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解读
新时代中国体医融合现状与对策分析
137新时代中国体医融合现状与对策分析黄珍 西华师范大学摘要:2016年国家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都强调今后全民健身发展的总的趋势是体医融合发展,这是全民身体素质得以提高的重点。
党的十九大召开,新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压力倍增、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人民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目前,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大和慢性疾病的持续高发成为中国面临的两大挑战,单依靠医疗机构不能解决。
本文主要就国家提出的政策计划和已有文献进行分析解读,对新时代体医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促进体医融合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快速发展,对缓解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持续高发现象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体医融合;现状与对策一、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中国就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慢性病的持续高发两大社会挑战,科技越来越发达,医疗技术越来越精湛,仍然解决不了两大问题,反而不断加大。
管理层面意识到这不是光靠医疗这一单方面的能力就能够抵挡,相继才提出了若干个体育+医疗的政策。
2016年8月,国家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很明确的指出今后全民健身发展的新姿态将是体医融合发展,这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更进一步推动体医融合发展。
这不光是体育和医疗的一个共赢的局面,尤其对体育来说,是体育被视为“健康”的时代。
随着国家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政策推出,地方也纷纷响应,比如2017年四川省也推出《“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要》,主要行动纲领将围绕健康四川四大策略开展 13 项健康行动[1]。
国家政策不断被发出新的关于体医融合方面,可见“体医融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迎合了国家体育战略的需要。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引用格式
非全日制用工不可以签无固定限期合同【案情】老李l0年前被某集团公司聘为小时工,专门负责打扫卫生。
该公司每两年与老李签订一次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合同约定老李每天工作3个小时,每周工作l8个小时,工资每周结算一次。
去年年底,老李听说像他这种情况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便向公司提出要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被公司拒绝。
老李不服,遂向当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该公司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判决】仲裁委经审理认为,虽然《劳动合同法》第l4条规定,在单位用工满l0年,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连续签订了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再签第三次,也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但非全日制用工是一种特殊的用工方式,其作用在于适应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需要。
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劳资双方还可以采取口头形式确立劳动关系,而不必要采用书面形式;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
设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目的,旨在维持劳动关系的稳定。
如果非全日制用工也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话,则违背了设立这两种用工形式的初衷。
最终,仲裁委裁决不支持老李的主张。
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三种情形第一(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根据本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只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没有采取胁迫、欺诈、隐瞒事实等非法手段,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就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二(二)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合同一经签订,双方就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固和长远的劳动关系,只要不出现法律规定的条件或者双方约定的条件,劳动合同就不能解除。
因此,法律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并不能随意的要求签订或者拒绝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各县市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实施效果评估报告(格式)【模板】
各县市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实施效果评估报告(格式)一、前言(基本情况)二、评估方法(对象、范围、方法)三、核心指标完成情况四、实施效果(结合本区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点工作进行总结)(一)体育健身组织(二)体育健身设施(三)体育健身活动(四)体育健身指导(五)体育健身环境(六)政策和经费保障五、本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与经验(一)特色工作(二)基本经验(三)存在不足六、本地“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在总结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对本市“十四五”时期的全民健身工作作背景分析,对目标任务以及完成目标任务的工作和保障措施做出说明。
附件2填写说明核心指标由《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中提取,共有9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含公共调查指标和地方调查指标,统一由市级体育部门填写后盖章确认:1.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各省(区、市)结合第五次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开展本地区调查获取数据,要求体现科学的抽样方法、样本量以及样本构成。
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比例:同指标1。
3.《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以第五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记录的数据为准。
4.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达标率:以各省(区、市)教育部门出具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为准。
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场地普查已并入统计部门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以各省(区、市)统计部门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为准。
6. 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已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数量/本地全部行政村数量。
7. 15分钟健身圈在城市社区的覆盖率:已经建成“15分钟健身圈”的城市社区数量/城市社区总数量。
8. 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体经字〔2015〕36号)的要求对外开放,专门用于群众健身活动的场馆设施数量占本地区总数的比例。
工作计划: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为提高“十三五”期间XX全民健身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XX 省全民健身条例》和《XX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要求,结合我州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以建设全民健身公共体系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保障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合法权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激发活力,为实现富民强州新跨越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与各项社会事业相互促进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符合州情、特色鲜明、覆盖乡镇、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任务(一)增强群众科学健身意识,扩大体育健身人口,提高健康水平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六进”活动,借助全民健身日(月)和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宣传和倡导体育健身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氛围,扩大体育健身人口,全州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100万以上。
群众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到达92%以上,全州人民体质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二)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力度,增加场馆面积和器材数量,方便群众健身科学规划和统筹全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及山野等自然条件,建设室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切实加强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居委会)全民健身室外路径和农村行政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
争取到2020年,州、县市至少拥有一场一馆一中心一户外徒步线路等硬件体育设施。
着力构建县市、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健身圈。
