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概述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36750f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4.png)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一、甲骨文发展历程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甲骨文大致可分为五期:1.雄伟期:自商王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
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2.谨饬期:商王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
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3.颓靡期:自商王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
此期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4.劲峭期:自商王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
此期间,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5.严整期:自商王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
此期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二、其他常考常识1.我国最早将甲骨文作为一门专门学问进行研究的学者是罗振玉和王国维。
2.我国最早的文字雏形并不是甲骨文,而是半坡彩陶上刻画的符号,但先前的文字雏形体系并不完整,而甲骨文体系完整,是我国已知最早成文字体系的形式。
3.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故称“甲骨文”。
4.甲骨文内容主要是记载占卜事项。
5.甲骨文最早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6.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7.甲骨文首次发现是在1899年,发现者是王懿荣。
刷题练习1、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第_____周年。
A.100B.110C.120D.130【答案】C。
解析: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应试小技巧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
具体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浏览试卷。
此时不可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
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可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情绪。
对甲骨文的理解
![对甲骨文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35f93b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1.png)
对甲骨文的理解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它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系统文字。
甲骨文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宗教信仰、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甲骨文也是我们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宝贵资料,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演变历程和构形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甲骨文的艺术价值也非常高,一些甲骨文书法家将甲骨文进行艺术加工,形成了独特的甲骨文书法艺术。
甲骨文还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设计领域,如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文化创意等方面,为现代艺术和文化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创意。
总的来说,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的珍贵遗产。
它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和价值。
中国甲骨文讲解
![中国甲骨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4c5513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5.png)
中国甲骨文讲解中国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龟甲、兽骨上。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出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的发现始于1899年,当时中国的学者们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一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这些文字是以刻划的方式出现在甲骨上,形状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这些文字是商代时期贵族进行卜筮活动时所使用的,记录了当时的天文、地理、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态古朴、结构复杂、用字繁多。
甲骨文的字形多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
甲骨文的字形虽然有些难以辨认,但它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的重要材料。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商代时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甲骨文中还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名字、地名等信息,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甲骨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鉴定和考释两个步骤。
鉴定是指通过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用词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其字义和音义。
考释是指通过对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进行解读和研究,还原当时的历史情景。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甲骨文的字形和用词对后来的金文、篆文、隶书等有很大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欣赏和学习甲骨文。
