和数的遗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引导学生注意到数的顺序和遗漏问题。

2.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对给定的物体进行分类,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数的顺序和遗漏问题。

4.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并说明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并强调数的顺序和遗漏问题。

6.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说课稿《平均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说课稿《平均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说课稿《平均分》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平均分》。

在此之前,我已经深入研究了教材,认真分析了学情,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现在我来向大家详细介绍。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现象,孩子们在接触分数之初就需要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同时培养初步的分数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整数、加减法等。

同时,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分数,如分享食物、分配玩具等。

学生对平均分有一种直观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可能是不准确、不完整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提高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2.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平均分操作;3.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平均分操作。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将采用讲解、示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如果你有6块糖,你要分给两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

2.讲解示范: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首先,我将会解释平均分的概念,即把一个数分成几份,每份相等。

接着,我将会示范如何进行平均分操作,例如把6块糖分成两份,每份3块。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每个小组将会得到一些物品(如纸片、小球等),他们需要将这些物品平均分配给每个成员。

北师大版四年下册数学《等量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下册数学《等量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下册数学《等量关系》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六单元,本节课主要讲授等量关系的概念及其运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算式与方程、计算数字和添加、外延把握数字的方法,对数学思维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已经有了基础,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也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适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和创造问题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用等式描述等量关系的方法;2.能力目标:能够灵活应用“等量关系”概念,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如实观察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量关系的概念与描述;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量关系。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情境营造本节课教学切入点是通过情境营造,引导学生熟悉等量关系的概念,了解其应用。

情境营造:假设学校食堂买一份面包是 1 元,那么如果学生想买 5 个面包,需要多少元?引导学生讨论,有同学算了出来,5 个面包需要 5 元。

然后,我们将其抽象为一个等式“1元/个×5个=5元”,这就是等量关系的概念。

步骤二:知识讲解1.等量关系的定义:指两个物品之间数量的比值相等的关系,又称为同比例关系或定比关系。

2.等式:是连接两个数值的横线“=”。

等式的左右两边的值是相等的,表示的就是等量关系。

3.运用等量关系的方法:可以通过列式方法,将等量关系转化为等式,进而进行解题。

步骤三:例题讲解例题:花瓶原价 60 元,打五折后售价为多少?如果售价为 25 元,打了多少折扣?解题思路:1.打五折后售价,等于原价乘以 5 成就可以得到答案。

即:60 × 0.5 = 30(元)2.如果售价为 25 元,那么折扣就是花瓶原价与售价的比值,即 25 ÷ 60 = 0.417(约为 0.42),要打 42% 的折扣。

步骤四: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创建一些实际的等量关系问题,并通过列式方法解决。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8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本单元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本单元的课程目标分为四个层次:知识与技能:1认识亿以内及以上的数,掌握计数的基本方法。

2会改写整万整亿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

3认识计算工具,掌握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数学思考:1在生活中解释数,用数解决问题。

2能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解决问题:1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材我将通过教材的编写特点单元编写特点单元内容结构知识的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教材的编写特点:单元编写特点:单元内容结构:知识的立体式整合:三说建议这里我将其分成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个方面。

教学建议: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同时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3要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

4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评价建议:1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能力评价课堂表现作用评价)2情感评价(学习爱好学习兴趣自信心)3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1合理开发教材资源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生身边的数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3开发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4开发利用课外资源与教学配套资源5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下面我将就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进行具体说课。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亿以内数的认识》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

2024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模板9篇

2024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模板9篇

2024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模板9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篇1(约2449字)一、说教材《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

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

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 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并在具体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

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课前准备: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的操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

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一)检查课前调查并复习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数。

我想问问小朋友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教学预设:学生能说出类似我家有8盆花,8只有个位,是由8个一组成的;这栋楼有16户人家,16的个位上是6,十位是1,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2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复习,对新课进行铺垫。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8篇教材分析:《旋转与角》是北师版数学第七册第24-25页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

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

会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教法学法: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强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促进其经验的积累,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游戏引入,教师发指令,一学生按指令旋转活动角得到相应的角来,这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角,也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从而引出课题。

接着还是通过活动角旋转得出平角和周角,进而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画法,探讨它们和直线及射线的区别,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

得出结论: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好多种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在认识完平角和周角之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摆一摆角,我出示卡片让一名学生做动作,其它同学来猜角的名称,在点子上画角,分析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给学过的角排队等课堂活动。

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

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角的认识,体会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

最后,完成一组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精选篇2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基础上,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学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的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的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这一课的说课稿。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初步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从而为后续学习小数及其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认识。

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的存在,并初步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同时,教材还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认知能力,但对于小数的认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