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为更加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提高全省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有关要求,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确保基本、多元互促、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全民健身良好社会风尚,使全民健身成为全省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力争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700万,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
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800亿元。
具有四川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主要任务(一)大力弘扬体育文化。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发宣传片、宣传画,出版体育健身图书、音像制品,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宣传体育健身文化,弘扬健康新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将体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过程,引导群众践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理念,大力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积极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体育文化。
广泛开展“体育下乡”“结对子、种文化”等主题活动,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增强巴蜀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与作用。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定期举办群众基础好、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重点突出群众体育的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
继续办好广场体育、假日体育等具有四川特色的传统全民健身活动。
进一步完善业余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全民健身赛事体系。
改革和完善办赛模式,举办四川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四川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四川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四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四川省第十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四川省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精神,进一步推动我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素质和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省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
进一步完善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发挥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功能,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一)城乡居民体质普遍增强。
城乡居民普遍形成体育健身意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3%以上。
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增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测定合格以上人数达到92%以上。
(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数量显著增加。
建设以县(市、区)为中心、街道和乡镇为基础、方便社区居民和村民日常体育锻炼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
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盘活场地设施存量资源,促进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与升级换代,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三)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明显提升。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宣传与指导,建设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坚持开展体质监测和运动能力评估,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服务。
浅析我国大众健身的内涵、特点与未来发展
浅析我国大众健身的内涵、特点与未来发展标签:大众健身;内涵;特点;发展策略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全民奥运、全民健身口号的号召,大众掀起了人人运动的大浪潮。
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计划中指出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
了解大众健身的文化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大众健身的积极意义。
1大众健身的内涵与特点1.1大众健身的内涵大众健身即全民健身是全民参与的、且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健身活动,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体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包括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和休闲体育等组成部分。
大众健身充分地体现了体育运动健身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功能,也充分体现了大众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1.2大众健身的特点大众健身最主要的两大特征是健身性和流行眭,但以健身性为主,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颁布,全民健身意识、健康观念不断增强。
此外,大众健身具有文化性和教育性,相比体育而言,大众健身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形态,而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形式,两者都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演变。
大众健身同时具有竞技性和趣味性,但此处的竞技性往往是指娱乐中的比赛规则,而非体育赛事的竞技性,健身本身的趣味性也是在大众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上述特点外,笔者认为大众健身还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健身项目种类繁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呈现,凡是具有普适性的有益于全民健康的活动均可发展到大众健身的类别中去。
2大众健身的发展2.1体育设施较完善以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的构建为例,2006民政部下发《关于做好农村社区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自此全国各地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內容加以推进,经过最初几年的试点建设到社区的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体育设施也得到极大改善。
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五指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五指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5.03•【字号】五府〔2017〕32号•【施行日期】2017.05.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健康促进正文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五指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五府〔2017〕32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市畅好农场:《五指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五指山市人民政府2017年5月3日五指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身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幸福的基础和保障,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为了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琼府〔2016〕112号),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以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走群众路线,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促进全民健身坚持问需于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扩大竞技体育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全面提升我市健康市民、健康环境、健康社会的城市品牌。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使全市体育健身设施得到改善,体育健身组织更加健全,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活跃,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的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人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支撑国家发展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健身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全民健身条例(2016年修订)
全民健身条例(2016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2.06•【文号】国务院令第666•【施行日期】2016.02.06•【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全民健身条例(2009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60号公布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国家支持、鼓励、推动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
第三条国家推动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建设,鼓励体育类社会团体、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第四条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