甲骨文的研究也成为了一门学科,许多学者致力于甲骨文的研究工作,以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的出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鉴定和考释两个步骤,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商代时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__甲骨文概述
![第四章__甲骨文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a0520a502d276a200292e5f.png)
那么甲骨文的特点是什么?
甲骨文的特点
• • • •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 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 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 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在甲骨文中,有些字有没有“口”意思是一样的。比如“占卜”与 “占”都出自“卜”这个字。 3、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4、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 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5、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 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 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 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 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木兰与甲骨文
• 九岁时木兰被拐后因 为认识甲骨文被人救 • 长大后因认识甲骨文 从而认识一生的蓝颜 知己孔立夫 • 出嫁时父亲将甲骨作 为嫁妆之一
走进甲骨文
•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 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 也称“龟甲文”、“卜辞”、 “占卜文字”、“契文”、 “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 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 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 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 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 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 经济情况,。殷商灭亡周朝兴 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 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 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 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 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 “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 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名词解释甲骨文
![名词解释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7d4bbc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b.png)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古代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一种文字形式。
它主要出现在瓦砾骨、龟背板等各种兽骨和龟甲上,所以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之一。
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宗教观念、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甲骨文的形式非常特殊,它采用的是象形和指事的方法。
象形在形状上是与实物相似,如画出鱼、鸟、兽等,而指事是把一事物用一样东西代表示,如用弯弯的线表示束带,直线表示人等。
甲骨文的图案简单、笔画较少,大致上有点像图画。
但是,由于甲骨片的表面不平,所以每个字的描写都不规范。
甲骨文主要是用来卜辞的。
古代人们认为写在甲骨上的话语可以预测未来,获得吉凶吉兆。
所以,在商代时期,为了探测吉凶变化,各地的领导者都开始用裂龟卜卦。
首先,卜者把龟背板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在每个部分上写字,最后看字形来断卦。
中原地区的商王写的时候以象形字多,郝国地区的首领写的时候以指事字多。
甲骨文在20世纪初被人们重新发现。
人们发现,这些甲骨文非常珍贵,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字的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甲骨文被逐渐解读出来,以揭示古代社会的一些奥秘。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中国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甲骨文可以了解商代时期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等。
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宇宙、人生、神明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同时,研究甲骨文还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古代人类对各种事物的观察和认识。
甲骨文的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由于甲骨文的形状和结构特殊,理解甲骨文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但是,人们对甲骨文的研究非常有兴趣,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d2cebf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1.png)
甲骨文的资料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
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
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句。
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