三、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小数,知道小数的特征和构成。

2. 学会读、写小数,掌握小数的基本读写方法。

3. 能够区分整数和小数的不同,形成初步的小数概念。

4.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概念和基本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 教法: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小数。

2. 学法: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小数问题。

比如:你去超市购物时,有没有注意到商品价格中有一些数字是小数?这些小数是什么意思?怎么读、怎么写呢?2. 新课学习: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

例如:讲解1元2角的小数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小数点的读法和写法。

同时,通过与整数对比,让学生了解小数与整数的区别和联系。

3. 实践操作:安排一些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比如:让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商品价格标签,并尝试读出其中的小数;或者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精品说课稿3篇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精品说课稿3篇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一、说教材教学内容: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

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

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

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8篇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精选篇1教学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一、认识因数与倍数,预习反馈1、反馈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反馈: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4.讨论:0×30×100÷30÷10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

(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等量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等量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等量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等量关系》主要包括了比例尺、方向角、面积的计算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计算面积,从而理解等量关系。

在教材的安排上,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认识、长度和面积的初步知识。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对等量关系的理解不深刻、应用不灵活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量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计算面积的方法,能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比例尺的应用,面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共同探究比例尺的意义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应用拓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提升: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3《整式》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3《整式》说课稿
3.实践活动: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整式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整式概念、运算和性质方面的掌握情况。
2.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鼓励他们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并及时给予反馈。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生生互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此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促进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任务驱动法:将整式的知识融入具体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2)运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具:准备实物模型、卡片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整式的概念和性质。
2.多媒体资源:利用PPT、动画等展示整式的运算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5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5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5篇数学是一门有趣又令人敬畏的科学,让我们有机会发现和挖掘自己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并有所发现。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篇1一、关于教材1、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

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教学目标: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8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8篇在说课中,教师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来展示教学内容,例如PPT、动画等,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说课内容“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

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

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

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北师大版比大小数学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比大小数学说课稿8篇

北师大版比大小数学说课稿8篇北师大版比大小数学说课稿【篇1】课题:比大小老师笔记教学内容:教材17页及练习三第6、7、8题。

(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整理三种水果学具,用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活动,探究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认识符号“ =”、“”和“”,知道它们的含义,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推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理解“ =”“”和“”的含义。

难点: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课前复习今天猴子兄弟想请我们去花果山做客,不过我们要先回答出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1)老师报数,请学生拿数字卡片到前面来。

(2、5、3、1、4)(2)猴子兄弟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挨次排列。

(同桌纠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主题图,同时老师讲故事:同学们一起到花果山上看一看吧!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捉迷藏,玩得可快乐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

可是,在分水果时消失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猴子兄弟分水果吗?1、出示问题:(1)图上有哪些水果?(2)猴子、桃子、香蕉、梨的数量分别是多少?(3)每只猴子分一个桃子,一根香蕉,一个梨,够分吗?2、学生汇报说发觉,同时老师教学“=”“>”和“<”(1)教学“=”猴子和桃比。