第五条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全民健身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全民健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体育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体育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全民健身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全民健身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七条对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全民健身计划第八条国务院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明确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全民健身计划主要内容
全民健身计划主要内容一、健身指导1.制定个人健身计划: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健身目标,合理安排每周健身计划,包括运动种类、时长、强度等。
可以寻求健身教练的帮助,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量身定制的健身方案。
2.正确的健身动作:学习正确的健身动作和姿势,避免运动损伤,提高锻炼效果。
可以通过观看专业健身教学视频或向专业教练请教,掌握正确的健身技巧。
3.合理的休息时间:在健身过程中,要注意适当安排休息时间,让肌肉得到充分恢复,避免过度疲劳。
每周应有一定的休息日,不要连续进行高强度训练。
4.定期评估身体状况:定期进行体重测量、体脂测试等身体检测,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健身效果,及时调整健身计划。
二、体能训练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提高心肺功能和燃烧脂肪的有效方式,如慢跑、快走、跳绳等。
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30-60分钟。
2.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塑造身体线条,预防骨质疏松等。
可以使用器械或进行自重训练,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
3.柔韧训练:柔韧训练可以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和关节活动范围,预防运动损伤。
可以进行瑜伽、拉伸训练等,每周进行1-2次柔韧训练。
4.平衡训练:平衡训练可以锻炼身体的平衡感和稳定性,预防跌倒和受伤。
可以进行单脚站立、坐卧板等平衡训练,每周进行1-2次平衡训练。
三、体育运动1.定期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体育俱乐部、健身团体或体育比赛,增加体育运动的乐趣,结识新朋友,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2.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根据个人兴趣和喜好,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
可以尝试篮球、羽毛球、游泳等各种运动项目。
3.定期进行户外活动: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户外登山、徒步、骑行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锻炼身体和心灵。
四、饮食营养1.均衡饮食:保证每日三餐均衡营养,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成分,避免偏食和过度饮食。
2.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补充维生素和纤维,提高免疫力,预防慢性病。
全民健身计 划纲要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我国政府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动体育事业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规划。
该计划纲要旨在通过全面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全民健康,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系列重点行动计划,包括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推广科学健身知识等。
以下是关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详细解读。
一、发展目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6-2020年)实现全民健身参与率和运动员健康素质全面提升,形成全社会健身文化浓厚、生活方式健康、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化大健康产业;第二阶段(2021-2025年)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健身组织覆盖全面,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1. 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健身领域,创新体育健身产品和服务,提高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
3. 推广科学健身知识:普及科学健身理念,推广科学健身方法,提高全民健身科学素养。
4. 提高全民健身参与率:开展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吸引更多人群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全民健身参与率。
5. 促进体育健身与医疗卫生融合:加强体育健身与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推广运动健康理念,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 加强体育健身组织建设:培育和发展各类体育健身组织,提高体育健身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三、保障措施1. 政策法规保障:加强全民健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确保全民健身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财政投入保障: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
3. 人才培养保障:加强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提高全民健身服务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过去五年,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为提供更加完备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体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机遇挑战,需要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使其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
为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确保基本、多元互促、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
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支撑国家发展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德镇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德镇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景府发[2016]4号【发布部门】景德镇市政府【发布日期】2016.12.23【实施日期】2016.12.2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德镇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景府发〔2016〕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有关单位:《景德镇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2月23日景德镇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健身人群不断扩大,体育场地设施大幅增加,基本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为努力推进我市全民健身事业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根据省政府印发的《江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发展目标(一)到2020年,我市城乡居民的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重视健身?支持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34%。
参与健身成为全民常态,全民健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彰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各类人群,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与教育、旅游、健康、养老、文化、互联网等行业不断融合,全民健身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我市绿色崛起的重要动力。
二、主要任务(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体育与健康发展的政策和规划研究
体育与健康发展的政策和规划研究1.引言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娱乐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引擎。
作为一种健身、增强体质、塑造体型的优秀运动方式,运动对于健康的保护和促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因此,与体育健身相关的政策与规划对于国民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政策推动、规划建设、民生改善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探讨体育与健康发展的政策和规划研究。
2.政策推动政策推动是促进国家体育事业和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是推进体育和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础。
国家体育总局作为中国体育事业主管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包括《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等。
这些政策和规定加强了体育场馆建设、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运动员职业化培养等方面的力度,也为保障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提供了制度保障。
近年来,国家从推进全民健身、提高学生体质、加强竞技体育、完善体育产业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强、综合性强的政策制定。
比如《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提出重点推进3万个乡村体育休闲场所建设、城市健身步道建设、智能穿戴设备和互联网运动等创新发展措施。