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
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见于刘鹗的《铁云藏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2)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
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
还有欧美传教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1928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当推董作宾先生。
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到民国十六年(1927),共为二十八年,後期自民国十七年(1928),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共二十二年。
甲骨文详细介绍
![甲骨文详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a6844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e.png)
甲骨文详细介绍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是20世纪初的事,在甲骨文之前,中国的文
字是一种“结绳记事”方法。
商代时,人们用绳子打结来记录事情。
这种记事方法容易错漏。
因此,用来记事的符号,便产生了。
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现已发现三千多片,其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除记载王事外,还有占卜、祭祀等活动。
但据统计,已释读的字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
甲骨文中还出现了不少汉字之祖,如:“天”、“大”、“心”、“月”等,可见当时人们已能运用汉字造字和用字了。
甲骨文的字体结构已相当规范,字体修长、舒展、挺拔、飘逸;字形多为方折,长方方折;偏旁多为方折和长方;部首多为
左右结构,也有上下结构和前后结构;大篆成为标准字体;小篆
向方折发展。
小篆流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
甲骨文的使用范围很广。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许多事情都可以
通过甲骨文来考证和释读。
—— 1 —1 —。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5f2245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7.png)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也是最早的汉字形态之一、它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大约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甲骨上,也出现在青铜器上,被用于卜辞和刻铭,用以祭祀、卜问、记事和纪录等。
以下是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当时商王需要了解上天对政治、法律、战争等事物的态度。
于是他们将龟壳与兽骨打磨平整,再在其上刻上象形图案,辅以纵横的刻线来记录文字。
这样的甲骨称为龟甲和龟背甲。
这些刻文即为最早的甲骨文。
尽管甲骨文在龟甲和龟背甲上形成,但是它的基础是口语,所以甲骨文并不是从其他文字直接演变而来。
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字形上。
甲骨文的字形常采用象形的独特方式来记录事物的形象特征。
由于甲骨上的刻写限制,字形细节较复杂,常以简化或提取主要特征的方式来表示。
甲骨文的字形变化繁多,但总体来看,大致分为三类:象形字、指事字和象声字。
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象特征直接创造字形,例如“日”字表示太阳,“月”字表示月亮。
指事字是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事物或动作,例如“人”字表示人,“手”字表示手。
象声字是通过加上声音部分来显示与特定事物相关的声音,例如“吃”字表示吃东西。
用途和内容: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和卜辞。
人们相信通过进行祭祀和卜卦,他们可以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对于各种事物的态度和宇宙的规律。
商代贵族会请专门的卜辞师来进行卜辞并记录下神灵的答案。
这个过程通常在甲骨上进行,其中包括卜辞以及相关的事项和日期。
内容方面,甲骨文主要记录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它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各种祭祀、战争、祈福、政令和天文记录等内容。
研究和意义:甲骨文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的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也是研究汉字起源和演变的重要材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古文字材料分类之甲骨文概述(ppt 41页)PPT学习课件
![古文字材料分类之甲骨文概述(ppt 41页)PPT学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5d8dde7375a417876f8f5b.png)
6、《英国所藏甲骨集》李学勤、齐文心、 艾兰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收入英国现 藏全部甲骨资料,著录2647片。
7、《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 字》,松丸道雄编 ,1983年东京大学出版会 出版,著录1315片。
其他还有相关的索引类具书《殷墟甲骨刻辞 罗振玉最先考证出甲骨出土地点,于文字考释成绩斐然;
最近在山东济南大辛庄(2003年3月18日, 《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甲骨文》《考 古》2003年第6期)、陕西周公庙遗址也有 有字甲骨出土,材料尚未完全公布。
3、甲骨文的著录 著录形式有三种:拓本、照片和摹本。
几部大型著录书:
1、《甲骨文合集》1-13册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录甲骨41956 片(实为39476片)。
2、甲骨文的发掘
1899年至1928年30年间,私人发掘期间,没 有明确的记载,重要的有9次,出土甲骨多 经转售,大多流散出国门。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 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6年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 掘甲骨四千余片。(《小屯南地甲骨》) 1991年,在殷墟花园庄出土甲骨1583片,其 中有字甲骨689片(《殷墟花园庄东地甲 骨》)。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 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 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 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 字甲骨约三百片。
