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旧版)全册教学课件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五节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五节(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公文写作、报告体会、演讲致辞、党团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report experience, speeche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document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collectio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说课稿德化一中李惠婷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上接第三节“九一八事变”,主要讲授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引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从而导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又为第二章的“抗日战争”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旧版)全册课件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 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下 册(旧版)全册课件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 下册(旧版)全册课件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08页 0010页 0012页 0014页 0016页 0018页 0020页 0072页 0074页 0076页 0078页 0080页 008国民政府前期的统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 第五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四节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第四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二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 第四节 民国时期文化(二)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二节 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四节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 第一节 新中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第三节 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案全集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案全集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巩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措施;3. 理解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3. 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措施;4. 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2. 组织学生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3. 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措施;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练习与作业: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2. 列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巩固措施;3. 论述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和过程;2. 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3. 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2.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3. 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4. 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2. 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3. 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练习与作业:1. 简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和过程;2. 列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3. 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2. 掌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成就;3. 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
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成就;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2. 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成就;3. 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 史上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 代史上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
全册】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08页 0010页 0080页 0082页 0084页 0086页 0088页 0158页 0160页 0162页 0164页 0166页 0168页
第一章 第一节鸦片战争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五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 第二节 洋务运动 第四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第六节 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二节 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 第六章 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三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上)(1840-1927)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章 第一节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 上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目录
0002页 0042页 0044页 0046页 0116页 0118页 0120页 0190页 0192页 0194页 0264页 0266页 0268页 0270页 0272页 0295页
第一章 第一节鸦片战争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五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 第二节 洋务运动 第四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第六节 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二节 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 第六章 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三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上)(1840-1927)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
原因
表现
特点
第 一 次
鸦片 战争
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洋货大量 涌入,近代化大 都市崛起
沿海沿江地区人
民生活发生显 中西合璧、 著变化(衣、食、 不土不洋 住、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推翻了
第 二 次
辛亥革 命后
封建帝制,建立
了中华民国,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
风 俗习惯 发 生 巨变,交通有 较 大进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 退出全屏播放
人心
时间
原因
表现
特点
政府强制 物质生活有进步 ,社
第
焕 然一新,
新中国 推动,国 会风尚较好,交通、
三
但受政治的
成立后 民经济 恢 通讯有进步 ,但生活
次
影响
复发展 水平普遍不高
变 化迅速,
第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
改革开
科技在民众
四
改革开放 高,交通、通讯与传
放后
生活中的影
次
媒迅速发展
响不断加深
单元综合检测(五)
高中历史人教版近现代史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近现代史课件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门课程,教师可以使用课件来辅助教学。
以下是一份适用于高中历史人教版近现代史课程的课件。
1. 引言在课件的开头,可以简要介绍近现代史的范围和重要性。
可以提及近现代史的起止时间、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2. 时代背景课件接下来可以介绍近现代史的时代背景。
可以分别罗列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
例如,可以提到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的社会变革等。
3. 政治变革这一部分可以介绍近现代中国政治的变革和重要事件。
可以侧重于清末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在讲解这些事件时,可以使用图表、图片和视频来丰富课件。
4. 经济发展这部分可以讲解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变革。
可以介绍清末的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文化运动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还可以提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农民问题。
5.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近现代史的重要方面。
可以介绍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等。
此外,可以探讨城市化的变迁和妇女地位的转变等社会问题。
6. 文化传承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可以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文化思潮的兴起。
可以介绍文化名人和他们的影响,如鲁迅、蔡元培等。
7. 国际关系探讨近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也是课件的重要内容。
可以介绍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租界问题,以及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斗争。
8. 结束语在课件的结尾,可以总结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和影响。
可以强调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份课件是针对高中历史人教版近现代史课程设计的一个简单示例。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适当添加或删除内容。
通过使用课件,教师可以更生动、直观地呈现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近现代史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近代史下》课件
政治派别与党派
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党 派,推动政治多元化发展 。
社会运动与变革
工人运动
工人阶级开始组织起来,进行罢 工、示威等斗争,争取权益。
农民运动
农民起义、抗租抗税等运动,反 对封建剥削和压迫。
妇女运动
女性开始争取选举权、教育权等 权益,推动女性地位的提升。
国际关系变化
列强在华势力的重新分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阶级分化加剧,出现 了地主、资本家、工人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城市化进程加速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一些 沿海城市和内地大城市逐渐崛起。
社会问题凸显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 出来,如贫富差距、失业、社会治安等。
教育与文化发展
1 2 3
新式教育的兴起
术,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贸易。
工业革命影响
西方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中国近代 工业开始发展,包括轻工业、重工 业和军事工业等。同时,民族资本 主义也开始兴起。
商业与金融发展
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中国近代商 业和金融业逐渐发展,出现了一些 近代商业城市和金融机构,如银行 、证券交易所等。
社会结构变化
阶级分化加剧
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03
促进国际交流
中国近代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各国历史相互交织。通
过了解中国近代史,可以促进国际交流和理解,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与
合作。
THANKS
谢谢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促使清政府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如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促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的解体,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开始 产生和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近现代史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近现代史课件近现代史课件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近现代史对于了解社会发展、认识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近现代史,我们特别准备了人教版近现代史课件,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更深入的历史学习体验。