此外,《国家全民健身条例》提出了配套设施建设、培训和引导服务等措施,以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另一方面,针对性政策的制定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此,国家从大力整治电竞等不健康文化来改变相应社会风气的角度,设置有关文化与娱乐客体以及国际友谊赛事等领域,提倡健康文化,汇聚宣传阵地,将科学健身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融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
3.规划建设规划建设是推进体育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
城市和社区体育设施是发挥全民健身计划作用的具体实施主体。
如何保障各地区健身场馆的质量、数量和运营管理水平是推进全民健身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前,中国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因此城市化水平、城市规划要求逐渐提高。
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是恰当保障全民健身的必要手段。
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引导下,设计符合城市实际需要的体育设施。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大政发〔2016〕71号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正文:----------------------------------------------------------------------------------------------------------------------------------------------------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大政发〔2016〕71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现将《大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连市人民政府2016年11月8日大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发〔2016〕37号文件印发)以及辽宁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完善符合大连市情、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不断扩大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建设健康、文明、幸福大连做贡献。
(二)发展目标。
以“科学健身、健体惠民”为我市“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与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覆盖城乡居民、结构功能完善、服务便捷高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与社会效果评估
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与社会效果评估在中国,近年来全民健身的理念正在逐渐普及和落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身体健康,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以及健身锻炼。
这种现象与中国政府提出的全民健身政策不无关系。
政府鼓励每个人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落实全民健身的理念,不仅有益于健康身体,还能造福社会,提升国家整体实力。
那么,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它能为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1. 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2016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正式出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政策的新阶段。
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体育人口比例要达到40%,每千人拥有健身场馆设施面积要达到1.5平方米,每年50%以上的中小学生都能参加集体课体育活动,因此中国各级政府开始推行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此外,为更好地加强全民健康意识的普及和深入,政府部门还大力开展各种健康科普宣传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偏好以及不同健康需求的人群制定出完善的健身课程和锻炼计划,舞蹈、瑜伽、慢跑、太极拳等各种类型的健身活动应运而生,让各个家庭都能够感受到健身的乐趣,体验到健康的美好。
2. 全民健身政策的社会效应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健康的身体,而且还造福了整个社会,带来了各种社会效益,这是无法否认的。
首先,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可以促进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素养,有益于人口的健康和幸福感。
同时,也让我们的国家精神面貌得到了大力的改善,从而树立了“健康中国”的品牌形象,为我们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其次,全民健身政策能够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社会福利和促进国民心理健康等方面带来好处,由于健身活动对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能够降低医疗成本,并减少因身体问题造成的社会负担、劳动生产率和缺席率。
同时,健身活动也会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身体素质,为人们在工作、生活和社交中带来很大的协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解读
新华社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部署。
《计划》指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
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确保基本、多元互促、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计划》明确,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
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计划》提出了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包括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激发全民健身活力;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形成服务大局、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拓展国际大众体育交流,引领全民健身开放发展;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着力做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和重点人群、项目发展等。
《计划》还围绕目标任务的完成,从体制机制创新、加大资金投入、评价激励方式、科技创新引领、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计划》要求,各地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
组织领导协调机制,要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和考核。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做好任务分工和监督检查,并在2020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全民健身新时尚。
恰逢奥林匹克日,完成今天的健身指标前,先来看看国务院为你量身定制的未来5年健身计划吧!
计划目标
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
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
任务列表
(1)丰富健身活动供给
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帆船、击剑、赛车、马术、极限运动、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
鼓励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立残疾人组别,促进健全人与残疾人体育运动融合开展。
支持各地、各行业结合地域文化、农耕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点、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品牌赛事活动。
(2)统筹建设健身场地设施
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
有效扩大增量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县级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及区域特点,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
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3)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
鼓励发展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全民健身新业态。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开拓全民健身产品制造领域和消费市场,使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4)强化重点,推动体育服务均等化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场地和锻炼时间,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
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积极发挥“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等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老年健身体育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率,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
进一步加大对国家全民健身助残工程的支持力度,采取优惠政策,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开展职工、农民、妇女、幼儿体育,推动将外来务工人员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属地供给体系。
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使其享受更多社会关爱,在融入社会方面增加获得感和满足感。
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和冰雪运动。
着力加大足球场地供给。
支持各地建设和改建多功能冰场和雪场。
鼓励各地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冰雪运动,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使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
(本文由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整理)。