一、发现、发掘与著录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3bc886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b.png)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卦预测和记录祭祀事宜。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与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信息。
以下将从甲骨文的发现、形态特点、文字结构、考古价值等方面进行总结介绍。
一、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最早是在20世纪初发现的。
1903年秋天,曹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的第一块残片。
1917年,南京余东成在一家古董店里买到了书刻有甲骨文的一块甲胄,这标志着甲骨文的发现进入了一个小小的热潮。
这一系列的发现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大量的考古研究。
目前已经发现甲骨文有数以千计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为后人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甲骨文的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态规整,二是笔画沉稳,三是线条优美。
1. 形态规整:甲骨文字形态规整,由于刻写工艺精湛,字形笔画显得端庄秀美。
就文字结构而言,甲骨文中有不少字已经具备了这些字的基本结构,其形态有规整之处,也有其处独特之处。
这种规整性不但反映在字形之上,也反映在字邱之中。
从这些方面可以很感觉中国古代的文字书法的规范化。
2. 笔画沉稳:甲骨文的笔画磅礴,线条有力,形势铿锵有力。
甲骨文字虽为古代篆体,但其直指的方针与中华文明的沉靡有关,更与恪守“字如其人”的书法信念相适。
因此墨迹的沉稳让人感觉到它的大气凛然。
3. 线条优美:甲骨文的线条优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活力。
看上去就像是文字的整体形态骨骼都动上,使人感觉到每一个笔划好像都在那里产生着一种有生气的书法风貌。
三、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甲骨文的文字构造,主要体现在字形、构造和构图三个层次。
1. 字形:甲骨文的字形规整、多样。
甲骨文中的字形以小篆字为基础,与甲骨文先民的日常用语根本相合,因而其字形,自然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刻录的用料有龟骨、牛骨、鹿骨等。
字形多样,也是因地域范围广大,岷峙群体文化豐富且多样。
中国历史甲骨文解读
![中国历史甲骨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f48e35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2.png)
中国历史甲骨文解读中国历史上有一种特殊的古文字,那就是甲骨文。
此类文字主要刻划在龟骨和兽骨之上,也称为“龟甲”和“兽骨”。
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早的文字之一,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之一。
但是,要想准确理解甲骨文,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难度的,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历史甲骨文解读”。
一、认识和了解甲骨文的基础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字,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甲骨文:1. 起源。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之间。
2. 特点。
甲骨文的书写方式将文字刻划在乌龟背甲、兽骨等上,所以呈现为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其笔画构造不规则、笔画粗细不匀等等。
3. 数量。
目前已经发现的甲骨文文物达到十万件左右,对于研究商朝史、文化、经济、宗教、语言等有很大的助益。
二、掌握甲骨文的基本符号了解了甲骨文的基础知识,我们就要开始学习甲骨文中的基本符号了,甲骨文的基本符号包含天干、地支、方位、用途类符、物象类符等。
尤其是天干、地支,是甲骨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符号,此外还有人物、动物、植物、器皿、天文地理、纹饰等。
三、甲骨文的解码与解释甲骨文的解释需要综合考虑字体、形状、背景等各种信息。
一个形似而音不同的符号,在不同的结构中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字义。
因此,学习甲骨文需要多做练习、结合实例进行解析。
四、甲骨文在研究中的应用甲骨文是甲骨文时期商朝及周代的重要史料,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极其重要的资源。
它们记录了商代王族、部族的分布状况、宗教及祭祀仪式、日常生活、法律制度、工艺技术等许多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商周社会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之,甲骨文是中国历史独有的古文字,它通过不同的形态、用途等对于研究商周社会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因此掌握甲骨文的解读技能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考古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甲骨文简介——精选推荐
![甲骨文简介——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367c7b4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a.png)
中国甲骨文概论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
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甲骨文献被发现以后,人们先后对其进行复制(墨拓、拍摄、描摹)和整理(拼接、缀合、辨伪、鉴定),并汇集和编纂成册,即将其内容转移存储到其他载体上而加以利用。
殷商甲骨卜辞(牛骨)已发掘的甲骨文献,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还有周原甲骨等。
殷墟甲骨是商代自盘庚迁殷至帝辛(纣)270余年间的遗物,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或其附近。
(见彩图商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后,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滥掘,并为古董家、学者和一些驻中国的外国传教士所收集。
1928年秋才由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人员进行科学发掘。
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总共在殷墟发掘了15次,颇有收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先后进行了十几次发掘。
其中收获最多的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发掘,共得有字甲骨(主要是骨)5000余片。