课件一:近现代史概述本课件主要介绍了近现代史的概述,包括时代背景、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通过学习本课件,同学们可以对近现代史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件二:中国近代史本课件聚焦于中国近代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
通过学习本课件,同学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在近代史上的转变与发展,认识到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课件三:世界近代史本课件以世界为视角,介绍了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包括世界大战、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重要事件。
通过学习本课件,同学们可以对世界近代史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拓宽历史的视野。
课件四:近现代史名人传记本课件通过介绍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如毛泽东、孙中山、恩格斯等,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件,同学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近现代史巨变过程中个人的作用和影响。
课件五:近现代史思考题本课件提供了一些思考题,旨在让同学们对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更深入的思考与理解。
通过学习本课件,同学们可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能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获得更多的启示与感悟。
通过使用人教版近现代史课件,同学们可以在课堂外拓宽历史知识,巩固课堂内学习内容。
同时,课件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丰富了学习的形式,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近现代史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好这些课件,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近现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发展,以史为鉴,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和决策。
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同学们一定能够在近现代史中有所收获,取得优异的成绩!以上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高中历史人教版近现代史课件,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简介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简介作者:李隆庚来源:《历史教学》2000年第12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修订本),作为21世纪初的新教材,将于2001年春季在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等十多个省(市)开始使用。
关于本书的编写特点,在上册教科书使用时已作过介绍,本文仅对下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作些简要说明,以便于教师理解使用。
一、本册教科书的编订情况人教社历史室曾于1997年根据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编写了供21世纪初的高中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本)上、下两册,于1997年秋起率先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市使用。
经过三年试验,两省一市的广大师生对这两册新教科书反映很好,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编得最好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的肯定。
然而,在试验中也发现新教材有些内容偏多,理论偏深,使学生负担过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虑不够,教材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完善。
另一方面,为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材的需要,1999年教育部对1996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作了修订,重新制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此,人教社历史室对1997年编写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本)作了修订,改为“试验修订本”。
二、教科书内容的调整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下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内容,上起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下迄20世纪末。
其中包括近代史部分的“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和现代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历史。
这次修订后新教材的内容与现行教材比较,有两大变化。
1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
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占有中国近代现代史时间的1/3,而现行的高中教材,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共和国史的内容只有10个课时,内容十分简略,不能反映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尤其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新人教版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一、一周知识概述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一)、七七事变1、历史背景(1)1936年,日本制订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
(2)193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旧病未愈,新患迭起。
(3)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困境,决意扩大侵略战争,同英法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
2、概况:1937年7月7月、卢沟桥。
3、意义: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历史背景(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南进逼,由东北到华北,然后南下华中,企图一举打跨中国军队的主力,达到侵占中国的目的。
(2)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3)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促成了中国政治形势的重大转变,国共两党开始走上团结抗战的道路。
2、实现过程(1)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2)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3)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4)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5)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三)、正面战场的抗战1、淞沪会战(1)历史背景:日军在占领平津后妄图在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
(2)时间:1937年8—11月。
(3)结果:激战三个月后上海失守,但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2、太原会战(1)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平型关战斗最激烈的地点——乔沟(2)忻口保卫战:国民党军队在忻口阻击日军,战斗十分艰苦。
3、南京大屠杀(1)时间: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
(2)惨绝人寰:南京30多万人被害。
4、徐州会战(1)时间:1938年春。
(2)中方指挥官:李宗仁。
(3)台儿庄大捷:歼敌一万余人,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精品课《中国近现代史》之教案课件下)ppt
当代中国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政 治和社会发展。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通过系统、连贯地叙述事 实、论证概念、阐述规律,引 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历史事
件。
讨论法
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 或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 判性思维。
案例法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 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帮 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 特点。
03
难点三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梳理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的发展,包括与西方
列强、苏联、日本等国家的关系演变,需要理解国际政治格局对中国的
影响。
解决方法
方法一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 史概念和理论,例如通过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 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状况。
方法二
情境模拟法
教师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 生扮演历史人物或事件,亲身 体验历史情境,增强对历史的
感性认识。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 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 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网络教学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实 现教学资源共享,方便
学生自主学习。
实物展示
展示历史文物、图片等 实物资料,增强学生对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 题的能力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以评 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教学 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 议。
反馈机制
及时反馈
定期反馈
在课堂、作业和考试后,及时向学生提供 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高二历史复习课件《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旧人教)
(1)起点低,基础差;(2)改造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 同步进行;(3)采取“和平”手段;(4)成就巨大,短时 期内完成过渡。也有不足,后期产生了“左”的错误。
总趋势: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的表现: ①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公有制成为社 会唯一的经济基础; ②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 的劳动者; ③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 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1、特点: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
2、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的唯一 的经济基础。 3、原因: ①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展为过渡奠定 了基础; ②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 ③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和积极性; ④抗美援朝的胜利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 的和平环境; ⑤苏联的支持和帮助。
3、(2004江苏)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 C ) A、新中国的成立 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4、(2005全国Ⅱ)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C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2007上海)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 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 入社会主义了!这一伟大的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 如此激动是上海完成了( ) A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 “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考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 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下 册(旧版)全册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 下册(旧版)全册教学课件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08页 0010页 0012页 0014页 0016页 0018页 0020页 0072页 0074页 0076页 0078页 0080页 0082页 0154页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 第五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四节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第四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二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 第四节 民国时期文化(二)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二 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四节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 第一节 新中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第三节 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