(同样多)老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

(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观察等号两边的数的特点,请学生举例子。

(例如:2=2 5=5)(2)教学“>”(猴和香蕉比)。

?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发散思维。

《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5)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 册全册说课稿
2023/5/9
编写特点
编写体例 说教材
教材内容 整合
说课标
内容标准
说建议
课程标准
三部分
七上数学
一、说课标
一、说课标— 课程目标
•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
,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发展形象
现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
思维和抽象思维
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计算器计算
体温计
七上数学
二、说教材—课程内容整经合历切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
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
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
制作等活动,积累数学 活动经验
。 在面与体的转换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掌握常见几何体的几种
展开与折叠
截一个截几面图何体
从三个方向看主物视图体的形状
长方体
正方体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关注人口老龄化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
七上数学
二、说教材
二、说教材—编写体例
思维发展 合作交流
议一议
拓展正文内容的背景知识
想一想
做一做
导图 学生预习 导入语 教师导入新课
章前
正文
编写体例
制作人口图 巩固、加深对知识的
数学活动
章末
回顾与思考
小结
复习题
问题解决
知识技能数学理解 联系拓广
七上数学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3、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6、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数学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下面是北师大版数学说课稿请参考!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好!
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比赛下面我就《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这节课谈谈我对新教材几点浅薄的认识以及对教材的处理不妥之处还望指教《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课本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部分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相似形是两个图形间进行比较时所产生的一个概念它的内容是全等形的推广与拓展而全等形实质上是相似形的一种特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二相似形无论是数学本身还是在实际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对此教科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第三对本章的学习是从更一般的角度研究图形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本节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的第一课时将为其他判定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初步体会了化归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特别是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运用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3.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三维角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断条件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断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研究问题的习惯以及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以上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下考虑: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的
4.教学重点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两角对应相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与应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将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寻求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突出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运用即准确找到相等的两组对应角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将注重例题的发展性作用层层深入逐步突破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引探精讲式的教学法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学习伙伴的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其主要流程可以分为直觉观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应用拓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
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类比探索猜想论证等
另外我校数学教研组就新课标下的精讲多练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我依然会在这节课中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例题示范扎实基础;变式练习形成能力;步步为营、及时反馈;应用拓展知识升华;归纳小结强化思想;知识延续课后作业八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提问什么叫相似三角形
复习提问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定义具有双面性既是判定又是性质;另一方面为了说明用定义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需条件太多证明方法太过繁琐我们就必须寻求一种更为简单的判定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2.由身边的事物揭示话题
理性的思考需要感性认识的支撑从我们经常使用的几何工具——两把三角尺度数相同的三角尺具有相似的特征进行提问这样安排
是想用身边的事物唤起学生的感觉本能既创设情境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对彼此的三角尺先从直观上认可相似再从理论上证明规范的证明为直觉的猜想搭建了科学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此过程顺势引导我们的猜想只是建立在两角对应相等上对特殊的直角三角形适用对一般三角形呢提出猜想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解题思路为学生今后研究问题提供方向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以同桌为小组制作三角形
1.设计理念:设计画三角形这一活动并且不统一角度而是采用两人一组规定两个内角度数这样安排可以避免巧合性全班30个小组画的三角形各不相同但只要同桌规定的两个内角相等就可得到相似的三角形这样研究的结论更具一般性更有说服力不过活动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毕竟验证过程误差大小不一部分学生会得出相悖的结论而且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验证同桌画出的三角形相似
2.活动目的:从学生自己动力手操作实验所得出判定条件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及满足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逻辑推理能力
3.当活动进行到火候适当的时候学生得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就变得顺理成章学生的表述在同学和老师的规范下总结成数学规范语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此过程既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又培养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教师
就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略加解释——由于知识所限不能进行逻辑推理证明
这样安排是为了体现分层次教学先给学生时间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部分学生可以合作完成;还有部分学生必须加以引导才能解决格式的规范也由学生完成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三)小试身手初步运用
(1)判断题:
①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②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③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④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⑤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在刚学完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之后安排这个练习是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己初步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以练代讲
(四)例题示范扎实基础
例如图在△ABC中D,E,F分别为AB,AC,BC边上的点
且DE‖BC,DF‖AC.找出图中相似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教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再由学生总结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完善格式
安排例题的作用旨在规范解题格式和运用新知的格式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教师适当点拨为了体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利用精讲的科学观帮助学生完成其可完成的学习过程
(五)变式练习形成能力
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旨在降低难度使难点予以突破同时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情况下体验成功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就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变式训练就是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主阵地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训练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本例通过基本图形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要抓实质万变不离其宗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并且结合图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为重要
(六)应用拓展知识升华
完成课本67页习题1,66页练习2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旨在通过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判定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运用精讲多练的目的是更多的体现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只有练习安排的有层次性和渐进性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训练真正提高课堂有效性新课标下我们需要对精讲多练赋予新的内涵第一线的教师应该科学学习转变观念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趋于完善
练习的变式是希望学生的思维具有迁移性也是安排的一个反补练习如果学生掌握的好应该处理变式题目会非常顺利如果掌握不好此练习的安排就具有一定的反补性
(七)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师生总结与归纳
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
一节课的重点不应该只在课程设计的讲练中课堂的结尾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完善与补充学生的小结不仅仅要有知识的系统小结还应该有思想方法交流另外数学语言固有的精炼和美丽也应在学生的表述下得以训练
(八)知识延续课后作业
知识的掌握是反复吸收逐渐内化的作业的层次性和反补性是一节课成功的后续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预设的作业需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所以会因一节课的教学情况有所改变
基于以上原因我安排了第一项作业是习题2,3,4,让学生巩固今天的新知其中2题利用两角对应相等证明两三角形相似第3题在复杂图形中找相似三角形进一步强化相似的判定第3题先判定相似再求线段的长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项作业是预习下一课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另外为了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提高我安排了练习册配套练习
(九)整体认知板书设计
一节课的浓缩在黑板知识的系统规范的格式全然在板书所以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大脑中的知识框架因此板书要简单醒目易于记忆一目了然所以我的板书分三部分最左侧是知识内容中间是例题的规范格式右侧则安排练习
(十)教学整理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不希望我的课堂教学墨守陈规也不希望我的课堂教学程序化我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可以灵活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同步成长是我要体现的价值课程的设计只是一场演出的剧本真正的课堂不应该是排练的节目有太多不可预设的情况发生所以真正的教师能够娴熟的驾驭学生驾驭课堂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反补这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