90多年来,累计出土有字甲骨总数为154604片。
其中中国大陆38个城市的98 个单位收藏有95880片, 47位收藏家藏有1731片,台湾省藏有30204片,香港藏有89 片。
关于甲骨文的简介
![关于甲骨文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030367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01.png)
关于甲骨文的简介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种文字,属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古代中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一种成熟的文字,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主要分布在中国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其中尤以安阳小屯村为最多。
甲骨文有许多种字体,字体结构严谨,笔画圆浑,笔法圆润,具有一种朴素的美感。
甲骨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祭祀文字、占卜文字、自然记录文字等几类。
在内容上又可分为记事、卜辞和铭文三类。
记事文字包括有关祭祀、战争、农桑等活动的记录;占卜文字包括关于天文、气象、历法等内容的记录;自然记录是关于地理环境和动植物生长等内容的记录。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古老文字,被称为“甲骨卜辞”。
大约在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时期,殷商王武丁时代,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殷商王朝的国都安邑逐渐成为一个繁荣兴旺的城市。
为了更加方便地管理和使用这些甲骨,商王下令把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从龟甲和兽骨上剪下来,在火上烤后敲碎。
—— 1 —1 —。
甲骨文专题‖课件
![甲骨文专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070c8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a.png)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和传播,可 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
THANKS
甲骨文的字形和结构与现代汉字有着明显的区别,需要通过专门的释读才能理解其 含义。
甲骨文与殷墟文化的关系
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也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遗址之
一。
甲骨文是在殷墟遗址中发现的, 是殷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殷墟文化不仅代表了商朝的文化 艺术成就,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之一 ,其演变过程经历了从简单到 复杂、从抽象到具象的发展过 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字逐 渐由图画文字向符号文字转变 ,字形结构也更加规范和稳定 。
甲骨文字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汉 字的发展历程,对于研究汉
甲骨文与金文、小篆、隶书、楷 书等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早期形式,对后来 的汉字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 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所记录的商代历史和卜辞,为 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 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 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甲骨文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01
甲骨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价值。
商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
商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并制定了各种法 律和规章制度,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的卜辞内容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卜辞是商朝统治者为了预测未来而进行的一种占卜活动,卜辞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 、军事战争、祭祀典礼等多个方面。
。
甲骨文的书写方式
《常见的甲骨文》课件
![《常见的甲骨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5ce97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e.png)
推广甲骨文教育,培养甲 骨文研究人才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 字化、3D打印等,对甲骨 文进行保护和传承
甲骨文的传承措施
建立甲骨文博 物馆,展示甲 骨文文物和研
究成果
开展甲骨文研 究,加强对甲 骨文的保护和
研究
推广甲骨文教 育,提高公众 对甲骨文的认
识和了解
利用现代科技 手段,如数字 化、虚拟现实 等,保护和传
科技类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文字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甲骨文的辨识和解读方 法
甲骨文的辨识
观察字形:注意甲 骨文的字形特点, 如线条、笔画等
识别文字:根据字 形特点,识别出甲 骨文中的文字
理解含义:根据文 字含义,理解甲骨 文的内容
结合历史背景:结 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理解甲骨文的意 义和价值
承甲骨文
总结与展望
对《常见的甲骨文》PPT课件的总结
介绍了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历 程
讲解了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和 意义
展示了甲骨文的应用实例和研 究价值
展望了甲骨文在未来的研究和 应用前景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甲骨文研究:深入挖掘甲骨文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甲骨文保护:加强对甲骨文的保护,防止流失和损坏 甲骨文传播:推广甲骨文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甲骨文 甲骨文应用:探索甲骨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艺术等领域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卜辞类甲骨文 的文字结构严 谨,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记事类甲骨文
特点:记录历 史事件、祭祀
活动等
内容:包括战 争、祭祀、农
业、天文等
形式:以象形 文字为主,辅 以会意、指事
等
意义:反映了 商代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
陈的甲骨文演变过程
![陈的甲骨文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8b9bf2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e.png)
陈的甲骨文演变过程一、甲骨文的定义和概述1.1 甲骨文的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流行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以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
1.2 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由于其形状奇特而独特,整体呈角形,笔画粗犷简练。
甲骨文主要用来记录古代人类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事件,如卜问天命、祭祀活动等。
二、陈的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2.1 陈的背景简介陈,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为商朝的中期时期。
陈的政权掌握者为商朝的陈国。
2.2 陈的甲骨文发现陈的甲骨文的首次发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
当时,考古学家在陈国的都城王城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并在上面刻有文字。
2.3 陈的甲骨文的研究意义陈的甲骨文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历史和文化,以及解读商朝社会与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了解商朝时期的社会形态、信仰与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三、陈的甲骨文的演变过程3.1 陈的甲骨文的早期形态陈的甲骨文在早期时期受到早期商朝的影响。
早期的陈的甲骨文字符形态更加象形,与早期商朝的甲骨文有很大的相似性。
3.2 陈的甲骨文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相比于早期的象形文字,陈的甲骨文在形态上更加规范、规整,字形逐渐趋于标准化。
3.3 陈的甲骨文的衰落随着陈国的衰落和灭亡,商朝也逐渐走向了尽头。
陈的甲骨文的使用也随之停止。
在商朝末期和西周初期,甲骨文被金文逐渐取代。
四、陈的甲骨文的重要性与影响4.1 陈的甲骨文的历史意义陈的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空白。
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4.2 陈的甲骨文对文字学的贡献陈的甲骨文对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为后世的文字演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3 陈的甲骨文对社会研究的影响陈的甲骨文的研究使得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甲骨文解说词
![甲骨文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503477a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d.png)
甲骨文解说词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起源于商代,刻刻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各种祭祀、商业、农业活动。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因此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个蕴含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宝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也记录了古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的解读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因为它的字形十分复杂,且存在着许多谐音、转音现象,需要采用多方面的考证手段才能得出正确的解释。
尽管甲骨文曾经被使用了几千年,但由于文化的演变,这种文字渐渐被淘汰和遗忘,而如今只能在一些少数的专家和博物馆馆藏中看到。
了解和研究甲骨文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也是探究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
甲骨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甲骨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e99a313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16.png)
甲骨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作为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甲骨文永载着中国历史的记忆,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本文将从甲骨文的起源、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甲骨文背后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渊源。
一、甲骨文的起源和特点甲骨文,又称牛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刻在龟甲和牛骨上。
据考证,甲骨文最初可能是商代祭祀活动中的用途,用于奉祀祖先、占卜吉凶等。
因为当时没有纸张,人们便用动物尸骨作为书写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尸骨逐渐成为了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笔画简洁,呈现出直线、弧线、横线、竖线等简单的线条组合;二是字形遵循“象形、指事、形声”的书写原则,即通过象形表示事物的形象特征,通过指事表示事物的意义或代表符号,通过形声表示字音;三是古字有许多异体字和变体字,表现出古代文字的不规则性和变化性。
二、甲骨文的文化内涵甲骨文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
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古代商代社会的宗教、祭祀、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宗教和祭祀在商代社会,人们对祖先非常崇敬,认为祖先是家族和宗族的始祖,祖先的灵魂可以为后代带来好运和福利。
于是人们开始进行祭祀活动,希望通过祭祀来获得祖先的保佑和庇佑。
甲骨文中就包含了大量的祭祀文字和符号,如“牛”、“羊”、“豕”等动物的形象,表示祭祀中所需要的祭品,同时也表现出当时商人对动物崇高的地位和重视的程度。
二、政治和经济甲骨文也包含了古代商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是记载了商朝王室的历史和家族关系。
在古代,新君主即位时往往要进行甲骨占卜,以确定是否适合当君王,同时也通过甲骨文来记录各种政治事件和决策,例如“禅让礼”、“宗庙之役”等历史事件。
甲骨文及甲骨学概述
![甲骨文及甲骨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836333da32d7375a4178026.png)
解开甲骨神秘,书写汉字传奇李发提纲一、什么是甲骨文 (2)一、什么是甲骨文 (2)二、甲骨文的发现与著录 (6)(一)早期发现与流传 (6)(二)科学发掘与著录 (8)三、甲骨文的研究 (9)(一)反映甲骨学研究的成果 (9)(二)代表学者 (11)(三)当下甲骨学重镇 (13)四、甲骨文释读举例 (13)五、结语:甲骨文发现和研究的意义 (17)2013年4月5日一、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占卜文字,它主要存在于我国公元前14~前11世纪前后的商代后期阶段。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古的成熟文字。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或兽骨占卜吉凶,过后把与其相关内容在甲骨上记录下来,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出土于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附近,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这里,此后近三百年,这里一直是商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甲骨文自1899年被发现以来,在百余年间,甲骨文的出土数量已达十四万片以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据统计共有3700余个,已识的字公认有1370个。
二、甲骨文的发现与著录中国古文明辉煌灿烂,5000年的历史资料主要是用文字记录,其数量之多,浩如烟海,汗牛充栋。
《二十四史》系统记载了我国各朝各代的历史,但甲骨、甲骨文、甲骨刻辞、龟甲兽骨文字等名词皆不见于这些史料。
这是为什么呢?《礼记·曲礼》:“龟策敝(意为弃)则埋。
”郑玄注:“不欲人亵之也,不知鬼神之所为。
”即占卜使用后,有意埋藏,因此甲骨得以保存下来。
直到3000年后的清末。
(一)早期发现与流传周灭商之后,殷都安阳废置,后成墓地,直到明代才成为村落(小屯村)。
清末小屯村一带农民耕地、打井、开沟渠或取土时,往往挖出古代遗物。
但他们没有文化,没有关于古器物的知识,视珍贵的青铜器为“废器”、“废铜”,如著名的“司母戊方鼎”,被挖出后曾作为喂马的马槽。
甲骨文类别资料整理
![甲骨文类别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7eb0e7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2.png)
甲骨文类别资料整理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之一,主要出现在商朝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根据甲骨文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将其分类为以下几种:
1. 预言类甲骨文:主要记录了卜筮的结果,包括吉凶、祭祀等内容。
2. 社稷类甲骨文:主要记录了与社稷有关的事宜,包括祭祀、祈求等。
3. 祭祀类甲骨文:主要记录了祭祀活动的细节,如祭品、祭祀对象等。
4. 财物类甲骨文:主要记录了财物的收支情况,如牛、羊、粟、麻等。
5. 人名类甲骨文:主要记录了人名和官职,如伯、仲、叔、季等。
6. 地名类甲骨文:主要记录了地名和地理位置,如田、野、山、水等。
7. 动物类甲骨文:主要记录了动物的名称和特征,如龟、鳖、虎、熊等。
8. 植物类甲骨文:主要记录了植物的名称和用途,如柞、橐、葛、麻等。
9. 其他类甲骨文:包括一些无法归类的甲骨文,如符号、图案等。
以上是甲骨文的主要分类,但由于甲骨文的数量众多,分类也不尽相同。
总的来说,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概述甲骨文概述2013-12-27 甲骨文书法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而言,包括“以刀代笔”的契刻卜辞的书法艺术,和“以笔代刀”的卜文(甲骨文)笔墨书法艺术。
狭义而言,指后者“以笔代刀”的卜文笔墨书法。
现在通常讲的甲骨文书法,主要指的是“以笔代刀”的卜文笔墨书法。
殷商甲骨文具有应用和艺术的双重性。
殷商甲骨文虽说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古文字,但却是成熟的形体兼备的文字,可称上是书法。
因为殷商的人们己有了将汉字书写得整齐美观的观念,且在点画、结字、布局方面已基本上确立了后世汉字书写及书法艺术的格局。
甲骨文字的点划基本上是均齐划一的等线性,首尾则多取尖势。
这固然与以刀刻骨这种具体“书写”方式有关,但风格在这里的趋向统一,也完全可以证明.人们在这种整齐划一之中铭刻下对整齐美、技巧美的执着追求的。
以刀刻骨的难以驾驭与一丝不苟的谙练娴熟之间的强烈对比,更促使这种美的价值迅速增长。
点画虽均齐而偏细,但却有质感、有力度,又显示着人们在笔画质地美方面的审美意识的觉醒。
郭沫若先生在《殷英粹编》中提出第一四六八片,刻十个干支字,“刻而又刻者数行,中仅一行盖精美整齐,余则歪刺几不能成字。
然此歪刺者中,却间有二三字,与精美整齐者之一行相同。
盖精美整齐者乃善书旁刻者之范本,而歪刺不能成字者乃学书学刻之摩伎也。
刻鹄不成,为师范者从容捉刀助之,故间有二三字合乎规矩、师弟二人蔼然相对之态。
情如目前。
”此外当时有了‘专业’的书写者。
用甲骨进行占卜,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和分工。
在《周礼 ? 春官》中记载有掌管卜事的“大卜”,“卜师”、“龟人”、“垂氏”等官名。
在甲骨文实物中,不仅发现了卜辞中有“贞人”的名字。
而且在甲骨的甲桥、甲尾、背甲和牛骨的骨臼、骨面上发现了“入者”、“示者”、“乞者”等的签名。
在这样细致的分工中应当包括专门的契刻者,也就是甲骨文的专门书写者。
我们还在商铭文中,发现了肥瘦相间的笔道、这说明当时已经使用毛笔并有了提按运笔的意识.并且最为重要地发现甲骨文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中的雄浑,精细、奇恣等美学范畴已经初露端倪。
如《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这标志着汉字书写已经上升为艺术。
殷商甲骨文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是书法艺术迈出的第一步。
因为殷商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因此我们谈到甲骨文书法史有必要从殷商开始。
殷商甲骨文书法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商朝的第二十代君王盘庚把都城从亳迁到殷,经过一系列的复古改制,中兴了即将崩溃的商王朝。
嗣后,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即殷纣王),八代十二王皆建都于此。
殷作为后期商朝的都城,前后历时共二百七十三年。
而在这二百七十三年里,却给后人留下了王室占卜时的记录——甲骨文。
我们从《大戴礼记?表记》中知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也就是说,在殷王朝时,是十分迷信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敬事鬼神,崇尚占卜,凡事必卜,每卜又多至数次。
《论衡?卜筮篇》:“钻龟揲蓍有吉凶之兆者,逢吉遭凶之类也。
何以明之?周武王不豫,周公卜之龟。
公曰,乃逢是吉。
”由出土的卜辞得知,商代常“一事多卜,不限之龟,”其内容也十分复杂的,凡祭祀,征战,田猎,疾病,风雨晦暝,年成欠丰,出入的吉凶,旬夕的安否,用人用性之多寡,妇人生育之男女,无不求之占卜以请命于上天。
就是在这种原始思维的导向下巫术活动中的文字才被渐渐地丰富和发展起来了。
故今人称这些占卜的文字为“卜辞”,又因其系利器镌刻在龟甲兽骨之上,又曰“甲骨文”。
甲骨文既然是殷人的刀笔文字,那么契刻的作者无疑是当时的书家,而且其有高度的篆刻技巧,为后来之人所无法企及。
郭沫若先生1933年在日本编撰的《卜辞通纂》时,曾发现在一个骨片上,连刻了一月与二月各三十日的干支和少数其它文字,文凡八行,共130字。
前两行的每一个字都刻全了,但从第三行起直至第八行,其中只有“二月”的“二”字(在第四行末尾)有横画之外,其它应有横画的字都缺刻横画。
这就可以证明,契刻者必是先将全文的竖、斜画刻完后,再转移骨片至九十度,方补刻横画的。
刻横画时也用刻竖画、斜画的刀法,如此只须转动骨片一次,可以节省契刻时间。
但不知何故,此片全文的横画只补刻了两行便终止了。
而这正是后世篆刻家治印时,用单刀镌刻边款的方法,可见甲骨文是信手刻上去的,并非是先书后刻,这就愈显得刻字者运刀如笔的技巧是何等的高超;用铜刀或石刀来契刻相当坚硬的龟甲兽骨,已属不易,且能如此规整而精美,字大者径愈半寸,字小时细如芝麻,要达到这样高度的艺术造诣是需要纯熟地掌握单字的结体与通篇的布局的。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吴国璋先生在《中国书法文化论》中分析到:“首先,商代是一个神权统治的时代,事无巨细均要占卜求神,于是刻在龟版上的占卜之辞便成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中介物。
占卜是一件大事,只有一丝不苟,必恭必敬地刻记每一条卜辞,方能取得神与统治者的欢心。
因此占卜的人自然会去认真考虑如何才能使自己刻写的卜辞更为美观和悦目。
其次,掌握占卜的史官,官阶不高但权力很大。
因为是由他们来转达所谓的‘上帝’‘鬼神’之意。
这是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和丰富知识的专业工作者。
他们‘精通文字、擅长书写’,‘精通历史,谙熟旧典’,‘精于天文,兼通历法’。
①他们父子相传,世代相继,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工作经验。
这种经常性的工作使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艺术家的某些特征,说他是艺术家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其三,不断地练习也是使甲骨文成为艺术品的一条必要的条件。
郭沫若曾经发现一块典型的练习作品(《殷墟萃编》第1486片)内容是自甲子至癸酉的十个干支,反复刻了好几行。
刻在骨板的正反两面。
其中有一行特别规整,字既秀丽,文亦贯行。
其它则歪歪斜斜,不能成字。
郭沫若指出:“从这里可以看出,规整的一行是老师刻的,歪斜的几行是徒弟的学刻”。
故郭沫若在赞誉殷人书法时曾谓:“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千载后人神往。
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
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字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
固亦间有草率急救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
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
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郭老对卜辞书法的高度评价,可谓是言简意赅了,独具卓识了。
“从字型上看,汉字的方块结构的定型,是由甲骨文来奠基的。
在绝大多数的甲骨文中,其形体都呈黄金分割比例的原则。
中国后来文字的各种体形,包括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当代的印刷体,都万变不离其宗。
甲骨文的造型艺术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原则,这就是平和稳重,质朴冲淡的审美观。
其中许多字体采用了对称的结构,表现了一种统一和均衡的美”。
②因而卜辞的书法特征,则又是甲骨学断代的基本标志之一。
最初提出卜辞可能有时代差别的是王国维,1933年他在研究卜辞中殷人的先公先王时,首先采用卜辞中的称谓来断定年代。
后来董作宾根据安阳发掘出土的资料,受到“大龟四版”的启迪,凿破鸿蒙,第一个提出“贞人”说,确定了殷代书家之名,并将这晚殷八世十二王中一团“混沌”的卜辞,划分为五个不同时期,创立了按照“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型”、和“书体”这十项标准,作为甲骨断代的依据,这为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分期断代奠定了基础。
1951年胡厚宣提出了四个时期的划分法;1956年陈梦家则又主张划分早、中、晚三大期九小期,③自此,将甲骨文断代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今以殷墟出土陶器的时代序列与甲骨的共存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当以董氏五期说为妥。
正因为卜辞书法的风格因人因世而异,在这五个时期中各具特色;所以字型、书体对于没有称谓、贞人的残缺卜辞,或没有贞人的“卜旬”、“卜夕”甲骨的断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般说来,殷商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演进,可以从五个时期来划分。
第一个时期刻辞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时期。
现存的龟片以武丁时期的作品最多。
武丁时期是商代后期的鼎盛时代。
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为了扩大其统治的范围,不断对西北的土方、鬼方、羌方和周族用兵,建立了赫赫战功。
据《诗经?商颂?玄鸟》描绘,当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被四海,四海来假”。
频繁的征战和国事,使武丁时期留下了特别多的卜辞。
其盛世之风也哺育了这一时期的卜辞风格。
其大字雄健宏伟,古拙劲削,用刀浑厚,体态纵横开合,有剑拔弩张之势。
中、小型字体则秀丽端庄,雍容典雅中不失灵巧通气之妙。
其主要书家有、宾、争、亘、丙、、、、、吏、箙、永、韦、专、定、邑、先等人。
如《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见图九)是殷墟甲骨中早期(武丁时期,属甲骨分期之第一期)的代表作。
刻在—块牛胛骨上,骨长32.2厘米,宽l 9.8厘米。
两面刻字,正面刻辞4条,120余字;背面刻辞2条,50余字:总共6条、160余字。
字刻完涂朱红色,美观醒目。
正面卜辞四条并非一时所刻,字形大小不一,辞文顺序或由左向右,或由右至左,亦不相同。
书法笔画挺拔有力,字形虽小。
但有一种豪放之气(尤其左侧4行)。
结字严谨,疏密适中。
象形字形象性很强,如“车”、“马”、“月”.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的动物形象,都很生动传神。
而放在抽象化的指事、会意等字中,处理得谐和自然,可见书家的驾驭能力。
章法处理上,竖有行而横不成列,有些笔画较多或构造复杂的字多向上下方向延伸,既保证了行间的—致,也避免了截长续短,失去自然情趣,并为后世修长一路开了先河。
书家刀法纯熟老到,刻来得心应手,表现了一种成熟之美.第二期的刻辞自祖庚至祖甲。
这时的风尚转向工整秀丽,脱却了武丁时期的雄健昂扬。
这个时期的卜人主要从结构严整,用刀规范这一新的艺术道路上去开拓。
大都严饬工整,娟雅圆润,颇似后世欧阳询之风,谨饬中蕴涵飘逸之骨韵,工稳里益显温厚静穆之神采。
主要书家有大、旅、出、即、行、兄、喜、洋、尹、逐、呙、、陟、犬、、等人。
(见图十)第三期的刻辞自廪辛至康丁。
这一时期贞人的刻辞多不署名。
从书风上看,他既继承了第一期的粗犷风格,又开创了草率急救的写法。
人们多认为这一时期趋向颓靡柔弱。
故所契卜辞辄见颠倒、夺衍之误、尤以贞人“ 犾”的作品为甚,偶尔亦有虽潦倒而多姿的佳作跃然于龟骨之上。
(见图十一)书家有何、甯、、卩卩、彭、犾、绛、、教、吊等人。
第四期的刻辞是武乙、文丁时期。
这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
它融合了前代诸家的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